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事抒情散文写作策略

2024-04-08

借事抒情散文写作策略(共6篇)

篇1:借事抒情散文写作策略

借事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寻一件得体的外衣,注一段饱满的情怀――借事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编辑的话

我们爱看散文,爱写散文,可有时又免不了产生这样的困惑:我能写散文吗?我写下的这篇文章到底算不算散文?而在高考作文表面声称“文体不限”,实则要求“文体分明”的现实下,这种困惑更往往会上升为一种忧惧。都说散文形态散、内容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合格的散文,我们又如何成为散文高手呢?从本期起,“专项讲坛”约请了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郭家海老师,着重为大家讲一讲高考散文写作的规矩和技巧,希望能助那些胸有激情、笔有文采的同学在考场上写出称心、安心的精彩散文!

供稿/郭家海[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方案解说

借事抒情散文是散文大家庭里最普遍的一种样式。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了,纯粹抒情的散文其实是很少的,因为“情”为“灵”,“事”为“肉”,“灵”须依“肉”才能动人。因此,“事”是“情”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借事抒情散文还有多种样式,例如一事贯穿、多事并列(递进/辐辏)、一树繁花等等,本次重点探讨基本样式:一事贯穿。

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与一般记叙文有何区别?

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最易与一般记叙文混淆。一般记叙文的基本样式也是一事贯穿,但是这二者的方向不同。一事贯穿式记叙文重在人物塑造或者情节设置,追求事件性(波澜性)和人物鲜活性,重在通过事件含蓄表达主题;一事贯穿式散文重在情感抒发和联想,追求情感传递的浓郁性,重在以情动人,主题常常外显。

那么,我们如何来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呢?以事件为外在线索,我们可以将构思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

(1)事件流程。寻找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确定事件的首尾。事件在写作中主要作用是寄托情感,不需要波澜(淡化波澜),不需要完整(淡化情节)。

(2)素材支撑。在事件过程中进行联想,寻找若干相关素材来类比、对比这个核心事件(或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成为抒情血肉的若干根肋骨。

(3)情感濡染。从事件中选择情感,注意情感的层次和方向,结合相关素材进行情感铺染。注意情感的理想化趋向。

方案导图

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下面我们将以图表的方式展示。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案。

本方案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三处:

(1)得体事件是框架。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写作基点在“事”有可“借”之价值。其一,事件不可太大。事件太大,叙述起来吃力,想追求完整又难以完整,常常会“掉”进叙述的流程里而忽略抒情和相关素材的支撑,等到想稍停,一看500字下来了,故事还不到一半,悔之晚矣。其二,事件不可太繁。事件曲折,来龙去脉一交代,400字过去了,才开了一个头,作者被故事牵着鼻子走,900字到了,还差个结尾,一切皆完。“得体”关键在“得”抒情之“体”,叙述为着抒情服务,谁是“主”谁是“从”务必搞清楚。

(2)相关素材是砖瓦。散文之“散”主要“散”在素材上,素材也是知识,散文对知识性是有要求的。素材要广博,古今中外,以文化、思想领域为主;素材要贴切,与中心事件要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不是一时拍脑袋就来的事儿,需要日常做个爱读书、关心时事的有心人,可能还要有个小本本,及时提炼归纳背诵一些,方可用时千军万马笔底来。

(3)情感表达是血肉。如同盖大楼一般,事件是框架,素材是砖瓦,情感表达是借事抒情散文的水泥砂浆。没有情感的濡染,这个大楼不成其为大楼。

忧与爱

文/江苏一考生

(1)汽车飞奔在回乡的山路上,荒凉且崎岖的路途只有车轮飞转的声音做伴。我打开广播,断断续续的女声飘出来:“……三岁女童,卡车碾压……十多路人漠视,不治身亡。”开着车的爸爸轻叹一口气。这时候窗外倏忽闪过一个人影,爸爸并不减速,将那背着包等待着什么的年轻人甩在车后。

(2)“为什么不停车间问他要不要搭车?”“小孩子懂什么,山路上遇人搭车最危险了。”我无言,也轻叹一口气,悲哀地觉得我自己也是一个漠然的路人。

(3)忧,当下人人都对频发社会现象忧心忡忡:我们担忧地审视“彭宇案”,担忧地指责他人不去扶起跌倒的大爷,我和爸爸也一样,不时为冷漠的社会犯忧,仿佛这样就足以体现我们对社会的爱。然而纵使眉头揪成结,只能在口舌上担忧,却鲜有将心底的爱做在当下。忧社会,就是爱社会吗?

(4)我翻开背包里那一本《活着》,读着序言里那个让我震撼的句子:“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物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是的,忧只是一种情绪,为越发冷漠的社会担忧却仅仅行止于情绪。我们做出改变了吗?这是真正的爱人如己吗?

(5)汽车依旧飞驰,荒凉的山路上鲜有人家。山的另一侧,落日正收敛光芒,一个深不可测的夜即将到来。

(6)我心头有太多话语翻涌,堵在喉头如晕车般难受。我想告诉爸爸,“忧”只是可随时间而逝的情绪,真正爱这个社会的人不能只做一个言语上高尚的路人。我想告诉爸爸,正是因为有了太多只会犯忧的人,才会有那么多让人心寒如冰霜的事件发生。真正地爱社会,是爱人如己,是从身边、从现在起,将我们浅薄但是真诚的善意播撒开来……

(7)“爸爸……”“丫头,不如我们把车开回去,看看那个小伙儿还在不在?他要真是个等车的该急疯了。”我怔了一下,继而跟爸爸相视一笑,原来,我们想的是一样的。

(8)橙色的车灯照亮了黑色的山隅,有一种暖意渐渐弥漫在心头。

(9)我们是一个不乏真善美的.民族,忧与爱本就不是割裂的。小小的匹夫,因为心忧天下而杀身成仁,奉献出自己的爱与善。拒绝情绪化的忧虑,那只是轻飘飘的言辞,是伪君子的借口;忧于心发于行将爱播撒开来,才是真正的爱!

(10)我相信,当忧与爱同行,我们的社会会进入一个良陛循环。

思路与结构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方案的考场佳作。全文三个要素处理得非常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作了精巧的设计。

(1)事件得体。文章选择的事件是乘坐爸爸的汽车回乡下,傍晚在乡间路边遇到等车人。这个事件很简单,就是路上擦肩而过的事情。但是,它却是真正抒情的一件得体的外衣。

(2)素材贴切。文章相机补充了三个密切相关的素材。其一是广播里讨论的时事热点小悦悦事件,二是《活着》序言里的一句话,三是儒家的“心忧天下”和“杀身成仁”。三个素材类型各不相同,引用方式也各异其趣。

(3)情感到位。全文情感历经三个阶段,饱满淋漓,情中现理。第一段叙述之后,第二段便开始抒情,“悲哀地觉得我自己也是一个漠然的路人”,第三段乘势发问,引发读者共鸣,此为其一;第四段引入新素材,进而发表感慨,抒情已然转入肯定阶段,用反问句加强了抒情的力度;第五段接上叙述,添入描写,使文章变得实在且柔和;第六段是对第四段情感认知的明确化。文章最后两段是抒情的第三阶段,由感性升华到理性,使得文章跃升一个档次。

提升训练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留一点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提纲示范

