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化”服务网络

2024-05-10

构建“五化”服务网络(通用7篇)

篇1:构建“五化”服务网络

构建‚五化‛服务网络,是仙城社区独具特色的总结和实践。仙城社区党工委书记张国立说,社区是百姓的家,要让百姓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温馨,要让百姓享受到家的安全和幸福,这是仙城社区构建‚五化‛服务网络,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的服务宗旨。

仙城社区现有居民6730户,常住人口12700人,社区服务团队59人,辖区党员516人,是典型的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建成的新区。在西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仙城社区党工委紧紧围绕‚强核心,建网格,全覆盖、促文明、为群众‛的总体工作思路,创建了‚是群众为亲人,多元主体互动,人人当家做主,共享幸福尊严‛的新型社区生活文化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为依托,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以构建新型社区文化为核心‛的新型服务发展理念。编制了党建工作网络化、居委会工作自治化、公共服务中心管理网格化、综治维稳多元化、社区活动多样化的‚五化‛服务网,增强了党建工作品牌的价值力,促进了社区的改革和发展。2011年11月份和2012年2月份,省委书记孙政才、省长王儒林等领导先后来到社区视察调研并给以充分肯定。社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片片爱心见真情,处处帮扶暖人心。社区干部对群众倾诉的事和问题及时反馈,老百姓深有感触地说:‚社区就是我们真

正的‘娘家’‛

创新社区大党工委机制 实现党建工作网格化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推动社区哦、工作整体水平提升,仙城社区党工委坚持以社区党建工作统领社区工作全局,找准切入点,构建纵横交错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化组织,实现社区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星成功与共建大社区党建网络格局。

仙城社区党工委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吸纳辖区供电公司党组织负责人、居民党员代表进入社区党工委领导班子。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通过属地化管理、平台化运作,整合社区组织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成立了由公安泰安分局、吉林银行矿电支行等16个驻区单位组成的党建联席会。签订了以‚困难群众联帮、社会治安联防、和谐社区联建‛为主要内容的共建协议书,完善了定期汇报、交流等制度。实现了城市党建由社区‚一元化‛向各成员单位‚多元化‛转变。字联席会议成立以来共召开联席会议6次,谋划发展思路11个,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36个。住建局为煤城新村小区种植果树6000余棵,铺设硬铺盖3000平方米,改善了小区环境现代男科医院每年都组织医护人员进社区为居民免费义诊、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吉林银行矿电支行与辖区10户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每逢重大节日送米送面进行帮扶。为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实现零距离服务,仙城社区党工

委把党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建在楼栋,党员中心户建在单元,成立了12块责任田党支部,选配了12名群众信得过、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担任责任田党支部书记,组织了120名威信高、能力强的社区党员担任党员中心户,组建了‚八大员‛志愿服务队,实现了‚社区党工委、责任田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志愿服务队‛四位一体的党建网络,形成了党的基层组织引领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态势,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夯实了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有效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今年3月,在市、区人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仙城社区成立人大代表进社区工作联络站。我们本着服务基层、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原则,创新了两级代表联动、信息资源联通、工作服务联网的‚三联‛工作模式,打造了一支责任心强、热心为居民服务的联络员队伍;建立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强化了阵地建设,搭建了联络平台。实现代表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是代表工作联络站成为联系选民的‚直通车‛、搜集社区舆情的‚信息库‛,群众表达意愿的‚交流站‛。如桥北小区暖房子改造过程中,居民对小区硬覆盖消防通道、质量问题提出质疑,联络站知道情况后,我代表立即向市住建局进行了信息反馈,市住建局在当天就给予了回复,重新为小区内9208#、9302#、9305#、9306#号楼2000m²硬覆盖进行了调整,并又为小区居民增设了2000m²的柏油路,把原有的2.4m消防通道增

宽至4.5m,消除了小区的安全隐患,满足了居民的需求。

仙城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以来,共受理群众诉求95件,1764人次。其中,民生类20件,矛盾纠纷类6件,咨询建议类14件,公用设施类28件,供热类5件,拆迁类26件,答复率100%,办结率95%,群众满意率97%以上。

创新民族自治管理模式 实现居委会工作自治化

头雁高飞众雁随,列车疾驰车头带。社区党工委充分调动居委会成员、居民代表的积极性,引领居委会、院委会实现社区党组织领导,居民代表大会决策,居委会组织实施,社区团队具体落实的民主自治管理模式。促进党的建设和社区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上生活共同体。仙城社区单工位充分发挥居委靠民自治,自我管理作用,运用自治小组长、楼栋长、单元长、辖区单位负责人为基础的信息畅通,服务到位,居民满意的社区管理网络,成立了以‚责任田‛支部书记为主任,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和警务、物业、环卫、供电、水务等行业部门责任人为成员的12个院委会,建立和完善责任田党支部工作职责、院委会工作职责,在楼院实行供电、水务、环卫、物业等行业部门工作职责,并肩责任人、服务职责、联系电话进行公开,12个院委会以规范居民行为,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目的,院委会制定了保持楼道通畅,门前不堆放杂物、乱贴乱画、乱晒衣物、乱丢垃圾等12条居民自治公约。社区党工委开展‚创文明楼院、争

