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悟

2024-04-25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悟(精选8篇)

篇1: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悟

三十年的教育感悟

广元市宝轮中学 唐明友

30年前,我从江津师专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先后任教于甘孜州康定县一中、青川县竹园中学和如今的宝轮中学。我知道,我正奔跑在教育的马拉松跑道上,我始终抱着这样一个信念:绝不误人子弟,因此我必须每天都要尽心尽力。我给人的印象都是:唐明友人老实,而我自认为,老实人绝不会吃亏的。

走上了教育战线,必须懂得:育人者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自尊心,通往他人内心之路也许障碍重重,也许荆棘满地,而忍耐和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教师拥有善良的同时,还要忍耐,要宽以待人,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保留一些心灵的空间,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年,我遇到了一位单亲家庭出身的学生杨少文,脾气古怪,不服管理,我用百倍的呵护和关爱对待他:生病了我带他去看医生,并给付药费;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我耐心的帮助和给他指出问题所在,决不呵斥;有时我还把他请到家里改善生活,使使他体会到家的温暖。我坚信,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我是教师,我应该以高尚的师德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我也知道,一个人仅仅凭借善意,有时并不能随意闯入别人的精神领地。后来,这个学生以较好的成绩顺利升入高中。工作中,我鼓励学生要有忍耐精神,因为能忍耐的人才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工作和学习的艰辛是无法避免的,那我们就要学会忍耐。

作为一辈子清平的教师,我做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平静,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困难和辛劳,而是即使在纷乱之中,心中仍然淡定。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平平淡淡,不抽烟,不酗酒。在工作中,我经常找时间给予学生辅导,每天早上7:30就到学校,中午提前一小时就到班上辅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放学后还要加班梳理当天的工作情况,为第二天的工作拟出计划,使第二天的工作井然有序。近几年在工作之余,根据多年班主任经验我写成的文章《自信让学生取得成功》发表在《广元日报》,还写了教学研究文章《探究一道中考题的其它结论》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上、《一类三角形面积比的应用》发表在《中学生数学》杂志上、《源自课本的中考新题》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杂志上等。写写教学的心得和体会,让教育教学生活长成充实的稻穗,体验丰收的快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寻求心灵的平静,要多付出,少索取。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真正用爱心去鼓舞学生。教师在工作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但烦恼皆由心生,心静下来了,烦恼也就消失了,自身道德修养也就逐步提高了。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看清前面的路,分析利弊,选择方向,因为跟在别人身后,做别人的尾灯,永远不会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生活中,我不在乎生命以外的东西,因为我太在乎生命本身的价值。

既教书又育人,以身作则,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熏陶,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伟大的人格,健康的心灵,榜样的行为,永远是烛照人类光明史的巨大财富。由于我始终充满对学生的爱心,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取得了不少优良的成绩,获得了很多荣誉:广元市中区优秀教师、宝轮中学优秀共产党员、宝轮中学教学质量优胜奖等。自从我走向教育岗位那一天起,我就立志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我会继续为之努力工作,永不松懈。

2014年9月

篇2: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悟

niu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 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 青藏铁路,世界屋脊铺铁桥。中华民族完成了niu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 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 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niu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 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 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 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 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 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niu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 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 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 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 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为祖国 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 明,1978 年至 2006 年的 28 年间,中国的 GDP 年均增长 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 已成为niu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 超过十亿美元,二 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二 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 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 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niu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 1978 年到 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 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 2.5 亿下降到 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 30%下降到 2.3%。中国是目 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 家。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 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niu,并以此克 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 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 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 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 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 提高。尤其是加入 WTO 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 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niu

niu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niu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 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niu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 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niu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niu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niu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 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 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 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论。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niu要坚持这niu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niu “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 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 现了思想解放的历niu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 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 的中国niu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niu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 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 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 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 改革开放中niu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 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 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niu放思想 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 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 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niu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niu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niu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niu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niu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道niu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niu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 想解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niu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3: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悟

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成就, 并为深圳特区下一个3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提出5点要求: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继续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继续推进党的建设, 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

1984年1月24日,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临深圳特区视察, 就是这次视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 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深圳从此由一个边陲小渔村, 崛起为一座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 也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30年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向世人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今天, 中国又一次站在历史变革的重要关口。胡锦涛主席提出, 深圳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须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今天的深圳仍然是改革的“先行官”和“试验田”。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前不久, 温家宝总理就高调重提小平政改目标, 在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他特别表示,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 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他还说, “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上, 要继续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不能停滞, 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 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 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 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 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这应该是一个明确的政改信号, 深圳又一次被外界寄予了极大的期待。

