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2024-04-22

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通用6篇)

篇1: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2011年11月的《人民论坛》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总结介绍广州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经验。本报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街道社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好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201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州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0748.28亿元,增长13.2%,连续22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2010年在广州居住的总人口已超过15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6.14万人,流动人口712万人。特别是随着城市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对社会服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单元。如何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让他们回归社区、融入社区,不仅在社区里生活居住,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近年来广州坚持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街道社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制度先行,构筑健全的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

构建健全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关键。2008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明确要求广州等市在社会管理方面有选择地先行先试。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派出队伍分批到香港、新加坡学习考察社会管理服务特别是社区管理服务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方法途径。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及5个配套文件,确保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2011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准确把握社区服务管理的核心内涵,切实转变社区服务管理观念,在深入总结近年来社区服务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社区服务管理有益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出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1+3”政策体系,在机构设置、体制改革、财政支持、硬件设施、人才激励、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政策设计,构建起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同时,在加强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的意见》,进一步理顺外来人口较多的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权责,建立完善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特大镇、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参与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以制度创新夯实城乡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在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权责脱节,重管理、轻服务甚至以管理代服务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坚决破除阻碍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结合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在全市14个街道开展整合街道机构和聘用人员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进街道社区“一队三中心” 建设(街道综合执法队和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落实街道对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配权,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多头指挥、资源分散、效能低下等问题,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投入8000万元,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综合服务,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跨专业团队,提供以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为核心的各类专业、优质的社会服务。目前,已经开业的16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其中萝岗区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12大项110多个服务项目,运行仅半年,接受服务的群众已超过2.5万人次。结合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14个整合机构和人员改革试点的街道同步推进社区居委会改革,按照“三个70%”的目标,推行社区“直选”,完善居委会考核机制,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全面覆盖、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公益性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属性。构建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近年来,广州市每年本级财政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以上,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0年广州首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在2011年全国30个大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评比中排名第一。

深入推进街道“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实施社区环境整治小工程计划,不断改善提升街道、社区环境水平和服务条件。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16个、文化活动中心204个、体育休闲公园828个、卫生服务中心178个、视频监控系统334个。同时,加快形成以一站(政务服务中心)、一台(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一库(社区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库)、一网(四级信息网络)、一页(市民服务信息网页)、一卡(市民社保卡)为核心的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服务体系,让市民群众办事就在家门口,“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利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大农村镇村公共服务投入倾斜力度,市本级重点扶持新增153个试点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两规”(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三清”(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四有”(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建设成效凸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加快北部山区发展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重大举措,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一区带一镇”、“名企帮名镇”、“百企助百村”对口帮扶战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到2012年,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扶持山区镇专项资金将提高到每镇每年150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路灯建设“光亮工程”和农村泥砖房改造“安居工程”,全面提高北部山区贫困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坚持多元共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主力军作用

以街道社区为突破口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必须厘清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三者的定位和职能,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社会组织是主力。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主力,在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落到实处。拓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服务项目和范围逐年增多,2008年设置服务项目11个,2009年为33个,2010年设置项目34个,服务范围涉及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残障康复、社区矫正、戒毒康复服务、劳动就业、社区自治等领域。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投入,2011年市、区(县级市)财政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投入高达7635万元,相当于前3年投入总和的一倍多。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2008年以前,全市仅有7个社工机构,现在发展到47个,有14个社会组织正入驻孵化基地,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社工有2103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市登记注册各类社会组织4202家,其中社团类143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763个。

坚持社区自治,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社区民主自治是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方向,不仅要广泛宣传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意识,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自治制度,更要注重各阶层、各群体的融合发展,吸引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到社区民主自治的活动中,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广州是流动人口大市,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与户籍人口比例接近1:1。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在镇、村高密度集聚,如增城市的新塘镇、花都区的狮岭镇聚集了上万家甚至数万家企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远远超过当地户籍人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诉求的变化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种劳资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凸显。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有序融入城市发展,与本地人和谐相处,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既是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

深入推进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发展全局。作为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任务,全方位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积极推动其融入广州、扎根社区。切实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按照在穗居住外国人和流动人口100%登记管理的要求,健全市、区(县级市)、街(镇)、居(村)四级工作网络,健全流动人员信息登记采集制度和出租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工作,在流动人员超过2000人的社区、厂企设立流动人员管理服务站。进一步强化对流动人员的服务,制定实施“积分制入户”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可以申请入户广州。积极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建立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医疗帮扶服务,将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在广州市就读的外地户籍大中专学生纳入救助范围。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率先暂停收取流动人口个人治安联防费,选拔优秀农民工进入广州公务员系统和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努力帮助6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坚持系统推进,形成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强大合力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必须坚持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推进,整合全市资源共同支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强化干部提拔任用激励作用,制定实施《关于加强街(镇)党委书记职级配备的意见》,创新对街道社区管理服务考核激励机制,突出街道社区居民群众测评的考核权重,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街道党政一把手,可以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形成让基层干部安心、热心、尽心扎根基层、服务居民的激励机制和干事氛围。

