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笔记分析

2024-05-02

潜意识笔记分析(精选6篇)

篇1:潜意识笔记分析

今天,我们看了《安全意识》的短片,它主要说了一些车祸发生的.原因以及后果,我看了后深受启发: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值得珍惜。原本一些可以很幸福的这家庭,就被那些“疲劳驾驶”、“醉酒驾驶”、“无证驾驶”的人给破碎了。

事情发生了才后悔,用小品里的一句话说就是:“人死了知道不好了,鼻涕到嘴里了知道抹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小心一点,开车认真一点,世界上该会少多少车祸呀!

让我们关起厚重的大门,建起安全的堡垒,把危险关在门外,寻求一窗安全的灯火,来完成少年的梦想。

篇2:潜意识笔记分析

《中国意识的危机》是一本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书。林教授运用现代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成果来探讨中国现代思想史,其所提问题之精锐、见解之深邃,与海外寻常所谓“汉学家”不可同日而语。众所周知,“五四”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事件,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八十年来,著述薪积。因为论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迥异,结论自然大不相同。

概而言之,有四种“历史记忆方式”:以吴宓、梅光迪为代表的学衡派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将“五四”运动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和颠覆;以胡绳、彭明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将五四运动看作由早期共产党人领导的一次反封建的政治社会运动;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视“五四”为反抗传统思想文化秩序、溶入“现代”世界体系的一次理性启蒙运动;而以余英时、张灏、杜维明为代表的海外学者则从更为宏大的视野出发,重新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与西方思想的复杂关系,对其非理性、反历史的思想误区作出鞭辟入里的检讨。当然,除此之外,尚有“文艺复兴”说、“启蒙运动”说、“思想革命”说、“西方主义”说、“不完全的现代性”说,“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说等多种论点。相比之下,林毓生先生的这本书则提倡“意识危机”说,他灵活采用了“中国中心观”的研究思路,并辅助性地使用了韦伯、席尔思的“奇里斯玛权威”理论,因此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

作者在该书中,运用马克思•韦伯社会学和波泥拉科学哲学中两个崭新的概念:“奇理斯玛”(意为“神圣的天赋”)和“支持意识”作为其论证的理论基石。这两个概念,本来名异质同,前者来自基督教语汇,指经过了“神”点化的权威人物。后来马克斯•韦伯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作为定界个人权威最高标志的特殊名词。一般地讲,在各个行业中具有特创力的至高无上者便是“奇理斯玛”权威,但这时仅指各人权威。再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席尔斯将产生社会秩序(或社会意识)的至高无上的行为角色、物质等等均归结为“奇理斯玛”权威。而后一个概念是爱因斯坦的好友、世纪初有成就的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尼尔的创造。“支持意识”的要旨,是说人们在过去经验过程中所慢慢形成的、并不断指导人们行动的一种潜在的意识。不论是“奇理斯玛权威”还是“支持意识”,在最初均是均是针对个人“权威”与个人的无法扭转的“经验”而言的。但是毕竟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个人的放大,个人之权威——“个人的无法改变的经验”之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便形成了该国家或民族的“奇理斯玛权威”和“支持意识”,最后,形成民族意识的沉淀和结构,这种结构俗谓之“传统”。其特殊的魅力规范着社会和人们的行为,之所以如此,当然有其充分条件,即支配人们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奇理斯玛权威”和“支持意识”是具有活力的,而绝非是僵化的,一触即溃_的。正是在此意义上,林教授富有远见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被人们人为地一刀切断,不能被彻底“焚毁”,重新创造,而只能在原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成为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奇理斯

玛”。

中国意识之在中国,大概至少四千余年了,四千多年来,其通过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并经过历代学人和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全体中华民族成员们的共同不断加工,从而形成了一个明显稳定的传统结构。

每个中国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一种生活现象,此种现象并非“天理”,而是“人伦”。虽然,“天理”和“人伦”在这里经常被人们连用,但认真地说起来,前者不过是人们用以警告、吓唬他人的手段,而真正富于现实情感意义的,或者在中国人心灵深处永志难忘的只是人伦。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讲,“天理”几乎是世界各民族心理结构中所共有的“奇理斯玛权威”,而“人伦“才是我们民族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地导引其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给其留下深刻痛创的“奇理斯玛权威”。

