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4-04-14

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选5篇)

篇1: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5日)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和 金融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 开放历程,总结发展经验并指导今后的实践,对于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2008年对全 球金融业来讲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仍在不断扩散,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 了巨大挑战。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应该从国际金融危机 中汲取深刻教训,使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 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下面,我就保险业改革发展谈几点 看法,与大家探讨。

一、保险业的三十年是行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保险业主动置身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改革开放之 初,我国保险市场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 亿元。到2007年底,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10家,总资产2.9万 亿元,实现保费收入7000多亿元,市场规模增长1500多倍。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保险。到今天,保险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 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 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 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保险业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转 变发展方式,在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保险业发展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险业务发

展快。2 0 0 2到2 0 0 7年的五年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 18.2%,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全国保费

收入是2002年的2.3倍,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 入的总和。2008年1至10月,全国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6.6%。目前保险业总资产3.2亿元,是2002年的5倍。二是市场主 体发展快。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家,比2002年增加73 家。共有省级分公司1114多家,是2002年的8倍。初步建成 了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 保险市场体系。一批保险公司茁壮成长,竞争力逐步增强。在A股上市的三家保险公司占国内A股市值的比例接近7%。三是服务领域拓展快。十六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保 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大量 涌现,一大批保险产品从无到有,保险功能从主要集中在经 济补偿功能,向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拓展。

保险业发展好主要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得到有

效防范。2002年以前,保险业整体净资产为负数,主要的公 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历史包袱沉重,保险公司缺乏风险防 范意识和能力。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保险业净资产已经达到 2486亿元,历史遗留的利差损包袱得到基本控制,保险公司 治理和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正在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 道。几年来,我们化解了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车贷险等新 的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保险保 障基金制度,建立了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目前,保险保 障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30亿元。二是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 断提高。在金融行业中,保险业对外开放早,市场化程度 高,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保险业发展 的活力。十六大以来,我们从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大幅度削 减行政审批、减少对保险产品定价和产品服务创新的限制、促进保险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推进保险业市场化 进程,保险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发挥。同 时,我们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外资的进入不仅没有对保险市 场安全造成大的冲击,而且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促进了 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发展模式逐步转 变。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通过制度建设,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保障。目前共有 部门规章39项。过去保险业发展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创业热 情、依靠增量要素投入,行业发展的制度约束不健全,也容 易积累风险;随着保险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司经营和 政府监管的规则更加明确,全行业依靠制度、依靠管理和依 靠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保险业的三十年是不断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三十 年

保险业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得益于我国经全国版·文献 9 济社会的大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三十年来,保 险业不断突破旧有观念的束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保险业的生产力。

(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是保险业大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表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正是有了思想的空前解放,同一 片天、同一块地才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保险业三十年的改革 发展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 保险业发展道路的过程,是不断回答中国保险业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的过程。特别是党的 十六大以来,思想解放极大地开阔了保险业发展的视野,拓 宽了保险业发展空间,全行业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动力和热 情。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十六大以来,保监会明确提 出,保险业要“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这克服了“就保险论保险” 的思维局限,引导保险业逐步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二是不断丰富保险功能。根据保险的本质属 性和国家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提 出保险具有社会管理功能,丰富了保险功能的内涵。在保险 功能理论的指导下,保险业进入服务社会建设的广阔领域,逐步实现了从传统保险业到现代保险业的转变。三是保险理 论和理念的创新。紧密结合我国保险业实际,积极探索保险 业发展规律,提出了保险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保险业发 展道路理论,以及保险业科学的监管理念,保险市场调控论 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为应对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 况、新问题、新挑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为保险业改革 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改革的深入推进是保险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通过三十年的改革,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有 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十六大以来保险业的大发 展,也源于改革,得益于改革。一是改革为保险业创造了良 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改革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推动了风险保障模式、经济金融运行模式和社会管理模 式逐步市场化,为保险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激 发出的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 收入水平提高,扩大了全社会的保险需求。二是行业的制度 机制改革释放了保险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市场准入机制的改 革,加大保险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赋予保险公 司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保险公司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 过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保险资金集中运用,稳步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 和流动性。三是保险公司改革推动了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保险业始终把保险公司改革作为保险业改革的主 要任务,以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为基础实现组织形式的 转变,以保险公司境内外上市为契机促进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巩固和发展改制上市成果为新起点推动经营机制的转变,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目前绝大部分公司实现了股份制的组 织形式,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有6家保险 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多家公司实现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 者,优化了股权结构。保险公司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促进行 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

(三)对外开放为保险业的大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充分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业坚定不移地 推进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参与金融全球化和维护保险市场安 全的能力。一是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市场效率。保险业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 有关承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呈现出合作共赢、优势 互补、和谐发展的全面对外开放新局面。共有超过600亿元 人民币的境外资金通过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和参股中资保险公 司进入我国保险业,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 华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集团,以及在农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领域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逐 步进入国内。与外国资本共同进入我国的还有先进的保险经 营理念、营销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推动了国内保险公 司的改革创新。二是对外开放增强了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和 话语权。2007年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10位,我国保险市 场已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保监会加入国际养 老金监督官协会。当选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和国际养老金监 督官协会的执行委员。承办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第13届年 会。加强中美、中欧双边和多边保险监管合作,发起建立亚 洲保险监管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制定。

