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意识读书笔记

2024-04-11

符号意识读书笔记(共6篇)

篇1:符号意识读书笔记

朱的总结: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一、符号笔记............................................................1

二、批注笔记............................................................1

三、摘抄式笔记..........................................................2

四、索引式笔记..........................................................3 索引是检索资料的一种工具。..........................................3 索引的特点就是只记一个意思(或文题)和出处,非常简明。除了方便查阅外,有时单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索引浏览一下,也非常有益,能够帮助你概要地掌

握全部观点和材料。..................................................4

五、提纲式笔记..........................................................4

六、提要式笔记..........................................................4

七、读书心得............................................................5

八、读书札记............................................................7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从内容来说,无非两类,一类以记书的内容为主,一类以记自己的感受为主,前者多是为了吸收,后者多是为了思考。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记在书上,一种记在本子上,再一种是记在活页纸或卡片上。前两种比较系统,复习起来可以联系全书;第三种比较灵活,可按问题重新组合,便于检索,或根据需要再次分类研究。在阅读时应选用哪一种方法做笔记最好,要根据阅读的目的和个人的习惯、能力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下面介绍经常被采用的几种笔记形式,同学们可按阅读的步骤选择使用。

一、符号笔记

就是用不同开头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图形在书刊上作出标记。例如用绿色的直线表示重点,用蓝色的波纹表示疑难,用紫色的双圈标在句末表示赞赏,用红色的问号标在正文左右的空白处表示内容有错误等。有时还可以配合符号,写上简要的几个字,使符号的意义更具体明确。

这种笔记,一般在初次阅读时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有些问题须作进一步思考,或者要设法记住它,便随手标示出来,准备回过头来仔细研究。必须强调的是,书刊应是属于自己的,才能在上面打上各种标记。

符号笔记的各种符号,各代表什么意思,由自己掌握。对那些比较长的段落,还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层次,以使其眉目清楚,条理系统。但要注意:各符号使用前要加以设计,线条和图形的含义要固定,阅读自始至终都要前后一致,也不能一天一变,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使用的符号不可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勾画的地方也不宜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起不到重点的作用。

二、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就是在书眉上写上校文、订误、提示、心得、评语等眉批,或在原文后面加眉批,在行与行之间加行批,在正文两白边旁批,在佳妙处加旁点,在最精辟处加旁圈。这类笔记的好处是随读随写,不受约束,往往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写得好的批注笔记,小而精,见解独到,一语破的,能启发顿悟,即所谓“思理入妙,要言不烦”。这样的批注是哲学思辩性与文学精炼性的统一,不但于笔记者本人有

回味的价值,其他读者亦以一睹为快。古人就很珍爱这类批语笔记,像李贽的《史纲评要》,金圣叹、毛宗岗评的《水浒》和《三国演义》,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流传甚广。批注时应该做到即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点根据来。随便加上一些“好”、“绝妙”或“废话”、“胡说”之类的话是没有用处的。但批语也不应过长,啰里啰嗦地说不到点子上也不好。和符号批记一样,这种形式也是当书刊是属于自己的才适用。

例一:

我说这三个例子是说明:毛主席也是封建社会农民家庭出身的一个孩子,四个“也”突出作

他也曾经迷信过,他也曾经读过古书,他也曾经研究问题开始注重一个方面,为普通人的特点。说对另一个方面没有注重。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从迷信中觉悟出来,否定旧明伟大的原因。的;他之所以伟大,更在于他敢于承认旧的过去。(周恩来《学习毛泽东》)

例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盼春。以下描春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草图。

小草的动态、质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色泽、长势。

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

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树上、花下、遍地:春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明明媚,令人沉醉。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

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风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嗅觉写出春风的沉醉,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视觉、听觉刻画出春风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和谐。

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例三: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

迂腐 炫耀 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鲁迅《孔乙己》)

三、摘抄式笔记

就是把原文重要的语句、数据、公式、定理、精彩段落、精辟的论述、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录下来,甚至全抄原文,以便日后查检。关于词句、个别论点、个别事物的摘录,则宜用卡片

或活页约的形式,以便于分类保存查检;整本书或长篇文章的详细抄写,宜用笔记本的形式,可多备几个笔记本。按需要门类分别抄写。更为省事的就是将这些文字(或图画)剪下来,贴在笔记本或不用的杂志上,如果书刊不是自己的,则可以先复印后剪贴。

采用摘抄式笔记须注意:

1.要摘抄那些精彩、有价值、有必要的内容; 2.摘录后要经过核对,注意与原文相符,甚至标点符号也要与原文一样,否则就有可能把作者的原意弄错; 3.摘抄前后或中间有所省略,要用省略号表示。如果遇上原文已有的省略号,要加括号注明“(省略号为原文已有)”,以便区别; 4.摘录可以帮助记忆,同时,抄录下来的资料也有利于保存,便于今后温故知新或写作征引,所以,一定要在抄录(或剪贴)后注明资料的来源,如书名或刊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需要时可查考原文; 5.使用卡片摘抄资料,一张卡片只能记一条材料,不能因为怕浪费纸张而在一张卡片上记几条材料。否则,不便于分类,也不便于检索; 6.如果能在抄录后,随时写一点体会、感想,可以促使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例一:(妙录名言)类:名人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页。)

——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习惯 例二:(摘抄优美的语句)

类:作文〃写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红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好一幅迷人的景色。

(描写夏日荷塘景色。摘自《荷叶咏》)

见《散文选读——少年课外阅读辅导》第119页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

四、索引式笔记

就是将所读书、文中的重要资料,按问题性质记明出处、作者、页数等在卡片上。

索引是检索资料的一种工具。

严格说来,它同勾画一样,还不是真正的读书笔记。在什么情况下要做索引笔记呢?第一种情况是为了研究某个问题,急于从很多书中找全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读过以后来不及摘抄;第二种情况是整本书中有关某个问题的论述材料很多,简单抄摘不解决问题,详细抄下来又太耽误时间;第三种情况是自己有这本书,只需要按问题编出索引,随时查阅起来就很方便,不需要时再专门抄摘;第四种情况是有时做的专题笔记很多,使用时查阅起来仍有困难,也还需要做一个笔记材料索引。做笔记材料索引的方法,将在后面第二节谈到。索引的特点就是只记一个意思(或文题)和出处,非常简明。除了方便查阅外,有时单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索引浏览一下,也非常有益,能够帮助你概要地掌握全部观点和材料。

