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2024-04-16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学校课题负责人孙万祥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问题导学法”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导学 研究 实验

2010年5月针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我申请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承担了子课题“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调查、实验、探索,本人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有所收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由此,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发现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重视知识的结论,忽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创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起点应该立足于人的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所谓问题,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一般的解释为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多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里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解决问题时,你碰到了问题”。问题在科学的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科学研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获取有关自然的各种信息,然后加以理性的加工,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虽然从表面上看,许多科学的发现似乎来自偶然的观察,但事实上任何人都是根据一定的问题去研究、观察的。在观察之前总是先有种“预期”,构成某种先于经验的参考框架。只有当观察的事实落入这一框架时,才会有所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都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教学实践;理想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最终归宿都是“努力去做,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把这个思想提高到教学原则来论述教学:“要激励学生独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寻找真理中得到发展”。

诱思探究理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点拨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及时多向反馈,注重智能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在“导”上下功夫,导知识、导方法、导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农村小学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大量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究其原因,出了基础问题外,主要是不注意学习方法,不积极思考问题,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较差和作业依赖性强。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着力使教学重心下移,使学生学会学习。“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划分为数个相应联系的动态结构,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的双边活动。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结果,轻知识形成过程的倾向。“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提供背景(问题)、自学教材、探讨问题、运用知识等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 形成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所要求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索、研究,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面对问题的“想学”“想尝试”。

2、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的研究,让学生 根据问题自学教材,使其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研究,切实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三、课题研究内容

1、“问题导学法”课堂环节。“设置问题——自学思疑——合作探究——反馈点拨——生疑再探”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也是本课题研究中比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2、“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时 “问题”设置的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探究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问题提出的技巧。

3、通过“问题导学法”探索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动机。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

如在进行课题理论研究时,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期刊、图书、互联网网站文献及电子文献检索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情况及理论上的应用等。

问卷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及课堂教学效果等相关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通过实验研究法检测所研究的内容上是否达到研究目标,为成果论文提供有力的论证。

五、课题研究程序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a.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b.资料准备;c.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5月)

a.设计问卷,确立调查对象、方法、反馈教学效果;b.进行课堂设计;实施实验研究。

3、实验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全面梳理汇编相关资料和完善研究成果,形成书稿;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报请课题组进行评审。

六、课题成果形成

1、教案设计

2、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1、“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研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2、“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的研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设置问题——自学思疑——反馈点拨——强化运用”

1、设置问题:设计问题应围绕主题和课标。备课时,教师在钻研新课标、教学用书和熟悉学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明确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的基础上,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设计问题时可采用小黑板,小卡片,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做呈现载体。

问题设计的范围:问题要围绕本节课内容设计,可以是复习旧课而直接为本节课服务的问题;问题的难度值要适当;开始运用此法教学,要尽量注意问题不宜过难,要尽力切合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回答。领受成功的欢乐。提高投入学习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 故事中,种田人的愿望是什么?

② 他采取了什么办法让秧苗长高?结果怎样?

③ 种田的人愿望很好,但是他错在哪里?(联系庄稼的生长过程展开讨论)

④种田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可采用什么办法?你能替种田人想个办法吗?(联系自己种种子的体会来谈)⑤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例如小学科学课: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一》中问题情境:

①同学们,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②说说怎样用实验来证明?

③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④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⑤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⑥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⑦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⑧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2、自学思疑:问题导学与学法指导,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必定和以前旧的知识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课前应将教学目标分化,布置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及突破难点、重点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更有趣、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每节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看书思考时允许学生讨论,也可分小组进行。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自学这段时间来回指导,且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即进行自主学法指到。有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从“疑”字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学会在预习中不仅获取知识信息,而且利用这些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大胆地得出答案。

