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2024-05-0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精选9篇)

篇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个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其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不断探索与尝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校园文化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观”、“发展观”和“和谐观”。

一、体现校园文化的人文观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高校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赋予师生全新的面貌和理念,用道德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用理性来战胜情绪的冲突,用文化来引导正确的思想,关注师生的真实需要,传递丰富的文化知识,鼓励师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才是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就目前而言,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氛围。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师生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它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和情感的作用,以

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机制和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就是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体现兼容并包,使不同的学术观都能在追求真理的旗帜下乐享其成。和谐的学术环境取决于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敢于冒尖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多个方面。这诸多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最优秀的潜课程,对人们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努力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人际交往指的是校园内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和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内涵的体现,表现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承认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做出的成绩,构建高校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系统,让“人才”了解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学校切实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从而激发教职工自发的、长久的奉献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学生在爱中成长,具有美好的品格和心灵,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事物,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用平和、有助于与对方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使学生的激昂情绪得到缓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更加理性。高校校园只有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沟通、心情舒畅、行动便利、生活安逸的和谐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才是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本”。

充分调动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体制,以形成学校的精神凝聚力。

二、体现校园文化的发展观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中国大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高校的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就是育人,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通过灌输、引导、感化、制约、激励、凝聚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如果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问题,那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的是发展方式问题。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又高度协作的社会,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建构一种共生和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其主要理念是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同发展。显然,只有在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协同系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而不是暂时的,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能够持之以恒地对师生的发展起作用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求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前进。

三、体现校园文化的和谐观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决定,既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我党的全新理念。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的和谐校园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在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促进业务能力、塑造高尚师德、提高教学质量、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重要管理机制,科学化、规范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充分合理利用学校所具有的日益完备的物质文化设施,对于尊重历史,立足现实,进一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精神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也是开发前者、促进后者的途径。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唱响和谐

主旋律。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创造。构建和谐校园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各个高校应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07-2班聂永生

2010-4-16

篇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岚山区安东卫街道二中课题组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育人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获得等,都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随时随地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沐浴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那么,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人文校园呢?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把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

1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比如:营造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按照“文明、洁美、安全、有序”的目标,不断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力度,校园达到四季常绿、四季见花、景色宜人,使人一走进学校就有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油然而生,尽享“绿色校园”的惬意;用名言警句、诗画雕塑及宣传警示牌等点缀于花坛之中,使花坛更富有育人的内涵,物在景中,情景交融;在校门大厅内或其他醒目位置,将学校办学历程、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学校标志进行展示、简介,既宣传了学校,又能引人注目,彰显学校文化底蕴,激发师生爱我校园的自豪感;教学区、运动区内,可适当设置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绿化带,或气势恢宏的大型围墙宣传字画,已达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形成极富特色的楼层文化,根据校舍特点,设置了“艺术走廊”、“文化走廊”、“名人走廊”等楼层文化,在其间布置了师生书画作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设置内容丰富的专栏橱窗和功能完善的教育活动室,使之成为开展宣传教育、展示师生及学校办学成果的窗口,学校定期在专栏橱窗或活动室中公布师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成绩、荣誉,公布优秀学生名单,师生活动剪影,优秀教师事迹介绍等,以此让师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

园精神文化。

我校利用制作的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校园精神文化:如创办校报,制作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等。在征集评选、制作和使用系列学校标志的活动过程中,必需要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追求目标,融入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情感和准则,尤其通过坚持升国旗、唱国歌、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三项教育”,以整体提升教师师德、社会公德水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层管理者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以德兴校”的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案例分析与论文评比,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

三、利用办学特色优势,健全民主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多年来坚持突出交通安全教育特色,建立并完善了系列常规管理制度,不但抓好了学校的纪律秩序、清洁及校产公物爱护等常规管理工作,又提高了师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深化素质教育、凸现办学特色上,提出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教育全体学生,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建立并实施班务

公开制度,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凝聚力首先是表现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因而我校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图书角”、“黑板报”、“班级日志”“学生成长档案”。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才都起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开展多种育人活动,追求高尚多彩的校园行为文化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既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能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在加深和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及学生个性心理方面都大有裨益,同时更能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

