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2024-04-08

天净沙.秋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有幸聆听了教研组张老师执教的《天净沙秋》,给我留下不少思考,对比自己的教学,反思如下:

《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之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教学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挖掘作者白朴,了解白朴,作品中白朴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人感到虽有秋景的萧瑟,却没有悲凉的情趣,反而乐观向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残”、“寒”,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几拓展有关乌鸦的诗句,感悟秋日黄昏的萧瑟、清冷,感受作者当时孤寂、悲凉之情,以及作者用词精妙,并通过读出情感、想象意境,使学生的心灵收到了触动。“青山绿水,百草绿叶黄花”,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山水草木山五种景物,五彩缤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活力生机。

篇2: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熊光应

反思一:目标的落实——学生都能熟读成背,能理解诗歌意思。

反思二:学生的参与度——由于做法简单,学生自觉参与读背,堂上书声琅琅;问反应作者心情时,学生思考时间较长,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参与讨论;提问时,也照顾好中差。

反思三:教学实效——在学生的讨论互动中,能力低的学生可以说出:“我知道课文讲的景物是山、水等”,中上生道出:“诗中描写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反思四:课堂资源的利用——

合理利用了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学生有自信;通过生生交互,老师基本不用讲,便可以得出诗的大意,比课前太多的预设,教师百般牵引强!

反思五:激励措施的运用—— 对诗文的悟,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完成,教师的话只是简单的几话:“你真厉害,不用老师讲,就能读懂!”“看资料,你会明白的”“唐诗很多,老师不可能全部都教你,要总结以前学习诗歌的方法,多利用手中资料,自己学吧”。

反思六:作业的延伸—— 扩写本首元曲,不仅让诗歌的意思得到扩展,而且让学生的写作能力等到训练等

反思七:可能有机械记忆现象——

篇3:《天净沙·秋》教学案例

片断一: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天净沙·秋》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

生1:一种对秋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

生2:一种对人生豁达、积极、乐观的态度。

生3:还有一点淡淡的愁思。

师:很好。我们现在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白朴的背景。

片断二:

师:为什么两幅在色彩、情调、境界上反差极大的画面会共存于同一个秋景之图中?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1:画面中“一点飞鸿”,正是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

生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景,可视为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心中之景,色彩绚烂、情调开朗平和、地老天荒永刻心间,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师:本曲含蓄深远,作者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教后感言

本节课从“史料如何有助于学生沉浸文本,深化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这一角度开展实践研究,在教学中安排史料适量、适时地渗入,以期达到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下面分别从三方面予以具体说明:

1. 史料的渗入必须适量

文言诗文教学要重“知人论世”,特别是有些背景比较特别的作者,要给学生讲清楚,却非易事。在教学中插入哪些史料?讲多少为宜?这是教师要关注的。史料的引入必须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关于白朴的史料有很多,在查找中发现有的史料较多涉及白元两家的往来。还有的史料大量涉及白朴的杂剧创作,包括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的介绍。考虑到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本曲借助具体的物象来倾诉苍凉人生之感,寄情山水,抒发人生归隐的理想。”那么所选择的史料在内容上须紧扣文本,集中表现战争留给白朴心灵上的创伤,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伤。介绍这些史料会让学生更快对照出文本“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景背后的深层指向:心中之景的描摹、人生归隐理想的抒发。同时也感悟到“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之景所渲染而出的萧条冷落之意正是作者内心人生苍凉之感的真实写照。

2. 史料的渗入必须适时

《天净沙·秋》的意境含蓄深远,所涵盖的感情丰富多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时候插入史料可帮助学生调动思维,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景、在读中念人,在对散曲的情感既定的几种说法面前,作出更符合时代特征、人物个性心理的陈述。史料适时的渗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知人论世的思维方式,也深化了对文本深层情感的体验与理解,有利于学生“知、情、意”三方面构成的整体人格的提升。

3. 史料呈现力求多样、新颖、直观、生动

篇4:《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方法

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对诗歌,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代表形式。

生:唐诗、宋词、元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我们如何赏析古诗词呢?今天,我们借助一首脍炙人口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散曲),在感受一下诗歌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学习一下古诗词的赏析。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首元曲,体会一下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这首元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悲伤,愁苦……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首元曲,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样的感情。

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悲伤、愁苦的感情。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首元曲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

生:没有。

师: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感情的呢?我们来一起来听一下朗读录音,希望同学们能够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师:是哪一句?

