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烧什么原因

2024-04-21

儿童发烧什么原因(共18篇)

篇1:儿童发烧什么原因

大多数发热是由于感染引起的,而且以病毒为是最常见,象感冒、流感、麻疹、幼儿急疹、流行性肋腺炎等,其次是细菌感染,象扁桃腺炎、腥红热,流行性脑膜炎等,寄生虫感染有些也有发热,如疟疾、黑热病等,但比较少见;非感染性发热有中署、脱水、白血病、肿瘤、外伤或手术后等;还有些散热障碍的疾病,象鱼鳞广泛性皮炎、汗腺缺乏症等。

发烧不会烧坏小脑袋

现在的父母具备较多的育儿医学常识,多半都已经了解发烧本身是不会将宝宝的小脑袋给烧坏的。因为,除非长时间高烧超过42度才有可能伤害脑细胞,而一般发烧很少超过41度,所以,父母不需太担心,而事实上,有可能会伤害小脑袋的原因,则是因为脑炎、脑膜炎等特殊疾病侵犯了脑部所造成,而并非高烧本身导致脑袋或智力受损。所以,当宝宝生病时,家长应该留意病情的变化,如果发现宝宝有嗜睡、活动力不佳、呕吐、高烧不退、持续腹泻等症状,必要时需再次就医检查,以免延误病情或并发其他疾病。

篇2:儿童发烧什么原因

过去老人们总是认为孩子发烧身体怕冷,就给孩子盖很厚的被,想靠捂热来帮孩子发汗,达到退烧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应该给他少穿衣服,盖薄被,这样才能很好的散热,达到退烧的目的。

用温水擦拭全身

如果孩子发烧时头和手脚都很烫,就说明需要散热。这时除了给孩子少穿衣服外,还需要用温水擦拭全身,重点擦拭腋下、脖子、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地方,帮助孩子身体散热,一直擦拭到体温降下来为止。(孩子的皮肤比较嫩,要轻轻擦拭)

把孩子手脚搓热

如果孩子发烧时头很烫,手脚冰凉,家长要引起注意了,这种情况说明孩子的体温还可能继续上升,所以需要赶紧为孩子进行物理降温。家长要不断的为孩子搓手心和脚心,直到把手脚搓热为止。

给孩子洗温水澡

若孩子在发烧期间精神状态还比较好的话,可以给孩子洗温水澡,帮助散热。注意:洗澡的时间不要太长,防止孩子身体不佳虚脱,洗完澡要赶紧给孩子穿衣,不要着凉。

头下枕冰枕

若孩子高烧不退,手脚也都很烫的话,就可以给孩子枕冰枕。具体做法是在冰枕上铺一个枕巾(防止太冷刺激孩子或者冻伤孩子),然后枕在孩子头底下,这样可以起到降低体温、保护大脑的作用。注意:如果孩子手脚冰凉、全身发抖,要马上停止使用。

毛巾冷敷头部

发烧时用毛巾冷敷是家长们比较常用的方法,将毛巾在水里浸湿后,拧干折叠放在孩子的前额上,每五分钟更换一次。注意:毛巾不可拧得太干,只要不滴水就行;水温不可太凉,一般在20—30度为宜。

额头贴退热贴

如果孩子体温不是太高,精神状态也不错,还可以下地活动,家长可以用退热贴直接粘在孩子额头上,起到降温的作用。

篇3:教育凭什么不让儿童快乐

我以为, 该学者的观点问题出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他的误判。他认为当下教育的主要问题是, “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学生让步”, 言下之意是, 今天的学生不是缺少爱, 不是缺少快乐, 而是过于轻松, 过于快乐。事实是这样吗?好像不是。真的到学生中间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 便不难发现儿童的忙碌。儿童不仅不快乐, 而且在忙碌中产生恐慌, 童年在恐慌中消逝。与该学者判断相反的, 恰恰是不少人“以爱的名义”让学生背上不能承受的沉重负担, 既有课业的, 又有心理的, “以爱的名义”在当下已公开异化。其二, 是他的误读。在该学者的理念中, 快乐指的是一味轻松, 没有负担, 没有规则, 没有严格要求, 没有刻苦精神等。其实, 快乐是儿童的天性, 让儿童不快乐,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儿童不像儿童。于是, “教育凭什么一定是快乐的”, 就演变成“教育凭什么一定让儿童成为儿童”, 显然, 这是谬误。其实, 快乐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快乐并不排斥合理的负担、严格的要求、刻苦的精神。其三, 误判与误读必然产生误导。素质教育总在徘徊中向前, 在有些时段、有些地区还向后倒着走。我们不应忘记, 规范办学之前, 应试教育如此猖狂, 不是让儿童吃尽了不快乐的苦头了吗?如果儿童教育缺少爱, 如果儿童教育不以爱的名义向孩子的天性和应有的权利让让步, 让孩子们活泼起来, 让孩子们健康起来, 让孩子们积极主动起来, 那么, 素质教育何时能深入, 又何日能实现?应试教育是最不道德的教育, 是最缺少爱的教育, 我们绝不能“以爱的名义”向应试教育让步。