(四)现代保险监管不断完善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 障

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不断进步完 善。保险监管逐步从人民银行的一个处发展成为一个正部级 单位,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险工作的重视,说明了 加强监管对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抓监 管、防风险、促发展,在完善现代保险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 和有成效的探索。一是坚持科学监管。在吸收借鉴国际保险 监督官协会的核心监管原则基础上,推动偿付能力监管进入 实质性实施阶段。引入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构筑了以公 司治理和内控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

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五道防线。二是坚持有效监管。在权衡监管成本和

监管效益基础上,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股东约束 和市场约束。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重点提高信息的及 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有效 结合,提升监管的效率。三是坚持依法监管。大力加强保险 监管的规章制度建设,基本建立了覆盖保险经营和监管主要 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为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提供了法制保 障。同时,狠抓保险监管的执行力建设,提高监管队伍依法 行政的能力。四是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 保险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完善精算制度、推进行业 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为行业发展搭建起高速公路。加 强保险宣传和舆论引导,推进保险教育和保险知识普及,不 断优化保险业的发展环境。

三、新形势要求保险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总结近三十年来的保险实践我们有一个基本体会,保险 业必须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当前,保险业站在新起点、新阶段,自身改革发 展和服务大局的任务更加艰巨。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市 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经济运行也正在 经受多方面严峻考验。面对这一形势,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提振经济,这为保险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件。从社会需求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保持经济 长期平稳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变。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 大国内需求的措施,特别是在保障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发展社会事业、刺激消费等方面的政策,都需要配套的 保险保障服务。从行业实际看,尽管近年来保险业改革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在内部管理、基础建设、专业人才等 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迫切需要在科学发展中积累经验、壮大实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促进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 提出的新要求,突出行业特点,充分发挥风险保障功能。要 继续坚持以养老、健康、农业、责任、巨灾保险为重点,不 断提高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未来一 个时期,要特别重视发展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党的十七届 三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 业保险制度,保险业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方向,为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作出新的积极贡献。今年以来频繁发生的重大自然 灾害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 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险业应该在建设国家巨灾风险分散机 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遵循保险业的经营规律。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有其 自身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不仅会给公司的 持续稳定经营带来较大风险,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 发展。要深入把握宏观经济周期和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特 别是研究在经济下行周期如何促进行业平稳发展。要深入研 究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规模和速度转化为效益的提高和 竞争力的增强,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相协调,规模与效益相 统一。

第三,切实保护好保险消费者利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 的必然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一方面要求保险公司从供给 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开发真正符合人们需要、定价合理的 多样化保险产品,努力做好各项保险服务,不断满足人们日 益增长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要求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惩处各种侵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第四,高度重视风险防范。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警示 我们,必须将防范化解风险置于保险监管工作的首位,任何 时候都不能动摇。从全球历次金融危机看,金融体制机制不 健全始终是金融风险产生、积累和扩散的根源。我国保险业 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不少诱发金 融风险的因素,这要求我们把制度改革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 根本途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重 点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 管理资源、堵塞管理漏洞,更有效地维护金融保险市场的安 全稳定。

这次保险学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是一个 很好的活动。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而理论研究的深入,一方面要求我们总结经验以指导实践,一方面要求我们面向 未来不断创新。新一届保险学会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围绕中 心、服务大局,在加强保险理论研究,促进行业科学发展方 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学会工作也有新的进步。希望保险学 会再接再厉,按照会党委对保险学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 对保险业突出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总结保险业改革 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反映保险业的 呼声。真正把学会建设成一个学术交流、激荡思想的平台,一个促进行业和谐发展、推动行业不断创新的重要力量。谢谢大家!

篇2: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吴定富主席在中国保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2011年5月19日)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中国保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保险学会在换届以来,不断推进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活跃学术氛围,推动保险理论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学术年会以“价值、创新、社会责任――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主题,对关系行业改革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研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企业及行业发展的创新问题和社会责任问题日益重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承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实现企业、行业、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经营除了具有金融业的负债性特征外,还具有保障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保险业能否承担好社会责任,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及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保险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来,保险业结合行业自身实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发挥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功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政府社会管理、企业经营运作以及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险服务,在实现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积极参与经济社会风险管理,成为国家灾害救助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手段。首先,保险业通过参与管理自然风险,促进了国家灾害防范与救助体系建设。2002年以来,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约1.7万亿元,通过及时提供经济补偿,帮助企业和人民群众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对保障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与气象等相关部门合作,运用风险管理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灾害预防、损失控制及应急救援等服务与支持,推进灾害预防与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提高全社会灾害应对抵御能力。其次,保险业通过参与管理社会风险,促进了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风险因素不断增多,特别是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领域的风险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对政府社会管理带来挑战,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伤害和损失。保险业通过各种责任保险产品,积极辅助政府进行相关领域的社会风险管理,化解生产、医疗、交通、环境污染等领域的矛盾与纠纷,降低了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促进了政府社会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二)积极服务民生,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立足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覆盖面。截至2011年3月,保险业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健康积累准备金3.1万亿元,保险业已经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养老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业在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企业年金的发展,目前保险公司共受托管理了3万多家企业的年金,占全部受托企业的97%,受托管理金额1200多亿元,投资管理的基金1100多亿元。通过推动企业年金发展,丰富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层次,提高了养老保障水平。

在促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2002年以来,健康险业务累计赔款与给付1300多亿元,为人民群众健康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保险业发挥保险公司在费率精算、资金管