生:断肠人/在/天涯。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什么是“断肠人”?

生: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

生:舒缓,低沉、凝重、滞缓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师: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

师:“小河流水人家”,通常是写我国哪个地方的景象?江南在你的眼中是如何的?是否有你喜欢诗句的(描绘一下)?

(生自由回答)

师:提到江南,往往会给人一种春意昂然,暖风袭人的感受,江南美景的温婉多情也往往使人心生暖意。所以,这句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语气轻松一些,请同学们试试读。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讀一遍。

由此可见,朗读的运用在诗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愁重心伤的情感。

师: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为什么“断肠人”如此心伤,如此悲痛呢?

生:他背井离乡,远在天边呢。从“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边之意。

师: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生: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师: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刚才所说的,我们能否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些景物勾画成一幅完整的场景?(80字)

生: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屋;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踯躅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师:作者仅仅用了九组名词,九种景物,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不仅让我们的心和那位“断肠人”一样触景而悲,愁肠满腹,同时也会生出疑问: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思”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讨论:注意曲的韵脚;家——涯)

生:游子思归。

师: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借景抒情。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描绘了多幅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因此此曲还被誉为“秋思之祖”。

师:这样的一首好曲,让我们不禁感叹讶异于作者的功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谁——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师:再读全诗,同学们能否从今天的这节课中总结一下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些。

生: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诗句的内涵。(动词、形容词、押韵的字、语言的感情色彩……)

生:我们要能够明确诗歌所表现的意象(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衬托……)

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有助于作品的理解。

篇5:《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感受元曲的魅力。

2、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中感悟。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元曲大意,想象诗歌元曲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感受元曲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媒体准备:电脑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要考考大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诗歌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文学式样分别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诗歌作品的最高成就。(PPT2)

学生回答,齐读。(PPT3)

2、刚才我们上课前背诵的《春夜喜雨》,它就是一首(唐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它又是属于(宋词)?

3、我们学习了一首唐诗、一首宋词之后,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元曲。那么什么是元曲呢?(PPT4)

二、简介元曲

教师简要介绍,今天我们要学的《天净沙.秋》属于元曲中的小令。

三、读通元曲

1、出示元曲《天净沙.秋》,(PPT5)齐读题目。学习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师生解题。(可以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比较)秋是题目,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2、作者是谁?(PPT6)跟作者打个招呼吧!齐读作者简介。

3、认识了作者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读出韵味。

4、学生自由读。(PPT7)

5、指名试读,生评介。

6、元曲跟唐诗、宋词一样,也有一定的停顿,出示朗读停顿,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PPT8)

7、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可是光会读还不够,读了还要理解这首元曲的意思。

四、理解意思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用“秋”作为这首元曲的题目,元曲中哪一句最能直接表现秋意?

2、交流:教师逐一划出(白草红叶黄花),为什么呢?

3、逐一理解:白草、红叶、黄花

白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秋天的草颜色变白了呢?

红叶又指什么呢?枫叶到了秋天,火红火红,想看红色的枫叶吗?观赏图片。(PPT9)那黄花呢?秋天,菊花就竞相开放,多美啊!观赏图片。

(PPT10)

这白色的小草、红色的枫叶和黄色的菊花再加上远处的青青的山和绿绿的水,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板书:绚丽多彩 充满生机

美美地读读最后两句。

(PPT11)

4、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作者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5、交流:教师逐一划出(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6、逐一理解这六个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寒鸦,乌鸦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有句话说的好,“乌鸦叫,晦气到。”乌鸦的叫声比较凄惨。

7、让学生看着课本中的插图,简单说说前两句的意思。前两句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

(板书:寂寞萧瑟,凄凉伤感。)

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前两句,读出感情来。

8、同学们,作者前后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秋景,你喜欢哪一种秋?为什么?