做好居民‛评选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活动,社区居委会以倡导公民道德规范、宣传普及科技、卫生知识为内容,开展‚一楼院一亮点‛文体活动,提高楼院居民文化素质。确保居民事务由组织管理、有组织关心、有组织依靠。一号楼院为了引导楼园居民形成以邻为善,以邻为亲,以邻为乐的良好邻里关系,举办了‚同在楼院住。都是一家人‛茶话会,将邻里互助、互帮、互爱、互敬的和谐相处理念渗入到每一位居民脑海里。五号楼院开展了‚小区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主题活动,提高居民卫生意思,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的良好习惯。目前责任田党支部和院委会通过开展‚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等一系列主题后动,使居民主动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弘扬文明新风,争做文明市民,带动了全社会道德和文明水的提高。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实现公共服务中心管理网格化 蛟龙续贷春雷吼,雕鹊腾风万里游。仙城社区党工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发挥公共服务中心行政职能作用,拓展服务管理网格化,完善基层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模式,实现了社区管理区对区、服务居民面对面、情系居民心贴心政府与社会有限衔接的良性互动举出平台。

仙城社区党工委发挥公共服务中心‚两办三站‛的服务职能作用,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构建‚一站式、一刻钟‛服务圈,为和谐社区创建良好的服务环境。根据群众需求,突出便民服务,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与群众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民政、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残疾、司法等8个服务窗口。切实履行‚怎么方便怎么办‛的服务承诺,‚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让办事的居民得到切身实惠,深受群众的赞扬。有效改善了干群关系,树立党委政府良好形象。为进一步强化服务,社区党工委按照200至300户标准,将辖区划分为12个责任网格,配备了12名网格长,6名专职网格员,形成以‚社区工作人员、网格长、居民自治小组长、楼栋长、单元长‛为基础的信息畅通、服务到位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了民情联系卡,民情联系牌、民情日记本,为网格长配备了电脑和公文包。将网格长姓名、职责、联系方式、服务内容进行了公示,便于群众咨询和提高服务,他们还建立了16项30余中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制作了25种表格,装订了300余册信息采集录入电子档案,搭建了基础信息服务平台。每周听取网格长汇报信息变化录入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每月对网格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来,社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社区办理城镇医疗保险4240余人次,提供就业信息600余条,办理各类证件200余件,信息渠道更加顺畅。社区党工委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挨门走、访民情、解民忧‛活动,社区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到群众家中,主动当好居民群众的服务员、楼院的联络员、政策的宣传员。社区居民刁美妍由于患有智障,生活困难,她曾有轻生的念头,社区了解情况后,为他做心理疏导,帮她解决实际问题,使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多次荣获特奥会乒乓球比赛冠军。这些感人的场面太多,太多……目前,社区62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发放便民联系卡5000余张,实现了‚群众找我办事‛到‚我主动为群众服务‛的转变。社区成为居民之家。社区贫困居民吴伟身患胸椎结核,我们社区党工委及时发动干部群众为他捐款,政区民政部门的临时救助1.3万元,党工委一班人亲自赶往九台医院看望了吴伟,为他送去了救助资金。九台医院的院长和医生都非常感动,也为吴伟减免了近1万元的治疗费用。实现了管理无死角、服务零距离,提高了掌控能力和服务水平。

创新矛盾化解平台 实现综治维稳多元化

仙城社区党工委建立社区管理综治维稳中心,遵循‚1+N+1‛的工作模式整合资源,建立了社区警务室、人民调解室、检察联络室、信访接待室,打造基层信息应用平台,排查矛盾纠纷,分类分级化解,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覆盖面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引导基层组织和群众参与矛盾化解、治安防范和平安创建。

社区党工委完善机制赢民意,建立了‚六清、四到、四访、四报告‛工作机制,要求社区干部做到人员类别清、居民服务需求清;邻里纠纷、居民诉求第一时间到场;对网格困难居民、重点帮扶对象每月必访;发现不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第一时

间报告。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及社区建设工作,真正做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管理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维稳中心及时收集、反馈居民意见和建议,拓宽了居民表达利益需求的渠道和途径,同时也为相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支持,如桥北小区暖房子改造,部分居民对施工单位野蛮施工意见很大,有200余名居民联名要到市里上访,社区第一时间知道后及时与市住建局反映情况,妥善解决了问题,避免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社区实行网格化以来,共搜集民情信息587件,其中,受理来信、来访187件次,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97%以上,网格长协助处置217件次,群众满意率100%。

