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从中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生成性教学课堂常见弊病,并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且分别从教学预设的理论诉求——重建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预设要有启发性、层次性、间隙性,以及在预设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等角度,来阐述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的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预设与生成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预设与生成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1:

构建高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动态生成作用,实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活动。语文课程,因多义性和开放性的文本作用于知识、体验、情感和心理不同的学生生命时,更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构建高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能有效地使师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推动更高层次的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过程可能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把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人为地对立起来。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与生成性相结合。课程目标的确定中,既有教师确定的,也有儿童自己生成的,还有儿童和教师共同生成的,最终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目标系统。”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引导学习的生成。语文课程,因多义性和开放性的文本作用于知识、体验、情感和心理不同的学生生命时,更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因此,语文課堂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中,动态生成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解读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一)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认为,认知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理性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对客体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反映,而是在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下而不断建构的结果。“后现代知识观”使知识与客观实在不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表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正是以此作为立论基础。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指在课堂教学中,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运动变化综合作用的状态;所谓“生成”,《教育大辞典》中理解为,“‘生成’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②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方法的形成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就是在上述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中实现教学目标,生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活动。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强调的是“生成”,因此简称为“生成性教学”。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始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实现意义的获取和提升。“学生与知识之间关系”“从‘反映(认识)关系’发展为‘对话(理解)关系’,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在体验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③因此,它是一种动态的,多样化的,提升性的教学。动态生成教学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学生被动接受相比,它更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它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往往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二)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的关系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④“预设与生成既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⑤预设体现了对于文本的尊重,生成则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预设表现出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而缺乏活力。“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创意。

如教学《藤王阁序》,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有学生提出:“‘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白天鹅’呢?”这样的问题肯定超越了老师的课前预设,如果老师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得沉默,教师不妨顺势把它设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如果一味地指责,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不仅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而且还遏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必须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二、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让师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优秀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几至于能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在课前预设好,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教学各环节的安排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然而,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阻止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而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教师不再拘泥于事先预设好的教案,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有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实现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积极的动脑、动手、动口,使生命处于最大限度的激活状态,是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如教学《边城》一文,为了让城里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教师如果从城市生活环境、身边人际关系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就可以化解因时代和地域相隔而造成的阅读难题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是按照教参内容讲解,学生就很难深入理解。教师只有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才能让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二)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能推动更高层次的师生互动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互动性的对话中,教师应努力地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促使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呈现变化状态。这样,教师便可以及时地捕捉、搜集、判断、重组这些信息,并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学生再一次饶有兴趣地展开研究。如教学《醉花阴》,我分析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用“黄花”喻憔悴的女词人的妙处时,有一学生提出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这一想法,我组织学生讨论用“豆芽”和“黄花”为喻体的区别,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些结论:“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不属于文学语言;“黄花”切合词意,前面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由“东篱”自然联想到“黄花”;“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我肯定了后两种观点,并告诉学生,“豆芽”只能表现“瘦”,表达不出“愁”;“黄花”既能表现“瘦”又能传达“愁”,符合诗歌的意境,使诗歌产生艺术美。我又说,鲁迅在《故乡》中把杨二嫂喻为“圆规”,夏衍在《包身工》中用“芦柴棒”来比喻“包身工”,同样成为经典的比喻,如果用“黄花”来比喻就不协调,所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与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不仅写形(菊花花瓣呈条状)又重在写神——写情写愁。因此,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得恰当生动且符合语境就传神。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收获不小。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课堂更具活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高效互动的、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过程。

三、构建动态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时空

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精彩。面对课堂中的随机生成,教师应以微笑面对,以积极的教学心态把握,以灵活的教学智慧处理,将课堂生成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一)精心策划预设,期待精彩生成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⑥可见,教学设计只要着眼于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就可能产生预设中的生成策略。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体验学习,也有利于生成问题的产生;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好充分的预测,便于课堂活动的启发引导。总之,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预测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当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计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定。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如我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一个问题: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应该叫什么?学生随口而答:贺六嫂。这时,有学生问:可她嫁给贺老六再次回到鲁镇来,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是不是作者写作的疏忽?这正是我所期待的“生成”,我抓住了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封建社会“出嫁从夫”,祥林嫂改嫁给贺六,理应叫“贺六嫂”,可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非但不是作者疏忽,反而是表现出作者深刻的用意——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令人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坚持称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这个称谓隐藏着旧礼教的荒谬,更深藏着作者的深刻用意——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人们对她称呼的坚持,便是对这种保守、僵化、反动封建贞节思想的充分揭露和批判。

