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24-04-24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精选6篇)

篇1: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然走过了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计划经济的三十年,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下,中国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基础,但僵化、封闭的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个30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推进了市场化改革,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一大批“两新”组织,既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也在历史的洪流中应运而生。

非公经济组织,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均成为了非公经济组织的一员。新社会组织,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亦都是新社会组织的代表。

浩浩荡荡三十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10年底中国GDP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两新”组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嘉定而言,“两新”企业注册数达到12万3千多家,全区的注册型企业中约99%的企业为“两新”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数在10万家左右,外商港澳台企业2千多家,个体户2万多家;注册并实地经营的非公经济组织近1.13万户; “两新”组织从业人员数量在60万左右,占全区从业人员数的75%左右税收,占全区税收的70%左右,“两新”领域中所获得知识产权专利的比率高达80%。新社会组织403家。全区建有“两新”党组织836家,党员7821名,覆盖单位数1039家单位,组织覆盖率达到23.86%。“两新”组织已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胡锦涛同志这样诠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而“两新”组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单位,其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的变革中日益显见,于此,对于“两新”组织的管理便成为新时代下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古籍中将“社会”代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而马克思则认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集中的“两新”组织,则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深入其中,为其服务,引导其健康积极的发展,将是愈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管理之重。

一、“两新”组织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迄今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离完善的现代市场体制仍有一段距离。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激励下,市场积蓄的能量迅速释放,而当时及后来的很长时间,对于市场化的法制基础认识不到位,对权贵资本的制度性约束软弱,以致市场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扭曲。在既得利益群体面前,无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他们带来了无比的物质权益。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他们付出的劳动,仅为他们带来相对更好的生活,与既得利益者尚未能形成正比。如何分好这块大蛋糕,是执政者与经济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两新”组织以其自身成立的特定时间与特定人群成为工业洪流中的试水之军。成者,鉴于发展的机遇,改革的契机,成就了一番事业,然,经济的种种突破并不能代表其作为一个企业,建立起了自身的企业品牌,塑造起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以及担负起了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非公经济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企业以利益为重的生存现状,作为一名商人,亦需各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方能称为一名企业家。基于现实的种种,要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愈发功利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在新生代就业群体追求更多精神文化诉求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劳资双方的关系?这些,都成为了企业后续发展的难题。随着改革的发展,企业的转型,曾一度为我国经济贡献良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逝。2004年以来就业格局产生着明显的变化,并且长期持续,非熟练工人的日渐短 缺和工资的持续上涨,使得就业矛盾从总量性转为结构性,长期面对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难题,让位于受宏观经济影响的周期性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两新”组织愈加难以归类以及泛化。

2009年劳动争议案件已居高不下,2010年更是出现了井喷的趋势,富士康事件和南海本田事件,员工自杀的惨烈后果以及地方工会与罢工工人发生冲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新一代工人有着更多的权利和利益诉求,其表达也更具直接、开放、公开、多样等不确定性的特征。而且,多年来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物价持续走高,演化为全社会都在热议的问题。加之网络、手机通讯等媒体的迅速传播,劳动社会事件显现聚集效应,出现超出企业、社区而跨地域的呼应和联系。问题在于,为什么工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选择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基本原因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规律的主导,缺失自下而上多种社会权利和社会合作的构建。

进入WEB2.0时代以来,网络的传播愈发便捷和快速。微博、开心网、QQ等即时聊天工具成为讯息散播的有力途径,特别是微博平台的发展壮大,似乎成为久积了无处宣泄的民怨的发泄平台。去年由“动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微博传播力最好的写照。固然,微博的无限制性和非实名制使得这一平台的信息含金量大打折扣,普通民众并不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足够理智的思考去分辨这些讯息的真伪,而以讹传讹的传播方式又将讯息传至大相径庭。如此,便会弱化了一个人对于文字的责任感,很多偏激和尖锐的语言充斥着网络。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民意,是我们 这个混乱的、非学术的、非理性的,但却唯一残存的民意表达。如何在这些话糙理不糙的语言中提炼出人们对于政府对于党的希翼和盼望,将其化为实处,通过网络的平台善意的引导,“两新”组织中不乏专业人士社会精英,要将他们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从善意的出发点,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发出理性的声音,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党建工作从体制内走来,成为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的新方式。

作为党的重要组织细胞,“两新”党组织的总目标要体现执政党建设的宏观背景,把巩固党在“两新”领域的执政基础作为党组织的总目标。如何将其细化到实际工作中有待商榷,体制内的党组织如何与体制外的“两新”企业合理交融并产生喜人的化学作用,成为党建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并发挥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决定的,这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