理、费用支付、机构网点等方面的优势,为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在128个县(区)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3455万人,赔付补偿1600多万人次,有效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医疗保险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保险业围绕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投融资及风险保障功能,为国民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促进“三农”发展方面,2002年以来,保险业配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农、畜产品为重点,着力推进“三农”保险发展。201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35.7亿元,是2002年的近30倍,覆盖农户1.4亿户次,支付赔款100多亿元,共有约2100万户次的受灾农户得到补偿。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包括农房、农机具、小额信贷及农民养老、医疗等保险业务,为农民生命财产、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在拉动投资方面,通过直接或间接等方式,先后投资了京沪高铁、南水北调、南方电网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截至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突破5万亿元,运用范围涉及债券和股票等虚拟经济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不动产等实体经济领域。在促进贸易出口方面,2002年至2010年,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对外贸易与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便利出口企业贸易融资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出口信用保险在稳定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促进扩大内需方面,通过发展消费领域相关保险,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保险累计保险金额2000多亿元,住房按揭保险累计保险金额近4万亿元。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通过启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在对投保企业因环保责任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的同时,利用保险费率杠杆机制,引导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正是由于保险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了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改善了行业形象,实现了行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和谐统一,全行业整体实力、竞争力、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0年保费收入达到1.45万亿元,是2002年的4.8倍,八年间翻了两番多,目前国际排名第六位;全行业总资产规模突破5万亿元,是2002年底的7.8倍,八年间翻了近三番;资本金超过4000亿元,是2002年的12倍。

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其他行业相比,与全社会的期待相比,保险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增强。部分保险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存在误区,重视不够,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而忽视了保险业作为负债性经营的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企业经营活动与国家、社会及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保险企业在利用经济社会资源获得利润的同时,应当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和途径有待创新。目前保险产品与服务、公司经营管理仍限于传统模式,一些新型风险领域保险业还不能深入参与管理,一些人民群众需要的保险增值服务还不能有效提供,一些公司的经营及业务管理流程还不能支持保险服务创新的需要。同时,保险市场上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不诚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制约了保险业在更广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承担社会责任。

二、新形势要求保险业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日趋多样,中国正从一个有潜力的新兴保险市场,成长为全球重要的保险市场。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保险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保险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例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保险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经营活动涉及到投资消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是贯彻实施国家战略部署和调控政策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保险业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继续深入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内容,保险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求保险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社会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辅助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需要保险业创新服务方式和途径,辅助政府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形成政府和市场机制协同发挥作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促进民生发展要求保险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就业、社保、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一进程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对保险业来说,不仅要继续发挥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还要创新服务途径,在提供商业保险服务的同时,继续探索为政府经办、代办服务等形式,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保险业承担好社会责任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新形势下,企业及行业的社会责任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既要承担持续盈利的经济效益责任,又要履行依法诚信经营的法律道德责任;既要承担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责任,又要承担支持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公益责任。保险业要承担好社会责任,需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企业发展与服务大局的关系。对保险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围绕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和宏观政策,找准保险服务的切入点,既可以支持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民生,又可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与民生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是保险经营与诚信建设的关系。诚信是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险业的立业根本。诚信理念应贯穿于保险经营与服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加强销售和理赔环节的诚信建设。进行产品宣传与销售时,要强化产品风险提示,认真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进行理赔时,要严格执行理赔服务标准,快速查勘,及时赔付。

三是产品创新与消费者权益的关系。保险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风险保障,为消费者分散和转移各种自然及社会风险。保险产品创新要立足风险保障功能,注重对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既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风险保障需求,在产品创新中过度放大投资和理财功能;也不能脱离我国金融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盲目照搬国际金融保险创新的做法。

四是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应该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效益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社会价值。保险企业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要积极承担对国家、对社会、对民生的责任,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既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好商业性业务,又要根据国家战略和政策需要发展好政策性业务;既要为富裕

人群和优势产业服务,又要为弱势群体和新兴产业服务;既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四、创新发展理念,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保险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形势,面对新的社会责任要求,保险业必须创新理念,发挥行业价值,提高服务能力,以行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在行业发展中服务和保障民生。

(一)创新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从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责任。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保险服务中体现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对国家、对社会及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来提供保险服务。

(二)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建设

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丰富和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扩大风险保障范围,加强对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风险管理与保障,支持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继续鼓励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发展,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口企业,促进对外贸易方式转变。

(三)以支持政府社会管理为主要途径,促进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保险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冲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辅助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责任保险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式,着力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参与风险管理,促进政府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以满足人民群众保险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民生改善

民生责任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业务领域,包括小额保险、三农保险、健康养老保险等业务领域,促进民生发展和民生改善;另一方面,加强诚信建设,提升承保与理赔服务质量,规范电话、网络等新兴销售模式,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诚信、便捷、专业的保险服务。

同志们,充分发挥保险行业价值,积极履行保险社会责任,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需要,是新阶段保险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需要,对保险业既是新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保险业既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又要积极创新,努力实践,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而不懈努力!

