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教育切忌走过场

2024-04-09

“荣辱观”教育切忌走过场(共5篇)

篇1:“荣辱观”教育切忌走过场

据报载,最近在海南省保亭县某小学一间教室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室门口摆放着一大堆五颜六色的鞋子。室内,一名年轻男教师穿着一双锃亮的皮鞋为小学生们教书,而讲台下20余名小学生清一色光着脚丫认真地跟着老师读“八荣八耻”。听学生说是老师怕同学弄脏新教室,不让他们穿鞋子进教室;而老师却说是为了不把新教室弄脏,学生们自觉脱鞋进教室。

读了这则报道,觉得有点怪怪的味道。一些学校个别教师把好端端的“八荣八耻”这部好经念歪了。甚至施教者自己都对“八荣八耻”一知半解,尤其是与自己的行为格格不入。像上面的情景就令人啼笑皆非。老师的皮鞋油光可鉴,而小学生们却清一色光着小脚丫。为人师表者难道就不觉得“耻”?老师自己都不甚明荣知耻,又怎能教育学生知耻明荣呢?这种情形“看上去挺美”,好像孩子们都很听老师的话,把“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落实在“脚丫”上。但从本质上看,这完全是在走过场,是在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

笔者认为,学校进行荣辱观教育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荣辱观”的认识。可以从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入手,先让他们知道“八荣八耻”是什么,可以通过朗诵、歌唱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来牢记之。同时,还要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刻理解其内涵与精神实质。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伦理底线就必须要孩子们铭刻心间。其次,应用先进典型来引导。从古至今,“八荣”与“八耻”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荣辱观”的认识。可以以校为单位举办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多管齐下,让“八荣八耻”深入人心。再次,要号召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八荣八耻”,看上去好像很抽象,但做起来却非常具体。老师们务必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落实“八荣八耻”的精神。比如,要教育学生“以热爱祖国为荣”,可以从平时的升旗仪式这样的细节做起;要教育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可以从平时的节约粮食,不大手大脚花钱做起;要教育学生“以好逸恶劳为耻”,可以从平时的每一次大扫除做起;要教育学生“以违法乱纪为耻”,可以从平时的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做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句话,教育学生一言一行都要“知荣明耻”。

当然,作为“传道”之师,更应该时时处处,为人表率。要让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不要学生去做的,教师自己先保证不去做。惟如此,以“八荣八耻”为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篇2:“荣辱观”教育切忌走过场

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各地区各部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有些组织、有些党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认为学习教育就是走走过场,做做形式,没有真正去“学”、真正去“做”、真正去“改”,大大减弱了学习的效果。

学要原原本本学。要学的内容已经非常明确,有些党员认为“学习”就是翻翻党章党规,按要求抄抄内容,随便读读习总书记讲话,并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作为党员,不仅要了解学习内容,更要用心领会,通过熟读党章党规,把握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当遵守的基准和底线;通过学习习总书记讲话,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为,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看齐。结合实际,深入剖析,真正把党章、党规烙进脑海,立在心头,把系列讲话精神与个人价值观、世界观融合,要学有所悟,学有所变,切实通过学习教育更新思想,转变思想,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只有摒除浮躁认真将书看进去,才能真正做到尊崇党章党规,才能深入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

做要认认真真做。党员合格的标准既是明确的也是具体的,必须在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党章党规规定和新时期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要求,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的作为,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严守纪律和规矩,牢记党员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学用结合,自觉把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讲话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知行合一,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落实同步,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展现学习教育效果。

改要扎扎实实改。在党员队伍中部分党员存在突出问题,有些党员信仰信念动摇,精神空虚迷茫,政治定力不足;有些党员宗旨意识淡薄,利己主义严重,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有些党员精神不振,工作消极,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逃避责任,缺乏担当,等等。“两学一做”的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在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形成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政治氛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要对照党员标准不断改进自己,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真正让群众满意。

篇3:教育切忌因“浪费”而自误

其实, 不仅是这些显而易见的浪费, 某些看似微小的浪费也消耗着为数不多的教育经费。某些地区使用了循环教材, 但是由于学校缺少消毒设备, 书本装帧质量不高, 这些教科书的重复使用率并不高。某些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办公电脑, 但还是要求教师手写教案, 原因是个别教师有网上抄袭的行为。领导认为, 手写一遍总比网络下载要有效一些, 所以只能浪费纸张和教师时间了。某校学生就餐采用统一配送的形式, 一部分学生吃不完, 留下很多剩菜剩饭。某些学校编撰了校刊, 内容包括教师的论文和学校简介等, 并把这些刊物下发给学生, 但是这些刊物学生看不懂, 家长也不看, 最后只能送到废品回收站了……不要认为这些浪费小, 由于涉及的师生人数众多, 其浪费的数量也就很可观了。