“两新”党组织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属性,如何将“两新”党组织这个作为在体制外领域建立起来的体制内的政治组织,在与“两新”组织没有直接的资产和行政关系的客观条件下,同时在必须遵循“两新”组织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适应“两新”组织自身特点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之保证“两新”党组织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成为落实“两新”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改革开放后生成的“两新”组织,与传统领域的组织相比,个性更加鲜明,差异也更加明显。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新经济组织目前还处在发育、发展阶段,规模小,分布散,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流动性大,变化快,如此种种的不稳定性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求相对稳定的党组织带来定位难题。同时,“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对象思想基础相对薄弱,企业主与企业员工普遍存在雇佣意识,无论是领导决策层还是从业人员,对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与传统领域的领导和员工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由此,作为非公经济组织的“两新”企业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不同使得“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缺少了制度性的安排,随之的工作难度就相应的加大。

1984年10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大幕。部分国企经由收购、并转等方式进行重组改制,改革的内涵或许只是企业性质的变革,但是改革的外延却是文化的转变,无论是企业的文化亦或是区域范围内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更显重要。正因如此,使得党政机关必须重视、加强并改进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企业党组织既要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又要保证企业最大利益的实现,使得党组织在“两新”企业中的定位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具复杂性。同时,客观上党组织难以参与企业经 营决策,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态度等等,也成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发挥其作用的现实难题。

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归根到底,便是对于“人”的管理。“两新”组织中的员工占到了劳动力的75%左右,“两新”党建可以切实为其搭建平台,这个平台不同于工会组织,站在政府的角度,“两新”党组织的作用应当是宣传执政当局思想的传声筒;站在企业的立场,党组织是其与政府沟通的纽带;站在员工的立场,在党组织中可以寻求自身的精神追求甚至是政治理想。“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团结的对象,不仅仅只是企业的员工,同时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年龄层次不同,教育程度相异,如何在现今的社会大背景下既传达了党的纲领又将“服务人民”这个党的宗旨贯彻于实处,促进社会的和谐,考验的更多的是党建工作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党务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下的“两新”党组织党建模式。

每年一度的中央两会数次提到“民生”话题,何谓民生,即事关人民生活,宏大如就业问题,繁琐似馒头咸菜。“两新”企业中不乏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三鹿、双汇、“毒馒头”事件的源头皆是“两新”企业,他们考虑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并未想到将来的发展。时至今日,“两新”企业所要做的不仅仅再是探索行业的可行性和利益化,而应将更多的关注度投放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担负起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不同于外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我们追求了太多的经济利益而将人文精神付诸脑后。我们的企业并不完善。作为“两新”企业,它没有体制内的政务约束,它没有体制外的公会制衡,企业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并不从员工和国家的利益考量,每个企业便显得愈加独立和松散,而并不是“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企业对于体制依附的弱化直接导致企业员工对于体制依附的弱化。“两新”党组织的建设,要将这个局面改变,所要切实做到的,不仅仅是团结企业员工,同时也是重塑企业文化的一个过程。企业的文化塑造,是一个集耐心与智慧的过程,要让企业主理解,要让企业员工拥护,要让广大民众肯定,如此,每个“两新”组织党建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因企而异的。

三、区别于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同样的,新社会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产生,民间性强,这些非政府性或民间性、自发性的组织不代表政府或者国家的立场,不是政府或者国家的附属机构,这就决定了党组织的定位和职能实现没有行政依托,而新社会组织面广量大,种类复杂,甚至同一种类新社会组织的生成机制也有所不用。与新经济组织相比,最大的差异莫过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协同作用。因此,与传统社会组织单一的单位制党建相比,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更为复杂。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2012年1月1日起,广州各种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以及公益服务类、社会服务类、经济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化类社会组织,不再需要挂靠主管单位,可以直接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到2012年7月 1日,这一对社会组织“松绑”的举措还将扩大到广东全省。这,也许会成为社会管理政策的转折点,若这一做法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无疑会使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也将与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一样,齐头并进。

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项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部分行业协会接受政府委托,开展了行业规划、行业调研、行业统计、承办会展、技术培训等职能,发挥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自律作用。在企业自身能力难以达到、政府又不便过多干预的一些领域,部分行业协会通过开展行业自律,在杜绝恶性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部分学术性社团广泛汇集专家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相较于经济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强,结构布局不均衡,从事公益慈善、民生服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偏少以及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自我发展功能薄弱、缺乏发展后劲均是切实摆在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面前的问题,而个别社会组织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从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情况看,尚未形成体系。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党工委作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党员“一方 隶属、多方管理、全程作用”模式,开展“建组织、扩覆盖”活动,抓紧抓好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尽快提高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积极理顺党建管理工作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善于做社会组织工作的党员干部,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保障作用。