(1)事件依托:“我”去小巷里看老伯绘制灯笼。

(2)素材支撑:龙应台散文《寒色》结尾的留白。

(3)情感濡染:对老伯一番解释的感悟,对咙应台文章结尾心理的揣测,对“留一点空间”在人生活、发展中作用的体会。

留一点空阅

文/张梦嘉[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再忙碌的时候,我也会抽时间走进那条小巷,去访问一位老人……

每每登门,老伯都在糊着他的灯笼。“这可是我的老伴啊!”他总是这么说。随后,便以竹笼为底,取上白素淡雅的灯笼折纸,细致而又投入,真像给深爱多年的老伴上妆。

我以陪老伯糊灯笼为乐,渐渐发现,老伯会在糊好的纸灯笼上尽情挥洒,勾上几笔水墨,写下一句诗言,却总会空出一个完完整整干干净净的侧面,不着一墨。

“老伯,您的灯笼算是完成没有?为何三面龙翔凤舞,煞是好看,独留一面空荡荡然,无声无色?”我终是不解地问出声。

老伯从灯笼堆里抬起头,朗朗笑道:“三面盎然,即为满矣。我画画题诗,只着三面,空出一面,留给你啦!”

“我?”

老伯点了点头:“你,你们,取走灯笼的每一个,才是留出的那一面空白真正的归属。我做灯笼尤以着笔绘制为乐,但必为你们留一点空间,这是我的原则。”

我若有所悟。老伯绘制灯笼,固有千许才情以依托,但作为有操守的老艺人,绝不会单把自己的才情铺满全部作品。留出一点空间,是给像我这样爱灯笼的人留下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覆上自己对一盏灯的爱或自己的情致。

老伯留出的这一点空间,是给我伸展挥洒的,这是老艺人对传递者的尊重吧!

想起曾经读过《目送》中收录的《寒色》,温情感人,却行文至尾处,戛然而止,结尾少了惯有的揭示主题之笔。之后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些版本里倒是有那么一个结尾。我曾经疑惑过,作者龙应台为何不在《寒色》中写全结尾,而是要刻意删去。如今面对老伯这一盏盏三面山水单面留空的灯笼,心中也就有了答案。

一篇《寒色》,文至尾处,不再点透,便是留出一点空间,让读者自己体悟。而当你目对空白,心中有了自己的哲思,也就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寒色》。

是啊,这些手艺人与文人充分尊重了品读者的内心,给我们留了一点空间,这是豁然,是仗义,是尊重。

留出一点空间,给我以发挥的机会,为我的思维提供空间,也给我的心灵一个放飞余地,这留出的一点空间,留得真好啊!

“老伯,我明白了!谢谢您有这份心!”

小巷传来朗朗笑声。

篇2:借事抒情散文写作策略

我讨厌东北的春天刮着没完没了的大风,一刮起来,到处都是灰土,走在街上睁不开眼睛。早晨擦干净的窗台,晚上一抹,又厚厚的一层,再密封的窗户也无孔不入。这使我想起,年少时春天里的一次七八级的大风,串连烧了十几家的柴火垛,差一点烧了我们家的房屋。说起这着火的起缘,令人不可思议的竟然是街上的马粪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燃,火星被风吹到哪里,哪里便燃起了熊熊大火。

于是,我开始怀念夏天,觉得夏天要比春天好。然而真正的夏季一到,我却后悔起来,全然否定了自己对夏季的好感与渴盼。赤日炎炎似火烧,说的没错的,最热的时候,太阳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街旁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于是,我讨厌夏天了,开始怀念秋天,觉得还是秋天好过一些。然而秋天如约而至,我却又有了失落和感伤。那变得萎靡的庄稼使曾经的一派绿意盎然荡然无存,那一片一片枯黄的落叶在脚下沙沙地唱着哀悼的曲子,给人无限的失落与伤情。

于是,我怀念冬天,觉得还是冬天好,不必承受风沙雨水的侵袭,不必忍耐高温的天气,也不必为一片落叶而伤怀自己。可是冬天来了,我却懊恼了。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使得我如一只青蛙一样藏在自己的窝里冬眠。我曾有一次不知死活地在寒冷的日子里出去,手、脚、耳朵都被冻出了水灵灵的大泡。从此,我开始畏惧冬天,觉得冬天像一只爱咬人的猫,专门啃噬你的身体。我越是不敢在大冷的天出门,越是扛不住冻了。于是,我像一位老人一样在冬天里变得萎靡不振。数九寒天,整个世界成了一只大冰箱,山也冷得颤抖,河也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

我静下心来的时候,问自己,为什么我会不喜欢四季?然而,我生在自然界,没有能力改变我想要的。“当一个人无力改变什么的时候,就要学会去适应它。”我不知在哪里学来的这句话,但觉得极其经典。我开始尝试着去适应大自然,适应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季节。

于是,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东北四季中的每一个季节,都有着我不曾注意过的美丽。我开始盼望每一个季节的来临。

盼春,春雨,春花,春夜,春风,春光,春景,春游,春思,春寂,春梦……那么美。当春带着她特有的新绿,海一样地漫来时,真能让人心醉;当春携着她特有的温煦,潮一样地涌来时,也能让人断魂。春天是活泼的、狂热的、是姿意生长的、是年青旺盛的。春天草儿也绿了,枝条发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开的灿烂多姿,一切沐浴着春晨的曙光,在春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春天是美丽的。

盼夏,夏季热情奔放,轰轰烈烈,显示着生命的力量与魅力,即使在即将逝去的那一瞬,夏也要掷出平日最浓烈,最朴素的颜色,每一滴绿色都渗透着生命的精华。夏日的晴空是灿烂的,夏日的傍晚是亮晶晶的,使人充满幻想的。夏日里草长莺飞,小河流水哗啦啦……夏天是绚烂的季节。

盼秋,秋来,庄稼收割,落叶归根。暖和却不炎热,秋是火红火红的,充满了热情,包藏着含蓄。“最是秋风捎音至,漫山枫叶遍地红”。秋是金黄的,颗粒满仓……,秋似一幅水墨画,充满了诗意,有其独特的美。

盼冬,冬像一位美丽的、高贵的、矜持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轻轻的朝我们走来。冬天的雪花是最美的,洁白的雪花像是仙女洒下的花瓣,那么轻,那么软,飘飘扬地点缀和活跃着整个寂寥的东北大地。东北的雪花,是南方地区无法赏阅的美景。

我豁然开朗,原来,东北的四季,每一个季节里都有着它特有的美丽,只要去发现,到处都是美的。原来不美的,是自己灰色的心情和深陷抑郁的情怀。

轻踩如纸的光

拈一抹轻盈的亮光,轻如纸张,平铺在心里。取一个斑驳的画笔,重若心情,横摆在纸上。

临摹,无心;举目,无亲:人影,斑驳。

一个人;一把伞,一条线。光依附在线上,却还是在重压。拿着伞沿着这条线走下去,不知是不是我所要的尽头,但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今天本来和几个哥们说去看海的,在出发的一刻,雨还是不期而至。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特别照顾我?不知为啥对海没有特别的感情。不想去,只是想寻找那个属于我的机会,只是这条路上少有人陪伴。

