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024-05-10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共11篇)

篇1: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成氛围。

合理、完整的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但是真实的课堂、还是平等的、和谐的、丰富多彩的。它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交织作用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互通有无、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平等教学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作为教师,要着实的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给学生拓展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正如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篇2: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必须认真备课、精心预设;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花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策略上,做到调控课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一些教师认为,“生成”不能“预设”,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数学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生成,因预设而精彩,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一、充分预设,因势利导。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讲,等着孩子往里跳,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做到课前有充分的准备。那么,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就能巧妙的引导与利用。预设才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地与学生互动,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未雨稠缪,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就成竹在胸。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分析我所任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我班学生不仅拥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技能,而且在前面的“小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初步体验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这为学生自主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主动探究的条件。于是,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情境引出两道除法计算,第1题是小数除以整数,陈老师用7.2元钱在超市里去买了9本练习本,你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7.2?=0.8(元),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算法。第2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商品特价,每本练习本的价格为0.6元,那么7.2元可以买几本这样的练习本?7.2?.6=?,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解决问题,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怎么办?刺激了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可以借助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正因为我在教学前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法则的讲解,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让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上,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课前的预设有时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跳出教师的预设,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举例3的倍数,观察数的特征;第二,找规律,总结规律;第三,验证,综合运用。但课堂上完全反了,由于受到上节课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学生首先提出看个位,立即有学生反驳不对,应是“各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还有的说“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一下子结果都说出来了,显然这位学生课前作好了预习。面对这一情况我放弃预设,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让学生来验证结果。课堂中学生积极投入,效果不错。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

三、围绕重点,加强落实。

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外的情况,则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的“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要巧妙地回到正题上来。

四、提升教育智慧,促进“非预设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有机会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掌握面积的解法后,让学生求解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上底是6米,下底是7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学生一般列式为(6 7)??=13??=13(平方米),可有一学生却列式为6 7=13(平方米)。很明显他的列式是错误的,我正想纠正他,可转变一想,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即时放弃预设方案,让这个学生把解答过程抄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列式时的想法。他说:“我发现梯形的高度是2米,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以2和除以2可以互相抵消,实际上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学听听他这样一说都愣住了,觉得他说的有理,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自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梯形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但列式后计算时可这位同学的方法做较简便。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解梯形面积的透彻注解,更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时时处处不忘求异创新的良好习惯。问题就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3: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方法,习惯,能力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是保障这一过程有效进行的重要外部因素, 要想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习水平。下面就中学地理教学谈谈我对处理导与学关系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注重引导, 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以往的教学强调课堂上教师的讲, 师讲生听, 学生听、记紧张, 这样的结果:一是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读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培养了学生依赖教师的坏习惯, 助长了惰性;三是违背了教材“可读性”的特点;四是背离了中学生视觉记忆逐渐超过听觉记忆的规律。所以, 教学过程应当变学生当听众为当主人, 变学生以听为主为读、思、求为主, 实现由“时间+汗水”的粗放型教学向“兴趣+方法+效率”的集约型教学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要作到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 必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为此, 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教导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意义, 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 靠老师传授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更为广博的知识要自己去吸取, 通过华罗庚、李四光等一个个自学成才的典型例证鼓舞学生;二是为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通过创设情境法、提供背景法、提出争议法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例如:在《森林资源》一课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一幅幅由绚丽多姿到满目疮痍的图片, 构建成激发学生读书的悬疑;在学习《日本》一课时, 现播放歌曲《樱花》导入新课, 接着展示“日本图”“横滨”“富士山”等等, 从而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 激活思维, 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二、指导自主学习方法, 把握自主学习的路径

文图并茂, 索理于图, 索像于图, 图文对照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 为此地理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文图并用, 灵活把握多种学法。

1. 读图法。

如对于初二“我国主要种植区和主要农作物”的认识, 适宜学生阅读, 读图。在读图法的运用中,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种类地图的顺序、步骤和方法, 找出图中主要的地理事物, 主要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 指导学生分析和对照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深入理解图的含义, 分析地图反映的基本原理, 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2. 梳理法。