篇3: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这个人从来没直接管过商业, 后来在市政府工作并不分管这一块, 但从自己的工作历程当中, 对商业的情况也有所知道。这样, 受国勤同志的委托, 我最后再稍微讲几句。

在政协工作嘛, 自然就要站在一个比较讲究理性的角度看问题, 我和善江同志和任主任工作的区别, 人大是管法, 合不合法人大看, 合不合理政协论, 怎么样?政协更多是在道理上、理性上作一个菱角的把握, 我是这样理解的。

回顾商业30年, 叫历见变化, 总结商业30年, 好象是言犹未尽, 很难在短时间内表达出来。展望未来商业30年, 刚才王会长 (医疗行业协会副会长) 讲, 叫任重道远。我想讲, 这个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部门亟待重整提升。30年一瞬间, 历历在目, 变化很大, 晓斋同志刚才讲的这几个数字很好啊, 建议你能不能再补充几句, 广生同志刚才讲的5条非常好, 因为你们是权威, 建议在数字上再核实一下。现在这本《上海商业》杂志, 是见证上海商业30年变化的权威性的刊物。现在《上海商业》杂志11期出来了, 我建议我们在下一期啊, 刚才晓斋同志讲了很多数字非常好, 总结30年最好还要再用点数字, 比较直观地反映变化, 让人们直观地了解, 有亲密的感受。我刚才和广生说, 我说我们总结的时候, 还需要补充的就是, 党和政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央方针政策的重大变化在我们商业战线引发的一系列变化, 这个变化除了我们系统内刚才讲的5条、讲的变化之外, 我的意思就是要增加整个社会商业的变化情况。他们的变化, 大凡不是我们体系内自主工作的一种成果, 大的政策, 大的环境, 整个社会啊, 已经变成不是要动员而发生了许多数量上、质量上、形态上, 最终是从整个比重上莫大的变化。我们系统内的比重可能现在有所降低了, 刚才我和广生说, 没准是个好事。大家要总结的呢, 是这样的变化应该引发我们一些什么思考?我想, 看今天30年呢, 大家谈啊, 就是和当今的形势结合起来, 应该怎么吸取教训, 积极地应对,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展望未来30年, 我觉得对我们来讲, 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责任, 思考我们这一代人怎么把这个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这里涉及到许多重大战略问题。我借今天的会再简单地呼应这么几条。

第一个呢, 我想接俊杰主任刚才讲的, 我觉得当前很重要的一条, 确实要确定, 或者要确立, 要研究形成上海作为贸易中心的目标和内涵。这个问题啊, 我本人理解是, 这是当今正处在研究经济问题上的难以回避, 而且是急切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最近不少专家, 和市委市政府的座谈会, 有几个同志都提了这个问题, 说四个中心呢, 两个中心目标比较清晰, 措施较为有力, 规划上、布局上、投资上、组织措施上, 包括有关的支撑的组织形式, 比如, 成立有若干个公司, 政府财政上安排资金, 都比较落实。相比之下, 经济中心呢?这个词, 实际上我们是缩小为制造业中心。就是你仔细想想, 四个中心完整概念都是经济中心, 但是呢, 现在四个中心并列提的那个经济中心, 是小经济中心, 也就是说, 经委的那个经济中心, 那是什么呢?应该就是以生产制造为主的那个中心。显然, 内贸外贸整体的商业概念这个贸易中心, 我们发改委是有对贸易中心的描述的, 但是没有对整体的展开, 内涵也不够充实。俊杰同志刚才提这个问题, 说请大家来思考探讨, 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也是非常迫切的。我想, 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上海最终啊, 除了研究内容之外, 还在界定里面, 它的目标值既然是经济的问题, 最后总是要在经济的比重当中有所体现。

广生同志那时候在当主任时, 我印象有几个指标, 都是有争议的, 最后实际上我看我们还是比较超前的。比如说, 人均商业面积问题, 当时你提的大概一点七个平方, 许多人都争论, 说不可能, 现在事实上呢, 全社会一发动啊, 也用不着政府投资了, 事实上上海的商业面积啊, 大概已经达到那时候规划讲的一点七个平方, 因为现在搞商业并不是政府行为, 而是非常强劲的市场行为, 政府一分也不要花, 就这么点资金, 这么点能力, 而且愿意在这里面进行投入。现在要研究的是, 整个商业究竟有哪些部门还没有被打开, 可以商业化的未被商业化, 就是这个问题。能商业化的, 老实说, 未必就是我们这些部门, 其实全国各路资金都有进来。

除了人均面积这些传统指标以外, 大概在总体的经济衡量指标上, 比方说, GDP上, 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上, (商业) 还得确定一个战略目标。

(张广生插话:现在GDP, 没有单独商业的。)

