庄科校园文化建设

2024-04-23

庄科校园文化建设(共6篇)

篇1:庄科校园文化建设

庄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宁县瓦斜乡庄科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位于西合公路南侧,坐北朝南,学校始建于1973年8月,占地663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105名,专任教师14名。2011年3月被宁县教育局、宁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2010年教育综合督导农村小学二等奖。

近年来,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建设目标

为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安排部署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研究落实了以“精心组织,逐步深入,打造精品,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确定了以培养优良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学校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的,推动形成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一系列的建设纲领。旨在通过建设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内部管理民主高效、教学质量一流、文化底蕴丰富、独具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是精神文化的建设,它是一个学校的主题,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这个主题,它指导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指导着学校办学的方向,指导着教师的工作方向。为此,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座谈会等形式,深入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进行调研,力求制定符合庄科小学发展所具备的精神文化,确定了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并制作上墙,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持。

(二)硬件设施建设

如果说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主题,那么物质文化的建设便是这个主题发展的支柱。学校不断完善设施建设,努力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氛围。优美、高雅的环境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拨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来,我校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的步伐,先后投入改建资金约80万元。其中,新建附属幼儿园园舍六间,维修原教学楼(处理楼顶、粉刷室内外、更换照明设施等),重新布设校园电路,砖砌围墙330米等共投资60余万;上级投资9万元建设完成了小伙房工程;先后两次硬化校园2300平方米、绿化1250平方米共投资6.2万元;校园环境布局更科学、更合理,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将“美化环境文化,构建人文生态校园”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美化环境文化是途径,构建人文生态校园是目标。在美化环境文化的工作中,我们的建设方思路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立足传统实际,确保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了实现这个建设目标,我们将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墙面文化作为建设的主体。我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说教,一所学校,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只要是身处学校,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

1、校园整体规划:对楼道走廊、教室、办公室、专用教室、附属幼儿园进行整体布局美化,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育人环境。首先通

过总务处努力做到车辆摆放整齐,路面整洁卫生,校园内地面无垃圾、无痰迹、无卫生死角。

2、学校楼道文化建设:楼道是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阵地。对教学楼前墙瓷砖面进行清洗,美化教学楼整个墙面,喷绘张贴卫生、安全、学习、纪律、文明礼仪等各类标语28副,对学生进行渲染教育。

3、打造班级文化:在旧教学楼维修工程中,对室内全部进行了粉刷。后期教室布置时,我校根据班级学生特点,统一制作班务栏、教务栏、学习园地及室内标语。每班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班训,将其视为师生成长的风向标;并在学习园地中分版块展示学生作品,彰显班级风采。随后统一购置室内垃圾箱,力求干净整洁,为学生营造舒心的的学习环境。

4、建设办公室,打造专用教室:教师集体办公室的布置也是体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阵地。今年,我校对教师办公室进行了刷新,添置了物品柜,对办公室进行了重新布置,力求为教师打造一个美观、舒适、轻松的办公环境。同时,重点建设布置了科学实验室、电教室、图书室、仪器室、教师活动室等,利用有限的资源,规范了办公场所。为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速度,去年末,学校接入移动光纤,为每个办公室开通网络,方便教师学习最新理念,接受新生事物,了解前沿动态,达到提高办公效率的目的。

5、附属幼儿园建设:新建附属幼儿园于今年开春已投入使用。学校购置幼儿黑板三面,对幼儿教室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装饰,并聘请陇东学院美术系高材生制作幼儿园外墙壁画70平方米。在联村联户帮扶活动中,宁县税监局为我园捐赠幼儿桌面玩具110余件。后经县教体局审查验收,肯定了我校规范办园并给予大力支持,已于本学期给我园配发幼儿座椅20套,漂亮崭新的桌椅得到了幼儿的青睐。

(三)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学校重点制定了以下两项制度:

1.实施目标责任制:制定学校发展三年规划、每学和每学期工作计划,使全体教师明确目标、认清责任,自觉分工。分解签订各类责任书,校长对学校工作负全责,教导主任对学科教学质量负全责。总务主任筹划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所带班级负全责,使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头上有指标,来积极完成学校的全年工作计划。