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社区活动多样化

社区因由文化而具有思想灵魂,文化繁荣是社区和谐的重要标志。为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力打造健康有序、文明向上的社区文化。仙城社区党工委创新管理文化、学习文化、服务文化、公众文化、环境文化理念,把社区发展思路定位、理念创新、人员系统管理、制度规范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资源,强化价值导向性、情感归属性、行为引导性、教育实践性。仙城社区党工委整合文化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广场,1000平方米的门球场,六个晨练点,在广场设置了文体活动设施;150平方米的室内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了文化长廊;在多功能厅装修了舞台,添置了大屏幕、音响等设施;组建了文体协会,成立了阳光健身舞蹈团、老年秧歌队、老年合唱团等7支文艺团队,实行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搭建了与居民心贴心的互动平台,采取‚社区统一安排、团队自主管理、居民广泛参与‛的方式。举办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20余场次,组织群众观摩廉政故事百篇、影视教育片15场,群众参与率达65%以上。凝人心、聚人气、融民意,推动了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建文明、幸福、和谐家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件件动人的事迹,在人们口中传颂;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人们眼前闪现。

有人写过这样的诗——成功的花朵,人们只羡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侵透了奋斗者的泪泉,洒遍了奋斗者的血雨。诗虽短,令人遐思无穷。仙城社区的工作者们,不仅把幸福美好的生活献给了社区居民,而且,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仙城精神,一种崇高的神圣的责任感,一种敢为人先,兼容并蓄,忘我奉献的时代精神,从区领导、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每个人都在完善这种精神。

只有蕴含丰富的事物财产生魅力。仙城社区建设就是一首诗,一首昂扬的自强不息的诗,一首壮美的气势辉宏的诗,一首浩荡的感人心魄的诗。

篇2:构建“五化”服务网络

推进协调发展

河北邯郸峰峰矿区“五化五创”构建城乡一体党建新格局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立足城乡交错、工农交叉的区情实际,坚持“五化五创”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构建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优化支部机构设臵,创建城乡一体的联合共建新机制。区委坚持“按需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模式,延伸城乡党组织网络,打破行政区划,建立龙头企业和跨行政村的区域联建型党支部18个、产业型党支部22个、功能型党支部38个、流动型党支部13个,初步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基层党组织设臵体系,实现城市党建与农村党建的融合互动。同时,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选派55名优秀区、镇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发挥他们知识、信息、人脉优势,助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计划地从退伍军人、党员民营企业家、科技能手、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中选拔28名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组织农村党员干部35人次到镇机关、区直部门和企业挂职锻炼,推动城市理念、服务理念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强化定期沟通联络,创建城乡一体的资源共享新机制。区委设臵各类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共建项目75个,实现联合党组织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联合党支部各单位基层党组

织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整合和提升。同时,联合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联建单位党员开展党员干部结对互访、互学、互助等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截至目前,全区91个联合党支部共组织活动152次,实现城乡党员干部互联互动。

实化对口帮扶措施,创建城乡一体的以帮促进新机制。领导促扶。区级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定期深入联系点,调研了解情况,帮助联系村完善经济发展规划,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截至目前,23名区级领导共深入基层158人次,协调资金65余万元,解决村民饮水、出行、上学和看病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356件。部门帮扶,区直有关部门采取帮物资、帮资金、帮技术、帮项目等多种方式,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链”、“产业链”、“信息链”、“服务链”,协调帮扶资金95万元,新上发展项目115个,提供致富信息650余条,重点帮助扶持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发展和就业信息、扩大销售渠道、招商引资、技术引进等,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细化党员服务管理,创建城乡一体的统筹管理新机制。一是积极发展党员。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区委采取异地培养、委托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网上培养等多种方式,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考察、双重征求意见、双重张榜公示”,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发展机制。二是强化教育培训。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和信息平台,区委对135

名流动党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365次,实现了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提高。三是加强管理监督。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和管理,发挥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点作用,充分利用通信、电话、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互动平台,完善全区党员信息库,进一步加强党组织与党员、城乡党组织之间的双向联系,共同做好对流动党员及进城务工党员的分类管理。

篇3:构建“五化”服务网络

1 主要做法

1.1 配电服务监测精确化

建立精确化的配电服务监测系统, 对配电设备进行有效实时监控, 为客户提供配电数据信息。配电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 整个系统分成管理分析层、采集通讯层和监测层。对配电数据库采取了自动备份与恢复功能, 方便调用与分析配电设备数据信息, 从而实现对配电设备的全预警。

(1) 电压异常情况监测预警。取每个工配台区的额定电压和每日96个时间点台区总表三相电压值。低电压, 电压值与额定电压的偏差小于等于-10%, 则告警;过电压, 电压值与额定电压的偏差大于等于-10%, 则告警。