指导学生把学习内容简化, 提取重点, 制作图表, 一目了然, 如“四种降水类型的特点”“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的结构比较”等知识采取梳理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加工能力。

3. 预习法。

传统的预习一般只要求看看课本, 找到不懂之处。我们提倡的是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 要求学生抓住课文实质, 按章、节、框找出课文阐述的主线原理和知识点。同时结合课文学习进行修改完善, 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真读书, 思考, 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

4. 指引路径法。

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把握获得知识的路径。平时注意两条路径的指引:一是自我求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 要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解决、扫除学习障碍的办法。诸如查阅工具书, 查阅专业报刊, 有些专业问题如“新能源开发”中核能、沼气等知识, 指引学生向理化老师或者专业人士请教。第二条路径是通过共享知识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诸如;学生间的讨论, 实现能者为师, 相互学习, 不同观点相互争议, 求同存异,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加强督导,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人的行为80%受习惯支配。学不进去, 缺乏自主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要巡回检查, 看学生是否在学指定的内容, 是否在做学习记录, 耐心矫正懒于读书、懒于动笔的习惯;二是加强评估, 公示学生笔记, 评头论足, 各抒己见, 使信息交流的渠道拓宽加深, 通过多边活动, 产生影响和竞争。

篇4: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67-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

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

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2、整合预设,调整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 教学二度设计。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5: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不仅要掌握语音是、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有“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知的谚语也很多,如:“Outofsight,outofmind”“Leastsaid,soonermended”“Pennywise,pound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语第五册曾有过的故事,简单涉及了所罗门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这类的典故并不多见。根据年龄与接受力的因素,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几个常见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为了解和阅读材料的,如ThegardenofEden,Noah’sark,ThetowerofBabel,Achilles’,heel等。另外,在英语中,颜色的运用,特别在语言中作比喻和联想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我们在教材中见得也不多,如thegreenhouse,theWhiteHouse,inblackand

而受年龄和思维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约,委婉语、禁忌语和英语文体等在初中教材中极少出现是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样才是有礼貌、怎样用适应的谦辞和敬辞同样很重要。虽然在教材中有出现,但仍要补充。尤其能结合现实中,中国人汉文化与欧美人英语文化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与冲突的材料,在教科书中应有充足的安排,这样的例子才有说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际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还是人,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国人,必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须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种人物传记中,新旧版两套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内容都非常好。人们都总想从下面的、有积极意义和成功的奋斗经历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华,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其名言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仅仅只有一次生命贡献给我的祖国”),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的动人故事;反映有骨气的歌唱家;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现代护理制度创始人佛洛?萨南丁格尔;在丛村中因飞机失事而幸存,并顽强求生的德国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历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材中应适当补充现代著名的体育运动员、艺术家、政治家或社会以至为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轶事。所有这些材料,给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的心灵教育起着极大的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吸收其精华。另外,体现欧美人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乐观主义和与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探索精神的人物传记与体裁,应考虑到教材的更新和补充中去。

语言中,包含着文化领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欧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这类题材文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并不多见。作为更深入地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应参照(第二册)等有关教材中的文章选取适当的扩充到初中的.教材中。

现在的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不但深感困难更有甚者因为没有多大的课外应用机会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而放弃英语。因而谈不上学习语言,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的交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科书不应只有文字和个别图片、录音带。作为更真实和客观的反映,我们的教材必须附上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或与内容有关的相片、真实图片等;增加可收视性的教学媒体,如教学软件、教学光盘、教学录像带,给学生以最近现实的情景,这样的教学,才更能体现出素质教育和现有效果的教育,更符合直观教学,并更能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可视性的了解和接触,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处理和应用,从而达到真正素质教育的效果。

篇6: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它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师生间出现感情上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呢?我认为:严格与宽容相结合,彼此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课堂是师生关系得以体现的最佳舞台。这个舞台再也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的舞台。英语教师是很好的设计者、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同时还担任着多重角色,她既是严师又是朋友。传授知识时英语教师应以亲切温和的形象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走到学生中间与之平等对话。但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与学生越是亲近,学生越是不怕你,课堂上越容易扰乱秩序。老师的出发点与结果往往背道而驰,这就如同父母的溺爱,过分地纵容却害了自己。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时需保持一定的“距离”。课堂上严而有格,宽而有度,把握好分寸,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很关心,学习上有困难时给与帮助,纪律上违反给与严厉教育。这样有助于英语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篇7:在工作中如何处理与上下级的关系