例一:(笔记材料索引卡)

春(朱自清)类:散文

见《读书笔记》3号本第5页

例二:

如何培养创造力 类:创造篇

见杨智主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

第115-118页,第257-259页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五、提纲式笔记

提纲,就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依次地记载下来。提纲是一篇作品的明细表,采用不同种类的提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作品不同角度的内容。所以做提纲式笔记既概括了读物内容,锻炼了概括能力,又使我们印象中的作品更具条理性,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结构、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复习时便可凭借这些提纲生发开去,产生丰富联想而又不把主要意思遗漏掉。不少同学就是通过提纲的办法,把书“读薄”的。

提纲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段落提纲、情节提纲、描写提纲、说明提纲、人物提纲、论点论据提纲和论证提纲等多种。但使用最多的是段落提纲。例如: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根据第一部分的内容(1~8小节),可编写提纲如下: 1.(1~2小节)夏秋季百草园的景色及情趣。2.(3~6小节)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话般的色彩。3.(7~8小节)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的乐趣。

六、提要式笔记

即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这种笔记写法,常常在谈长篇、中篇的各种书籍时使用,可记在卡片、活页纸或笔记本上。这种笔记要求首先要把原文读通、读懂,抓住重点,然后再把基本内容概括出来,力求文字简明扼要,目的是使自己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回忆起书的基本内容。如是故事或小说等记人叙事的文体,就应该抓住它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中心思想,用很简洁的文字予以概括;如是论说文体,可按论证的结构将论点、论据记下来,主要观点力求不遗漏,对阐述、论证部分可以从略。刚开始学写整一本书的提要,可以参考书前(或书后)的内容提要,也可以做提纲笔记,先练习编写文章的段落提纲,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时间一久便熟能生巧了。这对提高综合、归纳能力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例一: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提要: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作的长篇小说。根据唐代名僧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剧本、杂剧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全书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交待取经缘起;第十三回以后,转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降妖伏魔,化险为夷,安达西天。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神猴孙悟空为主人公,将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曲折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捣乱封建秩序,不畏强暴,战胜困难,同一切灾害和邪恶作坚决斗争的精神。

例二: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提要:

小说主要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北京一批青年爱国学生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斗争事迹。林道静是书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要求进步、向往革命又比较脆弱、耽于幻想的青年,但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在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教育、帮助下,经过痛苦的思想改造,终于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全书围绕着林道静这个主要人物,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青年群像。如追求光明的许宁,文静幼稚的王晓燕,自私庸俗的余永泽,醉生梦死的白丽萍,还有无耻的叛徒戴愉等,都颇有个性。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进步青年学生的苦闷、彷徨、斗争、欢乐,也鞭挞了少数渣滓的卑鄙、无耻、可恶,再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生活,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作用。

七、读书心得

读书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经过认真的思索,参考有关的资料,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的实际,总会有一些见解、体会和心得,把这些体会或心得写下来,形成完整独立的一篇文章,就是读书心得,也叫读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与批判。总之,读书心得是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与上面介绍的各种形式相比,这是读书笔记中要求更高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好读书心得,是理解原文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写好读书心得,需要了解其写作规律,注意其写作方法。1.要认真阅读原文 读书心得顾名思义就是要先读后得,要有感而发。而“读”是“得”的前提,读者之“得”则要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2.要介绍读物的概况

读书心得是读后之得,因何而“得”应讲清楚。这就要求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读”的内容,就是概述读物的内容要点,或者主要的中心思想,或者直接引用原文的某些文字。然后,再引出自己根据以上内容的感想。这可以说是写读书心得较为固定的格式。3.必须观点鲜明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读书心得和原作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必须紧密相连;从观点上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你赞成某个作品的观点,可以在读书心得中表示拥护、支持、称颂;如果不赞成它,则可以批评、论争、斥责、反对。无论褒或贬,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立场鲜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会使文章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处理原作和感想的关系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观点不同时,不要把原作的意思扩大、缩小或断章取义,随便歪曲;另一个是观点相同时,不要以原作代替感想,把读书心得变成原文内容的复述。4.要重点突出篇二:《符号学原理》 读书笔记-对话网-dialognet 《符号学原理》 读书笔记-对话网-dialognet网站首页学术文化·rss ·wap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本站通告 wanderer [07年05月09日] 2009/8/17 10:38:59 学术首页综合哲学历史文化文学传播艺术教学其他

您现在的位置:对话网-dialognet>> 学术>> 教学>> 读书笔记>> 交流传播学理论>>正文内容

《符号学原理》 读书笔记 点击数: 714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符号学原理(1964年)读书报告

“在二次大战后从法国涌现的所有思想界的大师中,我敢绝对肯定地说,罗兰·巴尔特是将使其著作永世长存的一位。”

——苏姗·桑塔格①

人类的交流传播活动是以信息为中介的,“从信息科学的立场出发,传播无非是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②,而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因此符号在交流传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闻传播可以说是“符号的艺术”,因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传递信息、宣传观点、表达情感都必须通过符号来实现,同时又在一定的符号中才能获得定型。因此,符号学的研究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符号学研究方面,罗兰·巴尔特是为世人所熟知的。他深得索绪尔学说的精髓,并且对其符号理论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巴尔特的著作《符号学原理》则被誉为“索绪尔语言学简洁定义的最好阐释者,符号学研究上的教科书”,具有建构符号学理论的价值。他的成就一方面来自于其新颖的符号学思想,而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利用符号学观点探讨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他对许多有关大众文化(如服装系统、饮食系统以及汽车、家具系统等)和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进行了论述。

《符号学原理》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明确界定了的符号学基本概念,同时清晰地梳理了符号学的主要理论,并将符号学原理按照结构语言学分为了四大类:ⅰ.语言和言语;ⅱ.所指和能指;ⅲ.系统和组合段;ⅳ.直接意指(外延)和含蓄意指(内涵)(二元分类法)。

通读全篇后,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与我们今天的交流传播学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

