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

2024-04-21

在职教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精选6篇)

篇1:在职教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

在职教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

五年制高职物理(苏大版)课本第一、二两册共十三章,编入了四十四篇“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短小精悍,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既与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阅读材料”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物理学史、物理思维方法的介绍;有生产、生活中实用技术的介绍;有最新科技成就的展示和近代物理知识的发展与展望;还有一些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深刻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与外延,整体认识其所蕴含的教育因素,那它将在德育、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多偏见与误区。笔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结果发现绝大数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又不参加高考,“阅读材料”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本没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探讨和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1.缺乏现代课程理念。现代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发展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新型人才。物理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习惯和能力。“阅读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以“阅读材料”为素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阅读材料”的功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缺乏教改意识。有些教师认为教改是普中老师的事,职业教育不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复习—引导—讲授—巩固—作业”,缺乏创新精神。实际上,“阅读材料”是教师可以利用改革的一个舞台,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教师可利用“阅读材料”这个平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模式、活动讨论式教学模式、专题讲座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就职教现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1.正确认识“阅读材料”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认真研究“阅读材料”,充分认识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阅读材料”是围绕教材的教育宗旨、突出教学要点而切入教材中的,其中有的是对教材的拓宽,有的是对难点的注解,有的是物理学史的介绍,有的是实际的应用等。应该说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紧扣相关教材知识而设计的,实际上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和扩展。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中需要的知识,围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挖掘其涵盖的内容和教育教学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的目的,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阅读材料”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来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难点,达到增强双基、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师用“斜拉桥”、“迎风前进的小车”等“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同时也使学生知道物理学科知识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中的应用。

“阅读材料”中有许多生活中的物理,构成了妙趣横生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载体,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所蕴含的美妙、生动、有趣的一面。如“现代公路上的道路反光标志”、“骑自行车急刹前轮不安全”、“冰箱、空调的制冷”、“雷电和避雷针”、“磁致冷技术”等“阅读材料”,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因此,这些内容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大大地激发出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浓厚兴趣,进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阅读材料”中有丰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教学中要实现从单纯传授知识到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把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融入到“阅读材料”的教学之中,有计划地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步骤,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推理、学会学习。如“如何确定古木的年代”、“费米用纸片测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库仑扭秤实验”等“阅读材料”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创新能力、自学钻研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3.充分发挥和挖掘“阅读材料”的德育功能

“阅读材料”中的物理学史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可供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其德育的素材。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如“阅读材料”“牛顿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物理学家的成功是离不开他们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他们因为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才取得了辉煌成绩,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阅读材料”中有许多可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超导磁悬浮”、“遥控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和纳米技术”、“激光的特性与应用”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勇攀世界高峰的远大理想。

现代的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学了这些知识可以有什么用,“阅读材料”“磁场与生命”、“磁性材料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等众多的STS内容都可以作为物理知识的应用素材,使每个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学会对技术成果的正确选择、取舍和使用。“核武器及防护”、“环境的物理污染与防治”等“阅读材料”,也让学生知道因为科学知识的不当使用,也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如原子能的开发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成就,但人类已将这一成就用于大屠杀,开发出可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科学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也带来了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生存的根基,所有这些,都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分析、阐述,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思想。

总之,处理好物理课本中“阅读材料”,对搞好物理教学很有好处。

篇2:在职教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

处理突发事件,预防是关键

体育课堂中的很多突发事件都是可以预见的,比如篮球课中,一防守队员推倒了进攻队员,致使其受伤,这样的表现是属于初学篮球者,那么教师就可以预先制定好策略,使这样的事情可以不发生在课堂上。

预防身体伤害事故,就要求教师应针对活动项目的不同,认真、详细地讲解动作的要领,使学生从字面上如何来表达该动作。完整、正确地演示动作过程,为学生建立正确地表象。除了给学生讲授这些后,还要讲授一些简单地处理方法,如擦伤的处理方法是:

1、清洗伤口;

2、涂抹碘酒。

预防身体素质或先天疾病而引发地突发事件,则要求教师进行前期的调查,仔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哪些学生有先天疾病不能参加运动的,哪些学生身体素质差的,这样做到心里有底,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教。

预防学生因紧张关系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教师首先则应制定好课堂规则,约束好学生的行为。其次,则因履行好教师的职责,教育学生之间要互帮互助,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合作情境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中得以体会。