这属于行政文员工作中的协调部分的内容。

对上级:行政文员在工作中要维护领导成员的威信和形象,尊敬领导,积极配合领导工作;维护领导层内部的团结,请示或汇报工作,应严格按领导成员职责分工进行,不越级请示,不利于团结的话、闲话、气话不说。

对下级:可个人之间谈心交流;以平等身份、商量的态度、探讨的口气发表自己的意见,征求对方的看法,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以建议的态度、谦逊的语言将自己的意见转告给对方,以达到协调的目的。

5、谈一谈你的个人工作体会。

在我从事行政文员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了办公室文员这一职位在公司运转过程起着衔接与协调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办公室文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要有甘当无名英雄的气概。办事要公道,忠于职守并在工作中努力掌握各项技能。

6、写一份通知。

这样做好一个工厂库管员?

(已解决问题)

最佳答案

1、库管员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做好原料和商品进出库明细账(包括进出库数量、进出库日期、库存量、单价等),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得细致,准确,而且要对自己库存的实物做到心中有数,了如子掌。

2、随时清理库存物品,摆放的位置要有一定的规律,贴出标志,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找到物品所在地。

3、随时分析自己的库存,结合工厂实际情况,及时向管理者报告厍存情况,以便让他们掌握情况,制定进销计划。

4、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踏实工作,勤于思考,相信不久你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库管员。

相关问题

总经理招聘的情景面试题

(二)某企业集团聘请招聘专家为其下属百货公司选拔总经理。在最后阶段,招聘专家对一路过关的四位候选者使用了情景面试的方法。四位候选者被安排同时观看一段录像,录像内容如下:

画面呈现一座小城市,画外音告知这是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小县城。镜头聚焦于一家百货商场,时间显示当时是上午9时30分。这时,商场的正门入口处出现了一位身高1米80左右、穿病夹克的年轻小伙子。他走进商场,径直走向日用口柜台。柜台里是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女售货员。小伙子向女售货员说:“拿包牙膏。”女售货员问:“什么牌子?”“中华牌。”小伙子答道。女售货员说:“三块八毛?quot;小伙子掏出钱包,取出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女售货元找给他96 元角解。然后,小伙子将钱和牙膏收好,走出了商场。

画面重新回到了百货商场正门,时间显示是上午10时整。这时,一位身高1米65左右、穿笔挺西装的小伙子出现在门口,并径直向日用品柜台走去。”同志,要点什么?“女售货员问道。”一支牙刷。“小伙子答道。”什么牌子?“女售货员接着问。小伙子用手指了其中的一种。女售货员说:”两块八毛钱。“小伙子掏出钱包,取出一张十元的人民币递给了女售货员。女售货员给小伙子一只牙刷并找回7元2角钱。然而,小伙子突然说:”同志,你找错钱了,我给你的是一百块钱?quot;“你给我的明明是十块钱呀!”女售货员吃惊地说道。“我给你的就是一百块钱,赶快给我找钱,我还有事情要做!”小伙子提高了嗓门,语气也相当严厉。女售货员急了,声音也提高了八度:“你这人怎么不讲理呢?你明明给的是十块钱,为什么偏要说是一百元呢?你想坑人啊?”这时,日用柜台边已经聚拢了十几位买东西的顾客看热闹。这位小伙子似乎实在难以容忍了,向整个人群说道:“大伙都瞧瞧,这是什么服务态度!你们经理呢?我要找你们经理。”