2.执行考核制:学校建立考核机制,不断完善考核细则,每学期对领导、教师分别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评选先进、晋升职称、绩效考核等直接挂钩。通过考核,鼓励教师努力工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3.全面检查、考评,让“规范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我们以养成教育为主,加大检查、考评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外在形象。

(四)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教职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校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展示历史底蕴,价值取向的一面镜子。在这项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加强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在对待教师的行为规范上,学校严格执行《瓦斜学区教师岗位责任制》,规范了教师的言行,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2、师生活动建设

(1)坚持每周一早晨的正规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要求全体师生准时参加,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开展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前途理想教育。

(2)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要求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全程参与,每天坚持30分钟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体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深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制高点和核心要素,是制约学校发展前景和发展高度的决定因素。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我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限于各方条件制约,我们的创建工作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还很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一如继往,继续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创建工作,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幸福家园。

篇2:庄科校园文化建设

庄科小学 数学组

本学期我校将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 “同课异构”为主要活动形式,研究课堂,打造课堂,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构思进行教学研讨,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了把活动开展好,为探索教学教研一体化,推动教师有效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庄科小学数学教研组与 孙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一次“同课异构”校际教研交流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

二、指导思想: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打造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为目标,立足学校实际,聚焦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策略、方法、评价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研究,与雅居园小学进行“同课异构”研讨活动,督促教师勤学习、重研究、多交流。通过研究课堂,打造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具体安排时间

时间:2016年11月中旬 第一阶段:上课

庄科小学 杨振宁老师 2.2学生 《数学广角》 孙村小学 卢英春老师 2.1学生《 数学广角》 第二阶段:评课

先由两位上课老师说教学设计意图 教研组全体老师各抒已见,交流。第三阶段:总结

每位参与活动的老师写出听评课观课议课心得体会,自己对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得认识。针对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及时总结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得失,不断总结经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在活动举行过程中,邀请教研室领导、教研员观摩指导。根据活动开展情况,根据反馈情况积极整改。

四、活动保障措施:

1.两位授课教师须认真准备,研讨教材,设计各具风格的教法。课前制作精美的课件或教具。

2.两位教师打印教案一式六份,于课前提供给领导传阅。3.授课地点:庄科小学多媒体教室。

4.每一位教师必须按时听评课,不得迟到、早退、旷课。

篇3:庄科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容器,文化校园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和文化机构,一种有文化积淀、有传承有创新的教育机构。大学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1]。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大学在组织和形式上具有边界,其文化建设同样具有边界性。不同的大学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尤其是其校园文化部分,必然存在本土本地性。狭义上,大学是一个文化的容器,是师生的文化读本。广义上,大学应当是一个文化校园[2],能够把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等融入到专业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增加专业知识和生成专业经验,同时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教学活动: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

(一)教学活动过于重视知识建构而缺乏意义建构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教学活动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核心活动。虽然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却处于一种疏离状态。这种疏离,既存在于文本上,也存在于教学实践中。从文本上看,以专业培养计划为代表的系列文本,寄托了专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理想,构成了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线索。但是,这个理想本身有无局限性,以其为指导的教学活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仍然值得思考和怀疑。例如,以工科专业的教育为例,把零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当做是人文教育,是否能弥补工程伦理教育的缺失?培养计划是一个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指南,但是它是否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指南?带着这些问题,梳理和调适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弥补培养计划中文化品性的不足,有助于构建一种与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校园文化,真正完成现代人才的培育任务。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所提出的班级授课制被广泛采用。这种类工业化的组织形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现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以普通理工科院校为例,教学活动仍然是以培养计划为指导,以各类课程为主要单元,并辅之以各种课外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自我组织的各类活动。课程仍旧是学生个体所必须经历的符号化式的教育活动。

从人类发展过程看,思想和智慧要通过符号化的形式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个体。从人的个体发展看,其成长也必须通过符号化的形式,才能与这些思想和智慧对接成功。但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教学实践,也显示出一些弊端:教学活动越来越趋于符号的形式方面,过于重视课堂与教材的权威性,过于重视教师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至于抑制和弱化了师生之间的自觉交往和自觉交流,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压抑感和受迫感。也就是说,符号化活动中的本来意义,即实现学习者对思想和智慧的发现,反而越来越被忽略掉了。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学习活动,未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性提升,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生命存在和展开的载体[3]。理论上讲,班级和课堂所提供的应该是一个空间,一个个体与个体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实际上,学习者的这个空间被大大压缩了。究其根本,在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了知识和技术的单向传播,导致了师生交往的自觉性和平等性的缺失。其结果是,教学活动远离了生活世界,教学活动的文化特性在“教”的名义下被侵蚀和瓦解,甚至教学活动不再被视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被视为一种文化活动。这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教学活动应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

