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05-09

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通用9篇)

篇1: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首先,我个人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将枯燥的数学学习融于生活,对数学产生良好的兴趣。2.能坚持不懈地进行数学学习,具有主动探究的意识。3.具有一定的思考力,能提出问题,并具有动手探究问题的意识。4.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时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5.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针对以上观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灌输式的教学是达不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效果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在学习地过程中,提高能力,形成素养。

2.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各项能力得以扎实有效的提高,切记盲目浮躁。

3.数学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品质,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素养培养的重点。4.具有问题意识,是素养培养的起点,方法策略的运用是素养的重点,而意志力的培养是素养培育的难点。

有了兴趣,有了能力,有了品质,都会形成素养。

篇2: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基础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可以理解为人类逻辑性训练的必要途径。数学运算是最基础又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能力,数学运算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所以更应该重视数学运算的学习。关键词:数学;数学运算;计算技能;思维能力;

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第一项要求就是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抓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习质量标准研制等环节,充分完善课程标准,强化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的要求。按照高考新课改的要求,将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当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6项。在这里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数学运算的重要性。1.数学核心计算技能的培养

计算技能包括对数字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的计算求解等,重点是能否记住数学计算公式、计算法则,并能准确地运用公式和法则进行计算。数学计算公式、计算法则看似只是一些公式、解题方法,只要记住就可以,但是记住不是目的,要学会灵活运用解决难题才是学好数学公式的真正目的。高中的数学公式种类繁多:包括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半角公式;和差化积;某些数列前n项和等等,如果只是机械性的记忆,机械性的套用运算公式,对学生计算过程中不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很容易造成学生运算能力不足,数学运算结果正确率低下。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快速解题技巧的书籍如数学运算秒杀技巧;数学运算秒杀八法等,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数学成绩,都会信奉这些所谓的秒杀,可是数学运算真的有秒杀吗?答案是“有”,但不是通过学习那些秒杀方法,秒杀方法只能作为借鉴,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体,真正的秒杀是通过无数次的计算、验算换来的,只有真正懂得数学公式的意义,灵活运用才可以秒杀。在学生数学过程中首先要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中心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应该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

如设双曲线y²/a²-x²/3=1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为2。(1)求此双曲线的渐近线l1、l2的方程

(2)点A、B分别为l1、l2上的动点,且2|AB|=5|F1F2|,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

解:(1)c/a=2又b^2=3,c^2=a^2+b^2 解之得a^2=1,b^2=3,c=2, 双曲线的方程为y²-x²/3=1

所以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为y±x/√3=0(2)|AB|=5c=10, 设A(s,s/√3),B(t,-t/√3)M(x,y)则2x=s+t„„„„(1)2y=(s-t)/√3„„„„(2)

(s-t)^2+(s+t)^2/3=100„„„„(3)将(1)、(2)代入(3),消去x、y得 12y^2+4x^2/3=100 即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x^2/75+y^2/(25/3)=1 由轨迹方程可知轨迹为以原点为中心,焦点在x轴上,长轴长为10√3,短轴长为30√3/3的椭圆。

有些学生在平常做题时会为了方便而简化掉其中的计算过程,加上学校更在乎最后结果,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导致运算结果错误率越来越高。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药强化运算过程,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到先繁后简,保障运算过程的数、式、方程、不等式等结果准确。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运算的逻辑思维方面包括:使用的公式、法则是否合理;运算方法运算过程是否简洁;能否对自己的运算结果、运算过程进行检查与验算等。数学运算中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学习与培养,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本身的性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具体形象的成分逐渐减少,抽象成分不断增加。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理性材料日益积累,构成思维的素材,成为构建相应的数学认识模式的知识基础。作为老师在出题是要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角度出题,选择恰当的例题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教学工具。例题的选择要符合实际如: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共同使用一条宽带上网,他们平均分摊上个月使用的宽带上网费,并约定届时按个人实际使用流量进行计算。根据流量查询结果,甲、乙、丙分别比丁多用了3G,7G,14G的网络流量。最后结算时,乙将超平均流量的使用费0.7元付给丁,那么丙应该付给丁多少钱?