其实, 这种观点的背后, 仍然是教育观没有真正得到转变的问题。我始终认为, 教育观要植根于儿童观, 在很大程度上, 儿童观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教育观。不可否认, 我们的儿童观在进步。但也不可否认, 在儿童观的进步中总有一些问题在干扰我们, 使我们很纠结, 使教育很困惑。在教育快乐不快乐的背后, 深层次的问题是规范与解放的问题, 是基础与发展的问题, 还有儿童守正与创新的问题。这些关系不真正理清, 儿童观就不能真正确立起来。

《文汇报》刊登了另一则消息, 英国一群小学生创造了一项科研传奇。这群小学生对大黄蜂的觅食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 他们的观察结果是, 发现了一个大人们都没有发现过的、令人惊讶的现象, 即大黄蜂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的能力, 对过去专门研究人员的结论———蜂类有很强的空间判断能力是一大发展。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生物家通讯》上发表了小学生的论文。

意味深长的是, 小学生们的这一实验观察更像是孩子们与大黄蜂之间的一场游戏, 孩子们更多的是在快乐地玩耍, 同时又真正参与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小学的校长说, 学校不能只灌输给学生已有的知识, 而应该激励他们做真正的探索未知的实验。但这一切, 首先是要让孩子们快乐起来。创新可能就在玩耍中、快乐中产生, 一如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校长帕特里克·安比奇所说, “创新就是要弄脏你的手”, 一定要“宽容地对待失败”。这一案例再次坚定了我的基本想法:规范的根本价值在于解放儿童, 基础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发展的起跳板, 守正的价值在于创造规则、鼓励创新, 而其间, 总是让儿童以快乐的心情和方式来展开。儿童快乐, 往往意味着儿童为创造而探究着、忙碌着, 这样的探究、忙碌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教育凭什么不让儿童快乐?

篇4:儿童发烧不要打针

不要打退热针的道理在哪里?

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副作用大:注射后孩子大量出汗,极易发生虚脱甚至休克;过敏体质的孩子,会出现过敏性皮疹,轻者可见寻麻疹、渗出性红斑,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药物已在22个国家禁用。80年代初我国已将氨基比林列为淘汰品种,儿童应禁止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性较大,引起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也已见于一些科普文章。

那么,孩子发热怎么办,用什么方法退热呢?

WHO建议,肛温39℃(腋下38.5℃)以上,且有烦躁不安,应及时给患儿退热治疗。以下情况即使不到39℃也应治疗,如患有肺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癫痫及5岁以下有发热抽风史的孩子。

由于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所以略高于正常的体温(37.5~38.5℃)时,人体处于更好的抗感染防御功能状态,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要强行退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

首先应选择非药物治疗,如多饮水,少穿些衣服或少盖些被子。夏天应将室温降至25℃左右,确保孩子处于凉爽但不寒冷的环境中。

与过去不同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发热时(38~41℃)不要用酒精,或冷、温水擦浴降温,因为这样做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正常发挥。再则,物理降温使患儿发生颤抖,会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的病情。

此外,可以根据发热的程度选择口服退热药。

平时,家里应当备哪些退热药呢?

一是一般退热药。目前WHO推荐最安全、有效的是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原料制成的药片,如泰诺林退热系列。该药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对胃肠道刺激小,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口服后30分钟产生退热作用,可持续4小时。儿童剂量为每次每千克体重10~15mg,4~6小时一次,一天最多不超过5次。国外40余年的临床证明,泰诺林确实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是高热退热药。目前我国药房出售的以布洛芬为成分的口服退热药(商品名为美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有效的抗炎解热镇痛药。其特点有:1对高热患儿起效快;2退热维持时间长,让家长可以不慌不忙地准备带孩子去医院诊治;3可降低严重感染时机体的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美林的推荐剂量为每次每千克体重5~10mg,一天3~4次。

篇5:3岁儿童经常发烧是什么原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其他因素

篇6:儿童发烧什么原因

2、少穿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搓揉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汽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篇7:发烧腹泻是什么原因

1.1、感冒

感冒发烧,因五脏调理五气产生体能而生体温,若五脏调理五气,热不能排,为皮肤毛孔被风、暑、寒、湿、燥火之气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敛(肺主皮毛),致体温、热气无法从皮肤毛孔排出│即是发烧的感冒为最多。

