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

2024-04-28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精选5篇)

篇1: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

王春英

3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30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更新更强大的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变成现实。30的求索与奋斗,使一个经济上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我出生于60年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对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首先是衣,如今,各大商场架上的商品已是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衣服更能令人目不暇接。每当我逛商场时,常常会由衷地发出感叹。当我七八年刚刚上初中时,同学中有的还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清一色的蓝衣服也没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我常常强烈地感受到物质丰富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享受。

其次是食,在当今社会,吃已经不是什么问题,鸡鸭鱼肉也是家常便饭了,甚至人们每天不知吃什么好,变着花样的吃。记得我在实

验中学读书时,买十斤饭票要有三斤的粗粮,这样,每当月末常常会看到许多男生一双筷子上插着两三个窝头,早餐一分钱的咸菜分两回吃。真是今非昔比呀。

再次是住,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我从小时候就梦想着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可是那时候住房条件普遍较差,我家五口人住在一20平米的房子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由五十平米、七十平米、到了现在的一百多平米,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再就是行,刚上初中时,由于家离学校较远,我总是为省五分钱的车票钱每天步行五十分钟去上学,直到上了高中家里给我买了一辆玉兔牌的自行车,我真是欣喜若狂。而如今,看看几乎每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都会拥有一辆自行车,市内主要交通干道均已改造扩宽,公交线路比改革开放之初成倍增加,公交车辆四通八达,辅以出租车、私家车,我们深深体会到出行既方便又舒适。

几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服饰的变化、饮食的丰富、居住的舒适、出行的方便,它们都近在我们的身边,近到每一个国人都能切实地体会到。然而,就是在这些平常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却更能让我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感受到进入小康社会后幸福美好的现代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最能够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由温饱逐步过渡到了小康,中国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

希望。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每个人都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寻求信念和发展的支点。尽管我们的能力有限,可是,我会尽职、尽责,尽力,用我的智慧、理念、爱心、诚信去建设我们的和谐家园。我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定能在具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民富裕。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明天会更美好!

回眸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富民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安康!

王春英

2008年11月

篇2: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一点体会78

niu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 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 青藏铁路,世界屋脊铺铁桥。中华民族完成了niu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 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 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niu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 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 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 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 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 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niu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 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 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 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 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为祖国 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 明,1978 年至 2006 年的 28 年间,中国的 GDP 年均增长 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 已成为niu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 超过十亿美元,二 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二 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 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 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niu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 1978 年到 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 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 2.5 亿下降到 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 30%下降到 2.3%。中国是目 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 家。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 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niu,并以此克 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 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 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 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 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 提高。尤其是加入 WTO 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 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niu

niu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niu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 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niu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 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niu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niu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niu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 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 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 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论。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niu要坚持这niu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niu “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 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 现了思想解放的历niu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 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 的中国niu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niu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 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 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 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 改革开放中niu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 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 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niu放思想 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 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 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niu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niu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niu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niu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niu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道niu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niu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 想解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niu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3:会计教育:三十年成就与未来改革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会计教育的繁荣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准备阶段,1992~2001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以及自2001年开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阶段。与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会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不同要求,对我国会计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准备阶段的会计教育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指导思想,由于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的基本方针,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运行轨道,多种经济成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产权关系的逐步明晰,对经济效益的核算即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这一趋势不仅使不同层次会计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也使得会计教育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即呈现出比其他任何经济类专业教育都要兴旺的蓬勃生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阶段的会计教育