相应策略:①合理解剖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区分难易。②正确处理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课外独立探究思考,课内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教学目标难易全面得到内化。学校通过特别的措施,即充分鼓励教师利用自修、业余在校时间下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3、反馈点拨:精讲问题,提问检查,老师提问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较容易的问题让基础不够好的同学回答,对他们的正确答案,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适当表扬,这样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成就感”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懂的问题不讲或少讲,个别有困难的可在课外单独辅导。对于本次课的难点、重点应讲透,可举一反三。相应策略:教师的导学应该从导思、导议、导练入手,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启发性问题不宜过于简单又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的结论的得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这是为什么”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导议的过程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合作、主动的教学关系,创设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指导点拨,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

例如科学中:在学完“光的现象”这一章后,让学生看书自己总结本章要点,接着,让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派代表起来概括,有分三部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及应用),光的折射(及应用);也可以分五部分(即把应用分开算);(也有把颜色分开算)分成六部分的。有的是以表格形式表示,有的以段落方式表示,有的以图画形式表示。教师要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比规范的答案本身更重要。课后的反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加强学生的课后交流。课外任务一般采用查资料,写体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如在学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节内容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泡图书室等方法找资料来研究听觉缺失的原因及防护,写出分析报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密切了科学、生活、社会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强化运用:课堂回顾,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课堂上要精心设计练习,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练习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加以系统归纳,并据以检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可以归纳知识要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典型知识点的理解、应用。根据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获得控制。通过反馈获得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相应策略: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课堂提问、板演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个别问题可个别进行解答,以求给其他学生课堂积极活动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普遍性的问题可当堂解答。注重重新引导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总结有关规律,以利后继学习运用,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补充相应的练习,重新使目标达成,然后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一定难度,有代表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内或课外练习。这是对学生课堂所掌握知识的更高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根本所在。

以上四步的具体操作策略在不同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呈弹性状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学习理解本堂课要点的程度作相应的变化,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为根本目的。

八、研究成果:

“问题导学法”在我校各学科教学中地有效实施,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各年级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学习习惯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题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大胆思考问题,敢于回答,基本改掉害怕问题,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创造思维的保证。“有志者事竟成”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相反。有成就者都是自信心强的人。课堂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学习效果卓有成效。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能力。

“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最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问题导学法”中“问题导学”环节正是为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设立的。“问题导学法”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善启发、诱导,不硬拖,激励不硬压;点明解决疑难的“决窍”不硬灌;给学生指引认识的路线,进行分析综合,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激励学生要知道自己还未知道的东西的愿望。“问题导学法”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内动力,通过“导”,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课本和查阅参考书,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去发现、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自觉地把探索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进行到底;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用“问题导学法”的基本模式是“设置问题——自学教材——反馈点拨——强化运用”进行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思维等效果显著。

2、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了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的含量和质量,我们通过实施“问题导学法“,学生参与实践基本实现了自主化,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甚至连表达结果也有自主权,因此参与学习的质和量都有了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九、自我反思

“问题导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教学关系中角色转换。教师不到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决不点拨,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让每个学生学会思维、带问题进课堂、勇于开拓、勇于思考,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们和学生带来许多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思考。限于师资能力和水平,还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层次上,缺乏一种理论的自觉,还有待遇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评价反思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的。“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我反思,是优秀教师自省常新的有效手段。

篇2: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问题导学法”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问题导学 研究 实验

2010年5月针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我申请参与了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承担了子课题“课堂教学中的‘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研究”的研究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调查、实验、探索,本人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有所收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由此,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发现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重视知识的结论,忽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创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起点应该立足于人的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所谓问题,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一般的解释为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多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里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解决问题时,你碰到了问题”。问题在科学的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科学研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获取有关自然的各种信息,然后加以理性的加工,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虽然从表面上看,许多科学的发现似乎来自偶然的观察,但事实上任何人都是根据一定的问题去研究、观察的。在观察之前总是先有种“预期”,构成某种先于经验的参考框架。只有当观察的事实落入这一框架时,才会有所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都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教学实践;理想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最终归宿都是“努力去做,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

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把这个思想提高到教学原则来论述教学:“要激励学生独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寻找真理中得到发展”。