(2) 负载异常情况监测预警。取台区总表的96个时间点的三相电压电流读数, 匹配营销业务系统的综合倍率。96点视在功率= (A相电压读数XA相电流读数+B相电压读数XB相电流读数+C相电压读数XC相电流读数) ×综合倍率;负载率, 取视在功率中最大值除以台区配变名牌容量, 折算成百分数, 得到当日最大负载率;重载, 最大负载率大于等于80%小于100%, 预警;过载, 打在负载率大于等于100%, 告警。

(3) 重复停电预判断。三相电压读数、正向有功点亮读数共7个读数均为采集成功时的时点;以停电之前连续10个时点电量读数增长平均值作为标准, 判断停电前后电量是否存在较大增长;统计表计停电、复电事件信息。

最终达到配电台区电压、电流、负载、停电等信息的同比分析与环比分析, 查找配电网的薄弱环节, 为配电网的安全维护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1.2 客户需求响应个性化

实施电力用户需求响应预测, 实现客户向电网运营的参与者转变, 在提高客户参与度的基础上实施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响应。通过电力用户需求响应数据的分析挖掘, 打破传统的相对“静态”的电力生产, 改变“人工+设备+经验判断”的半自动生产经营方式, 打造高度灵活的数据驱动的电力供应链。通过质量更好、粒度更细的设备信息数据、电网运行信息数据和电力用户用电量数据, 提升电力行业对当前电力供应链的“能见度”, 使电力生产供需管理变得更为有效。对客户用电数据进行能效分析, 深化能效管理、需求响应相关功能应用, 实现用能监测、能耗分析、能效诊断、负荷自动响应等功能, 为客户提供节能建议, 指导客户科学用电, 为客户主动参与用电管理提供依据, 增加电力用户与电网的互动性。利用电力行业数据给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增值服务内容, 如为用户提供其各月份分时明细用电视图, 可让用户了解自身用电习惯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也使得电力收费过程更透明。电力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功耗的实时了解, 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用电方式, 带来显著的能源节约, 实现电网与用户双向互动, 用户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成为电网运行的参与者。运用客户需求牵引的管理理念, 定期组织专业人员主动上门为企业开展效能诊断, 了解用电需求, 帮助企业分析用电问题产生的原因, 结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节能增效举措, 指导企业科学用电, 帮助企业降低能耗和生产用电成本, 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1.3 用电业务办理差异化

以满足客户用电手续办理要求为目的, 严格执行服务时限要求, 突出高效、质量、可控原则, 充分利用沟通技巧, 满足客户用电需求。

(1) 业务办理协商制。业务人员主动征询客户要求, 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时限要求, 以最短的时限、最优的流程满足客户需要, 及时为客户提供用电申请办理进程查询服务。

(2) 多种业务办理方式供选择。如柜台受理、网上受理、95598热线、预约办理方式, 使客户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办理报装业务申请。

(3) 大客户享受VIP服务。对申请报装容量2000千伏安或10千伏专线及以上大客户实行客户经理负责制, 并由客户服务主任挂包。

(4) 随时开通特殊需求绿色通道。业务人员如果了解到客户办理的是紧急灌溉排涝服务、重点项目、弱势群体、救灾用电等情况, 则开通业务办理“绿色通道”。

1.4 咨询服务亲情化

提供亲情化咨询服务, 客户服务人员经常遇到客户的用电咨询, 有些可以当场答复, 但很多情况下需要转交其他部门处理, 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极易造成客户投诉,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客服人员亲情化的服务来化解客户的误解。对常见的用电咨询业务类型根据需求进行分类, 并对负责解决客户反映问题的相关人员列表说明, 实现基层供电单位责任到人的目的。

1.5 客户缴费方式便捷化

(1) 方便客户电费缴纳, 丰富缴费方式。方便客户缴纳电费, 协商缴费方式, 不仅仅是供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供电企业优质服务工作的一种表现, 目前技术上共有10种缴费方式供客户选择。优化坐收环境, 在营业厅设置更加人性化的功能分区, 同时对布局进行重新策划, 营造温馨、和谐的服务环境。让走收、特约委托收费成为供电企业服务特殊群体一个窗口。引导客户实行既方便又高效的代收、代扣、网上银行缴费、分次划拨管理、充值卡缴费等缴费方式。正确使用卡表购电、负控购电等缴费方式, 让客户在交费时享受满意服务。