1.2、伤食

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致食物蓄积肠胃,无法消化在胃肠堆积发酵而产生热能的发烧,以婴幼儿为最多。此发烧四肢掌心热,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烧退而痊愈。

1.3、虚劳

我们往往会因为身体疲劳,虚弱,因而使身体机能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的入侵。这往往也是导致我们发烧,这个称为虚损发烧。

1.4、瘀血

篇8: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代表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社会各界一般将它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

从《刑法》第17条 (1) 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14周岁以上的人犯罪, 我们认识是刑法意义上的“犯罪”, 这是刑法学意义上的留守儿童犯罪。然而我们从犯罪学这个意义上来看, 普遍认为“犯罪”, 不只包括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 而且还包括其他违法行为如违反行政法现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如不道德的行为。

因而, 笔者将留守儿童犯罪界定为18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违反刑事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在此定义基础上再研究和分析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并剖析其原因。

二、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进城务工人员的数目在不断上升, 留守儿童的数字也越来越多, 目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 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 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也凸显出来, 据河南周口市一基层法院调查。该院2005年1至11月份审理涉及农村“留守族”的犯罪案件82起106人, 其中涉及“留守孩子”36起51人[2]。南京市2005年与2004年相比, “留守儿童”犯罪案件量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但留守儿童犯罪案件量则上升到了1 0%[3]。而且这个数字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在不断上升。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大问题。

三、“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分析

据2005年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显示, 我国目前有流动人口1.4亿, 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 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这些流动人口在他们自己的家乡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家庭。对他们的子女社会化进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不少已堕落成一名犯罪分子。“没有不良的少年, 只有不幸的少年。”“留守儿童”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笔者看来,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从经济的角度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比较强, 如果没有远远高于本地平均收入的工作机会, 中国人一般不会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4]。就父母而言, 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管理孩子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一些经济条件宽裕的家长, 由于常年在外务工经商, 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 在孩子用钱上十分慷慨, 无计划、无节制, 而这些子女有了钱, 又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监管, 一旦被同龄的违法青少年吸引, 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周围的违法青少年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些有钱的“大户”, 他们会千方百计引这些留守学生上钩, 以便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油水。加之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 他们开始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 花钱请人做作业,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生活追求享受、学习怕吃苦, 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

我们常在影视作品中或者现实生活中所闻所见, 与犯罪最密切的是贫穷。不难理解, 因为家庭贫困, 在饥寒交迫之时, 或因羡慕他人的富裕生活, 内心里充满好奇, 却无法得到满足, 又缺乏抵制诱惑的控制力, 于是铤而走险, 走上犯罪之路。从近年来的刑事案件来看, 因为贫困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仅以某县法院为例, 2003年审结的盗窃案件中, 92%以上的被告人家庭都非常的贫困[5]。

(二) 从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角度1.法制宣传有待加强

一直以来, 法制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 普法教育没有很好地覆盖到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比如在几年制义务教育的相关教材中, 仅有初中二年级的教材对法律有所涉及, 但老师上课时又仅仅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讲解法律知识, 而不是从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角度出发的。这样一来, 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知识严重匮乏, 他们中的不少人除了知道杀人、放火、强奸是犯罪行为外, 对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仅认为是犯了错误而已[6]。

2.法律法规落实存在问题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且对留守儿童保护没有专门的规定, 如, 留守儿童大多孤僻、内向, 没有对留守儿童的特别心理教育和学习辅导的规定, 以至于留守儿童权益得不到特别的法律法规保护, 体现了我国法律对留守儿童保护的一些空白, 还需要进行完善。

3.户籍制度的缺陷

户籍制度的缺陷问题, 导致存在城乡差距, 也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没能得到贯彻和落实, 存在流入城市的农民与市民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也都存在壁垒, 且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陷入困难[7]。

4.法律规定的漏洞, 造成收费制度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到城市读书存在一定的入学收费标准, 需要交借读费和择校费, 这远远超出了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能力, 从而使父母不能将子女接到城里读书, 被迫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带着, 在农村读书, 也就缺乏了一定的管教环境, 从而增大了留守儿童犯罪的可能。

(三) 从教育的角度1.家庭教育问题复杂

(1) 家庭教育的缺位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在外地, 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亲友在照看留守儿童时, 往往采取宠溺、打骂等错误方式, 溺爱会造成留守儿童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甚至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很容易行为失控;打骂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和坏人的引诱, 走上歧路。现在又很多家长在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 但是由于自己的工作问题, 还是没有时间教育孩子。甚至于有的家长利用孩子还是未成年人, 法律不追究责任这一特点, 要孩子发传单、教孩子一些逃避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隔代教育导致问题重重

