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2024-04-21

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通用7篇)

篇1: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摘 要: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和总结,源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强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源于传统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主要通过问题导引下寻疑——析疑——生疑——破疑四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问题提出的背景、概念的阐释、实践操作等方面加以阐述,抛砖引玉,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问题导引

四步教学

课堂实践

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从人本主义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基于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布置一些有关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在自学之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总结出规律。二是注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提出的缘由 1.形势发展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启动和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每一位教师都经历着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新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占据重要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对教学的实效性依然存在疑问,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还在不断探索。大家都试图获取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力求寻找到更加切合实际、准确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

2.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分析,就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态度、学习认识、学习能力、学习目的,期望教师怎样的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询问。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感兴趣的,他们是愿意学习的。但学生对历史记忆感觉困难或不喜欢,他们希

望掌握对历史知识的思考、分析、归纳能力,并能对历史材料进行处理。学生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有点盲目,对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还有许多误解。把他们从历史只是死记硬背的这种误区中引导出来,改变课堂教学呆板、枯燥、乏味的局面,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归纳、比较、概括、分析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3.教学实践的反思

来自于中学历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碰到过这样的抱怨: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该掌握的知识点没掌握,该完成的作业不认真或不完成,历史课是副课。课堂上除了讲故事或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还比较积极以外,其它的时候不认真。同类题目多次做,多次错,多次讲,改观不大;只知道死记硬背,不会运用,平时花时间很少,临考前抱佛脚,成绩不理想等等。这些抱怨的产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被动受教到主动学习,体验自己探寻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和快感,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自然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和行动。

二、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两个关键词的内涵

问题导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的重难点突破、知识的迁移运用、课堂的及时巩固均以问题为主要推进手段,问题的提出和生成与问题的阐释破解并进。

四步教学法:指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四个主要环节:寻疑——析疑——生疑——破疑。即第一环节学生针对学习目标任务自主学习,提出疑难问题;第二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剖析疑难问题;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生成新的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第四环节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学习式的问题检测,最终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探索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属于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阶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前,教师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开展“学前导”。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大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预设学习任务或学习提纲,思考学生会学什么,会怎样学的问题。学习提纲侧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

“学前导”的方式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阐述的只是其中一种,即以导学案的方式进行“学前导”。学生依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书本、翻阅参考书籍、上网查询资

料、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所学内容的基本脉络和知识要点,梳理基本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于学习的疑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由学习小组的学科长汇总给任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及疑难所在,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的学情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 “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一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的设计要精心,课标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需要做什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一定要明确。导学案的设计就需要包含这些内容。导学案的编制设计也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一般包含:学习目标、自主预习、找出疑难问题三大块,其中自主预习包括:概念阐释、知识梳理、问题探究、知识整合、学习拓展等内容。但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有不同的侧重。我们的导学案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知识梳理为主

这些内容,一般是知识点多而杂,课程标准以识记的要求为主,需要让学生先结合导学案,将书本主要知识点标注、梳理好。(2)问题导学为主

这些章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比较高,内容难度大,需要较强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我们主要通过层层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结合书本和导学案思考、分析、理解。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围绕中心问题建立问题体系,引领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问题,理解知识。(3)表格归类为主

这些章节内容基本上是同类型的知识点,课标要求基本一样,用表格归类具有对比性,便于较好地理解掌握知识。(4)框架结构为主

这类导学案,主要是专题第一课时,需要对整个专题有个总体把握,结束后要对章节内容形成知识框架。

(5)梳导并行推进

用得最多的还是既有主要知识的梳理,也有问题探究的推进,还有框架结构设计、表格比较、拓展运用等的综合运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方法形成的过程,导学案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些“方法活动”环节,教会学生如何看书、交流、合作。例如:参考教材第几页,动手画一画知识框架、边阅读边识记。动动手标注在书本上,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等等。

在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预习内容中的一些难点、不懂的知识点或需要老师进一步讲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写出来,先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能自行解决的先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小组学科长负责记录汇总,交给课代表,统一交给教师,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先学情况的依据。教师对各小组汇总的疑难问题进行删选、归类、合并,并做成课件,作为课堂上使用的材料。

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学生自学后提出了很多疑难问题,教师进行了归类: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斯图亚特王朝能够复辟?②既然已经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为什么还保留着“国王”头衔?“国王统而不治”为什么不废除?国王的职责是什么?国王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什么角色?③“光荣革命”中提到的“新教”是指什么?④英国为什么要采用“责任内阁制”? ⑤资产阶级为什么能控制议会,从而控制王权?威廉三世为什么会到英国来当这个受议会控制的国王?⑥乔治一世作为外国人为什么能够入主英国?⑦议会与内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形成过程怎样?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怎样的意义?光荣革命的胜利对英国有何影响?等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小组交流,探究问题,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亲身体验了探索的过程,能力得到了锻炼,积极性有了提高。

