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读后感

2024-04-22

《官渡之战》读后感(共16篇)

篇1:《官渡之战》读后感

我认为“官渡之战”是非常有名的战役,他讲述的是袁绍带领着70万大军去讨伐曹贼,而曹操在官渡迎战,它之所以十分有名是因为曹操只带几万人马却把袁绍的几十万人马打的溃不成军。那是因为曹操聪明过人,善于用心计。比如说在大战之前,曹操了解到袁绍背东朝西,可以利用太阳光的优势,所以请袁绍喝茶来拖延时间,等太阳光对曹方有利时,曹操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互让大笑起来,刚回到阵营便让射手放箭,由于太阳光十分刺眼所以袁方军士来不及准备被射到了一片。

在袁绍溃败以后许攸给袁绍建议,袁绍非但不听,还觉得许攸在害他,还要把许攸杀掉,许攸实在忍耐不下便投靠了曹操,曹操一听许攸来了鞋也没穿边去迎接,由于许攸的帮助,曹操大破袁军。

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便憎恨袁绍的.袁绍的多疑无知,称赞曹操的机智过人。

通过这场战役我学会了生活中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你肯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在逆境中转败为胜!

篇2:《官渡之战》读后感

袁绍知道曹操拉拢孙权对付自己,就率领七十万兵马去讨伐曹操,曹操只率领七万人马去迎敌。

曹操兵少粮少,就想速战速决,结果第一次交战就大败,曹操之后率兵守在官渡。曹操派人到许昌催粮,结果被许攸抓住了。许攸知道曹军粮草没了,就献计让袁绍趁机去攻打曹操,必胜。结果袁绍知道学友曾跟曹操有感情,就不信任他,许攸见袁绍不信他,就投奔了曹操。许攸给曹操献计,烧毁袁绍的粮草,袁军不战自乱,全无斗志四处 逃乱,袁绍发誓要跟曹操决一雌雄,曹操采取十面埋伏的计谋,兵分十 路,杀得袁绍大败而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人马怎么会败给曹操的七万人马?许攸抓住曹操的使者,本来是攻打曹操的良机,但是袁绍不相信许攸,从而失去了好机会。曹操相信了许攸的计谋,反败为胜。

篇3:官渡之战中的会计学

官渡之战,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在新版《三国》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书写。在此战中, 曹操以7万精兵大胜袁绍70万, 从而实力大大增强, 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会计学角度讲, 袁绍重核算轻管理、内部控制漏洞百出, 是导致其惨败的根本原因。

在官渡之战前, 袁绍兵强马壮、粮草丰足, 占据着绝对优势, 但战斗力不如曹军;而曹操虽然兵精, 但数量远不及袁军, 更重要的是粮草不足。在赤壁之战中, 曹操集中优势兵力取得首战胜利。但袁绍依然占据优势, 且袁绍囤积大量粮草, 而曹操部队粮草不足三天, 袁绍军师许攸打探到此消息并告知了袁绍。如袁绍与曹操对峙耗尽曹军粮草, 曹军必乱, 袁绍趁机追杀, 一定会大获全胜。但可惜的是, 袁绍只是把会计作为核算的工具, 并未真正运用到管理、运用到企业战略中去, 以为拥有数字巨大的粮草便可以高枕无忧, 为整场战争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再来说说在乌巢守粮的淳于琼, 此人嗜酒如命, 且没有责任心, 袁绍派他去守乌巢的兵粮, 说明袁绍对企业的重要资源“兵粮”非常不重视, 兵家有云:兵马未发, 粮草先行。无论是谁, 都知道粮草对于一个军队的重要性, 而袁绍却派一个玩忽职守之人在此重要之地守粮, 只能说明袁氏集团的规模超大, 内里却没有一个严谨的内部控制体系, 来约束各个岗位的员工, 使得集团内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更遑提应对措施, 使整个集团成了一个空有其表、虚无其实的一个空架子, 一只纸老虎。最后曹操借许攸之计, 亲帅张辽、徐晃等人火烧乌巢, 使得袁绍70万大军无粮可吃, 被曹操杀得大败, 只剩得800余骑逃回黎阳。后又在仓亭遭遇重创, 从此袁绍一蹶不振, 抱憾而终。

篇4:官渡之战的秘密武器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逐渐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在这些势力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当时,袁绍的兵力远远胜过曹操,他决心同曹操一决上下。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率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众多部将认为袁军过于强大,不可抵挡。

东汉建安五年二月,袁绍率兵首先攻打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曹操考虑到自己寡不敌众,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首先分散袁绍兵力,然后集中兵力,攻其不备,击败袁军,最终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曹操率军在此安营扎寨,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只得退回营地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根据谋士的建议,制作了一种可以自由移动的抛石车不断向其发射石头,击毁了袁军的橹楼及战车。经过三个月的奋力抗战,曹操终于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也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背后的真相

中国的抛石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是古代人作战使用的重型武器之一。

篇5:官渡之战的读后感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1,袁绍想去攻打曹操,谋士田丰、沮授等人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劝袁绍三思,袁绍非但不听劝告,还把田丰和沮授囚禁了起来。而曹操这边得知了袁绍的弱点,也开始壮起胆子来了。

