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符号》说课稿

2024-04-11

《妙用符号》说课稿(共7篇)

篇1:《妙用符号》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妙用符号》,是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初中版第四册第5课,其主要内容是:按照输出格式的要求,巧用PRINT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二)说大纲

(三)说学生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重难点、关键

(六)说教学环境

(七)说教法及学法

(八)说教学模式

(九)说教学教程

(十)说教学效果

(十一)说电子版书

一、说教材:

本册书重点介绍了QBASIC编程语言,它是一种简单、实用、易学的程序设计语言。用它编写的程序是由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阿拉伯数字及字符构成的一条条指令,初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妙用符号》是本册书第五课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QBASIC窗口组成及简单的操作,对程序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习了运用PRINT语句编程,对PIRNT语句的格式、功能、使用上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此课之后,学生将学习用循环语句、打印语句,定位语句编程打印图形,在这些程序中,PIRNT语句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PIRNT语句在QBASIC编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本节课要研究的《妙用符号》是学习PRINT语句的重要部分,它初步接触了编程语言的精妙之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内容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通过本课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说大纲: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学生应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在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三、说学生:

本次课程的学习对象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并且有一定的争强好胜心。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多寻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本课是学习QBASIC编程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程序的概念,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并理解什么是程序。所以学生在同一水平上起步学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没有明显的层次及优劣的区别,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适当的调节课堂节奏,保证整体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PRINT语句,学会运用PRINT语句编程;巧用PRINT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的意识品质。

五、说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PRINT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编程。

教学难点:区别各标点符号的功能。

教学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多用眼睛观察、多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难点。

六、说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七、说教法及学法:

A、教学方法:

因为本节课在全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为把重难点分解,我在教法上选择了任务驱动法和讲解演示法,通过这些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更加活跃起来。通过教师的质疑问难,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B、学法指导:

本课内容并不难理解,在学生掌握PRINT语句的基础上,我运用的学习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通过这些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清晰,这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八、说教学模式:展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九、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任务驱动的方法导出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出新的结论,有助于掌握本课内容。教师首先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请同学上机操作完成编程。

请学生演示程序,得出上面的结果。教师小结,出示正确的程序。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输出结果中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来的?

学生对比程序得出:PRINT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不同,决定了输出结果不同。由此引出本课内容“妙用符号”。

2、讲授新课: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讲解演示的教学方法,通过和学生协作演示讲解PRINT语句后面标点符号的运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在师生合作研究的过程中突破本课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内容,达成学习目标。

1)教师讲解演示:PRINT语句后没有任何符号,则打印输出完本语句中的各项内容后自动换行。

2)分别找学生讲解、教师演示: “逗号”——不换行(标准格式输出)“分号”——不换行(紧凑格式输出)

3)找学生讲解演示:没有指定任何输出项”——输出空行

学生可以举书上的例子,也可以自举简单的例子为其他学生讲解。

4)请学生小结刚才我们研究过的内容,总结出PRINT语句可以输出的四种不同格式,加深学生记忆。

3、课堂练习: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习题的操作,强化符号的运用和操作,在此同时教师做个别指导,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给予有侧重点的讲解。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重点强调。(课后练技能:略)

4、小测试: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一些有特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分组比赛,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测试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间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协调组织分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小结:在这一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十、说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大部分学生掌握了PRINT语句后符号的使用方法,能顺利完成课后习题,并在测试中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完成编程。少部分学生对逗号和分号的使用还不够明确,容易混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学习中的瓶颈,应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十一、说电子版书:Word文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篇2:《妙用符号》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充满活力的运动会》第一课《凝练的视觉符号》。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凝练的视觉符号》是七年级美术课中培养学生进行美术设计的基础课程, 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以运动会为表现主题单元的第一课,注重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要素,立足于让学生初步了解标志的用途及设计的基本方法。“活动二”是“活动一”的实践应用,要求学生能设计出运动会标志草图,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整个初中阶段的美术学习中起到一个过渡铺垫的作用,同时为八九年级美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微课程,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应有标志的设计要素进行视觉表达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动手,对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进行体验。

(3)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通过小组合作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标志的表现方法和构成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用自己的手绘图形,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恰当的表达。