四、“两新”组织党建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在体制机制上,“两新”党建工作的主要作用是整合资源,框起层层网络格局,将体制内的信息与工作重点渗入体制外的企业,形成横向纵向完善的工作体系。

企业品牌的打造、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这些人文精神的凝结并非经济增长的数字可以带来,需要的是价值观的认同。“两新”组织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在企业、社会组织中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学习月”、专题讲座等系列特色活动,凝聚职工群众,引导职工健康发展。

“两新”组织中人才济济,对于不同的“两新”组织,相应的党组织生活也因企制宜。在以科技为主的第三产业中,以高技术人才为代表,了解其对于自身、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创建人才库,召开座谈会,为其扩宽人脉网络;在以实体为主的第二产业中,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策划多重形式的活动,增强其归属感,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苦难,使其融入所属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党建工作,不单单只是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更 应当是执政当局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平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在中国改革的道路上,坚持市场取向,积极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却在经历变革的当下,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利益调整也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基尼系数的不断加大,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医疗、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改革的举步维艰,新一轮产业升级面临的重大挑战,就业形式的越发严峻。社会各群体阶层利益分化显著,利益矛盾与冲突已相当普遍。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处于不断的解构、分化、重组之中。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有增无减。具体表现在“两新”组织或其员工之间,则为追捧简单易得的利益,热衷颠覆传统审美观、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告别神圣、远离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开始泛起,富人的戾气、穷人的怨气、当官的匪气、知识分子的媚气、垄断行业的霸气交织在一起,社会心理从“超我”演变为“自我”,进而演变为“本我”的“心里返祖”趋势,表现出以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庸俗、麻木、恶搞等为实质的“以丑为美”的胜利狂欢。如此这般,越过了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的底线,怎是颓然能接受的社会价值表现?如今的政治体制改革,“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这一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的举措,执政当局的种种改善现状的措施,这一场“革命”并不亚于以往的任何一场“解放运 动”,它一样浩大,一样需要剔除牢固树立于普通百姓头脑中的思想,一样需要撬动部分既得利益集团,以求取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普世成效。

有调查研究显示:本土制度与文化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隐含的互补性导致制度惯性,并阻碍社会之间的借鉴与交融。臵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身上,便是皇权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普及,以及宗族制在中国社会的长久不衰。中国是传统的人情社会,法制基础并不牢靠,而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密切相连,市场经济在动摇了原有传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出现在“两新”组织中乃至整个社会中的价值观的偏颇,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社会目前价值观的迷乱,信仰的缺失。从非公经济组织的初步形成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以“两新”组织对党和政府的态度为例,在一定的时期,人民的现代价值逐渐优于传统价值,个人价值逐渐优于社会价值,市场化和去政府化成社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导致社会结构的断裂、国民性格的怪戾和忠诚度的弱化。搭建“两新”党建工作这一平台,维持“两新”组织企业及其企业员和谐关系,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时强调: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两新”组织党建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经济多元化,就业多样化,思想变异,行政资源匮乏的情况,如何丰富党建工作形式,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真正起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真正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凝聚各方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奋斗?“两新”党建工作者,作为体制内的组织,服务于体制外的企业,要协调好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企业的经营需求,要积极引导党员的职业生涯与政治觉悟的交融,要平衡党组织活动形式与党员的需求的结合,要适应党组织相对稳定与党员频繁流动的交接。“两新”党建工作,需要创新的思路,引领全新的组织形式,完成党赋予的艰巨但神圣的使命。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篇2: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简 报

(第二期)

XX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22日

XX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XX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文件精神,结合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从五个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积极推进创业就业。认真落实支持创业、扩大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搞好创业就业培训,对全镇50余个公益性岗位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强化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抓好我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推进我镇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药品卫生改革工作,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配套机制,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持“预防为主”方针,认真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工作,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四、加快计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农村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基层文化体系建设。巩固我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支持社会力量兴建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扩大便民服务范围。