(二)合作探究,剖析问题

基本程序:⑴展示学生自主预习后提出的疑难问题,并打上学生的姓名或学习小组名,以示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疑难问题中具有拓展性的问题放到教学的第三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增加一些解决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与学生的疑难问题放在一起来学习讨论: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申请一至两个疑难问题,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⑶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对申请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进一步补充发言,教师进行引导、点拨或运用一些教学资源进一步阐释,解决疑难问题。

例如:探究光荣革命和君主权利的限制,采用了这样的问题探究:

1.有人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杀了一个国王,驱逐了一个国王,请了一个国王。”(1)请思考“请了一个国王”是指什么事件?(2)“请”意味着国王的地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光荣革命、由君权神授到君权民授)

2.汤因比:“英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致于引起旧瓶爆炸”。“旧瓶”指的是什么?新酒”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会爆炸?(保留了国王、代议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这一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选择、整合、加工,结合所要学习的

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补充需突破重难点知识讲解而刻意设计的问题,使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能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而进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为导向,最终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梁启超曾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激活思维,生成问题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课堂设问,诱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使学生自觉进入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在同学们的自主发言和讨论很热烈地进行了二十几分钟后,疑难问题基本解决后,教师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进一步进行梳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新问题来进一步探讨和深化。于是可以先展示自主预习时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属于拓展性思维的问题,给学生做个示范,要求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针对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再设计新问题。可以单独完成,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设计者可以就自己设计的问题提问班级的任何同学回答,遇到难点还可以提问老师。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的探究思维进一步被激活。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设计的问题评议后选取几个,进一步展开讨论。

仍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为例,可进一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新问题深化理解。如:英国的代议制有什么特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怎样的意义?对欧洲其它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影响?英国的内阁与中国明朝内阁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枢密院、内阁是仿效中国的吗?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属于代议制?英国为什么要采用“责任内阁制”,而不像美国等资产阶级国家采用“民主共和制”?西方国家中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还有哪些国家?等等。

课堂上,对设计的新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有的陈述观点,有的互相提问,有的矫正,有的质疑,还有的向老师提问,课堂充满活力,也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探讨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加以适时的引导。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一方面让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及时引导,巧妙地对课时内容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进行探讨和解决。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容易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1)这段材料表明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什么地

位。(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2)结合17、18世纪相关史实,扼要说明英王地位的变化过程。(1688光荣革命前国王专权;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受限制;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行政权转移到内阁手中,国王统而不治。)(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治制度还有哪些特点?(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并对议会负责;内阁掌握行政权;内阁和议会存在相互制约的权力关系)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四)全员参与,破解问题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提出问题,课中探究剖析问题,进一步激活思维,探究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教学三环节,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完成,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总体的梳理和回顾,进一步设计问题进行巩固性检测,通过巩固性检测,发现漏洞,矫正性学习。

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为例,检测性巩固问题。如:①“光荣革命”的时间?意义?②《权利法案》通过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③议会与内阁的关系?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⑤英国代议制的类型?特点?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什么意义?⑦英国的内阁与中国明朝的内阁有什么异同?等等。

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除了学生的,也可以穿插教师事先设置的一些有针对性巩固重要知识点的问题。检测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纯题目检测;可以随机抽答;可以设置情景题巩固;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竞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学生比较受欢迎,通过以小组成员设计提出问题和正确回答别的小组问题的多少分别作为计分项,设计的问题质量好,回答正确问题多,最后总分高者为胜出小组和个人。分别评出小组和个人前三名,获得五颗五角星奖励,计入平时的学习量化加分中,以示鼓励。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需要对课堂进行总体把控,以免偏离课堂和太过于散漫。以竞赛形式、学生出题和小组为单位的检测,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及参与积极性,主体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和肯定。

例如:1.有人认为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也不做。这说明,女王在英国:A.可有可无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支配内阁(B)

2.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牺牲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军权收归了议会执掌 C.建

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力得以保障(A)

3.有史学家认为“英国议会胜利后建立的政体,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材料中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政体 B.开明君主政体 C.三权分立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D)

4.“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意思是说:(在民主宪政的框架内)即使是两个魔鬼,也可以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降低到最低程度。这句格言形象、典型地概括了民主宪政的基本特点。民主宪政的关键和核心是: A.民主宪政可以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B.民主宪政可以有效地限制权力、C.民主宪政可以改变人,使之友好相处、D.民主宪政可以将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B)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四、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1.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课堂教学是个充满互动变化的过程,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也没有绝对固定的格式,更多时候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结合运用,只不过以哪种为主而已,所以不能背离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否则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任务。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引导,及时应对,不能让课堂漫无边际,完全游历于课程之外。组织课堂教学,调控课堂进程,引导课堂学习,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3.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钻研课程标准,专研教材,阅读收集更多的参考资料,认真备课,整合教学,精心设计,关注教学的每个环节,并要充分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如何应对,给于学生更多的指导。