篇4: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悟

当今中国社会的这种基本格局,向中国的经济学人提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不同的历史要求,不仅要求中国的经济学人懂得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用这些原理去观察和判断中国经济的实际运作,而且还须懂得中国的政法传统、历史传统、文化精神、数十年中国计划经济实践所遗留下来的行政惯性运作方式,以及过去革命意识形态的遗产,并且还需要把我们中国人的独特生活方式、交往形式以及各种习俗和惯例作为自己理论思考以及观察和判断中国社会运作及其未来走向的“支援意识”(英语为“subsidiary awareness”——当代西方一位认识论哲学大师Micheal Polanyi语, 见POLANYI, 1962)。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学人才有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有一些较为清醒和确当的把握。这实际上要求真正有洞见的中国经济学家,不能只懂经济学,还要具备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格局中,笔者作为一名中国高校的经济学教师,一个中国三十年改革的经历者、参与者和观察者,在近几年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中,阅读的文献越来越杂,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发散:不仅阅读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之外的其他哲学、社会学科的一些文献和书籍,而且也撰写并发表了许多并非在现代意义上的“纯经济学”的论文和随笔。收入《市场、法治与民主:一个经济学家的日常思考》中的大部分文章,与其是说“经济学随笔”,不如说是“时评”和“政论”。是由于近几年写作任务的“转型”,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除了前面讲的由于阅读和观察的结果之外,还有一个较为现实的原因:通过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实际运作的观察和思考,我个人越来越觉得,在近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正在不断积聚,如政府官员腐败,社会财富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断拉大,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环境污染,社会诚信短缺,民众的怨气和其他社会等各种不安定元素在积累,如若这些社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或缓解,将会对中国经济“长期的”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近几年发表的一些文章中,尤其是在自己的“博客日记”中,我对当今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较为直接的分析和评论,并表达了一些直言的、善意的和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介书生,我从来不奢望自己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和评论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或“付诸实施”。但是,作为一个学人、一个知识分子,我觉得有必要并有责任把自己那些感觉写出来并尽可能让更多的世人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果巨大而辉煌是无人能置否的;但是,伴随者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取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这也是事实。无论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现实中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中不存在一定的社会问题。这里只不过是问题的严重程度、影响面以及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是否“性命攸关”而已。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中不断出现并持存、积累的一些社会问题,现在究竟如何看待其严重性和其需要解决的迫切性且不论,但我这些年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克服,而不能经由“走回头路”的方式来解决。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研读东西方——尤其是近现代——的经济史、法制史和政制史的有关文献,并正在撰写一部有关东西方市场生成与扩展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方面的专著。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推进,人类社会运行的一些基本法则在我心中渐渐地明朗起来了:在人类任何社会的任何历史时期中,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均主要有赖于市场分工和交易的深化和扩展;市场分工和交易要不断深化、成长和扩展,需要某种良序的能保障市场交易当事人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没有现代宪政民主政制,确保市场运行的财产的法律制度就建立不起来,或者说就不可能良序运作。西方各国近代兴起的历史非常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明清时期市场经济的兴衰证明了这一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停滞也证明了这一点,甚至当今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也正在不断地昭示出这一点。正是基于这一观察和信念,笔者相信,未来中国经济的动态发展,以及当今中国当下社会格局及其动态演变,正在把政制和政府体制改革渐渐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是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和无法改变的大趋势。如果人们能够尽早地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国经济体成长的“年轻时期”(即高速成长时期)就积极稳妥且渐进性地启动中国的政制和政府体制改革,我们的社会就可能只需付出较小的“制度变迁的成本”。否则的话,如果认识不到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一大趋势,或者说为了某种短期的“社会安定”和“近期绩效”而尽量拖后中国政制改革时间表,待到已经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不断积累且绞缠在一起从而社会矛盾已经甚为激化的时候,或者说待到中国经济成长的“成熟期”或“中老年时期”,任何“伤筋动骨”的政制改革,都须得我们的国家和整个民族付出巨大的制度变迁成本。

概言之,经历了差不多四十年计划经济的试验和三十年经济改革实践的当代中国,目前正在一步步走向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这十字路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毫无疑问,在人类二十一世纪初的现今世界格局中,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和苦难经济演变史的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契机。中国三十年经济社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和辉煌的,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我们不能只就这过去的三十年来看三十年,或者说不能仅与中国近四十年的计划经济试验相比来评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只有把中国这三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和辉煌历程置放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中的市场经济周期性兴衰的历史长河里,把它还原到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及在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经验的历史比较中,方能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目前到底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位置上。也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庆贺和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当下,在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复兴这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面前,谨奉上这本粗浅文论汇编的集子,以期与关注着我们国家命运和未来发展之路的同仁、朋友和学生们一起来共同思考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道路。

篇5:三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征文

三十年前,我想应该是没有超市,没有卡拉OK,没有计算机、没有手机、没有私家车、没有运动场、没有……,总而言之,现在有的那时都没有,试问当今的人们回到那时怎么活?