五、感悟诗情

1、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秋,这秋景为何在作者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能体会出来吗?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2、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自由读。

(PPT12)

3、学生自由说说。

4、教师小结。前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暗示着当时的元朝社会黑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板书:当时社会)而后面绚丽美好的秋景图,则是作者归隐山林,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板书:理想生活)诗中的一点飞鸿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它正竭力飞离萧瑟凄凉的社会,飞向绚丽美好的理想生活,表达了作者宁可远离朝庭,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板书:远离朝庭,归隐山林)

六、拓展学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白朴的《天净沙.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与它风格非常相似的另一首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出示(PPT13)

2、齐读《天净沙.秋思》。认识作者。

(PPT14)

3、简要理解诗意。

(PPT15)

4、感悟诗情。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那么作者在秋天里思念什么呢?(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从哪里看出来?(断肠人在天涯)

七、课堂小结

板书:

寂寞凄凉

当时社会

远离朝庭

绚丽多彩

理想生活

篇6: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1、到了元代,曲又非常流行。(板书:元曲)今天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读文章要先读好题目,“天净沙”是这首曲的什么?“秋”呢?从单单一个“秋”字,你知道了些什么?(秋季,秋景。)

2、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读通,读顺,读出曲的节奏美。

3、指名读,随机点评。

4、借助注释,仔细读读这首曲子,思考: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秋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从“落日、残霞、轻烟”可以看出。)

5、孤村与轻烟,落日与残霞,老树与寒鸦,读完后,你觉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凄凉、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村子太孤寂安静了;大发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饱经沧桑、毫无生机与活力的老树,听到寒鸦鸣叫,真是凄凉。)6•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1)、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萧瑟冷清的秋景图)(2)、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7、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大雁在振翅高飞,大雁的动感美等。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8、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9、过渡: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

10、练习读好。前两句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声音要轻、缓。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之快。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11、文因情而生。(板书)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了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这是孤寂的人生;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过这首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2、配乐朗读。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音韵美。(男生读 女生读,教师读。)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1、总结学法:要读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适时指导。

3、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天净沙·秋思》,用你的一双慧眼发现它与《天净沙·秋》 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题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

夕阳西下,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内心无比悲凉,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可看着眼前这无比温馨的家的画面,令人倍感悲伤,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风、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马,还有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你因何肝肠寸断?(因在他乡,有家难归,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浓浓的思乡情。)

5、集体配乐朗读。

6、配乐口头改写。

夕阳西下,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慢慢走来一个人,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一脸的沧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卷起他枯黄的长发。眼前,“枯藤老树昏鸦”,令人倍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想起了年迈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归巢,羊儿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栖居何处?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师生配乐同诵《天净沙·秋思》)

7、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用景来衬托心情。我们也要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改编的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布置:

篇7: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文本解读】

《天净沙·秋》是一首散曲,也是人教版教材中第一首和唯一一首散曲。它的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 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此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此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猜字游戏激想象。

1.同学们,课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名字叫——猜猜这是什么字?玩游戏之前,我有个温馨提醒:大胆地发挥你的想象。

2.请看第一个。什么字?(请一学生,)汉字中是有一种文字以原来的形状而造的,它叫象形字。但是这个字不是象形字。再看。(请一学生)第三个还是同一个字,请你注意它们相同部分。(请一学生)有一个太阳,旁边表示草木发芽。春天到了,草木破土而出。与季节特点很吻合。

3.请看第二个字。什么字?(请一学生)这是一只蟋蟀,再看(请一学生)出示“秋”字,最早用蟋蟀鸣秋表示秋天,后来,根据秋天收割后用火烧害虫和杂草,即庄稼禾谷成熟表示秋。

我们的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另一种魅力。教学流程:

一、赏析散曲得方法。

(一)揭题导入释散曲。

1.简单了解作者

师:秋色动人,秋景宜人。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元代曲作家白朴的作品。(板书:元