解析:设丁使用用量为X,则甲乙丙的用 量分别是X+3,X+7,X+14,则四人平均用量为(X+X+3+X+7+X+14)÷4=X+6.乙超过平均用量1G,支付0.7元给乙,可知1G对应的流量费用是0.7元,丁比平均用量少6G,应得6×0.7=4.2元。由于甲也比平均用量少,顾丙应付给丁4.2-0.7=3.5元。

这种例题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数学热情。作为施教者还要多方位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要加强训练,在不断训练中发现学生不足,然后有针对性系统练习。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由表及里的抓住问题关键,真正解决数学难题。结束语:

篇3: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 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不够了解,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 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

1.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很多数学教师认为,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依靠系统、扎实的机械训练, 做到熟能生巧,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未充分认识到数学素养的真正内涵, 大量的日常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使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 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2.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有些内容则不然。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 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 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 无论哪一节数学课堂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 与具体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

3.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化背景。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 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是一种教育形式化的表现, 表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对策

(一) 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 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 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 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 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 树立大数学观, 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2. 注重挖掘课程资源。

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 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 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二) 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中, 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果园里的桃树占全部果树的1/3, 梨树占全部果树的2/9, 苹果树占全部果树的1/4, 请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可多了, 如:1.桃树和梨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2.桃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3.梨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4.三种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5.桃树比梨树多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然后,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能正确解答。

(三) 启发学生构建模型思想

所谓数学模型, 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 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解决“我家这个月用水8.5吨, 每吨水1.75元, 一共应缴水费多少元”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说出两个信息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答出表示单价和数量。我又问:问题求什么?学生说出求总价。那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模型呢?学生顺利答出“单价×数量=总价”, 我顺势告诉学生, 我们根据这个模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再如:当解决“小华的体重是30.5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小华的2.4倍,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 我都是先要求学生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出“小华的体重×2.4倍=爸爸的体重”这个数学模型, 再让学生接触模型进行解决。

(四) 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 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呢?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和交流中, 小学生爱思考, 爱表达。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 对数学概念、法则等比较抽象的知识, 就无法正确地用数学的语言和思维来增强认识。特别是低年段学生, 生活经验缺乏,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学习时比较吃力, 对于数学语言表达和思维扩展经验就更少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各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拓展,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 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教给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 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得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从而使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得到加强, 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表达方式的习得, 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建构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建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发展创新意识。如教学这样一道例题:“出租车计费。出租车起步价是5元, 2千米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我要去的地方离这儿有20千米, 至少需要多少元?”我先引导学生运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的出租车费=一共要付的费用”解题后, 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终于探索出“20千米都按1.2元算的计费+少算的2.6元=一共要付的费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形间得到了培养。

总之,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 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 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 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 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是传授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其日后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

参考文献

[1]胡晓梅.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2 (73) .

[2]孟晓婕.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祖国:教育建设, 2013 (5) .

篇4: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里程碑上的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第五节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的第三课时。前继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鸡兔同笼”“增收节支”。一线教师在教学时普遍存在的困惑,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已经讲了两个课时,这节课主要讲什么?2.里程碑上的数和方程的应用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里程碑上的数”作为课题名称?3.这节课难点和重点如何定位?

教材以里程碑上的数为情境引出数位的表达,怎么理解里程碑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些教师不明白教材的意图会直接舍弃这个素材。这节课的重点是数位的代数表达及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数位上的数,落脚点自然在方程组的应用上,那么难点在哪?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难点主要有三点:1.对“里程碑”的理解(学生缺乏生活体验)。2.数的代数表示。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数位、数值、数字,七年级学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如何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一个数,是学生的易错点,也是难点。这节课“里程碑上的数”正好提供了让学生巩固、纠错、应用这一知识的时机,也达到让学生能力螺旋上升的目的。3.审题。解方程组应用题关键步骤是审清题意,这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载体,现在学生普遍对文字长、情景不熟悉的应用题有畏惧心理,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提高阅读能力。

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灵动的,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让学生学会思维、提升能力、养成习惯、掌握方法为出发点,才能让一节课充满数学的味道、灵动的画面。为了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渗透整体性学习策略,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整体性学习策略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包含对知识的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测试等环节,教师在深入理解这一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并将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为出发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出学习路径。

1.通过分析课题,建构学习框架

问:这节课的标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里程碑上的数”中,什么词比较陌生?

答:“里程碑”。

问:里程碑上的数涉及到数的表示,这些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有什么关系呢?