诱思探究理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点拨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及时多向反馈,注重智能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在“导”上下功夫,导知识、导方法、导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农村小学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大量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究其原因,出了基础问题外,主要是不注意学习方法,不积极思考问题,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较差和作业依赖性强。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着力使教学重心下移,使学生学会学习。“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划分为数个相应联系的动态结构,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的双边活动。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结果,轻知识形成过程的倾向。“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提供背景(问题)、自学教材、探讨问题、运用知识等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 形成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所要求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索、研究,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面对问题的“想学”“想尝试”。

2、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的研究,让学生 根据问题自学教材,使其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通过“问题导学法”课题研究,切实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三、课题研究内容

1、“问题导学法”课堂环节。“设置问题——自学思疑——合作探究——反馈点拨——生疑再探”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也是本课题研究中比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2、“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时 “问题”设置的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探究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问题提出的技巧。

3、通过“问题导学法”探索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动机。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

如在进行课题理论研究时,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期刊、图书、互联网网站文献及电子文献检索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情况及理论上的应用等。

问卷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及课堂教学效果等相关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通过实验研究法检测所研究的内容上是否达到研究目标,为成果论文提供有力的论证。

五、课题研究程序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a.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b.资料准备;c.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5月)

a.设计问卷,确立调查对象、方法、反馈教学效果;b.进行课堂设计;实施实验研究。

3、实验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全面梳理汇编相关资料和完善研究成果,形成书稿;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报请课题组进行评审。

六、课题成果形成

1、教案设计

2、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1、‘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研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

2、‘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的研究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设置问题——自学思疑——反馈点拨——强化运用”

1、设置问题:设计问题应围绕主题和课标。备课时,教师在钻研新课标、教学用书和熟悉学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明确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的基础上,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设计问题时可采用小黑板,小卡片,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做呈现载体。

问题设计的范围:问题要围绕本节课内容设计,可以是复习旧课而直接为本节课服务的问题;问题的难度值要适当;开始运用此法教学,要尽量注意问题不宜过难,要尽力切合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回答。领受成功的欢乐。提高投入学习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 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 故事中,种田人的愿望是什么?

② 他采取了什么办法让秧苗长高?结果怎样?

③ 种田的人愿望很好,但是他错在哪里?(联系庄稼的生长过程展开讨论)

④种田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可采用什么办法?你能替种田人想个办法吗?(联系自己种种子的体会来谈)⑤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例如小学科学课: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一》中问题情境:

①同学们,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②说说怎样用实验来证明?

③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④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⑤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⑥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⑦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⑧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2、自学思疑:问题导学与学法指导,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必定和以前旧的知识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课前应将教学目标分化,布置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及突破难点、重点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更有趣、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每节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看书思考时允许学生讨论,也可分小组进行。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自学这段时间来回指导,且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即进行自主学法指到。有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从“疑”字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学会在预习中不仅获取知识信息,而且利用这些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大胆地得出答案。

相应策略:①合理解剖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区分难易。②正确处理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课外独立探究思考,课内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教学目标难易全面得到内化。

学校通过特别的措施,即充分鼓励教师利用自修、业余在校时间下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3、反馈点拨:精讲问题,提问检查,老师提问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较容易的问题让基础不够好的同学回答,对他们的正确答案,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适当表扬,这样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成就感”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懂的问题不讲或少讲,个别有困难的可在课外单独辅导。对于本次课的难点、重点应讲透,可举一反三。相应策略:教师的导学应该从导思、导议、导练入手,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启发性问题不宜过于简单又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的结论的得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这是为什么”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导议的过程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合作、主动的教学关系,创设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及时指导点拨,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

