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想象力----让童心在美术教育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2024-04-30

培植想象力----让童心在美术教育中放飞想象的翅膀(精选4篇)

篇1:培植想象力----让童心在美术教育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培植想象力----

让童心在美术教育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 李晔 中年级 美术

摘要:丰富的想象力是人类飞翔的翅膀,也是每一个喜欢美术、学好美术的孩子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位美术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想象力、形象、幻想、评价

正文: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科学一样,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今天的想象,明天很可能就会成为事实。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挖掘学生想象力的潜能,是每一个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积累形象,培养想象力的必要前提。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艺术形象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感受和积累。井底之蛙想象不到世界有多大;没有见过大海的人绝对体验不到它的浩瀚。因此,积累丰富的形象,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必要前提。形象的积累可以是大脑中的思维储备,也可以是外化的实物资料。积累可分为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直接积累,即多看、多听、多经历、多感受、多体验,见多识广。见得多了,头脑中的表象也就丰富了,再将它们化作记忆、印象、图像储存起来,等到需要时就可以随时调动使用。间接积累,就是从作品中、书上、电视上、图片上、电脑上,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接收和储备图像信息。社会越先进、越发达,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积累就越多。积累越多,想象内容也就越丰富,想象空间也就越大。

二、创设氛围,培养想象力的根本保障。

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根本保障。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想象创造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要使学生感受到美术课是一个轻松活跃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想象创造的兴趣。不能把课上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压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是师生双边探究、体验、感悟、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教师不是“牵鼻绳”,不能要求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更不能把学生看作“听众和观众”。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最大的想象空间。教师传授的愈多,学生自主探索、想象的机会就愈少;教师示范越具体、越完整,学生的思维局限也就越大,甚至成为其想象力与独立个性发挥的枷锁。因为学生是善于且乐于模仿的,学生会遵照老师的旨意,亦步亦趋。

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将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解放学生,予其释放真我的空间。使学生主动、轻松、自然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觉探索感悟,不囿成规,自由想象,敢于创造。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就感。

三、因势利导,培养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因势利导,结合故事、音乐、文学、幻想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故事引发想象力

小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给学生讲故事不仅是为了吸引他们,而且,讲故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手段。儿童是最富于幻想的,思维是形象化的。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中,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并配合表演动作,描绘出故事中所包含的几个鲜明的画面,激发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一旦进入想象状态,他们便将老师的语言在头脑中变成想象的画面。甚至于就像在脑子中放电影、放录像一样。最后,老师要求他们将所听的故事(也就是他们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画下来。于是,学生就会将自己心目中幻化的映像反映在画面上。结果,一个故事往往会使学生的画缤纷各异,而且画面绝对鲜活生动。

如在上《可爱的鸟》这一课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小鸟的生活习性,各种鸟的特点,以激发兴趣和启发想象:“这一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因为鸟儿们要在这里举行竞技大赛呢!它们都希望把自己最拿手的本事展示出来。百灵鸟的歌声最动听了,所以它表演唱歌;燕子造的窝最牢固,它给大家表演造窝;啄木鸟是大树的医生,专给大树治病,它表演的是给大树捉虫。还有麻雀、喜鹊„„”听完故事,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我启发道:“同学们,你们看课本中小朋友画的鸟小巧玲珑、多有趣啊!你们准备画鸟在干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认真地思考起来,有的说:“我画小鸟造窝!”有的说:“我画小鸟在唱歌”。“我画鸟妈妈给小小鸟喂食我画鸟儿在找吃的!”“我画„„”他们都沉醉在自己想象的天地里。

2、音乐启发想象力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绘画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音乐具有抽象性和抒情性,使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随着意境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歌曲、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术形象。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音乐声响起,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欣赏,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音乐的海洋之中。

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对音乐作品进行点评,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教师随着学生的点评进行跟绘画相联系的引导。最后,要求学生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来表达对该音乐的感受和联想。这样学生往往能创造出千姿百态、名具特色的画面。

3、文学激发想象力

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读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这些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文学语言所表现的形象会呈现在学生想象的空间中,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从而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

如儿歌《春》,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百花开放的热闹景象:“春天到,小鸟叫,草地青青穿绿袄;杨柳枝条随风飘,桃花李花开得好;小蜜蜂,嗡嗡叫,采集花粉把蜜造。”好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画面!又如古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鹅的外貌、生活习性,有声有色,使人读了之后,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白鹅戏水图。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

