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教案

2024-04-13

《淝水之战》 教案(共6篇)

篇1:《淝水之战》 教案

《淝水之战》 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

一.课文解读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这既是供青少年学习文言的语体范本,更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大补。这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容易成为亮点。

善于刻画人物,亦史亦文,是中国史传的传统特色。本文在方面尤有匠心。在众多中突出重点,即突出双方核心人物苻坚和谢安,因为他俩是决策者指挥者;在重点中别以详略,即详苻坚(大量笔墨)略谢安(仅二百余字),因为谢安的深藏不露与苻坚的狂妄张扬恰好相反,苻坚充分彰显弱点之处,正是谢安十分具有优势之处,明写苻坚,实际上是暗托谢安;在详中侧重互补。写苻坚,在语言上突出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在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上,突出其一意孤行,独断专横。狂妄与专断相辅相成,导致了淝水之战的错误发动、错误用人、错误决断和惨败结局,直至后来苻坚为手下(兖州刺史,一直怀有乘乱复国的羌族首领)姚苌计擒杀害。本文形象塑造上的突出成就,是指导中学生欣赏作品,写好人物,提高写作能力的优质资源。

写大战争,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点,重在揭示本质,这需要剪裁上的大手笔。本文剪裁上的精巧在于三详三略。详前秦而略东晋,明显了前秦出兵东晋的盲目性与危机性,也就暗揭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向战前谋略的过程,略具体的战争实况,谋略决定发展的必然,实况只是谋略的验证而已。此其二;详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忘影响战争的偶然因素,如秦大败逃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幻觉,略带上几笔用心非凡。因为必然导致偶然,偶然促成必然,二者互补凸显战败的根由,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启发性。这些是指导学生学会剪裁大手笔,提高作文驾驭能力的极好范例。

本文文字优美而质朴,简洁而晓畅,注解也较为详略。但对于刚进高中的同学来说,也有忽略或避开的词句成为他们学习的疑难,如“其”的副词用法用义(高考多考),部分名词动用,复杂省略等。早已成为成语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谢安折屐的经典细节,要通过改编故事或是小品表演形式,熟记熟用。带有文化常识性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学生重点积累。

二.教学设计

以下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

教学设计一(基础级)

实施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文字疏解难度较大。对于基础一般的高一同学,须严格要求他们对照注释,认真预习,梳通大意。然后理出战争发展线索(起始、转化、结局),找出关键人物的得失,据此总结胜败之因,说说认识体会,评评艺术特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中,循序渐进地学活学实。

实施重点

梳理线索,总结教训,分析人物,品评特色。

实施步骤

(一)文字梳理

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如学生不愿意,就要下功夫、动点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生生互动后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化解(不是仅供答案,关键是找规律)。学生未发现的疑难,教师须补充,以媒体显示,帮助解决。

指导参考:

⑴名词动用:

①谢玄等去(距)洛涧二十五里军(动用,驻扎)

②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用,统领、劝阻)

③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动用,下围棋)

④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⑵“其”的副词用法、译法

①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将然语气,将要,打算)

②昔朕以„„,卿其勉之(希望,命令语气,译作务必,一定)

⑶省略与承接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A)民每十丁„„皆拜羽林郎。(B)又曰:“其以司马昌明„„可先为起第。”

“诏”统领,A处略“诏曰”,B处略“诏”。不同的是,A处一句用转述方式,B处一句直接引用,内容的承启关系明确。

⑷下列古今异义词语须积累

①根本②处分③庙堂④流涕⑤左衽⑥仆射(yè)⑦床上

(二)对照互解

.结合注解,同桌对译,可一人一段。教师巡视提供支援,共性的东西可集中点破。

2.前后桌四人一组,共同梳理故事情节,熟悉战争经过及其主要人物。

(三)成败探究

在熟悉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对败原因及其教训的思考。学生会有发现,可能不全不准,重要的是把大家的思想激活,将空间开放,在众人说的互动之中,教师协助说准补全,从中感悟做人的启发,吸收自塑的养料。