1、关于语言结构的社会规约性与系统性。

巴尔特认为索绪尔的语言学是以语言的“多样性和杂乱性”为出发点的,从而提出了语言系统是“纯社会性对象”③——即人们进行交流所必须的规约系统,它与组成它的记号的质料无关。“语言结构是语言的社会性部分,个别人决不可能单独地创造它或改变它。它基本上是一种集体性的契约,只要人们想进行语言交流,就必须完全受其支配。此外,语言结构是自主性的,因此,人们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它”。④ 语言结构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类的交流传播活动要得以实现,就必须遵守(使用)共同的或相近的语言的法规——即语言结构。因为语言的社会性部分已经形成了“集体性的契约”,个体的人要在集体中生存并获得发展,就必须利用这套“规约系统”,以实现自身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个体间的交流互助,这样才能在使个人得到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语言结构的法规性又是与其系统性是相互联系的,“语言结构是一个由诸约定性的值项组成的系统,它抵制个别人所作的改变,所以是一种社会性的法规”⑤。这里就提出了“值项”的概念。

2、值项系统与隐喻、换喻。

值项与语言结构具有紧密关系,借助“值项”可以看到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等价

系统。这种等价关系不是单一的,因为如果我们改变了其中一项,整个系统都会逐渐改变。所以要想有记号就应当一方面交换不相似的事物(能指与所指),另一方面比较相似的事物。“此值项不是意指作用,索绪尔说,它来自‘语言结构中诸词项的相互位置;它甚至比意指作用更重要’,他说:‘一个记号中的观念与声音质料不如它在其它记号中周围的词项重要’”。①

因此,作为值项系统,“语言结构是由一定数目的成分组成的,每一成分既是一种对其它成分有量值的东西,又是一种较大的功能项,在此功能项中程度不等的出现着其它的相关值项”②。

正是源于值项系统的存在,语言学各词项间的关系必然可以沿着两个平面——即“组合段平面”和“联想平面”——展开,而其中每一个平面都产生它们自己的值项。组合段平面,具有延展性,在这个平面中每一个词项都是从它及在它之前和之后的词项的对立中取得其值的。而联想的平面(又称为“聚合面”、“系统面”),是“在话语(组合段平面)之外,彼此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单元在人的记忆中联系起来,并形成了由各种关系支配的词组”(索绪尔)③。每一组词形成了一个“记忆的宝库”。因此,联想面非常接近作为系统的“语言结构”,而组合段则更接近言语。

由于值项系统的特性,我们在关注各词项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到其“组合平面”和“联想平面”两轴方向上相关的词项,通过“交换不相似的事物”和“比较相似的事物”,从而得出对语词最准确的理解。推广到符号学领域中,正如交流传播学中所提到的,“一个符号的价值,也是如此,它主要地有赖于该符号与同系统内其他符号的区别,符号的价值,还有赖于它与同系统中其他符号的联系”。

雅克布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隐喻和换喻的论述,使得语言学研究开始向符号学研究过渡。雅克布逊认为“隐喻”是在联想轴上发生的,因而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而“换喻”(也称为“转喻”)是建立在相邻的基础上,发生在水平轴上。“换喻”的现象在新闻传播中极为常见,例如日常的新闻报道尽管只是报道了局部的情况,但却可能会影响到受众对整体事件或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3、能指、所指和意指作用。

巴尔特提出,索绪尔将语言符号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能指),一个是观念的(所指),能指面构成表达面,所指面构成内容面。而所指被归于相应能指的过程叫做“意指过程”。关于意指的研究,不仅是符号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交流传播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符号学把所有的文化过程的研究,作为交流传播过程来研究,而这些交流传播过程是以意指系统为基础的,意指关注了交流传播过程中的表意过程”,从而意指过程成为整个交流活动(行为)中的一个部分或“内过程”。因此明确“意指作用”对于交流传播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切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平面(e)和一个内容平面(c),意指作用则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这样我们就有:erc。当这样一个系统erc本身也可变成另一系统中的单一成分时,所形成的第二系统就是第一系统的引申。第一系统就构成了“直接意指”(外延),而第二系统则构成了“含蓄意指”(内涵)。两者的关系在于,“含蓄意指”(即内涵)是在第一系统“直接意指”(即外延)的基础上,按照新的规则衍生出来的新的“涵义”。例如,“白鸽和橄榄枝”表示“和平”,“和平”就是“白鸽”与“橄榄枝”的含蓄意指,既内涵。因此符号的内涵往往表现出使用者的主观性、价值观和文化经验等,从而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灵活性、主观性和文化性,如上例中“白鸽和橄榄枝”的内涵就是在一定的文化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已经完全不同于其本身所表示的“本义”了。“一句话,外延是显而易见的字面含义,内涵是隐而不彰的附加含义”。④

“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关系是造成符号多义性的一个原因。“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 有两种以上的意义,有时我们判断不准应该属于哪一种”。⑤这时就需要根据符号所使用的具体环境和一定的历史文化经验来加以判断和理解。

4、巴尔特利用符号学观点探讨大量的社会现象。

巴尔特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基础上,一方面建构了一套系统的符号学理论,另一方面他又试图把这些理论用来分析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从而描述了各种其他的符号系统(如服装系统、饮食系统以及汽车、家具系统等),并且对大众传播问题的符号学进行了论述。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接触许多非语言符号,它们无疑都能起传递讯息的作用,即符号学所说的意指作用。例如,巴尔特认为,衣服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也是符号系统(“例如,深色和相应的面料作为能指,通常被归以所指‘严肃’、‘正式’”①)。再“比如玫瑰作为符号,其能指是一种观赏植物所开的花,其所指是爱的激情

。当我们把玫瑰们用作符号的时候,实际上它们已经作为一种符码进入所指的事物之中,成为把当事人以及这种文化交互过程连接起来的传播渠道”②。

其他符号系统也是如此。有关这个问题,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中列出了一个清晰的图表:③

系统组合衣服衣片和零件的集合;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不可能同时选用全部零件;零件的变动选择与服式意义的改变对应:如“无边女帽”——“女便帽”——“宽边女帽”等女帽系统。同一套服装中不同部分的并列:如“裙子”——“衬衫”——“背心”系列。

