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022-07-06

第一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个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其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不断探索与尝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校园文化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观”、“发展观”和“和谐观”。

一、 体现校园文化的人文观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高校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赋予师生全新的面貌和理念,用道德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用理性来战胜情绪的冲突,用文化来引导正确的思想,关注师生的真实需要,传递丰富的文化知识,鼓励师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才是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就目前而言,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努力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氛围。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师生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它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和情感的作用,以

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机制和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就是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体现兼容并包,使不同的学术观都能在追求真理的旗帜下乐享其成。和谐的学术环境取决于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敢于冒尖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多个方面。这诸多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最优秀的潜课程,对人们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努力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人际交往指的是校园内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和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内涵的体现,表现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承认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做出的成绩,构建高校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系统,让“人才”了解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学校切实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从而激发教职工自发的、长久的奉献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学生在爱中成长,具有美好的品格和心灵,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事物,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用平和、有助于与对方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使学生的激昂情绪得到缓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更加理性。高校校园只有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沟通、心情舒畅、行动便利、生活安逸的和谐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才是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本”。

充分调动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体制,以形成学校的精神凝聚力。

二、体现校园文化的发展观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中国大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高校的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就是育人,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通过灌输、引导、感化、制约、激励、

凝聚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如果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问题,那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的是发展方式问题。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又高度协作的社会,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建构一种共生和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其主要理念是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同发展。显然,只有在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协同系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而不是暂时的,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能够持之以恒地对师生的发展起作用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求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前进。

三、体现校园文化的和谐观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决定,既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我党的全新理念。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的和谐校园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在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促进业务能力、塑造高尚师德、提高教学质量、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重要管理机制,科学化、规范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充分合理利用学校所具有的日益完备的物质文化设施,对于尊重历史,立足现实,进一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精神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也是开发前者、促进后者的途径。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唱响和谐

主旋律。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创造。构建和谐校园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各个高校应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07-2班聂永生

2010-4-16

第二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文化校园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优质学校的灵魂,是优质学校重要的生命根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朱永新认为:“校园文化环境能成为无声的教育者,能够让学生走进校园,便感受到一种真善美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了使我们这所乡镇小学再上一个台阶,我们在充分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稳步而有效地推进“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近几年来,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一直有专门的“书香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纲主抓力促,小组分工明确,主要以图书室、语文教研组为基地,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细致而务实地将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落实到点、贯彻到面,使阅读成为伴随小学六年乃至一生的生活方式,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那么,如何加强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呢?我对此作了一些思考,下面就将我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文化建设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校园环境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在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的引领下,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主要从绿化美化校园、建设楼廊文化、提升室内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力争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书香的味道。

绿化美化校园——我校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为目标,遵循“设计科学、规划合理、经济实用、整洁舒适”的原则,通过学校建筑物造型、色植物造景、人文景观设置、种植园地开辟来塑造校园的整体形象,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目前,校内各种环境要素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体现出高雅素洁、稳健久远、协调和谐的校园文化主格调。

建设楼廊文化——我们根据校舍的分布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楼及橱窗错落有致地布置着名人画像、活动图片、读书名言、读书方法、学生作品、名曲介绍、读书故事、好书推荐、名著剪影、书的发展史、世界图书馆介绍等,每个楼道延伸开来的是一条条文化长廊,让师生和名人相约,与经典交流。在花圃、操场周围,我们安插了由学生设计的爱绿护绿标语,这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犹如无声的老师,时时对学生进行着教育。

提升室内文化——一是追求办公室布置文化气息浓郁,围绕“为师之德、为师之学、为师之艺”三大主题进行。二是班级布置主题鲜明,除了黑板报,每个班都有争章园地、小主人角、图书角、卫生角。在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艺与个性,建设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三是专用教室各具特色,各专职老师结合学科特点,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布置出富有浓郁学科特色的室内文化。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师生自身素质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需要通过人本化的学校管理、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书香型的学校塑造来演绎和建构“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文化。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让学校要成为读书的学校,校长要成为读书的校长,教师要成为读书的教师,学生要成为读书的学生。“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是校园读书活动的主要形式。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成为教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学校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每学期要求教师认真阅读相应篇目,每人撰写读书笔记,学校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学校校长应是读书的带头人。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经典诵读到名著欣赏,从故事赛、演讲赛到情境剧、课本剧的表演,从手抄报、书画的展示到读书心得与感悟,让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幸福快乐的体验和享受。如开展“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家校携手营造书香家庭,通过书香家庭建设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在家庭中开展读书活动不仅能改变家长的观念,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且可以推动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建设。