1992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行各业都扩大了对高水平、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经济环境的需要,我国会计领域进行了三项根本性的改革:一是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即改分行业、分所有制的多层级会计制度为通用性强的会计准则,以使会计处理规范尽量与国际通行的惯例相接轨;二是改革会计人才评价与选拔机制,变会计人员的职称评审为统考方式,以促使优秀中青年会计人才脱颖而出;三是为完善社会化的会计监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实行我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这三大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经初步形成的会计教育体系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使会计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此同时,由于招生制度的逐步改革,受到利益机制的驱动,各高校也相应设立了一个个对考生具有相当诱惑力且冠以各种不规范名称的财会类专业。有条件的院校及不具备条件的院校都盲目进行与自己优势相悖的专业改造,争上热门专业,甚至在未获教委审批备案、亦无教学文件及师资的情况下,办起了一些会计类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如涉外会计、国际会计等。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面推行,不同形式的股份制企业竞相设立,会计人才需求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相对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大专以下会计专业人才供过于求;二是人才需求层次提高了档次,不少用人单位逐步向本科以上的高学历过渡;三是各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有的单位在招聘会计人才时就明确提出“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或“懂电脑者优先”。这种人才需求导向,使会计教育的内容、手段与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一定变化,为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各校即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目的,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如增设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和注册会计师等新的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会计教学实验环节,建立不同规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并进行会计模拟教学,加大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课程的比重,注重对学生进行应用型财会软件的示范性操作训练等。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会计教育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迈入了一个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既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迎接巨大的挑战,会计教育受到的冲击也将更大。在这个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大学的会计教育担负着培养综合素质的未来会计人才的重任。为使会计高等教育满足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会计问题的复合型“专才”,会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加入WTO后使得我国会计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在于:(1)能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而推动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会计教育引入竞争机制,推动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化,使会计教育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体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特点。(3)有利于人们提高对于会计的认识,提高人们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当前人们对于会计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加入WTO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其经营理念将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全新的理财观念将深入人心,那些能够真正担负起理财重任,可以帮助决策层运筹帷幄,实现经营目标的会计人员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主要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等诸多方面。

入世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要从政策层面上升到体制层面和制度层面。大学的会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环境必将发生巨大变化,而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会计高等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又是全方位的、决定性的。这一切都预示着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专业教育将不断地面临新的挑战,因而,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发展与创新。

(四)会计教育规模在三十年间的快速扩展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十年动乱造成了我国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为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1977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1977年起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会计专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所有在“文革”期间停办的财经院校会计专业都迅速得到恢复,一些高等院校也适时地办起了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办学单位打破了原来仅由财经院校兴办会计专业的固定模式,各综合性大学,文、理、工各类院校,农、林、水、医、石油、地质、煤炭和师范等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均陆续开办了会计类专业。与此相适应,各层次及各种形式的成人会计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会计专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据有关资料统计,1977年,全国各财经院校的会计专业只招收了400多名新生①。但在1978年,全国设立财会专业的院校就达到了21所,当年招生数为1314人,在校人数达到2024人。到1984年时,设有财会专业的高等院校激增至104所,到1985年就达到121所,在校学生人数增加到18000余人;与此同时,设有财会专业的中等学校也发展到450多所,在校生达到65000多人②。到了2005年,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设有会计类专业的院校就有1006所,20所院校在校的会计学博士生为915人,1 1 1所院校在校的会计学硕士生为8745人,475所院校的在校会计专业本科生为208145人,1006所院校的在校会计专业专科生为353744人,在校生总数为566273人,占当年我国高校在校生总数1450万人的3.9%③。

二、层次分明的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会计专业教育体系。我国会计专业教育已经构成了一个层次上划分为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高专生、中职中专生、技校生、职高生、专业证书班学员到岗位培训班学员的10级纵向教育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由博士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班、函授班、电大班、职大班、夜大班、社会助学自修班、企事业单位短训班、注册会计师考试考前辅导班、职称考试考前辅导班及其他继续教育形式所组成的横向社会办学网络。

(一)研究生层次的会计教育跨上新台阶包括博士教育和硕士教育两个方面。

(1)博士教育。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财经学院和厦门大学设立首批会计学专业博士点,同时批准娄尔行和葛家澍两位教授为首批会计学博士生导师,自1982年开始招收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先后有30余所院校(研究所)取得了会计学博士授权资格④,已有120多名教授先后被批准为会计学博士生导师。此外,还有部分院校取得了招收会计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资格。1981年~2006年间,我国新增会计学博士生导师统计如表1所示⑤。

据统计,截至1984年底,我国还没有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在校生也仅为7人⑥,1985年由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指导培养的我国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生林志军毕业,获得会计学专业的博士学位。2005年,全国毕业博士生118人,招生博士生219人,在校博士生915人。2000年~2005年我国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招生及在校生统计数如表2所示⑦。

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05年,我国共有593位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历年毕业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统计情况如表3所示⑧。

目前,我国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全脱产、定向、委培或者在职不脱产等四种方式,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内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与应届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招收部分港、澳、台地区的考生和少量外国留学生。198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后,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经过批准的单位,就开始组织实施接受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会计学博士学位的工作,开创了我国会计学博士学位教育的新途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一批在职人员申请获得了会计学博士学位,同时具有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单位数量也在逐步扩大。