白朴)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白朴。(出示白朴资料简介)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一生写过很多经典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其中一首。看老师写题目。(板书:天净沙.秋)齐读

2.揭示体裁。

师:这是一首散曲。它是元代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它们都是中华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

(二)、结合文体赏散曲。

1.请大家自由轻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2.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生评。)

3.字正腔圆,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散曲有它独特的音韵之美。(板书:音韵)如何读出音韵美,我们要结合散曲的特点。请看第一条。

4.读出长短句格——节奏美

(出示第一条,指名读)它是长短句歌词。这些语句中有长有短,它有一种节奏美。老师读第一行——,你们第二行——,(一点飞鸿影下),学生接,(白草红叶黄花)自己再练练,指名读。齐读。

5.读出小令押韵——韵律美

(出示第二条,指名读)这首散曲是小令。小令有个特点,那就是押韵。我读前面,大家读后面。你们读前面,我读后面。因为押韵,所以给人以韵律美。

6.出示第三条

曲牌名和词牌名一样,它规定了曲的字数、句数、平仄。这首散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秋则是这首曲的——(题目)为了将两者区分开,中间用了一种标号——间隔号。

7.齐读

我们结合了散曲的特点,读出了它的节奏美,韵律美,这就是它的音韵之美。

(三)想象画面知曲意。

1.曲题是“秋”,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圈一圈。2.你都找到了哪些? 3.我们跟随白朴的目光,远看有——(村、日、霞、烟树、鸦),天上掠过一只——(鸿),鸿影之下是——(山、水、草、叶、花)

4.这是一些很平常的景物,可是作者在前面加上一些词,却给人不平常的意境。请你默默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读)

5.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送入你的读中。6.营造氛围,配乐想象读

师:这些景物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把你带入另一种境界中,这就叫 意境。(板书:意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

师:太阳渐渐西沉,已经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拖着长长的影子,是多么落寞,多么孤寂。(师配乐描述画面,学生读第一行)

炊烟淡淡飘起,几只全身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生读第二行)

7.这心酸的情景让人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于是,作者眺望远方,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学习四、五行)

当你看到这幅画面时,你的心情如何?(请两三位学生读,读出色彩的明艳,读出曲中饱含的乐观。女生齐读)

(四)对比链接品曲情。

1.之前是一片萧瑟,男生读;之后是一片明艳,女生读。之前是孤寂落寞,男生读;之后是乐观明朗,女生读。2.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是什么让作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课件出示)一点飞鸿影下,这飞的是什么?飞的仅仅是鸿吗?请大家看一看这段资料。3.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也正是因为他经历坎坷,所以他看到的是——(前两行)也正是因为寄情山水,所以他见到了——(后两行)

这飞的还有什么呢?此时,这所有的一切都寄托着他的情,而你们已经听懂了白朴的情感。(板书:情感)4.此刻,你们就是白朴,你正向大家倾述自己的心声。(生配乐朗诵)

(五)小结赏析得方法。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散曲的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深,这就是赏析散曲。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赏析的。音韵之美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反复地读,也叫诵。(板书:诵)意境之美呢?丰富的想象,这叫想(板书:想)情感呢?我们也用一个字。(板书:悟)你看,我们先诵音韵,再想画面,最后品情感。这就是赏析散曲的方法。

二、运用学法品散曲。

(一)诵音韵

同样是“秋”,元代曲作家马致远也写了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你能用刚才我们总结的赏析散曲的方法也来学习这首吗?我们先诵音韵,大家练练。

1.生自由读。2.指名读。(要求读出节奏、韵律)

(二)想意境

1.这首曲中有些怎样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中,把你带入了怎样的意境?和《天净沙·秋》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和《天净沙·秋》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品情感 要体会他的情感,还要联系他的经历。