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教学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文化”是其固有的特性或品质[4]。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人学习生命的存在和展开。这里所说的“人”,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等教学活动的全体参与者。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学活动接受教育是其成为社会人的一个阶段。不仅如此,校园对于学生来说还可以比喻成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安全岛,校园生活则可以比喻为接受文化的沐浴。接受教育,是学生个体生活中的一个价值诉求。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本来意义是发掘符号化教学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智慧,并促使个体学习者与这些思想相遇相通,进而生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个体体验和领悟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生活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理应回归于校园文化生活,回归于生活。

教学回归生活并不是否定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奥苏伯尔(Au Subel)在关于学校学习的研究中,针对以言语符号为媒介的知识学习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论。按照这个理论,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形式。只是应该特别注意,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命展现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单向授受的过程。所以,应时刻关注来自学生生活世界的诉求,在做好传统式授课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和使用更多的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本身的活力,使之更加符合教学活动的本义,符合教学回归生活的本义[5]。

教学回归生活,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上作一些引导。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人,应主动参与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的制订、实施以及制度革新的过程中,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反馈到制度建设中。通过制度的引导,师生共同围绕教的自由、学的自由以及交流的自由开展教学活动,赋予教学活动一个生动的色彩,赋予教学活动一种生活的色彩。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则应更多地强调管理的柔性化,增加培养计划的弹性,提倡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开展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改革,为实现师生自觉交往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文化容器:校园是师生的文化读本

(一)校园文化的边界性与开放性

教学活动应当回归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教学活动的目标应不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的增加,同时还应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唯有如此,校园内所发生的种种形态的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具备一个共性,即以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把校园本身呈现为一个完备和生动的世界,呈现为一个学生专业知识增长与精神成长同步的场所和容器。之所以说校园是一个容器,还有另一层原因:校园是校园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活动家园,校园及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则是师生共同的文化读本。

校园是一个文化的容器,校园文化存在着边界性。从形式上看,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边界,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则也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边界。校园文化不能趋同于社会文化,即使不能自立门户,也至少应该是一种经过选择的社会文化。换句话说,大学应当与社会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校园文化应当(也可以)与社会文化保持有距离。

学校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当前,大学规模的扩大,教师和学生群体数量的增加,以及现代社会中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学提供了与社会频繁接触与贴近距离的可能。例如,有不少的研究者提出了警告性意见:大学有政府化的倾向。能否摆脱这个倾向,能否淡化政府色彩,淡化大学领导者的官员色彩,还取决于校园人,取决于大学自身的传统、学校领导层的传统和领导者自身的精神视野。不可否认,大学领导人的身份之一确实是官员,但作为学校领导者,必然是区别于政府官员的学者,必然是区别于政府官员的教育领导者。再比如说,现代大学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市场、教师与社会的距离。但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身份的持有者,文化延续和文化创新的具体承担者,教师应当与市场和社会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是服务于社会的,但又必须与社会保持边界和距离。保持边界和距离的意义在于,只有保持距离,大学才能对社会作出观察、反省乃至批判,才能形成自己完备的规则、标准、气质乃至自己的精神。只有以自己的精神立世,大学才能在宏观上借助于文化活动完成人类社会文化和秩序的传递、教化功能,在微观上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理解和察觉其外部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因此,校园以及校园文化需要保持自己的边界性,教师和学生需要与外部保持一个自觉的、独立的和审慎的姿态。

校园是一个文化容器,校园文化也存在着开放性。开放是文化的既有属性,一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自我革新与兼容并蓄。开放之于教师,在于校园内部不同学科、专业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差异。这些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在同一个体系里进行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个体之间、团体之间需要配合、交流和融合。开放之于学生,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有教育家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实现了优秀年轻人群体的聚合,实现了想象力之间、创造力之间的相互激励和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化学反应,使参与者都受益。换句话说,大学内的学习是一种群体性学习。在这个群体性学习中,个体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成长的路径和目标,也模拟着未来走入社会后的岗位状态。同时,不断聚合的一代又一代学生,既接受校园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也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丰富着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历久而弥新。