这个环节可先行分组探讨,认识渐趋成熟后,全班择优交流。交流须以文本的语言品析为据,切忌脱离文本变成历史课。

教师分步指导参考:

.引导“找转机点”

优劣转机:洛涧一战,前秦由所向披靡转为败逃恐惧。原因是东晋兵直前硬杀,前秦兵猝不提防,迅速崩溃。

决战转机:苻坚决计“少却”,引发溃退不止,晋兵乘势逼追,秦兵闻风丧胆,自伤自残。

2.引导“寻根究底”

从形式上看,前秦失败是战斗力不强,退兵失误,智勇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和”。表现有三:

①前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

②异族首领利用苻坚“骄矜”弱点,推翻前秦统治

③异族士兵保全实力另有所图决定战斗力不强。

汉族士兵不愿打仗伺机逃散

结论:骄者必败,散者必垮。坦大任必须戒骄戒躁,行大事务必凝心聚力。这是我们学这一课应有的自励、自塑。

(四)人物分析

引导抓主要人物个性,抓情节依据,提示对比思考。

.苻坚:狂妄、专断不可一世,也有脆弱,自知之明的一面。

“狂妄”:①“下诏”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②苻坚淝水决战执意“少却”时的自负(“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专断”:①“朝臣皆不欲坚行”,“不听”忠诚肺腑之言,执意东征。②淝水决战,不听诸将皆以为不宜退的忠告,冒然命退。

“脆弱”:寿阳城见、感、言,显其外强中甘。

“自知之明”:淮北谢民、涕叹。

2.谢安:成竹在胸深藏不露,显得静气、大气。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五)技法品味

.剪材的大手笔

参见本案“文本研究”

2.表现的小镜头

⑴小处呼应大处

①左将军窦冲“此不祥之征也”。

②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之言:“主人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出征之前的两处话语,预示了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

⑵细微透出深刻

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穷极了谢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的本性特定,很有情味。

.语言个性化,如苻坚。

2.对比映衬法

①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不听”之比,突出苻坚的“专断”。

②将须的急迫与谢安的“夷然”之比,突出谢安的“镇定”。

教学设计二(提高级)

实施设想:

本文虽然文字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但主线分明,照应紧密,故事性强,注解较详;战争题材又是高中生感兴趣的。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借助于充分的预习,通过外显的活动,可以带动内化的吸收。尤其是通过开放的适当跳出文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更能提高文本的资源运用和教与学的质效。

实施步骤

(一)故事演讲

.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教师相机点拨。

2.同组交流,对照课文,品评得失,各组选出最优者。教师巡听,相机辅助。

3.全班级展示,由各班选出的最优者上讲台,用自己归纳的文字或简图在投影上显示,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全班同学对照课文,听、评、质疑。教师欣赏、协调,扶正,必要时可补充。

指导参考:

起始: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用阳平公融的话说:一来内部异族分子正想乘乱复辟,二来新招富家子弟,不善作战。轻意出征,事不成,后患生。可惜苻坚听不进忠言,竟任用两个怀有野心的异族分子率军出征。

发展:当前秦百万之师万里迢迢压到颍口时,晋孝武帝命令英勇善战的谢家将领率兵迎战。谢安的深藏不露,既迷惑了对手,也迷惑了同僚。于是,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然而,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就连苻坚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皆以为晋兵出没,很是失望与害怕。

高潮: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提出“移陈少却”的请求,这在战略上分明是诱计,是陷阱,可狂妄不可一世的苻坚依然听不进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一退不止。加上主帅阳平公融阻退,马倒被杀,东晋的紧逼,前秦兵硬是在自退自耗中死伤惨重。