二、说学情

本课通过学习标志的表现手法和组合方式启发学生,让他们理解标志设计是形与意的结合,创设情境,以召开运动会为由,以学生策划设计关于学校运动会标志为线索,进行创作实践,要求学生设计时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最后全班交流互动,并通过欣赏各种优秀标志的表现手法,使学生能扩展视野,发散思维,以达到教学目标。既考虑到面向全体,又注重了个性差异。

三、说教法与学法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微博完成活动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并熟悉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课堂中有充分时间完成运动会的标志设计,以教为辅的教学策略进行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引领,采用这些教法和学法,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尽量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既能自主学习、又可以合作探究。

四、说翻转课堂

以微课程的形式,利用网络空间上传视频,讲解标志的种类,表现形式,组合方式和实例讲解著名品牌标志等环节,并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为例,从设计信息的收集、设计元素的综合分析、设计图形的确立、设计信息的准确传达介绍标志的设计过程。引发空间讨论,深化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在课前进行,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了基础知识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使用ipad推屏功能展示课件并记录教学过程)

1、展示微课堂图片,引出课前群内空间讨论问题,教师以视频截取播放,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这一环节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2、问题引出微课程中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标志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引导学生回忆微课程并结合学案08北京奥运会资料,完成一组连线题:构思中的素材连线最终设计图形。检验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巩固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并利用学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以我校校徽为例,教师作为校徽的设计者,结合学案中学校的基本资料,讲解标志设计的设计过程,同时进行手绘示范。这一环节的设计,将设计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标志设计的步骤与过程。

4.全班以四人一小组,小组讨论:参考学案中学校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设计构思,并以草图形式勾画出来。

5.每组学生利用彩笔,彩色卡纸和剪刀等工具材料,让学生动手设计学校运动会标志,并讲明设计要求,活动时间是20分钟。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分工合作,集体动手进行标志设计。教师使用ipad及时将学生作品展示在屏幕中,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录制学生的制作过程。

5.请各位同学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按照顺序把作品放到展台上展示,请每组选一名代表学生使用ipad设备展示本组的设计作品,上台讲解本组的设计构思,时间是5分钟。这一环节选择学生制作的有代表性的标志作品进行分析,进行学生小组自评、组组互评、教师评价方式的讨论。

6.课后拓展,从学生作品中评选出一件最优设计作品,教师通过软件把手绘表现的方案转变成电脑制作效果,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标志设计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对于电脑设计的好奇心与兴趣。

7.教师小结:标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随处可见。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我们今天所看到和所学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只要用心去发现,去创造,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设计理念及效果预测

篇3:《妙用符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4:《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篇5:《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说课稿

与前一环节的展示不同,这儿要求的是资料学生搜集,讲解学生进行。依据“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这一理念,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这也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依据。

2、观察讨论,通过对展版及其它资料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三种文字的全面认识,其间教师重引导,讨论重参与,重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为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老师曾专门指出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核心,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也要重视探究中学生形成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中强调以探究学习为主,并在此环节予以突出,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也要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识字游戏:在前一环节突破重点之后,我将设计一个识字游戏,展示三种不同的古代文字,要求学生进行识别,正确者给予适当奖励。

篇6:妙用标点符号的故事

——标点显情的神奇力量

标点符号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标点可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

1、标点符号它还能够表示语气和声调。同样一句话,由于标点符号不同,语气和声调是不一样的。如果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就被赋予不同的意味。请看:“我——要……跟——你去。”“我要跟你去。”“我,要跟你去!”“我要跟你去?”这几句字眼相同而标点不同的话,朗读的时候,语气、声调是不一样的。第一句有“口欲言而嗫嚅”的恳求的意味;第二句是一般的表述句;第三句有一种斩钉截铁,下了决心的意味;第四句是反问句,表示讲话的人并不想跟着走,或者对于跟着走感到怀疑。