(2) 缴费方式, 客户做主。根据客户之前有无既定缴费方式, 即客户为新客户、老客户, 还是特殊客户而展开不同的前期工作。

新客户前期工作:新客户在确定缴费方式前期, 先由抄表班长对新客户划分抄表区段, 并选定抄表人员, 然后进行缴费方案的拟定工作。

老客户前期工作:由于其先前已经有固定的缴费方式, 所以由抄表人员依据共赢原则, 提出方案, 修改缴费方式, 以客户改变缴费方式的需求进行。对于这种情况, 抄表人员首先对客户提出的缴费方式申请做初步判断, 确定其合理性。如果不合理, 做好解释工作, 如果申请合理, 则报知抄表班长。抄表班长做出判断, 如果认为合理, 通知抄表人员拟定缴费方案。

特殊客户前期工作:方便特殊客户缴费的前期工作与老客户申请修改缴费方式的前期工作在流程上基本一致, 所不同的是特殊客户提出修改缴费方式, 不仅要对其申请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还要判断该客户是否符合特殊客户的申请条件。同时如果确认符合条件, 还要建立特殊客户档案。

简化缴费方案的拟定和审批:抄表人员在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和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拟定缴费方案并报请抄表班长审批, 抄表班长如果认为不合格, 则退回重新拟定;如果认为合格, 则交付抄表人员与客户协商。与客户协商过程中, 客户如果认为方案未满足要求, 或有所疏漏, 可要求重新拟定方案, 若客户满意, 则双方可以签订协议, 如果涉及第三方, 还要与第三方签订相关协议。

修改相关资料, 通知相关人员:签订缴费协议后, 抄表人员要负责修改相关资料, 同时通知相关收费人员、财务报账人员, 便于协调配合。

定期回访, 及时修订:抄表人员要定期回访客户, 了解客户对新的缴费方案是否满意, 是否有新的缴费需求, 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以便随时修改完善。营销服务要实现“业务窗口零投诉, 工单处理零差错、专业服务零死角”, 同时保证人员着装统一、微笑服务;环境洁净整齐、气氛温馨,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2 实施效果

篇4:构建“五化”服务网络

关键词:教学模式化;导入情境化;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新时期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准绳,并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手段,艺术地展现中学地理丰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应通过实现“五化”突出地理教学“有趣、高效”的特点,通过展示地理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教育学生,以完成地理教学的使命。

一、教学常规模式化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应该构建并积极应用教学模式。“探究式”地理教学模式,以“注重学法、面向全体”为指导思想,以“情—导—探—检”为主线,积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学案导学,合作学习,引导探究—练习检测,评价提升。

二、课堂导入情境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对问题要追根问底,知道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与个性。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中,积极拓展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料,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你们是怎么来到学校的?

2.采取这种方式的理由?

3.在选择出行方式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方面?

4.你还知道哪些交通运输方式?上学的时候能用到吗,为什么?

由于学生非常熟悉这些,回答起来也非常积极,教师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点拨整理就能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知识:本地最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

学生到学校都采用了这一交通运输方式,可是又有明显的区别——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合伙拼车、家长单独开车接送。

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理由也非常清楚:离学校的距离、出行的费用、到学校需要的时间、是否通公交车、家里的经济条件等。

不用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理由非常充分:没有航空、铁路、水运线路。

教师在这一基础上作简单的提炼小结:

1.公路运输是本地最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

2.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时应考虑距离、时间、费用等因素;

3.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城市等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的地区线路网密集,农村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较为稀疏的地区线路网稀疏;

4.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除了公路外,还有航空、铁路、水运、管道等。

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不仅感兴趣、思考讨论积极,而且理解掌握起来快速高效,事半功倍。

四、教学过程地图化

地理课最大的特点是图多。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理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理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五、评价方法能力化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教学学习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

地理学习评价试题的特点应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如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最”等;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寒假去海南、东北等地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气温、衣着、饮食等情境化、生活化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地理教师作为承担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攻坚战的主力军,通过实现“五化”突出地理教学有趣、高效:一方面要运用新的地理教学理论、模式和手段教学;另一方面更要注意运用适合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同时根据教师本人特点、新的学生特点、新的课程特点、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地理科学进展来改革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地理教学方法常教常新,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脚踏实地地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能使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使地理教师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教师,促进地理教学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

篇5:创建“五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单传海

2013-1-21 6:45:32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1月21日 07 版)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责任。基层组织强、基层干部强,基层发展就有基础、稳定就有保证。近年来,山东省肥城市主动适应新形势对服务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以便捷化、亲情化、特色化、常态化、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构建便捷化服务的组织体系。深入开展两新组织“建组织、扩覆盖”行动,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基地、产业链等新兴领域,加大“支部+协会”、“支部+基地”等党组织设置力度。大力推进网格化服务,各镇街以村(居)、社区为单位,以街道胡同、楼宇小区为单元,以党员户为中心,分层次、按区域划分网格,分别牵头各自区域内的服务群众工作,健全党组织服务功能。各基层党组织采取组建义工队、服务队等方式,组织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每个支部建立一支志愿队伍,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服务活动,每名党员每年至少参与两次志愿服务。