公元22月,袁军首次进攻,可曹操却使用了声东击西之计,来到延津。袁绍中计,带兵杀来,结果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后退到官渡。8月,袁军逼进官渡。9月,曹军向袁军发起一次进攻,但没有成功,于是双方在官渡对峙了3个月。

后来许攸投奔了曹操,告诉曹操袁军的粮食都在乌巢。曹操听从荀的建议进攻,可袁绍并不在意,仅派少量的兵马去把守,结果曹操火烧了整个乌巢。而袁绍的另外两位大将张合、高览因受郭图陷害,也投奔了曹操,曹操的实力越加壮大。

不久,曹军发动全面进攻,杀了袁军70000多人。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篇6:《垓下之战》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史记里的《垓下之战》。

鸿门宴之后,项羽如愿以偿的率兵新进,将秦国的土地烧成了连渣都没有的一片废墟。并封楚怀王为义帝。还将巴蜀给了刘邦。但是,项羽只把肥沃的土地给了与自己亲近的将领,把那些贫瘠的连草都没有的土地给了众多诸侯,诸侯们一肚子怨气。

没过多久,刘邦叛变,率领着对项羽愤愤不平的`英雄豪杰们准备厮杀项羽,项羽见大事不妙,带着重兵急忙逃走。

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汉军约计与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军将领、陈贺为右军将领,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败,引兵后退,命左、右大军继续攻击。楚军次次打败仗,韩信再让汉军进行大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由于被断了粮食,楚兵筋疲力尽、无精打采。韩信命汉军士兵夜唱楚歌,致楚军士兵开始还念家乡,丢下手中的武器,军心瓦解。项羽见楚军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兵突围一直向南逃。刘邦让灌婴率5000骑兵马不停蹄的日夜追击,到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只剩了一百余人,项羽迷路,被汉军追至乌江,见大事不妙,拔起利刃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每个人都要公平对待,不能歧视任何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垓下之战》读后感】相关文章:

1.《垓下之围》阅读训练及答案

2.《魔兽上古之战》读后感

3.赤壁之战读后感

4.《滑铁卢之战》读后感

5.《赤壁之战》读后感

6.《巨鹿之战》读后感

7.希腊之战

8.和平之战作文

篇7:《赤壁之战》读后感

当时,曹操在荆州打败了刘备率领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想要消灭刘备和孙权,夺取江南,吞并东吴,统一中国。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寡不敌众,东吴只有五万部队。但他们占据长江天险,曹操的部队是北方人不善水战,周瑜利用蒋干中计让曹操斩杀了擅长水战的蔡瑁、张允消灭了曹操的有生力量。周瑜、孔明决定用火攻之计,他们先让庞统误导曹操将战船相连施“连环计”,又用黄盖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加上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亮借来东风,后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在周瑜和诸葛亮安排的几路军马伏击攻打下曹操的八十万大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这场战役胜在天时、地利、人和。败在曹操本人既生性多疑,又轻信他人。中了庞统的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信了阚泽的诈降书。加上曹操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曹操的士兵又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p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加上曹操轻敌,他太强大,对手太弱小,其实他也想到对手的种种计谋,也想到对手会用火攻,但他只想到西北风掉以轻心,最终失败。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呀?是天意还是必然?

篇8:《官渡之战》读后感

关键词:《中国历史》,官渡之战,曹军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在叙述官渡之战经过时称“200年, 袁绍率十万大军, 进攻曹军, 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 双方交战互有胜负。”[1]102

阅人教版《中国历史》之叙述, 似乎言之凿凿, 实则关于官渡之战曹军的数量, 因史无明文, 学者们的看法也大不相同, 大体而言, 共有五种说法, 即有万人左右、一两万人说、三四万说、十万左右说以及模糊说等。

1. 万人左右说。

持此说者有朱绍侯等。朱绍侯称:“那时, 袁绍有步骑十万人, 曹军大约只有一万人。”[2]7张传玺认为曹操“以万人, 大破袁军于官渡 (今河南中牟) , 全歼袁军七万余人。”[3]371

朱绍侯、张传玺等的论据显然源于陈寿《三国志》对官渡之战曹操兵力的叙述。如《武帝纪》称曹操“兵不满万, 伤者十二三。”《荀彧传》称曹操“以十分居一之众, 画地而守之”。《张范传》称曹操“欲以弊兵数千, 敌十万之众。”据此, 朱绍侯、张传玺等认为曹操有众万人左右。

然而早在南朝时期,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武帝纪》作注时, 就对陈寿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他说:“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 已有众五千, 自后百战百胜, 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 受降卒三十余万, 余所吞并, 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 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 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 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 略不世出, 安有以数千之兵, 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 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 公能分营与相当, 此兵不得甚少, 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 理应当悉力围守, 使出入断绝, 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 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 扬旌往还, 曾无抵阂, 明绍力不能制, 是不得甚少, 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 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 非八千人所能缚, 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 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 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 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 繇为司隶, 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 繇马为安在哉?”