处理突发事件,教师应负责,学生应注意

出现身体伤害事故,首先教师应确定伤情,是开放性损伤,则安排到医务室进行包扎或伤兵碘酒处理,如果是闭合性的损伤,教师则可以采用抗阻力法(检查肌肉、软组织受伤)、侧搬法(检查关节、韧带受伤)、纵轴叩击法(检查骨头损伤)等方法来确定伤情,当确认伤情后,较严重的如脱臼、骨折等,则通知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并安排好其余学生的活动,之后则送学生去就近的医院治疗。在身体伤害事故中,学生很多都是因自身的不注意与不良的行为所导致的,如攀爬篮球架等行为,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学生要谨记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要求,形成正确的动作练习方法,避免受伤。

身体素质或先天疾病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应区分对待,如有先天疾病的学生则安排他们不要进行运动,注意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如果发现对其身体会造成伤害的,则应让其立即停止。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则应注意其运动量,掌握其出现状况的时机,使其身体达到锻炼即可。而运动量大的项目,则不安排该类学生进行。学生自己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了解自身的身体情况,出现身体不适时,应立刻跟教师汇报。如果发生晕厥或晕倒的现象,教师则立即通知班主任与家长,必要时应向学校汇报,同时拨打120电话。

篇3:在职教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

台湾教材中,《醉翁亭记》是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课堂教学视野的? 从台湾教材与相关课堂教学案例看,台湾同行的教学取向与大陆有较大的差异性。台湾同行更重视写作《醉翁亭记》时欧阳修的“生存样本”与当下阅读《醉翁亭记》的“现代性”——“借鉴和应用”。

一、《醉翁亭记》:困境中“生存样本”

在台湾,《醉翁亭记》首先被理解为困境中的“生存样本”。北宋庆历年间政治昏暗,有志改革图强的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纷纷受到打击。庆历五年,范仲淹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书为他们分辩,被剥夺朝职,贬放滁州,次年即写作《醉翁亭记》。可见,这篇文章实是欧阳修一段生活态度的记录。

当年处困境之中,欧阳修是怎样的生存态度? 课文中写道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种生存状态,是历代生活中,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应品鉴、持有的生存境界与生活追求。台湾同行认为,《醉翁亭记》所呈现的“生存样本”是阅读的良好归宿。这一点,从课文前面的“题解”也可知一斑——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为宋琅邪寺僧智仙所建。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得罪守旧派人士,被贬为滁州知州,他实行宽简政治,常于公务之暇率众出游,放情诗酒。次年,写下了这篇《醉翁亭记》,时年四十。全文以一“乐”字为主轴 :作者从山水之乐、宴饮之乐和群鸟之乐层层深入,最后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

这段“题解”,除了简要介绍醉翁亭方位及建造者,还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介绍欧阳修被贬之因与贬后“宽简政治”“放情诗酒”的情形,二是介绍《醉翁亭记》的行文思路,即以“乐”字为主轴,层层深入地得出了“与民同乐”的主旨。这个“题解”,基本解决了学生阅读上存在的困惑 :欧阳修为什么会被贬到滁州、他到了滁州后怎样施政,《醉翁亭记》篇章结构有怎样的特点、文章的主旨取向是什么。这样,课堂教学环节则有更多的精力用在评价生命样式、借鉴和应用生存样本上。而大陆课堂上每每把被贬原因、施政特点与课文思路的分析当作重点,较少有评价生命样式、借鉴和应用生存样本时空。

《醉翁亭记》是困境中的“生存样本”。这一点在台湾国文高中一年级“备课用书”中体现明显。在《醉翁亭记》的“教学策略导引”之“教学重点”中有这样两点 :一是体会宋代贬谪文学中,士人旷达的襟怀与人格,并概要介绍唐、宋的贬谪文学 ;二是培养学生以顺处逆、怡然自适的处世态度。从这两项教学重点看,台湾同行不仅要将《醉翁亭记》放在“宋代贬谪文学”中,还要其放在“唐、宋的贬谪文学”中来审视。这样,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期间的生活,就是“宋代贬谪文学”中的一段生活,《醉翁亭记》所表达的寄托就是“唐、宋的贬谪文学”中的一种生命思考的方式与结果。以宋人为例,宋人为亭台楼阁之作,往往别有寄托,以自抒怀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黄州快哉亭记》,皆作于放贬之际,然而其中表现出来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毫无怀忧丧志之语,相反却更多地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襟怀。而若在“唐、宋的贬谪文学”这个大背景下,学生们就更能看出特殊历史时期,欧阳修的生命存在的典范样式。当教师稍稍一点拨 :当下逆境中,我们如何生存的更加光彩夺目? 无疑,欧阳修的生存样本会给我们以良好的昭示。一旦生活在艰难处境中,就要学会以顺处逆,就要进入怡然自适的境界。这样,欧阳修的生存范例就是当下如何生存的历史样本。显然,《醉翁亭记》之于当下的意义,在台湾课堂实现了最大化。

