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学设计

2024-04-08

秋教学设计(共6篇)

篇1:秋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 根据诗歌或写或画或唱秋天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师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教师出示下水作文)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布置作业

①把诗歌改编成散文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寻秋

踏着清晨的露珠,伴着清风的呢喃,我寻觅着秋天的踪迹。

悠远的山谷中飘来丁丁的伐木声,挥汗如雨的樵夫,用斧子劈开了清晨的宁静,惊醒了沉睡的露珠,晶莹的露珠在晨曦中熠熠生辉,它们挤挤挨挨,笑着闹着,在草叶间滚动,滑落,顽皮的钻入土中。

远望,稻田里麦浪翻滚着,扑打着,此起彼伏,在天地间轻舞飞扬,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依然在田间忙碌着,“唰!唰!唰!”

那是镰刀的轻吟歌唱,还是农人爽朗的笑声?

果园里,累累硕果枝头颤,盈盈笑脸醉清风,一棵棵果树傲然挺立着,仿佛在向世人炫耀着自己的功勋,背着背篓的果农们,正在撷取丰收的喜悦,双手上下翻飞,利索的剪枝,装果。

哦,好一派丰收的图景!原来秋天早已到来!她静默在山林间,她轻盈在麦浪上,她穿梭于果园中,她栖息在农家里。

江面雾气氤氲,清远的鱼歌穿过朦胧的白雾,扑面而来,一叶扁舟,飘然而至,穿着蓑衣的渔人朦胧中,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只见如轻纱般的鱼网起起落落,岸边那似青鳊鱼似的乌桕叶飘飘洒洒,是对鱼儿的眷恋吧!

撒网,收网!网起一框的黑影,是乌桕叶的影子吗?不 是鱼儿在网间撒欢呢!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满载着一蓬的层层叠叠白霜,和一船的活蹦乱跳的鱼儿,在寒意重重的秋晨中,悠闲而来 耳畔清风徐徐,水中桨声潺潺,伴着着清越的渔歌。

哦,好一幅渔家秋景图!原来秋天早已踏步潜行。她隐匿在晨雾间,她悠扬在歌声里,她跳跃在桨声中,她游戏在鱼船上。

草野在蟋蟀高亢的歌唱中更加寂寥宽阔了,枯黄的落叶,纷纷扬扬,是对大树的不舍还是母亲的召唤?

他们宛转的,依恋着打着旋,悄然而落,光秃的枝桠更显苍劲,莽莽苍苍的天地更为高远; 溪水已失去的往日淙淙流淌的急切的脚步声,他们庸懒的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里,细语呢喃,倾诉着无尽的思恋,露出嶙峋的脊梁,静等冬的使者来把棉絮轻覆;

隐藏在繁盛草叶间的笛声,突然失却了往日的清亮,那可爱的少年哪儿去了,只留下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还有一个少女多情的眸子!

哦,好一张少女思恋图!原来秋天多情的走过,带着落叶的不舍,带着草野的寂寥,带着溪水的缠绵,带着少女的思恋。

2010.11.2

篇2: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规范端正地书写“方”“月”两个字,注意横折钩的变化; 3.发挥想象,会照着文中“风 风儿 凉爽的风儿 抱抱凉爽的风儿 ”这种形式,将词语写具体,会使用这种句式,说说秋姑娘藏在什么地方了,感受秋天的特点。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用指名读,男女生分行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进而会背,感受秋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规范端正地书写“方”“月”,准确说出横折钩的不同,能学会相互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秋姑娘”图,教师:小朋友们看,谁来了?指名读准课题,对,秋姑娘来了,咱们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秋姑娘》,齐读课题。演示:秋姑娘不见了!咦,秋姑娘怎么不见了?有什么疑问吗?出示“秋姑娘来了,她藏哪儿了?”谁来读出你的疑问。

指名读,注意读出疑问的语气,感受问号的作用。齐读课文第一句。教师:老师也不知道秋姑娘去哪了,但是秋姑娘给小朋友们写了三封信,她说你们按要求完成这三封信,你们就能找到她,还能得到秋姑娘送出的礼物哦!想要吗?好,咱们来看第一封信,谁来点开呢?哎呀,这封信上,怎么有字啊?谁会读就能打开哦!信封上有两个字“风”和“方”,指名读,正确后点开 教师读:小朋友们,你们能读好这些字吗?我希望你们读得正确,声音响亮哦,第二封信就会出现。出示: 虫 月 了 她 风儿 月亮 姑娘 来了 凉爽 小虫 甘甜 美丽

指名读单个,读一排,说说你发现第二排有什么注意的地方?指导读好轻声 齐读

小朋友们,咱们真了不起,秋姑娘对你们满意吗?咱们来看看第二封信有没有来啊!