培养亲情化服务的干部队伍。落实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把群众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站稳群众立场、牢记群众观点。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党员联农户”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市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包保一个困难户,市直机关干部与1700多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实行服务群众工作定期反思制度,通过党员活动日、组织生活会等形式,每月组织党员干部对服务群众工作

情况进行一次小结。加强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管理监督,制定出台了《肥城市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

开展特色化服务的主题活动。根据基层党组织实际和党员岗位特点,精心设计开展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市村级党组织开展书记比作为、收入比增长、场所比功能、制度比落实、服务比口碑“五比”竞赛活动,提高村级组织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深入开展“亮身份、争先锋、促和谐”、“关键岗位党员承担,困难面前党员带头,技术攻关党员当先”等活动,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健全常态化服务的制度机制。建立民意调查摸排、定期研判机制,通过入户座谈、问卷调查、社情民意调查等途径,及时了解掌握基层情况和群众需求。落实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市级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深入联系点和基层单位调研走访。每年年末开展“三问”活动:一问群众之所盼、二问百姓之所怨、三问希望怎么干,以此作为下一年决策的依据和工作的方向。积极探索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形式,推行“党务热线”、“民情服务卡”、“党员关爱基金”等制度,增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

打造规范化服务的载体平台。统筹整合市、镇、村三级服务资源,依托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村(居)为民服务代理点,构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大力提升市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水平,科学设置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手续,打造服务品牌。突出抓好镇街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整合党务、政务、社会管理等资源,实行一站式、窗口化服务,做到便民利民、群众满意。加快推进村级办公服务场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

篇6: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

宜昌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市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完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在80%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室。1—9月,全市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机构共为群众办理各类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38万多件次,优质、高效的服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全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效果越来越好。

一、加大推进力度,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体系 通过抓示范、抓交流、抓推广,促进了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扎实开展,快速推进。

1、抓示范引导。把宜都市、夷陵区行政服务中心,宜都市五眼泉乡、夷陵区龙泉镇、西陵区学院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五眼泉乡鸡头山村、夷陵区鸦鹊岭镇东西泉村、学院街道四方堰社区便民服务室作为市级示范点,督导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改善工作条件,在便民服务上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13个县市区相应建立了31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示范点,7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示范点。通过层层抓示范,营造了舆论氛围,积累了工作经验。

2、抓交流互动。在示范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年4月在宜都召开全市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五眼泉乡、龙泉镇便民服务中心,鸡头山村、四方堰社区便民服务室等示范点建设的经验,对全面推进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进行了安排和部署。会后,各县市区组织各自示范点的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相互学习考察,汲取对方经验,优化建设方案,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了比学赶超建设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的工作局面。

3、抓面上推广。由政府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协调,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业务指导和工作考核,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监督检查,齐抓共管,全面推进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截止目前,全市107个乡镇(街道)中的85个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1657个村(社区)中的1411个建立了便民服务室。有的县市区还向村民小组延伸便民服务工作。如长阳县针对山大人稀的实际情况,按照“自愿申请、群众评议、组织确定”的办法,在全县157个村(社区)确定了3190个中心户充当便民服务“代办员”。该县渔峡口镇双龙村代办员田克周,常年骑马为居住在海拔1700多米、至今不通公路的该村7组群众代办各种事项,被称为“马背上的代办员”。

二、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便民服务质量

1、改善运行条件。按照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全市绝 大多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做到了“十有”:有液晶电视、触摸屏、资料架、饮用水、座椅,有工作制度、档案柜、标识牌、工作人员简介,有领导带班;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做到了“十个一”:一间服务室、一块服务牌、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个公示栏、一本服务册、一套服务程序、一本登记簿、一组档案柜,有条件村的配备一台电脑并上网。不少地方通过建立专门网站和网上审批系统,为辖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西陵区投资50多万元,将学院街道“社区服务在线”提档升级为“宜昌社区在线”,依托一个网站、一个在线QQ和一部热线电话与社区居民实时互动,3年来为居民办理各类实事5000多件,帮助400多人灵活就业。宜都市投资40多万元,依托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并与有条件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联网,部分乡镇实现了网上远程审批。秭归县开发了“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试运行后反映良好。

2、完善运行制度。市县两级一直将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臵,不断完善各级便民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做到按制度运行、照制度办事。各县市区结合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即时办理制、承诺办理制、并联审批制、前臵备案制、一次性告知制、超时默认制等制度,以及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标准化服务窗口考评制度,有效地 提高了工作窗口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保证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有效运转,制定了领导带班制、首问责任制、受理承办回告制等制度。针对村(社区)便民服务工作特点,建立了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轮流值班制度、代跑帮办制度、工作台账制度。