根据部分具有会计学博士点的院校(研究所)通过相关渠道所公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统计,目前我国会计学博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国际会计、会计审计史学、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国际会计比较、会计准则、审计理论、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舞弊审计、现代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成本管理、会计电算化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会计专业博士论文的选题范围一般偏重于会计基础理论,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规范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专业博士论文的选题逐步向应用性研究领域拓展,在研究方法上逐步引入西方发达国家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方法——实证会计研究方法。1998年上海财经大学张为国教授指导培养的赵宇龙博士生的博士论文《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对深沪股市的实证研究》是我国第一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据笔者掌握的不完全信息,2008年我国毕业的会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其博士论文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已达80%以上⑨。

(2)硕士教育。我国从1979年开始恢复招收会计专业研究生。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天津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湖北财经学院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5个单位为首批会计硕士学位研究生授予单位,尔后又有多所院校被批准招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24所院校(研究所)只毕业了35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也仅为111人⑩,到2005年,全国共有111所院校(研究所)面向国内和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全国毕业硕士生2246人,招生硕士生3469人,在校硕士生8745人。2000年~2005年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招生及在校生统计数如表4所示11。

根据部分具有会计学硕士点的院校(研究所)通过相关渠道所公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统计,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院校(研究所)对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而有所变化,在培养方向上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上有两大主流:一是以会计专业为主,在会计专业下再设立各个研究方向;二是针对硕士研究生会计教育的研究方向不断细化,设立相应的专业,然后再在各专业下分设细化的研究方向。

近几年,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又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由于就业的影响及考试方式的改革,大量非会计专业本科生考入会计硕士研究生,甚至相当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是理工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大量相关学科的考生进入会计硕士研究生队伍,一方面,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血液,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各培养学校的培养年限短,学生在短时间内面临着撰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双重压力,这种情形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1986年,我国开始接受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申请会计学硕士学位。最初受理在职人员申请会计学硕士学位的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南财经大学和天津财经学院等院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接受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会计学硕士学位的范围已经扩大。

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04年10月,首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展开,全国21家单位被确定为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要面向会计职业界,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2006年,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报名人数4453人;入学考试人数3250人;各试点院校共招收MPAcc学员1954人。2006年10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批准新增法律硕士等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通知》,新增了四所院校获得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使培养院校达到25家。从2004年到2006年,各年的会计硕士专业报考人数、考试人数及录取人数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具体情况见表5所示12。MPAcc培养实行学分制,学制为2~3年,一般2年半获硕士学位,截止2008年7月全国有两届学员获硕士学位,获学位人数约3200~3500左右。

(二)本、专科普通高等会计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又分为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教育。

(1)本科教育。本科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会计教育体系的重点。1978年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在短期内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截至1985年6月30日止,我国有86所普通高校设会计类专业,共毕业本科生16388人,当年在校生为8510人13。到了2005年,我国已有475所院校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当年毕业本科生42700人,招生本科生58366人,在校本科生208145人。2000年~2005年我国会计学本科生毕业、招生及在校生统计数如表6所示14。

(2)专科教育。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是我国普通高等会计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到1985年,我国有80多所高校招收会计专业的专科生,共毕业专科生121 15人,当年在校生为661 1人15。到了2006年,我国已有1096所院校招收会计学专业的专科生,当年毕业专科生102357人,招生专科生171240人,在校专科生433313人16。2000年~2006年我国会计学专科生毕业、招生及在校生统计数如表7所示17。

(三)中等会计专业教育的大起大落

中等会计专业教育曾经是我国会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变化,我国中等会计专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经历了大起大落。1978~1996年间,我国中等会计专业教育的规模迅速膨胀。据统计,1978年底,我国共有财(经)中专学校34所,在校生1.2万人;1982年底,就达到了57所,在校生为2万人;截至1984年,我国共有465所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会计专业,建国以来累计共有毕业生230582人,可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就有25462人,在校生人数为63366人18。1996年,全国已有1483所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会计专业,当年毕业生人数为110120人,在校生人数为439467人19。但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我国中等会计专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招生规模大幅度下降,到目前绝大多数中等会计专业教育都停办,转而向职业技术会计教育发展。

(四)会计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会计职业教学必须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敬业精神、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等能力,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目前,我国会计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共识,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会计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我国会计职业教育分为高职高专和中职中专两个层次。