二、学习三~六行

呀!请看,第二封信来了,谁来拆开呢,谁坐姿正确,我们就请谁来!出示:秋姑娘说:小朋友们,你们真的很帮哦,我告诉你们,其实我走遍了每个地方,拍了很多美丽的照片,现在我选了几张给你们欣赏,你们仔细瞧瞧我到底去了哪儿,猜猜我到底做了些什么? 出示:语文书上图 桂花 枇杷图

1.秋姑娘给我们几张照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啊?指名交流 2.能在文中找出来,秋姑娘去了哪儿,做了哪些事情吗?

自由读课文找出“抱抱凉爽的风儿 闻闻桂花的清香 尝尝甘甜的果实 听听小虫的歌唱”这里面有很多秋天的景物能找到吗?出示:风儿 桂花 果实 小虫

它们在秋天都有什么变化呢?指名读:凉爽的风儿 甘甜的果实 桂花的清香 小虫的歌唱

3.边读边想象,读出这些事物特点。你还知道秋天的哪些事物吗?用()的()说一说。

4.秋姑娘十分喜欢秋天,你们能看出来吗?

找出“抱抱 闻闻 尝尝 听听”让你觉得她对秋天的喜爱 谁来给大家读读这几个动作 5.指名配合读: 抱抱 闻闻 尝尝 听听

6.完成补充习题连线题,边做动作边读,7.指名背诵:指名分行读

7.你们说说秋姑娘还可能去哪儿呢?去干什么?用()的()句式说一说。

三、学习:七~十行

呀,小朋友们真厉害,秋姑娘一会在田野,一会在树林,一会在天空,一会在地上„„,难怪书上说:“秋姑娘来了,她走遍了每一个地方!” 说到现在,咱们还不知道秋姑娘的样子呢?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瞧,书上是这样说的:

出示“圆圆的月亮,是她美丽的面庞,火红的枫叶,是她漂亮的衣裳。”秋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啊,这么漂亮的秋姑娘,怎么能不读好呢!男女生分行读。齐读。

四、小结

其实,每个小朋友的心中,秋姑娘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她是美丽可爱,她走遍每一个地方。你们瞧,她走过的地方都充满了秋的气息: 凉爽的风儿 甘甜的果实 桂花的清香 小虫的歌唱 圆圆的月亮 美丽的面庞 火红的枫叶 漂亮的衣裳 „„

我们将这首诗送给她吧:全体起立:配乐朗诵《秋姑娘》。

五、生字指导

小朋友们看,秋姑娘对你们表示感谢,送来了第三封信:指名点开,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真了不起,真的找到了我。如果你们能写好“方”和“月”这两个字,就可以得到我送的礼物哦!别忘了写字姿势要正确哦!加油!1.出示生字:方 月

2.指名读,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3.快速记住笔顺,描红

4.师范写: 方:横折钩略小,横稍往下倾斜,写短 月:横折钩横短折长勾轻

4.点评重点:要求注意横折钩的变化,规范的加上笑脸 5.同桌相互评价后,将另一个写好 板书设计:

篇3:“秋”组文教学

选文1:

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

徐学文

秋是一年 中最好的 季节, 春天天气虽然也好, 但天空总不及秋天明朗洁净。

如果附近有山林, 我们走去, 可以看见落叶满地;各种菌类, 有的在树旁, 有的在草里, 都得意地张着特别的伞。所以, 秋也是我们观察自然的一个最好的季节。

我们做科学研究, 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到野外去是最初的实习, 采集了路旁的杂草和虫子, 产生了疑问, 如叫什么名字, 对人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不懂得便问老师。这样, 我们的知识就会逐渐增多。

好问, 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只要问的有意义, 有价值。但是, 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 要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来, 观察得越仔细, 提的问题就会越有意义。

譬如说:

“为什么柿子熟了以后, 颜色和滋味变得更惹人喜爱了呢?”

“柿子好吃吗?多少钱一只?”