3、规范运行程序。在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上,督促各部门将行政审批事项向中心集中,同时对窗口首席代表充分授权,使工作窗口由“接待型窗口”转变成为“审批型窗口”。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流程管理,对程序复杂的审批事项,一律按照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五个环节办理,每个环节都明确承办科室和责任人,确定办理时限,行政审批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上,规定凡与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原则上都纳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属于乡镇(街道)权限内的事项,直接办理,限时办结;需要到县市区办理的事项,全程代理,免费服务。通过办事指南、宣传手册、电子触摸屏等形式,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条件、工作流程、承办人员及其联系方式,保证办事群众能够进一门办好、交规定费用办成、在承诺日办结。在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建设上,推行社区干部坐班制度,村干部每周至少在便民服务室集中办公1天,其余工作时间轮流值班。需要 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按照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由村干部代跑帮办,全程义务服务。

三、建立保障机制,确保三级网络顺畅运转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农村基础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市委书记郭有明、市长李乐成分别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的意见》,把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指导督办,做到了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2、加强监督检查。市政府督查室、市纪委监察局把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纳入重点督查内容,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超,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保平,多次到县市区检查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情况,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宜都、枝江、当阳、秭归、夷陵等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把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拿在手上,亲自检查督办,协调解决场地、经费等具体问题。部分县市区从服务对象、新闻媒体和民主党派人士中聘请特邀监察员和 民主监督员,参与监督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和便民服务工作。市、县两级结合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上投票等形式,对各级进驻便民服务机构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查找问题,督导整改。

3、严格考核奖惩。坚持对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情况进行专门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选文明机关、文明单位的重要依据,作为评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优胜单位的重要依据,作为评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坚持对进驻服务中心的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专门考核,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下发了窗口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每年底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确定考核等次、评先表模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实践证明,建立健全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变抓管理为抓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密切了干群关系,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篇7:构建“五化”服务网络

王 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虎溪大学城,401331)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校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的现状出发,结合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平台并分析其特点,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进一步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

关键词: 就业信息化;大学生就业;就业平台

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2005年毕业生人数是338万,初次就业率72.6%;2006年413万,初次就业率71.8%;2007年495万,初次就业率71%;2008年559万,初次就业率70% ;

①2009年611万,初次就业率68%;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

人,增量压力基本上得到缓解,但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仍很大。目前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2009年11月20日教育部召开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并提出了八项要求。

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的规模和效益已经不再取决于建筑面积、摊位数量、人员规模,而将与人才信息储备、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使用效率紧密相连。在“人际市场”与“载体市场”并存的同时,传统粗放型的有形市场正在向增加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服务的无形市场过渡,最终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在这种社会趋势下信息化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人才就业的主渠道,高校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率显现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高校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案实现就业信息化,为毕业生就业助力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历程

1999年首家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中国院校人才网”开通;2000年高校开始在校园网上发布招聘信息;2001年有近10%的高等院校尝试各种模式建设各自的就业信息网。在信息化手段用于就业的起初阶段,高校逐渐树立了信息化的意识。

从2002年至今,是一个政府重视,各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的阶段。如就业中的 “一把手工程”,“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准则。2002年教育部明确强调就业工作要实现“四化”即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开通,要求各地方、各高校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2004年国办35号文要求:“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信息资源建设,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 2006年11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启动,是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五部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共同发起组建的网络平台。2008年教育部和网络联盟组建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教育部着力打造的立体化平台,2008年大学生就业工①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第24期《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历》一文:截至9月1日,教育部公布的比例为74%

作的“一号工程”,它标志着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各商业性人才网站也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市场,建立专门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频道,建立常年校园推广网络,这些举措激活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就业服务网开始建设到现在网络建设中“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也预示着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就业信息化建设大大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用人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某学校就业信息网读取中心数据库中的毕业生信息,毕业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处理后找出合适职位,降低求职成本,加强求职成功率。

2.信息化就业平台的现状

信息化就业主要目的是用信息化手段去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低成本大范围地收集和使用信息,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实时双选平台,实现就业部门与用人单位动态信息交换,以及对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行为分析和效果监控等)。纵观当前形形色色的网上就业平台,呈现如下特点:

(1)由各自为战,到成立联盟,逐步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以及人才、劳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三网”互连互通,达到降低研发与运营成本、信息共享目的。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发展较快,由于在建设之初缺乏持续发展的思考,基本上没有整体的规划和资源有效整合操作方案,更难达到良好的运作效果。

(2)就业信息脱离毕业生的个性需求。目前区域性、行业性的就业网站不下数百,但真正能提供个性化信息、全过程服务的比较少,特别是优质就业岗位少。网上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包括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资料审核、信息发布、视频洽谈、诚信认证、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它摆脱了信息式人才网站的框架,真正达到了网上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就业的目的,从而保证求职与应聘的成功对接。