雨停了,还是带了把伞,希望它淅淅沥沥的下着。就这样下着……对于雨还是那么有感情,正是在雨中遇到一个爱我的女孩,我也很爱她。说过要好好对她,抬头看看天空,那阴沉的脸似乎不再眷顾我。轻扬一下嘴角,泛着微笑的光芒,那又怎么样。风雨过后会是彩虹,相信这份缘,雨虽然停了,但是这不能阻挡爱的继续。

只是,一切都需要努力。

来这快半个月了,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照相,出去转,抒发自己来这的感想。其实,挺好。而我,只是想家,想那关心我的家人。记得有人说我是那种答应别人的事却从来不做的人,不过还是想在这里小小辩解下,我是一个做事很随意的人,只要是无伤大雅的,我还是那种人吧。来的时说过要带着我们班的女生去看海,但终究还是没有去。我想只要有男生陪着她们,作为一个班长我也就放心了。在新年到来时,在自己没钱时,还是给几个哥们和我们班的女生买了东西,只是,我没有吃。因为我相信只要真心对待别人,就会换来别人的真心。一直以来,都有人説我是一个特别的人,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只是笑笑:其实我是随波逐流的,不知自嘲还是,只是心里记得我还是一个平凡的人,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不想让那个爱我的伤心。

其实,也是喜欢吧。

我是一个喜欢漂泊的人,只是这份漂泊的心想寻找属于那属于我的机会。喜欢去大城市,不是因为风景有多飘亮,这一切不属于我。来到深圳,我还是跑到了华强北。那天在那认识一位大哥,我当时就说:冲着这里是亚洲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所以我来了。其实,还有深圳证劵交易所,只是可惜的是没机会了。去过,北京。第一站我选择了中关村,在那里我看到了小时侯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名企。到过,上海。我独自去了上海证劵交易所,只是想看看那些在资本市场翻雨覆雨的精英们。记得没放假的时候,看到CCTV-2的中国经济人物的展播,当介绍京东商城的创始人刘强东。说他现在有时还偶尔送送货,当时就想去一睹风采。

可能一切都是我所喜欢的吧。

是那条线,来回独步。却还是想努力走下去。独悲欢,影两半,路不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都是那么乱,正如这边的小镇。而做过决定的我从来不喜欢后退,为的是不想让两个人伤心,为了那爱的继续。

这就是我来这的感受吧,一路走去,有你就好。

一眼之念,一念执着

窗外有遛狗的情侣,我就这样站在窗子旁看着他们的身影。手捧一玻璃杯的温白开。台历上几天前就明确的写着立春,那象征着冬天已经结束,但眼前的景象告诉我,春天却是还没来。未融化的雪,枯黄的草地,突兀的树枝……家里的各种花草也还没有春天的生机。安静耐心的等着吧,春天还是会来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会一直开着微信,有时间就刷新。现在似乎成了某种习惯。昨晚,窝在沙发上刷微信。看到小R的更新,“我不主动找你,不是因为你不重要。”于是点赞。刚点赞不久,小R微信给我发讯息,还没睡呢。嗯,还没,你也没睡呀。就这样我俩不急不慢的聊着。原来这姑娘现在喜欢一个男孩,是在纠结该主动联系还是等对方联系。好吧,这个我真是经验不足,没办法给出最佳答案。但是看着小R姑娘发过来委屈的表情,忍不住还是跟她说,也许她想着某人的时候,某人也正好想着她,只是不方便联系罢了。这样安慰着小R,至少让她不那么纠结吧。其实和小R认识也只是在这个寒假的开始,一个可爱的姑娘,已经学了五年的爵士,有酷酷的眼神,精致得体的五官,更重要的是有迷人的舞姿,我想如果我是男生也是会喜欢这样的姑娘。记得小R加我微信那天,问我,你有多少微信好友了啊,我把手机递给她看,“啊,才七十二个啊?”接着说,“还真够多的。我这都五百多个了。”好吧,我知道这是小R的反语。这个寒假很庆幸认识小R,小Z,Candy……这些活泼开朗的姑娘们,和她们在一起过得快乐而充实。

很是喜欢某些歌词,某句小诗,或者是某个词语。一眼之念,一念执着,娓娓唱来的歌词。码字的时候,这是我的背景音乐,单曲循环。透露出某种小忧伤和小执念。记忆中还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因为自己想象中的故事场景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常常在自己想象中的故事做女主。哈,那时每到寒暑假就会和表弟表妹们聚在爷爷奶奶家。我们围坐在一起,她们听我编的各种故事。现在我都佩服那么小的自己竟然能拥有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想象力,然后编出各种乱七八糟的小故事,还把弟弟妹妹们感动得各种乱七八糟……年岁渐长,这些只能是记忆中的美好了。

都说喜欢想象的人,会沉迷在自己的小宇宙中。似乎真是这样,和陌生人话总是那么少。聚会聚餐等一系列人多的活动总是最沉默的那个。但其实,有时候,沉默,却是最好的诉说。谁能说不是呢。做个沉默的诉说者吧。那些个挂在嘴边的,不一定是最真的,我愿意相信,只有放在心底的才是最真最重要的。安静,就像蒲公英的小种子,在风中随遇而安。

昨天下午中场休息时,小R说,喜欢一个人的想法,不能像开关一样随意控制,一旦打开一次,就关不上了。我想这姑娘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昨晚微信里的男孩吧。我会祝福身边这个情窦初开的小R姑娘。让她那关不了的开关流淌出的爱恋被那个男孩一一接受。嗯,然后,当然是她们一起在走的小幸福。

窗外,雾霾更严重了,我不喜欢这样灰蒙蒙的天空。在我的想象中,天天天蓝。偶尔有飘过蓝天的白云,就像梦想般轻盈。此刻除了歌声,自己均匀的呼吸声,没有任何杂音。就让我的思绪随着歌声一起飘远吧。

明天你要嫁给谁

接连两天同样的问题从小女孩儿嘴里问出来。“你是美女吗,你明天要当新娘吗?”——题记。

昨天女伴约了打羽毛球,她也在群里一咋呼,六点半已到你想他早已等在那儿了,等你们去到时,好象是等了一会儿的样子,总是那样。你不出声的走过去,从他那儿拿出那只白色的另一只拍,那一对拍是几年你替他在淘宝买的,还保持着半新的样子,你以为他早已送人了,或者用得很旧了,因为你不曾想到你还可以用那支拍与他一起打。

他也很会爱惜东西的吧,那天见他还穿初见时的那件外衣,好些个年头了吧,而你与他的相识与相处也是好几年了吧,虽然没有成为什么样的交往,总之在心里种下了种子,只是不曾生根发芽。

当昨天在打球休息的间隙,两个四五岁可爱的女孩儿站在你面前,一个很认真的问你“你是美女吗,你明天要当新娘吗?”你一下愣住,没有回答,只是微笑了一下,见不回答,两个小可爱跑了,你不禁看了过一下下,只见他望了过来,定不知道交谈的内容。

昨天月亮就已经开始要圆了起来,你在打球的间隙扭头已望了又望好几次,那月大大的映在树梢间,开始明得出现了隐约的影子,你看看那边的他,淡淡的的就那样子,想来你们什么也不用懂,也不需要懂什么了。