这两个不同的问题, 前一个是经过观察和思考提出的, 问得有意义;后一个只是随便发问, 对探索自然的秘密来说, 没有什么价值。

注意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 一方面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 还可以培养自己优良的品德。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各种生物的形态、构造、习性等, 就能体会到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 于是便会产生高尚的思想, 怀有一颗同情心。

选文2:

秋姑姑

圣野

我们

想起秋姑姑

就想起收获

我没有见过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的脸儿

是红红的

圆圆的

胖乎乎的

我没有看见过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

是一个画家

秋姑姑一来

就给果树和庄稼

抹上了金黄的

火红的颜色

秋姑姑啊

忙着呢

———她给所有的

箩筐和麻袋

都装上了

饱满的粒子

沉甸甸的果子

果子爱嘟着嘴巴

提个意见说:

箩筐太小

装不下

秋姑姑啊

她真好

她给我们送来了

一阵阵凉风

使得那

给村里看场院的

小弟弟、老奶奶们

把手上的蒲扇

一把一把收起来

秋姑姑啊

披着露珠来到

踩着霜花

悄悄地走了

她给我们留下了

又一个丰收的喜悦

选文3:

一片自由的叶子

邓国屏武宝兰

在那高山环抱着的山洼里, 有一棵无名的小树, 树不高, 却枝叶繁茂。枝头上那一片片迎风飘舞的叶子, 在阳光的照耀下一边辛勤地工作, 一边“哗啦, 哗啦”地唱个不停。无论是谁, 一眼就能看出, 它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充实、愉快, 一个个都感到十分满足。

然而, 在这群快乐的树叶当中, 有一片特别华丽、显眼的树叶却与众不同, 它青翠、硕大而又富有光泽, 它沐浴着阳光, 但不勤于工作, 它也随风歌唱但不快乐。它整日注视着山巅上的一棵青松, 欣赏着青松的英姿, 羡慕青松的显赫位置, 它做梦都想与青松比高。

它终于明白了, 是树枝的束缚, 阻碍了它梦想的实现。硕大的叶子为了摆脱树枝的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 曾向树枝多次提出请求:“放开我, 让我走吧, 给我自由, 让我做一片自由的叶子吧。”

树枝摇摇头说:“不, 不行。你的硕大、美丽虽然与众不同, 但你却和众叶一样, 都离不开树枝和树根, 没有我们为你提供营养, 你将失去生命之源, 从而失去翠绿, 失去光泽, 慢慢变成枯叶一片。”

硕大的叶子哪能听得进这种逆耳之言, 因此, 当一只燕子飞过来的时候, 它连忙喊住燕子, 问道:

“小燕子, 你到哪里去?”

“冬去南方, 夏到北方, 哪里都可以去。”小燕子自豪地答道。

“你是一只自由的燕子, 我真羡慕你。”硕大的叶子又说, “你能带我一起去吗?”

“你不会飞, 我怎能带你去呢?”燕子察觉到此刻硕大的叶子十分忧伤, 为了帮助它, 便出主意道:“不过, 你可以借助于风力, 得到你梦寐以求的自由。”

风来了, 硕大的叶子按照燕子的主意, 不失时机地抓住了风婆婆的衣角, 拼命地挣脱了树枝的束缚, 离开了生它养它的故乡, 随风飘荡而去。从此它就得意洋洋地自命为“自由的叶子”了。

飘到了山巅, 自由的叶子对风说了声“谢谢”就停在松树的枝头上了。它为自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而兴奋不已, 为自己能高高地雄踞于青松的树冠之上而感到十分满足。它放眼远眺, 发现山下有清澈见底的池塘, 山外有一座大城市, 它无意欣赏池塘中的一切, 却向往着城市的繁华壮丽, 它决心只在松树上停留一两天, 就求风婆婆带它到城市中去游览一番。

两天过去了, 风婆婆来了, 自由的叶子又一次抓住风婆婆的衣襟, 随风飘荡。飘呀, 飘呀, 飘到了池塘上空, 鱼儿向它招手, 小虾向它点头, 莲花也向它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它都一一谢绝, 一心向城市飘去。

然而, 就在它向鱼虾挥手告别的时候, 不小心离开了风婆婆的衣襟, 而猛地直落下来。它慌忙喊叫:“风婆婆, 快救救我, 落进水里, 我会被淹死的!”

“别慌, 这里有我!”说话的是池中的玉莲, 它张着碧绿的巨叶, 稳稳地接住了极度慌张的自由的叶子。

自由的叶子安全地落在玉莲的巨大叶片的中央, 在这里, 它受到了从未得到过的热情款待。青蛙送来了苍蝇蚊子叫它充饥, 鱼虾送来了浮游生物让它果腹。面对丰盛的食物, 自由的叶子不闻不问, 只是说:“我渴极了, 想喝水。”于是, 青蛙及鱼、虾们从池中弄来清水, 洒在它身上, 使自由的叶子感到浑身清爽。生活是愉快的, 愉快的时光过得飞快, 不觉又度过了数十个小时。