(二)尊重学生主体,保证教学生成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小插曲,对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充分利用。如在《药》的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讨论文章结尾处描写乌鸦的作用时,有学生认为写乌鸦是实实在在的景物描写,有学生认为乌鸦喻指反革命者,也有学生认为乌鸦象征腐朽的封建社会……有一位学生发问,文中的“乌鸦”为什么不能写成喜鹊呢?这突如其来的似乎低幼化的问题引起哄堂大笑。但对我而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因为它正可以成为使课堂讨论深入的切入点。这一个问题的生成,引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向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古诗中的乌鸦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说出了“不祥之物”“报丧者”“小人”“哀伤”等。在这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内容,我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药》的结尾着意描写“乌鸦”这一细节,颇有深意。其一,渲染气氛。在中国文化中寄寓“不祥”意蕴的乌鸦,在死一般寂静的坟场,一副漆黑冷峻、缩头缩脑的站相,一声突如其来、情势吓人的大叫,一个张开两翅、挫身迅飞的动作,使人感觉阴冷凄清,毛骨悚然。其二,凸显主旨。夏四奶奶始终不理解作为革命者的儿子的死,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希望由乌鸦的动作得以验证,可她万万没想到,乌鸦并没有按她的意愿飞上坟头。这暗示了夏四奶奶因果报应、乌鸦显灵迷信思想的破产,从而更鲜明地凸现出唤醒民众这一深刻主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鼓励和欣赏学生创造性的探究与发现,耐心地倾听学生们的思想与见解,这样,动态的生成时空才会孕育而生。

(三)捕捉生成资源,调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生成资源产生时,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教学设计进行机智地调整,开发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推动教学活动。我在讲授课外文章张洁的《拣麦穗》时,有一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写‘我’在老汉死后,还怀念老汉,这是不是表达‘我’和老汉的忘年恋呢?”这问题是我在备课中始料未及的,但这问题提得好,应该是大部分高中生的疑惑。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写了“我”和老汉交往的哪些事情,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赞美了人与人之间尊重、关爱、纯洁真诚、博大无私的美好情感,表现人性美。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找到挖掘文本底蕴的着手点,教师不应忽略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利用有价值、有创见的生成,运用教学智慧,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當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作为教师,应认识生成、关注生成、开发生成、运用生成,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准确捕获、果断整合信息,巧妙运用信息,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达到预设与生成的零距离、全融合,点燃师生思维的火花,使师生得到心灵的碰撞,使课堂精彩纷呈。

【注释】

① 小威廉姆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② 转引自钱正权. 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预设吗[J]. 小学语文教育,2005.7、8:17.

③ 迟艳杰. 教学本体论的转换——从“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J]. 教育研究,2001.3

④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3.

⑤ 余文森. 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 中国教育报,2006.4.14:5.

⑥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8.

⑦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6.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中学)

作者:谢承斯

预设与生成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2:

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

摘 要:本文从中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生成性教学课堂常见弊病,并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且分别从教学预设的理论诉求——重建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预设要有启发性、层次性、间隙性,以及在预设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等角度,来阐述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的方法。

关键词:预设 生成 生成性教学

在教学领域,预设、生成和生成性教学是目前的热门话题。课改至今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对这三个词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那么,何为预设?何为生成?又何为生成性教学?

预设,原来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名词。从《辞海》中的注释来看,预设是指“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具有真值或有意义的先决条件”。在教学领域,预设的含义与逻辑学中所说的意思显然不完全相同,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或假定。它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教学环境的设置等一系列课前教学准备活动。

什么叫生成呢?关于“生成”的含义,《辞海》把它解释为“变易”。变易,是指反映事物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这个定义和我们教学领域当中所说的“生成”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教学领域中的生成,一般是指学生进入预设之后,由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而随机产生出的反馈信息。它强调的是教学要通过师生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

那么,又何为“生成性教学”?关于它的含义,已有的研究者对其做了多种解释。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旭远教授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共同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陈旭远教授强调了生成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它需要在教学的情境中才能实现。沈阳市宋佳楣老师也说道:“所谓生成性教学,就是在弹性的教学预设前提下,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在特定的教学环节的特定教学情境中,师生自主构建教学活动,并以体验、体悟、思辨的方式深刻升华主题的教学过程。”在此,宋佳楣老师进一步强调了生成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以体验、体悟、思辨的方式深刻升华主题的教学过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罗祖兵教授也谈道:“生成性教学(emergent instruction)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既然是教学图景,那当然也是一个教学过程。从这些观点出发,笔者认为,“生成性教学”就是指由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的活的过程。正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活的过程,所以教师并不容易把握,这也就是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如果把预设、生成和生成性教学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预设”是指大家常说的“计划”,“生成”则是在执行预设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而“生成性教学”是指在预设的前提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动态的活的过程,它们统一于教学这个系统中。不难看出,预设是生成性教学和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成性教学和生成也会为下一次预设提供更好的材料和依据。因此,广大教师都在追求“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在“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上迷失,并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生成性教学课堂常见弊病