同时注重加强教科研管理。我校发挥校长室,教务处的管理功能,成立专门研究小组,明确职责,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并为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创造条件。为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足够的支持,做到人员到位,设施到位,经费到位。通过科研引领,可以使文化建设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把全体行政人员、科研骨干和教师骨干推上了科研第一线,逐渐再进行全员推动。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积极有效开展工作。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系统。同时也充分体现学校管理的独特魅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在建设书香校园这一美好蓝图下,努力建设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文化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读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保证书香校园建设的基础。我们实施科学民主的管理,有效激发教师阅读的内驱力和幸福感;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积极开展各项评比活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必须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并配置相应的人员,并且有专门领导负责,专门抓,总揽校园文化建设全局。这样才能做到学校整个工作一盘棋,才能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抓出特色,使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开展。我们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各项活动的考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考核管理机构。我们要求师生对话经典,保障每周两个午间半小时和一节阅读活动课为师生共读时间;我们要求师生记录阅读感受,保障每月上千字的有效摘记;我们要求师生浏览教育在线,徜徉幸福的教育之梦,保障随笔的高质量撰写;我们要求一切读书活动有方案有步骤,保障活动内容的有效落实;我们制定考核细则,将阅读、笔记、随笔等请款列入教育科研考核制度,保障活动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改革学生的评价制度,制定“阅读之星”、“书香之班”的考评细则,将一切阅读活动、阅读成效列入考核标准,保障学生阅读热情的不断激发。

我们为品牌书香校园的建设完善了机制,以制度为保障,有效激发了师生对话经典的内驱力和幸福感。另外,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因此,学校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此外,我们还以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带动家庭精神文化的建设,让家庭文化的建设成为学校文化内涵的衍伸和发展。通过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编印相关材料、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把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理念带给家长,带动书香家庭的建设。以“书香家庭”为特色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的活动,倡导亲子阅读,倡导“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定目标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向着目的的求索过程”。面对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面对优质教育的不绝呼声,我们将有效建设书香型校园文化作为我们不断求索的征程,当书墨,书香,书韵,弥漫于我们的校园,浸润我们的心灵,当经典成为我们教、学生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相信我们梁丰校园内的每个师生都能从真正意义上品尝到“教”与“学”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赵中建.学校文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卢元揩主编.学校管理创新:来自一线校长的创新理念与实践[M].轻工业出版社,2007 [6]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8]李乃仁.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改革,1997.3. [9]赵福顺,张国英.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现状的思考[J].天津教育,1997.3. [10]朱兆华.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 [11]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J].新世纪教育展望,1997. [12]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第三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徐集教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 。毋庸置疑,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1.发掘环境文化。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一草一木皆关情”。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在发掘,利用校园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教室里走廊上悬挂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以及美术特长生的优秀作品。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仅2011年就投资七万余元建设文化长廊,翻新改造了阅报栏,学习园地,生活园地等。

2.修炼礼仪文化。健康、高雅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怎样处理同学关系?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怎样处理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怎样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等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课题。因之,我们着重进行了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建立起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发挥班级环境的熏陶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班风、学风、文化氛围等,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课堂或课后都倡导“赞赏鼓励”。目前,“老师好”已成为校园流行语。

3.充实活动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现代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读死书,死读书有悖于学

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认识,走出课堂,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成为当务之急。我们以名人故事,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远大志向,为中华民族获得和平崛起而发奋学习,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我们历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醒目的文化牌来展示办学特色,体现办学理念,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以优雅、洁净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思想情趣,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的设施、设备,定时向学生开放,让图书室、阅览室成为学生吸取文化粮食的重要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场所。努力建设好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搞好教室文化,教室内物品设置力求实用性、装饰性。教室内设置展示学生作品或班级特色的园地或专栏;积极支持班级建立“图书角”。