风又来了, 自由的叶子怀着感激之情, 告别了池塘中的玉莲、鱼虾和青蛙, 随着风飞向了城市。

备课思考

北师大版教材由主题单元组成, 教材在选文时是围绕一个单元的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选材的, 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这一主题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也提示学生在习作时,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表述。灵宝市开展的“增量阅读”实验由此作为切入点, 尝试在一个单元学完后, 围绕本单元主题拓展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进行主题增量阅读, 但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怎样有序有效地组织阅读、设计哪些有价值的读议话题, 这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我市教研员示范课上, 我以《秋》的教学为例, 在这几个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1.选材思路

讲课时正值秋天, 学生学习了与秋有关的课文, 于是, 就决定以“秋”为主题进行集中增量阅读。确定了主题, 怎样选择合适的文章呢?我先于学生开始“读秋”。诗歌《秋姑姑》是最早被选定的, 因为诗歌的形式学生喜欢, 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歌也较全面地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当看到《秋天, 观察的季节》这篇文章时, 我眼前一亮,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 观察的习惯对于学生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正好可以教育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大千世界, 养成观察的好习惯。随后, 《一片自由的叶子》因其故事性强、情理交融、篇幅较长、有读写结合点而入围了。有了这三篇阅读材料, 课堂上学生阅读的量有了, 但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学以致用呢?经过一番思考, 我决定引入一些和秋有关的词语, 以此来打通学习和运用的通道。

2.阅读顺序

有了增量的内容, 如何巧妙安排这些内容,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好文本的作用, 凸显“简单教、重运用”这个特点呢?在设计时, 我先尝试把《秋姑姑》放在第一篇教学, 然后是《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一片自由的叶子》“和秋有关的词语”。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由学生喜闻乐见、难度较低的诗歌入手, 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到秋天的变化;学习《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让学生知道要善于观察, 说说自己在秋天观察到的事物;阅读《一片自由的叶子》, 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最后, 学习“和秋有关的词语”突出运用。但是,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及思考, 觉得这样平面推进的做法效率不高, 于是, 我就决定把《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放在第一篇, 了解和渗透观察的方法, 让好习惯统领整节课, 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秋天;接着学习“和秋有关的词语”, 调动学生的储备, 尝试进行运用;然后学习诗歌《秋姑姑》, 也是对紧张学习的一种调节;最后学习《一片自由的叶子》, 进行综合训练。

3.问题设置

我们经常说, 要选好核心问题, 以便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在设计这些问题时, 我本着一条原则, 那就是每篇只提一个问题, 做到简约而又概括。

《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一文, 知识性较强, 趣味性较弱。我设计的问题是“看题目猜内容”,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读后谈验证猜想”来满足学生阅读后的表达欲望, 也为能调动起学生记忆的储备, 很好地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学习“和秋有关 的词语”, 重点在于积累和运用, 每组学完后先进行一次小检测, 两组学完后再进行一次大检测。这时的大检测就不仅仅是检查积累背诵的情况, 而是上升到会在情境中运用这些词语。这样设计就降低了难度,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了学生能把学到的这些词语在一个更开阔的空间运用, 我就设想把《秋姑姑》一文也纳入了运用的行列。这样, 《秋姑姑》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也就浮出水面:“小朋友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抛出, 会调动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并引领学生试着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一片自由的叶子》文章较长, 需要另辟蹊径。于是, 我先是想到了让学生读完文章后给文章换一个题目。这样, 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情况来摆出自己的理由, 在说明理由时重现阅读内容。但是, 又觉得这样教学似乎离文章的阅读、理解有些远。而且在初读完文章后, 我侧重于这片叶子爱慕虚荣、不切实际这种观点, 这也应该是每一个初读者的读后感想。经过反复解读文本, “你支持这片叶子追求自由的做法吗?”就涌进脑海。学生可以随着这个问题的辨析, 从文章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句段, 双方辨析的过程就是阅读成果展示、思维碰撞、寓情明理的过程。对于两种不同的观点看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去续写不同的故事结局, 为读写结合的运用环节埋下伏笔。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秋”有关的三篇文章及两组词语, 加大阅读量, 促进阅读能力形成。

2.通过阅读,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思想认识。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同学们喜欢阅读吗?你们都读过哪些书?

学生交流后, 教师小结:是呀, 读书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心智, 读书会使我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今天, 我们就要去读一些关于“秋”的文字, 在文字中畅游, 一路前行, 一路收获。

2.阅读《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

(1) 看到文章题目, 你猜想文章里会写些什么?

(2) 带着猜想读文, 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3) 交流:1哪些猜想被验证了?2文章的哪些内容是你没有猜想到的?

(4) 说说你在秋天都观察到了什么?