饮食类似与不类似的食品集合;其中一份食品的选择具有一定意义:如各式各样的正菜、烤肉和小吃。用餐时实际选择的菜肴系列,即一套菜。

餐馆中的“菜单”体现出两个层面:例如沿水平方向读时菜肴系列相当于系统,而沿垂直方向读时菜肴系列相当于组合段。家具同一种家具(如一张床)的不同“风格”的集合。在同一空间内不同家具的并置(如床——衣橱——桌子等)。

建筑一座建筑的同一组成部分的各种式样集合,如各种形式的屋顶、阳台、入口等。在整个建筑物水平上各细部的并置系列。

巴尔特对符号学观点最著名的应用,还在于他对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深入探讨:

“最有趣的通信系统,至少是那些属于大众传播社会学领域的系统,都是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种种不同的内容。在电影、电视及广告领域中,意义与形象、声音和字形之间的相互系统有关。目前为这类系统确定语言结构现象和言语想象的分类为时尚早,一方面因为人们尚难断定每一复杂系统的“语言结构”是基本性的,还是仅仅由有关的附属“语言结构”组成的;另一方面因为这些附属语言结构还未被分析过(我们了解天然语言的“语言结构”,但并不了解形象或音乐的“语言结构”)。至于报纸,我们可以合理地把它看作一种自足的意指系统,即使仅限于考虑其书写成分,但仍然几乎不了解一种似乎具有头等重要性的语言现象——含蓄意指,即所谓严格意义的语言结构的第二层或附属层意义系统的形成。”④

综上所述,巴尔特通过对语言学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符号系统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由种种符号所形成的意义世界,置身于其中的我们,从一个符号系统到另一个符号系统不停地对这些符号进行编码和译码,而人类全部的生活无不渗透着这种编码行为,当然交流传播活动更是不能缺少这种编码活动。因此,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说是“符号的艺术”,而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为我们理解世界,适应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内容梳理

导论

在导论中,巴尔特指明了符号学还有待于建立,而由于其普遍性(它将是一切记号系统的科学),符号学将不可能被教授,除非这些符号系统是从经验上构成的。

巴尔特将符号学原理按照结构语言学分为了四大类:ⅰ.语言和言语;ⅱ.所指和能指;ⅲ.系统和组合段;ⅳ.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二元分类法)

ⅰ.语言结构与言语

1、语言学的问题

(1)索绪尔的理论

巴尔特概述了索绪尔以前的语言学主要关心的问题在于:发音演变、词义自发关联和类比作用中研究其历史变化的原因。这是一种有关个别性言语行为的语言学。

索绪尔的语言学则是以语言的“多样性和杂乱性”为出发点,提出语言系统是“纯社会性对象”——即人们进行交流所必须的规约系统,它与组成它的记号的质料无关;与其相对的言语则含括语言的纯个别性方面(发音行为、语法规则的实现、与诸记号的偶然性组合)。(2)语言结构

语言结构就等于是语言(langage)减去言语。

巴尔特是从两个方面解释语言结构的,他认为语言结构既是一种社会性的法规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值项系统。

就前者而言,语言结构是语言的社会性部分,个别人决不可能单独地创造它或改变它。它基本上是一种集体性的契约,只要人们想进行语言交流,就必须完全受其支配。此外,语言结构是自主性的,因此,人们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它。作为值项系统,语言结构是由一定数目的成分组成的,每一成分既是一种对其它成分有量值的东西,又是一种较大的功能项,在此功能项中程度不等的出现着其它的相关值项。

最后,巴尔特指出,语言结构的法规性与系统性是相互联系的:语言结构是一个由诸约定性的值项组成的系统,它抵制个别人所作的改变,所以是一种社会性的法规。

(3)言语 巴尔特认为,言语在本质上是一种个别性的选择行为和实现行为,它首先是由组合作用形成的,因此言语具有组合性。言语的组合性意味着言语是由一些相同记号的反复结合形成的,每一记号都成为语言结构的一个成分。

(4)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辩证法

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结构,没有语言结构也就没有言语。正如梅罗—庞蒂(梅罗—庞蒂生平及著作年表)指出的,真正的语言实践只存在于这一交互关系中。

巴尔特认为语言结构和言语处于一个相互含蕴的关系中:

① 语言结构只能在“言语流全体”中才能完全的存在,而人们也只有在语言系统中将言语抽出才能运用言语。

② 语言系统也只能从言语中产生。(言语现象总是先于语言结构现象的;语言结构是经由环绕着它的言语的学习而在个人身上形成的)。

语言结构既是言语的产物,又是言语的工具。

(5)叶尔姆斯列夫的理论

叶尔姆斯列夫把语言结构本身(与言语行为对立)区分为三个层次:

① 图式层,它是作为纯形式的语言结构(即索绪尔理论中的语言结构)。如字母s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② 规范层,它是作为质料形式的语言结构,它已为某种社会现实作用所规定,但仍独立于其显现的细节之外。如英语口语中的 s(不是英文书写形式的s)③ 用法层,它是作为某一社会惯习集合的语言结构。如某些地区使用的s。

言语、用法、规范和图式之间的制约关系:

规范制约着用法与言语;

用法制约着言语,但也为后者所制约;

图式同时为言语、用法和规范所制约。

这样就显现了两个基本层次:

① 图式层,有关它的理论与有关形式和法规的理论相结合;

② 规范—用法—言语层,有关这一层次的理论与有关内质和实行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规范是研究方法的一种纯粹抽象,而言语是一种纯粹具体化过程(“一种暂时性的记录”)。因此可以提出一种新的概念二分法:图式与用法,(可用来代替语言结构与言语)。

(6)问题(p.120)

(7)个性语言

巴尔特引用了两个有关“个性语言”的界定:

个性语言即“被单独一人所说的那种语言”(马丁内语)

或者说是“某一时刻中某一个人的习惯的全体规则”(艾伯林语)

个性语言有助于表示以下现象:

① 失语症患者的语言(不能理解别人的话,不能接受与本人语言模式相符的信息); ② 作家的“风格”(来自集体的语言模式);