(二)校园是师生共同的文化读本

校园是校园人生活的场所。狭义上看,校园提供了阅读与文化阅读的场所;广义上,校园本身以及校园内的各种活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读本,为师生提供了阅读和亲身体验的机会[6]。校园文化之于个体的作用,是一种通过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应该强调和重视美育,创造和培植一个美育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在教学中授业传道,做到言传身教,避免狭义的专业教育,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熏陶的结合。对于校园文化的作用,曾有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浸润[7]。浸润所表达的确切语义,是指参与者生活在一种氛围中,多方位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从社会学角度看,浸润的目的就是把自然人塑造成文明的社会人。浸润的过程,既包括了传统理想人格所涉及的道德、理想、情操和信念等元素,也包括了现代理想人格所涉及的独立、自由、诚信和责任等元素,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浸润。

校园文化之于学生,虽然是一种浸润作用,但学生仍然应该是行为的主体。浸润,要通过学生主体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阅读,通过对各种文化活动的判断与选择、旁观和参与,完成自我调节与自我提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与文化正在校园中形成良性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些互动,大学完成文化的教化功能,也完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文化校园: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

(一)大学教育是文化化人

校园是一个文化的容器,不仅如此,校园更应该是一个文化的校园:以教育理念和学习精神为核心,把培养人才的理念、制度、器物和活动容纳于其中。有学者因此提出了文化校园的概念:“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是一个学生可以在其中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由探索、自由读书的大图书馆。”[8]这个概念对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作出了一种解释和提示。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文化化人的过程。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同步形成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即所谓文化化人。大学因此负有了文化使命: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成长,培养道德健全、具有想象力和具有创造力的人。文化化人,不仅是针对学生,同时也是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提倡文化校园和文化化人,始终保持着这样一层含义:大学保障着校园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延续。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把校园看作文化容器,乃至看作文化校园,也就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那就是:校园人(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发展。所谓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学习生命得到尊重,在校园生活中领悟生命存在,实现特殊体验,从事自我成长的、有生命意义的知识学习活动。而教师的和谐发展,除了展现自身的生命存在和特殊体验,还必须包括对学生学习生命的关怀和爱护。

校园人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指向,完全可以反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可以进一步确立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教学活动,是交流而不是指挥,是合作而不是冲突。以此为目标指向,则课堂之上师生的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中的任何矛盾与冲突,都在这个目标下被调适。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也可反馈到整个校园内的活动中,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无论这些活动的主客体是教师与学生,还是教师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视野置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吸收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元素,展开与其他社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对其他社会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吸收、学习借鉴。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大学的建设同步,也受到多种要素的制约,包括自身历史、所处地域、领导层视野、师资和生源等。但是,即便受到重重限制,大学必须保持住自身的发展理想和价值取向。例如,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保持有一定精英意识,在外部环境的市场化进程中保持学术品格,在推进校园硬件建设的进程中同步推进软件建设[9]。惟其如此,校园人才能立足当前、立足本地和面向未来,不分教师与学生,不分工作与求学,在未知世界面前保持一个学习的姿态,一个行进的姿态。

参考文献

[1]李延保,朱孔军,屈琼斐.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J].高教探索,2007,(5).

[2]王宏宇.文化校园: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3]靳玉乐,黄黎明.教学回归生活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7,(12).

[4]陈秀兰.走向师生自觉交往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5]母小勇,靳艳芬,刘红.高等学校课程:回归和完善生命[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6]封钰.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原则[J].江苏高教,2008,(6).

[7]蔡峋.文化浸润与学生素质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8]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篇4:大庄科乡“五色”文化初见端倪

大莊科乡具备很好的发展基础,红色、橙色、蓝色、白色、黑色“五色”文化初见端倪,“五色”文化蕴含着很大潜力。针对大庄科乡的现实,我提出三点具体建议:开阔视野,壮大产业、厚植文化。一是以特色文化整合资源,持续举办大型活动,形成品牌。大庄科乡作为地处山区的基层政府,自身掌握的财政资金、优秀人才、机构有限,要发展就要善于搭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为全乡的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争取国家、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并将国家、北京市级项目或活动在大庄科乡落地,如挖掘慈母川村孝文化,将每年北京市“孝星”颁奖现场落在慈母川村;与北京市教委沟通,将慈母川村、霹破石村列入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还应积极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大庄科乡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可以借鉴台湾台南市土沟村社区“乡村美术馆”的经验,打造属于大庄科乡的“美术馆”,带动一方经济。三是借鉴中国乡建院在全国70多个村镇成功示范推广的、以村社内置金融为切入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把农民再组织起来,把土地、村舍等要素再集约经营起来,让农民的产权和集体成员权流转交易起来,推动农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