(5) 能用学到的词语把你眼中的秋天描绘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 会依据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去猜想:秋天是个观察的好季节;秋天是个好季节;文章写的是秋天……在不同的猜想中,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在不经意间做了阅读指导。同时, 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自己对于秋天的见闻感受。这一问, 可谓是一石三鸟。一个“猜想”贯穿始终, 学生们在猜中悟法, 在猜中积极读文, 在猜中读有收获。“猜想”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通过猜想, 文字不再只是文字, 会是鲜艳的色彩, 会是悦耳的声音……

3. 学习和“秋 ”有关的词语。

●第一组词语:

秋水长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秋色宜人

秋风送爽秋风习习秋雨绵绵金风飒飒

(1) 出示第一组描绘秋天的词语, 自己读, 积累。

(2) 师生对对子, 检查积累情况。

(3) 分男女生两组比赛读。

●第二组词语:

金桂飘香硕果累累五谷丰登层林尽染

叶落知秋绚丽灿烂桂子飘香五彩斑斓

(1) 学生自读。

(2) 师说意思生对词语。

●第三组词语:

望穿秋水秋高气爽夏去秋来各有千秋

叶落知秋明察秋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多事之秋

(1) 看图猜词语。 (出示和词语对应的图片)

(2) 我会填。 (出示一组与词语有关的填空题, 要求将合适的词语填入。)

4.阅读《秋姑姑》。

(1) 自读,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思考:小朋友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边读边画出关键句, 试着用上刚才积累的词语来概括。

(2) 学生上黑板板书概括的词语, 并说明理由。

(3) 台下学生补充说明, 并相机指导个别句子的朗读。

(4) 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设计意图】学就是为了要用, 在该表达的时候就要引着学生用, 导着学生用。关注学用结合, 才能彻底解决读写结合的连接问题。学生在读秋的过程中, 学会了表达秋, 为读写结合埋下了伏笔。

5. 阅读《一片 自由的叶子》。

(1) 自读,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思考:你支持这片叶子追求自由的做法吗?

(2) 学生针对思考的问题分成两种观点辩论。

(3) 师总结: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我们应该把两种观点综合起来, 梦想要切实可行,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应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同的思想就会有不同的故事结局, 有兴趣的同学, 课后可以续写这篇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辩论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 无论孩子们的观点是什么, 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辨的过程, 也是读书最至关紧要的方法指导。当孩子们思维动起来的时候, 这篇文章的阅读已经硕果累累了。

6.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7.总结。

开卷有益, 让我们和书成为朋友, 让书籍照亮我们的人生。老师送大家几句读书格言。 (出示读书格言。)

教后反思

1.好议题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师的放手会还给学生更大的舞台。对《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一文内容的猜想与验证, 激起了学生读文的浓厚兴趣,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他们享受着验证成果的喜悦。《一片自由的叶子》对于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能否从这篇文章中读出另一种观点, 阐明自己观点, 课前我真的不能妄下结论, 但是现场学生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当问题抛出后, 一开始持支持观点的学生不敢举手, 只有一人在试探着。当我说出“少数人的观点不一定是错误的”之后, 支持方的同学越来越多。而且, 他们的发言也是非常精彩的, 赢得了台下老师的阵阵掌声。看来, 只要确定了一个好的核心问题, 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多维的空间, 课堂上就会惊现一幕幕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

2. 为学生搭建知识与运用的桥梁, 前方将会是花开满园。在学习《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一文即将结束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学习积累过的词语把眼中的秋天描绘出来。这时, 学生的积累是有限的, 紧接着学习两组和“秋”有关的词语, 为学生扩大积累内容, 并及时出示句子掌握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在学习《秋姑姑》时, 让学生思考:小朋友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试着用上刚才积累的词语来概括。课堂上, 这样呈序列的积累与运用, 使学生学有内容, 用有方向。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上, 我们能继续做好这样的积累与运用, 我们的学生必定收获满满。

各方感受

张建超灵宝市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

这是一节 尊重学生 主体、重视语言运用的好课。第一, 赵老师具有大视野, 能随时组织文章进行教学, 体现了教材建设者的角色特点。她巧借自然资源, 让学生在能触摸到的秋天里去感受秋, 去阅读有关秋的文章, 将学生对秋的思考融入到生活中。第二, 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主线, 将读与说、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做到了无痕教学, 使学生在读中学到了方法, 在用中巩固了方法, 逐渐形成了读写的能力。第三, 指导阅读的方法丰富且灵活, 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如猜想及其验证、解词及其使用、不同观点的碰撞等。

卢白琼灵宝市第二小学教师

这堂课以“秋”为主题, 集中阅读三篇有关秋的文章, 并以第一篇为切入点, 引入大量与秋有关的词语, 在三篇文章的教学中各有侧重, 保证学生各有收获。

1.学会读中“猜想”。

赵老师在指导阅读第一篇文章《秋天, 观察的好季节》时 , 设计了这 样几个问题:

看到文章题目, 你猜想文章里会写些什么?