老人年老体弱, 往往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 而忽视了关心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有的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 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 这就导致孩子的教育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老人同留守儿童在观念上有很大差距, 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这样更难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 老人的文化程度大多较低, 不能帮助儿童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 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 而且缺少有效的监督, 使得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

2.学校德育教育力度不够

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的现状是, 很多学校或者受资金限制, 对于德育工作的教学投入不足, 或者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升学率的重视仍旧胜于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德育工作上较为注重形式, 实效不大。学校的德育缺失与方法不当的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压力过大, 挫折感增加, 有的甚至受外界不良分子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此外, 农村学校大多是只注重学习成绩, 而忽视素质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 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普遍不高, 教学方法单一, 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厌学逃学现象较多。

(四)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

在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 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 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 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 如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其教育问题, 但多停留在形式上, 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 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这样的一个外部环境也增大了留守儿童犯罪的可能性[8]。

总的说来, 留守儿童犯罪原因问题不能归结为儿童自身, 而应该归咎到社会。应该说, 留守儿童犯罪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学校与社区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从根本上制止他们犯罪, 应该采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性治理, 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赵胜营.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 [EB/0L]www.gzsfxh.com/showArticle.

[2]刘洁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对策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 (, 5) :104.

[3]殷学兵, 帅勇.“留守儿童”问题凸现犯罪案件上升[N].南京日报, 20061015 (2) .

[4]韩俊生.几种特殊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江苏公安学校学报, 1998 (3) .

[5]扶民, 汪同瑛.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J].www.hawbreeze.net.200459.

[6]吴霓, 丁杰, 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25 (1O) :1519.

[7]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研究, 2002, (9) :39.

篇9:儿童发烧,家长怎么办

专家支招:三类发烧情况三种应对方法

1.体温38℃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发烧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通常来说,当儿童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38.5℃时,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中药的话可以选择柴胡或羚羊角等,西药的话可以选择百服宁、泰诺或者美林等。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是,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

专家支招:家长应对儿童发烧慎防两大意外

1.蚕豆病儿童发烧不宜使用解热镇痛药

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而蚕豆病患者在发烧时如果使用解热镇痛药可能会引起溶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广东儿童来说,其发生蚕豆病的几率比较高,因此在这类发烧儿童的退热用药上应该特别注意。因为对于由蚕豆病的发热患者来说,使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如百服宁、泰诺、美林)都需要非常慎重,最好避免使用,而是选择中药制剂。

2.婴幼儿发烧别捂汗体表散热是关键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认为发烧的时候应该盖上被子捂一身汗,但是这种土方法并不适用于婴幼儿,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篇10:小儿反复发烧什么原因

1、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烧,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烧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2、物理降温法

(1)头部冷湿敷

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

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

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酒精擦浴

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3、补充充足的水分

篇11:备孕期间发烧什么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化学药品,如雌激素、利血平、氯丙嗪等均会影响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因此备孕夫妻用药时一定要十分小心。

夫妻在准备要孩子前,应同去医院检查,确认一下有无疾病,保证妊娠的顺利进行。因为病情的性质和症状决定妊娠是否进行。以下疾病应在怀孕前治疗:

1、贫血。严重贫血,不仅使孕妇妊娠痛苦,而且影响胎儿的发育,不利于产后恢复。如有贫血疾病,要在食物中充分摄取铁和蛋白质及适当补充铁剂,贫血得到治疗后,可以妊娠。

2、结核病。结核病直接传染给胎儿,所以在怀孕之前必须治愈。

3、心脏病。心脏功能不正常会造成血运障碍,引起胎盘血管异常,导致流产、早产,产妇的身体和生命都会受到威胁,所以怀孕前一定要医治并听取医生的建议。

4、肾脏疾病。肾脏病患者一旦妊娠,随着妊娠的继续病情加重,引起流产、早产,有的必须终止妊娠。根据肾脏病的程度和症状,请教医生是否可以妊娠。

5、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而且会成为重症。对自己血压值不太清楚的人,如果有剧烈头痛、肩膀酸痛、失眠、眩晕和浮肿等症状就要去医院检查。

6、肝脏疾病。妊娠后,肝脏负担增加,如有肝脏疾病,会使肝脏病情恶化,如病情严重就要终止妊娠,如病情不严重,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继续妊娠。

7、糖尿病。孕妇患有糖尿病,会引起流产、早产,有时会胎死宫内。此外生巨大儿、畸形儿的比率也会增加。根据患病程度,请教医生是否可以妊娠。

8、膀胱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可以发展成肾盂肾炎,膀胱炎的症状有尿频、尿不尽及尿痛等。患过膀胱炎的妇女,一定要治愈后才能妊娠。

篇12:宝宝发烧呕吐是什么原因

呕吐是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可分为:

1.消化道器质性梗阻:食管、胃或肠内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致呕吐。如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不同部位闭锁或狭窄);稍大的孩子则多为后天性肠扭转、肠套叠、肠梗阻(如常见的蛔虫梗阻)。

2.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肠炎、胃炎、阑尾炎由于炎症对于胃、肠的刺激,可呈反射性呕吐,常伴有腹痛、恶心、腹泻、腹胀。

3.身体功能异常:如果发生全身

性感染或代谢障碍等情况时,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中毒症状。

4.脑神经系统疾病:如发生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或颅内占位性病变,能引起中枢性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并不恶心,但伴有头痛、嗜睡、昏迷、惊厥等其他神经性症状。

5.中毒:毒物对胃肠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呕吐。

孩子如果不拉肚子,就有点像是急性胃炎,也许是吃了什么凉的食物

宝宝发烧呕吐的症状及处理

1、症状:吐出黄绿色的东西。

可能:腹部严重的疾病。

处理:立即送医院。

2、症状:呕吐,咳得很厉害,发热。

可能:百日咳。

处理:快去看医生。

3、症状:呕吐,发热,不肯吃东西,昏睡不醒。

可能:是很严重的疾病,如脑膜炎。

处理:立即送医院。

4、症状:呕吐,腹泻,发热。

可能:肠胃炎

篇13:儿童阅读:读什么、怎么读

关键词:儿童阅读,作品选择,指导策略,“无为而治”

我们讨论儿童阅读, 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文学阅读, 换言之, 就是讨论儿童文学教育的问题。实现儿童阅读的价值, 关键是要落实一个“读”字, 即读什么和怎么读。

一、读什么

文学作品有高低好坏之分, 这是不用怀疑的。我们讨论儿童文学教育, 追求的是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正面价值。这便涉及读什么的问题。

1.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怎样的文学作品是优秀的?一看作品是不是经典。经典是文化, 经典是文明, 经典是人类生命智慧的结晶。优秀文化在很大意义上是靠经典来承载的。儿童文学教育承载着对传统文学经典的文化传承, 同时还承担着对新经典的发现。所以, 儿童阅读, 不可不读经典。在此要指出的是, 流行与经典不是一回事, 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 经典的也不一定流行。我们可以将《哈利波特》看成新经典, 却很难承认《阿衰》是新经典;能作为优美的语言典范的现当代美文可以归入经典的行列, 那些充斥市场、包装精美的哗众取宠之作却不一定能与经典沾上边。二看文学作品的作者是不是有高尚的“文品”。一个作者的人格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言为心声”, 言之上品, 必先有心之高洁。一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作家, 才能写出精妙的文字。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诗的风格”的优秀之作。

2.读适合的作品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对于具体的阅读者而言, 并非所有优秀的作品都能深入人心。杜甫的诗和李白的诗都是经典之作, 有人爱读杜甫, 有人爱读李白, 或者青少年时爱读李白, 到了中年后更喜欢杜甫。发挥文学阅读的积极作用, 读适合的作品十分重要。对于儿童, 更是如此。文学阅读能否触动情感, 能否引起儿童的共鸣, 作者、作品能否与儿童心心相印, 是判断是否适合阅读的关键。一个三年级的孩子, 是给他推荐《马小跳》, 还是推荐《冰心作品精选》, 参照的标准只有一个———合不合适。是否适合儿童阅读, 必须关注儿童自身的阅读兴趣倾向。再怎么被公认为优秀的作品, 如果儿童不感兴趣, 作品的价值同样得不到体现。

二、怎么读

儿童文学阅读价值的实现并不完全是自能自动的, 所以有必要讨论读法的问题。

1.怎样开始文学的阅读

对于需要进行文学启蒙的儿童, 文学阅读要从兴趣入手。大量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儿童阅读的起步阶段, 最符合儿童兴趣的文学阅读是诗歌和故事的阅读。而儿童诗阅读, 因为从形象到节奏韵律都契合儿童心理和生命节奏, 阅读的过程就是儿童自我发现的过程, 所以尤其要重视———这也正是目前儿童阅读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从诗歌阅读入手, 文学阅读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幸福的事情。

2.重视情感与想象

儿童阅读, 尤其是课堂上的文学阅读, 或者是师生共读, 一定要清楚文学是通过情感碰撞发挥教育作用的。文学阅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审美创造总是由情感驱动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捧读文学作品, 最敏感的就是我们的情感世界, 有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将作者、作品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了。儿童文学阅读必须要有真实情感的投入, 必须注重情感的交流。教师经常会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 真正深入学生心灵的交流内容, 总是与情感体验紧密相关的内容。例如, 阅读《夏洛的网》, 正如封面上的推荐词所说的“:拥有一册, 感动一生”“, 感动”正是读者阅读时最鲜明的情感体验。组织阅读交流时, 如果绕过阅读时丰富而鲜明的情感体验来谈故事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和精神境界, 学生就会觉得隔膜了。