我校成立并发挥好校园播音室的宣传导向作用;成立书法、合唱、舞蹈、田径、篮球等多个兴趣小组和《浪花》学生文学社团等;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艺术、科技和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育机制,并与司法、检察、公安、团委、妇联、工商、环保及社区等单位积极实施共建活动,借助共建单位或部门的优势,走出单纯的聘任校外辅导、举办讲座的单一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将共建机制生动地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促使学校各项工作环境不断优化,教育力量不断增强。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详细制定了《 安东卫二中“文明单位文明行”活动实施方案》,活动的主题和范围:一是基础文明修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自立和自理能力、环境意识。二是团队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正确的竞争观念、集体荣誉感、协作精神、良好心理素质、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三是社会责任感。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爱校精神和奉献精神。四是理想信念。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理念。

五是好学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创造性地学习。以班级为单位召开“讲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为主题的班会,每生认真剖析自己在“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讨论、征文活动;举办“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演讲会。开展了“和四川地震灾区同龄人的心一起跳动”5.12纪念活动,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倡导文明上网。设计一次主题班会,讨论如何文明上网,举行文明上网签字承诺活动;“文明单位文明行”启动仪式后,组织全校师生上街宣传和参加“洁岚山爱家园”义务劳动活动。结合学尚科学、反对邪教教育,组织“校园拒绝邪教”图片展览,让广大师生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将感恩教育贯穿学期始末,“三八”前后各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以“我感受最深的父母之爱”为主题,引导青少年搜索记忆深处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用自己质朴的语言讲述出来;书写一句感恩的话,组织学生思考一句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各班举行一次“大爱岚山感恩父母养育”演讲会;阅读一组亲情文章,班级可为学生选择,如《背景》、《母亲,我不认识的文学教师》等。引导他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实现由思想到行动的转化。开辟岚山区老干活动中心为第三个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德育教育资源。

五、挖掘家乡文化底蕴,传承先辈人文精神

安东卫,地处鲁苏交界、黄海西岸、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政府驻地。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84年)设卫,时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如今坪岚铁路、同三高速、204国道、342省道、222省道交汇于此。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海产品批发市场,江北最大的绳网市场和日照市南部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仿生食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木制家具、电力金具、化工、食品、绿茶生产基

地。这里人杰地灵,物阜民康,文化底蕴丰厚。

我校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卫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走进安东卫》,在起始年级开课。通过开展“寻访安东卫历史遗迹,了解家乡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昔日家乡的悲壮;通过开展“我的家乡—安东卫”演讲、征文、摄影、手抄报等系列比赛活动,学生讴歌了今日家乡的新变化;通过举办“未来安东卫”征文、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学生畅想了明天家乡的辉煌。校本课程的开设及组织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校真正形成了文明、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校风和班风良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各种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的,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开拓创新,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做出新的业绩。

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篇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中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基本涵义

1.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

校园体育文化指校园范围内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道共同建设校园的精神文明、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外层即物的层面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体育雕塑、各种体育宣传媒体和手段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内容;中层主要指体育制度,如体育课程的必修制度、两操两锻炼制度、各种竞赛和校运会制度、业余训练制度、学校体育的管理制度等,还包括逐步成熟的学校体育理论;内层指思想层面,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及长期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

2.和谐校园的基本涵义。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二、和谐校园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对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行“优秀主讲教师教学鉴定”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精品课程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校园体育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支持

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学校在团结中会更快地发展,个人在团结中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校园体育活动以娱乐性、竞争性吸引广大师生参与的同时,将现代体育公平、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潜移默化,使参与者深感团结奋进的力量和愉快宽松的氛围,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进步、和谐、美好的生活情趣,从而实现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培养出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的专业人才。体育活动本身可以理解为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以体力出成果,以智力为灵魂的文化活动;它不仅通过修身养性来传播优秀的体育和运动文化,还可以培养和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优良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求这种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活动一方面在渗透现代体育精神尤其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又经过本校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能够促进学生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因此说,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优秀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支持。发展和培育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和精神保证。

四、中专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使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分为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等几大类,这些关系的处理对个人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用来调节情绪、促进友谊、发展和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群众体育活动,由于其舒缓的节奏、轻松和谐的氛围、低强度的对抗性、高娱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起到使校园和谐的作用。和谐校园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归根到底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要方法和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中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缺乏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实现科学、系统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便会显得软弱无力、无所适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随之带来了人们思想、道德及价值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些无疑给中专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一些学生迷茫、失落甚至难以适应。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的日益更新,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满足不了中专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能满足中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新举措、新思路。而校园体育文化正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3.校园体育文化对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起积极作用。

当学校出现一位著名的运动员,当高雅的体育建筑、鲜明的体育雕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广大师生活跃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形成一种蒸蒸日上的校风时,人们肯定为之骄傲。当学校、班集体对外进行比赛,场上运动员奋力拼搏,场下观众呐喊助威,场上场下升腾着强烈的荣誉感时,人们肯定也会为之自豪——这就是凝聚力,一种现代校园体育文化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

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中专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它不仅可以使中专学生满足身体、心理、精神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活动,陶冶人、美育人、改造人,使中专学生享受校园体育文化的情趣,增添学习、生活的乐观情绪和充满活力的激情,增强团结拼搏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因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联结人际友谊和亲善的良性纽带,作为中专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创建文明校园的一支力量,必然在维护校园稳定、和谐中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使校园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恩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校园[J].中国电子教育,2006(2):30-34.