(责任编辑:李静敏)

篇5:庄科校园文化建设

常秋生

(2011年9月1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中共大庄科乡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做纪委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五年来工作回顾

五年来,大庄科乡纪委在县纪委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和上级纪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从服务全乡工作大局出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查案、办案力度,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力促进了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和谐有序发展。纪检监察工作得到了县纪委和乡党委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现将五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党委领导,纪委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 1 作机制,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一是主动当好乡党委的参谋助手。根据上级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本乡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并在乡党委的周密部署下,认真组织实施,做到了年初及时安排部署、平时认真督促落实、年底全面综合考评,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认真抓好组织协调。坚持党风廉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对重点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发放等工作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犯、党员干部不犯错误。三是全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龙头”工程,以构建责任体系为核心,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严格考核、责任追究,建立了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党委成员结合分管工作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坚持与时俱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水平不断提高。乡纪委和广大纪检干部带头学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增强践行“八荣八耻”的自觉性,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以全面提高纪检干部整体素质为核心,大力开展学党章、学理论、学业务、学先进、学科学活动,在纪检干部中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四 2 大纪律、八项要求”,能够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落实《廉政准则》,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做到不收受礼金,不跑官要官,不参与赌博,不借机敛财,不纵容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搞违法乱纪活动。通过各种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建立了相应的内部约束制度,规范了监管监察人员的执法行为,促进了廉洁自律工作的深化,有效地预防了违纪问题的发生。五年来,我乡未发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案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案件。

(三)坚持源头预防,腐败治理工作不断深入。五年来,我乡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结合全乡实际,健全和完善了十项措施:一是党委书记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主持召开副职以上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亲自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形成书记办公会、党委会以及党委扩大会和行政办公会制度。三是坚持领导干部谈心制度,提倡民主,加强沟通,及时发现、制止一些不良倾向。四是坚持“三重一大”制度:即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合作、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集体讨论制度,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五是坚持“六必访”(困难户、老党员、老干部必访;村民家里遇到重大灾情必访;重大决策出台前必访;村民家庭纠纷、邻里不和必访;违反规定受到处罚必访; 3 参与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必访)制度。六是实行党风、政风、行风监督员制度,聘请了党(政、行)风监督员,及时了解、掌握群众呼声。七是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六议工作法、公开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八是设立村级纪检委员,聘请村政事务特邀监督员,严格执行《大庄科乡村级财务实施“双层审计、村帐托管、一事一议、电算管理”实施细则》,避免了村级财政资金运转过程中滋生的各种腐败问题。九是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乡村两级领导干部中开展廉政风险点查找,并对存在的风险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召开领导干部家属座谈会,勤吹廉政“枕边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十是强化厉行节约和“小金库”整治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市县纪委关于“小金库”整治工作,加强监管,强化教育,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我乡领导、干部从未发生过违纪违规和党风党纪问题。

(四)坚持基本原则,信访和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得到妥善解决。乡纪委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查办案件工作方针,本着“不瞒、不压、不推、不拖”的原则,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做到有访必接,有线索必查,有效地配合县纪委查处各种信访件、上级转办信函,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得到了县纪委和群众的认可。五年来,乡纪委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2件,其中市转1件,县转1件,乡接10件。乡纪委本着对党和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调 4 查核实每一起信访件,对有轻微的违规问题的党员和干部及时给予提醒和教育,对涉嫌违法违纪的党员,坚决予以查处,坚决做到件件有处理、件件有回音。上访者对处理结果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较好地解决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众信访问题。同时,乡纪委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重点查办违法计划生育、涉毒、诈骗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违法违纪案件。2007年,按照《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对东太平庄村和东二道河村原任村干部的违规违纪行为给予了相应的处理。通过受理信访件和查办党员违纪案件,既维护了党章的严肃性,又对广大党员干部起到了很好地警示教育作用。