还有一些浪费是我们不容易看到的。例如:某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读书、写论文、家访、后进生调研、课题研究、科研活动、班容班貌创建、组织各项班队活动等, 老师们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 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但是又觉得好像什么事都没做成。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了许多学习量, 美其名曰为整合课程;组织了许多校内活动, 倡导让孩子们享受自己的“节日”;布置了许多家庭亲子作业, 让孩子在家校共建中幸福成长……让孩子们全天候处于“学习”状态, 结果不该做的事情做了一大堆, 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 长此以往怎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这样的教育现象使我们在物质上还没有富裕就已经学会浪费了, 在精神上还没有博大就已经消耗于琐碎了, 在文化上还没有充裕就已经学会虚掷了……

那么这样的浪费我们应该如何破解呢?

1.那是某些教育思想的误读, 需要我们重新解读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一度响彻教育界上空, 于是人们对“富教育”有了自己的解读:校舍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 办学条件逐年提高, 家长竭尽一切财力供子女上学……人们把“富教育”建立在物质层面。但是拥有充足的财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呢?美国经济学家柯兰德说得好,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原理, 它可以表述如下:为了获取更多的某一物品, 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物品。”也就是说, 在初始阶段物质财富可以促进精神财富的获得, 但是达到了一定阶段, 过多地追逐物质财富, 可能对精神财富造成损害。有一个现象很有说服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 许多中国家庭难以消费肯德基快餐,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家长坐在边上看孩子津津有味地啃鸡腿, 孩子享受物质财富, 家长享受精神财富。有些电视媒体专门报道了这个现象, 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正确的做法是一起吃鸡腿, 一起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这个案例来看我们的“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具体做法, 是否看到了偏颇和谬误呢?在上海地区曾经有这样一种教育观念, “穷养儿富养女”, 认为男孩应该穷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儿应该富养———使孩子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由此可见, 穷教育有穷教育的优势, 富教育有富教育的长处, 一味地采用一种教育, 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那是教育智慧的缺失, 需要我们追求“最优效率”

人们一度认为教育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育的有效性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内容, 于是我们发现, 过分地追求教学“效益”, 导致小学生的书包重量非但没有减, 反而越来越重。我们不能否认教育的“量”的训练能够带来“质”的提高, 但是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克兰德认为, “生产效率是在某一确定水平的投入或资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高的产出。”因此, 给学生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 势必使他们的营养过剩, 最终排出“脑”外, 造成资源浪费, 这样的消耗显然是对教育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的。

3.那是教育民主的失落, 需要我们建立协商机制

笔者曾经带学生到新加坡休学旅行, 发现孩子们在吃自助餐时会拿取过多的食物, 吃不掉就剩弃在一旁, 给对方留下了不良的印象。虽然带队老师教育多次, 但是成效甚微, 原因在哪儿呢?笔者回校后发现, 一些教师饭后也会剩下较多的饭菜, 学生们看在眼里, 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浪费食物的习惯。一位老师因为天气热, 随手拿一本书就扇了起来, 孩子们看在眼里, 怎么还会珍惜循环教材呢?有时候, 我们的很多教育浪费都来自于集权。试想, 当我们拥有教育的决策权, 还会有许多不合格工程仓促上马吗?当教师拥有否决的权力, 领导的一些功利性行为还能畅通无阻吗?当学生可以质疑教师的行为, 教师还能我行我素吗?对此, 某些国家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 在校舍建设方面的, 英国的学校首先是征求周围居民的意见, 然后申请政府审批, 接着校方监督工程, 还要接受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这样工程建设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在质量上和功能上都能得到保证, 从而杜绝恶意浪费, 重拾节约勤劳的民族美德。

4.那是教育浮躁的“扩散”, 需要我们勇于挑破虚假繁荣的“脓疮”