[2]刘素梅.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2):164-165.

[3]王大青.浅谈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成人教育,2006(6):55.

[4]成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民族校园[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171-173.

[5]张丹.关于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几方面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06(1):66-67.

篇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

(一)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二)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每个人新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五、结束语

篇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操军中学 徐小明

有人认为,制度、校长和校园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三驾马车。“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校园文化在育人功能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彰显,成为适应新课改形势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校园文化的特色决定着学校的品位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一所学校要发展和壮大,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拓展空间和渠道,丰富师生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从而培育学校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初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有警示和熏陶作用。人性如水,流于清渠则清,注入浊渠则浊,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格升华。

我校的校园环境在去年省合格学校建设中,已经基本达标。如何去爱护、维护它,这就是一个文化氛围的问题。

1、美化校园人文环境,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针对学校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花坛花为主,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设专职绿化人员,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养护。对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内部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或升级;对各功能室实行承包到人制度,并把管理好坏与平常工作量奖进行挂钩,为教工开展活动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办公室”的评选活动,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与评比。同时,我们通过德育处和团委会,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知识竞赛和教育活动,加强环卫评比督查,真正做到校园内垃圾无死角、卫生无盲点,让全体师生感觉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卫生的环境中。

2、适当设置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墙壁,在学校醒目位置设置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名言语录牌和匾牌。我们在所有草坪、花圃、道路转折处树立起醒目标示牌,上面写上诸如“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顺手捡起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等之类的文字,既对环境爱护有警示作用,同时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依此类推,在各办公室和教室墙壁上,我们也张贴(或悬挂)了多幅中国和世界的名人图像和格言警句,让师生随时随处可以见到,于无形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另外,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增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布告栏等,如“爱心大联盟”、“疾病预防”、“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感恩教育”之类,增强校园文化色彩。

3、那些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形象标志,如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服等,成为凝聚学校精神的生动标志。我们通过广泛宣传教育,让学生做到人人知晓,牢记心中。另外,逐步完善的教学设施、合理的布局、宽敞的学习和运动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这些外部环境都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操中人的美好心灵,约束操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激发操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从而促进操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着力打造和谐融洽文化品位

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和谐、是融洽。要形成和谐融洽的文化品位,师生员工只有通过活动来实现。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真正实施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和谐融洽文化,培育学校文化品位,本学期来我们决定在校园内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从此,一场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在操中校园蓬勃兴起。班级篮球赛、教工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此起彼伏,校委会成员与老师们打成一片,班主任、各科任老师深入学生之中,或为裁判,或参赛,或服务与喝彩,群情激昂,氛围融洽。早训、午休或其它课外活动时间,只要天气不下雨,就可见到学校新修的水泥运动场上,人头攒动,欢呼震天,热闹非凡。这里要么进行着激烈的篮球赛,要么是羽毛球赛或乒乓球赛,使校园充满勃勃生机,也形成了学校新型的八小时之外文明的休闲方式。

另外,学校还利用资源和时间组织开展了“修四德、树形象、促和谐”征文和演讲比赛、师生读书活动、艺术节、感恩活动、学生德育系列活动等活动。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小记者站、校宣传窗橱等文化传播载体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功能,营造正确的文化导向,提升师生的精神修养。

通过以上文体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师生正确的身体观、生活观、教育观和道德观,改善了学校人际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感情距离,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促进了校园内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校园文化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文化因精神伟大。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作用。学校将形成鲜明的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努力培养校园文化个性,树立全员共识的“尊重、平等、奉献”等价值观念。

王婕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班主任。去年因家庭经济问题和个人身体原因几次想调走,她爱人也多次想下海。觉察到她的思想波动之后,我们通过她的老师做她的思想工作,并几次到她家看望她的病情。今年又委以初三毕业班班主任的重任,并在住房调整、坐班督查、评先评优上给予她特殊关照。王婕老师深受感动,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严抓实管,勤督善诱,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他爱人也打消了下海的念头,安心工作。今年中考果然不负所望,王婕老师所教班级在毕业会考中夺得全镇第一的好成绩。