2.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环境。我们要求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五个意识”,当好“三个表率”,为学校发展带头领路。“五个意识”:即危机意识、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吃苦意识、榜样意识。我们将这五种意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座右铭,内化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三个表率”:即学习的表率、团结的表率、进取的表率。做“学习的表率”: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创造力。校级与中层多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把握学校的决策、意图,更好地贯彻学校的工作思路。中层之间多交流,增进部门间的了解,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减少部门间工作冲突,避免部门之间的工作疏漏,实现无缝衔接。学校党员干部要做团结的表率,凝聚全校老师,同心同德,共谋学校发展大计。做进取的表率:要锐意进取,各项工作要有创一流的意识。干部要认真思考:“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期,我应该为学校做什么?我的部门应为学校做什么?”用积极的工作状态,永不服输的精神,带领本部门的人员,带动全体教师,努力拼搏,共同奋战,使学校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工作状态。

我们要求每一位领导除了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深入一线、深入课堂、深入到老师们中间去,把工作重点前移到教育教学中。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领导成员的诚信度,提高领导成员的亲和力,提高领导成员的感召力,要求班子成员作风民主、务实高效、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做到尊重每一个教师、关爱每一个教师、理解每一个教师、信任每一个教师,建立起了和谐的干群关系,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管理的主动性,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对学生也像班子成员对教师这样。按照“给人人以希望,使人人得发展”的人本教育理念,构建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元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3.建设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 . .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即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扎实开展以制度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坚持按章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管理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逐步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包括: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学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如何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马焕景老师的主题班会――感谢父母,生动精彩,父母和孩子相拥而泣,前来听课的老师和家长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主题鲜明,形式

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各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们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各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立足“合格+特长” 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培养“合格+特长”的优秀人才,这是我镇办学的一大特色。近几年来,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欢乐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于课堂校园,延伸至课余校外,来着手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融道德文化、科学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六位一体”校园文化建设,很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乐园。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感恩教育”、“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拒绝管制刀具进校园”、“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节约从我做起”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元旦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 “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书画大赛”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绿色环保宣传”、“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取得的成绩。

天道酬勤,付出必有收获。

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徐集镇校园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明德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业已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他们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实施方案,与“文明班级”相结合,对各班进行了综合考评。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都能够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清楚的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一些可喜的进步和变化,我们的校园更加干净整洁了,乱扔果皮纸屑的少了,课间追逐打闹的越来越少了、说脏话的同学少了,放学排队的同学多了,主动给老师问好的学生多了,说普通话的学生多了,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多了,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深深的印刻在每一位师生的心里,表现在每一位师生的言行举止上。

2.碱柳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第一具有凝聚力: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师生员工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使师生员工更加团结,对校园更加关心更加爱护;第二具有约束导向作用: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进步的方向;第三具有激励性: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作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第四具有独特性:校园文化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碱柳小学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

3.后张小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他们尊重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性差异,切合自身实际,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

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设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见成效,除正面教育、科学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展望今后,等待我们去做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但我们有信心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群策群力,把我镇业已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认真真地落到实处,使浓厚的校园文化成为我镇的一大亮点。

2011年4月26日

第四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揭阳市卫生学校杨伟鹏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建设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等角度谈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所谓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物质环境和多形式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它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反映,“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力、渗透力、约束力和亲和力,它就象物理学上的“场”具有巨大的能量,对置身其中的每位成员都施加着一定的制约力和影响力,规范着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遵循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原则,努力做到以环境文化为载体,以活动文化为形式,以制度文化为保障,采用体系化、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培育校园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谈几点浅见。

一、环境文化,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纯洁师生的心灵,陶冶师生的情操,具有催人向上的教育力量。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净化师生的心灵,改善师生的心志,陶冶师生的情操。环境文化追求的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堵墙壁都成为育人的载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传情”,让德育融化在环境中,让环境蕴含着德育,不露教育痕迹,润物于无声之中。

首先,学校要结合实际,注重突出教育主题,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内涵,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既要有整体的统筹安排,又要有局部 1