4.学生问题的设计,四个环节的操作,要事先给学生一些指导,一些示范,开始的时候也许 效果不理想,要及时反思和矫正,先易后难,多肯定,多表扬,不断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过程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体验有效化,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百度百科

2.高文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研究》2012年12月

3.陈佩君《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策略的探讨》教学研究 2012年2月

4.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2: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但是问题的设置不能随意, 如果问题脱离实际, 目标不明, 问题与习题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教学效率也会因此会大打折扣。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 觉得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置问题。在高三的一堂试卷分析课中, 笔者针对不同的题目尝试提出不同问题, 让学生能从各种类型的题目中得到不同的感悟和思维的提升。

一、层层设问, 化难为易

有些习题的考查方向很明确, 因而情境单一, 没有过多的文字叙述, 这样的习题往往是考查学生对某些特定知识是否有了细微的理解。学生在解答这样的题目时, 要做到思路清晰, 还是有些困难。

例1:如图1所示, 小球在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形管道内做圆周运动。内侧壁半径为R, 小球半径为r, r略小于管道的半径,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vmin=0

C.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下的管道中运动时, 内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无作用力

D.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上的管道中运动时, 外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有作用力

即使学生理解了供需平衡, 也不一定能顺利地解答。所以还要有下面的问题点拨。

问2:ab水平线上方可以有什么力作为小球向心力的提供者? (重力和内壁、外壁对小球的支持力)

问3:若重力大于小球所需的向心力, 小球紧贴管道的内壁还是外壁, 为什么? (应用供需平衡解答问题)

问4:外壁对小球的支持力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总结:这样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逐层分析, 从而轻松理解问题的核心, 调动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刨根问底, 深入本质

上面例题考察的知识是明确的, 读完题目就可以入手, 但有些题目会把考查的知识规律隐藏在某些情境中。学生碰到这样的题目就会感觉很难入手, 特别是一些和电场知识联系在一起的题目, 就更让学生心生畏惧。

例2:某同学在研究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 得到了电子由a点运动到b点的轨迹 (图2中实线所示) , 图2中未标明方向的一组虚线可能是电场线, 也可能是等势面,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判断是 ()

A.如果图中虚线是电场线, 电子在a点动能较小

B.如果图中虚线是等势面, 电子在b点动能较小

C.不论图中虚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面, a点的场强都大于b点的场强

D.不论图中虚线是电场线还是等势面, a点的电势都高于b点的电势

例3:在如图3所示的圆形区域内存d在着沿纸面方向的匀强电场 (具体方向未画出) , a、b、c、d分别为两条直径的端点, ac垂直bd, 一金属钠离子从b点沿bd方向以速度v0射入电场, 只在电场力的作用下, 从c点飞出电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离子到达c点的速度一定大于b点的速度

B.若三点的电势分别为12U、8U、3U, 则d点的电势一定为7U

C.电场力一定多, 钠离子做了正功

D.b点的电势一定高于c点的电势

分析:两个例题看似独立, 其实它们的选项中都涉及了速度、动能、电势的比较, 以及电场力做正负功的判断。在目前习题教学中一般是逐题、逐项分析, 学生学法死板, 结果造成学生仅仅会做了这道题目, 但不能解决这一类题目。教师往往归责于学生能力差、不会举一反三, 其实是教师没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教给学生, 笔者在教学中觉得还是应该运用分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直到问题的本质显现。

问1:加速还是减速由什么条件决定? (学生可以回答由合力与速度的方向的夹角决定, 小于90°加速, 大于90°减速)

问2:电势的大小可以从什么角度判断? (学生的回答可以通过电势差的正负判断, 也有的同学说由电势能的大小判断, 还有学生想到由场线的方向判断。在这里突出用电势差的正负作为电势大小的判断)

总结:两题要比较的速度大小, 动能大小, 电势大小, 做功的正负都可以归结为对一个问题的研究———电场力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判断。

反思:学生为什么自己想不到, 关键是基本规律被题目的情境所掩盖, 问题的情境千变万化, 但考查的知识点和规律却没有改变。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找到要考查的核心知识, 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灵活思考, 增长能力

习题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为了求解题目, 而是要通过题目的求解和讲评达到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功效。有些题目可能只是考查一个知识点, 但它还有一些隐性的知识点需要师生共同挖掘。