(1)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起步较晚,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抓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建设工作,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特别是高职高专会计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会计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

(2)中职中专会计教育。中职中专会计教育是目前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会计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这一形式主要是在各种普通技校和职业高中所设的财会班。

(五)在职会计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门类齐全

在职成人会计教育也是我国会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在职学历教育和在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

(1)在职学历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各院校就纷纷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已经停办的会计专业函授教育。到1986年为止,全国已有58所高校举办了高等函授和夜大等在职成人会计教育,累计毕业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为292人和28157人,在校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为803人和19453人20。2001年函授和夜大会计专业毕业85036人,招生132724人,在校324363人21;2002年,成教高校会计专业毕业21556人,招生36034人,在校87625人22。

(2)在职非学历教育。在职人员的非学历教育主要采取短期教育与培训的方式进行。这种非学历教育的主办单位和方式比较复杂,其主要形式有专题研讨班(中、高级层次)、注册会计师考前培训班、资产评估师考前培训班、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前培训班、会计人员上岗前培训班(会计证班)、在职会计人员短训班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班等,主要目的是更新会计专业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其内容因需要而定。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财政部于1998年印发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自1998年7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为了贯彻落实《会计法》关于“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的规定,进一步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2006年11月20日,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发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以取代1998年发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

(六)全国会计知识大赛的举办推进会计专业知识的普及教育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时期,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发布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为了促进全国会计人员学习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更新会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会计工作水平,财政部先后组织举办了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并以此为基本形式,推动会计专业知识的普及工作。

1989年4月,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和华人世界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会计的全面普及,促使全国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提高自身会计水平的积极性,缓解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严重不足的问题。首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历时一年有余,其参赛对象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县以上大集体单位、解放军所属会计人员、大中专学校会计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人员。在全国当时的1000万左右的会计人员中,符合参赛条件的约450万人,实际参赛的有260万人,可以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社会性大赛。大赛进行的一年中,对大规模培训会计人员,发现会计人才,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的财会工作,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0年6月至10月,为了贯彻财政部、司法部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宣传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加大《会计法》的宣传力度,财政部以宣传贯彻《会计法》为主要内容,组织了第二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第二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对于宣传会计法,贯彻会计法,普及会计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扩大会计工作的社会影响,促使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服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4月,为了贯彻《会计法》,宣传新会计准则,普及会计知识,扩大会计工作的社会影响,财政部组织、中国会计学会承办了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本届大赛以新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兼顾其他相关会计知识。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从2007年初开始,在全国3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中央有关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范围内全面启动,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第一赛程网上答题、第二赛程笔试、口试、决赛等环节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大赛整个过程迸展顺利,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预期目的。与前两届会计知识大赛相比,本届大赛组织发动深入、参与热情高涨、参赛面广、参赛人员众多、决赛形式新颖、社会影响大,在全国财政系统会计改革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三、会计教育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与会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教育基础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会计教育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经过30年的建设,我国会计教师队伍在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其学历和职称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1985年的统计,在当时全国86所设有会计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只有教授32人,副教授17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1,正副教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约为10%23。但据中国会计教授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1997年,全国已有会计学教授266人,副教授1380人24,正副教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则达到了38%25。1998年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教授、副教授增加情况统计数如表8所示26。

(二)会计教育专业方向设置逐步规范统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会计教育基本上还是沿袭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原苏联会计教育模式,即基本上按行业划分与设置会计专业方向,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财经院校会计专业方向名称上均带有一定的行业色彩。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在1984~1985学年内,我国实际开办“会计学”专业的学校有28所,开办“财务会计”专业的院校有80所,在“财务会计”中,就设置了工业财务会计、基建工程财务会计、地质财务会计、商业财务会计、物资会计、石油工业财务会计、煤炭工业财务会计、公路运输财务会计、铁道财务会计、水运财务会计、民航财务会计和农业财务会计等行业性特点较强的多个会计专业方向27。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当时专业设置面过窄、专业内涵不清、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在组织力量进行反复调查研究、通过专家充分论证并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将高等会计专业原属十多个相近的专业统一归并为“会计学”专业,此外,还新设了“国际会计”专业,规定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要求及主干专业课程,使我国高等会计专业人才在向大口径、通用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过渡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28。1994年,为满足培养注册会计师专门人才的需要,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财政部批准,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具有会计学博士授权资格高校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并正式招生,1995年,又将这一专业的招生范围扩大到23所高校29。