儒家的学说,从客观上讲,适合于中国社会人伦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实际;从主观上讲,符合于统治者欲以强化其政治统治的要求。于是家—国一致,君—天、忠—孝相连,“三纲五常”便成了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无上法宝。不但如此,他们对这些法宝还进行了政治性和法律性的创造。这种创造首先是身份上的,历代儒家都主张“正名”,所谓正名其实就是要弄清身分。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之后,其社会待遇便因名异而异。关于这点,以下引文最具代表性:“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权力异,则事势异,则旗章异,则符瑞异,则礼宠异,则秩禄异,则冠履异,则衣带异,则环佩异,则车马异,则妻妾异,则泽厚异,则宫室异,则床席异,则器皿异,则食饮异,则祭祀异,则死丧异。”多么森严壁垒的身份之图!多么精细繁琐的“等差”秩序!难怪当孔子听到只能享受四侑之乐的大夫季氏竟违背自己的法定身份所应得到的享受而“八侑舞于厅”时,气愤难忍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言下之意,是指背礼违法,犯上作乱,莫异乎此、大乎此者。这样,家族的身份关系就被顺理成章地移植到社会和政治领域。

在中国意识的“奇理斯玛”中,该抽去的是“血缘”二字,认真说来,“血缘”二字对中国造成的祸端实在太大,人们在情与理的矛盾中,往往以情胜理,而情的首当其冲的基础,在中国是血缘。由于这两个字导致了任人唯亲的悲剧,也由于以血缘为基础的统治者大同盟,使官僚阶层有恃无恐地倚权背法,惨民贼国。古代思想家曾设想过一个选贤任能,不唯血缘,不唯私情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古代开明的统治者总是没法进行改革,以改变血缘伦理至上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厄运。曹操倡导“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那么脍炙人口的《短歌行》招来了多少“周公”?孙权“内事不决问子布,外事

篇3:莫言审美意识分析

判断一名作家最终是不是优秀的作家, 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他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体。我认为每一位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创作, 具体体现在其作品风格、叙述语言、文体结构等方面。莫言的审美意识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参与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

1、老家生活

莫言在与王尧交谈时曾表示, 一个孩子, 在农村这种环境里也没人理你, 很寂寞, 那你只好去观察大自然。故乡高密的夏天、村子、河堤、青蛙都是莫言童年记忆的组成部分, 这些生活场景也孕育了他后来在作品中丰富的想象。莫言曾经说过:“我就这么信笔写, 想起我们村哪个家庭就写哪个家庭, 想写哪个人物就写哪个人物, 可以写漫长的一个系列, 这就是故乡之于一个作家的意义。”

2、作品阅读

年轻时期对莫言影响比较大的作家一个是鲁迅, 一个是《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前者的写作有强烈的情感投入, 然后跟民间的传统文化接上血脉;而后者则教会了莫言思考如何用现代化的方法来处理民间传说, 他们对莫言的创作都产生过巨大的启示。

3、军艺学习

而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 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接受老师的专业指导以及自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摸索, 他追求个人风格的自觉才逐渐明确起来。1985年之前, 莫言的很多作品还没有“先锋性”, 但是从1985年之后便有了很大的突破, 写出了《透明的萝卜》、《红高粱家族》等一系列被誉为“先锋文学”的小说。莫言在答中央电视台记者石一龙问时说道, 他认为先锋不仅仅是一种姿态, 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态度, 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你敢于跟流行的东西对抗, 你敢于为天下先, 这就是先锋的态度。

4、人生历练

在莫言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 从棉油加工厂工人、夜校语文老师、军人到后来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 莫言从中磨砺了性格, 同许也积累了很多写作灵感。生活在给了他很多机会的同时也让他经历了不少挫折, 他的作品从《十三步》开始就没有什么好的命运。比如1987年发表《欢乐》、《红蝗》, 毁誉开始参半、《酒国》的出版过程困难重重、《丰乳肥臀》这部作品问世之后更是饱受争议。即便如此, 他一直坚定不移的认为文学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不断吸取, 不断抛弃, 慢慢蜕变出现在的样子。正是这些复杂的生活历练让莫言的人生变得沉淀, 让他的作品发挥出厚重和神秘的吸引力。