说来也巧,百货商场的总经理正好从楼上下来,看到这边有人围观,便走了过来。总经理看上去是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怎么回事?”总经理问道。女售货员看到总经理来了,像来了救兵一样,马上委屈地向总经理告状:“经理,这个人太不讲理了,他明明给我的是一张十块钱,硬说是一张一百块钱。”经理见她着急的样子,立即安慰她说:“张姐,别着急,慢慢讲,他买了什么?你有没有收一百块钱一张的人民币?”这位被总经理称为“张姐”的女售货员心情似乎平静了些。“他买的是牙膏,嗷。。。不,他买的是牙刷。对了我想起来了,今天,我没收几张一百块钱的人民币,有一位高个儿给了我一百块钱,他买的是牙膏。这个人给我的就是十块钱。”总经理听了张姐的话,眉头有些舒展,转身走向人群中那位身高1米65左右的小伙子,很有礼貌地说道:“很不好意思出现了这种事情。您能告诉我事情的真实情况吗?”小伙子也似乎恢复了平静,同样有礼貌地坚持自己付给女售货员的是一张一百块钱,是女售化员将钱找错了。这时总经理环视了一下人群,然后将视线定格在这位小伙子身上,继续有礼貌地说:“这位先生,根据我对这位售货员的了解,她不是说谎和不负责任的人,但是我同样相信您也不是那种找茬的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事情弄清楚,我可否问您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小伙子问道。“您说您拿的是一张一百块钱,请问您有证据吗?”总经理问道。小伙子的眼睛一亮,马上提高了嗓门说:“证据?还要什么证据?不过我想起来了,昨天我算帐的时候,顺手在这张钱的主席像一面的右上角用圆珠笔写了 2888四个数字”。你们可以找一下。“总经理立即吩咐张姐在收银柜中寻找,果真找到了一张主席像一面用圆珠笔写2888的一百块钱纸币。这时,小伙子来了精神,冲着人群高喊:”那就是我刚才给的一百块钱,那个2888就是我写的。不信,可以验笔迹。“

人群开始骚动,顾客们明显表示出对商场的不满。镜头在人群、小伙子、张姐和总经理之间切换,l………的脸上。这时录像结束,并在屏幕上弹出两个问题:1.假如您是该百货商场的总经理,您将如何应付当时的局面?2.作为总经理,您将如何善后?

四位候选者被要求准备10分钟,然后分别向专家组陈述自己的答案,时间不超过5分钟。

案例分析

情景面试应用于人才选拔是基于心理学家勒温的著名公式:B=f(P×E)。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换句话说,候选者面试时的表现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当时面对的情景共同决定的。如果考官能够恰当地选择情景并保证情景对不同候选者的一致性,那么,不仅可以诱发候选者的相应行为,而且能够说明候选者行为的不同是由其素质不同所致。本案例中的情景面试旨在选拔集团公司下属的百货公司总经理,选择录像情景非常恰当,同时由于四位候选者同时观看录像且问题一致,因此整个选拔程序的设计是公平合理的。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在于考察候选者的快速决策能力,由于允许他们有10分钟的准备,因此也检验他们对问题分析的深度。第二个问题的设置则在于考察他们将突发事件与管理制度相关联的能力。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第一个问题结合四位候选者的表现进行分析。

第一位候选者答案的大意是:他首先向那位小伙子道歉,承认他的下属工作失误,然后当众批评女售货员,并如数找给小伙子97元2角。这样做的理由是,90多块钱是小事,影响正常营业、损害公司形象是大事。事件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百货公司越不利。至于女售货员所受到的委屈,可以在事后进行心理上的安抚。

这位候选者的优点在于能够从公司大局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具备作为公司总经理的基本思维素质。但是,其具体做法毕竟是委曲求全,且有向不法行为低头之嫌。

第二位候选者答案的大意是:她首先诚恳地向那位小伙子和在场的顾客道歉,因为她手下的员工出言不逊,冒犯了顾客。她也主张要将97元2角钱当场如数找给小伙子,但并不是承认自己的员工搞错了,而是奉?quot;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一理念。并向在场的顾客承诺将继续追查此事,如确系售货员失误要从严处罚,同时向顾客当事人承认错误和赔偿。另外,她还诚恳地要求小伙子为配合百货公司的工作,留下联系方式。

这位候选者的优点与第一位相似,但较为主动一些。在无法立即判断孰是孰非之际,突出“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让顾客明白,百货公司做让步性决策的前提是对顾客的热爱。但是,这种做法仍然没有负起道义的责任。