我们十分重视女教职工“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在今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挤出资金,为全体女教职工买了一份防“双癌”(子宫癌、乳腺癌)保险金,同时以工会牵头送上一句祝福,体现一点关心,集体会一次餐,进行一次歌舞联谊。这“五个一”活动,花钱虽不多,但全体女教职工心里感到温暖,精神得到放松,心情觉得愉快。大家工作的更有劲了,与学校“大家庭”的感情更贴近了。食堂有个女工友甚至说,她感到从来没有这么被重视过。

砚溪小学是我镇最边远的一个教学点,仅有三四十名学生,四位老师坚守在那儿。为了实现人文关怀,体现教育平等,今年端午节前夕,我和行政一班人亲自赶赴砚溪学校,与老师们共同进餐,向该校师生表示慰问,并送上一份节日礼,表达一份关心,体现一片深情。全体老师深受感动,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篇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学校的“教育场”。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不仅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于学校目标及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它对于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所在。一个学校倘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犹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鸟儿缺少飞翔的翅膀,也就没有了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硬环境建设,如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赏心悦目的绿化等;其二为软环境建设,如墙面、橱窗的环境布置,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制度文化的构建,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显而易见,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文化是隐性的,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文化亦是如此。建设校园文化既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为大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一下:面对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又有谁会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呢?谁又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呢?无疑,这样做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

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使环境美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审美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化为他们生活的需要,自然地构建和谐校园。

目前,青年学生正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IQ(智商),更需要EQ(情商)。学校自然而然的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既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又应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呢?

首先,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风。坚持倡导教师上课做到“三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的流程管理中,强调六个精心: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练习、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学困生、精心组织考试。

其次,我们要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进行内化。平时加强学习,注重过程管理和内化自律,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公正、公平感,有利于形成正义向上的校风。

再次,我们要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可以不断开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如:把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如学雷锋活动、“五四”青年节、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革命传统教育,把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突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强化实践体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活动中塑造人”的活动目标。

最后,我们还要重视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注重校园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根据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以校刊为载体,形成文化阵地,积聚文化底蕴。一篇篇优秀篇章来自于一个个学生的心灵感悟,而一本本校刊的出版,更是凝聚了校园文化的精髓,积聚了校园文化的底蕴。校刊的出版与传阅,不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还会使全校师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而这种凝聚力又能大大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篇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沈校长说,通过以考促学,既检验了全校教师学法用法的水平,又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基层学校依法管理校务的法制观念。

头石塔小学:陈丽娟

系电话:***

篇8: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和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 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因此,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继承学校历史传统, 挖掘现有资源的前提下,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 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2 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分析

近年来, 我校事业发展迅速, 育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深化, 为学生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风建设整体情况良好。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

2.1 学风不紧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目标不明确、纪律松懈, 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旷课;少数学生为了考试过关或得到好成绩, 不惜冒险作弊;上课不认真听讲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学风建设调查显示:43.4%的选择“认真学习”;17.7%的选择“只求及格”;16.6%的选择“随便混混”, 可见部分学生态度不明确。而在学习纪律上的调查显示:35%的学生基本上能按时上下课;42.7%的学生偶尔迟到早退;14.9%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对于考试作弊违反纪律的调查显示:5.7%的学生有作弊行为并受到处理;13.6%的学生有作弊行为, 但未被发现;32.6%的学生有作弊念头, 但未付诸行动;只有34.8%的学生表示从未作过弊。

2.2 学风不严

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厚, 学习自觉性较差。学校考风考纪不严, 学生对作弊和违反考试纪律现象认识模糊。有19.3%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学生的品德问题, 有41.5%的学生认为作弊可耻属违纪行为, 但可理解;还有17.4%的学生认为作弊很正常。

2.3 学风不稳

部分学生思想不稳定, 产生厌学情绪, 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学习心态失衡。现在大学生入校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 有的不喜欢所学专业或者感觉就业前景黯淡, 导致了学习不安心, 出现厌学情绪。也有个别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爱好, 渴望成功, 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心理承受能力弱。面临竞争、学习、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时, 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容易自暴自弃。