二、莫言创作审美意识分析——以《生死疲劳》为例

回望莫言初期的写作, 是依靠翻看字典、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完成的, 是照葫芦画瓢模仿的写作, 因为没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在里面, 总是感觉缺少了自我。莫言认为:尽管模仿、借鉴是大多数作家的必经之路, 但一个作家不应该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他必须千方百计地发现自己的个性, 于是, 莫言就写出了一种“莫言式”的文学作品。这种个性不仅是指人物的塑造、语言的斟酌、文章的结构、也包括小说作品的内涵。将莫言的作品翻译到国外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曾经讲到:“莫言的创作风格和形式多姿多彩, 从民间传说到魔幻现实主义、正宗的现实主义、 (后) 现代主义等等。他创造的意象引人注目, 他讲述的故事扣人心弦, 他塑造的人物生动感人。一言以蔽之, 莫言是一个卓然不群的作家。”在这里我就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代表作品《生死疲劳》为例谈谈其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识。

《生死疲劳》用了章回体的写作结构, 分别从一驴、一牛、一猪、一狗、一猴的角度写了土改时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和生活在他周围人的尘缘纠葛。不仅如此, 每一章的叙述角度都在不断变化, 从西门闹本体到单干户农民“蓝脸”的儿子, 叙事方式之新是从来没有过的。同时他通过详细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 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 仿佛他们就变成了故事的主角。《生死疲劳》从农村写到城市, 从老子写到孙子的时间跨度长达50年, 可以说是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巨作。对于这部作品, 汉学家史景迁评论道“莫言的最新力作《生死疲劳》……如史诗般壮丽, 横跨1950年到2000年这段被称为中国改革时代的历史时期。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部作品更像一段史料记录, 它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越历史失控的旅行……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莫言对历史忠实反映的一部政治性长剧, 但它仍然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小说, 以讽刺、幽默以及莫言特有的叙述方式震撼着读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莫言创作的审美意识进行分析:

首先, 人物的塑造。传统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英雄情结, 作者在故事中往往塑造出一个或几个完美形象, 让世间所有的“真善美”聚集于一身, 给人物身上塑造了很多优秀的品质, 总能让读者对于某一人物偏爱有加。但莫言的作品中没有产生那么多不真实的英雄人物, 他的写作背景总设定在农村, 描写的也只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更是与传统文学的英雄主义脱节。人物性格有缺憾, 这种不圆满反而是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 完全不同于文革时期的“三突出”小说, 让他的作品更具有新意。

第二, 语言的斟酌。海外华人学者王德威认为莫言执着于“一种丑八怪荒诞的美学与史观”, 其创作“荤腥不忌, 百味杂陈”、“从天堂到茅坑, 从正史到野史, 从主体到身体”。出现在莫言小说中的写作素材千奇百怪, 像一本百科全书, 反而更加贴近生活, 让人们觉得十分真实。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历史, 文学写作追求高雅性, 比如“贵族文学”、“英雄文学”等, 而莫言并不忌讳在文章中写到“不雅”的东西。鲁迅认为毛毛虫和鼻涕是不能作为写作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 但莫言却将它们写进自己的小说, 不仅如此, 他还描绘的淋漓尽致, 反而达到化“丑”为美的效果。

第三, 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格局的好坏是小说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追求文章布局上的创新。最初接触到西方作品时, 莫言惊讶的发现原来文章还可以有很多种写作形式, 于是他结合自己对家乡的记忆, 不断积累和丰富素材, 长篇小说《红树林》就是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而构思出来的。莫言说他希望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不重样的, 比如在《金发婴儿》中用了对位式结构、在《球状风电》用了多角度的叙述结构, 还采用“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多种结构手法。

最后, 作品的内涵。随着经济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兴起, “金钱物欲”在慢慢侵蚀现代人的心灵, 人们逐渐开始变得忙碌浮躁、精神迷惘起来, 极少有时间再去精心品味一部经典著作, 在这种阅读观的影响下, “消费小说”便应时而生。于是许多当代学者和批评家对中国文学现状纷纷表示担忧:文学“著作”越来越少, 文学“大师”越来越少, 甚至有人绝望的认为“中国文学已无未来”。

但是, 在小说逐渐转向消费化、低俗化的“快餐文学”之际,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为当代中国文坛树立了信心, 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莫言凭借自己在艺术上的成就和个人人格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 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的一座里程碑。

摘要:本文从莫言的审美意识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以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入手, 以《生死疲劳》为例对莫言创作审美意识进行了分析, 并对莫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莫言,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姜智芹.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J].齐鲁书社, 2011 (12) .