篇3:浅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符合中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具体体现, 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如果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就会走向歧途, 背离其初衷。目前有些学者和媒体鼓吹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向西方国家学习, 大力发展所谓的“公民社会”、“第三部门”, 并且认为作为社会组织的“第三部门”应当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管理体系之外。这些做法就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同时对西方社会的所谓“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只是看到其现象, 没有看到其本质。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 国家和旧氏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公共权力的设立。他认为, “在阶级对立还没有发展起来的社会和偏远的地区, 这种公共权力可能极其微小, 几乎是若有若无的, 像有时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某些地方所看到的那样。但是, 随着国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 随着彼此相邻的各国的扩大和它们人口的增加, 公共权力就日益加强。就拿我们今天的欧洲来看吧, 在这里, 阶级斗争和争相霸占已经把公共权力提升到大有吞食整个社会甚至吞食国家之势的高度。” (1) 对于这个问题, 列宁在其巨著《国家与革命》中也有专门的论述[1]。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的公共权力在国家生活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并不存在离开公共权力的所谓独立的“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 所谓的“公民社会”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绝大多数“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都有政府背景, 都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因此, 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社会管理的本质, 正是出于社会管理本质的要求, 我们必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后,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也就是说,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讲的“以人为本”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 而是有其全新的意义。那就是突出社会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党的执政实践中, 就是“执政为民”。这里的“民”与“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相通的, 其外延和内涵都是一致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求我们要坚持把关心群众生活放在首位。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往往就是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是热点难点问题, 也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真心倾听群众呼声, 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真心关心群众疾苦,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当前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只有这样, 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才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社会管理文明成果

任何事物的创新都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创新, 都要继承和吸收以往创造的文明成果, 否则事物的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如此。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社会管理文明成果, 值得我们很好的继承和吸收。比如, 中国的传统社会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我们经常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道德教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还有“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行为准则在引导人们行为, 规范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去其内容代表的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的观点外, 其形式还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它能够用十分凝练的几个字, 几句话, 概括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求, 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 为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也要强调“以德治国”。特别是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我觉得“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的提出对于我们的社会管理可以说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但是如果更加凝练一点, 加大宣传力度, 做到朗朗上口、妇孺皆知, 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还有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乡绅自治制度, 也可以给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整个世界隔绝而单独发展。因此, 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也要吸收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比如, 一些国家十分重视法治权威, 在全社会形成了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其中的一些做法可以在我们推进“以法治国”, 建立法治社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吸收借鉴。再比如, 有些国家十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社会管理。国家通过人手一张有行的社会保障卡和无形的科技信息网络, 把个人的就业、收入、诚信、守法等信息集中起来, 这样便于社会实施有序管理。还有一些国家社区服务、管理和自治的有益做法我们也可以吸收借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协作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但是, 我们相信,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的社会管理一定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90.

篇4: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思考

有西方学者说,城市是现代社会人类住区的典型形态,全球范围的各种城市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集中载体的城市也迅速扩展,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转型期的城市社会管理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亟需改革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社会管理”并不是新概念,城市作为人类聚落形式已有很长的历史。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人类社会第一座城市,约9000年前出现在死海北岸,称为吉里乔(柏柏尔语,意为棕榈树的城市)。[1]城市出现以来便有城市社会管理,只不过由于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不同,其管理的主体和模式也不尽相同。汉代,中国在城市中以“里”为基本管理单位,编制居民,实施管理。[2]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城市实有人口爆炸性增长,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需要社会管理创新同步跟进。

1.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城市作为区域内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之场所,已经成为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市民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逐渐凸显。由于长期沿袭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传统的“指挥式”、“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已经愈加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不仅不利于很多现实问题的解决,还容易激化矛盾,加大社会管理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通过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找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有利于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推进社会的和谐。

2.社会管理任务不断加重,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伴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并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最终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脱离于单位体制之外,转为社会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原有静态的、熟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管理渐趋弱化和失控,而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高度合一、政府管理取代社会管理的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已经日益影响到对整个城市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管控的实现。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成为影响社会与政治稳定的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危机。城市社会管理需要发生变革,从对单位简单的行政管理转为更加复杂的社会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保护非户籍人口的正当权益,满足他们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已成为不少城市的迫切任务。

3.维护社会规范有序发展,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管理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并主要表现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目前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定团结,都离不开社会的规范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体制、救助体制、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福利体制与之配套而行。否则,城市化过程中矛盾的加深和累积,将使经济社会进入无序化发展的境况,进而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体制的规范、高效运行,需要有多元化社会管理手段的灵活运用与之相配套,由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构建良好的平衡、整合、约束和救济机制,形成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二、加强和创新现代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1]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表明: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非政府组织为中介、社会自治管理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1.“党委领导”,亦即坚持党委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委通过民主决策、科学运筹,制定符合国情或各地实际的社会建设宏图大略,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各项政策,决定国家或本地区社会管理大政方针。要坚持党委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工作中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掌舵者地位,使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己任的社会管理置于党的大政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指导之下,保证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在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之中,引导和支持政府依法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引导和支持非政府服务组织、社会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民心的作用。