裴松之的论据虽有可商榷之处, 但其认为《三国志》中所记述的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不实的看法, 却甚有道理。故何兹全称:“裴松之的想法, 大约是合乎实际的。”[4]36故万人左右说难以成立。

2. 一两万人说。

持此说者有朱绍侯等。如朱绍侯称:“官渡之战时, 袁绍方面是兵多粮足, 有大军十万, 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 可用来作战的, 大约只有一两万人。”[5]386杨德炳称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军兵力不会少于一万八千人, 其中骑兵亦不会少于一二千人。”[6]

持此说者如朱绍侯原本持万人左右说, 后来在其《中国古代史》修订版中将曹操的兵力修改为一两万人, 此显然是受到了裴松之的影响。而事实上, 裴松之只是认为曹操的兵力不应该如此少, 至于到底有多少, 裴松之也不知道, 故朱绍侯的一两万人说仍属猜测。杨德炳的一万八千人说是通过推算官渡前线曹军将帅统兵的数量得来的, 看似言之有据, 实则他的曹军将帅兵力数字除了于禁、乐进的步骑五千外, 其他如张辽、曹仁、曹洪等的统兵人数皆属推测, 所以最终结论并不可信。

3. 三四万人说。

持此说者有王仲荦等。王仲荦所谓:“曹操集结在官渡一带的军队, 最多不会超过三四万人。”[7]47黎洪认为保守估计“曹军也应在三万以上”[8]。台湾学者认为曹操官渡之战初期因未集中兵力, 故人数甚少, “及其既知战地战日之后, 操亦集中其三万余兵力于官渡之正面上”[9]80。

持此说者所用论据都值得推敲。如王仲荦、黎洪的观点都是以裴松之论据为依据得出来的, 前已论及裴松之在注中指出曹操征战中先后降伏了许多军事力量, 如破黄巾军, 收其降卒三十余万, 故曹军纵使有损伤, 也不应少到只有万人。学者据此认为若曹操捡选十分之一降卒为士卒, 其兵力也应在三四万人。于是就有了王仲荦和黎洪的结论。然曹操虽降服黄巾军三十余万, 但为其收编为士兵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三国志·武帝纪》所谓曹操“受降卒三十余万, 男女百余万口, 收其精锐者, 号为青州兵。”至于这一部分又有多少人, 却又不得而知。既然如此, 又怎么能得出三四万人之说呢?台湾学者认为曹操的兵力集中起来为三万余, 从其文意看, 也是一个估计数字, 既曹操自己统领的兵力不满一万, 他手下在其他地敌御袁军的将军们所率士卒合起来应有两万余, 两者相加就是三万余。所以说这些说法, 看似颇有道理, 但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 故皆不能成为定论。

4. 十万人左右说。

持此说者有沈祖祥等。如沈祖祥称:“建安五年前后, 曹操拥有的总兵力十五万左右, 其中十万左右投入了官渡之战。”[10]任重认为“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兵力约为10万人, 与袁军大致相当, 并非以少胜多。”[11]杨巨中:“官渡之战不是一次曹军以少胜多的战例, 而是曹袁两军各拥有十万之众相持半年”云云[12]。

持此说者, 其说法虽颇能耸动视听, 但这基本上是撇开了《三国志》所叙述的当时人看法, 而自行说解, 看似颇有道理, 实则难免凿空立说之讥。故此说虽最新奇, 也最不可信。

5. 模糊说。

持者有韩国磐等。韩国磐称:“袁绍占有青、冀、幽、并四州, 地广兵多粮足, 貌似强大;曹操唯有兖、豫, 地狭兵少粮缺, 貌似弱小。”[13]22何兹全称:“按当时的情况讲, 曹操兵士不如袁绍众多, 是没有疑问的, 但少到兵不满万, 似乎又太少了。”[14]123

此说在五种观点中最没有特点, 但却最符合事实。由于年代久远, 史料有限, 关于官渡之战曹军的具体人数, 确实已不可考, 严谨的说法只能如此。

篇9:精彩《三国志》——官渡之战

2.袁绍领十万重兵进攻当时的都城许昌,东汉朝廷令曹操带兵一万前去征讨。因为人少,一开始,曹军就吃了败仗。

3.曹操虽然兵力不足,但他深谋远虑,善于用兵。袁绍仗着兵精粮足,追击曹军,双方在官渡(河北省中牟东北)摆开了阵势。

4.曹操部下捉住了袁绍的一名密探,得知袁绍的大将韩猛将在近日运送粮草。曹操命令徐晃率一千余人拦截韩猛的运粮车。

5.当晚,韩猛押着粮车,往袁绍的营寨送粮。埋伏在山谷中的徐晃等人冲出来厮杀。韩猛抵挡不住,败退。徐晃命令士兵将粮草烧掉。

6.粮车被烧惊动了袁绍。袁绍命令淳于琼领两万人马去驻守他的粮草基地——乌巢。但淳于琼好酒贪杯,经常与诸将一起豪饮。

7.由于连续作战,曹军的伤亡人数达到两三千,粮草也十分短缺。曹操只好派密使带着书信到都城许昌请求粮草支援。

8.不巧,曹操派出的密使被袁绍的谋士许攸捉住了,并搜出了曹操催粮的亲笔书信。

9.许攸知道曹操支撑不了多久,便劝袁绍攻打许昌,但袁绍却认为许攸与曹操有旧情,拒不接受他的建议,还要责罚他。

10.许攸无奈,投奔了曹操。他问曹操粮草还有多少,曹操骗他说还能支撑三个月,许攸拿出了曹操的书信,曹操只好向他问计。

11.在许攸的指点下,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兵冒充袁绍的部队夜袭乌巢,淳于琼的士兵乱作一团,醉卧帐中的淳于琼也被活捉。