结局:前秦苻坚逃亡中被箭射中,独自逃到淮北,重重酬谢给他饥来之食的农民。然而农民拒收,回敬一句使苻坚愧然泣叹:“我还有什么脸面为人之君啊!”谢安获得东晋大胜,终究掩不住内心的大喜,跨门槛的时候,把木底鞋的鞋齿给碰断了。

(二)问题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表达的意识,习惯、能力。教师不用教参的框框局宥学生,但须作及时的辅助,引导,促成探究有序有质有效。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心中有数,脑中有方,眼下有主,脸上有情。

.关于胜败的原因与教训

除了传统思考的必然因素(即苻坚的骄横,专断,不可一世)之外,不妨放开,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即可。下列几个角度可供参考。

⑴从特定的背景看淝水之战,发动即意味着失败。参见“相关链接“

(一)⑵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

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

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⑶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触“木”惊“心”

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似催命

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

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⑷百万之师确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秦错误发动与注定失败,教训惨痛,必须吸取,避免重蹈覆辙。

(三)拓展学习

阅读下则短文,寻找与本文有相连的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三.相关链接

(一)淝水之战的相关背景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有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已足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

(二)“以少胜多”质疑

有人详考史料,对双方兵力之比提出新的见解。一,前秦的百万军队是虚数。从当时北方人日的估计数看,前秦全国有百万军队已是惊人数字,即使有,苻坚也不可能全部征调伐晋,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更重要的是,这虚数百万也没有全部赶赴前线,苻坚到彭城时,凉州、幽冀、蜀汉之兵均未到达淮淝一带,因而根本没有参加淝水之战。二,当时集结在淮淝一带的军队,是苻坚的弟弟荷融率领的三十万,他们也没有全部投人战斗,而被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五百余里长的战线上。驻扎在寿阳及其附近的军队,充其量不过十万。加上苻坚从项城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不过十多万人,况且战争发生时,这些军队也不会全部投入战斗。正因为寿阳一带兵力不多,苻坚才会在看到晋军严整的阵容时。怃然而有惧色,产生草木皆兵之感。三,晋军八万除刘牢之所率五千人进军洛涧外,均参加了战斗。当时,晋军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的兵力,本来就较雄厚,再加上新投人的八万,因此当秦、晋双方沿长江中游至淮水一线交战的时候,晋方在前线至少有二十万以上兵力。再考虑到前秦军长途跋涉、军以逸待劳;前秦内部意见分歧、晋军上下一心等各种因素,晋军占了一定优势。因此,不论从两军交战的时候,还是从整个战役情况看,淝水之战时双方投人的兵力,是大致相当的。

(三)毛泽东谈读《资治通鉴》

954年冬,毛泽东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对义乌籍的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必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篇2:《淝水之战》 教案

目录简介战争情况战役背景战争起源收缩展开简介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馀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寿县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右图为淝水之战到北伐时期的南北形势图,图中黑线为淝水之战之前双方实际控制区域分界线,红线为北伐胜利到谢安去世时期的双方实际控制区域分界线。 原文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五卷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 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战争情况

淝水之战的.南北方分析,如下表: 战前情况 前秦(氐族建立的政权) 东晋(西晋汉室南渡的政权) 先后灭掉代国、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休整了十年时间 发动吞并东晋的一系列战役的同时还派了吕光进军西域 大权臣桓温的篡位的阴谋经过王谢两家的努力和平化解 ,并且谢安积极缓和士族之间的关系,稳定国民的情绪,并组建北府军,皇帝上台两年时年十九岁 战争性质 侵略。 反侵略。 战斗准备 西线(益州巴西县)八万水军主帅为姚苌、裴元略,中线(荆州襄阳)二十余万兵力主帅为慕容垂,东线(主线)三十余万嫡系部队苻坚御驾亲征,民兵四十余万在路上未到(总决策总指挥:苻坚,后方:太子) 西线益州已失手,中线(荆州江陵)十万兵力主帅桓冲,东线(扬州广陵)北府兵八万主帅谢玄、谢石、谢琰,豫州刺史部(豫州淮南)七千兵力主帅桓伊(总指挥:谢安,后方:谢安,前线总指挥:谢玄) 战争过程 前秦先夺益州,再夺荆州江北重镇襄阳,然后苻坚从长安出发,东晋桓冲主动渡江北击,声援建康。谢玄、刘牢之在淮南以五千兵力大败前秦猛将梁成十万兵力。淝水之战前秦大败,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背景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战争起源