2.“政府负责”,亦即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角色的转换。政府不再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大包大揽,充当社会事务的全职管理者,而是要负责当好全面社会管理的组织者、调控者,非政府服务组织、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的扶持者、规范者、监督者,群众自治的倡导者、指导者,整个社会管理事业的整体规划者,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政策法规制定者,社会管理资源、环境、硬件和软件的供给者和服务者,社会中介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购买者。同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道德、行政、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引导和调控他们的社会管理活动,并对其社会管理行为予以监督,以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3.“社会协同”,亦即使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国外经验表明,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NGO)和基层社会自治组织能承担一定的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职能,能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的服务职能,能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能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2]因此,各级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权限的下移,积极动员、大力整合和广泛利用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培育、发展和有效监管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进行社会管理。要构建、完善和创新各系统、部门、区域、组织、个人间各种相互交叉的社会协同体制,完善社会协同制度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等。

4.“公众参与”,亦即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在发挥政府社会管理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保护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社会管理为了人民,社会管理依靠人民,社会管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政府执政为民与公民当家做主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使社会充满活力,又能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民群众主动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三、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证分析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近年来,上海市各级综治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立足社会建设的整体格局,统筹谋划,大胆探索,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实事项目为抓手,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同时也为下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体系。始终把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并纳入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发挥综治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综治成员单位的骨干作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工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健全街道乡镇综治委、办领导体制,在街道乡镇、居村委建立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工作站,初步整合社会管理各部门的工作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重要区域建立地区综治委,“两新”组织、商务楼宇设立综治工作室或信息员,务实平安建设的基础平台。全市围绕解决突出治安问题,2006年起五年内,先后推出47个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推动出台73项相关管理规范和措施,有力促进了社会管理。

2.构建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体系,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出台一系列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或政策推出前,在作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同时,根据“制定方案、识别风险、形成报告、审查定级、分级备案、调控风险、跟踪完善”等程序,将风险评估嵌入到行政决策或审批程序之中,及时制定风险控制预案,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务实政策、项目的民意支持基础。

3.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全力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调解组织网络。市级层面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加强物业纠纷、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纠纷的委托调解和参与调解。区县建立联合人民调委会,区县法院成立诉调对接中心。街镇发挥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功能,并探索开展信访事项委托人民调解。居(村)委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站。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并成为大调解工作的基本平台、调解队伍的组织者和秘书机构。促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地位中立的调解组织,介入社会难点、热点纠纷的化解。

4.构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全面实施“一口管理为主”、“健全一支队伍”、“建设一个信息平台”,完善了“以房找人”和“以人找房”的“人房一致”双向互联服务管理,推进“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工作,为侦查破案、治安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为制定实施公共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以居住证管理为抓手,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向来沪人员延伸覆盖,有效促使来沪人员不断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加强重点人群教育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用社会力量加强社区青少年以及社区服刑、刑释解教、社区戒毒等人员教育服务管理,积累了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社工联校、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等工作的新机制。健全“三合一”联合救助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和违法犯罪“两怀”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处置。

6.构建应急联动工作体系,有效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建立市应急联动中心,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形成了“政府领导、公安搭台、全市联动”的应急联动指挥模式以及“统一受理、统一指挥、分级处置”的处置模式,并在各大安保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道口设卡封堵、街面网格巡逻、武警应急支援的多警种一体化的快速处警机制,形成了有效的“三道防线”。

7.构建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健全综治社保队、市民巡访团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85万的平安志愿者队伍,通过世博安保志愿服务得到锤炼提高。建立完善“110”信箱、“上海政法综治网”等多种渠道,倾听民声,汇集民意,既督促解决问题,又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大批志愿者和积极分子,长期以来参与社会服务和维护秩序,为维护社会治安发挥较大的作用。

四、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发展路径

城市社会管理工作还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机制僵化、全民参与度不够、调节手段多样化不足、法制不健全、城管队伍素质需提高等。城市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具体来讲,应着力实现“五个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从“按部就班”到“改革创新”的转变。要树立城市管理工作“关口前移”理念,让有效的城市管理贯穿于规划、建设和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并积极反馈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使公共服务产品的规划、建设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要树立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理念,抓好规划和控制,构筑科学合理的集约高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机制,使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得到净化和“升值”。要树立包容理念,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和谐,现代宜居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包容性。