12.曹操杀散乌巢守兵后,自称是淳于琼部下的败军,退走时正好遇上袁绍部下蒋奇的人马。蒋奇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曹将张辽斩杀。

13.袁绍得知乌巢告急,令张郃、高览领兵五千救助淳于琼。路上,他们被曹操设下的伏兵打败。

14.张郃、高览走投无路,率众投降了曹操。曹操大喜,对他们给予封赏。当夜,曹操兵分三路到袁绍军中劫营,袁绍又败一阵。

15.得胜后,曹操假意调拨两路兵马,一路直捣袁绍的老巢,一路绕到袁绍大军的身后。袁绍不知是计,吓得惊慌失措。

16.袁绍不得已派兵迎战,他派大儿子领一路军退守老巢,派大将辛明领一路军去防守后路,刚好中了曹操的圈套。

17.就在袁绍的军队乱成一团的时候,曹操悄悄地将自己的军队分成八队,他一声令下,曹军直冲袁营,将他们各个击破。

18.袁军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四散奔逃,死伤不计其数,所有的书籍、车仗、金帛全部丢弃。

19.袁绍慌得连铠甲也来不及穿上,穿着单衣服就上马逃命了。最后,只有他的小儿子和八百人马逃了出来。

20.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却增强了实力,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10:《龙珠之战》读后感优秀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龙珠之战》这本书,被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感动着。

《龙珠之战》讲述的是在中古时期由于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一直藏匿在龙之秘境的龙珠突然炸裂成两半,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龙族的力量也因此而遭受重挫。因为龙珠是龙族的圣物,是龙族强大的能量来源和绵绵不尽的生命本元。为了找到龙珠的碎片让龙珠复原,龙族和他的朋友洛克王国的洛克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过程中他们先是遇到了阴险的假海德,后来还遇到了卑鄙的恩佐和无耻的库伦……但是困难没有吓到这些洛克和龙族的勇士,在重情重义的洛奇、顾全大局的夏奈,英勇的lulu的帮助下,他们战胜了邪恶力量和黑巫师恩佐。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件事:为了和平,一切冒险都是值得的。但是,做人做事不仅要有勇有谋还要顾全大局,为朋友着想,而不能为了一己私欲,二不顾大家的感受,让大家受难!

篇11:赤壁之战读后感

周瑜和诸葛亮是全剧最主要人物,周瑜是第一男主角。吴宇森的《赤壁》试图超越《三国演义》,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周瑜是第一功臣,并且年纪比诸葛亮大,只是后来在演义中由于罗贯中“拥刘”的写作立场,才将功劳全都摊在诸葛亮身上。并且在演义中将诸葛亮塑造成神仙似的人物,长髯飘飘,羽扇纶巾,把周郎塑造成嫉贤妒能的白面后生。

从吴导演最初的设定,由周润发和梁朝伟分饰周瑜和诸葛亮,后来发哥退出改由梁朝伟饰周瑜来看,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小乔有戏。花那么多银子请来林志玲大概是要渲染周瑜的感情戏,这是一个卖点,周郎和小乔是历史上羡煞旁人的情侣。

剧中大概会让美貌与智慧兼得的小乔来启发周瑜的计谋,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孙权的寡嫂、孙策的妻子大乔也由林志玲扮演,大概戏份不会太多,只意在表现林志玲有分饰两角的表演能力,此外无他。 孙尚香在赤壁之战期间就与刘备有情义,非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后才因“周郎妙计安天下”认识刘备,误打误撞成就与刘皇叔的婚姻,但戏份也不会太多。

篇12:《魔兽・上古之战》读后感

惊心动魄的海加尔山战役已经过去几个月了,邪恶的燃烧军团也被永远地逐出了艾泽拉斯大地。而今,处于卡利姆多山脉间的一个神秘的能量黑洞却将三位曾在沙场搏杀的勇士带到了远古――一个兽人、人类、甚至高级精灵都还未诞生的时代。其时,黑暗泰坦巨人萨格拉斯和他的爪牙正极力怂恿着艾萨拉女王和她的高等精灵们去清洗艾泽拉斯大地上的低等种族。其时,守护巨龙也正处于他们的极盛期――然而不久他们中的一位就会将这个世界导入无尽的黑暗中……

本书是这套史诗般的三部曲小说的第一本,()讲的是三位主人公怎样被卷入时间漩涡,又怎样永久性地改变了那场上古战争的结局:龙族魔法师卡萨斯神秘地失去了他的一部分法力和关于那场战争的一些记忆;人族法师罗宁一面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一面却又陶醉于自己日益增加的法力之中;而久经历练的兽人老兵布洛克斯希加则只求光荣地战死沙场。这三个原本不可能走到一起的生灵必须让半神半人――塞纳留斯和那些狐疑不定的暗夜精灵相信他们的女王是叛徒,否则燃烧军团通往艾泽拉斯的大门便会重新开启,那么,这场上古战争就很可能一直延续到未来……

篇13:反克隆之战

2008年的时候, 依靠新概念、低投入、高利润, 懒人用品火爆开局。那一年杭州的陈女士投资5万元开了一家懒人用品店。起初, 生意非常好, 店里的懒人扫地机、自动早餐机、拖地拖鞋等没几天就被抢购一空。然而好景不长, 跟风产品蜂拥而至, 而且价格超低。陈女士的生意很快就从天上掉到了谷底, 一年多就不得不关门。最高峰时, 懒人用品店在杭州开起了数十家, 但之后不到一年, 在恶性竞争之下, 转型或退出的已过大半。