例5:如图4所示, 在倾角为θ的斜面顶端A处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小球, 落在斜面上的某一点B处, 设空气阻力不计, 求小球从A处运动到B处所需要的时间。

分析:平抛问题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问题, 易于与其他知识点综合而变化多端, 但解决平抛的方法和问题是不变的。通过对此题的拓展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回顾平抛的规律和研究的思想。

问1:AB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解决曲线运动的位移)

问2:求小球落到B点的速度。 (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解决曲线运动的合速度)

问3:求小球落到B点的速度与斜面的夹角。 (追问:减小初速度, 其他条件不变, 此夹角如何变化) (只要得到落在斜面上的就是定值)

问4:从抛出开始计时, 经过多长时间小球离斜面的距离达到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把运动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分解更方便, 加深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

甚至可以再提出这样的情境:如图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方A处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小球, 垂直落在斜面上的某一点B处, 设空气阻力不计, 求小球从A处运动到B处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通过两题对比研究, 可以不断延伸问题、叠加问题形成问题链。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他们深入研究,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篇3: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关键词:问题导引 ;初中地理 ;教学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导引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提出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究过程。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新课改培养探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问题导引”核心在于问题,必须精心设计

在问题导引的教学里,作为教师必须以问题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所提的问题应以教学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前提,知识脉络必须清晰,彼此相互联系,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切勿在知识结构不清晰的情况下设置问题,直接导致的是学生对问题捉摸不透,思路混乱。问题的提出主要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设计问题要准确并且没有歧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提问成功率 比如学习《地球公转》这一节的时候,如果问题是“今天是3月18号,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问的是什么关系,就很难应答。同样的问题改动一下变成“今天是3月18号,太阳直射点是在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们一下子就知道该回答的关系是方向性的问题,很快就回答上来了。作为教师,提问一定要确切,不要故作高深,学生明白题意了,积极性就来了,也能回答准确,增强学生自信心。

2.设计问题需要有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问题设置方面我一直遵循着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前提,用相关性的事物来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散思考。比如我在学习《地图》这一节的时候我会设置:上课前大家先用两分钟画一幅简图,画老师站在讲台的旁边,接着我就站在讲台的一边让学生照着画。画好以后我就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为什么大家把老师画小了啊?”“为什么小明把老师的头画成一个圆圈大家也可以一下就认出来了啊?”“为什么大家都把老师画到了桌子的左边啊?”通过上面几个问题,就可以引入本节的重点——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和方向了。学生通过画图明确了整個问题情景的前提,我再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探索者,反问自己刚才为什么会这样子表达这样一幅图?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3.设计问题要有联想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设置问题应该推此及彼,从多方面理解事物本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比如在学完《地球的运动》后提出问题“假如地球不自转了,其他条件不变,地球的昼夜如何变化?”然后教师应该就问题的根源引发的变化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讨。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对问题逐步简化,达到对知识点的更深层次认识,打下扎实基础。同样,教师通过这种问题的引导,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变动各种参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来解答。

二、“问题导引”正确导引是关键

问题导引分为问题的主体和导引的过程,课堂教学问题固然需要精心设计,同样也需要做出正确的导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 而且要尽量预知学生回答的答案,这是课堂提问基本原则。教师不应信手拈来,使学生思维不能衔接,打乱正常的教学设计。

1.发问时机要把握好 在整个上课过程,教师都可以随时发问,但怎么样的时机才是合适的呢?通常时机点为:学生的疑惑点、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教学环节的关键点、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务求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时发问效果最好。在强烈求知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顺着学生思路引导他把隐藏的回答说出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信,活跃了课堂氛围。

2.问题的回答主体要选好 问题引导的表现好坏会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而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所以必须强化自身引导艺术,善于引导。提问首先要明确一点,思考的对象必须是全体学生,所以有些教师先点人然后再提问的做法是不合适的,这样子直接导致部分学生不顺着教师的上课思路进行思考。合适的发问是挑选中等水平学生作答,然后请优等生进行补充或解难。当然,正确的发问要结合当时上课的情形适当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增强课堂参与度。

3.问题需留有时间思考 课堂提问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影响学生做答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教师给的时间太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样子学生就会答得不理想。如果这时候教师立即给出答案,那就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当然问题相对简单,给的时间太多,学生早已完成了对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从而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另外如果问题过难,学生不断思考还是失败,教师这时候如不及时引导,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自信心受挫。

三、“问题导引”总结回答是目的

问题导引的最终目的是收集学生各方面思维活动的反映,让教师处理相关信息来进行问题回应的总结。当学生回答完了问题以后,教师应该及时回应学生的回答,整理零散意见进行综合表述,对浅层理解进行深层次回应,对于回答比较片面的予以补充,错误的答案要改正过来,这样子问题的答案就能清晰、明确、完整。学生才能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得到一个经过思维辩证的结论,记忆才能更加深刻。当然,一些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可以在总结完部分结论以后留下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创新能力。

问题导引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也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使学生在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就获得了教学任务里的知识。对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93.