篇4:潜意识笔记分析

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1955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从慕尼黑影视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德国和美国从事导演、编剧和制片工作。他最热衷于拍摄灾难电影,并在好莱坞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1996年导演的《独立日》、2004年导演的《后天》以及2009年导演的《2012》在当年都引起了轰动并在票房上获得成功。在接受《A日美国》(USA Today)采访时,艾默里奇说,这是他最后一部灾难电影,也是所有灾难电影的终结者:

“ said to myself that I'll dO one more disaster movie,but it has to end all disaster movies,SO I packed everything in.”

《2012》在中国上映后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尤其是影片中关于中国拯救世界的因素着实使国人兴奋不已。有些观众认为这反映了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日渐没落。也有批评者认为影片是用中国元素作噱头来赚钱。还有人谴责影片中展现的中国和中国人面孔模糊,缺乏深度。作为一部融合了各种元素的灾难电影,《2012》在许多方面折射着西方的思维和意识形态,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解读。

《2012》的故事情节

剧情上,本片基本上分两条线索:一条是地质学家阿德里安·赫尔姆斯利博士(Dr,Adrian Helmsley)(通过一名印度科学家的观测)率先发现了太阳导致地球内核变热的现象,并向美国政府报告。美国政府一方面对公众隐瞒这一地球将遭毁灭的消息,一方面与G8峰会的其他大国分享秘密,并联手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秘密修建“诺亚方舟”,一个国家一艘。这些国家的政府还联手封锁消息,凡是知晓秘密的人都受到严密监控,凡是意图向大众透露秘密的人都会被暗杀。为了筹措建造方舟所需的巨额资金,大国领袖们还决定向有钱人出售登舟门票——每张高达l亿欧元。这样,除了各国政要、繁衍物种所需的优选人类和动植物,容量所限的40万人逃生名单中也不乏这样的亿万富翁。

另一条线索是科幻作家杰克逊·柯蒂斯(Jackson Curtis)带着孩子去黄石国家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了,而这个地区也成为了禁区。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公园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了通过自己的私人电台向美国人布道并宣称世界末日来临的狂人查理(Charlie Frost)。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濒于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场灾难的方舟,只是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将众人蒙在鼓里。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了之地离开了。

没想到,第二天灾难果然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伴随着火山喷发,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_人间地狱。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前所未有地大规模爆发。杰克逊一家和众多家庭一样踏上了求生之路。面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知何去何从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过的方舟和地图,于是决定前往方舟基地寻找生存的机会。

杰克逊一家在经历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到达了方舟基地——青藏高原。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

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作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类终于在方舟中躲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影片折射出的西方意识形态

1原罪与世界末日(originaI Sin and Doomsday)

虽然电影名称来源于玛雅人的日历神话,2012年的末世论实际上是一种西方思想,并非玛雅人所创。电影只是借用玛雅人日历的传说。玛雅日历每隔5125年就进行一次新的循环,而旧历结束的日子是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会出现翻天覆地的事件。实际上,世纪末与末日审判的概念来源于基督教。在《圣经》的记载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世间一切生物,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因偷吃苹果被生气的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后来人类的胡作非为触怒了_上帝。他以横扫一切的洪水给人类以灭顶之灾的惩罚。只有好人诺亚听从上帝事先的指示建造了方舟才使其一家和动植物延续下来。关于这段情节,《圣经,创世记》(Genesis)记述道:

God, seeing the wickedness of man, is grieved by his creation and resolves to send a great flood. He sees that Noah isa man "righteous in his generation," and gives him detailed instructions for the Ark (方舟). When the animals are safe onboard God sends the Flood, which rises until all the mountains are covered and all life that lived on dry land and breathedthrough its nostrils is destroyed. At the height of the flood the Ark rests on the mountains, the waters abate (退却), and dryland reappears. Noah, his family, and the animals leave the Ark, and God vows (发誓) to never again send a flood to destroythe Earth.

