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反思

2024-04-08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反思

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常常只注重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种“重教书,轻育人”或是“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目前在许多小学,尤其是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

“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向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全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教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而且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因此,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的教师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要阵地的学校,完全没有理由忽视德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应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小学德育纲要》还指出:“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最日常的途径”,这就是说,各科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而这一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每位教师的肩上。

可是,目前的德育现状却十分令人堪忧。现在许多学校根本未把德育放到与智育等同的位臵上来。在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对德育只是稍加要求,至于德育怎样进行,进行得怎样,却很少作过严格具体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从未要求过。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学校为了统一检测教学成绩,竟将以进行德

育为主要任务的思品课也列为统考科目,片面地以分数来衡量思品课的教学成绩。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分数,在思品课上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德育”,如何才能出效果?如何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通过对目前德育现状的深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1)应试教育的余毒。这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余毒还很深,很多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未转变,应试教育之风在某些地方依然盛行。在这种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下,使学校和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只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只记得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忘了向学生渗透德育。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

(2)学校对德育的认识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对德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现在很多学校以狠抓教学质量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大力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他们甚至认为德育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上没有智育来的实惠,而德育只须走走形式,装装样子喊几声就可以了,无须费尽心机影响教学。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思品课一直都被视为“副课”,而在所谓“正课”的教学中,也从未要求渗透德育。

(3)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狭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较为淡薄。除思品课外,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基本上很难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在“主课”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会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教师将传授知识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渗不渗透德育无关紧要。而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也从未把德育列入评价体系中,只是片面地以“知识传授的如何”来衡量这节课的好坏。

以上种种原因便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剩“教书”而无“育人”了。

另外,还有诸如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这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从何谈起?这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对目前的德育现状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应相互沟通,同心协力,采取相应对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从思想上根本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从行动上坚决摒除应试教育的余毒。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把德育放到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来,做到“五育并举,德育先行”。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有意渗透德育;寻找结合点,有机渗透德育;组织活动,积极渗透德育;树立好自身形象,榜样渗透德育。把“教书”与“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教书”时“育人”,“育人”中“教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的培养的正确方向。

篇2: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反思

[国旗下演讲]良好的习惯,成功的基石 10.15

[国旗下演讲]成功的秘诀——坚持不懈 12.10

[国旗下演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0.8

[国旗下演讲]从五心做起迎接新学期 9.24

[国旗下演讲]让生活因“感恩”而绽放光彩 11.5

[国旗下演讲]追求学习过程本身的快乐11.12

[国旗下演讲]让学习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乐趣!

[国旗下演讲]提高安全意识 做好安全工作 9.17

[国旗下演讲]给自己一个目标..11.19.[国旗下演讲]学会自我控制11.26

[国旗下演讲]讲文明礼貌养成良好习惯9.10

[国旗下演讲]冬练三九,再掀冬季学习高潮 12.3

在竞争中成长,认识竞争树立竞争意识12.17

对国家、社会负责,做有责任感的人12.24

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12.31

诚信,教我做人1.7

篇3: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反思

当然, 从此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一些客观原因, 但更多的是否应从教师自身来寻找原因及对策呢?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最直接地面对学生, 尽管存在着年龄差距、自身性格特点、对事物的好恶、管理制度的弊端等或高或低的障碍, 只要面对着学生, 担当着教育的职责, 就应把这些问题淡化和克服, 这样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教育。

一、尊重学生人格,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学生也有人格、自尊, 虽然某些方面还存在幼稚或过激的行为。过去的教育常用诸如强制压服、训斥、师道尊严那套旧的教育程式, 忽视学生个性特征, 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教师常常顾此失彼, 心力交瘁而收效甚微, 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应既看到问题, 又要看到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上进, 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关心自己在同学尤其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印象。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讨厌学生, 那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因此, 教师应克服自己的好恶,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每一位学生言而有信, 以满腔热情、真诚的言行、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 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 有针对性地适度地逐渐严格要求,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得学生能敞开心扉, 消除对立感、敬畏感, 从老师那里得到鼓励。