的精雕细刻,要根据实际合理规划好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并根据各功能区的作用和特点设置文化主题。要尽可能地让学校可绿化地得到绿化,使校园一年四季绿树婆娑、花团锦簇,使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其次,合理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加强内涵建设。如可利用校道两旁,设计成文化长廊,集中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师生的精神风采,张挂学校全景图,校训、校微、校歌等标志,让师生们在这里接受教育,体验成功,分享快乐,有效地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再次,是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积极向上的内在力,有利于营造更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要有计划,要以教室环境布置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高雅优美的班级文化氛围,倡导个性化、特色化的班级文化。如学校可组织开展班级形象设计大赛,并实行量化评比,内容包括教室环境卫生状况,学习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角、文化角、绿化角等的布设,班级制度的建设,班级特色的设计等等,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显示个人的志趣和才能,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了具有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和谐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情境,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情感交融。教师的品格、旗帜、文化素养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朝气、热情、积极进取也感染着教师,由此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优良的文化环境。

二、制度文化,习惯如自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比作一个完整的人,基本建设是躯体,环境建设是外衣,文化建设是眼睛,活动建设是血脉,那么,制度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和灵魂,运用得好能极大地调动积极性、促进工作;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产生消极作用,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实行制度管理要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不能只是控制人、约束人,而且还要能促进人、激励人,将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和谐结合起来,

达到“规矩”与“方圆”地有机统一效果。

首先要求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所谓律人先律己,身正不令而行。领导班子只有本着服务师生的理念身先士卒,才能维护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权威性,师生也才会真正信服。

其次,在完善制度管理方面一定要发挥师生的主人翁作用,要始终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尊重为前提,多一些理解支持,少一些简单粗暴;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关心帮助,少一些威逼命令。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打造一支乐观向上、同心协力的队伍。只有这样,制度才能跳出纸张,转化为无形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控制力。也只有这样,制度才能真正内化为师生的自主活动,真正让师生产生自觉认同并形成习惯。

再次,加强学生管理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自我管理者。一方面,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受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自我管理的执行水平。学校制度应为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一定的空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民主性则给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了可能。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管理制度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制度文化,能够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活动文化,校园变乐园

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血脉,它让校园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发展个性的舞台,而且能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乐园,使每一名学生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欢。

首先学校要创设以“校园情结”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项目,多开展有特色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深厚感情,让学生毕业后对曾经生活过的校园有一份美好的回忆。要本着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开展爱校荣校教育、感恩教育、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和知、情、意、行教育,培养学生的校园情结。如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要坚持贴近学生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学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刻怀有感恩的心,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我们还可以以黑板报的评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为活动载体把“感恩”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倡导感恩,美化心灵”和“倡导感恩,强化责任”等为主题的德育主题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要面向全校每一个学生,搞活校园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我校大部分学生是远离家乡求学的,平时很少回家,业余时间大多在校园内度过,而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活动有限,且一些活动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少学生业余生活单调,靠上网消磨时间,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沉溺于网络,学生会愈加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以致更加远离业余文化活动,而且网上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有相当数量的不健康网页或网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报名参与,扩大求知领域,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要做到定计划,并阶段性举行成果展示,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充分展现学生个性风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弘扬校园正气,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四、精神文化,引领新气象

校园精神简言之就是一个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宗旨,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灵魂,没有了它,学校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动力和灵气。校园精神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挂在教学楼顶端的一句标语,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累积、逐步提炼、不断深化的内在力,能够深深地刻烙在全校师生的心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校园精神,它也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反映。所以,培育校园精神,教师是重要的主力军,教师思想的高度直接决定了校园精神的深度。首先,教师一定是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的,他们的爱体现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体现在教学上,体现在师生的交流中。他们的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给学生带去永留心中的温馨,让学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其次,教师还一定是博学的,他们的博学,缘于终身学习的理念,缘于响应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静下

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培育校园精神,还应当鼓励学生乐观向上、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学会感恩,加强责任感教育。提倡同学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相互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学生如果能够在这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校园里清新向上的优良校风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校园精神的培育,其实也就是教风、学风、校风的培育。一所学校,如果能够做到教风好、学风正、校风优良,那么,它的精神文化也就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并能够时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引领着全校师生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迈进。

第五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育人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获得等,都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校园文化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随时随地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沐浴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是学校校容校貌、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及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等有形的部分,是校园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奖惩条例以及许多其它的规定等,它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纽带。校园制度文化既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又能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及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能引导师生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维系在学校整体的目标之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又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有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校园”。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3.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下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议,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到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这既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学校自身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新的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全体师生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不断增强育人功效,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实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上一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下一篇:教师读书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