(引发学生思考,建立知识链接)

教师沿着“概念的认知——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应用”这样一条主线展开,关键是教师应关注并承接住学生的思维点,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并指出本节课的学习路径是“认识——表示——应用——总结”,重点在应用。

2.通过认识“里程碑”,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引导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里程碑的认识(可借助工具查询),并用课件展示结果:

里程碑: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碑。俗话称作“公里桩”,是标志公路及城市郊区道路里程的碑石,每一公里设一块,用以计算里程和标志地点位置。里程碑的颜色,国道为白底红字,省道为白底蓝字,县道为白底黑字,常设置在道路的右侧。

通过这个过程,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3.巧设情境,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推理、建模的能力

前文指出:用数的代数式表示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但并不是新知识,如何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认识不足并通过纠错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设计:

师:同学们都是八年级的学生了,能告诉我你们的年龄吗(课堂调查学生的年龄大多是14岁)?老师的年龄正好是41岁,14和41都是两位数,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数放在一起会怎样呢?

以师生的年龄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两张表格(如表1和表2)课前发给学生,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同学在自己的表格上填好,然后分组发言,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与老师一起完成贴在黑板上的表格。

小学的运算对象是数,可以找到相应的实物背景,而初中运算对象是字母,学生按照运算规则、运算律运算后,往往并不知道这个过程的含义,不思考运算结果是否合理,结果是对还是错,也无法确定。所以教学中应从小学的学习经验出发,加强对代数式含义的理解。例如借助数字运算理解代数运算的含义,借助几何图形的操作理解代数运算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这节课,学生用数字表达数位时一般不会出错,一旦出现字母时,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上图中的错误,原因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经验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并没有养成思考推理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碰撞,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契机,老师课前应充分预估到这种情况,给学生犯错的机会,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探讨,让学生们能深入理解并建立知识模型,为后续应用打好基础。

这两张表格的设计体现了从数到字母,从一个字母到多个字母,从两位数到三位数再到四位数的表示,这其中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的可能,也全部容纳了下一环节中要用到的各种数位的表达。学生完成表格过程需要经历辨别、推理、纠错、建构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建立正确的数位表达模型的效果,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通过例题的变式,培养阅读理解、运算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把教材中的引例作为问题1,把教材中的例1进行变式作为问题2,引导学生探究。

即:问题1里程碑中的数;问题2年龄中的数(教材上例题改编)

问题2紧扣年龄问题,以轻松的父子对话形式呈现出来,亲切自然,与问题1相呼应,充分体现了类比思想,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为什么要对教材中的例2进行变式处理呢?原教材例题在审题上有个难点“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右边接着写较小的两位数……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左边写上较小的两位数”,这句话表述很拗口且不容易理解清楚。其次,由于是例题,解方程的运算过程很容易被学生忽略,而恰恰在运算过程中才能暴露学生运算能力的不足,且用对话的形式能很好地解决原题中叙述拗口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认真读题兴趣;另外对题中的相关数据适当改变,68改成61;2178改成2871,粗心的学生没有仔细审题,便会得出和原例题一样的结果,这个纠错的过程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提醒督促其养成仔细审、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5.课堂结束语,开阔学生视野,渗透情感教育

在这节课进入尾声时,对里程碑的寓意进行升华,首尾呼应,提升立意和品位,实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里程碑”通常用来比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理想与成功——人生路上的里程碑;

挫折与失败——人生路上的里程碑;

学习路上的里程碑见证了成长的足迹!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在日常教学的细节中渗透于无形。教师不着痕迹地精心设计、和善而坚定地引导,并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表达、纠错的机会,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最终成为素养,终身受益。

本文系“江西省中学数学互联网+教学研修”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程 璐

篇5: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单位:北关学校 姓名:陈晶晶 邮编:471800 电话: ***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来实现数学素养教育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何是数学素养才能更进一步知道如何去在教学中实施数学素养。其次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的改变以及影响。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改 数学素养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严谨认真 刻苦认真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学习的位置问题,我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请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刚开始要求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归类,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并做出猜想,解释结论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意识: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的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的思维习惯,它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性的反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答案抄错的,结果算错的,题抄错的,看错的,加减乘除符号看错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或许可能说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可能会犯粗心的小毛病,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我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并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也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6: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学生 核心素养 影响 培养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学生不但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7+75、69+47+53、68+32+49…..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3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三组的同学做的题目简单,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三组所做题目前两个数相加得100,算起来简便。”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结合律的内涵。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新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能力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从中学到新知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例如最近在学习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我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体验分月饼(把一块月饼,如果给两个人平均分,每人会分到多少?如果给咱们班每人都分呢?)这样设计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大这一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待学生,耐心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会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三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猜想、发现、验证等活动去认识、归纳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热爱,个个充满信心。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例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布置会议厅大概需要多少吧椅子?估算给桌布做花边要多少材料?……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小小设计师”是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参考文献】 1.陈婷婷:以素养为本 促全面发展——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年24期