篇4: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推荐书目,四步法

金融法学是一门高年级法学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一直以来, 高年级专业选修课普遍呈现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选修率较低的状态。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参考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四步课堂教学法 (简称四步法) , 获得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专项课题的立项。经过3年金融法课程的实践, 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部分学生在金融法学专业领域获得学界奖励之外, 选修人数从一直以来的30多人直线上升为147人 (当届学生人数为149人) , 获得超高选修率。

一、接受式金融法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采用的是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即教师以定论的形式讲授教材, 学生以听讲的方式学习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进程快且容易施行, 一直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手段。但对于大学高年级学生而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以金融法学为例, 笔者通过多年一线教学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与课堂教学宗旨脱钩:大学的课堂教育应以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 提升思维能力为宗旨, 从而使大学生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 努力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但当前多数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色彩较浓重, 以考试取得学分作为学习任务, 把课堂当做取得分数和学分的工具, 而对于课程本身则没有太多兴趣。自从我校实行学分制之后, 这样的现象更加明显:所谓“大一大二混学分, 大三大四忙实习”。开设在大三学期中的金融法学, 在教改前选修率低下, 课堂沉闷。学生基本只关心考试内容。这样的状态下, 学生掌握的往往只限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内容的一部分, 即只与考试有关的那一部分。

2. 大学课堂的授课形式与时代、社会脱钩。接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⑴由教师讲述理论为主, 而不是以启发、诱导为主。⑵师生在课堂上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在这种授课形式下, 教师很少、甚至不安排让学生发问的时间。长期采用这样的授课模式, 会使教师对在课堂上只讲不导的状态习以为常, 而学生也会对学而不思的状态形成依赖。在教改前金融法学课堂上, 教师一旦采用不点名的提问方式, 面对的往往是无人应答的场面。

这种只讲不导的教学模式和只学不思的学习模式, 导致了大学毕业时这样的尴尬场景:一边是大学生感慨学不到东西, 或学的东西没用;一边是招工单位抱怨高校向社会输送的是什么都不会的大学生。实际上在当前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飞快的时代, 如果学生只掌握了应试用的知识点, 没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那么在其走出校门的那一刻, 即面临掌握的理论已经过时, 又或者理论与实际不能结合使用的境况。更使人深思的是:学生主动性人格的丢失, 使得“大学生引领时代潮流”的风气, 变为大学生落在时代之后的悲剧。

3. 课堂之外的学习缺失。在课堂之外, 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被动的学习状态,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们一般已习惯于做具有确切答案的作业, 课后便不再进一步学习。人文社科类教师一般会在课程开始之时为学生列出推荐书目, 这是教师指引学生课余学习的近乎唯一的手段。推荐书目中书籍的阅读就完全靠学生自觉。那么具体阅读情况如何, 笔者曾连续对几届大三的学生做调查, 请他们写出入大学以来阅读的全部书籍, 结果发现学生列出的书单中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很少。

4.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没有在课堂中发挥应有的功效。如果要说当前大学课堂教育最大的改变, 那就要算多媒体引入了课堂之中。现在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施, 大多数老师已经选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 学校花费大量资金取得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在对部分学生进行“对多媒体的看法”调查时听到了令人吃惊的意见:不少学生愿意选择教师不使用多媒体, 回到板书时代。原因是:多媒体被认为只是板书的替代, 只是老师将要板书的内容提早写入PPT, 而教师照PPT宣科。学生认为这是效果最差的授课方式, 由于PPT播放速度快, 不能顾及学生的理解速度。加上使用PPT的教室光线黑暗, 更容易打瞌睡。

存在以上问题的课堂, 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思考

以上四种现象的存在, 说明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反思。

1. 学生对课程知识兴趣的缺失

无论是在课堂上做不动脑筋的听众, 还是课外不再进一步自学只满足应付考试的作业, 都表明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本身缺乏兴趣。以至于大学生的学习还只是得知、记住的“learn”状态, 而非努力钻研的“study”状态。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的原因, 除与当前一部分学生的功利思想有关之外, 还与学生受到的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关。接受式的课堂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完全沦为学习的客体而非主体, 处于被灌输的境地。在学习自主性受到压抑的情况下, 学习兴趣自然渐渐消失。