深化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出台实施《关于推进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坚持重心下移、事权下放、夯实基层,重点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方面推动事权下放,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力量,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政务管理服务网络,确保部门之间、部门与社区之间、各网络服务平台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连接畅顺。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居民沟通联络机制,将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引入社区,扩大基层群众参与程度。广泛发动居住生活在社区的党员、团员、公职人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系社区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爱我广州、服务社区、共建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原载《人民论坛》2011年11月

篇2: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和部署。交通运输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根本上讲,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交通运输业的服务保障水平,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同时,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有利于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社会管理的全局和交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交通运输部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基本任务。

(一)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战略,对交通运输行业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党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奋斗目标和基本要求。交通运输部门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担负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运输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工作的水平、发展的质量、运行的效率、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代表着交通运输部门社会管理的水平,不仅体现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也反映着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全局来看,交通运输部门始终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新需求新期待,对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核心问题。解决好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应尽责任。从交通运输领域来看,当前人民群众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由“走得了”向“走得好”升级,更安全、更舒适、更快捷、更经济,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新需求;同时,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公共需求不断增长,这也对交通运输部门社会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提高的交通需求来看,交通运输行业必须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致力于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大力提升“三个服务”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

(三)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战略任务对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确立交通运输的重要地位,树立交通运输的良好形象,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破解社会性难题,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交通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公共需求急剧增长,新老矛盾叠加交织。从交通运输行业来看,面临着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水平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较快、但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整体提高不快的矛盾。就我省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导致公共服务能力整体不足。近些年来,我省高速公路发展势头强劲,但地区间的交通建设发展仍不够平衡,省际间还存有断头路,部分一般干线路况较差,急需升级。部分地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养护需求与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客运场站建设与公路建设、路网空间布局相比仍显滞后。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布局和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与交通干线衔接不顺畅;运输场站设施布局不尽合理,目前全省还没有一个能够集公路、铁路、航空、城市交通为一体的综合运输枢纽;交通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竞争力弱的情况较为普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存在总量上提供的运输供给能力不足、运输效率不高、综合效益较差等问题。

(二)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引发的新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存在着影响稳定的内在因素。随着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推进,民航、城市公交、出租车管理职能划入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利益格局调整引发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省管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撤站,改制人员二次择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随着政企分开不断推进,很多原先隶属于交通运输部门的企事业单位转制为社会化企业,交通主管部门对其仅实施行业指导职能。面对新形势,交通运输部门如何适应改革发展,规范和加强管理,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我省同国内其他省份一样,部分地区出租车、旅客运输行业的矛盾和问题经长期积累叠加,利益诉求多样,受政策和相关利益调整影响,部分市(县)集体停运、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油价上涨、运价低迷、运输成本高和运输市场监管偏弱等问题已成为影响行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服务和行业管理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主要是社会公众对收费公路管理和运营以及相关政策特别是收费还贷政策缺乏了解和认识,对收费站数量、位置的确定、收费年限等存在一定不理解,同时对公路治超、运政执法等市场监管措施,特别是处罚额度与幅度存在不同理解。如果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疏导和妥善处理,极易形成或激化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不仅会对交通运输行业、还会对全社会的发展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行业自我约束和规范管理方面还存在影响稳定的消极因素。少数交通“窗口”服务和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意识不强、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趋利执法、以罚代管问题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执法人员利用行政执法谋取私利,造成群众不满。工程领域和行政执法个别人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土地征迁补偿、农民工工资支付等方面尚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也易引发利益冲突和矛盾,给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因此,各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强、深化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形势下在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交通运输行业社会管理职能,要从解决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要坚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体社会管理格局下,切实履行好交通运输部门的职责。

(一)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社会和公众利益均等化。一是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路、港口、民航、铁路等运输方式的各自优势,实现综合效能的最优化、最大化,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畅通的出行条件。二是积极推进“两个公路体系”建设。树立“两个公路体系”的思路,加快建立收费公路与非收费公路的统筹发展机制,既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使公共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非收费公路领域,也有利于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公平与效率。三是深入推进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公路由提供基本出行条件向保障安全便捷出行、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转变。“十二五”期要按照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支持,坚持政府主导、深化改革、统筹兼顾不动摇,不断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大支持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四是大力提升运输服务保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运输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和提高运输软硬件水平;规范运输管理,提高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服务品牌,展现现代河北交通和现代河北的崭新形象。通过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深入学习推广保定客运中心站郭娜陆地航空班经验,切实加强“一区两站三车”窗口建设,广泛开展“温馨旅途、亲情服务”主题创建和对标活动。同时,在政务窗口单位实行审批“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在执法窗口开展好文明执法创建活动,推行“阳光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示范岗”。进一步规范运输市场,严厉打击不法经营行为,努力提供畅通、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让群众真正理解交通、满意交通、支持交通。