二、读《醉翁亭记》:借鉴作者生存范例

在教学视野中,《醉翁亭记》呈现的是怎样的一种阅读姿态? 在台湾,读《醉翁亭记》被个性化地解读为学习作者那种积极向上的生存态度生存范例。

台湾文华高中的教师们每每从生存样本的角度出发,把“爬起来的姿势”当作阅读《醉翁亭记》的重要目标。这所学校的潘如玲老师认为,《醉翁亭记》表现了欧阳修奋起睁眼、识得当下的好姿势。在滁州,当“环滁皆山也”时,欧阳修在四壁悚然中发现“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活水,“峰回路转”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其时,欧阳修这个“不幸福的人”,居然能看见“幸福人间”的各种“美”与“乐”,这是怎样的一种修持境界? 一个人心只有“在乎山水之间”,才能发现“得之于心”的“山水之乐”。她认为,欧阳修的生存境界非常高,是当下学生应该景仰的。

为什么说《醉翁亭记》是可以借鉴的生存范例?《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在被贬之中爬起来,首先看到的是最美的西南诸峰。文章中,欧阳修表面上与民同处、与你同醉,但始终是与自己同醒,他的心一直飞在那个快乐、美丽的图景之上。醉翁亭前的大好山水让他大醉一场,但仍然能撑着半醉的身子起来为文“以记之”。这是怎样一种修为?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所以,潘老师认为,“醉能同其乐”而且是“与民同乐”,这才是欧阳修爬起来、看世界的真正姿势 ;“醒能述以文”,这才是欧阳修先生站立起来的真正冷静与智慧!这里的“醉”,当然应该有眼前的山水之“醉”;这里的“醒”,当然也有理性人生的“醒”。而当代的人们应该怎样从悲伤中、逆境中快速起身,拥抱当下的美好? 无疑,《醉翁亭记》是最好的答案,欧阳修是最好的榜样!

在台湾,《醉翁亭记》也被解读为特殊时期“保持生命尊严”的方式。台湾新竹曙光女中杨昆峰老师从“生命教育”目标、从生存样本出发设计教学,就是将《醉翁亭记》被定位为“保持生命尊严”的方式。因为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并不忧心忡忡,也不贪酒丧志,却将那旷达情思洒落于滁州的山山水水,将那太守之“乐”染遍了家家户户,而且一直没有沾悲染伤,没有哀叹与悲观。

杨老师认为,课文开始的“环滁皆山也”意味深长。一人独坐,四壁皆山。天很广,但没欧阳修飞翔的份 ;也很高,也没有欧阳修插翅的空间。欧阳修的人生命运是“环滁皆山也”,他的政治理想是“环滁皆山也”,欧阳修本应该是在贬谪中、被遗弃里伤痛着的。但欧阳修却能从“环滁皆山”的生活困境与政治深渊里起身,他审视、发现 :天地山川竟然还是朗然的一片,快乐的一片。这是怎样的生命境界啊! 所以,杨老师才把学习欧阳修的生命尊严——从悲伤中快速转身,拥抱当下——作为阅读的归宿。

其实,拥有生命尊严,自然能发现生命灿烂的天地。《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之“乐”,是乐在山水之间,乐在春夏秋冬,乐在与滁人同游之上,还乐在人影散乱后那禽鸟的静谧之乐上……在这场快乐的盛宴中,不论四时的静态或欢宴的动态,只有欧阳修才是善于审视生命尊严的大家。人生困境之中,欧阳修这种保持生命尊严,发现生命之乐的生存态度,恰恰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杨老师在“生命教育”这个议题中设计了四个项目 :认识人的尊严与自我实现的各种面向 ;探索人生的意义与终极关怀 ;厘清幸福与财富、享乐的关系 ;增进承担困厄与命运的能力。