2.在价值尺度上,实现从“物本型”到“人本型”的转变。城市管理不能单纯追求基础设施的数量及市容市貌的漂亮,而要以“人”为中心,以人内在的、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用“人”的视角、以“人”的需求,去考量城市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措施、步骤和细节,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给老百姓更高的生活品质。如在管理执法或维护设施的设计、安装上,不能同一化,而应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前提,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每一个角落。

3.在施政理念上,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城市管理如果仅想着把人管住,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简单明了、整齐划一,对什么都一刀切,固然方便了管理者,却让市民少了许多便利。管得死,不见得就管得好。因此,保持城市系统平衡的基点,在于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公共行政的人本理念,推进城市管理由传统的支配性权力逐步转化为现代社会职能,由居高临下管理逐步转化为综合服务协调,由以刚性约束为重点转化为以柔性服务为重点。

4.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管理也一样,工作搞得好不好,其关键要看细节。人们常说,最好的管理在于服务,最好的服务在于细节。

篇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今年(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找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实现各种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突出位置来抓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实践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集中表现在:一是发展的不平衡。近些年,城镇化的热潮带来了农村的“空心化”,迫切需要统筹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发展的不协调。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割裂开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行车难、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等。三是发展的不和谐。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而当时这些被掩盖的社会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导致的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日益增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既要看到是难以避免的,其形成和持续具有必然性,可以说是“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是必须面对的,任其积累蔓延必将引发更大的矛盾,势必成为“发展的陷阱”。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估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应对和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

2、随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价值认同的社会差异非常明显,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些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此给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一是要增强社会价值认同。这些年,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但在重要价值的认识上,不同地域的人群、不同利益的群体、不同年龄的人口存在明显差异。有的甚至公然说:“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二是要防止社会价值扭曲。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对虚拟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三是要加强社会价值引导。由于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跟不上,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绪失常,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比如急功近利、轻浮急躁,荣辱不辨、是非不分,大有蔓延扩散之势。面对激烈的竞争、生活的压力和一些困难挫折,有的人不堪重负甚至以极端手段报复社会,给社会

管理带来许多难题。

3、随着利益格局调整重塑,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当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多元利益格局已形成,这一格局对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一是利益的多元主体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利益主体的多元发展,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利益分歧、利益磨擦和利益冲突。如何在多元利益主体中和谐利益关系,把共同利益、特殊利益、根本利益整合起来,这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二是利益的变化曲线深刻影响社会心态。现在的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更多的是结构性调整,既有你多我少的问题,还有你增我减的问题。过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是“既患寡,又患不均”。现在有的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心理预期和利益曲线发生了变化。三是利益的差距拉开蕴藏社会风险。在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中,“铁饭碗”破了,社会失落感增强,而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泥饭碗”多了,社会平衡感打破,而社会分配机制并不完善;“大锅饭”少了,社会归属感减弱,而社会建设体制尚不顺畅。这些矛盾不仅拉开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距,而且容易转变为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4、随着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社会管理的方法手段不相适应,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而政府在社会管理的一些领域,存在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亟待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来解决。一是社会管理网络不适应。过去很多政府直接干预的领域已经交给了市场和社会,政府的主要精力是解决好市场不能解决、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保障、服务和管理,“小政府、大社会”将是以后基本的社会管理目标和社会组织框架。但现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责任不清,社会诉求表达机制不顺畅,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渠道不宽。这样的局面如果不改变,就会出现政府管理失效。二是社会管理手段不适应。突出表现在管理手段单一,重视行政性、强制性的管理手段,轻视法制规范和道德管理;重政府的作用,轻社会的作用;重事后处置,轻源头预防。社会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形成运转协调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合力,一些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部门利益严重、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社会管理能力不适应。一些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满足于“抓生产”、“引项目”、“争投资”,做经济工作得心应手,抓社会管理无从下手。有的不愿做、不会做、不善做群众工作,与群众说话说不上,与群众谈心谈不拢,与群众议事议不成,与群众讲理讲不透。而我们的社会管理能力,只有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得以提高。

二、统筹推进,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发展全局来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实践活动,要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推进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力,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北湖特色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与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1、要强化社会管理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解决好思维方法、思路办法问题,这是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要搞好,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只有服务好,才能管理好。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既是一个着眼点,也是一个突破口,还是一个方法论。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