(二)坚持执政为民、服务民生,研究和推动解决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一是规范收费公路管理。对公路延期运营、收费不规范不合理问题开展专项清理,坚决撤销违规设置、收费期满、不符合规定的收费站点,规范收费标准;加强收费公路监管,规范通行费征收、公路养护和交通服务等经营管理行为;严格政府还贷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支出管理,严禁违反规定乱支挪用;认真落实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取得社会公众对公路交通建设、改革与发展的理解和支持。二是缓解交通运输不畅问题。以“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为指导,进一步调整路网结构,特别要加快对交通流量较大的运输通道进行扩容改造,加快打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断头路”建设,提高公路管养和服务水平;建立高速、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联动协调机制,局部受阻、全网管控,遇有突发事件,及时疏导交通,确保国家和省高速公路网路畅通;保持城乡客运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协调发展的思路,切实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推动城市公交智能化建设,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综合监管平台,充分发挥客运、公交、出租车的各自优势,不断提升城乡公交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促进出租车行业和客运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按照健全法制、科学管理、规范服务、和谐发展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依法依规、完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策的舆论引导,指导各地结合实际,逐步研究解决好当前出租车和客运车运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促进行业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大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维护行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和谐交通,维护全系统平安稳定,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公路应急预案和配套体系,加快建立区域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中心,救急于关键,救急于危难;进一步深化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协调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健全完善各项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交通应急保障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积极争取将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探索建立应急调用补偿机制。二是加大信访维稳的力度。交通战线在大建设、大发展以及改革过程中也会产生新问题和新矛盾,人民群众势必要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一方面要畅通人民群众依法合理的反映诉求渠道,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政策的执行和工作的科学方法,同时也要研究、协调与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的配合联动,以确保群众诉求得以及时、合理解决。三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建设。在部署工作、作出重大决策的同时,紧紧围绕矛盾纠纷集中、易发、多发领域,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定期对系统内排查群众来访、信访情况及问题,核查分析,召开主题会议会商研判,按照职责,及时提出预警并提前制定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四是加大解决交通历史遗留问题力度。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原则,更新理念,创新思路,尊重群众、尊重历史、遵循规律、改进方法,切实解决好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在改革、改制、兼并或破产中出现的职工权益不保障问题,税费改革、政府还贷二级路撤站涉及的职工安置不到位问题,农民养路代表工待遇落实难问题,以及交通运输城乡一体化带来的部分客运市场经营管理等问题。要深入基层调查,深入一线研究,深入群众解难,认真接访、下访,包案解剖重点疑难的典型案例;要善于倾听群众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制宜,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切实化解各种矛盾,消除影响社会稳定和交通运输健康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篇3: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农业部信息中心在湖南长沙举办2014年度全国农业信息联播培训班。本次培训班旨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中央及国务院对政府网站提出新要求的形势下, 强化部省协同, 加强农业政府网站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形成“三农”网络宣传和信息服务的新格局。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吴秀媛在培训班上全面总结了本年度全国信息联播工作, 分析了当前农业政府网站网络新闻宣传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传达了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对农业政府网站网络新闻宣传、网站建设、媒体融合等方面的最新精神。她要求各级农业信息中心要认清媒体职责, 强化责任意识, 严格工作规范, 抓住新机遇新挑战。

篇4: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按照把握趋势、寻求突破要求,把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近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重,加上嵊州市原有“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容量小、业务难以拓展、安全性差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对该市劳动保障工作造成了直接影响,也存在严重的社会稳定隐患,成为进一步推进嵊州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嵊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决不是一项可抓可不抓的一项具体业务工作,而是一项事关劳动保障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突破性的大事。局党委提出:要把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整体推动全市劳动保障事业的一号工程;作为牵一发动全身,整合资源、创新管理的总抓手、总载体;作为推进内部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一把手工程。

在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中,嵊州劳动保障局按照国家“金保工程”要求,从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大局出发,分析原有系统存在问题,谋划一体化建设方案,把推动劳动保障事业更快更好发展作为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以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业务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二、紧扣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优化办事流程,实现业务一体化

在建设过程中,嵊州劳动保障局按照“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在统一部署规划下,对整个劳动保障系统的所有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梳理。针对原来存在的系统独立、分工分家、相互分割、基础数据共享性、关联性差、业务协同不够的状况,从整体性、规范化出发,从全新的角度,科学地进行了调整,优化重组了各个业务流程。对全系统主要业务实施统一登记、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结算、统一支付的业务一体化流程管理,简化了办理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体化的业务流程设计,为搞好软件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3月,该局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并从4月5日起正式上线运行,全面提升了劳动保障服务能力。一是促进了业务协同。通过整合原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统一的个人、单位基本信息库,真正实现了“同人同城同库”,实现了社保、就业、培训、工伤等核心业务间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实现了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办理全系统所有业务,形成了劳动保障各业务科室单位紧密配合、分工协作、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如已在企业参保并按时缴纳养老保险的职工,系统就自动拒付失业金,改变了原先社保和就业因系统独立而造成一边领取失业金一边在企业缴纳养老保险的状况。二是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实现了就业、社保、培训等全部业务一体化管理,基础信息得到共享,减少了重复劳动,实行了流水线作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月度结算时间从原来的10多个小时,提速到1小时左右。医保卡读取信息的时间从原来的几分钟提速到几秒钟,大大缓解了医院排长队的问题,改善了对医保病人的服务。三是加强了监督管理。为了保障社保基金安全,检查规范业务经办过程,对社会保险待遇享受相关业务受理后,增设后台审核、审批流程。