人类的罪恶源于不听上帝的话,违背道德而弃善从恶。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以自然灾害的形式出现,例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干旱以及雪灾。《2012》正是基督教文化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而遭到惩罚的潜意识解读。联系艾默里奇导演的另一部灾难电影《后天》对全球变冷的诠释,基督教的这一影响显而易见。

Apocalypse(启示)/Judgment Day(末日审判)

Jackson Curtis: I was listening to the broadcast and I was wondering what is exactly that's gonna start in Hollywood?

Charlie Frost:It's the Apocalypse,End of days,The Judgment Day,the end of the world,my iend,Christians called itthe rapture(升天),but the Mayans knew about it,the Hopis dE美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the IChing(中国的《易经》),the

Bible....

2科学与上帝斗法(Science vs,God)

在欧美历史上,宗教在国家与个人生活中曾占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世纪(约公元500年~1500年)。这反映在欧洲诸国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礼拜上帝的习俗上。在任何一个村镇或城市,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就是教堂。然而,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与上帝的地位受到科学的不断挑战,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都是站在科学一边与罗马教廷斗争的。斗争的结果世人皆知:科学占了上风,上帝退居次席。

地质学家阿德里安博士的报告基于对太阳辐射变化以及地球内核变化的长期科学监测与观察,所以美国高官和总统对其深信不疑,立即开始研究对策。这反映了科学在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Belief in Science

President Thomas Wilson: Six months ago, I was made aware of a situation so devastating that, at first, I refused tobelieve it. However, through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our brightest scientists, we have confirmed its validity (~). Theworld, as we know it, will soon come to an end.

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时,其精神却变得越来越空虚,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和前进的方向。这时,上帝总是不失时机地杀科学一个回马枪。人类的贪得无厌和索取无度遭到了自然环境恶化和全球变暖的惩罚。这一切就像是《圣经》所预言的。影片中地球天崩地陷的时刻,我们似乎看到了_上帝对科学轻蔑的微笑。

Carl Anheuser: Where the hell is President Wilson!

Sally (President's Secretary): He's praying, sir, and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at's not such a bad idea.

的确,科学技术(手机,汽车、电视、互联网等)在我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经须臾离不开它们。然而,对科技的迷信使我们在精神世界中越来越迷失,很少去思考个人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以往人们会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现在恐怕得说,“人类不思考,上帝干着急。”看来,科学与上帝的斗法还远没有到画上句号的时候。

3个人与国家:阴谋理论(1ndividuals VS,the State-Conspiracy Theory)

西方现代国家的建立是基于近代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倡导的公民权与契约论等理论,其具体形式为代议制民主以及宪法对公民权(包括言论自由、私有财产权、政治投票权等)的保护。基于这种理论的政治体制强调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作为其反面,反映在西方许多影片中的是,政府滥用权力为特权阶层谋私利,或者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而践踏公民权,这就是所谓的“阴谋理论”。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公民权遭到践踏)

Adrian Helmsley: Sir, you don't have the authority.

Carl Anheuser: Who's got the authority? You? You've got the authority? You couldn't keep your goddamn mouth shut. Youbetrayed top-secret information last year. Could've had us all killed?

Adrian Helmsley: What the hell are you talking about?

Carl Anheuser: You told your father everything. Put this entire plan in jeopardy (危险). Good thing for you the old man couldkeep his mouth shut better than you. Oh, come on. Don't look so shocked. We had to monitor everybody who knew. How do youthink we kept it a secret for so long?

Adrian Helmsley: So we just killed people who tried to talk?

Carl Anheuser: Anybody who tried to talk was not just an enemy of the state, they're an enemy of humanity.

Adrian Helmsley: The Director of the Louvre (卢浮宫) was an enemy of humanity?

Carl Anheuser: After he called a press conference, he was! Jesus. What did you think?

Whose Government Anyway? (为有钱人服务的政府)

Charlie Frost: Hey. Hey, guess what? They're selling seats.

Jackson Curtis: Put me down for three.