例如科学中:在学完“光的现象”这一章后,让学生看书自己总结本章要点,接着,让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派代表起来概括,有分三部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及应用),光的折射(及应用);也可以分五部分(即把应用分开算);(也有把颜色分开算)分成六部分的。有的是以表格形式表示,有的以段落方式表示,有的以图画形式表示。教师要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比规范的答案本身更重要。课后的反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加强学生的课后交流。课外任务一般采用查资料,写体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如在学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节内容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泡图书室等方法找资料来研究听觉缺失的原因及防护,写出分析报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密切了科学、生活、社会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强化运用:课堂回顾,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课堂上要精心设计练习,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练习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加以系统归纳,并据以检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可以归纳知识要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典型知识点的理解、应用。根据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获得控制。通过反馈获得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相应策略: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课堂提问、板演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个别问题可个别进行解答,以求给其他学生课堂积极活动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普遍 5

性的问题可当堂解答。注重重新引导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总结有关规律,以利后继学习运用,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补充相应的练习,重新使目标达成,然后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一定难度,有代表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内或课外练习。这是对学生课堂所掌握知识的更高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根本所在。

以上四步的具体操作策略在不同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呈弹性状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学习理解本堂课要点的程度作相应的变化,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为根本目的。

八、研究成果:

“问题导学法”在我校各学科教学中地有效实施,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各年级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学习习惯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题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大胆思考问题,敢于回答,基本改掉害怕问题,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创造思维的保证。“有志者事竟成”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相反。有成就者都是自信心强的人。课堂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学习效果卓有成效。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能力。

“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最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问题导学法”中“问题导学”环节正是为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设立的。“问题导学法”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善启发、诱导,不硬拖,激励不硬压;点明解决疑难的“决窍”不硬灌;给学生指引认识的路线,进行分析综合,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激励学生要知道自己还未知道的东西的愿望。“问题导学法”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内动力,通过“导”,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课本和查阅参考书,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去发现、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自觉地把探索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进行到底;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用“问题导学法” 的基本模式是“设置问题——自学教材——反馈点拨——强化运用”进行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思维等效果显著。

2、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了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的含量和质量,我们通过实施“问题导学法“,学生参与实践基本实现了自主化,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甚至连表达结果也有自主权,因此参与学习的质和量都有了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九、自我反思

“问题导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教学关系中角色转换。教师不到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决不点拨,让学生通过交流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让每个学生学会思维、带问题进课堂、勇于开拓、勇于思考,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们和学生带来许多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思考。限于师资能力和水平,还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层次上,缺乏一种理论的自觉,还有待遇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篇3: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1.问题导学法的定义

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课堂上的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问题教学法。对于数学而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巧妙、合理的结合,创造一种开放的、有趣的、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这样开阔的空间里,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人文社会的奇妙联系,不断从生活中积攒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们在这样的有趣的空间中,认识到数学的来源和用处,充分的体验数学,真正的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和结构。

问题导学法的模式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学生自学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老师的课堂主导作用逐步分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发现、探索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自学的期间再授之以学法,真正把学法和教学融为一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导学法的特点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在其中只是扮演着聆听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但是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完全抛开了传统教学的经典,而是在一系列的连锁问题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对问题感兴趣,然后进行自学过程和探索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适量的进行讲解,使得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夯实基础和提升的过程。

2.2 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结合了STS教学法、综合目标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各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各方优点,再结合一定的思想课的教学实际总结而诞生的。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自主的学习空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开放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有利于老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课堂,提高效率。

2.3 确定“两主”的教学

如上所说,问题导学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引导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的完美结合也将学法和教法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无论从哪方面阐述,都能证明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兴趣式问题导学

无论哪一门课,都需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最简单的就是在进行新课的学习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兴趣式问题导学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学习的欲望,不管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么华丽、多么精彩,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使课堂达到最好的状态。

3.2 提问式问题导学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性探索。特别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习。而提问式问题导学法是让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研究,从而得到自己的答案,最后老师再结合具体的习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方式。

3.3 互动式问题导学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互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法、动手实践法等。具体方式可以是: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和引导,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来解答并举出贴切的例子,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最后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加深理解,升华课堂知识。