三、顺应扁平化管理、信息化规律,重组组织架构,实现管理一体化

实施信息化建设是劳动保障系统推动内部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提升管理水平的大好机遇。搞信息化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原来管理层次、管理模式上,把现有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计算机化。二是在更高的管理层次、管理模式上,按信息化规律改革现有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使现代管理和信息化规律相互融合、相互推动、交互提升。

在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中,顺应了国家“大部委制”改革趋势,按照现代管理和全系统一盘棋思想,下大决心实施了内部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科学重组组织架构,形成了“大科室运作”机制。今年3月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嵊州市劳动保障局对全系统原有组织架构进行了打碎重组。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科室、下属单位加以合并或合署办公。并对局机关内设科室和所有下属单位实行“机构统一调整、职能统一界定、工作统一考核、财务统一管理”的全系统一盘棋、紧密型管理机制,有效地整合了人财物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

实行业务办理和监督管理相分离,变“点式管理”为“线式管理”。为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和外部稽查,对社保局下属科室从原来按险种设置科室,改变为按业务流程设置科室。设立了业务受理科、待遇核算科和财务稽查科。业务受理科整合了各类社会保险登记、申报、转移、增减等职能,实现了社保业务的统一受理;待遇核算科整合了各大社会保险费待遇审核、计算等职能;财务稽查科集中了“五大保险”的稽核职能,实现了社会保险费的统一稽核,加强了内外监督,为管好用好社保基金从机制上筑起了防线,增强了防患功能。

因事设岗,以岗选人。按照“配精机关科室、配强办案力量、配优窗口服务、配好后勤保障”的原则,对干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中层干部实施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实施双向选择,并根据信息化业务流程测算了每个科室、单位工作量,合理确定了岗位职数配置方案,实现了人尽其才、人岗相适。

在组织架构合理调整、干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更加有效地推动了劳动保障管理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四、坚持整合资源、效率优先原则,创新服务手段,实现服务一体化

嵊州市信息一体化建设,始终围绕“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惠泽一生”的劳动保障服务要求,拓宽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手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推行一站式服务。整合全系统人财物资源,以人性化服务为目标,设立了近1200平米的劳动保障服务厅。把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等劳动保障系统的主要服务和部分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服务厅统一办理。设前台服务、后台支持、自助服务、档案管理等四个区域,并按照业务流程统一设置业务受理、待遇核算、财务稽查窗口,实行流水线作业。使业务办理更科学快速,初步实现了“一站式、一条龙、一体化”服务,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

构建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开通了嵊州市劳动保障服务网。建设了信息查询和网上办事系统,为全市公民和参保人员提供网上职业介绍、网上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网上职业培训、信息查询、投诉举报等网上一条龙办事服务,使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劳动保障相关信息,办理劳动保障业务。同时,正在加快覆盖全市的市、乡镇(街道)、社区、重点村的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在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平台办理劳动保障业务。

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把业务素质好、服务态度好、自身形象好、计算机技能好的干部调整、充实到窗口岗位,使劳动保障服务厅窗口办事服务人员增加到40人,使服务厅窗口无论是在人员数量还是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充实加强。同时,在服务厅建立了值班厅长制度,每天有一名班子成员(或退职老领导)和一名科长值班,重点负责业务咨询、政策解答等。

五、抓住机制建设、责任落实根本,确保一体化信息系统真正发挥成效

劳动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做好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实际应用。