在刚才的读书中, 哪些猜想被验证了?哪些内容是你没有猜想到的?

一个“猜想”贯穿始终, 孩子们在猜中悟法, 在猜中积极读文, 在猜中读有收获。通过猜想, 文字不再只是文字, 在每个孩子的脑海里还原出了一幅幅个性化的秋天画面。

2.学会读后“表达”。

第一篇文章读过之后, 孩子们对秋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赵老师及时提供给孩子们一些有关秋天的词语。在对词语朗读、理解的基础上, 开始了第二篇文章《秋姑姑》的阅读。《秋姑姑》是一篇情趣盎然的儿童诗, 好学易懂。此时赵老师设计的阅读提示是:

小朋友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边读边画出关键句, 试着用上刚才积累的词语来概括。

于是, 硕果累累、秋风送爽等词语都准确地用在抒发读书感受中去了, 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完美的体现。

张爱丽灵宝市第一小学教师

“主题增量”这一课型, 因它有独特的魅力、崭新的视角而深深吸引着我们, 让我们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但却是非常美好的读书风景。

1.寻找一个切入点, 让学生读书。

本节课以三篇文章为主体, 每篇文章的阅读, 赵老师都有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点燃了学生阅读的激情, 同时也分享阅读的果实。赵老师侧重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文章中的语言, 其用意在于让学 生积累语 言 , 这是阅读课的方向。

2 . 立足原点巧辐射, 海量阅读显雏形。

篇4:《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1.了解王维及其山水诗的特点。

2.体会诗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颜元叔的《荷塘风起》让我们欣赏了在现代文明包围下的自然之美,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王维笔下的自然风光。

今天这节课主讲不是我,而是两位同学。下面就请她们来带领大家学习这首《山居秋暝》。

一、学生活动及其教案所涉及的内容:

同学甲:整体感知

1.王维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其山水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诗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成就最高,与孟浩然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2.朗读诗歌(找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 暝 喧 浣

读准节奏: 找一位同学先试着朗读,再找学生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读。

诵读指导:

首联: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旖旎的风光,同时寄托的诗人闲适的心情,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找两位同学在指导的基础上朗读;全班齐读。

同学乙:品味鉴赏

1.通过朗读,大家知道本诗的主体部分是颔联和颈联,在这两联中诗人写了那些山中之景、山中之人?

板书:景:明月、青松、岩石、清泉

人:浣女、渔舟

2.如果让你根据这些景这些人画幅图画,你将如何构图?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给大家留三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在写作本上打个草稿,然后找同学把你描述的图画给大家朗读一下,通过描述来体会诗中的意境。

例如: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蒙蒙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的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

这首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子们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婀娜的动态,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里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整首诗像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惹人心驰神往。

3.感受了诗歌优美的意境,同学们再思考两个问题: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却说是“空山”呢?

明确:文中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用局部的,暂时的动来写整体的、长久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园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

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呆在山中,赏心娱目优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小结:

《山居秋暝》,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去,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恬淡生活的情趣。

下面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背诵这首诗,一会儿请老师来检查我们的学习成果。

二、教师活动:评价、延伸拓展

对学生的活动作一个简单的评价。

检查背诵情况,然后配上音乐齐声背诵。

延伸拓展(选用):

正如同学们刚才所描述的那样,诗中的景色清新秀丽,优美和谐,使人的心情闲适自得,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王维会从大自然中获得如此美妙的感受呢?试想,如果王维心中满是世间的纷纷扰扰,能感知如此幽美怡静的风景吗?

大家知道王维一生经历坎坷,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半隐半仕,尤其是晚年,更是“万事不关心”隐居于蓝田。让他留连忘返的仅仅是自然界那优美的风光吗?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在自然界中参透的道理。林中那些古老的树木,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雨磨难,然而它们全都无言的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一切的磨难,统统化作了根下的泥土和孕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又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且得逞又怎样?