1997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再次组织专家对我国各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进行论证,决定将会计类学科列作一级学科“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三级学科,再一次要求各种财会类专业的名称必须归并为“会计学”专业,并确定从1998年起,开始实行新的专业目录,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层次在原则上均只设立“会计学”专业,从而使会计教育的专业方向设置开始实现了规范化。

(三)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

教育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需要所决定的,会计教育也不例外,其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并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差异的,因此,会计教育目标应有一定的层次性。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主要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不同层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时,会计教育目标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其又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发展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和教育界,围绕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

早在1981年与1982年,财政部就曾分别委托上海财经学院与湖北财经学院各自制定一套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方案,经过近五年的实践与逐步完善,对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了各自的看法,国家教育委员会及财政部高教管理部门在综合两校提法的基础上,将其统一规范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3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过程中对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会计处理程式逐步向国际通行惯例相接轨的新趋势,会计理论学术界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对原定专业培养目标适时予以修订,主张“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是财经学科的专门人才,会计学科的通用人才”,“在业务上,他们应该是应用型、通用型人才”,因此,“其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应用型、专门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专门性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31。有学者则认为,会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具有层次性,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层次应当以培养“专才”为主,有的层次则应以培养“通才”为主,不能人为地予以拔高。如果不能确定一个原则上的界限,就容易使教学工作的整个组织程序陷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之中。具体来说,大专以下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所培养的学生应以满足实务界所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为主,因而,应当注重其会计操作实务知识的培养,加大“专才”方面技能训练的力度。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中、高级层次的会计管理专门人才,因而应充分注重在拓宽基础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全面素质和会计综合管理能力的训练,实施“通才”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因而应当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较高职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即应当是既专又通的人才。博士研究生则主要是培养会计方面的高级教学与科研人才,因而,其培养的基本目标应充分体现在“博”与“专”上。“博”是指不仅能全面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对与本学科发展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专”则体现在不仅对会计学科某一方向应当全面地把握其发展脉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能够对其发展作出贡献32。1993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第三次会计教育改革研讨会上,葛家澍教授在开幕词中对新经济环境下高等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一个基本概括,指出现阶段的“高等会计教育应该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立足中国、面向国际惯例的会计人才,他们的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广,适应性要强。不论是高等或中等财经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都应当以应用型、外向型为主”33。

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全国高校的积极努力,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2004年为19%,截止到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计划本专科年招生增至53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提高到两千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左右。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笔者认为,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重心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应是研究生教育的重心。这里所说的实际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专业技能是指要有较强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包括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企业会计信息分析、管理能力、职业品行等。专业技能是会计人员将理论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的基础。综合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及其运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人际协作与管理组织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领导才能、应变能力、企业家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外语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四)会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全面形成

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实际上确定了各层级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是会计教育体系的基本工作导向,但培养目标的实现又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来具体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变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恢复20世纪50年代课程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招生制度以后,由于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只能按照20世纪50年代的课程模式设置,因此,这一阶段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会计核算原理、行业会计(工、农、商等)、行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分析等四门课为主干课,还没有跳出“老四门”的框框,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80年代初期。

(2)建立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上的变化,传统的以前苏联模式为基础的会计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知识与能力的需要,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即面临新的课题。上海财经学院会计系在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教授的主持下,为开创高等会计教育的新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就锐意改革,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对后来全国其他高校会计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其主要做法为:一是撤销了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专业,合并为会计学专业,制定了以培养通才为目标的会计学专业全程教学计划,并将学时制改为学分制;二是改革五十年代以后一直通行的由“会计核算原理”、“专业(工、农、商)会计”、“经济活动分析”及“财务管理”等课程所构成的“老三门”或“老四门”课程体系,针对其所存在的前后课程衔接不严密和内容分工不明确、不重视成本会计、体系不完整和缺乏弹性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了由核心专业课(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五门)、一般专业课(含建设单位会计、比较会计、会计制度设计和会计理论四门)与选修专业课(含农商会计、会计史和会计专题讲座等)三个部分所构成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规范,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三是开始逐步形成了知识容量大,理论性较强,内容上注重与西方会计理论及实务相衔接、兼顾各类新兴会计学科、具有上财特色开放式教材体系,满足了高层次会计教学的需要。