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为搞好项目实施,嵊州市劳动保障局专门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业务科室长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把原来社保局下属的信息中心升格为劳动保障局信息科。明确了信息化建设责任制,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信息科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对建设方案、项目招投标、流程优化、软件设计等重大事项,主要领导做到了倾注精力,亲自负责,狠抓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是综合改革,会遇到种种阻力,需要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局党委坚持依靠干部职工,充分发动干部职工,通过大会动员、小会讨论、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促进全体职工统一思想,为顺利推进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科学定位,精心组织。组织人员赴江苏、上海、杭州、萧山等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业务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和建成全省县市劳动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精品的目标定位,形成了嵊州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方案。想方设法筹集了900万元建设资金。按照“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要求,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按招投标规定程序,分期分批组织软件、硬件的招投标,选择了有实力、有经验的上海万达信息有限公司承担软件设计工作。在需求调研、流程优化、软件开发、系统测试等过程中,双方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提高,高标准质量管理,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开通了市劳动保障服务网,为全面提升我市劳动保障服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训考核,强化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固然重要,但只重视开发,不重视应用,最好的信息系统也只是摆设。局党委在去年“基础建设年”和今年“能力建设年”中,把干部职工信息化应用技能素质提升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建立了信息化技能培训机制、应用考核机制、领导带头机制等。对全体干部职工分期、分批地进行业务培训,并专门设立考核奖,以真考推动真学,基本达到了人人通过打字考试、人人学会办公OA系统应用,已经真正实现了全系统无纸化办公。每个业务人员熟练掌握了核心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减轻了干部职工的工作量,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质量效率。

篇5: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2009-5-1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市民及经营者对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一方面要求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关爱民生,服务民生,社会和谐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采取符合实际、符合民意、符合发展的新思想、新方式、新方法,解决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城市管理和市民需求实现双赢。

一、深刻领悟科学发展是指导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理论

(一)以人为本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到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上,就是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需求环境和就业环境,让两城联创的成果惠及百姓。汽车区执法局成立三年来,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经过努力,收到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实际工作也存在重堵轻疏、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如在治理无证摊贩占道经营、校园周边管理、露天烧烤治理等方面,在管理方式上通过采取错时管理、定时管理和夜间专项治理等方式来强化管理,制止流动摊贩、露天烧烤等违规行为,但至今屡禁不止。在各繁华路段、人口密集区,打时间差设摊经营的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及其它人员,与执法人员打游击。虽经多次教育、重点看守和专项整治,乱设摊现象虽有收敛,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流动摊仍为当前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顽疾”。分析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思想意识里还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没有用科学观来指导实际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中以人为本,在管理上实现从“管民”到“为民”的转变,在为民谋生存、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上下功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

(二)学习领悟科学发展观是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发展的重要源泉

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来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回顾汽车区行政执法工作,我们在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城镇管理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在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工作,规范执法程序,整顿执法作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处在初探阶段,在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中全面、协调发展中还待进一步提高。汽车区是市企共建新的开发区,各项城市管理工作还处在探索、改革阶段,与长春市各城区、开发区相比,还没有形成部门统一、管理统一的模式,这就对特殊环境中的城市管理行政和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要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关键还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际工作。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

(一)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不断借鉴、不断交流和不断创新

三年来,在汽车区党工委关怀下和市行政执法局的组织下,我们分别派出不同层次人员先后到各先进城市进行交流学习,获得了很多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方面的宝贵经验。结合汽车区发展实际,实施精细化管理,着手制定了错时工作管理、定时定位管理和夜间巡查管理等市容管理方面的措施,把区域管理与路段定位相结合,机动管理与定人、定岗相结合,分散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正时管理与错时管理相结合。通过集中巡查、错时巡查和延时巡查,加大重点区域管理。增加了、改善了快速反应、取证和通信等方面的执法装备;与相关部门联合规范、划分部分繁华路段、繁华区域商贩定点经营区域,如规范安庆路小水果市场,越野路小市场等;使汽车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有了较为明显提高。

随着长春市迈向国际都市步伐的加快,汽车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区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解决:一汽老城区城市管理工作和新城区城市管理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老城区中如何解决商贩流动,露天烧烤等问题;怎样进一步完善“单元网格管理法”、“ 数字化”城市管理等。我们要解决这些城市发展的瓶颈,就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学习和借鉴其它城市先进科学成果和管理经验,而走出去不断学习、不断借鉴,是获得先进经验最便捷有效方式。

(二)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提高效能、改善环境和广泛宣传

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实践性、宣传性较强的工作,涉及领域广。汽车区执法局执法人员三年来的执法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谩骂、威胁、侵害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的暴力抗法事件;特别是在整治流动摊贩、露天烧烤等活动中,执法纠纷经常发生;时常还会出现投诉人投诉后,执法人员管理时投诉人帮助被投诉人说话的现象。分析原因:

一是管理体系不明确。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不能建立全国一致的管理体系或是垂直领导的地方管理体系。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较多,但没有一部独立的城市管理法律,而且现有的执法依据还不够完备,可操作性不强。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就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条文;对露天烧烤的管理,就缺乏彻底解决的规定。

三是司法保障不全面。由于城管执法不具有限制人身强制权,又缺乏有效的司法保障,在管理现场出现纠纷时,由于周边群众不了解真相,极易发生围观、起哄,执法人员此时势单力薄,有口难辩,甚至受到人身威胁。在此情况下,不管,会受到不作为的指责;严管,往往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造成负面影响。

四是违规处罚执行难。城管执法人员按程序处罚,管理对象多数软磨硬泡、拒不执行,特别是在简易程序上,与城管执法人员冲突不断。如在管理渣土未密闭运输车辆过程中,管理对象往往与执法人员软磨一夜,拒不接受处罚。