中体现服务,靠服务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二是要强化社会协同、广泛参与的理念。社会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不同于经济管理。我们必须在发挥好党委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好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的协同参与作用和自治互律作用,做到在更大范围配置社会管理资源、更深层次整合社会管理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效率。三是要强化统筹兼顾、依法管理的理念。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老矛盾与新矛盾互相交织,老组织与新组织互动共生,老体制与新体制互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既要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又要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来回应社会诉求、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权益。四是要强化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理念。要更多地运用民主管理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管理。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我区苏区模范精神,我们要很好地传承,使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继承发扬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同时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2、要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其作用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关键。一是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要进一步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要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下访接待制度、联点指导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及时解决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开展“三送”活动,让广大党员更好地为群众代言、为群众排忧、为群众服务。要坚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始终与群众定期联系沟通。要创新社情民意表达方式,采取媒体对话、网民交流、设立信箱、公开电话、组织听证等多种形式,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努力使社会各个群体反映有渠道、倾诉有人听、困难有人帮。二是要健全情绪疏导机制。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社会心态,既要及时回应人们的关切,又不要片面地迎合。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我们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始终给大家以信心、力量和希望。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舆论工作,把情绪疏导与群众诉求表达、政务信息公开、广泛吸纳民意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更加注重平等性的对话协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让群众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特别是要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及时疏导网络民意,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遏制网络消极影响。三是要健全矛盾化解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信访工作制度,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要构建司法诉求机制,健全法律援助体系,确保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司法救助。四是要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要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尽快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做到各乡镇区、各领域、各行业、各部位全覆盖。要从源头控制、情报信息、处置预案、舆情导控、保障建设和联动协作等方面入手,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要抓紧建立综合性的应急指挥平台,加快构建实战化的应急指挥体系。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既要看该不该干,还要看能不能干,有效防止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

3、要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既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又要立足基层、依靠群众,夯实基层基础,优化管理服务。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

加强政权组织建设,以阵地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街区资源配置,强化政权组织权责,提高其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切实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二是要强化服务功能。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动农村“一组两会三站”治理体系建设。要把城乡居民自我服务、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进程,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帮扶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和家庭自助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居民需求。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配齐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努力将其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三是要提高管理水平。要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思路,改革完善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要明确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以事务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社区管理为重点,有效整合各类社会管理资源,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四是要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各界人士、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共同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要始终坚持加强基层的用人导向,切实做到干部培养在基层、锻炼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着力建设一支乐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热心做群众工作的基层干部队伍。

三、立足当前,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紧迫任务来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要紧密结合兴国实际,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围绕公共安全、市容市貌、民生权益和干部作风四个方面,着力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1、要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是社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事故危害越来越大,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安全”:一是要抓好治安安全。要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加强综治网络,创新群防群治工作形式,壮大群防群治工作力量,提高群防群治工作成效。要坚持以打促整、以整促治、以治维稳,深入推进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要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突出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二是要抓好生产安全。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健全保障体系,坚决杜绝重大事故发生。要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严格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要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着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三是要抓好食品安全。紧紧抓住源头治理、行业自律、执法监管环节,确保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四是要抓好消防安全。要加强源头普查,最大限度地排除消防隐患;完善设施装备,有效提升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严格日常监管,确保责任到位、落实到位;注重灭火救援,健全完善消防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四是要抓好环境安全。要继续开展专项行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更加注重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和环境要素的关联性,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群众环境权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总之,很多工作是“细节决定成败”,安全工作是“细节决定生死”。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严管严治严防,让兴国更安全,让群众更安心。