篇3:淝水之战说谢安

(《世说新语·雅量》第三十五则)

本文所讲故事发生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冬十一月淝水战役胜利之际。当时,谢玄诸军大破敌军的书信火急送达宰辅谢安手上。在淝水战役之前,前秦与东晋政权对垒,史称“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淝)。京师震恐”;而东晋除了荆襄上游的西线军队被动防御外,倾其全力,“遣诸军距(拒)之,凡八万”。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东晋朝廷的恐慌混乱,亦在意料之中。所以,谢安领导下的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对于东晋朝廷来说,更是转危为安的关键之战。

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创造了这样辉煌的业绩,作为宰辅的谢安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欢欣鼓舞的样子,相反,在客人面前,照旧下围棋而意色自若,“举止,不异于常”。不过,一旦客人走了,《晋书》本传绘声绘影地说:“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史家因此对谢安讥评云:“其矫情镇物如此!”给予了否定评价。言外之意,谢安领导下所取得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并非必然,而是如今日购买彩票获千百万的头等奖一样,是相当侥幸的偶然,在大庭广众之中,欢欣发狂才是应该的。

这一讥评写在正史本传中而广为流布,是不公平的。战争是极其复杂的事,其胜败牵涉敌我双方诸多条件的变化。打仗本身具有一定冒险性,二雄相争,很难说谁有百分之百必胜的把握,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的胜算,聪明的军事家就会果断地“冒险”。

对于淝水之战,谢安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但是,在充分分析了敌我动态及诸多条件以后,其内心明显具有了战胜的把握,因而能够从容不迫地去安排部署。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并非偶然。

心理战的胜利

大敌当前,敌我兵力悬殊,而前秦早就运用了心理战术,一方面鼓舞自己的士气,一方面瓦解东晋朝廷的信心。符坚宣称自己“有众百万,资仗如山……以累捷之威,击垂亡之寇,何不克之有乎”。并再三说明自己并非好战,而是“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制造舆论,堂而皇之。

在這种心理攻势下,如果东晋君臣心理堤防自行溃破,惊惶失措,则前秦可能收取《孙子兵法》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效果。面对这一严重的心理前哨战,谢安作为具体执政的宰辅,如果也和大家一样慌乱,则是未战而已败之兆毕露。百万敌军威逼,将战未战之时,史称“京师震恐”,连主将谢玄都很紧张,入内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作为战争一方的统帅,谢安“夷然无惧色”、照样围棋赌别墅的惊人镇定,作用很大:一方面稳住了我方阵脚,团结内外,坚决抗敌;一方面击破前秦符坚的心理战线,引起敌方君臣将相的不和与内讧。试想,谢安虽然也有点紧张,但作为主帅,如果在谢玄诸人面前显得内心慌乱,谢玄等将领不是更加紧张慌乱吗?一个将领若内怀怯惧,外露慌乱,又将如何率军攻敌破阵夺取胜利呢?

因此,面对百万敌军,谢安“故作镇定”,确实显示出他宽阔的宰相胸怀,而实际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战略效果。

大战之前,指挥若定

当时,朝廷倚为柱石的有二人:一是荆州刺史桓冲,一是内相谢安,二人同心,将相和睦。

不过,桓冲在淝水之战前,因为过高估计敌人,心理过分紧张,匆忙从西线部队调遣三千精锐赴援京都。谢安则认为三千人不足为损益,而欲外示闲暇,他听说援军要来,制止道:“朝廷处分已定,兵革无阙,西藩宜以为防。”

在这件事上,桓冲以为谢安“不闲将略”,并对他示人闲暇的镇静方略持批评态度:“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虽遣诸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桓冲尚且如此,可见当时东晋朝廷人心是何等的浮动慌乱!如果谢安不是故作镇静、示人闲暇,又将如何收拾战局呢?