(一)点式教育

点式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现象。

任何两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速度也就不完全相同。在一个班集体中,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深得老师喜爱,在课堂上经常会被提问,而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往往被忽视。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是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不尊重,同时也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试问,一个既不被教师尊重又没有自信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

我曾经到过某县城的一所重点中学和两所普通中学,对其中1/3的高中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深得老师喜爱并在课堂上经常被提问的学生约占15%,而被忽视且很少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则高达28%,其中有17%的学生表示有想放弃学习的念头。虽然我目前还没办法用数据来表示教师的这种“点式教育”行为对28%的学生个体到底产生多大负面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点式教育”行为会对部分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则是必然的。其实,点式教育现象不仅在高中存在,小学、初中亦有之。

教学是面对个别学生,还是面对全体学生,这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点式教育现象仍然在部分教师的“生成性”课堂上存在,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二)情智偏倚

情智偏倚,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情感教学的教育现象。反之,亦是情智偏倚。

例如,有位高中教师在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只分析其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忽视了作者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那种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本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作者描摹梁任公的音容笑貌中,体会字里行间融入的真挚情感,可惜因教师犯了“重智轻情”的错误而丧失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绝佳机会。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情智偏倚的课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思维僵化

思维僵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缺乏开放性思维,严格按照课前预定好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个中学教师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教师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次背影,文中的第三次背影这样写道,“过了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有位同学把这次背影概括为“远去背影”,可教师硬性地把它改为“离别背影”。其实,概括为“远去背影”又有何不可呢?它不仅有“离别背影”的意思,而且还把父亲离开时,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这种动态感描述出来了,所以“远去背影”甚至比“离别背影”还概括得更好。后来才得知,原来这个老师在备课本上写的只是“离别背影”,所以就无情地否定了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答案。

像这样的情况,教师思维僵化不仅否定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四)文本误读

文本误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不准确,导致学生误读、误解文章的意思。

例如,有位高中教师在讲《荀子》中的《劝学》篇时,翻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句话,有同学问到两个“焉”字的意思。老师稍作停顿,思考后的回答是,焉,指示代词,指处所。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解释为,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有“在这里,从这里”的意思。同样的知识其实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学过,如“驰椒丘且焉止息”,其中“焉”字也是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彼”,有“在那里”的意思。

虽然每个人都可以犯错,可是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群体行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准确甚至错误,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误解文章意思,造成不良影响。

(五)应对失策

应对失策,是指教师由于课前预设不充分或在上课时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回答。

例如,有位小学老师在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角色的感受,可是始料未及的是,有些学生语出惊人。生1:唐僧最没用,一路上都是徒弟伺候着,为他保驾护航,还得听他的。生2:我不喜欢三打白骨精的孙悟空,他太听师傅的话,所以打白骨精才费了那么大的劲,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才叫酷,什么都不怕。生3:其实白骨精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不怕困难,屡败屡战。生4:其实白骨精也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把自己的老母亲接来……在学生接二连三的发言中,教师手足无措,因为她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她只是简单地评价道:嗯,很好,小朋友们的视角真是与众不同!学生这样解读课文,竟然还得到老师的表扬。请问,白骨精“屡败屡战”是杀人吃人,这能说是优点吗?让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干丧尽天良的事又何“孝”之有?

由于课前预设不够充分,课堂引导不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失策,会使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重视“生成性”,这已经成为课改教师的一种共识。可是,教师在追求“生成性”的课堂上迷失,产生点式教育、情智偏倚、思维僵化、文本误读、应对失策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生成性教学常见弊病原因初探

(一)教育价值观存在偏差

教育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育价值的问题。所以,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对该教师的课程生成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对于生成性教学中出现的常见弊病,或者说对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弊病,教师首先要对教育价值观进行反思。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了。然而,中国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有人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句话既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可以看出,“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在很多老师的心里仍然存在,并被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认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即以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而用这种教育价值观来指导教学,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它会带来教育的功利化。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是以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的,而每一个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高有低,也就被学校和教师无情地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教师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为了追求升学率,就盯住班上的尖子生并重点培养,而忽视那些学习基础稍差的同学,那么“点式教育”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以认识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价值观本身就存在教学范围窄化的弊病。它只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学习者身为一个人的心理和情感。这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熏陶了。与此同时,也忽视了任何一个文本也是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呈现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情智偏倚”的弊病。