我就沿着你这个题目讲第二个问题。第一, 俊杰同志提出来的非常重要, 应该研究, 沙海林同志领导的商务委员会应该会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当然我们政协的同志也可以帮助一起研究。第二个, 我今天听下来呢, 有强烈的感受, 就是我们要形成新时期商业的全概念。我现在这样讲, 我们职务的变化也反映着机构的变化。俊杰主任在位的时候, 是全财办, 那个时候和我们战时遗留下来的财经管理体制相对应, 财办、银行、审计、供销、粮食、一商、二商, 那个概念, 现在从国务院机构设置来讲, 也是需要思考的, 国务院这个整个财经机构的协调啊, 国务院机构改革啊, 国务院的机构由怎样的组织体系建立?就是, 你国务院要决策吗?你要协调的, 现在是国务院办公厅协调的, 办公厅协调呢, 是协调具体文字文件, 它不是协调具体事情的, 哪个部啊, 界面不一样, 中央有个财经领导小组, 它是管大的, 象中央开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 它来整合所有的方针政策和大的文件, 中央的日常的事务机构没有。所以, 财办和商委, 应该说, 还是有点区别的。财办哪, 是替市政府整体考虑的口子, 商委, 这个过渡呢, 就逐步转移到产业上面去, 就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自然部门上去了, 就象工业委员会和商业委员会这样的过渡。我接着广生刚才讲的, 我觉得在未来的新时期啊, 我们这个商业的概念, 要从历史上原来大的财办、后来的商委, 逐步逐步呢, 变成一个以研究零售市场、批发市场、商品市场这样一个主管部门, 要进行比较完整的扩展、涵盖和泛化。我想事实上刚才晓斋同志总结30年的数据啊, 事实上已经进行涵盖了, 不过, 他是历史数字上的涵盖, 而非我们工作主动上的一种涵盖, 比如讲, 现在消费商品怎么真正向劳务延伸的商品进行转变?刚才大家讲, 我们花钱花在哪儿啦?并不都一直在日用消费品上, 子女教育、非基本的医疗消费, 等等等等, 这个消费现在量不得了, 而且是可以不断扩展的。我们买大件, 刚才晓斋讲, 彩电买到等离子我看也差不多了, 你还叫他买什么呢?电视机也就饱和了, 所以人们批评张瑞敏, 说海尔也去搞房地产了, 张瑞敏写了篇文章, 说我也不想轻易地跨出这个行业, 问题来啦, 我不跨出这个行业, 我这资金往哪儿投啊?所以, 他是被迫转到一个也以为人服务的那个行业上, 那就是房产上。可见企业家也有不少难处, 但反过来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这个商业的商品概念啊, 是在变化的, 是在位移, 是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拓展和认识。现在我们这个商业委员会嘛, 这一次重整就变成商务委员会了, 搞外贸的同志还有意见, 市政府这两天刚发下来, 叫简称, 经委嘛叫经信委, 它不叫工信委, 中央叫工信部, 我们外贸的同志我看那天他们还有意见, 说商务委最后就变成商委了, 所以, 他们搞外贸的人还不大乐意接受你这个内贸的概念。不过我今天想讲, 商业向商务的拓展, 商业向贸易拓展, 我们商业啊, 好多还是手对手交易啊, 贸易就是大的跨国的批发, 甚至也不是大批发, 就是小的贸易。我看现在上海贸易啊, 欣欣向荣的不是大贸易, 欣欣向荣的是那么多楼宇里面的小贸易公司, 这个今后, 建议晓斋同志向工商局去问一下资料, 这5年工商局管, 最大的好处是, 他们资料库里面, 是有资料, 但缺少分析;商业委员会呢?有分析能力, 缺少新鲜的资料内涵, 所以, 这个事情呢, 今后要打通前进的道路, 最终都是要客观地反映情况、分析情况, 为决策服务。

内贸和外贸的合一, 还有, 整个商业向大的服务业进行转移。国勤同志昨天开会和我们谈这个想法, 我觉得很对的。就是, 现代服务业啊, 也只能是作为一个意愿, 我们象今天研究的大部分东西, 还是传统服务业, 就象刚才陈信康同志讲的, 加上现代营销技术、网络技术。还有一条, 我说我们现在注重不够的, 原来我们商业系统一直有这个称呼的, 叫组织技术。我印象呢, 商业部原来下头有个组建司, 组建处, 还有个组织技术呢, 就是组织结构, 就象打仗一样, 需要变成旅就变成旅, 需要变成营就变成营。怎么样的组合最后是有利于市场的效率?刚才讲叫成本问题、效率问题。我想我们刚才讲的连锁经营, 实际上是组织技术问题。我想我们这个传统方面, 植入信息技术、营销技术、网络技术、组织技术, 相信这样的商业呢, 就会变成一个能够适应新形势、新市场、新挑战的一个新商业。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想法, 就是可能我们这个商业概念啊, 还得要有个全概念, 这个全概念不光是行业的延伸, 内涵也需要充实。

第三呢, 我想呼应一下大家, 我觉得今天晁钢令老师谈的问题, 我觉得很重要, 就是可能我们未来还要非常重视形成商业市场的新秩序和新格局。3 0年很辉煌, 但是, 30年呢, 现在形成了新格局, 但这个格局啊, 总体来讲, 还不是非常理想、非常稳定。刚才大家也谈到这样一个问题, 比如说, 最近市场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作假充斥市场引发的商业信用问题, 商业人才短缺使得整个商业难以提高, 行业经营水准的问题。商业组织形式总体来讲, 现在集中度不够, 或者, 集中和分散两者都不够的问题, 既有集中不够的问题, 也有原体制里面分散不够的问题。那么, 当然呢, 大家还谈到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就是, 如果上海的商业真正形成了新格局, 成为我们过去讲的万商云集、近悦远来, 实际上这是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的话, 现在的我们这个上海啊, 成本的压力也是我们现在具体的一个困难。这几年上海的商务环境相对比较改善, 我认为, 还是得益于整体环境的改善, 比如象上海教育条件比较好, 或者上海信息技术条件比较好, 或者上海金融的条件比较好。就我们商业系统自己着力改善商业环境的, 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想谈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这些问题直接地引发了一个商业市场新秩序怎么建设的问题, 这里, 有法律的资质问题, 有政府责任到位的问题, 很多呢, 还是认识问题, 比如说, 政府要不要在某些问题上强化我们的责任?赋予我们必要的权力?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我们的有关布局是不是要作一点适当的调整?比如我们那时侯讲, 现在小菜场的布点, 我是几趟和大家交流时谈到, 我们现在小菜场布点, 是1918年的国民政府搞的, 上海老的小菜场全是那时侯搞的, 八仙桥啊, 三角地啊, 现在全拆光了, 新的东西呢,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造好, 这点东西啊, 今后肯定要变成啥呢?公共账, 完全应该象现在建一批绿地一样, 重新规划考虑建一批比如象集餐饮中心、停车场、小菜场或者便利市场, 合为一体的基础设施。象这些问题, 都涉及到一些新的课题, 象这些东西不弄, 象广生刚才讲的, 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把马路菜场弄完了, 但现在马路的违章又恢复了, 这就很难杜绝了, 很难杜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需求, 成本, 我们政府监管的能力, 等等, 关键问题也不是说政府监管部门就不肯出力。总的来讲, 是大的布局规划上, 法律、财力支持上, 现在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 很大程度上讲, 认识、规划。所以我讲呢, 要形成这样的一个新秩序、新格局啊, 我们还得承担起商业流通部门啊, 这样一种历史职责。特别要提到的是, 现在商业的新格局里面, 现在上海的龙头企业, 总的来说, 作用还不是很显现。但是, 全国大的龙头企业, 上海总体来讲, 还是很显现的。