王维正是参透了这些,才能彻底的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达到一种“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峰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与闲适,这一点我们在王维所写的其他山水诗中也有所体现,同学们能背出其中的一些诗句吗?学生背诵王维的其他一些山水诗,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

虽然,对于诗人消极遁世的态度,我们今天应该辩证的来看,但是,他留下的这些如画的诗句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附: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志性指标”。我的《山居秋暝》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自己编写教案,为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生必须认真深入的阅读文本广泛的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确定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才更好接受。这一系列的活动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学们的教案交上来之后,我根据每个教案侧重点的不同分了两大组:一组侧重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一组侧重对诗歌的分析鉴赏。分工明确之后,一组为单位再修改教案。每个组的同学们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写出最终的教案。这能促使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最后,在正式讲课前先试讲,老师在教态、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保证授课的顺利进行。

教学反思:

这种授课方式,只是我在新教改过程中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于有些课文并不适合。

但对于《山居秋暝》这样一首比较简单的诗歌,采用这种学生授课的方式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编写教案,评比教案,最后推选学生上台讲课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教材的挖掘逐步加深,对教材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个性化赏析在这一节课体现得比较充分。老师在这里真正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同学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相信这样的可也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篇5:《秋 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秋游”是一节生活体验性的口语交际课。主要是讨论去哪里,干什么,做哪些准备,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促使他们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又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不仅让学生得到交际锻炼,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者分析】

1、突出口语交际的自主性与实践性,让口语交际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学会方法,形成能力。2、口语交际教学常见的弊病是训练时学生一盘散沙,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却忽视学生的训练过程。为避免某些同学总处于倾听的状态,教学训练中采用了组内商定、全班交流、质疑、补充、互问互答、评价等多种形式,把任务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强化了学生参与意识。3、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语言组织的质疑,以便全面提高交际能力。【教学重难点分析】

“秋游”是一节生活体验性的口语交际课。主要是讨论去哪里,干什么,做哪些准备,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促使他们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又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不仅让学生得到交际锻炼,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美丽、迷人,真诚赞美秋天,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多向互协的讨论交流,设计出组织秋游的方案。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培养学生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的习惯,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美景的图片或其他信息。2、制作有关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孩子们,这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与“秋姑娘”做朋友,积累了许多和秋天有关的优美的词语,比如(生说),我们也朗读了很多描写秋天优美的诗文,比如——看来,大家对秋姑娘已经非常熟悉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留给你的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2、是呀,秋天是幅多彩的图画,也是个丰收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大家想不想出去秋游,走进大自然,尽情拥抱秋姑娘呢?(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怎么组织秋游活动?(板书:秋游)

二、交流、分组讨论

1、小朋友们老师现在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怎么样吗?他们玩得开心吗?”学生交流(同桌相互交流,同桌合作汇报)根据课件,指导学生说话:

⑴ 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⑵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 远远望去山给你怎样的感觉?走近大山你有何发现?

⑷ 草地上小小朋友怎么玩?(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2、导语:

是呀!秋妈妈悄悄地告诉小朋友们,秋天在草地上,在森林里,在河里,在天空中、在田野中,在农民伯伯的眼睛里。正如我们书上所说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与学生展开接读。)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捕捉到了不少秋天的信息 3、学生交流:

孩子们,这么美丽的秋天在不同小朋友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感受,在课外寻找秋天的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好多新的发现,新感受。

⑴先分成小组,小组间交流把自己在秋天里的新发现、新感受,说给 同组同学听。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1、先说说你最想去哪秋游?可以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简单向伙伴们简单介绍介绍。(在师生评议在基础上,梳理出口语交际要求一:声音响亮,大方自然)

2、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认识了许多好玩的地方,请大家小组内共同商量商量你们小组最想去哪游玩?注意说清楚①那里风景如何?②在那可以干什么?③ 路线也就是怎么去?并给自已的小组起个好听的名字吧!开始合作!(小黑板出示上述三个要求)(组内交流)

3、各组已经讨论完毕,刚才在你们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四处走了走,发现有些小朋友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对于同伴没讲清楚或者自己听得不是很明白的地方,他能积极地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真不错,老师喜欢这样的交流,在接下来的发言中,老师希望孩子们也能做到这样,好吗?(板书口语交际要求二:认真倾听,积极发言)

4、各组派代表上台说说本组秋游计划,师生就交际时的行为态度,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等共同评议,先肯定其优点,后指其不足,进行补充。(注意交流前先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自我介绍,关注交流过程中细节,包括眼神交流等)

5、从刚才的发言来看,各小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接下来请孩子施展自己无穷的智慧,选出最适合我们秋游的景点和路线,你有什么想法理由请畅所欲言。

三、商讨注意事项

秋游出发前,你们还应该提醒游客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呢?可以把讨论的事项写下来。

(1)学生小组讨论注意事项:①准备何时去②带些什么,带多少东西才合适?③秋游中会遇到什么意外情况?你会怎么解决?(小黑板明示要求)

(2)学生自由发言,采用游客提问、导游回答的形式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谈秋游准备,其他同学孩子评议是否通过