2. 教师对学生本身关注不足

学生对课程知识缺乏兴趣与教师的认识有关。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认识。通常教师更关注的是课程本身, 也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知识本位”而非“学生本位”, 过度的知识本位的课程只会让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当教师只注重作业的正确率与考试成绩而对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习以为常时, 最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无兴趣, 教师授课效果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时, 才可能关注学生本身, 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让学生对课程知识本身充满兴趣, 才能产生自主研究的动力。而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深刻地认识事理, 充分地掌握知识。

三、四步法改革课堂的实践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四种不足现象, 本次教改引入部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来改变传统接受式的课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念。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即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探索与应用。本次实践, 采用4个步骤 (四步法) 革新课堂教学。

选择金融法学为实践课程, 是因为金融法学属于高年级课程, 高年级学生已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 具有一定的专业思维能力。此外, 由于金融法与时代经济紧密相联, 因此, 它的理论能与实践紧密结合, 其学科特性也适合让学生自主探求知识。

1. 用交流式授课方式落实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课堂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交流式授课首先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如果教师不能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的指导者, 那么课堂交流的本质将依然是原有的提问回答式。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前通过各种调查手段, 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与关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来设计讨论的问题。

本次教改实践参考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授课模式, 在课程开始前或结束后设置一部分专门讨论时间,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讨论的问题由教师事先与学生商量确定, 让学生提前一周准备。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真正体现高校教学的前沿性与尖端性。同时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沟通, 使得教学相长更好地落到实处。

2. 改进教具, 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教具, 改变只有文字的课堂是使课程丰富多彩的必要手段。教师应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工具使用情况的反应, 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来选择使用教具。

本次教改具体方案首先为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多媒体使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说明或提示问题。由于图片和影像资料能更直观、形象地描述现象和事物, 而多媒体教室使它们在短时间内得到展示成为可能,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为直接在课堂中展示实物材料, 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真实世界。实物材料比图片和影像资料更为直观, 然而一般限于条件难以取得, 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收集、整理。比如, 在说明恶性通胀问题时, 于课堂上出示恶性通胀下的外国货币;阐述铸币贬值问题时, 出示真实古代的钱币。当这些实物材料在课堂上一经展示, 所需要解释的问题能被更快更好地理解。通过实践, 发现学生直接接触实物材料的效果比通过教师口头讲述或者多媒体图片更好。

3. 课堂指导课外,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与研究

大学学习的本质应是学生的自主研究。尤其是高年级课程,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具备自主研究的能力。课外的大量时间是学生自我研究和开展自由交流的好时机。由于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是大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习的延伸体现, 教师对此应加以重视。

本次教学改革采用“课堂推荐”法来改变以往教师推荐参考书的方式, 即把列在黑板上的推荐书目变成课程的一部分。教师选择部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 课堂讲授到相关内容时, 以课程内容为切入点, 向学生介绍相关经典书籍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改革后, 在后半学期, 往往会接到学生主动发出的邀请, 希望能安排课外时间开展读书交流。

课堂推荐之余, 课后交流是必要的。通过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 可以再一次发现学生阅读推荐书籍存在的困难。因为学术经典书籍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的, 比如, 由于经典名著的写作时间往往比较久远, 写作的时代背景与当前不同, 由此带来的隔阂常常造成学生们理解困难。又比如, 有许多书籍因为翻译和表达的原因, 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这些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一旦被解决, 学生们可以重新恢复对阅读的热情。

4. 带领学生接触学术前沿

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钻研能力, 部分学生已能思考学术前沿问题。但教师常常因为授课时的限制, 无法涉及前沿问题,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次教改策略是分三步走:首先, 在课程中加入介绍学术前沿所关注的问题, 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或者鼓励学生探索感兴趣的话题, 并引导其进一步深入思考。第二, 鼓励学生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写作小论文, 并加以批改。第三, 部分学生对学术前沿问题思考较深入, 教师在提出修改建议后, 或是鼓励投稿, 或是带领参加相关的学术年会, 以各种形式使学生走向学术界。

通过三年的教学改革, 效果显著,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金融法学作为一门选修课, 不仅取得良好的选修率, 也让不少学生收获到发表与得奖的成绩。

结论

本次教改试点, 除以上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之外, 对现有的成绩评价方式也有一定的思考和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 不应只是书面的考试成绩, 还应参考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创造力、鉴赏力、道德感等等。如缺少了这些内容, 评价就不可能做到全面。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一般只是考试成绩, 而考试内容往往是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把书本内容记住即是优秀。这样的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学生尤其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次实践对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态度与能力, 着重表扬和嘉奖思路活跃且对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因此, 评价方式并不局限于考试或考查分数, 论文或课堂讨论中答辩的质量,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的要求, 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 也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的评价, 也重视形成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