引申“个性语言”:把它定义作某一语言社会的语言,也就是由那些以相同的方式解释一切语言陈述的诸个人所组成的团体的语言(相当于巴尔特所提的“写作”一词所描述的语言)。(8)双重结构(structures doubles)—雅克布逊(《普通语言学论集》)基于同意“语言结构—言语”与“代码—信息”这两组概念相同

雅克布逊的双重结构论研究的是代码与信息一般关系中的某些特殊情况,即两种有关循环性的情况和两种有关重叠性的情况: ① 插入话语或某一信息内的信息(m/m);

② 专有名词(c/c)如“让”(jean)表示一位叫“让”的人;

③ 自名(m/c),相当于委婉表达法,同义语和两种语言间的转译,包含“说明性的解释”; ④ 转换语(连接语)(c/m),如人称代词(我,你)的转换。2、符号学的观点

(1)语言结构、言语和人文科学

这部分概括了语言结构和言语这对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① 历史学方面,梅罗—庞蒂提出了所有的过程都以系统为前提的假定,这样,从此就提出了一种在事件与结构之间经典的对立说。

在人类学领域,列维—斯特劳斯的全部著作中都非常明显地提到索绪尔。他认为过程与系统的对立(即言语与语言结构的对立)具有认识论的价值,语言结构现象的研究属于机械的和结构的解释范围;而言语现象的研究属于概率计算领域(宏观语言学)。同时,那些从语言结构中引出自己言语来的人的语言结构所具有的无意识性,也是列维—斯特劳斯最独创的和最丰富的见解之一,即无意识并非内容而是形式,形式即所谓象征功能。

③ 在拉康看来欲望本身是作为一种意指系统而被表达的,更多地按其能指而非按其所指去描绘它。

以下三节,巴尔特将语言结构和言语之间的区别性,分别放入服装系统、饮食系统以及汽车、家具系统之中加以了考察。

(2)衣装篇三:读书笔记的原则

读书笔记的原则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便也有它必须遵守的共同的原则,这些原则也是对读书笔记的总的要求。

一:理解内容是前提

在作读书笔记之前,先要对读物的内容有个真正的理解,心中明确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应该详记,哪些需要简单记。这样进行选择后,记录的就应该是原文中的精华部分和关键问题。

总之,做读书笔记,先要理解内容,再写读书笔记。

二:格式明确,符号统一

目前来说,读书笔记的做法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可以由读者自己来规定,但必须做到格式明确,符号统一。

记载的内容要有条有理,不能不分主次,密密麻麻写成一大片。要格式清楚、明确。一般来说,重要的论点、论据、事实、数字、公式等应各占一行;关键词和非关键词可以采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色笔;相同的问题应尽量分段;不同的问题之间要空若干行等等。

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符号,这些符号自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前后要一致,保证日后能够顺利地辨认。

三:简明易读

写读书笔记要求简明扼要,抓住问题,无关紧要的词句省略掉,便于日后的使用。写笔记要便于自己阅读,就是说,可以使用一些缩写体。但要注意使用的缩写体必须是那些自己相当熟悉的。这样做的笔记即自己清楚,又相当完整。

四:注明时间和出处

作读书笔记时,要写明笔记的时间,日后把不同时期的笔记做一比较,会有收效。除去写明笔记的时间之外,还要注明所记录资料的出处,目的是便于日后查找、核对。五:要分类(1)以笔记的内容为主,必要时再按时间、出处、笔记形式分类。

(2)按笔记学科属性分类。

(3)按专题研究的问题分类。

六:经常复习

通过经常复习笔记可以不断理解,消化所读到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七: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坚持写读书笔记,做到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必须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不能凭兴趣出发,高兴就写,不高兴就不写。要想长期地坚持下来,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写读书笔记的意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写读书笔记,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把读书笔记作为读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其中,严格执行。

(3)经常检查自己的读书笔记,看哪些笔记对自己的帮助大,哪些对学习有益,哪些做得还不够,以提高写读书笔记的兴趣,促进写读书笔记习惯的形成。

中 南 大 学

研究生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 视觉语言研究

学生姓名 刘 伟

阅读书目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 指导老师 孙湘明 学 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 业 视觉传达 完成时间 2011年6月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读书笔记

作 者:胡飞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8.7 主要内容:

目录

第1章 符号、艺术与设计

第2章 毗邻轴与系谱轴

第3章 外延、内涵与意识形态

第4章 图像、指示与象征 4.1 符号类型理论基础

4.2 艺术设计中的图像性符号 4.3 艺术设计中的指示性符号 4.4 艺术设计中的象征性符号

第5章 意义的传达

5.1 艺术设计符号的传播 5.2 艺术设计符号的认知 5.3 意义的形变

第6章 从分析到创造

6.1 艺术设计符号的分析原则 6.2 艺术设计符号的分析方法 6.3 艺术设计符号的运用程序

第7章 隐喻、换喻、提喻与讽喻 7.1 当代设计的修辞转向 7.2 艺术设计中的隐喻 7.3 艺术设计中的换喻 7.4 艺术设计中的提喻 7.5 艺术设计中的讽喻

第8章 走向信息化

8.1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艺术设计符号 8.2 网络界面设计中的指示性符号 8.3 图形界面设计中的符号隐喻 8.4 交互界面设计中的符号运用

作者简介:

出版专著《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译著《产品设计:历史、理论与实务》,国家级规划教材《工业设计符号基础》,合著《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与应用》;

在《装饰》、《艺术与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设计作品屡次获奖。

主要内容:

这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艺术设计符号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将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和皮尔士逻辑符号学的基本观念、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染织设计等领域。

内容主要包括:艺术设计符号的毗邻轴与系谱轴,意义的外延,内涵与意识形态,图像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传达与符号的分析,隐喻,换喻,提喻与讽喻,以及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艺术设计符号。并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例证,一起构筑出设计符号理论的基本框架。

摘抄与读后感:

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通过看这本书我才真正的发现,人并非生活在一个单纯的自然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之中。而我,一个学视觉传达的学生,到快本科毕业了才因为学姐关于符号的毕业论文而去关注符号学。是要加快学习的脚步了。

这些年,设计符号理论在国内设计界“吹皱一池春水”,学术界与企业界,设计师与消费者均竞相追捧。由于符号学自身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关于设计符号的研究可从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同角度着手。