第三位候选者答案的大意是:他认为只要他在那位小伙子耳边说上两句话就行了。他的话是“哥儿们,请跟我到后面看一看,我们有内部录像系统。”他的理由是,整个事件明显是欺诈,对付欺诈的手段就可以以毒攻毒,让其知难而退。

这位候选者的优点在于有较强的道义感,对恶势力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但是,他犯了一个大忌,就是职业经理人应以诚信为本。“内部录像系统”在“中等发达程度的小县城”里的百货公司中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候选者如果没有意识到“中等发达程度的小县城”,便是信息管理能力方面的欠缺;如果意识到了,便是以诈还诈了。

第四位候选者答案的大意是:他要当众揭穿“骗子”的伎俩,并与公安部门相配合对之进行打击。他首先私下吩咐保安人员报警,然后向小伙子发问? 您确定您支付的是一百块钱,而不是十块钱,是吗?“得到认可后进行推理:”既然您支付的是一百块钱,上面又写有2888,那么这张钱上应该有您的指纹。既然您没有支付十元钱,那么,收银柜内今天收到的所有十元纸币上就不会有您的指纹。如果经查证有一张十元纸币上有您的新鲜的指纹,又如何解释呢?

这位候选者的最大优点在于对问题分析的深刻性,他敏锐地抓住了诈骗者逻辑上的盲区,当场予以揭穿是有震撼力的。从道义的角度上讲,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职业经理人,“得理也饶人”是一大招财秘诀。何况女售货员在有理的情况下也不该出言不逊。因此,如果这位候选者在识破骗局的同时,又不忘向当时的顾客群体展示亲和力,那么效果会更好。

总而言之,案例中情景面试的第一题旨在考察候选者的三层素质:

洞察力一一对事件本质的把握;

篇8: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那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因素, 需要教师以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来对待与维护。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一些传统的道德标准也方式了一定变化, 教师要摒弃陈旧的师生关系的观念, 用一种新时代的师生关系观去对待学生。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修养, 尊重与爱护学生, 从而换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说, 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经常把教师比作春蚕, 比作蜡烛, 说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 我们也应该像蜡烛一样,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学生的前程;我们也应该像园丁一样, 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我们对待学生要轻声细语, 要慈爱可亲, 要平等相待, 要和学生作朋友, 理解他们, 支持他们, 指导他们, 给他们最诚挚的爱。这种爱应该是持久性的、公平的, 并是恩威并施的。对待学习好的学生我们要提醒其胜不骄, 提出更高的目标, 使其更加进步;对待差一点儿的学生, 我们要悉心鼓励, 使其再树信心, 千万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在青春期这个坎上产生逆反心理, 自暴自弃, 觉得自己前途渺茫, 最终辍学。教师要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敬, 要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爱, 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接近学生, 体谅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事无巨细地关爱学生。所以, 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备好认真, 不但要备教材教法, 还要备学生, 上好每一节课, 把自己的所学教给学生, 把自己良好品质亮给学生, 让其在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非圣贤, 孰能无错, 如果教师在工作中做得不到位, 那么英语教师也要学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向学生说“Sorry”, 这恰恰更能树立自己的形象。

二、中学英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充满期待

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期待, 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信任。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 就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一部分决定因素, 这也是一种激励方式, 这种期待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 遇到困难时, 有教师的信任和期待, 也可以激发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从而渡过难关, 取得更好的成绩。信任和期待也是一种社会的要求, 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尊敬别人, 如何做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所以, 我们中学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待, 充满信心,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可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学生一旦接受到了教师的这份期待, 一定会感到鼓舞和振奋, 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与之相反, 如果教师总是不信任学生, 不给学生期待, 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直线下降, 成绩也会一落千丈, 从而成为后进生。