2.高伟成:浅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修养[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年03期

3.杨红萍:国内外数学阅读研究概览[J];数学教育学报;2013年05期

4.王善森: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期

篇7: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蓬溪县明月镇初级中学校 邓波林

【内容摘要】 数学素养是数学学科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品质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仅仅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程,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教师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拓展,为增强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思维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学生缺乏数学思维,便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与代数这部分知识,其涉及的三个函数、方程等都可以使用函数来进行统帅。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代数函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个数学知识点,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必须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这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教育在其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面对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广泛涉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提高自身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它是教师的逻辑思维水平,以及组织与处理教材能力、运用文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数学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当你能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起来的时候,那你做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魅力大大提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有时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在讲授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时,我设计了 “找同类二次根式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二次根式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二次根式的朋友,找对的同类二次根式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篇8: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红军长征的历史是中学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要章节和内容。值此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提出“时下如何进行红军长征的历史教学”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对于“时下”,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呢?

首先,要分析“时下”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当代社会是多元社会,不同的人或群体受其掌握史料的来源与多寡、认知角度和方法的各异、文化观念和水准的差别的影响,对红军长征的认识会有不同,呈现纷杂、多维的现象。

其次,时下是互联网社会,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海量信息,包括历史资料、历史观念和历史研究方法,大大超出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内容规定,这些多少会影响到学生认识红军长征的立场选择和价值判断。面对真伪交错、正误驳杂以及碎片化的信息,如何甄别、筛选、处理这些信息,如何不受偏见、歧义甚至是激进论调的干扰,运用史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建构红军长征的真实、客观的历史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时下在中学课堂中长征历史教学的现实要求。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方面素养。如何在长征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 在时空架构中叙述长征

历史是发生于特定空间的过去的事,特定的史实烙上了特定的时空印记。“长征”一词本身就显示时空特征:“长”说明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距离;《辞海》解释“征”,有“到很远的地方去”的含义。一般来说,我们大致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时空信息,即时间的起讫和行军的路线和端点。但是,80年前,红军为什么要离开瑞金,要到哪里去,要走多久,如何才能到达目的地等,要切实解答这些疑惑,让学生生成关于长征的准确历史认知,就必须在时空的坐标轴中,对长征作出符合逻辑的叙述。但历史毕竟是过往的事情,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从中体会当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临的困苦际遇,感叹到红军百折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指战员坚持道路、坚守信仰的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手段是地图结合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长征路径。运用这样的技术手段辅助长征教学是需要的,但只是像镜头切换似的浏览并加以泛泛点评,其结果是,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只能停留于点到点的简单记忆层面,很难达成理解长征和认同长征精神的深层目标。怎样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形成对红军长征的全息图像?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以问题为指针,建构长征途中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中央红军主力为什么于1934年10月全面转移?为什么是从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撤离的?比较1933年10月前后由于党和红军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变化所造成的不同效果。这是在解答“为什么走”的问题。红军主力于1934年11月遭遇湘江惨败,八万多指战员减员至三万多,还坚持去往敌人布好口袋只等红军自投罗网的湘西吗?处于绝境中的中国共产党,经过通道、黎平等一系列会议的激烈争论,毛泽东同志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的西进战略,逐渐占据了上风。这是在解答“要到哪里去”的问题。红军西进途中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决议是什么?此次会议在现代军事史、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中的地位怎样?这是在解答“如何走才能走得好”的问题。此后,红军主力又历经了九个月的艰难跋涉,克服了哪些种种人为的、自然的危险阻碍?这期间,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在1935年5月《工农红军布告》中,首次出现“长征”一词,反映了红军指战员战斗士气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体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振奋与自豪。)红一方面军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一年后的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表面看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即解答“走了多久”,实则回答了“为什么最终目的地是陕甘地区?红军为什么能在万千困苦中坚持这么久”的问题。由此疏通了叙述长征的时空逻辑,这是纵向串点成线、横向铺展延伸的过程。