听妈妈讲,那个时候爸爸妈妈住在一个60平米的小房子里,我出生后,我们搬进了一个稍大点的房子里,在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

幼儿园毕业之前,我们搬家了。小孩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房间。我也不例外,尽管没有漂亮的衣服但也会满足,毕竟那是一个自己的天地嘛。新家有80个平方,大好多啊!在这个家的几年里,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有了,闲暇时间多了,生活环境变了,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都往好的方面发展。

到了小学,我们家又搬入新房子。这个房子将近120多平米吧,算算人均已是40个平方了,突然想起从前那个不足60平米的小房子,会让人想到今天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一切像梦。我的房间里是爸妈精心挑选的家具,如同梦境。不禁会让人想到:幸福离我很近。

我为自己出生在这一年代而自豪,更为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骄傲,我们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幸福,联想一下三十年前,我们更应该好好工作,因为三水开放的脚步时刻没有停息过,我要努力学习,扎实工作,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三水有贡献的人!

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觉得很幸福,三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也都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三水这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三水人民的面貌,三水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今年六年级,在我眼中的三水,是个十分美丽的城市,让我感到非常满足,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过上如此美好的生活。

在三水,一座座的高楼大厦应接不暇,高的有几十层,再也不是旧时的平房了,里面已经由电梯取代了过去的楼梯,周围的绿化做得十分周到,让我分舒适。每天晚饭后,我都会上街逛逛,到公园里享受一下新鲜的空气。只见男女老少,有说有笑,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篇6: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

回望共和国走过的这三十年,是中国人改变思想,走出国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惊叹。中国人也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在逐步向新的工业化的大国转变。这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望这些年来的我们走过坎坷曲折,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构想,中国现在或许还在自我封闭的状态。解放思想进行改革开放,并没有颠覆我们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改变我们的意识形态,反而让我们快速的发展,迈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一个新阶段。

我们在不断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人民百姓的生活迈上新台阶。中国不但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还基本实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代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天,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主流。中国人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菲比禁锢,蹑手蹑脚到大胆去闯,大胆去干。

中国的经济格局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之一是公平理论,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强调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由公平理论转向竞争理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础。工业经济理论向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设立经济特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系列历史性的改变,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中国的经济也保持了高速度的发展。

篇7: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改变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自此三十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事业的三十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这些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坚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1、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而在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06年末却已经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伟大工程的建成;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铁路的建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等,都显示了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2、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大幅度的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GDP仍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有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成功实施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并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在吸引外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参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4、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我国城镇居民而言,在收入和住房方面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农村而言,改革开放时期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尤其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5、民主法制建设进步巨大。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社会渐趋稳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言论自由等,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不再全盘歌功颂德,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政协、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来越明显。

6、逐渐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之中。中国的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将学到的知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通过相互学习,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业逐步相融合。在外国,有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学习儒家文化;而在中国,外国的文化也在中国迅速发展。

篇8: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悟

一、从国情出发, 我党成功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社会主义首先产生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像英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现实是社会主义却诞生在经济落后, 生产力不发达的俄国和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没有经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 人口多, 底子薄, 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是, 还不具备建设成熟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约要一百年的时间。换句话说, 我们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逐步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化、现代化以后, 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因此,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办一切事情, 都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 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曲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同志带领我党进行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有益探索。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 我们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比较符合实际, 制定的方针政策也是正确的。但是, 我们党由于对我国国情缺乏全面的认识, 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以至于后来产生了对外封闭, 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 忽视发展生产力, 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严重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推向了崩溃边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其基础就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估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及时、成功地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搞现代化建设, 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 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民族的命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 最根本的利益”。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才能增强国力, 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才能促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实践证明,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就是源于我们很好地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二、从国情出发,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些基本矛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 只有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犯了急于求成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 在经济上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变更生产关系, 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存在很多弊端, 它造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落后, 人民生活普遍贫穷, 社会主义优越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邓小平同志指出: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要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的部分, 解放生产力。只有解放生产力, 才能发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发展, 所以,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从改革的效果来看, 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改革三十年的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786元, 比上年增长17.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而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4元。改革不仅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而且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并带来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特别是亲身经历参与改革进程的中国人民,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热爱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

三、从国情出发, 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现代化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 实现现代化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面临的国情。从工业化进程来看, 我们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人均资源贫乏, 是我国国情的两个突出特点, 我国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且这种差距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 城市化的任务相当艰巨。从资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但从人均量上看则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资源和能源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 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 在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上, 资源约束不仅表现为资源供给不足的约束, 而且表现为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 这就提出了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

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并存。在这种国际国内环境下, 如何消除各种复杂, 、不确定因素, 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 抓住机遇,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科学地判断和全面地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产力水平低, 人口多, 底子薄, 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换句话说,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远没有完成, 而且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还需很长的历史过程。只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 经济发展出现了阶段性变化, 体现了阶段性的特征:经济发展了, 但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了, 但相应的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了;经济效率提高了, 收入差距扩大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 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 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变化了的国情的准确判断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第2版) .

上一篇:在残联工作待遇怎么样下一篇:小学五年级期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