(五)坚持多管齐下,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五年来,为提高全乡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意识,重点抓了对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既抓领导干部教育,又抓一般党员的教育;既抓面上教育,又抓典型教育,把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一是强化班子建设。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围绕分管工作,对工作、学习及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进行剖析和反思,工作上找差距、思想上挖根源,同时制定出整改措施。二是注重党课教育。五年来,请上级领导、专家和乡党委书记对基层“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讲座和普法讲座,受教育党员干部累计达3000人次。2009年3月,在“县纪检委、检察院开展的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进乡镇活动启动仪式”村级干部培训班上,县纪 5 委书记武克连同检察院马检察长亲自到会讲课培训,使我乡成为了“送教育下乡”的第一站。三是丰富教育内容。五年来,先后开展了“学党章、守纪律、知荣辱”、“树新风正气,促廉洁从政”、“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正气”、“遵守《廉政准则》,带动风清气正”等主题廉政教育活动。为使《廉政准则》真正入心入脑,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廉政准则》知识测试、签订《廉政准则》承诺书等活动;乡纪委订阅和发放《荣与耻》、《农村基层干部反腐倡廉知识读本》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简易读本》等读物,通过学习,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及基层党支部书记分别写了学习体会。四是勤抓典型教育。乡纪委号召全乡党员以陈良宇、郑筱萸为戒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全乡党员向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弘扬正气。此外,乡纪委还加强了警示教育,组织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和基层“两委”班子成员,到市县纪委、检察院举办的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展5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家属参观学习教育1次,在乡政府举办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展2次,观看展览受教育党员干部累计达1075人次。五是创新宣教思维。乡纪委将《廉政文化润乡村》光盘内容下载到电脑上,通过内网下发到各科室,要求各科室组织学习观看,并在乡里的大班车上反复播放《廉政文化润乡村》、《“村官”警示录》等系列反腐倡廉光盘,使广大机关干部紧绷廉政弦。六是高唱廉政歌曲。我乡文艺宣传队联合市专业戏曲演员,选调《人民公仆》、《八 6 荣八耻》等10多个廉政文化节目开展送戏下乡,通过巡回演出将廉政歌曲、小品、送到村民身边,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基层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得到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全乡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六)坚持贯彻落实,党风政风行风明显改观。在2007年开展的机关作风年活动中,乡纪委围绕作风建设,在求真、求实、求效上下功夫,实行自查与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查找机关作风存在的问题,运用行政监督、诫勉谈话等手段进行整改,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促进了机关职能的转变,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形成了干净干事的新气象,使我乡各方面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在2008年开展的建设节约型机关活动中,乡纪委开展了以“节约型机关”创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号召机关干部从“双面复印节约一张纸、提桶刷车节约一滴水,随手关灯节约一度电,科学驾驶节约一滴油”等做起,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在2009年开展的机关作风和能力建设年、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中,乡纪委本着“从农村基层抓起,从教育监督入手,强化监督检查”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设立了村级纪检委员、聘请村政事务特邀监督员。这些举措加强了村政事务监督,提高了村内 7 工作透明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真正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员、化解村级矛盾的协调员、规范干部行为的警示员、促进上下沟通的信息员、规范村政事务的监督员。这一创新举措受到县纪委的充分肯定。通过开展机关作风年、节约型机关等活动,使乡村干部的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明显得到了增强,树立了机关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五年来,乡纪委圆满地完成了本届纪委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距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距领导和同志们的希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抓全乡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工作还需要抓实抓细;二是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自觉性虽有所提高,但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现象还在一些村级主要领导干部身上时有发生,廉洁自律规定还需要进一步抓好监督;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够;四是新形势下全乡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开拓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

对于上述的差距和不足,乡纪委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使纪检监察工作在新形势下,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经验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和纪委在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 8 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研究和探索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工作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五年以来,我乡始终坚持乡党委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支持,使机关科级干部、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反腐败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明显增强,纪委的组织协调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逐步畅通、拓宽。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全乡工作大局。五年来,乡党委对经济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正确处理反腐败斗争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沟域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反腐倡廉放到全乡工作大局中来把握,才能保证反腐败斗争的正确方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要制度。这些年来,乡党委始终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龙头”来抓,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不断健全和完善反 9 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在全乡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党风的良好局面。