龙头企业最终显现的标志不是我们这个本体的大小, 而应当是在国民经济再生产循环过程当中, 你的作用的突现。就是说, 现在我们的商业在前30年比较多地担当了直接吸纳劳动力的这样一个历史责任, 你看, 所有的劳动力, 简单的全部都涌入到我们这个部门当中, 所以, 我们的部门在相当程度上, 会被人家认为是一个低层次的、以吸纳简单劳动力为主的一个部门。但是, 这个部门现在脱胎换骨, 需要提升, 它的提升的主要的责任, 是怎么担当起引领生产的这样一个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那么, 这个主导部门,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你这个流通产业的集聚度要提高, 真正能够掌握更多的订单, 在整个生产过程的链条当中, 起到价值链的作用。我觉得, 这个新格局呢, 应该如计划体制下曾经有过的辉煌, 曾经突显作用的那个问题, 按照历史再循环, 我不是说简单地回复计划体制下六大站的那个辉煌, 但是我们呢, 必须按照抓住关节点, 抓住重点, 按照这样的思路, 重新审视商业的新格局。我这个不一定谈得对, 我今天讲这个问题可能我们研究得不多, 我也再想一想, 我是负责广告、工商、药监, 海刚同志配合我一道弄, 我这个5年弄下来, 我老实说, 基本没弄好, 出了点力, 当然市场有变化, 但是我仔细想想, 我们历史上的老领导是怎么抓的呢?那就要看看解放初, 怎样改造的呢?俊杰主任, 你那时侯对工商业改造首先抓住喉咙口, 什么订单啦, 批发啦, 把关键问题卡住。所以, 现在要把整个市场规范好, 还得要把生产和市场中间的那个批发管住, 但现在批发不可能象以往那样管住, 那怎么办呢?如何在主导整个市场的大的订单、大的成交这个环节上, 要动脑筋, 把它管住。我觉得, 这件事情是我们当今商业作为流通产业的历史责任和必须回答的问题。我想讲的, 这是第三个问题。

最后一个呢, 我想说一说我们今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我们商业部门确实要在促进消费这个过程当中, 发挥商业的主导作用。刚才大家讲了很多, 我都非常赞同, 我觉得呢, 这个内需啊, 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当中, 总是可以预计它的拉动作用。上次开那个小的会, 我也谈了, 一个呢, 现在这个汇率的问题, 估计要加大进口, 一个呢, 中央三中全会对农村市场的鼓励政策, 估计农村市场消费会更旺, 同时呢, 中央对困难群体的帮助, 会拉动一般消费的增长, 所以, 在这个过程当中, 商业怎么进一步发挥作用啊, 我觉得这里面有许多文章好做。

篇4: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老中青共聚一堂,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回顾xx大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畅谈xx大新时期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学校内涵建设和创建一流大学献计献策。在此,我代表学校、代表张校长,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特别是对在xx大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巨大贡献、为之付出心血和智慧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旗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来,我们几代xx大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执着追求的坚韧和努力,推动xx大在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xx大也由此被媒体和社会评价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刚才几位老领导做了很生动、很感人的发言。我听后很受教育,也深受启发。

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澎湃;纵观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xx大正面临新的跨越的今天,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凝炼和形成未来发展理念,对于我们加快冲击一流大学,意义重大。

一、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与xx大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等不断开拓创新、与日俱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在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等重要论断,并作出了恢复高考等重要决定,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部署。

三十年来,xx大人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秉承“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困难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在改革中谋突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着力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三十年。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根本经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回顾三十年历程,解放思想可以说是xx大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思想起点,改革是贯穿xx大整个30年历程的重要主线。

三十年前,当中国正在酝酿伟大变革的时候,xx大人就敏锐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前瞻的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改革创新,在全国高校率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在研究生招生中率先冲破“唯成份论”,择英举贤,唯才是举;1982年,率先进行劳动人事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这一改革经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得到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上世纪80年代,大胆解放思想,率先接受海外人士捐赠,修建包兆龙图书馆,等等。xx大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根据改革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要求,着力推进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科技创新体制、后勤社会化、住房制度等重大改革,调整学校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学校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三十年。坚持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是xx大的历史传统。学校创办初期就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更为xx大开放办学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xx大人就“石破天惊”,组成教授代表团出访美国,跨出中国高校面向世界的第一步。此后,xx大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不断创出新的经验。在新加坡成立了国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标志着中国高层次学位教育走向海外;与上海市政府、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联合创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实施办学,成为联合办学的新模式。今天,xx大的国际化办学正朝着全方位、深层次迈进,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与一百多所海外著名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xx大-密西根联合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法医学部”、“本科海外游学”、“博士生海外访学”等一批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新品牌和新亮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奋力进取、抢抓机遇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敢不敢直面挑战,能不能抓住机遇,决定了一所高校发展的格局。