二、关于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知心朋友关系

善于与学生交通沟通, 把尊重和要求有机结合是当今教师的基本素养。新的师生观不是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 师生互为主体、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教师的权威不应当是由职业和年龄的因素造成, 而应当是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感化的结果, 应当是出于学生发自内心的拥护。学生希望教师是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 而不是一个讨厌的说教者。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 没有不适合教育的学生, 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思想修养, 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采用适当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用“心理剖析的方法”, 最小限度地用道德和智力评价的方法, 甚至实行无批评教育, 相信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点, 把学生的困难和忧虑当做自己的事情来考虑和处理, 使学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从切身体验中看到教师的真诚, 才可能亲其师信其道打开心灵之门, 倾吐内心的苦闷, 而教育和管理工作也能够有的放矢, 切中要点。

三、以渊博学识感染吸引学生, 建立良好的教与学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 一般都应是某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先导者, 在学生中影响力和可信度相对较高才能引导学生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教师对学生施以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 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情感、知识等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教师只有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最大可能地对学生认识水平、个性心理进行分析了解, 运用深厚的专业理论、广博的知识面,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生动形象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心理中吸收到有益的营养。因此, 教师自身应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拓宽知识面, 把握时代脉搏。对科技新知识知之寥寥, 只会墨守成规照本宣科, 与学生找不到心灵沟通的交汇点, 是无法实现师生内心世界的协调交流的, 教书育人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教书育人的前提, 也应是教书育人的结果。受教育者永远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 教师应百分之百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 爱生敬业, 真诚从教, 让教育成为全员教育和全程教育, 让教书育人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感到幸福的事情。

篇4: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德育结合;思想教育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另外,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现在的学生与原来有很大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既突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渗透德育教育的因素,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德育因素

任何一门学科都蕴含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突出学科重点的同时,要善于找出德育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利用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小国旗,让学生量出国旗的长与宽,然后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小数的加法时,根据统计表中出现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臺赛中,中国队两名运动员获得了冠军这一事实,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领奖的那个时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经常学习,积累素材,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部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中确立的“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当然,这里的学习,不仅指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的学习。教师需要经常自觉地学习,积累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穿插这些故事,既可以让枯燥的数学知识有趣,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教学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后,借助课本中有关对祖冲之的介绍,再补充一些祖冲之发奋学习的故事,既丰富了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主要的是激起探索的欲望。这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再有,教师在拓展计算,如,1+2+3…+10=?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这类题简单方法的由来,这自然就少不了对高斯的介绍。学生在对高斯的了解中,慢慢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和探索的欲望。还有,适时介绍陈景润、华罗庚等的故事,加强孩子们对数学的热爱。

三、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讲过很多这样的问题:教育的奥妙就在于,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能够及时的出现在他面前;他还讲过,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走近他,帮助他进行分析,给他创造条件,努力使他成功,并且使他产生成功感。因此,教师只有经常和学生交流,才能及时了解他们心中的问题或困难,从而给予适当的方式帮助解决。如: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个女生,平常学习不错,发言也积极,可一段时间上课时这女孩比较反常,课堂上心不在焉的,作业完成也不好。下课后,我把这个孩子叫到我家里,了解了情况后,得知原来是因为这孩子的妈妈在外地上班,已经很久没有来看她了,她太想妈妈了。我当时安慰了这孩子,然后告诉她,把对妈妈的思念化作努力学习的动力,妈妈一定会知道的。孩子走后,我与其父亲取得了联系,告知了这个情况,不几天,女孩的妈妈回来了。孩子的学习也恢复到和以前一样了。作为老师,看到孩子们因为我的关心,渐渐有了进步,我感到欣慰。……

四、有一颗公平的爱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谈到了教师要关爱学生,爱学生是符合教育对象心理需求的。因为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一个人生活在被别人尊重和信任当中,他的心里是充实的,是不恐慌的,他的自信心就能够表现出来;而一个人在他的生活氛围中如不被人尊重,不被人关注,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久而久之,他的内心是恐慌的。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实际他们每天也有这样一种心理需要,渴望别人理解,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渴望别人来欣赏自己。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包括老师在内。假如在教育中,一个孩子不被关注,不被老师理解,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他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有些这样的孩子,他往往从反面来表现以便获得班级和别人的关注,这样的问题经常表现在所谓的一些差生、淘气的学生、落后的学生身上。有的孩子在班级捣乱,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因此,教师具备一颗公平的爱心是多么的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和调皮的学生,应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所有的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爱他的。如,难度大的问题由好生来回答,简单的问题由差一点的孩子来回答。特别是对于调皮、淘气的孩子,更是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的给予鼓励或表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形成了师德的有机整体,三方面缺一不可。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只有有了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兼顾好教书与育人的密切关系。才能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篇5: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一、充分利用教材,加强思想教育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必须有意识地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教材融化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二、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重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三、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塑造,为学生树立榜样教书育人能否收到实效,要害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1、要具有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