3 创建优良学风, 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

3.1 抓好思想教育

搞好思想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先导[2]。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 社会与个人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的价值取向被普遍认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 而影响学业的现象。有些同学受这种思想影响, 精神上无寄托, 学业上无追求, 盲目“下海”, 结果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影响了学业, 浪费了光阴, 迷失了方向。因此新形势下的政工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使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理想, 自觉肩负起跨世纪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 增强使命感;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 这是开发学生内动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社会是非的能力, 矫正学生对待学业上的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加强热爱专业的教育, 要通过专业教育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认识, 使其逐渐产生专业自豪感, 激发学好本专业并立志成为本行专家的动力和信心。

3.2 实施科学的管理

管理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我们常说“管理出效益”。经济建设如此, 学风建设也是这样。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风建设, 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 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和行为规范, 同时加强制度实施的监督、检查, 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检查评价体系, 并把学生班级作为学风建设的基本单位, 规划、指导、监督各班级的学风建设工作, 把学风建设的任务最终落到实处。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 学生学习费用的增加,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加之市场经济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成才指导及日常谈心要跟上。同时, 对一些重大是非问题, 学生工作者要有主见和办法;对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学生中带普遍性的思想困惑要敢于直面现实, 并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予以解答;对学生中的实际困难能够积极想办法解决。另外, 要找准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的结合点, 灵活运用教育和管理的交互效应, 增强两种手段的效能。

3.3 班级、寝室建设

加强班级、寝室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也是形成校风、学风的基础。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一般由年龄相近、学业程度大体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几十名学生组成, 他们在校期间逐渐形成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严密的组织、有统一纪律的集体。班级是构成学校这个小社会的“细胞”, 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等均以班级形式来组织实施, 而且班级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所以, 如果各个班级都能搞好班级建设和管理, 就为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建立、维持和巩固打下了基础。而寝室又是班级的细化, 同学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活动都在一起, 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 抓好寝室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

3.4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严肃、科学、高雅的文化, 无疑会对育人工作起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师生的知识文化层次较高, 有追求新知识的心理倾向, 是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探索的原动力;另一方面, 通过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和文化选修课以及社团活动, 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有了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深度, 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将校风、教风、学风有机结合起来, 调节师生个体行为, 加强学生的约束力;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净化学生心灵, 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树立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由此看来, 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需要[3]。

总之,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一定要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作抓好, 使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促进学校在服务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于渝, 肖国键.新时期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今日科苑, 2007, 4.

[2]刘佳诚.用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

[3]尧一, 刘珍.大学生学风状况和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3.

[4]赵一博.浅谈高校学风建设[J].运城学院学报2005, 12.

篇9:加强师德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师德建设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42-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播文化,启迪智慧,开发人力资源,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承担着培养造就人才,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职责。教师也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的重要力量。加强师德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

1.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优秀人才在发展和竞争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直接手段和方式,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必须通过科学的、先进的医学教育培养出来。医学教育的特殊性更需在医学院校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这就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加强师德建设,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21世纪的医学模式是将从生物医学模式彻底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教育模式也将随之改变,高等医学院校要以现代医学理念,创新精神来设计和培养医学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培养出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具有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就对培养医学人才的主体——教师而言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医学教育规律,参与教学科研,树立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优良的教育环境,使医学生感到不仅学业上有所收获,而且自身的政治思想,心理承受力等都得到提高。同时,医学工作又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保持超前意识,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修正培养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循职业道德。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

医学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从教学、医疗和科研中得到落实和体现,而人的行为又受思想观念和职业信念的支配,人的思想品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造就,如果忽视师德建设,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建设。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

中央对建设和谐校园高度重视。建设和谐校园,既是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谐校园建设,将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基础。和谐校园建设,将增强高校创新活力,保证学校安定有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建设,将促进高等学校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成员,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教师,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意识,使广大教师自觉做到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言行引导人,以敬业的精神教育人,以渊博的学识折服人。要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教师女儿的回信精神,进一步增强做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和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三、丰富师德建设内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要落实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实现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要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也对广大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师德建设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必须靠制度约束。医学院校应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工作守则》、《教师考核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办法》等规章制度,对教师的道德修养以及各级教师的教学、科研、医疗各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对各级教师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出规范。做到有章可循,为师德建设提供指导保证。学校还要重视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组织专题学习,结合实际,进行讨论。教师上岗前,必须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要求教师依法执教。

师德建设需要教师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崭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等,不断更新自我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育人者要先育己,教师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如同为保持教育科学知识水平而不断学习一样,在思想修养上要不断培育自己。培养道德修养不是一劳永逸的,人不进则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德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师德评价标准也会随之变化,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上一篇:描写学会感恩老师的初一作文下一篇:车队安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