[2]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5

[3]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6

篇5: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一、课堂现状分析,研究课题目的

实践中发现在“问题导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大和空的现象。

1.“大”。即问题随意性大,缺乏指向性。课堂问题设计不精心,一个问题可以放到任何一篇文章。如: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是不需要教师准备,但问题在于学生接受到问题就是一头雾水,回答问题可以泛泛而谈没有意义。

2.“空”。即无效问题堆积,缺乏引领性。在课堂上教师讲课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整个课堂就是教师提问学生答问题。更多问题是无效问题,学生可答可不答。如:如不是?对不对?反复出现。课堂整体感觉很零乱,缺乏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对文本解读整体性欠缺,学生容易形成盲人摸象的错觉。

交流分析,老师对学校课堂模式的内涵理解不深,所以执行显得很茫然。另外,发现老师们不能执行的原因是:用问题导学感觉课堂时间不够,不如用常规教学模式来的快。为了自己认为的“高效”而忽略语文课上问题导学。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再次学习学校《巫山县秀峰中学问题导学四步循环课堂模式》,特别强化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二、掌握提问策略,提升课堂效率

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提问应该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直接讲授,必须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问题导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师生进步。本课题组通过研究探讨觉得可以从这个五个方面进行设问导学:

1.根据文本内容设问。问题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解读文章内容。如《散步》这篇文章,设问:在散步时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看似很普通但是在这篇文章解读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搞清楚,就是散步时的分歧,才能够更好的突显文章的主题。为什么这里不把研究主题问题当重点,因为是语文课必须是以语言文字为重点,不要当政治课处理。

2.根据主题解读设问。问题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挖掘文章文字隐含的内容,提升文章主题。在具体的课文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到位。如《老王》问题设计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很平常,但是这恰恰这篇文章学生最很难理解的地方,从而我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及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是什么。

3.根据语言赏析设问。问题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语文课堂很多老师可能会忽略的一个问题是不分文体面面俱到,这恰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病。如《云南歌会》在课堂设问为: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从作者的文字中你有怎样感受?此问题在突出从作者文字中去感受云南歌会,这恰是语文课堂的重点所做。沈从文先生的文章美,美在那里——语言。

4.根据文本思辨设问。思辨性设问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达到学生思维碰撞目的,产生新的认识。如《陈太丘与友期》设问:太丘离去妥否?很明显这是一个具有辩论性质的问题,可以说妥,也可以说不妥。关键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一步挖掘,找出背后的内容,同时有走出文本引导学生在生活该怎样去做会更好。在初中课文中有很多篇目是可以提出思辨性问题的,或许本文所举的例子不是很典型,但是这一个问题的方向。

5.根據价值取向设问。这个是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而决定的,有许多问题在某些方面有特别积极的意义,从而进行设问导学。如:《斑羚飞渡》设问是:这是生命意义的漠视?问题重点在写个体生命在面临灾难的选择,从而避免了学生进行其他不正确的解读角度。关于文本价值取向,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读,达到“懂、透、化”的目的,需要把文章与作者、编者、学生进行对话思考。

三、典型案例赏析,提高问题质量

篇6: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基和依据,思想品德教育要在生活之中进行,并最终要回到生活之中去。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价值,笔者认为具体在三个方面:一是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现在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通过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三是以思想品德教学为学生终生过有品位的生活奠基。实践中,教学回归生活三个基本价值融为一体,成为思想品德课定位教学目标、重构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法、开展学习评价的价值追求。

笔者在近三年时间里开展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逐步提炼生出了“四步一线”的思想品德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步”就是“情景再现,探究体验,知行合一,点拨引导”四个学习步骤,“一线”就是在“反思,感悟,践行,展望”过程中,学生生命得到发展,这是贯穿四个学习步骤的主线。

第一步:情景展现,反思生活。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坚持“教学内容由生活而引起”,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寻求有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设置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再现生活情景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活学生对生活问题探究的欲望。

[课例片段1]:

在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礼貌显魅力》时,笔者以一个年轻人问路的故事导入新课:在今年端午节期间,有一个外地的年轻人想到凌云山游玩,但不认识路。他头伸出车窗向老人问路:“喂,老头,到凌云山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副驾驶室的姑娘似乎感觉到什么,忙说:“老大爷,对不起!我们想去凌云山感受风水文化,却不知道怎么走,请您老指教。”老人听了,微笑着给姑娘说:“前面不足两里路,有块标识牌,往右拐便可进山了。”老大爷对人的态度前后为什么截然不同呢?