2、加强城区市容市貌整治。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城市,城市管理的重点就是“治脏、治乱、治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回应群众期盼,满足社会要求,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加大“治脏、治乱、治堵”力度。一是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卫生。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城区范围内开展全民环境卫生整治运动。环境卫生整治范围既包括中心城区,又包括城区结合部;既包括院外、室外,又包括街道、路面。市区所有主干道、次干道、大街小巷路面要干净,不能有垃圾、污水。墙上不准乱贴、乱写、乱画,不准留下随意张贴的标语、海报和广告。抓好公共场所卫生。特别是主次干道、车站、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要清扫干净,保洁及时,所有积存垃圾要全部清运出去。下狠心取消城区内的露天垃圾箱,彻底解决乱倒垃圾问题,展示兴国文明卫生的城市形象。治理餐馆“白色污染”。加强对餐饮业尤其是临街餐馆的卫生监管,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对不符合卫生条件、达不到排污标准的,要限期整改。消除卫生死角。针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居民小区等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建立制度,加强管理,不留卫生死角。二是坚决取缔违章建筑和占道经营。城区范围内所有违法违章建筑一律无条件拆除。主次干道两侧的路边店、临街店必须逐步改造,今后城市道路两侧一律不得再批建路边店。违章占道经营也是一大“顽症”,需要采取“综合疗法”才能彻底根治。要坚决取缔出店经营、游散摊点、夜市“红棚子”等占压城市道路的经营摊点,坚决取缔违规从事车辆清洗、维修、门窗加工的马路市场、马路洗车场、马路车间,坚决取缔露天烧烤和大排档等饮食摊点,确保市区主次干道无任何形式的占道和出店经营,真正还路于民。工商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城区所有临街经营门店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要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查处。对继续越权审批占道经营和审批不当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要实行堵疏结合,在取缔违章经营摊点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摊入室,引摊入“市”。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一些不影响市容和交通的背街小巷实行有选择地规划放开,如夜市摊点,可规划几个地方集中经营,但必须加强管理,不能放而不管。具体规划的地点和管理办法,由各有关部门制定方案,经批准后实施。三是全力整顿市区交通秩序。交警部门要在完善交通管理设施的同时,严格整顿行车秩序和停车秩序,杜绝乱停乱放。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交通行为的宣传和教育,使全体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车、文明骑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路”,做到“按灯停走、按线行驶、按位停放、按章处罚”,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交通部门要大力整顿客运市场,全面规范客运秩序,坚决打击非法营运的出租汽车,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严格实行人力货运三轮车和板车的总量控制,实行定点停靠、定线路、定时段行驶。四是美化城市形象。规范户外广告及店堂牌匾。广告宣传牌和门面招牌,既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特色,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必须严格按照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的有关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种户外广告、门面招牌进行整顿和规范。坚决拆除未经审批或设置不规范的户外广告,统一设计制作规范精美的门面招牌,使之成为美化市容、繁荣经济的一道靓丽风景。全面装饰、美化、亮化主次干道临街建(构)筑物,使城市容貌的整体景观有明显改变,做到整洁、靓美、有序。维护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对城市道路、供排水设施的保养维护,保持主次干道绿化带清洁,提高路灯亮灯率。全面启动“光亮工程”。城市夜景体现一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光亮工程,不仅可以妆扮城市夜景,而且可以繁荣城市经济。要提倡珍爱环境、优化环境的社会新风。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广大群众真正树立“兴国是我家,整治靠大家”的观念,并体现在人人讲文明、爱卫生、守秩序的实际行动上。

3、加强民生权益保障管理。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就是民生和权益的保障问题。社会管理加强了,民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民生权益保障了,社会管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是要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廉租房”、“保障住房”建设,在规划布局上实行集中与分

散相结合,资金投入上实行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租赁补贴上实行财政与企业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要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要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要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健全传染病疫情系统和工作网络,建立和完善卫生应急机制。三是要扩大养老保障范围。要切实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问题。要积极培育面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医疗、文化娱乐等消费市场。四是要提高生活保障水平。要切实增强社会救助能力,重点解决好五保户、特困户、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困难,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要着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改善福利院、敬老院、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等社会福利基础设施。要完善补贴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众生活。五是要加大权益保障力度。要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普遍保护与特殊保护相结合,依法保障公民权益。要努力维护司法公正,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裁判不公问题。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都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面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好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人身权利。

篇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纲)

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难、农村维稳难这个关键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1.农民增收难是影响农村稳定最大的问题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关。

2.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3. 农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因土地被征或拆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导致涉及农村土地问题的上访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4.二元体制下引发突出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基本上和城市居民相差无几,他们对于城乡二元体制忍耐度较低,容易滋生和积累不满情绪。

5.乡村社会治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管理失缺。另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村成为老人、妇女与儿童的留守地。6. 变相加重农民负担问题依然存在当前,一些地方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向农民或村级组织集资摊派,不仅增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而且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利好。

二、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

1.根本目的: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基本任务:协调农村社会关系、规范农村社会行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公正、应对农村社会风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循序渐进,坚持全员参与。

4.基本要求:前提是管理主体创新,重点是管理内容创新,突破口是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

1.发展经济,扩大增收,夯实农村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没有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稳定的农村“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

2.倾听呼声,化解矛盾,解决影响农民生活的突出问题

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化解农民群众矛盾,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加强管理,健全机制,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管理模式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4.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上一篇:给一年级教师的一封信下一篇:眼部除皱哪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