3.4 生活式问题导学

数学知识普遍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但又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想要学好数学知识,必定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高中数学知识,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有一定的难度,使不少学生都畏惧、害怕学习。但如果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缩短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有效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国内很少有学校坚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领导、老师的教学模式改革意识不强,对课堂的效率也不太关注。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采用问题导学法。它能够将生活和数学进行结合,使学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摘要:学生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的探索者,高中数学的课堂也应该是活跃的、贴近生活的、能够启发学生的本文从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和问题导学法的特点出发,介绍了其主要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确定“两主”的教学的特点,然后列出了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即兴趣式、提问式、互动式、生活式等问题导学方式。

篇4: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消极的、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的探索者,因为学习是需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但现在高中的课堂基本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负责接收的传统方式,效率并不高,特别是像数学这样的基本学科。数学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老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还要求学生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问题导学法的定义

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课堂上的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问题教学法。对于数学而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巧妙、合理的结合,创造一种开放的、有趣的、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这样开阔的空间里,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社会、人文社会的奇妙联系,不断从生活中积攒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们在这样的有趣的空间中,认识到数学的来源和用处,充分的体验数学,真正的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和结构。

问题导学法的模式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学生自学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老师的课堂主导作用逐步分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发现、探索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自学的期间再授之以学法,真正把学法和教学融为一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导学法的特点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在其中只是扮演着聆听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但是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完全抛开了传统教学的经典,而是在一系列的连锁问题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对问题感兴趣,然后进行自学过程和探索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适量的进行讲解,使得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夯实基础和提升的过程。

2.2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结合了STS教学法、综合目标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各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各方优点,再结合一定的思想课的教学实际总结而诞生的。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自主的学习空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开放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有利于老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课堂,提高效率。

2.3确定“两主”的教学

如上所说,问题导学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引导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的完美结合也将学法和教法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无论从哪方面阐述,都能证明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兴趣式问题导学

无论哪一门课,都需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最简单的就是在进行新课的学习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兴趣式问题导学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学习的欲望,不管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么华丽、多么精彩,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使课堂达到最好的状态。

3.2提问式问题导学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性探索。特别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习。而提问式问题导学法是让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研究,从而得到自己的答案,最后老师再结合具体的习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方式。

3.3互动式问题导学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互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法、动手实践法等。具体方式可以是: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和引导,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来解答并举出贴切的例子,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最后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加深理解,升华课堂知识。

3.4生活式问题导学

数学知识普遍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但又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想要学好数学知识,必定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高中数学知识,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有一定的难度,使不少学生都畏惧、害怕学习。但如果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缩短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有效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国内很少有学校坚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领导、老师的教学模式改革意识不强,对课堂的效率也不太关注。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采用问题导学法。它能够将生活和数学进行结合,使学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吕吉森.探讨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6):137-137

[2]黄慧芸.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2):93

[3]王冬晓.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71):61-61

篇5: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探讨了案例导学式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开展传统式教学与案例导学式教学相互对比的教学研究,认为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导学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目标.

作 者:杨敏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108刊 名:光明中医英文刊名: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4(12)分类号:G71关键词:案例导学 中医诊断学 教学法

篇6: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马育国(苏州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 215211)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的提出为中心,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自学、钻研,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本文主要以“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一节为例,探讨“问题导学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酵母细胞 生物教学

“问题导学法”是落实新课标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问题导学法”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多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导下,用“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问题在进行,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笔者围绕“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一节的教学,以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为主线,对“问题导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索。1 问题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优质的新课导入自然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在“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一节引入时,教师出示两个用塑料纸密封的锥形瓶导入新课(课前请同学提前做好的实验,一瓶是加了为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溶液,一瓶是加了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溶液),请同学们观察并闻以闻,说出两个锥形瓶中溶液的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出酵母细胞及凝胶珠的知识,进行问题导入:凝胶珠是如何制备的呢?它在酵母细胞发酵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优点呢?由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主动去获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一,如何制备凝胶珠。2 问题导读,引领自主探究