再次,以应试教育的价值观长期指导教学,会使教师思维僵化而缺乏创造性。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是以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的,而学习者都是变化发展的个体,教师如果只注重现有的知识传递并以应付考试为目标,则其往往会拘泥于教参,拘泥于标准答案,而不知道根据学生当下的情境来改变,所以就会使自己的创造性丢失,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是“思维僵化”的弊病。

(二)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

生成性教学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和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有关,还和“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有很大关系。

前面谈到生成性教学的含义,它是指由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状态而产生动态的活的过程。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活的过程,所以教师并不容易把握,这恰恰和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相关。

1.生成性教学具有瞬时性的特点。虽然教学设计是预设的,但落实教学预设的过程是生成的。因此,教师说的每句话、在课堂上的每个肢体动作、提出的每个问题以及学生的当下反应都是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状态中瞬间产生,这就给教师把握生成性教学造成了困难。

2.生成性教学具有多向性的特点。生成性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形成的对话和碰撞的课堂,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多向性的复杂网络。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中,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教学图景,同时又要从微观上注重每一个教学个体和教学细节,这就给教师增加了难度。

3.生成性教学具有新生性的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预设,但在生成性的课堂上,往往还会有当时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是生成性教学的新生性。其中有些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可以预料到的,而有些问题是教师非预期性的,这就给教师把握生成性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

正是因为生成性教学的瞬时性、多向性、新生性的特点,才使得生成性教学比较复杂而难以把握,如果教师课前预设不够充分,那么在生成性课堂上就不能做到智慧地应对,也就会产生文本误读,应对失策的现象。

(三)预设不够准确、周到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追求生成性的课堂上,诸如点式教育、情智偏倚、思维僵化、文本误读、应对失策等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教师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存在偏差,也不仅仅是因为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前预设不够准确、周到。如教师对学情的预估不够,整堂课的问题设置太难,使得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也是一种变态的点式教育现象。如有些教师对课本的解读不够准确、深刻,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情感的教学,有时甚至误读、曲解文章的意思,则会产生情智偏倚、文本误读的现象。如部分教师不注意一题多解现象,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就会产生思维僵化、应对失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跟教师课前预设不够准确、周到有很大关系。

三、“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预设的理论诉求——重建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知道,教育价值观是引导和评价教育行为的核心观念。它直接影响教育目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取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价值观,在指导教学实践中导致教育目的功利化、教学范围窄化以及教师思维僵化,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家都在呼吁重建新的教育价值观,希望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于重建教育价值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而且要把他当成一个处在发展当中的人来看。既然是人,他就应该蕴含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获得知识和能力,还要让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的情感,最后让他们成长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个体。因此,我们在审视、重建教育价值观的时候,应该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关怀生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拓展、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这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如果以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我相信教学预设会更科学,教学生成也会更精彩。

(二)教学预设要注重启发性、层次性、间隙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视角,许多教师更加注重课堂的生成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当然,这无可厚非。然而,真正要使一堂课尽善尽美,必须从教学预设上下功夫。那么,怎样预设才能够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

有人说:“‘以生为本’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范畴进行全面的、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和我们“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相契合的。教学预设不仅要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还要注意预设的启发性、层次性、间隙性等方面。

1.教学预设要注重启发性。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材料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即教学预设要为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供正能量。因此,教学预设要注意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去设计教学问题,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自由的交流和碰撞,这才是教学预设带来的正能量,它是生成性课堂的内在驱动力及其成功的必要条件。

2.教学预设要注重层次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现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也各有差异。为了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这既可以让全体同学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可以防止审美疲劳,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3.教学预设要注意间隙性。教学预设也是为了使生成更加精彩,然而生成性教学又具有瞬时性、多向性、新生性的特点,所以我们的教学预设不要布置得那么饱满,要善于留下空间和时间来迎接不可预料的精彩。

(三)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的具体措施

首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准确、深刻,并且要寻找三维目标的生长点。作为一个教师,要想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首先自己在预设过程中解读文本时要准确,不能误读,不能误解文章的意思。同时,对文章的理解也要深刻,要看到语言背后的含义。至于寻找三维目标的生长点,是指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要善于抓住问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其次,教学预设要从学情出发,猜想学生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学预设不能仅仅理解成备课,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教育的接受者。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猜想学生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设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才能在生成性的课堂上做到智慧应对,课程的生成效果才会丰富精彩。

再次,教学过程的策划。教学过程策划的方法很多,不同教师针对不同或相同的教学材料,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但这并不等于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在教学过程的策划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方法值得注意。