如今, 懒人用品生意已大不如前。据业内人士介绍, 由于懒人用品行业以加盟为主, 大多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 从上游的生产厂家就开始随意克隆同类产品, 盟主们也纷纷抱着“赚克隆者的钱”这一想法, 不在产品的创新和质量上下工夫, 而追求低价以扩大短期规模经济效益。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上游生产厂家的生产质量, 大家低价竞争, 创业者也只被这种充满噱头的投资概念吸引, 而忽视对市场容量和产品性能种类的考虑。在多方纷纷克隆跟风的背景下,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注定了被克隆的悲剧。

克隆两条路

克隆方式主要有两种:对产品的模仿和对经营策略的模仿。懒人用品的例子就涵盖了这两种方式。第一种模仿行为比较常见, 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或比较容易掌握的技术。这样的模仿行为一般发生在市场相对不饱和的阶段, 新产品或新技术刚推出不久, 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同, 销售处于上升期, 从而吸引后来者模仿。

第二种对经营策略的模仿也是许多小店喜欢采用的克隆方法。比如, 2009年上海平顺路开了一家水果店, 几十种水果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木格子里;顾客根据喜好自由挑选中意的水果;出口处设有专人负责收银。由于这样的水果零售形式与超市、大卖场相仿, 因此被称为“水果超市”。第一家水果超市开张后生意火爆, 很快就有人模仿这种策略在上海开起了第二家、第三家……然而, 短短的半年时间就全部倒闭。这固然有市场饱和的原因, 但水果经营者的进货渠道都差不多, 价格上没有多大优势, 盲目跟风导致成本上升, 竞争加剧, 最终“同归于尽”。

克隆两群人

小投资者的克隆能力是最厉害的。因为在很多人眼里, 克隆别人的成功已经成为一条创业捷径。常见的克隆者主要有两部分人群, 一是自己资源不足的小投资者, 另一种是手里握着资金却不愿投入精力开发产品、开拓市场, 又想快速赚钱的人。前者主要是集中在小本创业群体中, 他们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资金短缺、生意经验少。因此, 选择模仿成了实力弱小的他们最好的选择。但这样的模仿者对市场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一般仅限于很小的局部区域。

真正可怕的是第二种模仿者。每当市场上出现一种新产品或项目, 如果市场需求大, 利润又比较高, 这群人就会像恶狼一样迅速进行克隆。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市场能不能持续发展, 只在乎短期利益。他们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 可以迅速地生产大量的同质化产品, 再配合大量的广告宣传, 把市场搞得看似火热一片, 然后就迅速卖产品、招代理、搞加盟, 大赚一笔就不再管别人的死活。

这些模仿者能达到目的, 往往是“先行者”实力不足造成的, 比如资金不足, 面对需求暴涨却不能扩大生产。再比如销售网络不够健全, 只能吃掉附近某些区域的蛋糕, 却不能吃掉外省市的蛋糕。一旦实力较强的跟风者进来, “先行者”就会被快速地挤到一边去。

反克隆高手

正宗有道

广东省中山市石歧有一种名产叫石歧乳鸽。当地有一家石歧佬乳鸽店, 生意非常红火。可马上就有人跟风遍地开花, 都叫石歧乳鸽, 把石歧佬乳鸽店的生意给抢了。可由于石歧乳鸽是地方特产, 不能注册品牌, 石歧佬一时六神无主。他猛然想起有个专做指甲钳的梁伯强, 见多识广, 便上门求教。

梁伯强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找了一位卡通大师, 把石歧乳鸽设计成形象代言人, 并且分成公鸽和母鸽, 分别取名琪琪和歧歧, 然后就把它们印到指甲钳上。梁伯强让石歧佬到香港和澳门车站, 凡是看到购买了到中山车票的人, 就送一个指甲钳。人们对这个指甲钳非常好奇, 因为上面印着一句话:“我叫歧歧, 你上过我那儿吗?”还有一个热线电话。如此一来, 很多人就议论开了, 说中山的“小姐”大肆来到香港拉客。在舆论压力下, 中山市相关部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声明“琪琪”和“歧歧”是石歧乳鸽的形象代言人, 热线电话只是订餐热线。

经过此事件, 石歧乳鸽最正宗的当然就是石歧佬乳鸽店。巧妙地甩开了克隆者, 石歧佬乳鸽店的生意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迅速发展成一家连锁企业。

公开配方

几年前, 深圳一家手工水晶皂公司刚推出产品没多久, 马上就出现了大量克隆者。起初公司老板很奇怪, 因为产品配方和原料只有他们才有, 怎么还会突然出现那么多提供配方的公司呢?原来很多人看到这个项目的前景可观, 就胡乱凑个草台班子, 以假配方骗取加盟者的培训费。于是, 这家公司干脆在网上公开了配方, 并且免费培训, 致使克隆者觉得没有了油水, 不得不败下阵来。而这家公司则借此赢得了投资者的认可。

编辑手记:“感谢”克隆者

克隆让人愤怒, 如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面对现实, 我们很难逃避这个追逐利益的商业时代, 只有用智慧、用毅力、用法律等手段去尽量保障自己的利益。