鲍波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课堂上结合教材和考纲要求设置一系列与新知获取有关的问题串,让学生反复读懂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带着问题的过程中去阅读、去学习、去观察、去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就有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一节由固定化酶的应用,固定化技术及固定化细胞的实验操作三大块内容组成,其中重点内容是学会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操作并进行实验分析。这一阶段,我们可在导学案中设置如下问题:1.固定化酶技术解决了传统酶制剂使用存在的哪些问题? 1 优点有哪些?2.固定化技术有哪些方法,使用范围和原因是什么?3.固定化细胞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尤其是问题3则是需要学生在实验操作之前解决的。结合以上问题,学生先通过阅读课本知识,然后观看酵母细胞固定化操作步骤的相关视频,通过自主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达到了掌握实验操作的相关基础知识的目的。3 互助释疑,突破教学难点

知识内容上的需要释疑之处,往往是学生知识建构上的“难点”,也是教师指导的“重点”。互助释疑是学生自我探究后的探究,是教师在明确新知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或学生发问,使学生感知到自主探究中疑难问题所在,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前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实践,通过师生的互助探究,共同解决课堂教学中难点。

在“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教学中重点内容是学会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操作并会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实验分析,而单纯的通过上阶段的实验操作视频和阅读课本,学生很难回答和理解海藻酸钠浓度及滴加cacl2混合液的速度等因素对凝胶珠制作的影响的。因此在教学中先通过分小组讨论导学案中以下问题:1.什么叫活化?老师为什么要提前完成?2.海藻酸钠的浓度对凝胶珠的形态和颜色有哪些影响?我们如何来通过实验探究?3.将海藻酸钠与酵母细胞混合前为什么要冷却?加快冷却的方法是什么?4.将混合液滴加到氯化钙溶液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滴加的速度和高度可能对凝胶珠的形成造成哪些影响?然后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以上因素对凝胶珠制作的影响。具体操作为:指导学生分三大组按照加蒸馏水10毫升、15毫升、20毫升来溶解海藻酸钠,每大组再分三组进行升高或降低滴加混合液的高度、加快滴加混合液的速度,按15cm-30cm高度恒定缓慢速度进行实验操作。每组人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小组实验结果汇报等。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学生通过改变课本中的验证实验为分组探究实验,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他们成功的或失败的实验成果,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实验现象分析:(1)酒精灯加热时之所以选择小火间断加热,是因为连续加热会导致海藻酸钠溶液发生焦糊;(2)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制作的凝胶珠颜色会过浅、呈白色或无色,导致固定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而影响后续的酒精发酵结果;(3)如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成长条状或拖着小尾巴,原因有三①海藻酸钠的浓度偏高,②滴加混合液速度过快,③滴加混合液高度太低,这些原因导致制作失败,影响后续的发酵实验,需要再作尝试,重新制作凝胶珠。通过问题导思和实验探究与交流,同学们有效的解决了实验现象原因分析这一教学难点,从实践中获取了新知。4 拓展思维,实现知识升华

课堂教学在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后,往往需要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相关的习题训练,从而达到思维的拓展,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这一环节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知识概念图,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去尝试运用于新的实践探究。在完成“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新知学习后,师生一起回顾本节所学构建如下知识概念图

同时展示如下作业1.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固定的是一种酶还是一系列的酶?2.我们所制备的固定化酵母细胞能用于专题一果酒果醋的制作吗?我们制备的固定化酵母细胞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可反复利用性? 作为作业的课后拓展,既实现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的巩固训练,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实践应用。5 科学评价,兼顾全面发展

“问题导学法”评价全面性是指“问导”和“导问”两方面。“问导”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许多问题,课堂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将学生引到教师事先设计的效果中来。而“导问”则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科学评价,通过“问导”掌控课堂开展的主要方向;善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问题的生成,使“导问”得以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问题导学法”教学通过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老师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了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的良好效果。“问题导学法”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更好的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弥补不足,需要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八年级期中考试卷数学下一篇: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