4、幻想诱发想象力

幻想是造的沃土,历史上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无一不是极富幻想的大师。

幻想可以打破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让学生自由想象,随意表现,任意组合,刨作出独特、离奇的新形象。在幻想中一切界限都消失了,一切都有可能性,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等等,一切都不存在了。动植物可以拟人化,可以像人一样会说话、有生活、有情感;人也可以拟物化,成为某个事物。人与物自然交流,惬意无比。幻觉、梦境,神话、传奇,现实、理想,在这里都融为一体,使想象获得了无限的自由性和广阔的驰骋天地。

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学生们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立即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想象欲。对于学生的神奇幻想,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四、科学评价,培养想象力的有利支持。

想象是美术设计的先决条件,新颖的作品来自大胆的想象。教师对学生的想象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人们往往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当学生的画作超乎想象,就会被批评,甚至会被嗤笑。一个孩子画了蓝色的马,就说他色感不好;一个孩子画的青蛙长了翅膀,就说他不善于观察生活;另一个孩子把太阳画在整幅图画的下面,而纸张的上方画出楼房和山脉,可能有人觉得孩子方位感有问题吧。当孩子即兴创造着涂鸦作品时,家长或老师可能会训斥:“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别浪费纸张颜料了!”我们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力也是美术教育要培养的重要能力。当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作品时,教师要积极鼓励、表扬学生的大胆想象。虽然学生的有些作品是异想天开,但却真实地表现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渴望和想法。这正是孩子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的体现。想象是一种灵视,它不是对现实的机械翻版,它可以是任意的夸张、错位、变形、打乱、改动等等。假如用“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充满想象力的绘画作品,那该是多么的荒唐啊!

实践证明: 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并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注重激发美术学习过程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做到重视其意,而不拘其形,重视其趣而不苛求其法。愿我们能给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地翱翔在探索未来世界的无垠天空中。

参考文献:、《艺术课程标准》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3、黄国漳 苏国炎主编《教育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 2007

篇2:培植想象力----让童心在美术教育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尤其是童年时期的想象,它可以使幼儿追逐那富有魅力的知识火花,又可使幼儿超脱真实与现实,在绘画中任意挥洒自己的意愿与情感;想象是幼儿时期的一种明显特征,它可以不受任何羁绊,在想象空间任意驰骋。绘画是锻炼、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又是幼儿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尤其在绘画中更能够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从两岁多的时候就喜欢绘画,就喜欢拿着笔到处乱涂乱划,因为这个时期正好是孩子们的涂鸦时期,这在成人看来觉得很可笑,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是伟大的创作,每一笔都代表着一样东西,甚至可以讲出一个动听的故事。作为幼儿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幼儿的想象力在绘画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想象力发展特点,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即让幼儿对事物多进行观察了解,使幼儿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当好幼儿想象力的引导者。

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也会不一样。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如小班的幼儿在绘画时,往往只是画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大体轮廓,只用简单的几条线条就能够表现出自己想画的事物,并能讲的头头是道。而到了中大班的幼儿,他们在画人的形象时,内容较小班的幼儿丰富多了。同样画一个小朋友,他们有的画男孩,有的画成女孩,并且能够把男女的特征区分开来,给女孩画上两条小辫或者画上漂亮的裙子。对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为绘画打好基础,以达到发展幼儿对事物表象进一步认识的目的。所以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做出相应的引导,从而促使他们对事物的想象、归结有好的发展。

2、相同年龄段幼儿的想象也有个别差异。

有的幼儿只能对周围的事物做简单的想象,而不能做总和想象;有的幼儿则可以对自己见过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而是非常自由地加以夸张想象。例如1979年举办的世界儿童画展,拟定的主题是“我在2000年的生活”,上海某幼儿园的胡晓舟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想到那个时候科学技术会高度发达,小朋友就可以在太空中自由的游玩了,他便画了一幅《荡秋千》。这些成功的作品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丰富大胆的想象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新形象。

3、教师要做幼儿想象力的支持者。

在评析幼儿作品时,不能只看幼儿画的象与不象,而是要从幼儿想象的特点出发,去表扬、鼓励他们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说:“人物的模特儿也是一样,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是人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里的拼凑就是我们所说的“加工改造”。艺术的创作也是如此,每一幅图画的创作,无一不是作者利用他们过去感知过的记忆表象在头脑中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表象的结果。只要幼