本书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很多实例,也做了很多的对比,从分析到创造到意义的传达,让人看起这本书来都很有愉悦性,书里面对艺术设计符号的分析方法很独特,关键点分析法:当某种“形式”明确地表达出它属性能代表的“意义”时,他就成为一种设计的词语,但如果生硬整地搬用某种“形式”,它就成为“无意义”的形式,因为他没有和其他成分共同构成一种统一的“语言”。因此,从“点”出发分析设计要素的表现意义的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去分析需要怎样一种联系的线索才能使整体意义明确化。因此,在分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在各个“关键点”上是否有相互的联系对某个“关键点”的处理是否与其他的处理相一致。

我在平时的招贴设计中就很容易犯糊涂,经常会生硬的搬用某种“形式”来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画面效果因为最后没有构成统一的“语言”,而被老师经常批评,通过看这本书,我会在以后的设计中多找理论来支撑自己,把关键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都巧妙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图形能给人以简洁之美,一幅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时根本不需要任何语言文字的说明,通过图形就能够完全表达正确的设计涵义。人们对图形的理解可以跨跃语言文字的鸿沟,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作品的含义提供了保障。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图形语言”,运用现代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将创作的主题与个人观念的表达结合起来,成全新的视觉语言,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平面设计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设计时将图形和概念进行融合与转化通过作者的设计表现,令受众的视觉感受与心灵产生共鸣,达到更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图形的创作方法有联想法、想象法、类比法、同构法。图形的创作是扣人心弦的,图形设计中强调大量的发散性思维构想,其本身就是对创造力的考验,它不断地要求自己对己熟知的形、事、物提出疑问,展开联想,并尝试从更多的角度、方面观察和理解,而不只局限于其本身的或经验化的意义和形态。组合或单独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富有创意的图形来。

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表达方式,它必须充当设计者思想感情的符号,并借它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劝说的目的;所以,作为中间媒体的平面图形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者思想感情的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快速、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 思维过程中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根据设计意象对视觉元素进行挑选、变换、组合,将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关联、编码,使之形成特定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设计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字体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

美学家苏珊·朗格讲过: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不论一件艺术品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它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视觉传达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一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所以,其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方式、符号的原理作为依据和手段的。由此可以见,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思维过程或是符号表达式的平面设计作品,它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符号元素应当是具有明确指涉功能的符号,应与其所处的时间、空间等方方面面的要求或表现保持一致性,才能最大程度的、恰如其分的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也就要求每一个设计者把握住所应用的符号可能存在的变量,保证这些符号的当前值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需值,而不是它们曾有的、既有的、或可能有的其它含义。最后,我很喜欢这本书每个章节后面的“延伸阅读”板块,给我们推荐了不少不错的书,有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唐纳德·a和诺曼的《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还有马克·地亚尼便的《非物质社会》等,当脑袋里的东西不够用的时候,这些书将会是很好的补脑药。篇五:巴尔特 《符号学》原理 读书笔记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读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

○李建楠 罗兰?巴尔特的著作《符号学原理》是用结构主义的方式研究广义的,或者说是本来意义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的中心观念其实不是结构,而是系统,结构是相对零星散乱而言,而系统是相对孤立、片段而言的。系统强调的是部分(或组成、因素)脱离了系统就不再有意义。罗兰?巴尔特十分重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并吸收了叶尔姆斯列夫等人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符号学理论。他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沿用了与他们相同或类似的理论,并借用索绪尔的二分法对符号学的原理进行讨论,提出了符号学构架的原则。他深入发展了索绪尔的理论,同时也对其中不完善和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改。

巴尔特赞成索绪尔提出的建立符号学的设想,并对他预料的符号学内容做了补充,但与索绪尔的观点不同,他认为符号学只是语言学的一部分,是具体负责话语中大的意义单位的那部分;而不是索绪尔主张的“语言学是普遍符号学的一部分,哪怕是有特殊地位的一部分。”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任何符号学系统都要有言语的介入,例如电影、广告、照片必须配以文字说明证实其含义。本书以二元对立的形式从言语与语言、能指与所指、系统与组合、外延与内涵四个部分分析了结构符号学。在言语和语言的关系上,巴尔特一方面袭承了索绪尔的观点,大体承认了语言和言语的二分法,但对于索绪尔重语言轻言语的观点巴尔特又是不赞同的。所以巴尔特详细论述了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语言既是言语的产物又是言语的工具,二者处在真正的辩证关系之中。”另外,巴尔特把索绪尔的言语 /语言二分法作为符号学的出发点,把这一对概念在超语言或元语言领域获得了丰富发展。他认为言语/语言的对立可以被理解为信息/信码、实施/模式、或过程/系统的对立,这样就建立了符号学的结构主义模式。接着巴尔特分析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语言学中认为,所指并不是一个事物而是该事物的心理再现。符号学中的所指可以由语言符号承担,而能指是一中介体,能指的实体始终是物质的。也就是说,实物符号要借助其他符号——语言符号来实现自己。意义所依赖的不是记号的物质性,而是其符号功能,正因为一种特定的声响或词代表、象征或者表征一个概念,它才能在语言中作为一个符号去起作用并传递意义,也就是结构主义所说的“意指。”巴尔特认为,“意指”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但意指的过程是任意的、专断的。它不是能指与所指之间单一的互相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两个不定形物的,或像索绪尔所说的两个“流动性领域”同时切分行为。意义