其实, 任何克隆跟风的都是表象和利益。我们自己创办的企业, 一定有着自己的特色, 特色便是我们的魂。只要不丢魂, 什么克隆都只是跳梁小丑, 注定会失败。牢牢守住自己的魂, 挺过被克隆时的艰难, 前面的路, 一定会更宽广。真正的品牌, 也正是在类似的艰难中坚守与创新, 走出了自己的路。

企业如人生, 有崎岖有坎坷, 再正常不过。有人克隆, 说明项目优秀, 点子精准, 潜力巨大;有人克隆, 迫使自己不断完善, 不断顺应市场与消费, 不断创新;有人克隆, 让自己在压力之下锻炼了自己抗风险的能力, 受益终身。因此, 我们直面市场, 直面竞争, 是必然经历的过程。

篇14:《官渡之战》读后感

这场对决,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许多人的预测,包括曹营人士的预测,袁绍取胜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否则,许下都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写信给袁绍,为自己谋划后路了。

《资治通鉴》和《后汉书》《三国志》所有诸家评论,都肯定袁绍具有政治优势。

袁绍是标准的官N代。高祖袁安以下,四世皆为三公,门生故吏众多,“势倾天下”a。当朝还有叔父袁隗为太傅。袁绍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名士,“不应辟命”,拒绝出仕。中常侍宦官赵忠等对此很有意见。叔父袁隗命其出山,毋为家祸,袁绍才应召进入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府。这说明袁绍怂恿何进诛杀宦官,是其来有自的。

公元190年,关东盟军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作为渤海太守,势单力薄。他之所以被推为盟主,并不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由于政治优势。董卓任命的冀州牧韩馥,作为渤海太守袁绍的上司,处处为难他,甚至阻止其发兵。那么,袁绍的政治优势在哪

里呢?

原来,袁绍起兵后,董卓诛杀了袁隗和袁氏家族之在京都者。“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a家族的蒙难,激起了各地豪杰的悲情,都愿意追随袁绍起兵。

总结起来说,袁绍为世家子,其家族四世三公,是东汉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袁绍本人是名士,在士林中有一定号召力;袁绍家族被董卓所杀,唤起了大家的同情。

可是,从当年共同歃血为盟(誓师大会)讨董卓,到诸家分道扬镳,乃至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曹操,其间共十年。这十年间,袁绍把自己的政治资本输得精光。

应该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符合汉灵帝生前意愿的,汉灵帝委托蹇碩的,就是这件事,只是蹇硕没有做成。但是,这件事袁绍反对,为此他不仅与董卓闹僵,更与献帝产生了隔阂。

董卓初入洛阳,招纳贤士,重用被禁锢废弃的党人名士,就此而论,这本应是贯彻了东汉党人名士的意志,也符合袁绍的立场。名士王允之所以留下辅政、蔡邕之所以出山b,就有这层原因。及关东军讨董卓,董卓就破罐子破摔,胁帝西迁。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难道真的是为了勤王吗?值得怀疑。因为汉献帝之拥立,并不符合袁绍的意图。在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袁绍有三错:

首先,公元190年,袁绍曾谋划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遭到曹操等人的反对,就连刘虞本人也坚决不干。这使人怀疑,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无非也与董卓一样,冀图“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袁绍对于献帝的不忠,昭然可见。假如,你是其时的豪杰,会如何看袁绍的政治

投机?

其次,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大交兵,献帝成为双方争夺的人质,幸而出逃,一路颠沛流离,东向京洛,后面还有李傕、郭汜的追逼。冀州士人建议袁绍利用这个机会勤王,迎护汉献帝。如沮授就向袁绍建议:“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提出西迎献帝,建都邺城,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讨伐不听王命之人。这本是彰显袁绍政治资本的好事,可是袁绍却听不进去。汝颍名士淳于琼、郭图反对沮授说:“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a袁绍竟然听从了他们二人的意见。假如你是其时的豪杰,怎么看袁绍政治立场的短视?

袁绍在迎护献帝的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态度,再一次失去了高举政治旗帜的机会,拱手把机会让给了曹操。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迁都许下,看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袁绍竟异想天开,想让曹操将天子迁都鄄城,以便密近于己,被曹操断然拒绝。

第三,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称帝,遭到曹操和吕布的轮番打击,不及两年,穷困败落,于是“遣使归帝号于从兄绍”,并说:“禄去汉室久矣!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谨归大命,君其兴之!”b对于这种不靠谱的做法,袁绍居然甘愿接受,还遣长子袁谭在青州接应。袁术途中遭到刘备等人的拦截,吐血而亡。

大约是被弟弟的转让皇位所触动,就在这个时候,袁绍竟然想自己称帝,故授意主簿耿苞,密劝自己登基,又把耿苞之言拿来征求军府将士的意见,结果遭到部下的一致反对。袁绍为了顾全自家面子,乃杀耿苞为自己脱罪。这一做法,不仅使自己丢了信誉,也使那些政治上坚定、真正支持自己的人寒了心。假如你是当时的豪杰,怎么看袁绍政治上的野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官渡之战爆发了。对于曹操的进攻,也就是对汉家朝廷的进攻,《后汉书·袁绍传》记载道:“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不同,不得已乃杀包以弭其迹。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及南阳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