2、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由于书法家的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故意欺她没有学识,一气之下要治他的死罪。书法家急中生智,赶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他当场断句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后,转怒为喜,赐给他银子压惊。后人议论此事说,书法家将诗改词,妙用标点,改变体裁转祸为福,全靠断句和标点的巧妙运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书法家题扇异曲同工的故事。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为《清明》的绝句,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只是改动了几处标点,就把它变成了一首绝妙的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句子,该怎样来点断呢?一般是“点”成这个样子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这样的话,就是十足在推行愚民政策了。但是,也有人主张用另一种方式来点断,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来,意思就变成:“老百姓表现不错的话,就放手让他们照样做;如果他们表现得不好的时候,那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道理。”这样一来,意思完全相反,孔子又不失其作为教育家的本色了。请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5、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结发妻子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6、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7、从前,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他请了一位先生来教儿子读书。财主想在吃饭上多刮点油水,就对教书先生说:“我家里尚不宽裕,咱们伙食要从简行事。”教书先生说:“好吧,但简单也得有个标准,咱们写个合约,免得费口舌。”财主同意了。教书先生拿来一张,写下十六个字:“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一看,心想:“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好,好!”于是满口答应。谁知,第一天中午开饭,教书先生就大喊起来:“怎么只一碟青菜?一点腥荤也没有?”财主说:“我是按合约做的呀!”教书先生拿出合约,随口念道:“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原来教书先生加上六个标点,每顿饭必须有一荤一素才符合合约规定。财主虽不愿意,又怕声张出去被人耻笑,只好每餐一荤一素。

8、有个理发师为了招揽生意,在他的小店门口贴了张布告,可是布告上没有任何标点符号:“What do you think I shave you for nothing and give you a drink。”布告一贴出,马上涌来了一群顾客,挤满了理发师的店堂,都想免费刮脸,还要白喝一杯啤酒,因为布告上的意思是:你所想的是我给你免费刮脸,外加奉送一杯饮料。但是理发师说不是这个意思。他加了三个标点符号,把这个句子变成了两个句子,意思和上面那句就截然不同了。“What!Do you think I shave you for nothing, and give you a drink? ”意思是:怎么!你以为我会免费刮脸,还要给你白喝一杯饮料吗?

9、标点符号能表情达意,使用恰当,胜过语言文字;忽视了,可笑话百出,甚至酿成大祸。请再看下边几个故事。传说,一个媒人给一个小伙子介绍对象,目的是骗点钱花。他所介绍的姑娘是附近的小伙子们都嫌弃的。于是经过一番苦思,酿就了给这个小伙子的信。写道:“乌黑的头发无有斑白色浓眉下落传神的眼睛镶着红边裤腿赛如健美圈。”小伙子以为,老学究写文章不点标点。自己读道:“乌黑的头发,无有斑白色,浓眉下落传神的眼睛,镶着红边的裤腿,赛如健美圈。”认为:“头发好,没有少白头;浓黑的眉毛下方有对传神的眼睛,穿的裤子时髦。”于是一信钟情,重金酬谢了“月下老人”。其实,这个姑娘是:“乌黑的头发无,有斑——白色;浓眉下落,传神的眼睛镶着红边,裤腿赛如健美圈。”“没头发,有白斑(豹花先);浓黑眉毛已经掉下去了(先眼眉),眼边烂得通红(烂眼圈),再加上罗圈腿。”这个姑娘能不惹人嫌弃吗!

10、目睹一家晚报上登了似乎这样的一个小品:爸爸要求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日记,每l天早晨饭桌上检查。一日当妻子将美味端到餐桌上,此刻,丈夫竟勃然大怒,一手捧着儿子的日记本,一手揪住妻子的衣领,来到了法官面前。说:“她水性杨花,与我同床异梦,另有新欢。是可忍,孰不可忍?离婚!”说罢,把儿子的日记本往法官桌上一拍:“有据可查!”法官依此据断了离婚案。儿子的日记上写着:“今晚我做作业的时候,隔壁王叔叔来到我家,看了我写的作业后,夸奖我是个乖孩子。然后,叔叔亲吻了我妈妈,也亲吻了我。”青梅竹马的夫妻离开了法庭,妻子迎着“五月飞霜”,即使有百口,口有百舌,也难辩不白之冤。走投无路,竟寻了短见。当儿子明白妈妈因何而死时,说清了原委:“叔叔亲吻了我,妈妈也亲吻了我。”丈夫如梦初醒,但悔之晚矣。

11、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为一个财主写了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财主见后气急败坏,便到县衙告状,说祝枝山用对联辱骂他:“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县令和财主听后,都目瞪口呆,无言答对。

12、有个欺善怕恶的财主,一天让一位刚中秀才的青年写副对联,秀才提笔写到:“余金银财宝,少灾祸晦事,多欢天喜地。”财主高兴的将它挂在门外,第二天早晨,财主打开门,看着贺联,勃然大怒,原来有人把其中的两个标点改了:“余金银财宝少,灾祸晦事多,欢天喜地。”