元宵的今天大家还是约了打球,你们去时他还是已经早在那里了,而你心情有些低落,是因为今天看到他坐在女伴的椅子边上靠得很近吗?还是想到了那些很远的距离没了心气了,其实你早已决定了放下,为什么还会这样子,是在吃醋吗,其实你与他本来没有关系的,他与谁亲近与交往都于你无关。

你用那只白色的拍,双打了一会儿,你单独跟他打了一会儿,没有象往常一样微笑着,你狠狠的想打过去吧,打不出水平,打一会儿你坐下休息,那两个小女孩儿其中的另一个又跑来问你:“你是美女吗,你明天要结婚了吗,要当新娘吗,你的头发长到腰下了吗”,今天你笑笑的问“我是美女,可明天我要嫁给谁呢,你怎么知道我的头发长”,小女孩儿认真的说“昨天就看见你的长发了”。

想起来昨天打球时因头绳断了,长长的头发扭不紧,打一会会瀑布样披散开来,那两个小女孩儿定站在后面看见了吧,童言虽然无忌,可也问得让你的心一动一动的。今天是元宵节了,你坐了一会儿,看天空暗下来,月更是圆满了,烟花开始在夜空中灿烂,心不知想什么好,下了多少次的决心放手,其实早就是的,为什么还要纠结呢,看女伴打得正高兴,你悄悄走了。

就如夜空中的烟花不是为你绽放一样,那一个明朗的笑容不会只为你开来,你不知有多少的心情放在那样一个笑脸里,而那些终归是不属于你的,那些只会在错落的时候擦肩而过,无论你放下了多少的心思在里面,终究不是一个世界里,那里骗得了自己。

办公室的那个男生逗着你的女伴,指你女神,指女伴女汉子,你不想笑,你只是你,做不成他想疼惜一生的她,女神也好女汉子也罢有什么关系。你早早退场了,在想今后是不是不要再去打球了,那样你是不是会郁闷掉,在想你以后是不是真不要见到了,就象你关掉了一次次门,又一次次打开,那么从今天开始不再打那扇由他进来的门,那样要骗自己到什么时候才会相信的不可以。

秋的守候

时光一点一点剥蚀着我心头的意念,眼中那千秋的殇,从眉间落下,无声的叹息,在岁月的涌动中丰盈,秋雨潇潇,秋情哽咽,绕指的心事,在秋黄叶落里倾诉,无尽的言语,留下的是前世未尽的等待,岁月欠下了一笔笔相思的债。我背负落花流水的感受,执守着情义无价的爱,在瑟瑟的月光里剪下你的身影。

时光把你的容颜折叠成集,我的岁月烙成了过往,当相遇化为擦肩时,那回眸已成千古。天涯无尽,江湖无静,每当月落星垂,幽然的角落里,就会染满情歌的思绪。一颗轮回的心,无法在雨季中写下花事,只能让经年的朝朝幕幕在心尖雕刻道道印痕,该走的早已远去,不该走的也在他处轮落。凋零的柳事花情,在秋风中早已褪色,随着秋雨飘散如烟,留下了岁月的华发在眼中张扬。

鹧鸪声声泪已干,天涯漫漫路将尽,姻缘凄凄人已去,思念切切情未了。好一个清秋,好一个梦,枯萎了季节,苍老了思绪,浮华一世,嗟叹一生。素淡的时光,装不下你华贵的温度,留下的是你冰凉的唇在我的心中灿烂一生。想你的时候,流年一指,划过心尖,悍然的情绪婉约而动,在这秋风剪剪的季节里,膨胀成拥你入怀的美梦。梦醒嫣然,品味流年清欢,静悟岁月红尘,在那相思渡口,谁在守候?谁在落泪?谁又在唐诗宋词的香囊里徘徊?……!天依旧,人悠然,岁月静然,而你依旧迷然。看不清的时光,难见你的身影,重叠着往事,复制着故事,剪下时光缕缕,清点新愁旧绪,盘存的全是感伤。

当月缺了又圆时,你在树梢头,当月圆了又缺时,你在我心头,看不见你时,破碎的时光,在我的梦里轮回着你那身影绰绰的感受,等不到你时,荒芜的生活,在我的眼里流淌着颠沛流离的情愫。这个世界,因秋而美丽,我的世界,因你而灿烂。当你在我的心头来了又去时,秋在我的眼里去了又来。秋,伤怀,伤感,不伤人,你,伤情,伤爱,不伤心。洗去铅华的情爱在秋果叶落里潸然泪下,打湿了枯叶一片,潮湿了一段幽幽寡淡的岁月。

从前,岁月是我的梦,我在里头,梦在外头,如今,你是我的梦,我在里头你在外头。破着醒不了的梦,带着等不了的人,我孤走天涯,心系江湖,带着千年不醒的梦魇,灿烂经年的笑靥,在菩提树下,寻找红叶飞飞的路。

天花,烂漫了我的双眼,在这个秋将老去的季节里,你成了我生命的一道风景,青春已逝,年华已老,可风景依旧,岁月依然。感受着时光片片凋落,于是,在键盘上击响了岁月的痕迹,让指尖在你的倩影上蹁跹。滴滴点点,点点滴滴,洒下的不是岁月的章节,而是你的容颜。当啪啪的键盘溅起我一汪汪心泪时,不知你在哪里,还是在那里——那个我无法触摸的地方。

错落的灯火渐渐而熄,我的心却在此刻升起了那不落的太阳,打开的心窗,看着远方你那妩媚的笑靥,在夜风里飘摇,伸出我的手,牵你手,并肩而行,牵手的感觉很流行,并肩的感觉很享受,真想就这样走完一辈子的路途,更想就这样走到地老天荒。以情为点,以爱为段,不道尘世纷扰,不叹清欲寡欢,恋恋风尘,与你独行,剪剪相思,随你前行。我的爱,花香满径,在清明简净的日子里等你打马归来。

秋雨中,无语凝咽的文字,在静静流淌的岁月长河中淡淡相守,枝枝叶叶,删删减减,平平仄仄,深深浅浅,相望于天涯,没有转折,只有海角的等待,天长的凝眸,地久的牵绊,都在这缱绻的红尘中丝丝缕缕,缠缠绕绕。秋走了,我不送,你若来,我相迎,盼着你能来,所以我等候,花开花落,素泪不清,而我在这泪水青光中,忘了自己,只是为了见你。但可悲的是,你的过去,我没能参与,你的未来,我也无权想陪。一杯愁绪,一辈求索,秋如旧,我已痩,为等候:一辈子,等,一个人,一生,爱,一个人,让爱入梦,镌刻于命吧!