五是管理对象层次杂。城管执法对象可以说涉及社会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其中最敏感的是下岗失业人员、弱势群体、无业人员和外来群体等,他们大多从事着最简单的商品买卖活动,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艰难处境极易博得市民的同情和谅解;加之部分违章者自身存在的陋习,使其对城市管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抵触。执法中稍有不慎,执法人员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引来路人围观起哄,令城管队员进退两难。

六是宣传导向有欠缺。由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相当多的群体对城市管理队伍存在着怀疑、质疑态度,部分媒体不用能客观的态度来正面报导行政执法工作,因此未形成全民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也形成了群众对城管执法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和阻碍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着管理效能的提高。如在管理游动商贩的过程中,部分群众不去指责游动商贩经营三无产品、食品,占道堵塞交通,影响市容环境,却指责执法人员正常管理,替其求情。

七是队伍素质待提高。行政执法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还存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职能履行不全面、不到位现象;也存在着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效能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和相互促进

随着汽车区各项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汽车区城管工作中的难点,在城市管理的责权、职能划分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区域之间、管理条块之间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容管理多部门审批,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多部门联合执法的体系未能建立,不能保障专业管理体制的顺畅运行,影响了汽车区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调整城管执法思路,改变老的执法模式,建立与城市规模、状况、执法力量相吻合的“大城管服务体系”就需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用政府完善的服务体系来促进城市管理工作快速发展。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汽车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下一步措施

城市管理是政府服务民生、关爱百姓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环境等有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如城市软环境、社区服务、服务保障、经营场所、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广告标志、公共场所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用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汽车区城市管理的实际出发,做好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更好地为汽车区的城市化进程服务,服务民生,为汽车区飞速、和谐发展作贡献。

(一)加强联席合作机制和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体系 一要做好联席合作。通过集中座谈、自由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管理意见、管理办法,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让大家加深了解城管工作扩大共识,实现互利互赢,满足市民对城市环境卫生秩序水平的要求,使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如近期举行的校园联席座谈会,建立了共同管理校园周边的互动机制。二是做好交流学习。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的城市管理方法,有利于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断增强城市管理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请专家、教授来传授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管理,拓展思路,从而为实现汽车区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三要搞好体制建设。随着汽车区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协助一汽辅助剥离的快速推进,汽车多现有的城管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方法等都需要进行调整。要按照“统筹安排、明确职责、综合管理、协调有序”的管理方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职能和任务,充分发挥行政执局的前沿观瞻作用。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管理为重点的原则,强化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不断增强服务民生的能力。

四是做好制度建设。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回顾三年来工作的得失和经验,对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方案要进行进一步调整完善,重点是全面履行职能,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施放气球方面的管理;不断完善现行的工作标准,继续推进工作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五要抓好队伍建设。在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要在全员大力推行和谐管理、和谐执法理念,把“让全区百姓满意、让投资者满意、让一汽集团满意、让市委市政府满意”的思想灌输到每个人的脑海中。通过素质教育、业务教育、改善装备、严格考核、优化组合的方法,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硬、纪律严、业务精的执法队伍。对行政执法人员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使之熟悉和掌握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另一方面要推出岗位明星、行业能手,通过激励政策和严格考试、考核的方法,鼓励认真学习,不断更新城市管理人员的知识层面,搞好社会各方面领域的学习,抓好党风、行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努力打造“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容忍、特别能吃苦”的执法队伍。

(二)推行和谐化管理,全面提高市民的城市管理参与意识

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中心,增强全民参与意识则是做好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把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融合到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中去,教育和引导市民增强文明意识,把管理寓于教育和服务之中,提高市民管理城市、爱护城市的意识。

一是扩大文明创建宣传,提高市民城市管理意识。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和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适时开展社区座谈会、老干部座谈会、经营业户座谈会及其它层面的座谈会,在管理区域开展文明经营、爱护环境、爱护社区活动,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城市参与意识,逐步在市民中树立起“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责任人”的观念,把爱护居住环境变为广大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二是不断探索标本兼治,推进管理和疏导相结合。对占道经营、游动商贩采取安庆路小水果市场和越野路车百小市场的管理办法,实行管理与疏导相结合,管中疏,疏中管,做到“管而不死,疏而不乱”,从而实现有繁荣,又不影响市容的管理目标。对城市的场地资源进行调研、踏察,广泛争取意见,开辟一些市场、停车场、洗车场、烧烤市场,以缓解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治理乱贴乱画方面,积极协调规划、建设、街道、社区、物业等相关部门在居民区、主干道统一设置一批规范的张贴栏,并辅以严格的管理,力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行先期走访、服务建设项目、宣传建设文明工地活动,把文明施工、文明运输、文明管理的思想送至每个施工单位,让各个建设工地都成为达标工地。