1983年1月20日,财政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内12所已经设立会计专业的财经院校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代表。会议集中讨论了上海财经学院和湖北财经学院分别提出的两个教学改革方案,认为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特别是单独增设了“成本会计”和“审计学”两门新课,打破了建国以来专业课设置上一直沿袭的旧框框,在高等会计教学改革上跨出了一大步34。此次会议所通过的中南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两套会计专业本科教学方案,经过会后的几年修改、补充和试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逐步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以“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即后来所通称的“上财模式”和“中财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应设置11门核心课程的指导性建议,在确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及“财务管理”等七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了电算化会计、会计史和会计制度设计等专业课及财政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配套课程,才使得能够被大多数高校所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专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35。这是我国会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缩短了我国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上所存在的差距。

(3)新的会计课程体系全面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会领域陆续出台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尤其是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培养与国际通行惯例相接轨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虽然各高校纷纷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但在会计主干课程的设置上基本一致,即形成了以初级会计(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高级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为主干课的课程体系。

另外,1994年为适应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求,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财政部批准,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具有会计学博士授权资格高校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并正式招生36,并设立了由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管理咨询、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经济法和税法等九门课为主干课的课程体系。

(五)会计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随着高校扩招这一问题更显突出和尖锐。近年来,高等学校投入问题不足虽然有所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在大学的各项工作中,教学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2003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自2003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了本科、高职高专、网络教育等三个层次的会计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共计34门。本科层次的国家精品课程有20门,包括2003年批准的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批准的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财务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审计学(厦门大学)、财务管理(西南财经大学)、企业会计学(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批准的会计学原理(福州大学)、基础会计学(中山大学)、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审计学(复旦大学);2006年批准的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中级会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批准的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审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级财务会计(北京工商大学)、管理会计(中央财经大学)、基础会计(暨南大学)、审计学(江西财经大学)。高职高专层次的国家精品课程有13门,包括2003年批准的中级财务会计(北京工商大学);2004年批准的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基础(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2005年批准的基础会计学(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基础会计(辽东学院)、财务管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批准的基础会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007年批准的财务会计(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原理(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企业会计实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层次的国家精品课程有1门,是2007年批准的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37

(六)会计教育的教材建设推陈出新

教材建设是教育的基础,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会计专业教育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材质量具有重要的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以1983年上海财经学院会计系在教学改革中所形成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起点,我国的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从此步入了—个新的发展轨道。随着会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会计专业教育所用教材出现了三次出版与发行高峰:第一次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统编教材与合编、协编教材三驾齐驱局面,带来了会计教材与专著出版方面的繁荣,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门类趋于齐全;第二次是1993年“两则”、“两制”颁发前后所出现的新一轮的会计教材出版热潮,仅普通高校所用的“新编系列会计教材”就有近百种;第三次是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来,匹配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教材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院校纷纷对新准则之前的会计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

会计教材建设所形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教材内容上注重了层次性和通用性,出版了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会计教材。(2)教材的系列化与结构规范化,不同层次与不同对象的会计专业教材,都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系列教材,且在版本上也出了多个系列,基本上是一个主要高校的会计专业或一种形式的会计教育,都有自己的系列教材。(3)大量引入西方原版会计教材,为了适应会计专业国际教育的需要,以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单位为代表的出版发行机构先后大量引入了国外,尤其是美国高校的会计经典教材,为我国培养适应国际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4)不同时期都出版了对我国会计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会计教材精品,如1978年葛家澍教授主编的《会计基础知识》、1979年贺南轩和阎金鄂教授主编的《工业会计学》、1983年余绪缨教授主编的《管理会计》、1984年郭道扬教授编著的《会计发展史纲》、1984年娄尔行教授主编的《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1986年后由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校会计院系编写出版的会计系列教材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编写的CPA专门化系列教材等。38