三、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幽默, 吸引学生的注意

课堂授课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教师用语言去表达,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主要手段, 所以其语言是否生动、是否幽默, 是否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幽默, 逻辑性强, 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坏。所以, 中学英语教师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其准确性, 还要注意感召力和趣味性。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 其语音、语调和节奏都要非常完美, 必要时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加以补充。因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生性活泼好动, 富有创造力, 所以更需要教师用生动幽默, 直观准确的语言来授课。笔者授课时就经常用大小声, 绕口令、歌曲等各种语言表达形式来进行,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中学英语教师不做填鸭人, 要做指挥官

英语也是一种语言, 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民族的世界的过程, 去感悟其文化的魅力, 感受其美好, 所以, 英语的教学不只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用英语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生让学生边学边感悟, 把学到的单一的知识融会贯通, 把握教学大纲的精髓, 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趣味性的、生活话的话题来进行。这样, 一方面, 英语课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边学边模仿, 边锻炼,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再加上必要的复习巩固, 把学到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中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平等而和谐

在现代的教学中, 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的良友, 还应该做一个认真聆听的观众。这就道出了当今师生关系的本质———平等而和谐。中学英语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要能让学生融到课堂里来, 要让其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还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 听出优点, 听出问题所在, 适时地加以解惑。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

摘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是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还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 其对待事物往往比较感性, 因此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非常必要。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发自内心地喜爱学生, 还要对学生充满期待, 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 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做课堂的指挥官, 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9: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模糊知识清楚化处理

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在呈现与应用时,存在很大的模糊性,需要教师能动地将这些知识进行清楚化处理。

例如概念的教学,书本上常以文字形式描述抽象概念,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模糊表述用语很难理解,教师若不讲解清楚,学生在应用时便会错误百出。

如:“约分”概念,书上定义为:“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通常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这其中有两个模糊词语:比较小和通常。此处,如何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呢?我们不妨作以下尝试。

出示12/18=619=2/3,(1)问:12/18=6/9是不是约分?学生受到等于2/3的影响,不敢肯定。此时,我们应抓住“约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辨别,6/9是否等于12/187 619的分子、分母是否比12/18的小?这样一比,便可知12/18=6/9是约分。在比较中也让学生认识到“比较小”可以理解为比原来小即可。接着学生便能很快判断出12/18=2/3、6/9=2/3也是约分。(2)问:把12/18约分成6/9与约分成2/3哪个更简便?由于不知从哪些维度上去比较判断,因而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画图比较,同样是一根线段,6/9要平均分成9段,而2/3只需要平均分成3段,哪种分法更简便、更省事?(2/3,只需分两次),哪种更易于一下子看出涂色部分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形成一致意见:把12/18约分成2/3更简便。接着,我们引导学生理解“通常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是为了简便起见,但未约到最简分数时,只要在相等的前提下,分子、分母比原来的小即符合约分概念。至此,学生完全理解了约分概念,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此处模糊的词语表达了更准确的意思,也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清楚的知识模糊化处理

我们常听到或看到“非常抱歉”、“非常遗憾”、“十分关注”等一些较为模糊的外交辞令,它是外交工作的需要。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也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分析和归纳应用题解法时,常有老师喜欢用“必须”、“一定”等很清楚的词语加以强调,如“要求长方形周长,必须知道长与宽”、“要求两人共加工零件个数,一定要先求出两人各加工了多少个。”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从逻辑角度讲,这是把充分条件说成了必要条件,即把“有了某个条件就充分保证了结论的成立”与“要得到某个结论,非要有某个条件不可”相混淆。当然,知道长、宽各是多少,就一定能求出长方形周长,但求长方形周长也可以不知道长和宽,如“一个正方形周长为15厘米,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它的3倍,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又如“一个篮球场长和宽的和是14厘米,周长是多少?”这里求周长都无需知道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因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使其思维呈活化状态,这里宜进行模糊化处理,将“必须”、“一定”换之为“通常”、“一般”等处理为妥。

又如,在计算题各种计算方法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只看到某一知识点的某种方法,而忽视了教材结构的整体性,不会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方法,因而“一定要”、“肯定要”等词语不时从这些教师嘴里说出来。例如:“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内容,例题“36-20”,书上算法是把36看成“30+6”,先算“30-20=10”,再算“10+6=16”。有些教师认为这种方法步骤很清楚,便将其“复制”给学生,强调“一定要”这样做,这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倘若让学生掌握这一算法后,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也许会想出多种方法,如把36看成20+16,先算20-20=0,再算0+16=16。或者用36连续减两个10,再或者直接用竖式计算等等。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之后,再去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能让知识的传授达到更优化的效果。