即使从军事角度看,谢安辞谢桓冲西线三千精锐也是正确的。西线荆襄重镇同样备受强敌压迫,桓冲多有败绩。而且,两军一旦在淝水进行主力决战,面对敌人百万铁骑,如果别无良策,区区三千又何足道哉!而桓冲若加强了西部防线,则可牵制敌人部分兵力,以减轻东线主力的压力。于此可见,谢安的这一处置,无论是从心理战线,还是从具体战略攻防上,均可说是一举两得的全面规划。

深谋远虑,布置得当

如战前谢安推荐谢玄任兖州刺史,训练了一支军纪严明、布阵整齐的精锐北府兵,就是准备迎敌的一着好棋。玄为安侄,作为宰辅,谢安举贤不避亲,是公忠朝廷、为国负责的一个积极措施。时人或不以为然。但是,谢安政敌中书郎郗超却闻而叹美道:“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事实证明,谢玄具有军事天才,堪为前锋都督之任。发现天才,正确使用,为未来的胜利创造条件,说来容易,真正实行却很难很难。因为宰相之职,必须照顾各种关系,往往因瞻前顾后而处理失当。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前秦大军号称百万,但不过是符坚以武力削平北方各民族的反抗而一时建立起来的武装,其内部的各族部队既不团结,也很难协调一致,再加上民族仇恨,许多部队都伺机反目。平阳公符融曾在战前忠谏符坚曰:“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贼也,我之仇也。”这些实情,降官细作早已报知谢安。百万大军,其内部许多力量彼此提防,相互抵耗。一旦了解内情,就知这是泥足巨人,并不可怕。

另外,前秦部队中有许多汉官汉兵,他们思念东晋故国,暗中通消息,定计划,从内部杀出,是更为厉害的一招。如降官朱序,在前秦任尚书,受命南下劝降谢石、谢玄等,但朱序却私下为东晋出谋划策。谢玄等采用了朱序的计策,一战而胜;而朱序也在秦军移阵后退之时,大呼“秦兵败矣”,从心理上摧毁了秦军的防线,造成秦军的大溃败。

作为东晋军队的主帅和朝廷丞相,类似情况,谢安了若指掌,可称得上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因此,胜负结局早在其意料之中。他在战争最紧张的时刻,能够示人闲暇,这份镇静并非全是矫情镇物,而是工作的需要和自信的表现。至于胜利之后,过门槛折断屐齿,是欢喜已极之内在心理的自然流露,这说明作为统帅和丞相的谢安,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凡人。

闲暇镇静和屐齿折断,表面看来是相反之事,却实为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合而观之,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谢安。

篇4:《淝水之战》教学设计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这既是供青少年学习文言的语体范本,更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大补。这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容易成为亮点。

善于刻画人物,亦史亦文,是中国史传的传统特色。本文在方面尤有匠心。在众多中突出重点,即突出双方核心人物苻坚和谢安,因为他俩是决策者指挥者;在重点中别以详略,即详苻坚(大量笔墨)略谢安(仅二百余字),因为谢安的深藏不露与苻坚的狂妄张扬恰好相反,苻坚充分彰显弱点之处,正是谢安十分具有优势之处,明写苻坚,实际上是暗托谢安;在详中侧重互补。写苻坚,在语言上突出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在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上,突出其一意孤行,独断专横。狂妄与专断相辅相成,导致了淝水之战的错误发动、错误用人、错误决断和惨败结局,直至后来苻坚为手下(兖州刺史,一直怀有乘乱复国的羌族首领)姚苌计擒杀害。本文形象塑造上的突出成就,是指导中学生欣赏作品,写好人物,提高写作能力的优质资源。