回顾三十年来的发展,虽然xx大也经历了不少崎岖和坎坷,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但是xx大人从来没有犯过丧失机遇的重大错误。凭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xx大人努力拼搏,奋力进取,牢牢抓住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不断把学校的改革发展推向前进。学校抓住了211工程、985工程和部市共建的重大机遇,依靠国家和上海重点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深化内涵建设,基本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跨越与转型;抓住了中国高校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原上海农学院并入xx大,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同时调整校内学科布局,初步完成从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向综合大学的转型;抓住了校区拓展的重大机遇,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新校区,采用新型的政府、企业、大学的合作模式,加快推进闵行二期建设,完成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战略转移,明确各校区功能定位,为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赢得了先机;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抢占了发展先机,为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创造了条件;抓住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机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确保了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夯实基础、快速提升的三十年。三十年前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盛。xx大在经历了院系调整、办学西迁后,优势学科和人才队伍所剩无几,十年“文革”更是使学校元气大伤。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xx大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内涵建设,快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目前,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院士、创新群体、973首席科学家、教学名师等不断增多;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内涵显著提升;创新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科研经费、国际科技论文、国家科技奖、发明专利等重要学术指标成倍增长;学生生源、创新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制订了“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三个发展阶段意味着要实现三个重大跨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阶段。刚刚闭幕的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全面完成2010年第一阶段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到2013年,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2-3个学科群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方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到2020年,完成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理学、工学、生命医学、人文社科四大学科领域的总体实力均位居国内前列,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进入世界百强,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幅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开始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完成“三步走”的战略任务,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

当前,我们基本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初步实现了学科布局、基础夯实的预期目标,开始向重点突破、优势凸现的第二阶段迈进,这是一个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阶段,是一个把人才、质量和特色放在重中之重的阶段,是一个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阶段,必将为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整体一流的第三阶段历史性奋斗目标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从现在到2013年,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第二步跨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包括,观念的不适应;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师资队伍的不适应;学科水平和结构的不适应;人才培养体系的不适应;科技创新能力的不适应;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筹资能力的不适应;创新文化的不适应;服务与引领社会能力的不适应,等等。这些不适应既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状,也是今后改革突破的主攻方向。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当春雷震荡大地的时候,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春天的万紫千红,却是在春雷滚过大地之后到来的。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自满情绪,破除自我封闭、锱铢必较的本位主义,破除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经验思维,破除强调客观、遇事绕道的畏难情绪。从学校的目标与使命出发,一切有利于加快一流大学建设进程的、一切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切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都要全力支持、大胆突破、大力抢先。xx大人最熟悉的词汇是敢为人先,推动当前学校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也应是敢为人先。全校上下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下一步要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专职研究人员的用人机制、科研模式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开放办学。要进一步走出国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关注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经验,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超越。要进一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引领社会发展。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视野,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路径,做好战略谋划。要深化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大力推动管理、师资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在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国际化跨越式地提高我们的起点水平和效率。要在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学院和学科特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特别针对知识经济是将教育、科技发展纳入经济体系之中的特点,更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推进服务与引领社会工作。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聚焦人才、质量和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强校作为主战略,作为第一战略,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探索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重点要通过建立与完善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择优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质量与特色,要凸显撒手锏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活力,特色就是机遇,下一步,全校、各院系都要在凝练特色上下工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模式改革等方面形成xx大特色。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赶超,跨越发展的后劲和原动力越来越多来自于文化、来自于氛围、来自于生态环境。大学文化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所以,我们上半年专门组织制定xx大文化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目的就是要以创新文化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努力拼搏、与日俱进”的xx大精神,完善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加快建设文化载体,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文化引领上作出xx大独特的贡献。

篇5:吴定富主席在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 我们很高兴在这里欢聚一堂, 隆重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周年, 通过这种形式回顾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难忘的历程, 共同展望新时期上海商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我觉得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今天在座的, 有许多都是我熟悉的老领导、老同志。有的虽然已经多年不见, 今天能有机会大家相处在一起, 真是倍感亲切。我和太彤两个代表上海市政协对这次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会议的老同志、老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我和太彤在市政府工作期间,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联系过商业, 分管过商业, 我们对商业系统还是深有感情的。

我想先讲三句话:

大家都知道, 从92年“十四大”以后, 中央对上海的定位, 开始是一个龙头、三个中心, 后来变成四个中心, 再后来又变成国际化的大都市, 再后来又变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建设四个中心, 把上海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这么一个过程中, 商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 商业要继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想讲的第一句话, 就是无商不成市, 无市不聚人, 这是世界各个城市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现在学习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讲规律, 一个地方要形成一个城市, 要长盛不衰, 要凝聚人气, 就是要靠商业, 必须依赖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我记得庄市长给我说过一句话, 他说, 到一个城市、一个地方, 你先去看什么?第一看橱窗, 第二看人的服装, 第三看人的脸色, 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整个的经济状况和商业状况。我觉得有道理, 过去商品短缺的时候, 人的脸色可能没今天这么好, 那个时候吃不饱, 现在吃得太好了, 营养过剩, 这应该说商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管怎么样, 从世界文明的发展经验来说, 城市的兴起, 要靠商业,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 经济越发展, 商业越兴旺, 商业越兴旺, 城市越文明。随着时代分工的发展和产业分工的深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商业的兴旺发达, 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和城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的标志, 也可以说, 成为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 所以商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 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 并且在城市的文明发展中, 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句话, 商业是一个不断焕发青春和不断提升能级的行业, 其不仅有独特的经济作用, 而且还具有特殊的社会作用, 在上海的改革发展历史上已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比如, 在百万产业工人转岗的时候, 如果没有商业业态的发展, 社会的就业率可能会产生问题, 所以商业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我们上海而言, 目前的商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作为市场主体的广大商业企业也应该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商业, 对于保障市场的平稳运行, 着力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 促进对内外贸易的协调发展, 加快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市的领导, 一个地方政府的领导, 应该要重视商业, 商业跟城市市民的生活, 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商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同志把服务业变成传统的服务业和现代的服务业, 实际上, 服务业是做人的工作, 人的需要为第一的, 没有什么传统和现代的, 关键是看符合不符合人的需求。