(三)实行科学治理,营造城市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面对新区建设及旧城区的改造,汽车区城市管理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占道经营、违法建设、乱倒生活垃圾、乱倒建筑垃圾、座商外溢、乱贴乱挂、马路市场等现代“城市病”。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式有:

一要坚持综合治理与多部门合作相结合。现代城市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式系统,解决难点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多部门合作管理体系中各要素的作用,科学调度、科学治理,使大家在统一目标要求的制约下各司其职地完成各自的任务,使综合治理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管理效果。二要坚持横向联合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相互联系不紧,甚至脱节,造成诸多问题长期推诿。因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政府部门是一家,服务百姓是根本”的服务理念,从汽车区发展的全局出发,执法局要积极主动的在汽车区内部加强横向联合,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当好排头兵,使汽车区各项城市管理措施得到较好地落实。减少和避免人为造成的管理难问题,以达到提高效能、促进建设的目地。

三要坚持宣传教育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在强化商贩宣传、工地宣传、座商宣传、群众宣传等市民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的知识,使市民知道并自觉遵守城市管理的法规,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

四要专业队伍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要认真贯彻落实《长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大力推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充分调动、发挥专业清刷队的作用,做好非法广告的清刷工作;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管理,逐步建立以法律为准绳,以行政为主导,以制度为规范,以群众为基础的城管工作新管理体系。

(四)探索城市管理新思路和新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城市管理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和机构,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整个管理体制正常、有效地运转。目前城市管理工作需要规划、建设、街道、卫生防疫、市政、保洁、物业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如果协调不力,必然会出现管理僵化、机制不灵、运行不畅等现象。这就必须通过探索城市管理新思路和新手段来加以解决。

一是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城市管理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反馈和决策后评估机制,为决策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提供客观依据。

二是要建立灵活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职能服务、人员组成、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多个方面着眼,确保城市管理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高效、和谐和有序,提高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整体运行效率。

三是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宣传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及各种方式,向市民宣传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让广大市民知晓并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四是要建立不断创新的目标机制。充分发挥全体行政执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契机,研究、探索、实践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和规章管理城市的新思路、新途径,积极引导所管理的相对人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决定生产和生活行为,引导管理相对人自觉地参与城市管理,最大限度创造民生空间、和谐空间,提高城市管理的驾驭能力。

篇6: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我市的妇幼卫生事业一直围绕两个“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以实施“母婴安康工程”为契机,以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及队伍建设为基础,从依法规范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工作入手,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开展两个系统管理,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

率。

一、以实施“母婴安康工程”为契机,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我们从年月份开始,在全××市率先推行了“母婴安康工程”,逐步推广优惠低价分娩措施,这项工程的实施重点是农村、社区低保家庭、山区及流动人口孕产妇,实施半年多来,成效显著。

(一)对山区、低保对象及流动人口孕产妇实施优惠政策。

⒈山区实行分娩全免费

×、××、××是××最贫困、交通最不便的山区,这些山区的孕产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想到医院分娩,但交不起住院费用,往年常有家庭分娩发生,或者经筛查属于高危产妇,待临产了、出现大出血了才去附近卫生院,又由于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差,孕期未接受保健的也不在少数。为有效管理,我们从年月日起,对山区孕产妇在当地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即免费用车接送、免费住院分娩,所需费用由妇幼专项经费补助给各山区卫生院,补助金额总计达万多元,这些做法完全杜绝了山区家庭分娩,社会反响很好。

⒉低保对象和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实行优惠低价分娩

计划外孕产妇死亡率高一直是实施《两纲》的难点,其原因一是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有盲区,对不接受避孕措施的未进行跟踪有关,二是与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质量不到位有关。为了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农村产妇住院分娩率,我们也从月份开始,对低保对象和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实行优惠低价分娩。具体措施是享受低保待遇家庭及流动人口孕产妇可以到当地妇女组织或市妇保所及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领取“分娩优惠卡”,凭卡享受费用优惠,顺产分娩费用除药费外控制在元内,以此来动员和吸引其住院分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医疗保健单位对低保对象和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施行剖宫产也有一定的费用优惠,有的对困难的则控制在元左右。截止目前,已有名产妇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减免费用达万多元。

(二)进一步强化了网络建设和联络机制。

⒈加强乡镇与村两级网络的建设与联动机制

我们通过加强村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健全了由村妇女主任(或计生专干)、乡村医生组成的网底人员,加强乡镇卫生院与基层网络人员的联系,由她们包干负责摸清新婚数、孕妇数,并建立名册,每月定期上报卫生院妇保人员,再由妇保人员追访,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负责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与咨询工作,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专案管理,并督促高危及时转诊,发现问题及早治疗,以保证孕妇产前保健的质量。