并不终结于所指,意义是序列的重新排列,因此是符号学即“分节学”,符号学未来的任务乃是寻觅人类对现实的切分。

巴尔特用较大篇幅讨论了组合和聚合两大关系,他称之为符号系统。在巴尔特看来,组合根本上就是由“可加以切分的实体”构成的,而系统则是一种聚合关系。他提到雅各布森的隐喻和换喻,这主要是体现在结构关系上。他认为,“语言的,也是所有符号学系统的一个特点是,其区别性与构成性往往不可能分开。”在这一部分他还提出了聚合问题中最具争议的“二元制”问题。“严格意义的符号学,是可以对各种对应型的普遍分类加以利用的。但是符号学研究的扩展很可能导致对聚合的序列关系而不仅仅是对应关系的研究。可以肯定二元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和公认的原则,同时二元制也是一种“元语言”。在最后一部分巴尔特论述了内涵系统、外延系统与元语言。语言学实际就是研究符号学的符号学,或者说就是符号学的元语言。巴尔特说:“符号学就是一种元语言,因为它把作为被研究系统的第一语言(或对象语言)处理成第二系统,这个对象系统通过符号学的元语言被意指,而元语言又通过一个内涵过程被把握。”巴尔特强调结构语言在文化符号中的作用,而形成了直接意指层和含蓄意指层的构成分析。直接意指层涉及意义的第一个层级,是单纯的、基础的层级,能指与所指之间是描述性的。含蓄意指层是普遍的、综合的、芜蔓的,在这一层级中,所指同文化、知识、历史密切交流,是根据社会意识形态、普遍信仰、结构概念及社会价值体系等更广泛的领域来解释各种完成了的符号,这是代表了“他性”的信息和意义,巴尔特称之为“元信息”或“神话”。符号学应该透过文化文本的表面意思,达到其底层及各种隐喻层背后的意思。巴尔特强调结构语言学在文化符号中的指导作用,但是其基本精神还是符合其语言学中心论的。巴尔特认为,符号学研究的目的,是语言以外的意指系统重新建立和运作起来,他所依据的是结构主义的构想。从这个层面讲,符号学的精义可以说是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的,强调的是如何借取和运用各种理论工具来处理具体的文本意义分析。

篇2:符号意识读书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

(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摘录式笔记读书笔记写法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

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剪贴式读书笔记写法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感想式读书笔记写法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

写读后感一定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应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当然,写的时候还要善于联想,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习惯去创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三、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五、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篇3:符号意识读书笔记

“数学的一切进步都是对引入符号的反应.”[1](皮亚诺语)数学符号是数学学科专用的特殊的符号,具有高度的浓缩、抽象、概括的特点.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优越的数学符号系统,就不可能有近代和现代数学.“建立符号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紧密相连.”[2]数学符号语言是一个国际化的语言,所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建立学生的符号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比国外对“符号感”“符号意识”的关注,我国对它们的关注较晚.在义务教育阶段,符号感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对于符号感的系统研究不多.不少数学研究者认为符号感的提法不准确,郑毓信教授认为:“符号感”一词值得商榷,并认为“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语言”比“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的提法更为恰当.

2011版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引起了许多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对符号意识的关注.然而,虽然关注程度高了,并不意味着就对建立学生的符号意识有深入的、系统的了解.因此,建立学生的符号意识不仅仅是对简单的数学符号进行操作运算,而且要理解符号所代表的含义、符号的结构和原理,能够积极地运用符号去表达和思考,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数学符号感

NRC(1989)较早提出什么是数学符号感,即对符号的感觉和符号操作的一定能力.这里强调对符号的感觉.

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提到了议事日程.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提出了衡量数学符号感的主要表现.要使学生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可以通过实验、归纳、类比、概括等发现里面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最终运用符号一般化地将这个关系和规律表示出来.相反,当学生面对问题中包含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时,要能理解其中蕴含的规律从而获取相应的信息.

特级教师李桂强认为:“数学符号感是个体理解符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运用符号进行运算和转换,从而借助于符号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心理品质.”[3]

可见数学符号感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使学生感受符号的能力,是灵活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规律的、自觉的、后天可以发展的能力.

二、数学符号意识

国外学者Fey(1990)将“数学符号意识”视为一项能力,并定义了这项能力的基本成分.Fey认为:“符号意识是一种能力,包括:认识与鉴别能力,估算能力,检查、预测能力以及选择能力.”[4]Abraham在Fey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将这项能力进一步细化,分成6个基本成分,他认为符号意识主要包括以下6个成分:(1)主要包括能够感受到符号的美学价值并鉴赏,知道在什么条件以何种方式用符号表示事物之间隐藏的关系;(2)在解决代数问题的过程中,知道在什么时候放弃使用数学符号;(3)在解决代数问题的过程中要有两方面的能力即具体操作和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能熟练进行操作;(4)具有从文字和图表信息中用符号表示的意识和能力;(5)能够灵活地选用和辨别恰当的符号表达式去表征问题,同时在表征的过程中,有不断检查符号含义的意识,并能通过自己的直觉对符号多种含义进行比较;(6)能够感受到符号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所代表的不同含义.Abraham认为符号意识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维的活动.

我国在《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符号感”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有不少学者认为“符号感”的表述不准确.在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改革摸索,最后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其陈述为“符号意识”,表现方面的表述也有所变化.

我们比较两个版本的《数学课程标准》,原来的“符号感”的第1、2两个维度,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被整合为符号意识的第一个方面,删除了原来的“符号感”的第3、4两个维度,增加了符号意识的第二个方面,感觉上减少难度,但更为强调符号表示的功用、价值.细细品味,《课标》中并没有对符号意识下明确的定义.给符号意识下定义也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不断丰富符号意识的内涵.

可见,数学符号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能够主动理解和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识.从研究中我们发现,不能只满足于《课程标准》对符号意识内涵的阐述,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不断丰富符号意识的内涵.只有不断地挖掘符号意识的新内涵,不断完善对数学符号意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云章.数学符号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33.

[2]綦春霞.浅谈新课程下符号意识的含义及其培养[J].数学教学研究,2012,31(1):63-66.

[3]郑毓信.“数感”“符号感”与其他——《课程标准大家谈》[J].数学教育学报,2007(1):30-32.