(3)信息冗沉,信息可信度不高、针对性不强。非本校的网上就业市场仅掌握招聘求职的信息资源,而不具备用人单位的客户资源或毕业生的实际人力资源,单位与求职者对接的成功率、资料的可信度、实地见面的安排等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所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此类网上就业市场的要求仅仅是就业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需要,只能以信息发布为主,基本上不能提供全过程就业服务。

3.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平台的特色。

就业管理平台是将本校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让本校学生、用人单位可以快速地建立个人资料、浏览招聘信息以及内部管理员修改信息,发布消息等,学校能随时统计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于平台的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和整体的信息维护都采用“适用,简单,智能”的原则,对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发布,对于平台的管理员来说可以方便、快速的完成信息的审核、发布、删除、回复等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私密性。私密是把双刃剑,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也客观上增加了门槛,限制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人才市场竞争大,为保障学校的联系的招聘单位不被

外校学生竞争走,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系统只对本校学生公开招聘信息,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每年都可以主动出击联系用人单位并发动全校师生提供用人信息,并实现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所发布信息的审核、使用分析、统计。

(2)共享与整合特色。围绕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完善平台各个模块的功能,优化平台运行和软硬件系统,统一各外来平台的数据信息。开发整合全国、省级高校联盟、校际内部的资源,采取网上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开展个性化深层次服务,增强平台的吸引力。

(3)自助性与互动性。平台具备发布留言及回复功能;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网上答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逐步引入专业化服务,借助就业管理平台逐步开展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择业观、个人素质提高等多项服务,改变不适应用人单位期待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并经培训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工程单位等优质就业单位,并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4)信息权威、针对性强、可信度高。由于平台的“非职业中介”式特征,就业平台的动态信息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与甄别,又能涵盖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薪酬等重要信息,能满足毕业生的多样性就业信息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指导模块了解最新就业政策、公务员考试、征兵等信息。

(5)更新及时、便捷。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公平分享,实现了信息快递,信息来源广,并进行分级分类;还可实行“一对一”帮扶措施,捆绑就业推荐;根据以往毕业生的去向进行跟踪实现就业反馈;还可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监测进而达到对就业市场的预测。

就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和使用,除了节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外,还能促进高校优化管理机制,为招生的专业、地区分布提供参考,为课程设置优化提供参考,减轻就业工作人员事务性劳动,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

我们自主开发的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做到了四个满意:毕业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院系就业管理工作人员满意,就业中心工作人员满意。毕业生用户可以实现修改口令、发布留言、查看专业以及非专业的招聘信息、修改个人资料、查看重要通知、查询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查询用人单位录用信息、查询所报单位统计、查询面试时间地点、查询近期单位面试报名情况、参与职业测评等功能;用人单位经校方审核通过后可以发布用人信息,修正用人信息,查看学生报名情况,公布学生录用情况等;院系管理员经校方审核通过后可以发布用人信息,查询学生信息,实现各种统计目的等;学院管理员可以进行各种数据处理,发布招聘及面试信息,就业录用登记,用人单位信息审核,查询报名录用情况,学院专业介绍,各种数据查询统计等工作。使用两年来,平均每年的点击率接近12万人次。毕业生、用人单位、院系工作人员和就业中心管理员都已经非常喜欢使用平台开展就业活动。

为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自主开发了职业测评系统,选取目前最科学、最实用、最准确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性格、基本素质、心理特征、职业性格、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六大方面42个项目的测评,能准确记录学生测评结果,能详细统计分析学生测评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

2008年教育部明令就业指导课为必修必选课,通过建立职业发展教学体系、就业讲座体系、就业座谈体系和学生组织体系,提高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研究水平,加大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力度。推进就业指导的制度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社会化、个性化、分类化以及互助化建设。正视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解决求职难、招聘难、信息不对称的矛

盾,努力建成集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 监测评估为一体的高效率的就业信息化系统。

总之,中国高校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化就业水平偏低,要想达到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信息化就业模式。还需要依托网络技术,找出现有就业网络的缺陷,克服自身困难,消除“信息孤岛”,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实现就业信息共享,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同时还要进一步实现就业状况的有效跟踪和监测,完善职前就业技能的网络培训功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就业,进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对“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2006,(3)

2.刘大为.把握机遇,加强合作,努力开创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6)

3.孙长林,刘锐.大学生就业信息集成管理网络平台系统建设思路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6)

4.杨雨龙,徐文.网上教育人才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2)

5.张凤有.提高就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开创就业指导服务开发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6)

作者简介]王文(1968-),男,汉,四川西充,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理学学士,主要从事高等数学教学,招生就业信息化研究。

详细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文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 邮编:401331 电话:***

上一篇:浣溪沙 中心 试题答案5则范文下一篇:我喜欢我妈妈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