当前我们某些地区的教育表面上是一片繁荣, 不少地区都是人人有课题, 个个搞研究, 俨然把学校变成了“科学研究室”。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依然有许多学校痴迷于那一片虚假的光华中, 热衷于那没有科研分量的所谓研究, 忙于开题、结题, 推出科研成果, 高耗低效俨然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一种普遍现象。再如教育培训方面。某些部门邀请了一些国际知名专家, 然后遍发“培训函”。听讲座带旅游, 共进午餐加现场提问, 签名售书外带合影留念。把教师培训演变成了精彩纷呈的“教育派对”, 这种种的教育浮躁脱离了教育发展规律, 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造成教育的浪费。我国教育诗人张文质曾经提出, “教育是慢的艺术”, 管仲曾经写道,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教育的本质现象应该是慢的、静的, 怎会与浮躁做伴, 轻率为伍呢?

5.那是教育“经济挂帅”的流弊, 需要我们回归教育本质

篇4:安全生产检查切忌走过场

安全生产检查深入细致、不走过场,是领导和机关全面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基本情况的前提和基础。检查走过场。觉察不到问题,发现不了隐患,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态度就会产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对安全生产建设危害很大。有的领导和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不够重视,与这些领导和单位不察真情有直接关系。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参差不齐,大量非公有制小企业、小网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根本不搞安全投入,作业条件差,事故频发;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新矛盾层出不穷,有些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引起有些领导和单位的高度重视,是领导和机关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对本地区、本部门安全生产状况掌握不全面不细致;还有一个是领导和机关在安全生产检查中,对安全要求不懂不会,看不出问题和隐患,有的企业当着检查组的面弄虚作假,因为他们看清了有些领导和机关同志缺乏安全隐患检查的工作经验,觉察不到安全实情。导致一些单位安全检查没发现问题,听汇报时也人为安全工作做的不错,但检查没多久,就发生了事故。

安全生产检查走过场的原因:一是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粗枝大叶;更有甚者,心思不在工作上,不愿做艰苦细致的检查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二是缺少深入检查的热情,不去察真情。有的同志觉得自己是从基层干上来的,有关情况不下基层也能了解个大概。有的同志认为本地区、本部门多年一贯制,没有多少新情况,忽视了各种情况的发展和变化。三是缺少安全检查的能力,不善察实情。有的同志缺少安全生产检查经验,不懂检查的知识,对安全生产规律吃得不透,对当前的新情况知之甚少,即使到基层检查,也是雾里看花,发现不了问题。

篇5:“荣辱观”教育切忌走过场

***同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强调,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进展开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题目,进步做好新情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标志着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与群众的鱼水血肉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集中解决“四风”题目,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每位我党员、每一个干部的一种由衷恳切的工作态度,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不是官场做秀,狂风骤雨,也不是阶段性任务。但看当前,我们个别机关和某些领导只图表面上的热烈,图面子上的好看,图上级的表扬提拔,每当中心工作下达,情势主义之风就刮得很猛。名曰下基层,深进群众,了解情况,却是蜻蜓点水看一路,走马观花转一圈,搔首弄姿拍几个镜头,或事前安排几个固定的点,找几个熟习的人,看一点预备的现场,得出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于发展无关,于群众无益,于解决题目无缘,这是彻彻底底的官僚主义、十足的衙门习惯。这样的密切联系群众,领导累、媒体也累、基层很累、群众更累。这样的密切联系群众,要之何用?密切联系群众,就应当更从群众的实际动身,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其实不是逢年过节的几桶油几袋米就能够拉近干部群众间的关系的。不斟酌群众的真实需要,而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带上媒体往“慰问”群众,只会让群众更反感。由此看来,密切联系群众不单单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题目,更重要的依然是一个对待群众的态度题目,是领导干部的情势主义、官僚主义在作怪。

作为一位领导干部,要落实好中心关于转变作风的要求,就是要切实坚持好立党的“三***宝”之一的“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密切联系群众就要突出一个“实”字,做到心要实、情要真、事办好,尽不能“耍花枪”、“走过场”。首先需要从感情上贴近群众。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进群众、深进实践,广开言路、聆听***,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为群众排难解纷中建立感情。其次要尊重群众。切不可向“骂百姓书记-梁文勇”学习。要坚持用同等的眼光看待群众,对待群众不分贫富,等量齐观;坚持用同等的身份接待群众,不在群众眼前打官腔、摆官架子、说官话。还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诚心诚意地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让广大群众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上一篇:2 半年观摩解说词新下一篇: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