同时,在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联村医生责任制的基础上,规定了“八负责”制度,其中明确要求联村医生必须负责在联村范围内开展孕产妇、婴幼儿系统保健管理工作,配合网底人员做好相关工作。特别在今年大雪时分,为使山区孕产妇能安全分娩,我们强化了孕产妇产前催诊、追踪制度,由当地联村医生责任组中的妇幼人员电话催诊孕妇做好孕检,联系村级网底人员做好督促,如有高危情况在大雪封山前跟踪督促到上级医院复检,乡镇卫生院妇幼人员及时掌握复检结果,并决定住院分娩方式,必要时负责护送孕妇住院分娩,这一切确保了母婴安全。

⒉探索建立了社区三级网络网底人员的联络机制

在城区,我们主动与社区计划生育专干、妇女主任和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或以交流会、座谈会的形式联络感情,定期互通情况,及时核对孕妇与出生情况,以切实摸清保健底数,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底数,为下步开展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强了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保健管理。又如通过建立流动人口妇女组织,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及企业中建立妇女小组,纳入当地基层妇女组织的管理范畴,也纳入我们三级网络网底人员的联系范畴之中。

⒊依法规范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工作。

加大母婴保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接生,取缔家庭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近日,对马渚、城郊两起外来流动人员非法接生案件及时通报公安机关予以立案查处。

二、以加强产科建设为重点,努力保障母婴安全。

在加强产科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抓好了设施、队伍、质量、制度等四个环节的管理。

(一)通过实施“创建规范化孕产妇保健门诊活动”这一载体,结合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产科建设。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产科技术服务标准配合了必要的产科基本设施,并投入资金进行了相应改造,改善产科工作条件,进一步完善产科服务功能,提高围产保健服务质量。

由于房屋设备等条件的改善,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服务态度的改进,对顺产及剖宫产实施价格优惠等因素,选择辖区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呈上升趋势。另外,从月日起,我们调整了年接生数量在名以下的几家卫生院的产科设置,其产科业务由附近中心卫生院以上单位承接,被取消产科专业的医疗机构,重点做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确保具备孕产

妇难产应急处理、高危筛查和及时转诊能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产科技术和服务能力。从年开始,按照规划对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妇产科人员在市级医院进行三个月短期轮训,学习产科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对产科技术人员、妇幼人员进行孕产期并发症、合并症的防治与急救技术的强化培训,通过例会、月会,以会代训,教育产科医护人员认真钻研业务技术,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医护人员把孕产期危象识别和处置原则、正常分娩处置规范、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复苏作为基本功熟练掌握,提高抢救能力。

(三)建立产科质控中心,健全产科抢救小组(即围产协作组),提高全市产科质量和抢救能力。充分发挥产科质控中心和产科抢救小组的作用,组织专家讨论分析重危孕产妇抢救病例及死亡原因,并进行有效干预,及时组织抢救工作,质控中心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基层产科质量进行重点监督和检查,既指导基层工作,指导各单位健全围产质控制度,建立产科质量管理组织,加强对产科质量的日常监督与管理,加强临床与保健的结合,又保障产科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救能力,真正把母婴安全落到实处。

(四)规范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产科建设标准要求建立完善并认真执行产科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重危病人抢救常规,认真履行产科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进一步规范了产科管理各类制度,如严格控制计划分娩及人为干预产程现象;严格控制米索使用;注意催产素的合理应用,减少产科出血的发生率等等。严格转诊制度,要求各基层单位发现高危妊娠应按《××市高危等级管理办法》及时处置或转诊,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一律不准截留高危孕产妇分娩。除不可避免死亡外,因管理和服务能力造成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的医疗保健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一)加大宣教力度。全市各医疗保健单位加大了对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将国家有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方针政策、出生缺陷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以及安全分娩的知识,作为宣传和健康教育的重点。积极在流动人口集聚场所开展相关保健知识宣传,通过媒体、发放《告外来务工妇女的一封信》、张贴宣传图片、公布联系电话、咨询服务热线等方式,想方设法为外来流动人口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提高住院分娩率。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逐步实现“要我保健”和“我要保健”的观念转变。主动参与和支持妇幼保健工作。

(二)建立健康教育培训基地。月份市卫生局成立了健康教育学校,确定卫校作为全市妇女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并增挂“余姚市妇女健康培训中心”牌子,由市卫校具体负责全市妇女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市妇保所制定开展各类妇女健康教育的菜单,并落实好相关授课老师,由各社区、行政村根据参加对象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再安排授课时间,实际上这一形式也把人口学校和孕妇学校整合在一起了。据统计,教育受益数已达多人次。

(三)成立妇女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以市妇幼保健所为主成立了妇女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开通咨询服务电话,开设妇女健康咨询门诊,提供免费服务,并充分利用这一宣传阵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采用多种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群众能够接受的母婴保健科普知识送到社区和农民群众中去,提高她们的保健知识水平,正确看待生育健康问题,自觉地改变一些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主动接受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等服务,保证安全分娩,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上一篇:东宫 匪我思存小说语录下一篇:见习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