篇6:李叔同与教书育人

“教书”本是一种职业,一种技能;但“育人”除了说教之外,更具说服力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与感染。二者能兼而有之,且能将其做得尽善尽美并推向极致的,便可称之为这两方面的典范。

我想,这些对于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启蒙者李叔同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1912年,浙江一师来了一位新老师。这位留过洋的先生,一改西装革履的打扮,穿上了布衣布鞋。从此开始了自己六年的教学生涯。

李叔同对待教学十分地认真,他上一小时课,备课的时间大约要半天。为了要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每一节课的五十分钟,他总是把必须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都预先写好。

头堂课下来,多数同学的姓名他都叫得出来,令学生们感到很“神奇”。殊不知他是上课之前对着学生的坐次名册默认了一遍。

上课时,有个学生把痰吐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会看见。实际上他全知道,也不立即责备。下课了,他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慎重地说:“下次不要把痰吐在地上。”说完之后,微微地一鞠躬。

有些时候,遇到学生言行不美或犯了过失,李叔同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学生到他房间里去,和颜悦色地、间接委婉地,甚至是低声下气地加以开导。

他的教育艺术,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事的诚敬态度上。

李叔同这种“温而厉”的教育方式,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的震撼,往往使他们难以承受,长久不忘,从而,再有过失就能立即猛省。

著名记者曹聚仁说:“在我们的教师中,李叔同先生最不会使我们忘记。他从来没有怒容,总是轻轻地像母亲一般吩咐我们。他给每一个人以深刻的影响。侍候他的茶房,先意承志,如奉慈亲。”

弘一大师的诲人,少说话,主行‘不言之教’。凡受过他的教诲的人,大概都可以看到。虽然平时十分顽皮的,一见了他,或一入了他的教室,便自然而然地会严肃起来。但他对待学生并不严厉,却是非常和蔼可亲,这真可以说是人格的感化了。

丰子恺说:“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治金石,演剧。他对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一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要向他学习。他的教授图画音乐,有许多其他修养做背景,所以我们不得不崇敬他。借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讲:他做老师,有人格做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敬畏,他从不严责学生,(反之,他自己常常请假。)而学生自会用功。它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我敢说:自有学校以来,自有教师以来,未有盛于李先生者也”。

他了解学生,关切学生,提携学生,是细致真切,不厌其烦。

当一个生性憨直、锋芒毕露,曾“冒犯”过他的学生毕业时,他去信附赠送一幅对联:“拔剑砍地,投石冲天。”一幅条幅,上书“豪放”二字,旁系七绝一首,赞扬中有警戒的含义。

他非常看中刘质平在音乐方面的天赋,鼓励他到日本深造。鉴于刘质平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他便主动提出按月从工资里省下钱来资助他留学,为了遵守诺言,还推迟了出家的时间。

李叔同的此恩此情,在刘质平的心目中,超过了自己生身父母的关怀。他也是性情中人,不忘李叔同的恩情。自李叔同出家以后,二十多年中间,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对恩师的供养,直至大师谢世。

在“文革”中,他不顾自己已七旬的高龄,冒着被批死、被打死的危险,舍着生命保存了李叔同的墨宝。

丰子恺的绘画强过音乐,李叔同主动让音乐比他好的刘质平与其交朋友,取长补短。

丰子恺同训育主任杨先生发生口角,动手打了起来,最后面临被开除学籍的危险。李叔同爱才心切,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具有发展潜质,平时尚能遵守学校纪律,没犯过大错的丰子恺。