篇4:习得符号语言 培养符号意识

一、感悟符号语言,渗透符号意识

1. 在操作中感悟。人的思维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符号语言。如教学《倍的认识》时,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摆、画、圈等活动中理解“倍”。还有教学分数时要让学生在分饼、折纸、涂色等过程中理解。注意,在操作活动中应让学生的眼、手、脑、口并用,在操作、思考、说话中感悟符号语言。

2. 在对比中感悟。在操作感悟符号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对比,让学生认识符号语言的简洁性,感悟符号语言应用的便利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和应用符号语言的兴趣。如吴正宪老师执教《搭配》一课时,先是展示了学生用文字表示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搭配的结果,如图1、2所示。让孩子们感受到用文字表述比较麻烦,写不完(还有的是全部用文字表述,显得冗长,有的是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现了遗漏或重复),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发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才能把所有的情况写全。接着,教师再展示一位学生用符号表示的情况(如图3所示),在学生读懂图3意思后再出示图4让学生比较,引发学生感悟到“一件复杂的事情用小小的图形就能够表述清楚了,同时体会到用两种图形区分上装和下装”。紧接着,教师展示图5,此时学生不仅读懂了图意,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可以把上装用字母来表示,以示区分。

在上述案例中,吴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麻烦费时的形象图及文字到简洁明了的图形、数学、字母等符号,在切身体验中充分感受到了符号语言的独有魅力——简洁。

二、理解符号语言,培养符号意识

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特定的含义,理解符号的意义是数学学习中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符号意识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符号本身看到其表示的具体的数学意义。

1. 重视生活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互译。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或者把抽象的数学符号还原为形象的生活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语言的意义。例如,教学“9的认识”时,要从具体的9朵花、9个小朋友、9棵树、9只小鸟等具体事物抽象出用9个小圆点表示;再抽象出数字9,接着让学生说出:“9还可以表示9张桌子、9面红旗……”又如,教学加法时,要先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出:“小丑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另一只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一共有几个气球?”;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是表示“三个球加一个球”,从而列出算式“3+1=4”;然后结合算式“3+1=4”让学生说一说3、1、4分别表示什么,特别要让学生理解“+”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3+1=4还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在不断地“说”中找到具体的载体,从而理解符号语言,培养符号意识。

2. 重视三种数学语言的转化互译。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平台,加强将三种数学语言(图形、文字、符号语言)转化互译的训练,以使学生灵活掌握三种数学语言。如教学运算定律时,不仅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还要懂得用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再如教学计算时,可以让学生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一年级学习计算后,可以让学生用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表示算式;三年级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画图表示算式,在画图中理解算式和算理;还有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把情境式、图文式或纯文字叙述的题目,转化为线段图,进而再抽象出文字式题,或者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叙述图意。如果学生能灵活地互译三种数学语言,那么数学也一定掌握得好。

三、运用符号语言,发展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更多地表现为学生主动运用符号的意识,因此对数学符号不仅要懂,还要会用。运用符号表达数学对象就是“用”符号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尝试运用符号语言,并加以鼓励,使之最终形成一种自觉行为,从而发展符号意识。

数量关系是数学符号的一种具体表达方式,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特别是分数及百分数应用题,教师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并要求学生尽量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再如学生在实践运用中遇到比较复杂的习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用符号表示关系的方法,帮助其理清题意,进而正确解答。例如,习题“在一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和等于120,减数是差的3倍,差是( ),减数是( ),被减数是( )”。这是三年级的思考题,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教师指导学生把题目转化成符号关系式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能理解并解答出来。方法如下:被减数用□表示,减数用○表示,差用△表示,根据题意可以写出□+○+△=120,因为减数是差的3倍,所以○可以换成3个△,□就可以换成4个△,所以4个△+3个△+1个△=120,差△=120÷8=15,减数○=15×3=45,被减数□=15×4=60。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篇5: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书笔记

詹巴蒂斯塔・维科《新科学》的目的是:构造“人的物理学”。“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不是幼稚无知和野蛮的而是本能地、独特地“富有诗意的”他生来就有“诗性的智慧”指导他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并且把这些反应变为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而上学”的形式。(就教育而言其“原始人”概念是否意味着“学生的原创性思维”?)任何神话在古代人一般经历的实际经验中都有其基础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试图把一种令人满意的、可以理解的、人化的形式强加于这种经验。维科认为这种形式是从人的心灵本身产生的它成了人类心灵视之为“自然的”、“既定的”或“真实的”那个世界的形式。这就确立了“真实―事实”原则:人认识到是真实的与人为地造成的东西是同一回事。当人感知世界时他并不知道他感知的是强加给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存在之所以有意义(或“真实的”)只是因为他子那种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因此“……如果我们对此深思熟虑的话那么诗的真实就是形而上学的真实与之不相符合的物理的真实就应被视作谬误。”人类不是什么先决条件而是制度建立过程的结果、效果、产物。这就是说人创造神话、社会制度实际上他创造他所感知到的整个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创造了他自己。这种创造过程包括不断地创造各种可以认识的、重复的形式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称为“结构”的过程。维科把这种过程看作是人固有的、永恒的、确定的特征特别在社会制度的创立方面它的作用是持续不断的由于它具有重复性因而其结果是可以预测的。(我们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找寻这样重复的――即规律性方式!)人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上就得习惯于并且不得不默认这些东西尽管人类仍把这种世界看成非艺术的、“自然的”世界。人类和人类社会不是根据在它们之前就已存在的模式伙计化塑造的。没有预先存在的、“既定的”人的本质没有预先缺点的“人类本性”。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在“诗性的智慧”中人类表示直接地对付这个世界而是间接的通过其他手段即不是精确地而是“诗意地”对付这个世界。“在人类制度的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语言它毫无例外地抓住人类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事物实质一如这些事物本身可能具有形形式式不同的方面一样。”(任何事物――包括教育都有一种这样的精神语言!)什么是结构?皮亚杰:整体性概念、转换概念、自我调节概念。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某种由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支配这套规律在结构之内赋予各组成部分的属性要比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之外单独获得的属性大得多。因此结构不同于一个集合体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不会以它们在结构中存在的同样形式的真正独立地存在于结构之外。

转换概念:结构表示静态的。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

篇6:《安全意识》读书笔记

今天,我们看了《安全意识》的短片,它主要说了一些车祸发生的.原因以及后果,我看了后深受启发: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值得珍惜。原本一些可以很幸福的这家庭,就被那些“疲劳驾驶”、“醉酒驾驶”、“无证驾驶”的人给破碎了。

事情发生了才后悔,用小品里的一句话说就是:“人死了知道不好了,鼻涕到嘴里了知道抹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小心一点,开车认真一点,世界上该会少多少车祸呀!

让我们关起厚重的大门,建起安全的堡垒,把危险关在门外,寻求一窗安全的灯火,来完成少年的梦想。

上一篇:卫检考证判断题下一篇:农博园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