(四)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五年来,乡党委、纪委始终坚持把标本兼治的方针贯彻到反腐败工作中去,既加强治标,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又着力治本,注重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特别是从权、钱、人的管理制度入手,积极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实践证明,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治本力度,既是我们应当把握的工作方针,也是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

(五)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几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完善办事公开、民主评议、信访举报等制度,综合运用党的纪律检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形式,才能逐步形成易于揭露和有效治理腐败的机制,使权力运行臵于严格的监督之下。

(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纪检干部的整体素质。纪委是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职能组织,肩负重大的政治责任。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纪检干部面临的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更为直接、更加严峻,这就要求纪检干部必须有较高的整体素质。10 五年来,乡纪委注重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带领专职干参观学习、参加培训、自学等形式不断丰富自己,为有效完成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能力保障。

三、今后五年工作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五年,是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年。我乡纪检工作要继续围绕沟域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中纪委、市纪委和县纪委的统一部署,在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坚定的工作信念,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头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争取更大的工作成绩。

(一)注重监督检查,力求在保障科学发展上有新作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推动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针对性,要紧贴我乡“十二五”规划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紧紧围绕沟域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三层立体农业”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环境保护、生态旅游业发展及民生工作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方式方法上要突出有效 11 性,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监察法》、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体系,在全程跟进、组织严密、协调有力上下功夫,着力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及时跟进机制、科学运作机制和常态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各种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保证政令畅通,促进我乡“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注重教育防范,力求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上有新进展。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培养、使用、管理各个环节。改进教育方式,创新教育载体,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重点突出工程建设领域反腐倡廉教育,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编印适合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材料,举办农村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图片巡展,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巩固扩大廉政文化“六进”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大宣教机制作用,鼓励基层支部积极创建廉政文化中心和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廉荣腐耻的良好氛围。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廉政准则》及相关制度规定 12 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准则的行为。

(三)注重巩固深化,力求在查办案件上有新突破。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案件,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案件。今年是农村基层组织换届之年,要着力建立预防与惩治并重的办案模式,严肃查办换届选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贿选行为,保证基层换届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严格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全面落实“一案三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深入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发案特点、原因和规律,努力为案件查办工作提供经验,为廉政教育提供教材,为制度建设提供依据,为实施监督提供重点。认真做好案件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公开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党政纪处分决定执行工作限时告知责任制,严格执行纪律惩戒有关规定,确保执纪到位。加强信访举报工作,不断拓展和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探索建立纪检监察信访协调工作机制。

(四)注重民生为本,力求在维护群众利益上有新突破。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扶贫救灾救济等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强化对西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工程质量的监督。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涉农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3(五)注重重心下移,力求在夯实基层基础上有新起色。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网格化工作机制作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及其他办事公开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结合村级换届工作,探索建立“村账笔笔清、村事件件议、村务人人明”的长效机制;切实抓好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的落实;创建“农村廉政网”;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村干部问责制。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在抓好换届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工作规程,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深化“廉洁乡村”创建工作,开展“评星晋级”活动,进一步解决农村信访、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等问题,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和谐新农村。

各位代表、同志们,反腐倡廉任务艰巨而光荣,党和人民对纪律检查机关寄予厚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乡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果,为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为顺利实现我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中共大庄科乡纪律检查委员会

篇6: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在一次讲演中谈道:“给我10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和10个清华大学的学生, 再给我10分钟的交流时间, 我就能根据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精神气质, 告诉你哪些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哪些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我们知道, 有的中学既有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 也有升入清华大学的学生, 何以到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后, 他们的精神气质就有所不同了呢?这是因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园精神在学生的身上打上了不同的烙印。由此可见, 校园精神对人的影响之巨大。

何谓校园精神, 就其内涵来说, 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 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是激励全校师生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其外延来看, 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 表现在学校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

培育和弘扬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主题,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的力量在于改变一个人, 营造一种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氛围, 而使校园文化总是充满清新的气息和澎湃的活力的正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载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 不论是校园建筑的布局, 还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乃至办学目标的确立, 都应该明确地反映出这所学校所倡导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具有巨大的号召力, 它对于师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校园的魅力就来自于学校的校园精神。

上一篇:名间相关俗语经典下一篇:联合创始人保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