“作为一门时间的学科,历史学内在地与叙事不可分离”。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来自简单的故事。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叙述长征历史,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课前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遗留的实物,或采访健在的长征亲历者等,在解答一个个问题中有温度地叙述长征。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要素,创设以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的历史情境,学生走进长征、了解长征、叙述长征的主体活动,是学生理解长征、认同长征精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背景分析——过程略叙——评价意义”的教学模式,更能走入学生心灵,更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一般情况,如果征询学生“学习历史最难的是什么”?大多数学生会答“时间难记、事件难记”。师生针对适合的历史知识,在时空架构中叙述史事,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克服机械记忆历史的困扰和乏味,进而理解历史,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搭建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宏观的格局。

二、在史料辨析中理解和解释长征

自然,叙述历史要基于可信的史料。因此,有关长征史料的辨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辨析史料,认知史料作者的意图,判断史料的真伪与效度,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以此建立对历史的合理想象和理解。另外,“叙述历史体现了叙述人的情感、倾向,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牵涉到价值评判”。那么,如何在叙事中依据可靠史料实事求是地认识长征、理解长征、解释长征?

红军长征距离现在并不十分遥远,长征史料的来源多元,有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有中共的汇编,有当时本国或外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也有民间的辑录,体现了不同的立场、角度和方法。长征史料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文献资料如档案、报刊、当事人回忆录(或著述或文集或日记)、地方志等,还有为数不少的实物资料,以及亲历者的口述。因此,叙述不一,议论杂陈,甚至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诗歌以及民谣也会被当做证据或要素来还原长征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年龄决定其心理特征,充满求知欲且猎奇心也很强。在信息来源及获取渠道复杂化的时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辨析史料信度、效度的基础上,正本清源,驳斥偏见。同时,只局限于记忆教科书上的历史结论,于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无益。因此,师生要基于对长征史实的初步了解,用实证方式分析史料,用可靠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对长征的认识,用实证精神解决客观事实与主观臆断之间的偏差,在提升历史思维品质的同时正确理解、解释长征。如:长征是“有准备的战略转移”,还是“仓促逃跑”?1934年5月瑞金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议提到了红军主力撤离转移一事,并强调了做好转移准备的必要性。6月共产国际密电中共中央“如果说主力部队可能需要撤离中央苏区,为其做准备是适宜的,这样是为了撤出有生力量,使之免遭打击”,还可以梳理“三人团”筹划转移、留守部队各项事宜的资料。通过阅读上述史料,综合信息,客观分析,拨开认知的迷雾。史料选择要典型且信息丰富,证据充足,说理充分,避免“孤证”。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当时党中央战略转移“准备不足、部署不周”的弊病,可以透过有关史料的表述,辩证看待“有准备”或“仓促”的问题。

这种集证辨据的史学方法还可以用来理解和解释“红军在反复探索、排除万难中坚定信仰和坚守革命道路”“红军长征途中的三十余次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勇于检讨、善于纠偏,起到了凝聚力量,保证决策正确,指导长征胜利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等历史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遵循史料出处多元的原则,避免一味“自证”,力求“旁证”,比照不同信息,甚至可以是相对相悖的信息,在比较中对长征作出正确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纪念长征和弘扬长征精神的文学和文艺作品,是后人艺术化的追忆和再加工,由于缺乏时效性,是否能作为直接证据印证长征,还需慎重斟酌。但可以将其用于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和技巧,拉近学生与长征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当代学生更容易贴近过去的长征,在理解长征、解释长征中逐渐聚合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寄希望于道德说教的教育是无趣的;满足于由狭义知识直通价值观的教育存在着危险”。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相应地,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收集材料、课前备课、把握核心、教学设计、提出问题、引领方向、尊重多元等方面,不失为一种高水平的考量,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认知,改进教学方法。

三、在现实与实践中认同长征精神

“在时空架构中叙述长征”“在史料辨析中理解和解释长征”是教师和学生在诠释过去中提炼长征精神的教学路径和方法。什么是长征精神?概括而论,就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认同长征精神,绝不是喊喊口号、讲讲大道理而已,绝不是走出教室就历史虚无了。要让长征精神在学生心中生长、扎根,就应该与现实和实践相结合。