文学阅读讲究想象, 这是因为文字与意象之间的沟通靠的就是想象, 从再现想象到创造想象, 是读者完成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和自我建构的不二选择。成熟的读者在文学阅读时运用想象, 以达到自能的状态;而学习文学阅读的儿童, 需要经历一个他人引导、唤醒和自我印证的过程, 才能逐渐达到不着痕迹地运用想象, 提升文学阅读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引导孩子们进行文学阅读时要创设情境, 要将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或场景。阅读诗歌类作品是这样, 阅读故事类作品也是这样。

3.重视“无为而治”

文学教育是一种作用于阅读主体情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儿童阅读从兴趣入手, 最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靠的是阅读实践本身, 所以儿童阅读强调“无为而治”。这种“无为而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本质上讲, 文学阅读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 更多的时候, 面对儿童阅读, 我们要做到:“放了小孩, 就让小孩安静地读读书, 别吵。” (2) 因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 所以儿童阅读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科学的管理和引导, 但这种管理和引导, 重点应该放在“服务”上。 (3) 儿童阅读也有一个层次的提升问题, 比如从单纯的兴趣阅读到批判阅读, 从兴趣单一的阅读到范围广泛的阅读等。如何逐步提升儿童阅读的层次, 同样要重视“无为而治”, 用作品本身来说话, 而不是教师来牵引。 (4) 关于读书, 历来推崇古训“不动笔墨不读书”。儿童阅读当然也涉及读写互动的问题。儿童阅读中的读写互动, 要遵从儿童的内心需求, 不要将儿童阅读等同于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 也不能把儿童阅读变成阅读教学的附庸。当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有了表达的欲望时, 就让他们自由地、尽情地表达;当他们只愿沉浸于静静地读和思的境界中时, 不动笔墨又何妨呢?我们鼓励儿童与阅读相关的表达, 这种表达要直接变成儿童的“成功体验”, 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激励、激发。

参考文献

篇14:发烧先查清原因

发烧发烧 一定查腰

对于发热病人,医生总是习惯到肺上找病灶,因为肺与外界相通,容易受到病菌袭扰,偶尔摸摸肚子排除外科炎症也不难做到。但能想到让患者翻身去腰上找病灶的医生不多。而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腰椎往往成为长期发烧最隐秘的病灶。

【病例1】 患者,女,64岁,因发热腰痛伴血小板减少收入血液科。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5年,高血压、脑梗死16年余,胆囊结石10年。经会诊后转入我科。按脓毒血症给予泰能抗感染14天,初始似乎有效,继而无效,患者一直诉腰疼,医生和家属都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老毛病,未引起重视,后全身检查找不到病灶才去做腰部磁共振检查,意外发现腰椎脓肿,但手术已经来不及了,患者最后死于腰椎脓肿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尽管家属始终没有责怪医生,但我们会终身记得:发烧发烧,一定查腰。

【病例2】 患者,男,69岁,反复发热3个月找不到病灶,用过多种高档抗生素均无效,由外院会诊后转入。根据患者平时有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史,立即行腰部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腰1、胸12椎间盘及相邻椎体、椎弓根骨质破坏并双侧腰大肌受侵,考虑结核,给予规范的四联抗结核治疗两周后热退,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女人发烧 注意查尿

最近,连续遇到两例由外科转入的发烧病人,最后查出都是泌尿系感染。

【病例】 患者,女,35岁,因腰痛疑为椎间盘突出住进脊柱外科,4天后腰疼好转而突发高热,39℃~40℃,连用3天激素也控制不住,化验血象稍高,其余指标均正常,请求会诊后,以感染性发热转入我科。查体时接诊医生习惯性做了双肾叩击痛检查,病人直喊疼。立即查尿常规,白细胞三个加号,追问病史,一周前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现在只剩下腰痛一个症状,诊断明确了:急性泌尿系感染。给予呋喃妥因口服、丁胺卡那静滴后,患者很快治愈出院。

老人发烧 勤做B超

连续遇到糖尿病患者发烧病例,最后查出都是由胆囊结石和胆系感染引起的严重脓毒血症,幸亏及时用了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强效抗生素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病例】 患者,男,73岁,发热、腹痛、胸闷、气喘4天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9年,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于 16mmol/L~24mmol/L。检查血象高,血培养为大肠杆菌生长,诊断为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为寻找原发病灶,急诊床头B超发现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经过强效抗感染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糖尿病和胆石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两者常同时存在,成为感染发烧的危险因素。