(七)会计实验教学全面推广

会计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教育界获得了一致的认识并经过近30年的努力,会计实验教学在我国的会计教育中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983年,天津财经学院会计系在李宝震教授的热情支持下,由谢基煌教授主持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会计模拟教学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实践,不仅建立了一个规范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的多种会计资料标本,摄制了会计教学专题录相片,还编写了较完善的会计实验讲义,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在全国各院校普遍推广39。为了广泛交流各校在会计实验教学方面的经验,1994年7月,于玉林与谢基煌两教授发起在天津财经学院举行了“全国首届会计实验教学研讨会”,与会的50多位代表围绕天津财经学院会计实验教学的做法进行了广泛研讨,会后即组织有关人员正式编写出版了一套较具针对性和应用性的会计实验系列教材,标志着会计实验教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96年7月和1998年7月,于玉林教授又分别在河南财经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计实验教学研讨会”,会后均正式编辑出版了《会计实验教学研究论文选》。目前,会计实验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凡是设有会计专业的院校,基本上都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教学实验场所——会计实验室(或称会计模拟室),一般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会计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会计基础教学的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专业会计教学的单项实验和综合系统性实验与电算化会计实验等多个层次。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在会计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第6学期开设了一门单独的课程,一般命名为“会计实训课”,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通过会计实验教学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缩短了会计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会计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中的联系难、经费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八)会计专业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体现我国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综合水平的有两个重要指标:其一,就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共有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和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两个。其二,就是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首批入选会计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点的有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五所高校的会计学。2007年,教育部确认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会计学为新入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至此,我国会计学科点建设已经达到8个,标志着我国会计专业学科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我国未来的会计教育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线、以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为辅、兼备学术性与实务性的会计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会计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和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等多个层次。此外,我国于2004年设立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后,不仅使得会计教育体系更加丰富,而且使其与实务界的衔接更加紧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21世纪学科综合化的发展以及入世后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对不同层次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会计人员,必须加大对会计学历教育改革的力度。未来我国的会计教育,应在努力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和智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深化六个方面的改革。

(一)推行和实践“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信息技术推动全球贸易、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各行各业相互渗透、交叉,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包括金融、贸易、管理、市场营销、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才能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着重对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课程知识的传授。同时,计算机技能、职业品行、外语才能、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技能已经被认为是未来会计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我国的会计教育还要通过很大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重要技能,以提高其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在进行系统全面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公司实习、案例分析、科技应用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应得到广泛采用。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地更新人才培养与评价理念,不断地调整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才能培养出专业功底扎实,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培养高级专门会计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当前,我国从事会计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虽然人员众多,但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平在不同院校参差不齐。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是未来我国会计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21世纪高素质的会计专业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术界和实务界需要密切配合,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的进修获取相应的知识,另外需要社会给予教师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

(三)编写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会计专业教材

从现时会计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看,教材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知识容量少,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科技、新技术在教材中很少有体现,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在教材中很少体现。目前,会计信息化已经被几乎每一个企业接受,计算机已经是会计数据处理的主要工具,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为基本处理与加工平台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正在逐步推广,在全面区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要求的前提下,怎样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应在教材中得到全面反映。网络技术与会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相应的教材中,电子商务系统、作业流程技术、人工智能模块、专家系统和远程通讯技术等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需要强化这方面的内容。

(四)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务的衔接

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纷乱无章的经济业务到提供给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经历“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过程。如果不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仅通过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想全面透彻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不可能的。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突出会计专业特色和培养学生各项实际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是会计专业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的需要。2007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这无疑给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部分学校开始尝试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学习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另一段时间学习转到企业教学基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这一环节还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

(五)推进高等会计教育的国际化

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模式可以采取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进行。我国高校直接与教育部承认、国际认可的国外正规大学合作进行学历教育,通过合作办学,学生可以取得我国教育部承认、国际认可的国外正规大学的学历文凭,而且在专业上可以培养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熟悉最新国际会计概念、通晓中外会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以具备适应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际证券公司工作的能力,满足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要求。另外,还可以直接与国际公认的会计职业组织合作培养人才,高校可以直接或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与诸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委员会(简称AICPA)、英国公认会计师公会(简称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简称CGA)等世界著名国外会计师公会合作开设培训班,为在校学生提供取得国际专业会计师资格;或者,高校可以直接与上述国外会计师公会合作开设国际会计、国际财务等专业,专业课程可以选择国外会计师公会考试所要求的课程。目前,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与国外合作办学;还有一些学校在本科开设英国公认会计师方向,这些尝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其对中国会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合格的会计人才不仅应具有充分的专业胜任能力,而且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对会计人员而言,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的必备条件。同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国目前会计职业道德普遍缺失的问题,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各级学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突出位置、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必将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工作涉及面广,在会计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更是必不可少,而且法制教育的范围应尽可能广泛。如开设有关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整个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就业前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形象。会计教育中的法制观念教育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未来的工作实际,注重联系正反实例的案例教育,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上述要求在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中如何体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篇4:--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