四、总结:多好的计划呀!真是人多计谋广。可是出于安全考虑,校长大人一般不同意老师带着同学们出去秋游,咱们想想法子,让家长带你们去看看秋天的大自然,好吗? 【板书设计】 美丽的秋天

看看→说说→想想→制定秋游计划 总结:

本次秋游活动在家长的配合下圆满完成,参加活动的同学具有很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全部准时到达集合地点,活动期间也非常听指挥,让整体行程能顺利进行。家长们也非常配合,此次活动全由爸爸或妈妈陪同,特别是程庭煊爸爸妈妈都参加了此次出游,相信此时的程庭煊是最幸福的。

天公非常作美,阴霾了近一周之后,首次露出了和出游的小朋友一样灿烂笑脸,陪同孩子前往的家长们应该能深切地感受到此时孩子们的兴奋与快乐----互相分享零食,自发的合唱、自创的游戏„„笑声洋溢了一车一路。

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是此次活动的初衷,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在大山的怀抱里嬉戏打滚,展露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时,筹划活动的辛苦也就烟消云散了。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该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动员学生已有知识背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关于秋游活动的建议”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回忆,展示秋游照片,再现以前秋游时难忘的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交际兴趣,促进学生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并对即将进行的秋游进行有创意的排。

2、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发展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设计者改变了“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的形式,由学生扮演“小松树”电视台的小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旨在让学生产生角色意识,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合理、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享受做课堂主人的快乐。此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语言和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应变能力。3、重视听说双方互动过程,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听说双方互动,交际才能成功。“说一说”是口语交际的关键,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设计者在安排小组讨时,明确提出要求,既有说的要求:说清楚、说连贯、有条理;又有听的要求:专心听,有礼貌。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小记者采访”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更好发展。最后的“评一评”,旨在运用好评价手段,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优缺点,使全班学生受到启发,能力再次得到提高。

篇6:《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

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4、再读诗题:“山居秋暝”写的就是王维在秋天的黄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点明了诗歌的地点,“秋暝”点明了诗歌的时间。

5、王维在终南山的黄昏看到地、听到地和想到的都写在了这首诗里面。

二.诵读诗歌,读出韵律

1、学一首诗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好,你们平时怎么读诗的?

2、点名读,点名评价。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

4、生齐读,读出韵律。

三、想象画面,言说情景

(一)学习首联

1、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读出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所感。(板书:感)

2、出示第一句,齐读。

3、一场新雨把山里洗得干干净净,你走在这样的山林中,感觉怎么样?

4、指导朗读:新雨初霁,初秋的傍晚,走在这样的山林里,诗人一定觉得清新自在,心旷神怡。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二)学习颔联

1.过渡:雨后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画,这幅画最美的是莫过于——出示第二句联,引读。

2、圈一圈:这里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板书:景)

3、老师读了这两句诗兴大发,给它改了改,出示:“明月当空照,清泉缓缓流。”,你们觉得怎么样?

4、出示图片:我想,这首诗或许是这样的一幅画。请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感受动静之美:这幅画不仅静,也有动!让我们到诗句中去感受!(板书:动静结合)

(三)学习颈联

1、过渡:山居秋暝中还有一幅动态的画,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联,为什么?

2、理解倒装:“竹喧归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还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竹喧”?

4、抓住动词,理解诗意:这两句诗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动词——“喧”“动”。你能给这两个动词换一换吗?

5、指导朗读,感受动态美:同学们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但王维就只用了一个“喧”“动”把画面写得生动鲜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你能读出这种动态美吗?

6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如果说第一幅画重点写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维的诗,不仅有动有静,还有人有景!

7、想象画面读:这两幅图合在一起,就是最美的山居秋暝图,请你想象这幅画面,读这两句——

8、小结:这两幅画真美,就是大诗人苏轼读了,也赞叹不已,于是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读懂尾联,感悟诗情

1、你想住在这幅画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吗?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读出来吗?

3、出示尾联——王维也想留在这里。“随意”“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4、小结:因为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朴实的乡民,所以王维想要留在这儿。

五、拓展背景,读透诗心

1、既然这里有这么优美的景物和淳朴的山民,可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资料:王维从官场上回归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变得怎么样了?

4、播放歌曲:听完歌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何歌曲后面重复?

5、点拨:因为作者在前面是写景,所以在尾联开始抒情,表达自己想留在这山中的情感。(板书:情)

6、再读诗歌,理解诗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体味王维的那颗留恋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鸟鸣涧》:王维的诗中,90多首都有这个空字——

8、齐读,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怎么样的感受?

9、小结:王维笔下的“空”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乐朗读: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再美美地读《山居秋暝》。

上一篇:会计专业学生自我鉴定下一篇:机电一体化自荐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