以人为师

人生在世,安身不可无友,立命不可无师,不仅学高者可以为师,技高者亦可为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宋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真正认识“以人为师”的要紧。“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圣人之训祖祖辈辈传了许多年,真正做到以身试“训”却远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芸芸众生中,不乏高人。或明至道,或谙一技。这样的民间智者,在你遭受挫折颇感困惑之时,能够予以破解提供帮助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具有谦恭的求师之心。

天地之间,做人最难。难就难在所学不足。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什么不去请教别人呢?也许你的一个颇感头疼的难题,在别人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我有一位旧日同事,下岗之后,面对生活的新的转捩点一筹莫展,着实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人生失去了应有的光彩。闭锁的心扉不能自我开启,世间温暖的阳光不能透进一丝一缕,哪里还能看到大千世界的绚丽与斑斓?而当他走出孤独的自我,置身于亲朋好友之间,虚心拜能者为师,谦恭求教,孜孜以求,经过不长时间的努力,终于经营起一爿像模像样的钟表修理店。当他谈起这段经历,深有感触的告诉我:生活的色彩不能仅仅靠自己发现,而是应当善于以成功者为师。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光明!听,多么令人振奋的感悟!我的同事是普通人,平时甚至显得有些木讷,却能以自己亲身经历归纳出颇具哲理意味的求师之道,着实难能可贵。

以人为师,可以明理。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自然说的是“道”的可贵。道者,道理也。何谓至道?大道理也!——人间的大道理究竟是什么?说到底不外乎生存之理。明白了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之理,再具备应付各种挫折困惑的心理准备,足可以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以人为师,可以长技。自古就有艺不压身之说。要生存就要有一技之长。以及之短比别人之长,寻找自身不足。然后根据自身优势力争在某项技艺上有所专长。这样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有利于社会,何乐而不为?以人为师,可以厚交。以诚实谦虚态度待人,容易被别人接纳接受。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友谊的花朵也许就在此时适时盛开,在友情的芬芳里你会切身感受群体的潜能,永不作孤家寡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师益友即是财富。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大圣人现身说法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说到底就是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成就事业的时候成就事业,该着看透人生的时候看透人生,即便老了可以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不要超出自然规律去做任何事情。如此,你的人生可谓圆满矣!老人家说得多么中肯。想想我们大家不免羞惭,太不应该了。

人生苦短学无止境。生活的挫折与磨难首先要靠自身的心理承受力,而当感觉这种承受力不足的时候,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就只剩下寻求师傅这一招。只要我们揣一颗永不满足谦虚谨慎的上进心,良师益友将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大家刻意的去发现身边可以为师之人吧!多一些谦虚少一些孤傲;多一些温良少一些矜持,生命之舟不会在生活的波澜里搁浅,人生之旅定会充满灿烂阳光!

像荷花一样纯洁

孟欢漫步于荷塘边。碧绿的荷叶铺满了整个水面,岸边垂柳在微风中依依摇摆。荷花盛开,婀娜多姿。

自君别后,杨柳依依……

记忆里的那个荷塘,也是荷叶铺满整个一片,直到很远很远,水气弥漫。岸边同样有几棵垂柳。唯独多了那个亭子以及那个手捧书籍的女孩。

那时他住在姑姑家,在那个小小的城市上高中。他很听话,写一手漂亮的字,不过成绩一般。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写作上文笔相当犀利,寥寥数笔,文采斐然。周末,他喜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复习功课,更多的是把自己埋在文学书堆里,沉浸在笔与纸的小小世界里。某个周末,姑妈觉得他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时间久了一定会发闷,准备带他出去散散心,于是他们来到那片荷塘。

那是荷花盛开的时季。远远的,婆娑的柳条映入他们的视线。亭亭玉立的荷花,荷叶上俏皮的露珠,让人赏心悦目。他的思绪回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上。久久地伫立,欣赏着荷花,柳梢。直到姑妈说那边有个小亭子,叫他过去歇歇脚,他才将视线收回。猛一回头,柳林掩映下,一个小小的亭子映入眼帘。他还注意到亭子里一个女孩手捧一本书在那里阅读。

很快,他们认识了。巧的是他们居然就读于同一所高中,而且都是高一,只是她在重点班。她清纯的面容,长长的柳海给他留下深深的印象。

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周都会去到那片荷塘,而且总能遇见她。他们看似不期而遇地相遇了。

一次期中测试,她们的语文教师在评讲试卷的作文时,给她们念了一篇学校评出的满分作文。至于文章到底如何优美,她早已忘却。只是,那个名字,孟欢,她在心里默默窃喜。

又一个周末的相遇。不经意间,她向他提起他的文字。他很平静地说,他喜欢文字,喜欢把自己埋在文字里,谈吐间,不卑不吭。她问起他的理想。他说,未来,连自己都没有想过,只希望将文学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没有想过未来?她脸色变得有些苍白,显然他的回答有些让她失望。作为公平,她给他介绍了她梦想的大学。絮絮叨叨地讲了半天,他没有一丝的不耐烦,听完之后,他只说很好,不再多一个字。很好,她捉摸不透,到底什么很好?感觉他就是一个猜不透的谜。她有些郁闷,对于他的文笔她是了解的。他的那篇满分作文已经在学校里刊印成册,相互传看,掀起不小的波澜。她想不明白,才华横溢的他为什么对自己却是这般惜字如金。

从那天起,他不再去到那片荷塘。每个周末,她依然去那里,期待在那里见到那个熟悉的背影,期待又一次的相遇。不过她一次次地失望了,唯荷花依旧怒放。

在校园里,他们偶尔也会相遇。每次他总是对她招牌式地微微一笑,如冬季的一缕阳光,她觉得暖暖的。有一次他们在校园里又相遇了,她实在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再去那片荷塘,是不是她什么地方做错了,让他生气了。他礼貌性地回答,你想多了,其实那里的一切,我已经太熟悉了。一切都刻在心里,所以没有必要去了。

他厌倦了?厌倦了荷花,厌倦了垂柳,难道对她也已经厌倦了吗?她想。每一次出门之前,自己都是精心梳洗,只等待他对她表露点什么。难道他关注的只有文字,只有写作,把她给彻底忽略了?那一刻,她心底对他的那一丝好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那天夜里,她把自己蒙在被子里,醒来时发现被子都有些湿润了。

从那以后,她整理思绪,整天忙碌在学习里,那学期她的成绩又进步了许多,离她梦想的那所南方大学只是咫尺之遥了。看到统考成绩的他,为她暗暗欣喜。

柳絮飘飞的季节,他来到那片荷塘。她已经不会再来这个曾经令她伤心的地方了,他想。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他们竟然又一次在这里相遇。只是高考在即,他们相互鼓励,好运,圆梦。

八月里的校园桂花飘香,校园里张贴出了红榜,他得知她的梦圆了。而他只是考上北方一所二流的院校,以他平时成绩来看,算是不错的了。他有些麻木,离别在即,前路茫茫。

九月,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他一个人拖着沉重的行李去到火车站。倔强的他拒绝任何人的相送,他说不要给他平添离别的伤感。火车很快进站,他上了车。火车出发了,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别了,小影,他在心底默念。

那些对大学的期待与渴望在入校一段日子以后渐渐趋于平淡。少女情怀总是诗,她想起他,几经周折查到他的校址,给他寄去一封长长的信。她期待着他的回复,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她有些沮丧,开始魂不守舍。短暂消沉后的她又给他寄去了第二封信。这一次,她摒弃了少女的矜持,在信中写到,如果你对我说,你喜欢我,我会很开心。然而她再一次失望了。她对他彻底绝望了。不过每个假期,只要她回去,总会去到那片荷塘。

然而,他像泥牛入海般,与她彻底没了联系。

其实大学里,他过得很艰难。不从家里拿钱的他试图独立,他做过小区保安,做过小饭店服务员,做过家教,给人发过小广告,推销小商品……他在某杂志发表了几篇散文,最后成为他们的兼职小编。他构思一部很长很感人的小说……