李叔同为了让具有绘画天赋的丰子恺多读一些日本的艺术理论书籍,甚至是原文,主动利用业余时间为他辅导日语。

知恩图报的丰子恺在自身安危受到严重威胁的“文革”中,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两年(1973),秘密地完成了《护生画集》第六集百幅图画和说明文字的绘写工作。在圆满绘制六集《护生画集》这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宏大工程中,丰子恺为兑现老师的嘱托和自己的诺言所做出的努力,不仅包含着两代人利益众生的深厚公德,(丰子恺在老师出家后也吃素念斋)也深藏着一代知识分子尊师重道的感人品质。

从刘质平、丰子恺这两个学生的表现中,便可衬托出作为老师的李叔同其教育精神、教育方法和人格力量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爱自己及亲人是一种本能,心中怀有大爱,能够不图任何回报地施爱与别人,便拥有了一颗高贵的心。

大师出家后给家人写信,嘱咐两个儿子要用心读书,长大以后在教育界做事。

大师对于教育的重视是发自内心的,诚如他那首咏菊诗所言“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篇7:教书育人教学工作总结

李凤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一个的神圣岗位,要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起引导作用,在师德上起示范作用,在智能上起培育作用。实际工作中,我以学生为本,勤奋工作,乐于奉献,锐意进取,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不仅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现将本人的工作、学习情况做以汇报。

一、提高思想修养,强师德铸师魂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教学业务知识、课改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时俱进,走在学习的前列,做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和培养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当我们把爱撒向每个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会回报更多的爱,爱加爱就是爱的平方。

二、忠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当自己每天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一点耐心的时候;当孩子发烧住院几天自己不能照顾看着老公熬红的眼睛的时候,我曾经流过无数次心酸的泪水。但是当我踏上神圣的讲台时,所有的心酸和苦楚全部抛到了九霄云外,看到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总是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怎能不面带微笑的对着一个个可爱的学生们,同事们总是说我是阳光型的教师,每天乐呵呵的,我要让我的每一缕阳光洒向每一名学生,将我的每一份爱都献给学生和我钟爱的教育事业。

三、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和课间穿插时事内容,和学生一起为中国的快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热情。其次,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勤奋好学的求知精神引导学生乐于奉献、吃苦耐劳;以自己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品德要求学生待人热情、友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再次,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每次都是提前来到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够耐心的回答和解说;上课从不迟到和早退,至今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请过一次假、调过一次课,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对学生不说贬低人格的语言,不说侮辱性的语言,在说话的方式上尽可能符合学生们的接受心里,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替学生去着想;授课时基本保持紧张、活泼。

四、牢记神圣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教育兴则国兴、教师强则国强,在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饯行着教师这一神圣使命。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五、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课上或课间,我会有意识的去和同学谈心。比如,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标;如何与其他同学进行相处,尤其是异性同学之间;如何看待学习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以后的毕业和就业等等。对于这样话题,学生都很感兴趣,这个时候我感觉我们不仅是师生关系,同时也是学长与学弟、学妹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在我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很融洽,学生能够愿意去学习,有了困难、困惑也能想到我,对此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篇8:大学物理教学与教书育人的探索

由于大学物理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早, 教师的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刚刚步入高等学校的学生, 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每个大学物理课教学教师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品德修养, 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去影响学生。

大学物理课的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着科学和思想道德内容, 饱含着很多育人素材, 能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例如:在路程与位移的教学中, 也可进行拓展教育。我们的学习之路如攀登之路, 是曲折而艰辛之“路程”, 所有想通过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到达目的地的人, 不但到达不了目的地, 还容易误人歧途。也就是说, 在学习的“路程”上, 是没有“位移”可走的, 只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为了实现大学物理教学与教书育人的和谐共进, 我们利用物理学的学科优势, 将“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物理好奇”、“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三个方面的培养贯穿于大学物理教学始终,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利用现代物理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向学生讲述现代物理学中的核能工程技术、激光技术与工程、宇航工程等尖端技术, 这些尖端技术的讲解, 能够鼓舞学生斗志, 振奋民族精神和自豪感, 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二、利用物理学的艺术美产生物理好奇