宏观层面而言,结合前面的简要分析,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听到对中国发展道路、秉持理念的不同议论,甚至是反对的声音。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中国发展迅猛,但由于中国的崛起,作为国际规则制定者和话语权控制者的西方利用各种渠道不遗余力地唱衰中国。中国周边环境云谲波诡,时时阴云密布。同时,中国自身发展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和课堂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不少学生也视野开放,心系天下事。面对此种情形,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硝烟虽已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更需要我们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红军那样在漫漫征途中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要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及对国家民族所走道路的自信。事关培养中学生的信念与信仰,教师作为成熟理性的社会人,要直面当下,站稳课堂明确宣示道理,鼓舞学生“以历史的智慧分析现在,以时代的担当成就未来”,而不是欲说还休、羞羞答答的状貌。

中观层面而言,每位学生都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以后会面临自我发展道路和职业的选择,会遇到各种挑战,甚至大小挫折,人生路即个人的长征路,如何正确选择,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坚持终身学习,如何关爱生命,也需要发扬长征精神,走稳走好漫漫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微观层面而言,中学生在中学时代,如何培养对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何育成善良大方、团队合作、热心公益的良好品性,如何激发创新意识,如何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都是聚沙成塔、积累点滴的过程,需要耐心、坚持和毅力。因此,我们要激励中学生将长征精神融入现阶段的学习和成长中,为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核心素养

G623.5

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可谓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方法使用的全过程,是促使个体有效开展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数学品质。所以衡量学生数学水平的标准绝不仅是数学知识掌握的多少或数学成绩的高低,而是突破数学这一学科工具束缚后,人们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方法与理性精神。因此,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意义[1]。

1 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的教学核心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运算能力。但是伴随着教育改革与课程调整,数学的占比及其各考点的权重一直都在变化。数学课程是一门基于逻辑推理与辨证思维结合统一的课程。学生必须在老师带领下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然后使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在数学活动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结论并探究数学发展的历史。逐步形成数学核心概念运用过程,理解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拜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原始认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2]。

数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对数学历史发展是认知,主要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杜宾斯基APOS 理论三种认知形式。而最典型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研究理论。其研究方法表现为运用大数据、多实验次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对一定数学规律的理化总结从而形成知识脉络支持理论发展。他指出所谓认知发展,就是个体自出生以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面对问题情境或对事情的处理上思维方式和能力表现的不同,而这种适应在个体成长期间是一直连续变化的。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即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来概括的。所以当主体适应环境时,就会通过图式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创造,并由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构建动态的心理认知结构,并达到和环境的动态平衡[3]。

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取决于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表现在数学的教学核心上,具体来讲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教学核心发展与概念时的学生认识与汲取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互动交流协作与问题解决应该贯穿于学生知识学习与意义建构的全过程;“问题-互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放弃课堂教学主体的身份,确立学生主体的中心地位,以问题引导互动的发生,构建全新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2.1互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创设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

“问题-互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科学的动力,重视师生互动中问题的导向作用,能有效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求异思维与探索精神,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科学规律,达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問题-互动”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科学理论的内涵是相契合的。建构主义理论以教育主体为核心,突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通过教育情境的建构,促使教育主体主动探索、挖掘、认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为更好地实现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施与培育,可以尝试在互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创设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4]。

2.2互动中突出问题要求,关注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的“问题-互动”教学带给小学数学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一种课程观念的变革,即:将数学课程作为生成的、动态的、系统的整体,其课程目标的设置指向两大准则——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素质养成,最终落脚点在于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问题-互动”教学立足于数学课程的深度开发,面向社会生活实践,在问题与互动密切关联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强调在数学课堂互动过程中突出问题要求,推进数学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5]。

2.3互动中突出问题主线,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

“问题-互动”教学的构建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将互动中的问题主线作为开展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主线引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6]。宏观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注意区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学习层次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以必修内容为主线,突出数学中的核心内容。微观上,每节课的教学互动中突出问题主线,处理好教学中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实践应用知识、数学发展知识这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期培育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 结语

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推动着小学数学教育开展改革探索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有着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贯穿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特殊交流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问题-互动”以发现、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互动交流与合作中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探究数学奥秘、追求卓越创新的意识与精神,这一教学模式已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孙朝仁, 马敏.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应用型数学实验[J]. 中国数学教育, 2015(21):36-40.

[2]赖允珏.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6(5):42-45.

[3]刘友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之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10):57-58.

[4]孙缤.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 科学咨询, 2016(41):73-74.

[5]水菊芳.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数学意识的构建[J]. 数学通报, 2016, 55(11).

上一篇:美国签证派遣函中文下一篇:国培计划2012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