Charlie Frost: No, guys like you and me don't have a chance. You'd have to be Bill Gates or Rupert Murdoch or some Russianbillionaire or something.

Fair? In a Way, But... (貌似公平的不公平)

Laura Wilson: How were all these people chosen?

Carl Anheuser: The same way your art was: By exper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e had geneticists (基因学家) determine theperfect gene pool we need to repopulate (重新繁衍人口).

Adrian Helmsley: These people were chosen by geneticists?

Laura Wilson:Looks to me like their checkbooks (支票簿) got them onboard.

Carl Anheuser: That's right, Dr. Wilson. Without billions of dollars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this entire operation would'vebeen impossible.

Adrian Helmsley: We sold tickets. And what about all these workers? They all get passes (通行证)?

Carl Anheuser: What, life isn't fair? Is that it? You want to donate your passes to a couple of Chinese workers, you be my guest.

4西方与东方:东方在崛起,格局仍未变(West VS,East--Unchanged Pattern)

和他的上一部灾难片《后天》一样,导演艾默里奇在这部集大成的灾难电影中加进了一些世界元素,例如中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造能力,以及经历了地壳变动,非洲之角崛起,成为了地球上仅存的陆地拯救了人类等等。这一方面间接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也是好莱坞捞取世界票房的一种手段。从影片的故事及人物来看,中国的作用仍然是次要的,人物也是简单肤浅的。西方的领袖仍然是美国。西方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制造现代化的“诺亚方舟”是因为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而且中国是在为西方作代工(设计和资金大都来自西方大国)。这也是现实在影片中的真实反映。

5人性:人类的普世价值(Humanity-Universal Values)

尽管《2012》充斥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人物关系(包括冲突)也不乏人性的光芒。尽管文化各异、制度不同,由人类组成的不同社会毕竟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爱恨情仇,英雄主义、民族自豪感等。这也是这部影片能够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人类和人性的普世价值。

The President's Sacrifice for His Daughter

Laura Wilson: [Onphone] Dad, where are you?

President Thomas Wilson: You wouldn't have gotten on that plane if I told you.

Laura Wilson: Daddy, what's happening? I thought you were coming on the plane.

President Thomas Wilson: Do you know what strength it gives me to know that my daughter is going to survive?

Bookworm Boy and the President's Daughter

Adrian Helmsley: You know, when I was a kid, my dad was on the road a lot. He would give me a box full of books, call meevery night and quiz (测验,) me. I'd get an ice cream cone (单通冰激凌) for every book I read, so I was a fat kid.

Laura Wilson: I find that very hard to believe.

Adrian Helmsley: No, it's true. My high school career was 2,000 books and zero girlfriends.

Laura Wilson: I didn't even kiss a boy till I was in college. They were all too scared of my dad.

Defining Humanity

Adrian Helmsley: The moment we stop fighting for each other, that's the moment we lose our humanity.

One World, One Dream

President Thomas Wilson: Today, none of us are strangers. Today, we are one family, stepping into the darkness together. Weare a nation of many religions, but I believe these words reflect the spirit of all our faiths...

篇5:潜意识笔记分析

学会自知

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自知就是要了解自我的三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生理指生理和身体生长、发展状况、特征;了解自己的心理指自己心理发展状况、水平和特点,如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特长等;社会自知是指了解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作用、地位和角色等。

学会自知还要保持对自我的接纳态度,并因时、因事、因宜把握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个体要学会恰当比较与归因,维护和保持对自己的悦纳态度,维护和保持恰当的自尊、自信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自己的成就体验,并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协调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断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克服自卑和自负等心理障碍

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自卑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多半运用有关认知矫正的策略与技巧,改善学生的认知,去除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学习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找到合理评价自己的参照物。与此同时,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实践,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以实际行动来检验原有看法的片面性,并在实践中获得自信。

篇6:潜意识笔记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录音整理)

一、认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意识形态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身向上:

(1)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是衷心拥护,对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充分信任的。习近平威望高,讲话风格象毛泽东,做事风格象邓小平,做事果断。

(2)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进一步增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一定成效(从一门到四门,统一编教材,成立机构,创立学科点)(主课堂)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主阵地)(学生工程、辅导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学生从实践中来,成立大量的社团,学生在社团中担任学生干部。宣传工作得到加强-理论宣传、新闻宣传)