生活随意的他竟然给自己的书桌抽屉上了一把锁。里面静静躺着她寄来的两封信件,还有一朵他亲手风干的荷花。

来自乡下的他知道自己的分量。他想,我们原本来自不同的世界,怀揣不同的理想。那时她的理想对于成绩平平的他来说就是天方夜谭。他,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在心底,他深爱着她,然而只能在心底而已。

孟欢看着眼前盛开的荷花,嘴角微微动了动,他在笑,苦涩地笑。

篇3: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 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 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 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 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 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 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 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 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 《绿》为例, 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 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 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 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 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 美, 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 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 色彩, 形状, 质地。色彩例举: 《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 牛似的模样”, 《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 《丑石》中“它极不规则, 没棱角儿, 也没平面儿”, 《绿》中则更细致,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 《丑石》中“石匠看了看, 摇着头, 嫌它石质太细, 也不采用”, 《绿》中那一段,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 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 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 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 渲染铺陈, 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 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 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 怎么办?描写背景, 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 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 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 枝蔓上下, 慢慢地, 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 地上已经干燥, 那石凹里水儿还有, 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 我们盼着满月出来, 就爬到其上, 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 “轻风起来时, 点点随风飘散, 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的钻了进去, 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 世间万物, 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 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 或动或静, 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 纵比或横比, 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 也就是追溯时间, 从《丑石》中可见: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 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 在天上发过热, 闪过光, 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 它给了他们光明, 向往, 憧憬;而它落下来了, 在污土里, 荒草里, 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 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 或者作者不知, 《绿》中用横比, 横比是空间比较,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 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 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 放进事件中, 没有事件, 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 《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 结尾, 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 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 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 呼应开头, 但不说明白, 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 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 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 加以整理, 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 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 考查a , 点题。b , 为下文铺垫。c, 与结尾呼应。d, 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 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 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 以暗写明, 以动写静, 环境描写, 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 对比描写, 想象描写, 时空变换, 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 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 与第一类题相联系, 象征意义, 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 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 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 有家门的, 有办公室的, 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 钥匙包, 据说贫穷年代, 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 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 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 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 举手投足之间, 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 钥匙环, 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 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 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 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 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 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 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 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 人们的财富多了, 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 除了钥匙, 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 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 多是成人用, 有布的、塑料的, 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 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 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 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 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 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 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 自己也解不开了, 于是就发明了管钥, 铁的或铜的, 不光能开家门的锁, 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 不锈钢出现, 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 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 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 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 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 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 你一定设定时钟, 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 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 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 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 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 还有谦卑和敬畏, 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 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 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 人人坦荡, 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 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 不系心结, 相亲相爱, 天下大同。

篇4: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初探

抒情散文回归高考,势必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调整写作教学的方向。以前的教学多是训练学生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现在要求同时加强抒情散文的指导与训练。自2013年12月《考试说明》公布到2014年高考之前,笔者尝试有计划指导学生写作抒情散文,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训练,班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抒情散文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文体,品读鉴赏

对于文体,《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中明确提出“符合文体要求”;2014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要求“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高考作文不是平时的写作,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作为应试作文,必须符合《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也不是一般文章,可以任由读者凭一己好恶来评判,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高考作文又必须接受特定评分细则的衡量。所以,指导写作抒情散文的第一步,应让学生明确其基本特点:一是抒情散文以抒发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作者往往将所抒发的情感具象化,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二是抒情散文更注重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注重追求文字字面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内涵,让文字游离于一种心情的排遣或宣泄中,如同一个人散步一样,既可以释放心情又能拿捏住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将文字的灵动轻盈发挥到极致,产生虚实相生的妙境,耐人寻味。

但是,对于抒情散文文体特点的明确,不是老师简单地告知,而是要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体悟。必修教材和选读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范文。笔者布置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对高二阶段学过的《现代散文选读》重新品读,比较各类散文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异同,重点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体会文本的抒情性。在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对一朵花微笑》、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埃尔文·怀特的《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几篇文章中选择一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些鉴赏性小片段。如魏辛然同学赏析《寒风吹彻》后写道:

刘亮程的语言往往平中见奇,蕴含哲理,极耐细细品味。如“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就很是平朴,但韵味深浓。“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越是咀嚼,越是耐人寻味:“那些年”,作者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再如陈静雅同学赏析《对一朵花微笑》后写道:

这是一篇清新灵动的美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觉,观察花朵的微笑,并从花朵的视觉反视自己平素沮丧的生活态度,由花草的微笑参悟出人生的真谛。文中语言既朴素自然、丰足对称,又富有诗性。如“一朵面朝向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通过特写镜头对称描摹身边的两朵花,使姿态身影全都活了。

通过品读鉴赏,学生基本上把握了抒情散文最根本的两个特点:文美,情真。冰心、周作人等把抒情散文称作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其语言之美,除传情达意、形神兼备外,抒情散文的语言讲究韵律、节奏和词彩,讲究形式美、音乐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而真实的感情是此类文章的灵魂,“文中有我,重在抒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抒情散文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

二、列举提纲,归纳套路

在归纳抒情散文套路上,笔者采用了列提纲的训练方法。布置学生课后为《荷塘月色》《春》《故乡的榕树》《草莓》等有代表性写法的抒情散文列提纲,然后分组讨论归纳抒情散文的一般套路。以优秀作品为例,归纳提炼套路的练习,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建构效力。布置的那几篇文章,因为是学生学过或读过的熟悉的文章,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演练欲望。

经过讨论,并参照有关知识短文,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抒情散文的常用基本套路:

赏景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赏景式在赏景时,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多样,如远近、高低、点面等;引发的联想要丰富,使文章显得空灵。如《荷塘月色》:文章开头点明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求静来到荷塘;然后依次细致地描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四周景色;接着又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习俗和诗词;最后出景,回归现实,离开荷塘,回到家中。

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情索式就是以情为线索,连缀景物,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处处借景抒情,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关键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若干点上来抒情。如《春》:文章开篇盼春,明朗、欢快、昂奋,交代情的缘起;然后绘春,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展现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春天,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欢欣鼓舞的一种心境,这是情的积蓄;接着由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颂扬了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由情至人;最后讴歌春天,把春天比喻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情的归结。

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这种模式借联想来描写怀念中的景物,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反的另一景,寄寓作者的主要情感。这一模式可以抒发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是学生借鉴的重要套路。如《故乡的榕树》:首先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然后描绘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最后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这种模式中的物往往喻人,并在篇末点旨,卒章显志。如《草莓》:在文中,“草莓”是引子,六月的草莓象征了青春年华,九月的草莓象征了成年时期。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引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叹,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以上归纳的常用套路只是一般路径,在熟练掌握抒情散文写法之后,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写作本来就“文无定法”,尤其是抒情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三、逐点梳理,掌握技法

1.借助联想与想象,虚实相生,感情丰沛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如是说。因为散文的形散、自由,所以联想想象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它使文章的思路更开阔,意境更深邃,增加了文章的容量。