回顾上海商业走过的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 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在商品流通规模、流通服务方式、商业业态、流通现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行业管理与法制建设、人才队伍储备等各方面, 上海商业已经走上了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每一个人来说, 一个最直接的感觉就是, 现在的商业业态与经营方式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单一、传统变成百花齐放的态势, 现在除百货店、商品市场外, 已经涌现了一批以连锁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大型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以及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 这些新型业态, 跟城市生活的节奏, 跟城市生活的变化是相适应的。商业企业也已经由过去的国有制一统天下, 转变为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中外合资、外方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上海商业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 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落后的面貌, 建立了发达国家花100多年所形成的各种零售业态。上海商业的这些巨变, 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消费环境, 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理念。

更为重要的是, 上海商业的发展, 也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强有力的助推器。2008年6月, 在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第二次年度调查中显示, 上海在全球性商业中心城市的排名中已经从去年的名列第3 2上升到第24, 跃升8位, 上海是整个排行榜中上升最快的城市。据预测, 上海在未来15—20年间可跻身全球商业中心前三强。上海商业的发展, 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繁荣和繁华, 更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其他的不说, 就上海吸引外资来说, 从改革开放初期, 每年合同外资1亿—2亿美元, 发展到后来的每年合同外资几十亿美元, 从2002年至今, 每年合同外资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上海已经成为海内外投资创业的乐土。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上海作为其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 上海已成为除香港以外我国吸引“总部经济”外资企业最多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 上海引资已经从依靠税收优惠, 转向依靠综合竞争力, 即服务、环境、配套等, 特别是商业功能的凸显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 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 上海商业功不可没。上海百万商业职工也是功不可没。

今天, 我们在这里回顾上海商业3 0年来所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的时候, 无不感到自豪, 因为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 都是这场上海商业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奉献者。上海商业能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 离不开今天在座的同志们带领全市商业系统的职工努力奋斗和辛勤工作的结果, 我在这里要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敬意。向我们商界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在座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同时也希望在座年轻的同志要向老同志学习。商业改革任重而道远, 商业发展前景宽广, 希望年轻的同志, 要励精图志, 再创上海商业的辉煌。上海商业未来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图景,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背景下, 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 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 上海商业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也迎来了难得发展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的方针, 又给上海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良机, 上海商业仍将是上海经济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商业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要做到这一点, 很重要的一条, 上海商业今后的发展仍然需要靠创新, 靠改革开放, 尤其要努力摆脱前30年来, 上海商业发展思路的依赖性和习惯性, 要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新的改革路径, 寻求指导未来的改革方法, 这也是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周年的根本目的, 为了纪念而纪念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而纪念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发展,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迈步前进。我想今天在这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如何从贯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精神出发, 对上海商业的发展、创新, 提出几点希望, 我们一起来共勉, 也作为今后市政协工作中作为重要的课题。

第一, 还是要有创新理念, 要推动上海商业与上海金融等行业, 能互动协调发展。上海的金融等其他行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 并且成为便利、快捷、安全、高效的共同行业属性。上海的商业与金融业的融合, 是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的相互依存, 既有利于加速金融资本的周转和增值, 又有利于壮大商业的经营规模, 这方面古今中外的例子很多。美国的芝加哥、纽约的曼哈顿, 都是同时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商业和金融业, 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中, 一个是国际金融中心, 一个是国际贸易中心, 如果两者互动融合的话, 为上海商业的发展, 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第二, 还是要创新模式。推动上海商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要与时俱进。对上海商业而言, 在新形势下, 尤其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和实现途径。要下力气, 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积极引导广大商贸服务业企业, 进一步树立现代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意识。要适应上海消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多层化、个性化的趋势, 充分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和科技手段,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多种新形式, 推进商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进一步降低上海商业的服务成本,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

第三, 要创新视野, 要推动上海商业的服务半径辐射和服务能级的不断提高。这些年来,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商业、上海商业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上海商业要放在全球的战略思维、全国的大局和上海的特殊情况下以及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中国, 在服务中发展自己”这个高度上来思考。在这方面, 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引进来, 热情欢迎各国、各地区、各企业, 扩大好上海商业领域的投资和贸易, 另一方面, 要大胆地走出去, 推动上海商业企业更多更好地在全国发展, 在全球发展。当前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 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协调联动发展的新形势, 为上海企业在长三角这片广阔的区域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上海商业企业和上海商业职工有义务有责任在这方面率先发展, 走在前列。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最近, 全市上下, 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 在市委的领导下,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 并结合各行各业的实际, 努力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新共识, 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发展, 实现上海的新崛起。我们相信, 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下的上海商业必将大有作为, 取得更大的成绩, 必将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和上海新的崛起, 作出我们百万商业职工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网安小组工作阶段性小结下一篇:北岙阳小学德育工作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