秘网免费公文网

**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2010-06-27 23:06:0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烟草改革三十年成就回顾(2)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的历程。在这短暂的30年中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这30年里,沧桑巨变、光彩辉煌,圆了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百年梦想,让文明古国得以重新崛起,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为我国经济组成部分的烟草行业更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下面我就简以河南省**市城区烟草的巨变来以小见大地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巨

变。

一是机构的简化,理念的及时更新,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做为城区烟草管理、生产及经营的**市城区烟草专卖局是2005在**市源汇区烟草专卖局和郾城区烟草专卖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辖区面积为1020平方公里,社会人口共万,人口密度为1269人/km2,共有商户3500多个。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城区烟草专卖局组建以来,及时更新理念,使城区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财政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不断提高服务烟农水平;以满足市场需求、维护消费者利益为中心,积极组织有效货源,加快现代卷烟流通网络建设;以巩固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狠抓烟草市场整顿为使命,规范烟草专卖执法,强力推进卷烟打假和市场监管;

以创建精神文明、严格企业管理为保证,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强化行业自身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单位”、“依法治区先进单位”等。

同时注意及时更新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软、硬件设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各任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很早就尝试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各部门及时配备了电脑,建立了网络系统,实现了电话访销和网上销售及网络配货;在基层建立了标准化烟站和标准化专卖所,并安装先进的计算机,实现网络化办公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烟叶管理体制及生产技术巨大进步。近几十年来,辖区烟叶先后尝试了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叶农场、烟农协会、户籍化管理、片区化生产管理,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及gap等多种烟叶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在结合当地烟区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探索行业内先进的组织管理形式,改变了千家万户种植烟叶的小农生产方式,走上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从而实现对烟叶生产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在烟叶种植技术更是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尝试和改进许多先进种植技术。1.全面实施平衡施肥。一是取土化验,提供施肥依据;二是共同讨论生产方案,明确施肥方案;三是在专家的指导下适时调整生产技术措施,落实以水调肥,叶面喷施等措施保证田间长势。

2.大力推广商品化大棚育苗。大棚烟苗的苗壮、根系发达,抗病性强,大棚集约化商品育苗是烟叶生产的发展方向。为大力发展大棚育苗,为烟叶高质高量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严格推行成熟采收技术。为落实以成熟度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措施,一

是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对成熟度与成熟采收的认识;二是强制停炕,在下部叶采收后,由技术员整体把握开炕时间;三是对上部叶长势较旺且分层落黄不明显的烟叶,喷雾磷酸二氢钾进行生理调节,提高成熟采收水平;四是对集中片区由技术员确定成熟采收时间并安排烘烤。

在烟叶收购方面全面推行和落实合同制和预检制。每当在组织烟叶种植时就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严格遵守和落实,并依法承担各自责任;同时全面落实预检制,提高入户预检效果:收购现场设立预检员岗位,由预检员进行现场预检,达到预检等级纯度要求的开具预检单。

三是营销和配送手段的巨大变化。营销部门由原来的坐着等待商户登门定购变为主动地通过电话订购、网上订购和主动到商户家询问销售情况并办理定购事宜,在商户定款到账之后就连夜打码第二天通过配送中心及时送货到家。

四是专卖管理体制的巨大进步。全体专卖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法实施条例》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和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实现检查权和处罚权的分离。严格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的要求,不断加强对“两烟”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有力地提升了城区烟草生产经营的规范水平。

篇5: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

回望共和国走过的这三十年,是中国人改变思想,走出国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惊叹。中国人也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在逐步向新的工业化的大国转变。这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望这些年来的我们走过坎坷曲折,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构想,中国现在或许还在自我封闭的状态。解放思想进行改革开放,并没有颠覆我们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改变我们的意识形态,反而让我们快速的发展,迈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一个新阶段。

我们在不断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人民百姓的生活迈上新台阶。中国不但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还基本实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代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天,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主流。中国人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菲比禁锢,蹑手蹑脚到大胆去闯,大胆去干。

中国的经济格局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之一是公平理论,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强调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由公平理论转向竞争理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础。工业经济理论向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设立经济特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系列历史性的改变,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中国的经济也保持了高速度的发展。

上一篇:领悟人生真谛经典下一篇:猫头鹰男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