学生甲:年轻人问路时,对老大爷没有礼貌。那位姑娘有礼貌地道歉,取得了老人家的原谅。

学生乙:老人家的“五里”,是在批评年轻人的无礼。老大爷不同的态度也告诉我们,对人要有礼貌,假如有不礼貌时,要及时改正,得到对方的谅解。

老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以礼待人呢?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礼貌待人的礼仪,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起码要求。

第二步:探究体验,感悟生活。

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如主题探究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演讲辩论、主题班会、调查采访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分享,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增强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知识和道德建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触及自己精神世界的深处,体验生存、生活和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价值,感悟生活的本质和真谛,身心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

[课例片段2]:

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播放flash《等咱有钱了》导入新课。接着围绕学生刘刚在生活中几个消费片段展开教学活动。

环节一:第一集故事,刘刚在国庆假日走进商场。可是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道该选什么好,于是犯愁了……学生思考:刘刚的犯愁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刘刚同学消费时的内心矛盾,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消费选择的多样化,满足享受与发展需要的消费越来越多。

环节二:第二集故事,刘刚来到了鞋柜前,刘刚看到了同班同学平常穿的一款耐克运动鞋,他非常喜欢,但价钱680元,刘刚犹豫了……

如果我是刘刚,我会选择:

A.买一双

B.买一双更好的

C.坚决不买

D.……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生活为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倾听、交流、分享中提高辨别能力,学会合理消费,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

环节三:第三集故事,刘刚继续向前走,在食品柜前,刘刚发现了许多商品上有这样的标志

你知道这些是什么标志吗?它们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链接网络关于以上标志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阅读了解。

设计意图:此活动老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建构知识。老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积极拓展教学外延,让学生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

环节四:我来做审计师

出示刘刚在国庆期间的消费清单。

学生分组讨论刘刚的国庆消费清单有哪些合理之处,哪些不合理之处,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一种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审计中亲身体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同时也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重要性和学会理财的必要性。

第三步:知行合一,实践生活。

思想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也必须回到生活实践,为生活服务。教师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所学知识,回答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解读生活中的现实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

[课例片段3]:

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设计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欣赏每种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在生活中自觉培养保护自然、关爱其他生命的能力。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彩,明白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道理;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在此基础上,老师展示人类在关爱、尊重生命方面做得不好的有关图片。学生读图,想想图片背后的故事。并思考为了改变这些现象,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探讨了人类这些行为的危害和影响,也纷纷谈了自己打算:

有同学说,我不仅不吃野生动物,还要给我爸爸妈妈讲吃野生动物的危害,让他们也不吃。

有同学说,我们不要伤害小动物,与它们和睦相处。

有同学说,我们利用周末,到北湖公园开展一次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有同学说,我看见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要向公安局举报。

……

设计意图: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冲击学生视角,震撼学生心灵,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学生把课堂所学、所感、所悟在生活中去自觉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关爱生命。

第四步:点拨引导,展望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反思、批判和超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升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课例片段4]:

笔者在执教《礼貌显魅力》时,用了以下一段话进行点拨引导:

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舒心的微笑,一个得体的举止,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什么,却在内心洋溢起一种美的享受。礼貌是一件漂亮而得体的衣服,穿上它会使你更加美丽。让我们用礼貌装扮我们的生活,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简短的话语,沁人心扉,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美好生活的画卷令人神往。

篇7: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关键词】四步教学;合作学习

我校自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四步教学法以来,我通过对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深切地体会到,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我的做法是:

一、重视备课

我校的四步教学法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是:预习、检查、导究、测试四个重要环节。那么我在备课中就抓住这四步去备课。

(1)认真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备课前,我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使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首先要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加强对学习小组组长的管理

可以说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因此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我采用以下措施: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并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第二: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小组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这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内部动力和源泉。第三:定期召开的小组长交流会。每周让各小组组长就管理本组的经验或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共同进步。

三、在实施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现象一)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总是一节课40分钟只能完成四环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一课时导学案需要2课时左右才能完成。

(现象二)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自己的见解。

(现象三)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很多学生还不会利用导学案,没有预习或者不会预习促使第二天的课堂上现预习,从而耽误了时间。

四、解决的办法

结合班级英语学习的实际,准确定位,借助“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中摸索前进,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特色。

(1)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进一步指导学生预习,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自行构建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开放课堂,自主学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3)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层度的学生在教学中平等对待。利用学生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使之成为小老师,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好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差生,生生动起来的浓厚学习氛围。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引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将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大家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时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信息。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主动多到学生中间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用鼓励的眼神去看待学生,多用启发的语言去开导学生,对学生每一点进步都要予以肯定,并及时表扬,及时评价。坚持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要尽可能多的创设师生互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才能逐渐自然消失,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这样才能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总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教师的成功要靠学生的成功来实现,只有关心和爱护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才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潜能,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玲;浅谈实施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2]刘静兰;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J];新课程(下);2011年01期.

[3]邹丽;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及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年11期.

上一篇:扶危济困,奉献爱心作文下一篇:爱岗敬业用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