台湾国文教材将《醉翁亭记》定位于一段生活态度与一种生命思考的样本,很有道理。的确,人生历程中,谁没个“环滁皆山也”的处境? 谁没个坐困愁城至死的绝境? 借鉴一下欧阳修的生存方式,这才是学生阅读《醉翁亭记》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醉翁亭记》:向前走的路标

《醉翁亭记》是当代人在困境中不断向前走的路标。阅读《醉翁亭记》是不断发现其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精神温暖。当下大陆的课堂对《醉翁亭记》文本价值的处理,基本停留在语言积累与文本情感认知层面。许多课堂,阅读《醉翁亭记》除了语言知识目标外,从文本内容出发的目标多是强调“知道”、“理解”。传统篇章教学,我们还要向前走多远,才能使教学意义最大化,才能在指导现代生活上最优化?

课堂上,教师们每每带领学生理解语句,疏通文意,进而分析作者描写的琅琊山的幽深秀美,领略滁州百姓们在欧阳修时代和平宁静的生活,课堂教学的终点是理解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与情感。这种定位,固然有学段目标的差异因素,和我们对文本中优秀文化传统的应用意识、借鉴意识缺失也有很大关系。即以荣获广东省公开课一等奖的刘洋老师的《〈醉翁亭记〉教学实录》来看,在“只学习前两个自然段”的课堂上,主要也只是把精力放在“欧阳修简介”上,放在“读出自己的感情”上。比如开展基于第一段的“变形”读时,刘老师投影了以下句子——

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课堂上,刘老师先演读了一遍——“环滁——是什么呀? 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是什么呀? 琅琊也”,然后让学生体验“自问自答的韵味”。目的是要求学生“读出自问自答、自得其乐的味道”——也仅仅是理解其中的味道。而在深入品读“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句子时,刘老师则强调“联系欧阳修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来理解(点为笔者加)这句话,学生也只是从认知层面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表达了欧阳修对琅琊山的山水美景有赞美和欣赏之情”,“写出了欧阳修被贬滁州时随遇而安的心境”,“表现了欧阳修的豁达、洒脱”……其实,无论是读出味道还是理解句子,刘老师的目的只是求得学生的正确“理解”——理解欧阳修的自问自答、自得其乐的行文方式,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感内容,还没有走向“借鉴和应用”的层面。

对比台湾同行的追求——读《醉翁亭记》“学欧阳修爬起来的姿势”或者“保持生命尊严”, 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要不要强调一下生命觉醒和生存方式上的借鉴与应用? 当然,语文教学过程中,“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阶段。而要把优秀的传统篇章“嵌”在学生心灵深处,还要在“理解”基础上向前走得远一些。比如像台湾课堂上,让经典篇章与现代生存相碰撞,从而产生真正的生活与生存效应。

综上所述,生活在当下,《醉翁亭记》该怎样出现在课堂教学视野,台湾同行给了我们良好的回答。阅读《醉翁亭记》,应该努力彰显其中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现代性”,让学生看到《醉翁亭记》在“我的生活”的作用,让学生“看到”《醉翁亭记》在指导现代生活上的意义。这样,教学才不会停留在“理解”作者游览山水时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上。

摘要:在台湾,《醉翁亭记》是被当作困境中“生存样本”的。阅读《醉翁亭记》是为了借鉴作者生存范例。台湾课堂努力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现代性”,让学生看到《醉翁亭记》在“我的生活”的作用,在指导现代生活上的意义。这种教学追求,远远超出“理解”作者游览山水时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的教学目标。

篇4: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略读课文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如此构建单元内容的用意。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单元导语除了简要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外,还提示了本单元学习训练的重点。之后的精读课文就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引领学生通过2~3课时的语文学习去落实单元训练重点和完成其他常规教学目标。再之后的略读课文,编者肯定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并初步落实了训练重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单元重点的落实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就编者的设计初衷来看,略读课文果真应该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但是,我们是不是就一定要按编者的意图把略读课文完全放给学生呢?