物理学美与艺术美一样, 都建筑在自然美的基础上, 是人类按美的规律朔造的创造性成果。它既体现了客观自然的本质规律, 又映射出人的本质力量。虽然物理理论不具备形象特征, 但物理学家在欣赏某一物理理论或其它创造性成果时产生的美感, 与艺术家在欣赏某一艺术作品或欣赏大自然的某一壮丽景色时产生的美感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物理理论和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虽然不同, 但都是为了认识世界, 因此物理学美的标准和原理与一般美学的基本标准和原理是相似的。即都追求统一、和谐、对称、新奇, 且物理理论中简单又对应艺术中的质朴性……, 成功的物理理论与优秀艺术品一样, 都充分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不同之处在于物理美的价值基点在于真, 是人类理性的感性体现, 是真和美的统一, 由美可以悟真, 由真可以见美。

根据物理教学规律,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我们发现:在物理学课堂教学中可资美育的因素是十分丰富的。物理学因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和运动及其转化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美感, 对称是物理学的重要现象之一。例如, 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对称;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的形式对称;正电与负电、吸引与排斥、粒子与反粒子等对称, 给人美的体验。物质、能量、动量三大守恒律更是物质世界和谐美的完善体现。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作家杰克逊·波洛克, 他1952年的作品《蓝棒》是以线条、斑点和痕迹表现人的自发冲动画作, 采用的是“滴流”技法—用旧罐子中的油漆沿着一根木棍滴洒在画布上, 其油画有着令人愉悦的美, 物理学教授把波洛克的绘画扫描进计算机里, 利用计算机产生的方形网格盖在画上, 令人惊讶的是, 这些图形都是分形, 而且不管在任何尺度范围内, 它们全都是分形, 其中最大的图案比最小的大1000倍以上。我们不能只让光辉灿烂的物理之美存在于物理学家的殿堂之中, 而应大开殿堂之门, 让它的光芒普照学生们的心田。

三、利用物理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 与时俱进, 力求跟上时代步伐, 使自己早日成长。鉴于这种状况, 可根据物理学的特点和教材实际,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观点:第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观点, 这种观点在物理中无处不在, 物理所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 小到原子和基本粒子, 从实物到场都证实世界是物质的, 用科学的事实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对学生灌输这一思想, 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客观地看待事物。第二, 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观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 同时消失, 失去一方, 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它们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这是矛盾双方的共同性, 即矛盾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对立, 相互制约, 它们总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方向又总是相反的。这反映出矛盾的对立性。又如, 量子力学的产生, 经过普朗克、玻尔、海森堡、薛定愕等科学家的大量研究、探索, 经过了由旧量子力学阶段到新量子力学阶段的过渡, 不断摒弃、不断完善, 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过程。通过这一思想可以教育学生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不断完善自我。第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观点。十六世纪以前, 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重力成正比的观点为许多学者所认可, 这种观点是在世界是“我的经验, 我的活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支持下得出的, 但是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轻而易举就推翻了它, 谁对谁错在实践中得到判断。通过此例可教育学生, 不论是在学习中, 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中, 都要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从实践活动中摸索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 创造佳绩。

篇9:浅谈如何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既突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渗透德育教育的因素,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德育因素

任何一门学科都蕴含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突出学科重点的同时,找出德育的相关内容和良好素材,寓德于教。例如,语文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教师可通过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讲授《文天祥》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文天祥被元兵俘虏以后,丞相博罗召见他,“使跪,天祥曰:‘南人不能跪。左右或牵头,或孥手,或按足,或以膝倚其背,卒不跪。”其中,“牵”“孥”“按”“倚”四个动词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元兵对文天祥的威逼与强制,而一个“卒”字,又十分恰切地表现了文天祥在强暴面前自始至终威武不屈的坚强品格。至此,文天祥那种忠于祖国和人民、宁可献身也决不投降的伟大爱国精神就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心中会自然地升腾起一股浩然正气:古人尚能如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又怎能不肩负起祖国的重任,把青春年华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呢?这样,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使学生慢慢品味,从而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用真挚的情感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例如,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可以从噪声污染和燃放鞭炮造成大气污染的角度启发学生爱护环境,遵守国家的法令法规,树立公德意识;历史老师可以用历史人物的典范作用来激励学生正直、善良、是非分明,恃强凌弱可耻,扶弱救危光荣;礼仪老师则启发学生做人要讲究文明礼貌,学会关心,学会尊重;音乐老师和语文老师可以从教材中挖掘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做一个情趣高雅、品质高尚的人。