1.指名读链接资料。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思什么? 3.齐声朗诵

三、总结归纳延曲情。

1.对比读

同样的秋,不一样的景,更不一样的情。谁来读白朴?谁来读马致远? 2.散曲是同音乐相结合的歌词,也就是说他可以用来唱的,让我们跟着古韵感受它的另一番美。(听,《天净沙.秋思》古曲吟唱)

3.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赏析了散曲,还总结了赏析的方法。那就是诵音韵,想,悟情感。白朴还写过不少散曲,课后大家可以去赏析。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元)白朴

赏析散曲

音韵

意境

情感

(诵)

(想)

篇8: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1.文因情而生, 故语文教学要抓住“情”字, 引导学生于“情”的体悟中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2.语文是用来读的, 学习诗歌则更要读, 于读中想景, 读中悟情, 读中享受语文。

3.抓准读与写的契合点, 于写作中加深文本理解, 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4.对比阅读, 于文本的相似性与相异性的鉴别中发展学生能力。

教学流程

一、教学《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在我国唐代, 诗歌创作达到了历史高峰, 出了许多有名的诗人, 你知道有谁吗?请背一首他的诗。

2.到了宋代, 词又相当有名, 同时也出了许多有名的词人, 你知道有谁吗?请背诵一首他的作品。

3.而到了元代, 曲又非常流行。 (板书:元曲)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 (板书) 读文章要先读好题目, “天净沙”是这首曲的什么?“秋”呢?从单单一个“秋”字, 你知道了些什么? (秋季, 秋景。)

4.读读这首元曲, 多读几遍。读顺, 读出曲的节奏美。

5.指名读, 随机点评。

6.借助注释, 仔细读读这首元曲的第一、二句, 思考:这首元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7.孤零零的村子, 被缕缕轻烟笼罩, 显出一丝安静与神秘。枯老的树木的枝丫伸向了天空, 感到寒冷的乌鸦则瑟缩成一团。夕阳西下, 天空中或许云蒸霞蔚, 可是作者却用了一个“残”字。读完后, 你觉得作者笔下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 (凄凉、冷清、孤寂;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8.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飞翔的鸿雁) 这是一只怎样飞翔的鸿雁啊?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只飞得又高又远的鸿雁, 本来应说“一只”飞鸿, “点”则更确切、更到位地写出了鸿雁飞得远而高;这是一只速度飞快的鸿雁, 因为“影下”既然言远, 更言快, 快得只有影子了。) 同学们, 在如此凄凉、冷清、孤寂的黄昏秋景中, 从这只振翅高飞的鸿雁身上, 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雁的动感美;冷清之境显出的秋的活力。相机板书:活力)

9.最后两句, 作者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颜色) 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日暮时分, 苍山远处静立, 碧水蜿蜒东流, 草木茂盛, 景色绚丽、缤纷斑谰。) 写出了秋的什么? (板书:绚丽多彩)

10.指导朗读:在作者眼中, 秋既是孤寂、凄凉的, 又是充满活力的, 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读的时候, 前两句要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 声音要轻、缓。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 读出飞鸿速度之快。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 声音略快略高。

11.文因情而生 (板书) 。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 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 于是选择了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 这是孤寂的人生, 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 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 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过这首元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2.配乐朗读。人们说, 诗歌就是音乐, 音乐就是诗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 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 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总结学法:学习诗歌, 我们要读熟, 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 适时指导。

3.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天净沙·秋思》, 用你的一双慧眼发现它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曲牌相同, 作者所处的朝代相同, 都写了秋季、秋景, 都写了老树、乌鸦, 写了夕阳西下的景色, 并且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去写的。不同点:题目不同, 作者不同, 景色不同, 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元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夕阳西下, 正是什么时候?

A.夕阳西下, 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 作者内心无比悲凉, 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B.夕阳西下, 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 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因为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活泼可爱的孩子, 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一幅温馨的家的画面, 却令作者倍感悲伤。他也有一个温馨的家, 可是, 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C.夕阳西下, 应该是有最至亲至爱的人陪伴的时候。可此时, 迎着瑟瑟的秋风, 伴随他左右的只有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一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更令人痛苦的是———断肠人在天涯!