这里说得很清楚:一是袁绍虚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二是耿包(即耿苞)授意启动称帝之议,遭到幕府的一致反对,耿包作为替罪羊被杀,暴露了袁绍的政治野心;三是在这种情况下,袁绍才决议征讨曹操,其实是举兵指向朝廷。

总之,袁绍家族作为东汉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在一系列政治事变中,看不出他的忠诚。相反,他政治上投机取巧,首鼠两端,短视自私的缺点和不臣之心,都暴露无遗。所有这些愚蠢的做法,不断地削弱其政治号召力和公信力。荀彧是公元192年就离开袁绍的,郭嘉也在此后不久投奔了曹操,我想不能不与这一点有关系。联想到袁绍当年出馊主意,极力劝何进招董卓进京,只能说,缺乏政治头脑,目光短浅,是他一贯的政治短板。

nlc202309011954

现在袁绍十万大军打过来了,双方实力悬殊,都在争取周边割据势力的支持。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有许多人看好曹操。诸如南阳张绣的谋士贾诩、凉州牧韦端的幕僚杨阜、荆州牧刘表的幕僚韩嵩等。

张绣本来与曹操有仇a,贾诩劝说他归附曹操,理由是:第一,曹操有政治优势,“奉天子以令天下”。第二,归曹后我方的相对优势,“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第三,曹操大度,不会记私怨,“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杨阜的说法是:“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韩嵩的理由是:“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移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b

总之,贾诩强调的是政治优势,杨阜强调的是军事才能,韩嵩还加了一条“贤俊多归之”的人才优势。这些人都主张在袁曹之间,选择曹操。官渡战争前夜,人心向背于此可见。

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曹操方面的反应如何呢?“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孔融大约代表惧怕者,他对谋士荀彧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逄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

荀彧的回答耐人寻味:“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曹操的分析则是:“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和荀彧二人有两点看法,高度一致。一是袁绍兵员虽多,但是部署、调度之法,却不高明。二是政令不一,互相势不相容。只是荀彧把具体人事纠纷讲得更具体罢了。

袁绍用兵不及曹操,这在当时是有公论的。

在关东军讨董卓之際,鲍信就持此看法,坚定地看好曹操。当时,最卖力的是曹操和孙坚。袁绍却在事后利用冀州牧韩馥内部的矛盾,抢夺冀州地盘。同时,在田丰、沮授等人的辅佐下,攻下幽州、并州、青州。袁绍攻打幽州公孙瓒的时候,显得尤其吃力。史称:“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袁绍想休兵讲和,公孙瓒不答理他,照样增修守备,自信地对幕僚长关靖说:“当今四方虎争,无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经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a从公元191年到199年,双方的杖打了十年,只是由于公孙瓒的内部军事部署有误,才被袁绍有机可乘,公孙瓒失败自杀。这是在官渡之战的头一年。袁绍虽胜,却不能掩盖其在军事上花拳绣腿的本质。

袁绍用兵不及曹操,最重要的表现,是对于战争时机、事宜的把握,“多谋少决,失在后事”。

先说时机。袁绍与公孙瓒打了近十年仗,勉强取胜后,就要去攻打曹操。沮授说,现在时机不对。“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当今之务,“宜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沮授的意思是必须找到一个进攻曹操的政治由头。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后,可采取长远经营,以逸待劳之策,“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舡,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否则的话,现在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我们举师南向攻之,“于义则违”,“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分解了监军沮授的兵权。

再说事宜。公元200年正月,刘备在追讨袁术的过程中,伙同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事情泄露,曹操要去讨伐占据徐州的刘备。冀州别驾田丰建议袁绍乘着曹操与刘备连兵未解之机,“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这也正是曹操部将担心的事情。可是,“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两军对决,竟然以小儿子生病,需要照料,放弃进攻的时机,简直不可思议!难怪田丰气得举杖击地,大呼: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生病失去这个奇袭的机会,可惜啊,可惜啊。郭嘉曾经在袁绍手下干过一段时间,他就预料到事情会是如此:“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a

待到曹操击破刘备,还军官渡,袁绍儿子的病大约已经好了,“乃议攻许”。田丰反对说:“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放弃这样一个完全之策,却“决成败于一战”,有这个必要吗?“若不如志,悔无及也。”可是袁绍不仅不听,反而因为田丰强谏、沮众,把他关押起来。难怪“十胜论”说他“是非不可知”b了。

乌巢是袁绍屯粮重地,生死咽喉。当发现曹操亲自袭击乌巢时,他不能听从张郃、高览的正确意见,紧急调遣重兵死命救护自己的命门,却听从郭图攻打曹营的谬计。结果,乌巢被烧,军心崩溃,曹营也没有拿下。用兵之轻重缓急,懵然无知,所谓“兵多而分画不明”,何其

然也!