语文课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杜宣的《井冈山散记》中巍峨挺拔的崇山峻岭、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中旖旎秀丽的湖光山色、冰心的《樱花赞》中瑰丽诱人的樱花胜景、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中对故土乡亲的深情眷恋、魏钢焰的《船夫曲》中献身革命的壮丽人生、《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睿智辩才……这些无不显示出扣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理解、品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出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体验。“久熏幽兰人自香”,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达到塑造学生完整的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实践表明,利用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多角度、多方法地组织各种活动,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物理老师在组织实验时,首先要教育学生爱护实验仪器,维护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其次,强调学生之间要团结协作,促进学生热爱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语文老师可利用学科优势,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记阅读笔记、写心得体会、即兴演讲、主题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激发、行为的磨练,逐步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篇10:体育教学中如何教书育人

一、体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原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议(1966年)曾指出:“体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社会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确认“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会教育方面,能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新西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性,提出“体育不单限于身体的(范畴),而且在教育的范畴内把它做为更广泛的教育手段有效地利用,体育不仅以肌肉发达为目的,更广泛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和他人比较,学习互相指导,互相帮助,赞扬对手的成功,获得自由支配身体的喜悦……

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都一致确认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一 个主要任务。体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长寿,而同时肩负着社会责任,把参加体育锻炼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相联系。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中的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

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代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稗益。

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

学生步人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三、体育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

篇11: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情操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真正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教,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有利于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的前提。思想人品,语言风格,书写习惯,以至你的仪表风度,随时都在影响着他们。因此,表率意识愈强,思想道德水准愈高,学识愈渊博,作风愈严谨,那么,陶冶出来的学生就愈优秀。因此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已越出了课堂的范围。

小学课本里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笔饱蘸着心血、泪水写成的名篇,其间凝聚着作者深沉的感情、独特的人生感受。教学中只是对那些字、词、句、篇、结构、主题等作单一的概念化的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兴味索然,泯灭了初读时已燃烧的情感的火焰。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从分析人物个性化性格入手,感受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喜怒哀乐及其命运的悲欢离合,进而或对作品中表现的人物寄以深切的同情,或对正直坚贞的作品主人公表示由衷的尊敬,或对制造种种灾难悲剧的反对统治者显示极其憎恶,或对作者期待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的向往。正是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他们从而认识到应该爱什么,应该恨什么;应该同情谁,应该鞭挞谁。

通过指导阅读影响教育。阅读,向来是小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当今时代,影视书刊大量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给予学生完善的阅读指导,无疑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的大事。这也有赖于我们自身多读、多了解、多接触,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使他们分清良莠,掌握方法,提高效率,做到“开卷有益”。“我们要爱书,要读书,但不可漫无选择。”的确,有选择地阅读对学生益处极大,而盲目地阅读只会造成不良影响和污染。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对进行良性影响和教育至关重要。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抄录优美的诗文片断、格言警句。当学生满怀激情地吟颂诗文的时候,他们会受到一次次美的熏陶,美的感染。更有那些经过几百、几千年历史波涛的荡涤,至今留存的放射异彩的格言警句,对小学生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篇12:教书育人演讲稿-教书育人演讲稿

:教书育人,共筑中国梦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袁贵仁说:“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为人民服务,对学校来说,谁是人民?就是我们的学生。”为学生服务,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教书育人演讲稿。教育作为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

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因此,针对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或突出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极有必要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驱,人心所向。“教好书、育好人”是中国梦的渴求,要求每位老师(包括我自己),能够认真对待“教好书、育好人”的师德要求,自查、自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书育人演讲稿。

三、教师要学无止境,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敷衍马虎,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要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即自我提升的意识,勤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

四、教师要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学生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爱情观、婚姻观等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诱导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管理班级„„但是,我们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教师是“辛勤 的园丁,”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教师是“人梯”„„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在学习落实中国梦的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作用。

“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有期盼也有实干。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中国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在前进道路上,虽然我们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如果都如“代表委员们用语言和行动给出的答案——实干、实干、再实干!”,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渊博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公平、正义的教育,掌握丰富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同心同德共筑中