5.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你因何肝肠寸断? (因在他乡, 有家难归, 因此情此景此地, 因浓浓的思乡情。)

6.集体配乐朗读。

7.配乐口头改写, 教师适时评改。

夕阳西下, 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 慢慢走来一个人, 只见他蓬头垢面, 面容憔悴, 一脸的沧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 打在脸上, 卷起他枯黄的长发。眼前, “枯藤老树昏鸦”, 令人倍感凄凉, “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 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想起了年迈的父亲, 白发苍苍的母亲, 活泼可爱的孩子, 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夕阳西下, 正是鸟儿归巢, 羊儿归圈, 人们回家的时候。想想自己, 今夜又要栖居何处?看到此情此景, 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 (师生配乐同诵《天净沙·秋思》)

8.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 用景来衬托心情。我们也要记住, 文因情而生。

P评析INGXI

1.文因情而生, 故教学要抓住“情”字

这两首元曲, 作者都是借景抒情, 只是前者含蓄, 后者强烈。《天净沙·秋》通过写景, 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 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 是对人生理想的抒发。前两句, 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 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 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谰的秋的画卷, 一切令人赏心悦目, 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受得孤寂冷清, 只有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 努力不止, 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天净沙·秋思》借秋景强烈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乃“夕阳西下”时凄凉之景, 令人心悲;“小桥流水人家”则为温馨之景, 易勾起游子思乡之情思;“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了游子只有瘦马相伴、西风相随, 而脚下古道却悠远、漫长、崎岖、坎坷的悲凉处境。寄情于景, 景物描写衬托出“断肠人”流落他乡、有家难归、遥思故园的凄楚。教学时, 就是要通过读出情感, 想象意境, 玩味语言, 让学生与文本交流, 与作者沟通, 使心灵受到触动。

2.语文是用来读的, 学习诗歌则更要读, 于读中想景, 读中悟情, 读中享受语文

《天净沙·秋》中, 作者的感情在发生着变化, 先有凄凉、孤寂的感觉, 再有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一丝惊喜。最后, 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 兴奋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天净沙·秋思》中,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乃该曲之情感中枢。怎样体悟游子肝肠寸断的情绪?从夕阳西下时“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 再到“古道西风瘦马”的孤苦无依, “断肠人”内心的凄楚可想而知。因为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所以采取把口述景致与诵读相结合的策略, 层层递进, 步步累积, 直至感情到达爆发点。

3.读与写结合,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例中, 师生对元曲《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做了共同的解读, 对文本形成了一定解构, 曲中所描写的景致、人物, 以及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 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心灵冲击。他们设身处地、触景生情、情辞勃发, 有了描述、倾吐的基础与欲望。此时安排“配乐口头改写”这一环节, 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也有助于学生把感同身受的东西倾诉出来, 是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极佳契合点。古诗词用语简洁凝练, 可供学生想象补充的内容甚多, 读后加以改写, 无疑是深化阅读、提升写作水平的最好途径。

4.于文本的相似性与相异性的鉴别中发展学生能力

篇9:《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催下……”(音频:陈星《流浪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凄苦哀伤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听完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最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2.同学们知道吗?早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72页,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思乡之情及景色的残破美,从而体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三、背景知识简介

1.关于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晖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句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4.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对文体及作者等背景知识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文化常识,从而达到不仅积累知识,而且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课文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吧!

课中休息,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课前布置学生作画,教师将学生作品扫描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2.挑起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画与课文结合起来分析,感受这首散曲的意境。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体会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首曲,可以以“我仿佛看到了……”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文章中的主人公。(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画)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你们认为说得好的同学到台上说。

提示:注意情景交融。

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并稍加讲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画促思,让学生们的个性在绘画和解说中得到充分发挥。]

六、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2.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

3.联想自己与他人的一段思念家乡的经历,写成文章,或联想出一两句古诗。

4.收集思乡的诗句,并与本文比较它们的异同。

上一篇:教学业务检查总结下一篇:无行贿犯罪记录承诺书 投标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