袁绍用兵不行,还突出表现在用人不行上。他重用的那些高级将领,诸如颜良、文丑、淳于琼等,有匹夫之勇,无统御之才。即使有才华的大将,如张郃,在袁绍手下也表现平平,反而在他投降了曹操之后,成为了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

袁绍运筹帷幄的谋士,除荀彧、郭嘉先后离去外,田丰、沮授的正确谋划,他都听不进去;掌管内务决策的,如审配、逢纪专断自恣,郭图嫉贤妒能。学术界已经注意到,袁绍内部存在两个对立的名士集团,即汝颍名士集团和冀州名士集团。比如,审配、田丰、沮授是冀州名士,郭图、淳于琼、许攸是汝颍名士。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实际决策上,并不完全按地域分派。如审配、郭图与田丰、沮授不睦,在是否发动对曹操的进攻上,田丰、沮授都持谨慎态度,郭图、审配则支持攻曹。审配自己不干净,还以贪渎之名逼走了许攸,郭图自己的形式判断失误,却气走了冀州名将张郃、高览。“十胜论”中说道袁绍内部“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荀彧分析他们“势不相容,必生内变”,绝非虚言。最后许攸叛变出走,完全如荀彧所料。其实,这里不仅有殄域之见,更重要的还是权益之争。而在这个问题上,主帅听断不明,心胸狭窄,才是内部冲突、争权夺利的根本

原因。

总之,袁绍为什么失败了呢?“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政治野心很大,操作的智谋却不够;表面威武,内心忌刻,却没有统一内部意见的足够权威;兵员虽多却不善部署,将士骄横而政令矛盾。

你看,曹操看得多准啊!

篇15:赤壁之战读后感

我认为,曹操战败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三是运气因素。但到底哪个是主要因素呢?

先说自然因素,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不善水战。来到南方作战水土不服,不习惯南方湿润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乘船,经不起风浪颠簸,谋士就向曹操献计:把船用铁环连起来,这样士兵站在船上就不晕船了。曹操采用了建议,却没想到他自己下令连接战船,成为了自己水军葬身火海的主要原因。而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又感染上了瘟疫,死伤了无数人。“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史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志》)可以看出,瘟疫也是曹操兵败的因素之一,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军心散涣。

其次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分为两点。第一点是从曹操自身角度来说。当时时机并不成熟,此战不应该打,贾诩曾进言,希望曹操休养生息,可做到“不战而令江东称臣”,可曹操自负轻敌,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八十万大军足以攻打下荆州,不听从贾诩的话,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所谓“骄兵必败”,再加上曹军多是降军,军心不稳。第二点是从孙、刘角度来说。孙、刘虽然兵力不足,但身边却有许多的谋士,献上了许多好计谋,采用了正确的战术。在采用的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苦肉计。曹操性格多疑,东吴人正是抓住了曹操这个弱点,又派能言善辩的阚泽去送信,故曹操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没有仔细考察黄盖投降的真伪。却不料黄盖是诈降,使得黄盖火烧战船。

第三是运气因素。在运气方面,曹操可能背了点,一是谁料大冬天的居然刮起了东南风,为孙、刘火烧赤壁提供了有力条件,正好烧了处于江北的曹军兵船。二是雾,《英雄记》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这虽然不是直接的败因,但也对曹军造成了不利。

篇16:《洛杉矶之战》读后感

《洛杉矶之战》读后感

4月2日,万里无云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我们*员工怀着感恩的心,利用工作时间享受着公司给员工的福利,欢欣鼓舞的观看了《洛杉矶之战》这部非著名科幻战争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个海军陆战排在洛杉矶街头与外星入侵者进行巷战的故事。驻扎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彭德尔顿的海军陆战队基地排长迈克尔・兰茨接到命令快速反应,迎战沿着全球海岸线正遭受的不明打击。兰茨率领一排毫无经验的士兵与天外来敌在洛杉矶陷入激烈巷战,对方是强大的外星军团,这些诞生自海洋的异形生物企图铲除人类,接管地球的水资源。这些海军陆战队员们成为了洛杉矶之战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①]

一、在技术方面来讲,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满目的晃动和充斥双耳的爆破和吼叫声持续了两个小时,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享受电影。在走出电影院后的两小时里,我的头脑一直在眩晕,类似于轻微脑震荡的感觉。

《洛杉矶之战》全片几乎没有一个静止镜头,据说使用了手持摄影。这样的拍摄手法在战争片和恐怖片中都是很有效的,但对观众的`感觉来说是一种冲击和折磨。

二、从影片创意上讲,该片也无新奇之处。

拍摄现代战争片想突破前人(斯皮尔伯格…)也是相当的难度,于是便选取了外星人这个假想敌。但与人们心中外星人的形象稍有不同的是,这部片子的外星人战斗力像极了和美国军力相抗衡的某军事大国,却远逊于印象中的动辄远遁太空的ufo。

三、教育意义,口号意义要重于实际。

“决不能抛弃一个平民”,“为国而战,为人民而战”,活生生一个美国军队的征兵广告。这是专业影评给予该片的概括。该片的主题颇多,对我而言,最多的感悟在于和平之不易。我们要感恩现在和平稳定的社会。鼓吹为国而战者,实质却是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于狭隘的爱国主义而找的战争的种种理由,往小说是祸国殃民,往大说则是影响世界和平、破坏宇宙秩序。

看过这部影片,我感到我们需要担负起拯救世界危机、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重担(宇宙安定,从我做起!欧也!)--从今天开始,我劈柴喂马,开始关注粮食问题,买一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今天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今天开始,不如不相见,便可不相恋;从今天开始吃素斋戒,为和平祈福。

法律部瘦马

.4.6

上一篇:淡了容颜忘却不了的曾经精美散文下一篇:久长路社区象棋技巧讲座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