篇13:英语教学中教书与育人并重

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科基本知识的传授, 同样需要重视学生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 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 以成功教育为本, 把英语教学的素质培养与知识的教授并重。下面谈一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作法。

一、与时代接轨, 适时渗透新知识,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初中生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和科学理想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以好奇心和模仿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知识渗透能使学生与时代和社会发展更贴近。例如, 在学“Macau” (澳门) 这个新词时, 笔者与学生一起唱起《七子之歌》这首歌典, 让学生了解Internet (因特网) , 要求学生上网查询一些资料。随着我国举办奥运会, 学生也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组织的有些情况。有的学生提到CEO、家庭影院、GDP等都离不开英语;还有的学生提到“克隆羊”, 于是笔者简单地讲解了有关“CLONE” (克隆技术) 这方面的知识, 在讲缩略词PLA、PRC、UN时, 把一些新知识渗透给学生,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 了解了世界的发展有多么快速。改变了过去只注重课本,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

二、创设语境、激发兴趣, 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课堂上笔者根据教学实际, 创设语境引出生词、短语、对话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非常有趣和生活融为一体。例如, 在教第一册第53 课时, 笔者让学生带来shirt、blouse、trousers、dress、shoes、hat等物品, 挂在一条衣服绳上 (on Miss Li's clothes line) , 而根据学生们所穿的服装及颜色进行对话练习。例如: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blouse. What colotr is your blouse?It's white, Are these your trousers?Yes, they are, Where are they?Put on your shoes/hat.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单词的正确读音, 同时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了深入了解, 对英语单词的句型应用准确把握, 使其充分感受到英语知识的学习有趣并且灵活,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现阶段, 新课程标准的概念就是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在此过程中, 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 并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 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 使其树立自信心, 并充分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终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转变被动学习的方式, 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教学过程中, 因此, 英语教师需要寻找学生认可并欣然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 英语教师可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耳、眼以及手。例如:在教学初一英语Unit 20Lesson78“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一课时, 教师可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以手工制作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知识, 这样可以产生可观的效果。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剪刀和纸等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将准备好的纸折动物放在讲桌上, 通过对动物英语单词的复习来学习本课的英语句型, 即 “Whats this /that? It's a/an...What are these/those?They are...”在学习该英语句型的同时, 使学生对表示动物的英语单词有了更深的记忆, 而且也熟练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营造英语教学的氛围, 使得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英语。

在课堂氛围活跃的情况下, 教师就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使学生自由结合。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使其不再受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 放松自己, 真正融入到英语学习环境中, 畅所欲言。

在学生完成纸折作品并展示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笔画, 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句型的练习与使用。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学习, 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 还充分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四、重点把握单词教学, 结合社会文化, 对学生礼貌教育

很多时候, 我们不是对语言不明白, 而是由于不了解其文化, 从而在交往过程中引起对方的误解。比如在教学Miss、Mrs、Ms这三个词时, 让学生区别并会运用。尤其是现在“Ms”比较流行, 从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比如在教学How old are you?这个句型时, 特别强调中西方差别。比如在中国, 问How old are you?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可是在西方, 人们都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年龄 (It's a secret) 。在教学“old”这个词时, 在中国, 我们经常称呼老工人、老教师等, 而这里老字带有尊敬之意;可是在西方, 一个以年轻为中心的社会, 人们都希望别人说自己年轻, 而不愿意人们用“old”来形容自己。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文化差异, 用“old”称呼西方上了年纪的人, 他们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再比如, 初一时教学“Thank you”这个最常用的词语也会引起理解的歧义。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美国人娶了一位韩国太太, 有一天, 这位韩国太太给丈夫端过一杯茶, 丈夫随口就说:“Thank you”。这时, 韩国太太就显得很不高兴, 心想:“刚结婚, 你说‘Thank you’也就罢了。可现在结婚这么久了, 你还那么客气。”其实, 她是误解了她的丈夫, 因为在美国拿茶杯、递东西, 哪怕是互相交换东西, 他们都会说“Thank you”, 这是一种文化习惯。所以说,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外, 还应该重视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英语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习俗, 同时也更好地为礼貌教育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社会文化。

五、实施分层教学, 使学生意志坚定

根据“差距论”的理念可以发现, 不同学生的智力与实际的接受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对教材进行研读, 保证能够更好地驾驭学生。即使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活动, 还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吸收效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积极实施分层教学, 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坚定其学好英语的意志, 进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还可以相互促进与启发,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