1.注重课程导入之兴趣激发。在设置课程导入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很多文章专门分析课程导入的形式和作用,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这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言,可能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是因为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自己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不幸,是因为分类过多过细,不知如何选取和运用。然而,任何东西都有其核心作用,笔者认为,课程导入的核心价值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预设过程中,围绕这个核心,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只视内容而定。

2.注重文本解读与现实社会之联系。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情感的语言艺术。文章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者应能从中找到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创作之境,感受文本与当时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疏解,更应挖掘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从中汲取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3.注重教学策划末尾之深度拓展。生成性课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的课堂。一堂课的末尾,教师往往要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独立解决问题。

4.注重课后反思之方法总结。课后反思,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可看作教学策划的尾声。很多人认为,课后反思是教师写的,和学生无关,这是极大的误区。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养成撰写课后反思的习惯。作为教师,课后反思是对自己教学预设和生成性课堂的思考和总结,可以明白本节课的优势和不足,并使教师在下次预设过程中,继承优点,改正缺点;作为学生,每一堂课课后都应反问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自己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如何解决的,是否还有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等。唯有如此,教师和学生才会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首先要重建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预设和生成,同时注意预设的启发性、层次性、间隙性;再者,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准确、深刻,对学情要进行全面的预估,以及细致地进行教学过程的策划,相信生成会因预设而丰富,预设也会因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22—23.

[2]宋佳楣.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成性教学[J].辽宁教育,2005,(8):20—21.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47—53.

[4]王迎春.“以生为本”进行教学预设的几点尝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8):46—47.

[5]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5—123,36—51.

[6]刘薇.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7):20.

[7]唐海川.“预设”与“生成”成就理想的课堂[J]. 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8):8—11.

[8]许书明,嵇康.试论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语文学刊,2009, (10):14—15.

[9]张海容.构建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的语文教学新课堂[J].中学语文,2007, (12):39—41.

[10]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18.

[1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68.◆(作者简介: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教于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朱勇

预设与生成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的效果非常好。教师要加强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方法,就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课  生成性教学  路径  探究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就必须围绕生成的教学资源,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在突发的灵感中将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就能促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变成具有活力以及生命力的动态性课堂,从而有效的實现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并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概述

(1)生成性教学的内涵。目前,针对生成性教学的解释,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动态方面,即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开放性以及非预设性等。二是生成方面,即可以从内容、主体以及形式的生成这三个方面加以解释。其中形式的生成包括两类,即预设性以及非预设性;而主体的生成则包括教师的生成、学生的生成以及师生的生成等;内容的生成就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

(2)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生成性教学是一个概念系统,具有一定的多维度特征,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教学,特别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即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交互作用,不断生成具有针对性、情境性以及创新性的教学需求,这样教师就能按照这样的教学需求对教学的思路以及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始终围绕教学的目标不断展开,并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持久的、深入的开展下去,从而达到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生成性教学这一教学思想,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高度关注,其重视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对教学中学生主体的重视,关注生成性教学,即是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切的关注,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丰富性以及完整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路径

(1)设计教学框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设计教学的框架,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现状加以充分的考虑,并为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制定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际教学拟定一个大致的、能够进行调整的教学轮廓、框架,或者可供学习选择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细致的、全面的预设教学过程,并为生成动态课堂奠定基础。因此这一环节在动态教学生成中至关重要。

(2)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生成动态课堂的主要条件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的合作与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达到多种视界的融合、汇聚和沟通,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自己的认识和偏见,产生全新的视界。所以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互动对话不仅仅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言语对话形式,还包括教师们在教育过程或者在教育意向上的互动对话。教师在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的过程中,需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提前对课文做一些相关的课前准备。而在正式讲解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阐述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之间就能放下束缚,与其他同学之间展开自由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教师在进行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即要从实践、情感、理性以及知性等多个层面出发,不断历练自己在人生以及教育过程中的良好状态、境界以及品质。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教学事件以及教学的情境加以反思和探究,并不断的提升表面化以及感性化的教学经验,从而促使其能够内化成为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水上飞机》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该篇课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将其生成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的教学资源,同时结合课文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对教学过程实现更好的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等,进行针对性的生成性教学,这样才能促使小学语文阅读课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4)加强教学改进和反思。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多变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专业素质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教学改进和反思,并不断的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促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逐渐变得动态化、灵活化,从而真正达到生成性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内容,也面临着更多的创新和变化。因此在进行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促使生成性教学过程能够不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作者:孙悦

上一篇:依法改判立法规定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学习主动性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