学生可以从课内文本以及阅读的散文中找到大量实例。《荷塘月色》中联想到《采莲曲》,《我心归去》中想象温馨的生活场景,《春意挂上了树梢》中联想到苦难者的不幸,《大海和吹拂着的风》中联想到英雄梦、冒险梦、漂泊梦,《听听那冷雨》中联想到仓颉造字,想象瓦如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的美妙情形,《我爱白菜香》中联想到画白菜的两位画家的小故事……在这些文本中把互不相干的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起来,或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其它景物,或由现在的景物想到类似景物,或由某一话题想到古今中外的相关的人和事,或由抽象的符号、概念想到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读过的抒情散文几乎都有联想想象,可以说如果缺少联想与想象,抒情散文将会显得单薄与苍白。

2.借助修辞和象征,化情为物,具体可感

直白的抒情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往往能化情为物,将情感转化为物象。例如笔者让学生以“思念”为话题写一个抒情小片段:

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思念是七夕时银河上的那座鹊桥,中秋时圆桌旁那张空椅;思念是白发老母一次次默念儿女的名字,驼背老爸一遍遍擦拭着儿女照片的相框。

片段中浓浓的思念通过家书、乡井土、鹊桥、空椅、默念名字、擦拭相框这些具体的物象和动作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感人至深。同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又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美感,并能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感动读者。

3.借助细节描写,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怀念早逝的母亲,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兮。”

又如高考满分作文《感谢苦难》片断:

我并不十分清楚“坚韧”具体指什么,但我知道,我绝不是那么轻易就会被困难吓倒的人。凄风苦雨中,患病的我独自在医院挂水;夜深人静时,我独自一人在宿舍为演讲比赛准备稿件;考试偶尔失利时,我睁大眼睛,把泪水逼回眼眶,然后信念重新升腾……

这段文字用朴实的语言概写作者战胜苦难的三个典型细节,表达了对苦难的感激之情。

四、重视模仿,加强积累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在掌握了抒情散文特点、套路、技法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重视模仿,有片断模仿,有全文模仿。模仿的理想样板就是教科书所选的文本和模拟卷中精选的美文。

片断模仿主要是模仿抒情散文的语言,包括句式、选词、修辞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最为欣赏的语段进行模仿,出现不少成功之作。张杰同学模仿《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第二段,写出这样的排比句:

村南村北,埂上垄间,哪一寸土地上没有父亲滴落的汗水?犁耙锄头,连枷簸箕,哪一件农具上没有父亲磨过的痕迹?田头路边,宅前屋后,哪一棵树上没有父亲殷殷的期望?

排比反问的句式把张杰同学对父亲的赞美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全文模仿主要是模仿思路结构、表现手法。模拟卷中散文阅读《我爱白菜香》是一篇较好的模仿范文。全文在结构上整体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白菜的外观、味道和作用,虚写与白菜有关的故事、寓含的人生哲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象征手法,以清白朴实的白菜象征纯洁的人格。在完成阅读理解之后,笔者让学生从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仿写。因为有了对样本的深入理解,学生模仿起来不至于太难,一些同学模仿得较为成功,其中范琪同学写的《枣树花开》颇得范文的神韵。她在文中写道: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如羞怯女孩,只淡淡地笑;不多久,小黄伞似的花儿一小片一小片地缓缓地撑开,恰芳华少女,甚是俊俏;再后来,小花串一枝枝蔓延开,似华贵夫人,鹅黄细软,玉花灿烂,绿叶完全成了点缀,静听它婆娑细语,静观它娇羞浅笑。

那时的我便觉得外婆的日子,就像这树上的枣花,一朵朵善与美、一枝枝爱与真,开在外婆的心上。夏夜星空下,外婆经常为我讲故事讲到深夜;冬晨日出前,外婆已经为家人准备好丰盛早餐。枣花的心血凝成枣儿,默默地心甘情愿地积蓄着全部的甘甜,只为那红色的秋天,而为我摘枣的年迈的外婆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操劳付出着,只为那儿女的安康。

仿文结构上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枣花的各种形态色彩,虚写外婆的勤劳善良,抒发对外婆的怀念。

除了重视模仿,笔者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阅读散文大家的作品,分专题有针对性布置摘抄内容,要求学生写片断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如摘抄生动形象的写景段落,点评语言特点;摘抄富有感染力的抒情片断,点评抒情方式、句式运用等。这样在增加模仿样板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积累写作的宽度和厚度。

五、展现个性,勇于创新

创新是散文的灵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语言上或思想上的创新,对散文来说都很重要,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入套之后更要出套,努力创新。读完写,模仿范文的内容、词句和手法,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写完读,文成再读书,拿自己的仿作与范文比较,找出欠缺,力争有所创新。

1.打造亮丽诗意的标题

常言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作文标题是评卷人第一眼扫视的对象,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一瞬间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于抒情散文来说,拟出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富有韵味的标题非常重要。

化虚为实是抒情散文拟题重要的手段。如:《雨后初晴爱复苏》《今夜星光灿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白云·夕阳·歌声》等。这些文题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给读者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

引用、化用、借用是抒情散文拟题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文题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如《月是故乡明》《一蓑风雨任平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化用中外名著、名人、名物拟题,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乌江悲风》《人在他乡不为客》等;借用歌名、歌词、广告拟题,带上流行元素,具有生动性和时代性,如《让我欢喜让我忧》《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活在春天里》等。

运用修辞拟题也可以使文题新颖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哭泣的母语》《帮助,是朵奇异的花》《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等。

2.谋求形式结构的新巧

抒情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需要采用便于抒情、强烈抒情的形式,如书信体、对话体、第二人称、时空交错等,从而把所表达的内容以新颖的方式、巧妙的视觉展示出来,以求取得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在市二模考试中,张振基同学采用书信体写作,通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记录面临高考压力时的心路历程,表达“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要努力前行的信心。因为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全文抒情色彩浓郁,有强烈的感染力,得到了较高的分数。如他在文中写道:

亲爱的你知道,碳分子在常温下永远不能成为石墨,只有不怕高温和高压的锻造,才能生成金刚石。既然目前高考是你唯一的选择,那你只能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化压力为动力,这更能激发你跃跃欲试的热情;成功就在眼前,高考并不遥远,七彩的梦想更应成为你强大的动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待、亲友的关怀、肩负的责任、未来的呼唤,这些都不应成为你前进的包袱,而应是你力量的源泉。十几年了,你如春蚕一般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从某种程度来说,目的就是为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蜕变,希望你能承受住这场破茧化蝶的痛苦。这个过程无人能替代你,亲爱的你,为你就是为我呐喊加油。

3.展现感受体验的独特

作文创新的最高境界是我手写我心。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体现”,“‘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抒情散文尤其如此。精妙的语言、独特的体验方能彰显个性色彩。

一人一世界。在较为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笔者尽量去发掘学生各自的长处,引导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东西通过最佳方式展现出来。如王周同学爱好音乐,他没有刻意去背,却能熟记三百多首歌词,我就引导他在写作时善于化用歌词,使语言富有张力;王子晔学过古筝,她对一些古典乐曲的领悟自然有她的独到之处,可以将之诉诸文字,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杨晶晶在体育训练中尝遍了酸痛苦辣,对汗水、泪水有比其他同学更深切的感受,也可以用文字倾诉她的痛与乐……这些独特体验是不可复制的,是他们珍贵的素材。如杨晶晶同学在习作《紫藤花未眠》一文中写道: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如右括号一般,朦朦胧胧的,校园笼罩在一片极其素淡的月华里,连微风吹过花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空中满是紫藤萝浓郁的甜甜的花香。我徘徊在紫嫣廊上,心里很沉重,像压了一块千钧巨石。那张考前模拟成绩单,薄薄的,甚是扎眼,又飘到了我的眼前。是我流的汗水不够多?汗渍变硬的衣裳否定了它。是我花的时间不够长?磨浅变薄的鞋底否定了它。还是我天生就不是打排球的命?我使劲摇头,想赶走这些想法。忽然,眼前的紫藤萝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月下,它像高贵的公主静静地绽放,宣示生命的尊贵,生命的光彩。花在夜间是不眠的。我突然醒悟,我有什么理由怀疑我的生命呢?