13、从前有个吝啬的大财主招了一些佣人,为了节约自己的粮食,便在契约中写道:“吃饭只吃一碗不许多吃一点。”但他发现有一佣人吃得特多,就对他说:“谁让你吃这么多的?”那佣人拿出契约说:“这白纸黑字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吃饭只吃一碗,不许!多吃一点。”

14、某地当年遇灾害外加皇上强征粮税,当地官员进谏但不敢直言,上书道:“今年丰收全无灾祸时有百姓进贡难得让皇上高兴乃万民之福不愿皇上减粮税。”皇上看了读成“今年丰收,全无灾祸,时有百姓进贡,难得让皇上高兴,乃万民之福,不愿皇上减粮税。”于是准奏。地方官谢过后,添了几起:“今年丰收全无,灾祸时有,百姓进贡难,得让皇上高兴,乃万民之福不?愿皇上减粮税。”于是该地百姓度过了灾祸。下列的句子,也请你试试标点符号的魔力,使句子的意思作一百八十度的改变:(1)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2)赦罪不准处死刑

(3)我敢保证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周正(4)新岁逢春好不倒霉(5)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6)无仆婢也可无酒饭也可无金银也可(7)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8)今年好霉气全无财帛进门养猪个个大老鼠个个瘟做酒缸缸好做醋滴滴酸

15、有这么一篇精巧的小说《初恋》:我与她曾八年同窗,此期间接触很少,相遇时也只打个招呼,点点头。我们都很年轻,踌躇满志而又矜持骄傲。后来,我们都踏上了工作岗位。时光悠悠逝去,我成了大小伙子。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她仍然是个老姑娘。于是我冒昧给她去一封信:“小莉:你好!听说……对吗?若真的话,我想……你的同志萌稚。”过了十五天,我终于收到她的信:“萌哥:您好!也听说……对吗,若真的话,我也想……你的小妹莉”这就是我的初恋。这两封初恋的信,信上没有一个与主题“恋爱”相关的词语,双方心里的那种纯真的爱慕之情和复杂的思绪都溶化在那省略号之中了,不仅简洁,而且十分含蓄。

16、鲁迅在《立论》中写道:我梦见自己正存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老师从眼镜圈外针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项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人家看,大概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啊!你瞧!多么……啊唷!哈哈!Hehe!he,hehe - hehe!”。文章末尾一段,用了七个叹号和一个省略号,摹拟多种特殊语气和感情,代替了没有直说出来的动词或形容词。它讳饰、含蓄、新奇,引人入胜。对当时社会的人生哲学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给人以幽默感,真是妙到绝顶了!综上所述:标点符号,它是无声胜有声的语言。从上述的趣例中,可看到它能济人之困,成人之美;它能使人有口难言,哭笑不得;它能使人琢磨无穷,引人入胜……小小标点妙处大!

17、标点符号虽不是文字,但依靠特定的语言环境,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能充分的发挥其表情达意独特的艺术效果。《红楼梦》中,贾宝玉薛宝钗怡红院中成大礼,林黛玉潇湘馆内焚稿断痴情,临死前说了一句:“宝玉,宝玉,你好……”一个该死的删节号,所表达的含蓄蕴藉,决不是刚见面相互问候,究竟“好什么”,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太复杂了:是对生死眷恋的难以割舍?对爱情理想的幻灭绝望?对背信弃义的愤怒谴责?对同怀知己的铭心刻骨?对世态炎凉的透彻领悟?对不幸身世的哀怜自叹?还是对凄惨命运、残酷现实的叛逆、抗争与无奈?……也许什么都是,又也许什么都不是,这种深沉婉转、蕴藉含蓄、错综复杂、绵长无尽的含义,曹雪芹除了使用……之外,很难用其它词语概念表述清楚的。

所以,小小的标点符号,不仅要会用,善用,而且能巧用,妙用。这是有文化教养的人必备的素养之一。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3.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4.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5.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6.三年不死老婆,大晦气矣 三年不死,老婆大晦气矣

7.某家有黄花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某家有黄花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8.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9.人多、病少、财富 人多病,少财富

篇7:《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上一篇:它就是玫瑰花作文下一篇:公共关系学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