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磨炼顽强的学习意志

因为不同的因素导致学生在初二、初三的英语学习中停滞不前, 陷入困境。如果英语教师不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 降低英语学习的兴趣。其实, 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 使其积极面对学习困难并克服困难。例如:笔者曾接手的一名初三学生, 别的学科都行, 但在初二时英语成绩一直不及格, 他也知道英语成绩上不去, 高中进不了, 因此整天垂头丧气。面对毫无信心的他, 笔者找他个别谈心, 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帮他分析原因, 他的其余学科成绩都不错, 只要攻克英语就很有希望。笔者表示愿意帮助他在服困难, 在适当时间帮助他补差, 使他鼓起了勇气, 以坚强的意志勤奋学习, 考上了高中。

七、创新合作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英语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 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 实现课堂交往方式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 使得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调控作用, 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率, 使学生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与此同时, 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 可以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关系, 并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 在英语教学中引进思想教育已经成为英语教师的基本职责。众所周知, 英语学科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英语, 学生可以掌握新的语言, 了解新的文化, 形成新的思想理念, 所以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更需要重视其思想道德与品质的养成。而在此期间, 英语教师将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引进思想教育, 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懂得做人,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仅可以学好英语, 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个性, 促进其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2.

[2]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篇14: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反思

没有一个老师不想和学生搞好关系。没成为教师之前,我把自己的育人生涯想象得非常美好:“我的学生活泼聪明,听话懂事,勤奋好学,我会像《十八岁的天空》电视剧里面具有民主平等意识的教师一样,和我的学生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相处,我就像她们的知心姐姐一样,孩子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快乐会与我分享,有什么苦恼都会来找我倾诉,在我的轻声细语下顿悟,而后继续展露她们的朝气和张扬的笑脸!”多么美的一幅画,多么理想的校园生活!但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工作之后发现,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工作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比起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学生有两种特征比较明显,一是大多学生有比较强的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即自卑心理;二是不爱学习。

对于第一种现象,需要班主任投入极多的关心、耐心、爱心等情感去呵护她们,进行赏识教育。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之心者,莫先乎情。”这真实地道出了真挚情感的重要,学生对感情是十分敏感的,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诚与虚伪,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要想获得她们的真诚相待,首先就要真诚地对待她们,与她们真诚地沟通,及时了解她们的真实情感与处境,面对面促膝长谈当然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你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更好地捕捉到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及时加以疏导;除此之外,随着当今网络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面对面”,比如非常流行的一些即时聊天工具,通过这些平台有助于消除学生对老师的距离感,更有助于学生的畅所欲言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实践中,我感觉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很多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也能够在网上对着教师说出心声,当然这样的方式,也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做班主任以来,最让我忧心的是学生厌学,职校生不爱学习的特征非常明显,我一向坚信“严师出高徒”:认为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体现老师育人的本分和责任,只有严格的纪律和严格执法、令出必行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好习惯的学生。因此,我在日常管理中处处严格要求,既然你们不喜欢学习或者不主动学习,那我就督促你们学习,多看一点好一点,多学一点好一点。抓紧一切时机和实例做关于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学生有错误必须要求她们及时改正。这样的思想本来是没有错的,希望学生能够改变懒散不爱学习的习惯,多学一点知识,少走一些弯路,而且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一个良心活,你对学生负责才会对他们严格要求。但是,一味地严格要求难免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刻板固执,不理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难以沟通。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有尊重自我的心理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他们往往不喜欢来自教师的正面教育,不喜欢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喜欢别人将观点强加于自己,甚至对说服教育抱有明显的反感,因此,我们思想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使我们的工作陷入僵局。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教育目的隐蔽、间接的“模糊”教育方法,尽可能不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教育他,而是让他觉得这样的谈话是朋友之间的谈话,老师是可以倾听他的心声、值得信赖的朋友,这样可以使学生消除不平等感和戒心,在亲和融洽的氛围中,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自身的要求,使教育效果巩固而持久。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但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谁能无过?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不能逢错必究,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以机会。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宽容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妙法。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下一篇:灯泡亮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