总之,虽然抒情散文写作难度大,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高,但只要让学生明确文体,归纳套路,掌握技法,重视模仿,勇于创新,涵养笔墨和心性,学会有个性地抒发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感悟,就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抒情美文。

篇5:借景抒情散文写作策略

借景抒情散文写作策略

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所写之“景”可以是风景,也可以是场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以是人工之景。但从考试的角度看,更多是寻常之景致,更多是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借景抒情散文也有多种样式,本文着重讨论“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 “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风景”与“场景”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以“风景”开头,以“风景”收尾,首尾的“风景”是一致的,但描写不要重复。开头的“风景”是为了引出场景,因此要简约,不要为写景而写景。接下来的“场景”是开头的“风景”中的一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现在”,为了和下文“过去”的场景相对。 (2)处理好“实”的场景与“虚”的场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重点是“场景”,“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特色在“双场景”,就是先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再是一个过去的场景,两个场景相互对照,从而催生浓烈感情。因此,处理好今之“实”场景和昔之“虚”场景就成为这种文体写作的关键。“虚实”二场景有什么关系?二者是“荣”与“枯”的关系,或者“今荣昔枯”,或者“今枯昔荣”。前者主题积极昂扬,但浓度难上来;后者主题幽怨,但分寸难把握。一般情况下,多选后者,调整之法在抒情议论部分“转”――看到现在的优势或未来的希望。 (3)处理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借景抒情核心是“抒情”,“情”应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对所写之景便有了“情”的要求:①以“情”的需要为中心选材;②写“景”为抒情蓄势,在“景”的“势”“蓄”满后喷发。从结构比重上说,文章前三分之一是“风景”与“场景”,中间三分之一是由实到虚的两个“场景”,后三分之一是虚的“场景”和“抒情”。 如何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借景抒情散文? 我们将构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所“借”之风景,以简约之笔描写抒情所要凭借的核心风景。这里的风景必须是与“我”生活有关的寻常风景,不必要是名山大川。 (2)呈现场景。仅有纯粹的风景是不行的,风景之中,必须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否则无法生情。由风景而场景才能催生感情,因此,有人、物活动的场景,有生活烟火气息的场景呈现是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 (3)展开联想。这是文章的核心部位,由眼前场景联想到此处过去的生活场景,从而寄予“我”的浓郁感情。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过去之景,由这“虚实”二景触发情感的抒发。 (4)回归风景。散文之抒情追求一定的含蓄,以景作结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掩映多姿,所以,文章的最后要回归开头的风景。 当然,其中(2)(3)也可对调,甚至在(1)(2)之间再增添一个(3)的“联想(想象)”部分,这样文章更丰富。 ①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夜风。 ②那是四月初次懊热起来的一个晚上。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像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春天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③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像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古城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乡在下…… ④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浪上,听绿波拍弦的声音。 ⑤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潺涣水声,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是“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⑥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曾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的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⑦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⑧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为利,那也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牵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水声。 ⑨如果照古文字学者的意思,“湄”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⑩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忽然,我安下心来,春仍在。虽然这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是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的。 (有删节)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1)描摹风景。文章第①小节简约描摹所“借”之风景――四月初的一个晚上,几条长几在廊下,夜风一阵一阵吹过。(2)呈现场景。第②小节呈现场景。晚饭后一家状态:大家睡了,“我”醒着。(3)展开联想。第③~⑩小节展开联想,由眼前身边的报纸想到故乡,由独坐长椅想到独坐小舟,由新生南路的现在想到它的过去。(4)回归风景。第~小节回归开头风景,但是情绪加以升华。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常常有一种无助感,于是便会挖掘时间背后的意义,提出“一瞬与永恒”的话题。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花开一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累了,我就静静地靠树坐下。 这八株六百年的桂花,似乎还在守护着庭院,诉说着过去。 这里过去是唐荆川的宅第,几百年间,已数易其名。花虽未开,香已飘散,我闭上眼,用力嗅了一下。眼前,洁白的桂花开满枝头,飘散在光滑的罗砖地上。年少的唐家小姐穿着绣花鞋,踮着脚从罗砖地上走过,揽一揽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头发上有淡淡的桂花香。 当年的唐宅该是多么的繁盛,唐公骑着高头大马,唢呐声声,旌旗蔽天,宫灯通亮。封火墙愈发高大,红木雕愈发鲜亮,下马石愈发庄严,建起多年的会元坊也在庆贺着主人抗击倭寇得胜回家。而院中唐公手植的桂树,冉冉开放。 我缓缓地睁开眼,倏忽之间,桂花慢慢张开花瓣,金黄的花蕊瞬间显露了出来。我兴奋异常,没想到无意间的休息竟还能遇上桂花绽放的瞬间!然而当目光撞到那布满灰尘的红木雕时,我的心“砰”地被撞击了一下――这红木雕,是不是当年念物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开只是一瞬,繁华只是暂时。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当年的唐公不曾想到他死后的几年便家道中落,宅第改了他姓;当年的红木雕不曾想到昨日的光泽还没有褪去,已没有了人来擦拭;当年的下马石不曾想到昨日主人还站在它身上慷慨激昂,今日它已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唐家的繁华,似乎只是一瞬。 雕栏犹安在 昔人鬓容不复来 唯有梁燕有情年年心不改 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吟唱。在低低的唱鸣声中,人们一波一波地涌进来又一波一波地喧哗而去,最后只留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和这八株桂花。 然而真只是一瞬吗?当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时,热血儿女哪个不高呼着唐公的名字,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当我们徜徉在青果巷时,还会记得当年唐公的威武,唐家小姐的风姿,会吟着“青果巷唐家半条街”的古语……唐家给我们所带来的,不止是那一时的繁盛,更是数百年来常州人英勇不屈、能文能武的风范。这种馨香,会持续千年,永不消散。 再回眼看那几株桂花,她们静静地站在这里,看着莺归燕去,人来人往,年复一年地盛开。即使她们深知花开终会花落,但那一瞬,她们却依然尽情绽放。花虽已谢,香飘万里。 视线从花间穿过,幽绿的爬山虎奋力地向墙外爬去。 【点评】这是一篇合乎上述样式的模考作文。(1)描摹风景。文章开头两小节简约描摹所“借”之风景――八株六百年的桂花。(2)呈现场景。接下来一个小节呈现场景,“我”在欣赏桂花。(3)展开联想。以下展开联想,将以前情景和眼前进行多重对比,同时插入唯美的歌词,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4)回归风景。最后两个小节回到现实中眼前的风景,生发新的感悟。尤其是结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篇6:借事抒情散文写作策略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上一篇:小学开学典礼主持词怎么写下一篇:县就业专项资金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