儿敢想敢画,那他们画出来的就是好作品。例如,有一幅幼儿作品:画的是一个长了翅膀的小朋友在空中自由飞翔,而且还有小鸟、白云和一所空中幼儿园。这样的画面就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见孩子们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当然,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但也不能漠视他们的作品。当看到幼儿在乱涂乱画时,我们可以指着其中的一条说它多么象什么!幼儿受到鼓舞后,就会带着丰富的想象去继续涂画。当幼儿在涂画一条条竖线横线时,我们可以把它比作网,这样就可以把幼儿无意识的涂画引导到有意识的绘画中,从而提高幼儿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在讲评作业时,对画的好的作品要给予表扬、鼓励,对画的较差的幼儿也要给予肯定。所以说,对待孩子的绘画,我们不是当评论家,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支持者。不要想到他们是否能成为画家,而要着重发展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我们应积极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启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幼儿毫无拘束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不是约束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在幼儿绘画时,教师可以讲述作品所象征的故事情节,以丰富幼儿对作品人物的了解和想象,使幼儿在绘画时不被束缚在范画之上,从而能够根据幼儿自己的想象来尽情发挥,使作品更具特色,更能表现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如画青蛙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生活中对青蛙的了解以及教师对青蛙特征的讲解,他们会画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画面。如:有的画面是青蛙在水中游水;有的画面是一只青蛙坐在荷叶上唱歌;还有的画面是青蛙在捉害虫等。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篇3:培植想象力----让童心在美术教育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一、有机结合语言文字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语文教学只有在掌握生字、熟读课文、充分理解语言文字的情况下才能抓住某个情节加以“分散”, 否则看似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际上是游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其次,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 使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 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 通过想象和联想, 把课文中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 从中引发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积极求异中培养创新思维

1.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 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教育素材, 特别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精神, 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 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解答疑难, 为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奠定基础。

2. 发展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命制形式多样的作文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 借助成语题求异, 利用俗语题求异, 这样的训练, 常能使学生对问题发人之所未发, 道人之所未道, 见解新颖、深刻, 创新能力也就得以不断发展。

3. 引导求同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善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学生求异时, 往往是良莠并存的, 这时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如教《斑羚飞渡》一课时, 当我问到老斑羚用它们的死换取幼斑羚的生体现了老斑羚的什么精神时, 有一个刺耳的声音传了过来———“傻”, 很多学生听了窃笑不已。当时我并没有恼怒, 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东北某城市中小学生在汇报演出时突发大火的故事。消防队员在清理现场时, 发现在一个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女教师的尸体下保护着三个相对完整的小学生的尸体。如果这也叫做“傻”的话, 我们的社会上不乏这样的傻人, 如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他们为了大家牺牲自我和小家。有了他们的“傻”, 我们的生活才多了一份安定和幸福。同学们说这个女教师傻吗?学生们扬着激动的脸坚决地说:“不!”这时我有意识地看那个同学, 发现他羞愧地低下了头。我趁机回到课文内容:体现了老斑羚们勇于奉献, 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做既让学生领会了课文的主题, 又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三、尊重学生理解水平, 鼓励其提出疑问, 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天性好奇, 经常会提出疑问。对此, 教师应热情鼓励, 积极支持, 并随机指导。学生的观点与教师预想的不一致时, 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样才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时, 教师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 我认为只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可以转变为真正的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应注意激励、拓展问题、逆向思维、开放想象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真正使学生探究性地学习, 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

摘要: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新课程改革也提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机结合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驳问, 尊重其理解水平, 把语文教学转变为真正的创新教学。

篇4:培植想象力----让童心在美术教育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因此,在课堂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这是课堂教学中很普通的现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循序渐进,注重提问的层次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以疑引思。而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小葫芦为什么变黄了?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当那个人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时,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你知道葫芦都落了的原因吗?你想对那个人说些什么?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从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把握时机,注重提问的启发性

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三、难易适度,注重提问的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破难点,注重提问的指向性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养成质疑的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和主动释疑。教师的“问”应是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即侧重“引”和“导”,平时我主要示范一些思维的方法,如分析法: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教学《月亮的心愿》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课文通过故事让人们明白什么道理?通过连续追问,使学生明白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从题目、主要内容、主题入手。不断质疑、认真探究,才能读懂课文,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学会如何质疑了。

五、促进生成,注重提问的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在优质课比赛中有幸听了两节《浅水洼里的小鱼》,两位教师不但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而且面对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老师,我觉得小男孩这个办法不好”(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处理也迥然不同。第一位教师面对“意外”,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第二位教师则巧妙地运用这一珍贵资源,“你还有更好的办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同学们还有其它好办法吗?”从而使课堂大放异彩!预设与生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精心预设能是教师更好地调控富有变化的动态课堂,而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生成又促使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思路,课堂因此充满生机。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上一篇:围城作品读书笔记大学生下一篇:纸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