马克思主义学科得到加强(设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硕士点近600个,实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计划编134部教材)

新闻宣传工作受到重视

2、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值得重视

(1)社会矛盾和问题叠加。思想活动的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些学科西方理论占主流,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工程教材使用率低

(2)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任务艰巨(3)互联网成为斗争的主战场

美国“八大金刚”(思科、IBM、谷歌、高通、inter、苹果、甲骨文、微软)的产品,已深度渗透至我国电信、金融、能源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思科占据了中国电信163骨干网络的73%份额,把持了所有核心节点;占据了金融行业的70%份额。

近年来,美国持续攻击、抹黑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国。互联网管理政策,西方扶持、带动、指挥其代理人在一些国家境内反抗、抵制互联网管理政策和措施,借热点敏感事件,捏造传播政治谣言,挑战事端,妄图颠覆他国政权。

(4)防止宗教极端思想渗压力加大;(5)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有些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待加强;课程育人功能需要加强;极个别教师传播错误观点和思潮

自然科学解决发展速度的问题,社会科学解决发展方向的问题。

3、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中办发〔2014〕5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值得重视和学习。

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2013年“8.19”讲话:思想防线守不住,其他防线也守不住。

重点把握7个关系:即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党性与人民性;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总结经验与改革创新;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全党动员与部门负责。

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4年10月5日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12月29日,对高校党建会作出指示,强调立德树人

2014年10月15日,中办、国办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 1 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12月19日新华社发布该《意见》。今年6月将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意识形态斗争的“遭遇战”与“阵地战”。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

1、深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

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广泛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信仰来自科学的理论。

“三观”中世界观最重要,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方面的表达。习近平:“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

总书记批判:有人“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大师”。刘志军的“靠山石”,胡建学,因缺桥,改国道穿水库建桥,求神拜佛大有人在

自古以来,树立信仰(包括宗教)有六大要素:经(经典著作)、僧(专职布道者:伴侣、牧师、教师)、众(信众,广大群众)、庙(寺庙、教堂、学校)、像(神像、十字架、孔子像、领袖像)、礼(礼仪、升旗程序等)。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造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经验主义(没有理论创新就难有实践突破),二是教条主义(反观洋/古/马的教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正确评价和探索成果的充分肯了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探索的描述,用了综合国力(三个台阶:经济实力、生活水平、综合国力)。

毛泽东成功奠定基础,邓小平成功改革开放,江泽民成功推向21世纪,胡锦涛建设和发展。

自信来源于对“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坚决摒弃;既清楚应该走什么路,也清楚不该不走什么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握好三个统一: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脱离实际的解放思想是空想,以实际不成熟为借口反对解放思想是因循守旧。二是解放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统一。共产党的最高价值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反对“四风”,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三是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的统一。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关键是尊重规律。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希望确立德治仁政的社会格局。他还特别强调“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德不孤,必有邻”。春秋时期有人生“三不朽”之说,《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开篇即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到善”,将道德修养列为首要纲领。

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的标准?硬指标: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软指标:核心价值、影响力与吸引力等。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文化强盛主要体现在价值内核为人们信仰和践行,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从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提炼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十八届报告总结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共、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以来,总书记曾五次论述核心价值观问题:

(1)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2)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经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5月14日,习近平视察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精彩人生。

(4)5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上海视察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方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5)“六一”儿童节期间习近平视察海滨民族小学讲话: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习近平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9月9日习近平到北师大看望师生: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览”;视察心理学院;走进教室与“国培计划”学员座谈;与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好老师的标准和要求:四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

3、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舆论,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1)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把工程教材和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机构、教材、教师队伍、教学效果;(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59号文件提出党史国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民族团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

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契合之处。一是唯物论。《史记》引用管仲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二是辩证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阴一阳之谓道”。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充分发挥校训、校歌、校徽等文化元素的育人作用。

三、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大格局。

1、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教书、实践、科研、管理、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

2、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扎实推进师德建设;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

3、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强化高校课堂纪律(研究无林区、宣传有纪律),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依法加强对境外奖金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管理。

上一篇:来世续缘爱情美文下一篇:黄河滩地景观建设的生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