写大战争,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点,重在揭示本质,这需要剪裁上的大手笔。本文剪裁上的精巧在于三详三略。详前秦而略东晋,明显了前秦出兵东晋的盲目性与危机性,也就暗揭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向战前谋略的过程,略具体的战争实况,谋略决定发展的必然,实况只是谋略的验证而已。此其二;详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忘影响战争的偶然因素,如秦大败逃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幻觉,略带上几笔用心非凡。因为必然导致偶然,偶然促成必然,二者互补凸显战败的根由,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启发性。这些是指导学生学会剪裁大手笔,提高作文驾驭能力的极好范例。

本文文字优美而质朴,简洁而晓畅,注解也较为详略。但对于刚进高中的同学来说,也有忽略或避开的词句成为他们学习的疑难,如“其”的副词用法用义(高考多考),部分名词动用,复杂省略等。早已成为成语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谢安折屐的经典细节,要通过改编故事或是小品表演形式,熟记熟用。带有文化常识性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学生重点积累。

二.教学设计

以下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

教学设计一(基础级)

实施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文字疏解难度较大。对于基础一般的高一同学,须严格要求他们对照注释,认真预习,梳通大意。然后理出战争发展线索(起始、转化、结局),找出关键人物的得失,据此总结胜败之因,说说认识体会,评评艺术特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中,循序渐进地学活学实。

实施重点

梳理线索,总结教训,分析人物,品评特色。

实施步骤

(一)文字梳理

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如学生不愿意,就要下功夫、动点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生生互动后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化解(不是仅供答案,关键是找规律)。学生未发现的疑难,教师须补充,以媒体显示,帮助解决。

指导参考:

⑴名词动用:

①谢玄等去(距)洛涧二十五里军(动用,驻扎)

②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用,统领、劝阻)

③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动用,下围棋)

④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⑵“其”的副词用法、译法

①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将然语气,将要,打算)

②昔朕以……,卿其勉之(希望,命令语气,译作务必,一定)

⑶省略与承接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A)民每十丁……皆拜羽林郎。(B)又曰:“其以司马昌明……可先为起第。”

“诏”统领,A处略“诏曰”,B处略“诏”。不同的是,A处一句用转述方式,B处一句直接引用,内容的承启关系明确。

⑷下列古今异义词语须积累

①根本②处分③庙堂④流涕⑤左衽⑥仆射(yè)⑦床上

(二)对照互解

1.结合注解,同桌对译,可一人一段。教师巡视提供支援,共性的东西可集中点破。

2.前后桌四人一组,共同梳理故事情节,熟悉战争经过及其主要人物。

(三)成败探究

在熟悉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对败原因及其教训的思考。学生会有发现,可能不全不准,重要的是把大家的思想激活,将空间开放,在众人说的互动之中,教师协助说准补全,从中感悟做人的启发,吸收自塑的养料。

这个环节可先行分组探讨,认识渐趋成熟后,全班择优交流。交流须以文本的语言品析为据,切忌脱离文本变成历史课。

教师分步指导参考:

1.引导“找转机点”

优劣转机:洛涧一战,前秦由所向披靡转为败逃恐惧。原因是东晋兵直前硬杀,前秦兵猝不提防,迅速崩溃。

决战转机:苻坚决计“少却”,引发溃退不止,晋兵乘势逼追,秦兵闻风丧胆,自伤自残。

2.引导“寻根究底”

从形式上看,前秦失败是战斗力不强,退兵失误,智勇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和”。表现有三:

①前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

②异族首领利用苻坚“骄矜”弱点,推翻前秦统治

③异族士兵保全实力另有所图决定战斗力不强。

汉族士兵不愿打仗伺机逃散

结论:骄者必败,散者必垮。坦大任必须戒骄戒躁,行大事务必凝心聚力。这是我们学这一课应有的自励、自塑。

(四)人物分析

引导抓主要人物个性,抓情节依据,提示对比思考。

1.苻坚:狂妄、专断不可一世,也有脆弱,自知之明的一面。

“狂妄”:①“下诏”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②苻坚淝水决战执意“少却”时的自负(“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专断”:①“朝臣皆不欲坚行”,“不听”忠诚肺腑之言,执意东征。。②淝水决战,不听诸将皆以为不宜退的忠告,冒然命退。

“脆弱”:寿阳城见、感、言,显其外强中甘。

“自知之明”:淮北谢民、涕叹。

2.谢安:成竹在胸深藏不露,显得静气、大气。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五)技法品味

1.剪材的大手笔

参见本案“文本研究”

2.表现的小镜头

⑴小处呼应大处

①左将军窦冲“此不祥之征也”。

②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之言:“主人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出征之前的两处话语,预示了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

⑵细微透出深刻

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穷极了谢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的本性特定,很有情味。

1.语言个性化,如苻坚。

2.对比映衬法

①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不听”之比,突出苻坚的“专断”。

篇5: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

淝水之战 宁康元年(373年)恒温死后,军权由其弟桓冲掌握。那时前秦已经统一北方,占领益州,威胁东晋。东晋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由于大敌当前暂时缓和了。恒冲把扬州让给当政的谢安,自己专镇上游,作防秦准备。谢安侄谢玄在京口组成了一支称为北府兵的军队,是东晋唯一的劲旅。

前秦夺得东晋的彭城、襄阳两大重镇以后,在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倾力南下,军队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十月,秦前锋苻融等军二十五万进至淮颖地区,陷寿阳,晋军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人迎战,在洛涧(今安徽怀远境)与秦军相拒。苻坚派被俘的晋将朱序到晋营诱降,朱序把秦军情况密告谢石,并且说如果晋军能乘秦军还未完全集结时一鼓击破苻融,就可能操全局的胜算。谢石、谢玄获得这一重要消息后,立即部署晋军,从容应敌。十一月,谢玄派北府将刘牢之以精兵五千袭击洛涧,歼秦军万余人,掳获大批粮草器械,取得了首战的胜利。苻坚在寿阳城头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以为城外八公山上草木都是晋兵,始有惧色。

谢玄乘胜,与逼淝水而阵的苻融相约到淝水西岸决战。苻坚麾军后退,企图乘晋军半渡淝水时加以邀击。但是秦军内部不稳,一退不可复止,顿时溃散奔逃,自相践踏;晋军乘势猛攻,获得了巨大胜利。秦军溃兵在路上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追兵。

篇6: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作文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作文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前秦皇帝苻坚一心想灭掉东晋,于是他便集合一百万大军,其中有六十万步兵,二十万骑兵。东晋朝野个个惊慌不已,东晋皇帝招来谢玄,任命谢玄为前锋都督,谢石、桓伊率领八万晋军出征。钱秦军攻下寿阳、唐州,东晋的形式越来越不利。胡彬 派人送信增援,但送信人又被苻坚的兵捉住。朱序献计先弓打寿阳,要不然等百万大军到齐了就难以抵抗了。东晋军与前秦军分别在淝水两岸摆开阵势,朱序觉得月等就对自己越不利,在第二天派一个人在淝水岸边讲话,他说:“你们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不如你们先后退十里,让我们渡过淝水一决胜负。”苻坚不顾将士阻拦,命令大军后退十里。谁知后面的.军队以为打了败仗,就乱成一团,根本无法制止,晋军叫:“秦兵败了,快逃命吧!”后面的士兵各个逃命。谢玄一见时机已到,就带兵追杀,一直追到寿阳城西面的三十里才收兵。苻坚的百万大军只剩下了十几万,他急忙逃回长安。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作文3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上一篇:沉井施工协议书下一篇:买一送一促销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