篇15:备孕期间发烧是什么原因

原则一:除了找出发烧病因之外,对孕妇来说,适度的退烧是有必要的,发烧常增加妈妈的新陈代谢速率,且会同时合并许多不适的症状,如头痛、食欲不振、全身倦怠、心悸甚至脱水等,更增加孕妇心肺功能的负担。

原则二:若孕妇的体温未高过38.5℃,且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就可以考虑以物理方法帮忙退烧如:冰枕、散热贴片、温水擦拭等。

原则三:但若体温高于38.5℃,且合并有不舒服的症状时,则可以考虑使用药物辅助,会有更好的退烧效果。

篇16:宝宝经常感冒发烧是什么原因

1、营养不良

偏食或长期食欲缺乏,未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当,造成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病、贫血等,患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反复多次发生呼吸道感染。

2、环境危害

环境中的大量烟雾,如二氧化硫及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当有害物质超过一定浓度时,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呼吸道感染。

3、被动吸烟

孕妇或其周围的人吸烟时,血液中的尼古丁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子宫和胎盘动脉,导致胎儿慢性缺氧,呼吸生理功能先天不足,在婴儿期就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这类小儿的感染机会较其他小儿高7倍。

4、不良卫生习惯

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最易造成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室内不能定期通风换气,或阳台封闭,或用空调,使室内空气不新鲜,这样会降低小儿机体抵抗力。周围有呼吸道或化脓性疾病患者时,病菌经空气传播,也可增加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5、治疗不当

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在细菌性感染时,有些家长给孩子服用中药或抗生素,疗程不充分,用药2~3 天后,热一退就停药,虽使致病菌暂时受到抑制,却没有被彻底消除,这样反而形成了慢性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及慢性鼻窦炎等,细菌长期处于潜伏状态,一旦受凉、劳累或抵抗力低下时,就又会发病。但如果给患儿滥用抗生素,又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感染难以控制。

6、反复呼吸道感染还与哮喘有关

哮喘患儿免疫功能低下,肺通气功能差,发病过程中极易并发感染。哮喘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比正常小儿要高32倍。

7、家长忽视孩子足部保暖

双足是肢体的末端,血循环差,如果足部着凉,会反射引起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的改变,使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潜伏在体内的致病菌会大量生长繁殖,使患儿发病。尤其是婴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御寒能力差,加上下地活动少,足部受凉,非常容易患呼吸道感染。

预防宝宝感冒发烧的方法

一:及时添减衣服

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保持体温正常。

二:进行“冷”锻炼

用冷水洗脸,可以刺激皮肤血管,增强人体抗寒防病的能力。再一点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开窗,这样既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还可以让晚间寒冷空气进入房间,以增强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对预防也很有好处。

三:营养要均衡

人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充足与否,是机体免疫功能好坏的因素之一。免疫球蛋白缺乏,机体抵挡细菌或病毒的能力就会下降。鱼、肉、蛋、奶及豆制品等,营养价值较高,应注意摄食,以加强蛋白质的合成利用,此外,服用维生素C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对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补充适当的酵素

人体内有很多细菌,既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当有害菌占主导时,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在平时适当的补充一定的长生酵素有助于预防感冒,它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分解蛋白质,补充人体所需营养,以增强人体应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四:多运动

体育锻炼和营养均衡同样重要,所以,平时要多运动,如跑步、做操等。早晚多在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可增强血液循环,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五:提高免疫力

篇17:哺乳期反复发烧是什么原因

1、急性乳腺炎引起发烧

新妈妈的乳汁分泌过多、过浓,往往会导致宝宝吃不完或者流出不畅,过多的乳汁会淤积成块,积在乳腺管内。如果恰逢小宝宝吸吮时损伤乳头,就会导致病菌在乳腺部位生长繁殖,引起急性乳腺炎,发炎部位又硬又肿,伴随着疼痛。如果是这种原因引起的,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也可以配合着做好护理,比如用温毛巾敷硬块1-2分钟,并经常按摩患处。睡觉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压到乳房,这样也很容易发炎。

2、产褥感染引起发烧

产褥感染也是造成新妈妈发烧的一个常见原因。通常,产妇在生哺乳期身体都比较虚弱,如果在这时候遇到致病菌侵入体内,就很容易引起产褥感染。判断是否因产褥感染而发烧,您可以观察恶露。如果恶露变成深红色且有恶臭,很可能子宫已经发炎,建议您积极治疗,严重的话需要住院。

产褥感染后,炎症的部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向创伤部位、子宫内膜或子宫肌、子宫旁组织、腹膜、血液侵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外阴或阴道裂伤感染时就将炎症控制住。如果病毒已侵入子宫旁组织,就可能形成脓肿,伴有发热腹痛。如果蔓延至腹膜,除寒战高烧外,会出现脉搏增快和腹痛加剧的情况。若病菌进一步侵入血液,则有可能导致败血症。