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对单元教材的理解决定如何使用略读课文。二是学情也是决定略读课文应该怎样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先说教师对单元教材的理解决定如何使用略读课文的问题。如今备课都提倡要超周单元备课。教师面对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单元导语弄清楚本单元承担的主要学习重点是什么,然后再把本单元内的四篇选文通读一遍或几遍。这时候,教师作为一个阅读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对四篇不同内容的文章肯定会做出不同的阅读理解和教学判断:哪篇选文自己更喜欢,相对理解更深刻、更到位一些;哪篇选文最能突出单元重点,还可以承载其他的阅读教学目标。有时候,教师理解深刻、认为落实单元重点更适合的不一定是编者编排的精读篇目,也许倒是后面两篇略读篇目。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提出学习重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后面安排了这样一组选文:《古诗三首》、《童年·冬阳·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和《儿童诗两首》。其中,《祖父的园子》和《儿童诗两首》是略读课文,其他是精读课文。但有些教师备课时通读了全部选文后认为:就落实单元重点来讲,节选自《呼兰河传》的《祖父的园子》更能表现萧红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其内容更能引发五年级学生的共鸣,其语言朴实而有一种能让学生触摸到的美感,更适合做朗读范文。就教师个人的阅读理解和感情来讲,萧红作为被鲁迅誉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具发展的女作家”,更让教师倾心;《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作“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更让教师喜欢。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非要按照编者的编排走自己相对陌生的教学道路呢?所以,由教师对单元教材的理解决定了《祖父的园子》可以在该教师教学实践中晋级为精读课文使用。而《童年的发现》作为一篇外国作品,其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引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所以可以由精读课文灵活处理为略读课文。这样处理选文,单元教学重点在精读课文中落实得会更扎实,在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中也能得以巩固加深。

再说学情也是决定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统编教材的一个局限就是选文内容不能照顾包括农村、城市、山区、水乡等在内的所有学生。而不同地区或者相同地区的所有班级,因为教师教学水平、地域文化、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等造成了每个班有每个班的学情,有的整体水平偏高,有的两极分化严重,有的集体学习差。作为语文教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一定要胸中有数,设计教学时一定要胸怀学生。如果班级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已经形成,那么落实单元学习重点时就可以精读一篇即可,而本单元中其他的精读课文也可以变通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材料。反之,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较差,通过精读课文教学时教师的引领学习还不能突破单元学习重点的话,那么后面的略读课文也就有必要由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地去教学了。再者,就选文内容本身来讲,城市的孩子阅读农村题材的文章就会难度稍大一些,农村的孩子阅读反映城里孩子生活的文章也会缺乏生活共鸣,水乡的孩子对于山的概念很模糊,山里娃对于船的认知仅仅来源于书本、影视……这种地域差异就决定了不管编者怎样去认定精读和略读选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灵活的处理。教师可以将那些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阅读兴趣浓厚的精读课文放给学生做略读课文学习;还可以将那些反映学生不熟悉的事物,阅读困难较大的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来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课文作必要的材料补充,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自己讲解的作用,最终达到落实单元学习重点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略读课文怎样处理”的即兴思考,可能观点有失偏颇,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师应牢记语文教学的两个原则: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可以决定其如何使用;二是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胸怀学生,掌握学情对于设计教学至关重要。

篇5:在职教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成氛围。

篇6:在职教物理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

1.我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笔者对过去的课进行总结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交流仅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非常少。这说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往行为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从师命”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课堂中的交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传统课堂里往往是“教师指挥一切”、“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据有关调查表明:在传统课堂里有2/3的学生与老师缺乏交流,有1/3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与他们交换意见,沉闷的课堂氛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多数采用了类似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就好像是机械化生产,什么环节、怎样做、容易出什么问题、怎么预防等都预先设置好。试图“制造”标准零件——学生。这种精雕细刻,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的。

2.学生的主体性关键一点是课堂上学生是否活跃.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 3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教师能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持怎样的学生观,采取怎样的方式。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传统教育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育对象,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学生观必然导致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压抑;反之,如果看不到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受教育者,高估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夸大其主体性发挥范围,忽视教师的作用,跟低估、压抑学生主体性一样有害无益。正确的学生观是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从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又要把学生看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主体能动作用。教师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模式,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发展。放任型的教师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没有必要多过问,课堂上我讲我的,学生听不听无所谓。权威型教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有民主型教师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才能,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并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量想民主型教师靠拢。

4、要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及其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教育上,虽有相对的统一要求,但个体的差异及其发展则是绝对的。过去,我们过多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的少。课堂教学决不是消除差异性,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促进其更好地有选择地发展。所以要把上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

5、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与主导性.

上一篇:2024实验幼儿园爱国卫生工作总结下一篇:观辛亥革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