这里,书本似乎很清楚的知识,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用模糊性的语句“一般可以”等去总结,并引导学生探寻新的方法,不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我们不要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不可攀,无从下手,我们应从“小”做起,不机械教书,多钻研教材和学生,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篇10: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纪律,自由,组织,个人

纪律和自由的关系纪律是包含在组织中的一个概念, 是组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持组织活动和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一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 称之为纪律。

纪律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 也维护组织中全体成员个人的利益, 因为个人利益是融汇在组织整体利益之中的, 如果组织的整体利益没有纪律来维护, 个人的利益也就得不到保障, 成以任何一个组织一旦制定出规章、制度, 形成纪律条文, 就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管理者和领导者在办都必须自觉的遵守, 不得有任何违背和反抗, 纪律对组织中全体成员都是平等的, 任何人包括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都会使组织和他人以及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有组织就必须有纪律, 纪律是组织本身的要求, 也是组织成员个人利益的要求, 任何一个组织没有纪律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纪律的组织会迅速崩溃没有纪律任何个人的利益都等不到保障。所以, 纪律是组织存在和活动的保证。也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证。

执行纪律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管理者和领导者要自觉地遵守纪律, 严格地把自己约束在纪律范围之内, 一旦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就要把自己的错误公开给组织成员, 接受批评, 纠正错误, 接受纪律的制裁。这一点十分重要, 它是一个组织团结有力的象征, 也是领导者或管理者增强威信形成权威的基本要求。管理者在纪律面前没有约束力, 没有积极行为, 执行纪律就是软弱的, 就不会有权威性。管理者决不能认为规章制度只是给下属制定的, 自己可以例外。一个聪明的管理者总是在下属面前保持自身的公正、廉洁、严格、坦白的作风, 以赢得下属的拥戴。二是执行纪律必须一视同仁, 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 不能在同一事实面前招待不同的纪律, 搞亲疏远近, 厚此薄彼, 这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大忌, 在纪律面前一视同仁, 一律平等, 这是管理者维护纪律保证组织利益的根本要求。

自由是相对于纪律而言的, 是在纪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力, 称之为自由。就是说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要把纪律和自由统一起来, 在纪律规定的范围内, 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纪律的要求, 而不是在纪律的强制性约束下活动。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讲, 当人们没有认识到管理和必然性和纪律存在的必然性时, 对于接受管理总是盲目的, 受纪律的约束也总是被动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不自由的;而当人们认识了这种必然性, 从管理哲学的高度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活动和组织管理活动中的地位, 以及个人利益的实现同管理同纪律有着直接的联系时,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自觉地接受管理, 自觉地遵守纪律, 这时人们就获得了自由。不遵守纪律就没有自身的自由, 遵守纪律恰恰是获得自由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

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作为事物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 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我们每一个人在组织内部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 同时也必须接受着纪律的约束, 使自己在纪律的范围内取得更多的自由。

纪律和自由从表现形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的。首先, 纪律维护组织利益带有强制性, 纪律要求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必须遵守。自由则体现着人们维护组织利益的高度自觉性。其次, 自由是人们高度觉悟的一种表现, 看见在纪律上 (规章制度上) 有了漏洞, 但他从不钻这个空子, 不做损害组织利益的事, 纪律在具体行动上, 指导人们应该怎么做, 不应该怎么做, 带有规范性。可见纪律和自由在表现形式上是明显对立的。

篇11: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史关系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知识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68-02

笔者引用今年高三联考卷文言文阅材料来说明: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蘖孙也。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余城。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三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五年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后为匈奴将兵往来击边。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畔亡,而复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韩王信报曰:“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项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于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贷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

太史公曰:韩信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内见疑强大,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卒赴匈奴,岂不哀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卒皆山东人,跂望而归 跂:抬起脚眼