3、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发烧

此外,泌尿系统感染也会造成产妇的发烧。怀孕时子宫常常受到压迫,孕妇容易尿频、憋尿,如果阴道细菌经过尿道进入泌尿系统,就会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哺乳期发烧能喂奶吗

哺乳期发低烧可以喂奶,超过37.7℃还是建议停止,如果是低烧,尽量在喂奶后吃药。

感冒症状轻者不需特殊处理,待自愈;如果有咳嗽、发热等较重的症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治疗,一般可以使用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冲剂、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哺乳时带口罩;用药前喂奶,用药后4-6小时内暂停喂奶,避开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峰。

篇18:论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犯罪,法律

近年来, 由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了缺乏父母关爱和照顾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 缺乏亲情的关爱, 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普遍存在着学业、生活、心理、亲情、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加之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 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 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 从而比一般的儿童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社会对此尚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面对众多因素对留守儿童可能造成的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明确分析、积极引导, 无疑是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及其现状

(一) 留守儿童的概念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 外出打工, 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 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 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 包括内地城市, 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城市儿童亦可称为留守儿童) 。

(二) 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 (同下) , 父母外出打工后, 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 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 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 (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37.7%, 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据推算, 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 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 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 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报告指出,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 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 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极端, 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二、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中的因素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是留守儿童犯罪的首要因素。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在外地工作, 不能亲子教育抚养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少了父母的言传身授, 孩子品行的培养变得困难, 加之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亲友在照看留守儿童时, 往往采取宠溺、打骂等错误方式, 溺爱会造成留守儿童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甚至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很容易行为失控;打骂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和坏人的引诱, 走上叛逆违法犯罪的歧路。现在又很多家长在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 但是由于自己的工作问题, 还是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且, 隔代教育也带来了重重问题。一方面, 老人年老体弱, 往往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 而忽视了关心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有的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 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 这就导致孩子的教育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老人同留守儿童在观念上有巨大的差距, 不能与孩子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这样更难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什么问题。另一方面, 老人的文化程度大多较低, 不能帮助儿童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 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 而且缺少有效的监督, 使得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太理想。

(二) 学校教育中的因素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 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 使得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 听话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 又经常违纪的学生, 更是不闻不问, 不理不管。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 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 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 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不合适的言辞教育, 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 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 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 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 他们难以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 于是就会抑郁悲观, 往往以叛逆、扰乱规矩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 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落后的教学观, 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 授课大多为优秀的学生所主导, 在与优秀的学生存在差别待遇的情况下, 差生更容易自卑或以其他方式吸引他人注意力。

三、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一) 法律的角度

1. 健全法制。

目前,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中国的儿童权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 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使得这些法律的滞后性一览无遗, 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 立法需先行。

2. 加强法制宣传。

一直以来, 法制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 普法教育没有很好地覆盖到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违法行为。对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突出的地区, 要建立和完善被拐卖留守儿童信息档案, 及时发现和打击拐卖留守儿童犯罪活动。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特别是对利用留守儿童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 司法机关要依法从重从严惩治。

3. 完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缺陷问题, 导致存在城乡差距, 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也都存在壁垒, 近日 (具体时间) , 《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 经中央审议通过, 即将印发实施。意见指出, 我国将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取消暂住证制度,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这项方案有利于留守儿童解决上学的问题, 但也有待于其具体落实。

(二) 教育的角度

1. 健全学校监测和预防机制。

建立学校长期的监测和预防制度, 以实现整体的、动态的情况反馈机制, 这是解决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有效方法。具体来说, 一是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统计, 并了解最新留守儿童人员增减变化, 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联系, 以形成一定的网络, 确保协调对留守儿童展开的工作;二是要合理配置资源、达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形成监测与管理相协同的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 建立起快捷、畅通的信息渠道, 保证信息有效。

2. 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沟通。

在学校开通亲子沟通的项目, 让外出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老师与家长的沟通项目, 让外出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秘密活动, 不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差别待遇, 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给予他们需要的关怀。同时, 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引进受过专业社会心理辅导训练的老师, 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咨询小组, 解决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遣而走上犯罪道路。

3. 加强素质教育建设。

尽量扭转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不同兴趣, 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在一起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使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 弥补父母那里的感情缺失, 增强其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形成对学校的依恋情结。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生理、行为、法制等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法制课程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要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 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 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农村中小学校大部分的住宿条件很差, 甚至很多宿舍只是单纯的提供吃住, 没有文化活动来引导孩子人格的健康形成。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学校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 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 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4. 留守儿童要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表明,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留守儿童犯罪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留守儿童内因起根本作用。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完善意识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式, 这当然也要通过教育来完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蔡里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长效机制下一篇:本合同一式两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