B、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 竟:最终、后来

C、疑信数间使,有二心 间:秘密的

D、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也 偾:奋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跟随汉王到汉中后,曾劝说汉王,一旦这些山东的士卒有了强烈的东归的意愿,那就可以用来争夺天下了。

B、项羽攻占荥阳,韩信投降了项羽,不久又寻机会逃走,又归顺了汉王,汉王就又一次立他为韩王。

C、韩信接到汉柴将军的信后,回信说自己身犯三罪,不可饶恕,虽然思归如“盲者不忘视”,但情势不允许“自归”。

D、韩信回复了汉柴将军不能“自归”后,双方交战,柴将军先杀了匈奴的参合,然后暂了韩信。

读这段文字,第一个疑点,是“韩信”。许多人认为他就是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其实不然,他就是“韩王信”。“韩王”是爵位名,“信”是人名。文中称“韩信”处,是姓名全称。在查阅史料以前,仅凭本段文字推测:(一)“韩襄五”是战国时期的朝国之君,姓韩。(二)史记体例,给人物写传时,专写“传主”的事迹,刻画传主的形象。结论:韩王韩信与淮阴侯韩信是同代同姓名的两个人。(在《史记》中,有《准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分别记二人事迹)。

要解D项,如果联系伍子胥的相关史实,根据上文内容就可推出“偾”(fèn)的词义大致是“跌倒”“灭”,与“奋起”截然不同。(学生学过《勾践灭吴>)这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我对陛下有三条罪状,却想在世上贪求活命,这就是伍子胥逃亡投靠吴国,又在吴国毁灭的原因。

另外,说说“夫种、蠢无一罪,身死亡”。

①修辞家把这一句分析为“共用兼分承”的语句。解作:“种无一罪,身死;蠢无一罪,身亡”。

②这一句的准确理解,源于对文种、范蠢这两位历史名人的了解。勾践得到文、范二人的得力辅助,终于灭吴。范蠢看清了勾践的本性,不愿在朝做官,到陶地经商,富可敌国,世称陶朱公。后人抱不平,说他是逃亡”。文种没听范蠢的劝告,留在朝廷,后被勾践杀害,是“死”。

这些是说历史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简要说说文化常识的例子。

先看联考文言文阅读题A选项:“一旦这些山东的士卒……”“山东”这个地理学名词,都知道古今所指的范围很不相同。命题者是用现代汉语转述原文内容,理该将“山东”译成“崤山以东”。否则,学生抓住这个古今异议词.选了本项,该判对还是错?(命题人在D项中,故意把地名“参合”错作人名,也是错项)。

关于文学常识方面,我觉得文体知识很重要。不同的文体,分析方法不同,使用的术语也很不相同。在现代文阅读中,文体知识对解题思路更加重要。文言文阅读,一般多是记叙文,这里举一个诗歌的例子。

《木兰诗》开头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有注“织机声”,有注“叹息声”,也有注以上两种说法的。我试图从文体知识的两个方面加以推敲。

①叙事诗的重点是塑造人物形象。

“唧唧”理解为叹息声。本诗的开头方法是开门见山,从木兰见到军帖后的思想斗争起笔,如奇峰突起,也很有特色。 “唧唧”理解为“织机声”,本诗从介绍人物起笔。描写木兰平日勤劳的品质。接着写见到军帖后的木兰,思想斗争激烈,以致无心思织布。表现手法上也有悬念。不仅如此,有些赏析文章还注意到,诗歌结尾木兰战功卓著,功成不居,回乡再过平民生活,正是出于她一贯的勤劳善良的美德。也就是说,诗歌开头一句在塑造木兰形象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木兰和平时期的形象概括,又是她战后回故乡的思想基础。有这一句,木兰的形象才全面、丰满、可信。

②诗歌的结构富于跳跃性。

说“唧唧”为叹息声,依据是“不闻机杼声”。这个依据忽视诗歌的跳跃性。实际上,叙事诗不同于小说和记叙文,故事的衔接没有有必要的过渡照应。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可以说,《木兰诗》的开头,是诗歌结构的跳跃性的最好例证。

上一篇:眼科总结下一篇:山西煤炭运销职业危害防治病领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