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2024-04-28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课题描述: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一是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中蕴涵的哲理,二是学习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三是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学情分析:通过《过万重山漫想》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于祖**亲的热爱之情,并意识到要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了自己、家人和伟大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奋斗。

任务名称: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任务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文中丰富的联想,知道作者的‚漫想‛是围绕着‚过万重山‛所引发的,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中蕴涵的哲理。

3、能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人‛的精神,学习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任务要求:

1、请根据题目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工作页中的相关内容。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完成工作页过程中独立解 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标记出来,交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读全文,认知文中丰富的联想,知道作者的‚漫想‛是围绕着‚过万重山‛所引发的,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技能目标: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中蕴涵的哲理。情感目标: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学习课文,学习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墙壁白板、手持白板、学生自制奖牌作为加分的道具、高枫版《大中国》MV、玖月奇迹版《大中国》MV、微视频《过万重山漫想之两次喜悦解读》。教学组织:

本课教学运用‚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将全班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分小组教学,将问题交给学生,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最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课堂使用‚联想教学模式‛教学开关,利用抢答加分评选优秀小组机制、利用课件演示、墙壁白板补充教学、学生手持白板粘贴工作页进行讲解、微视频讲解知识疑难等教学手 段。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1、提醒开关:老师:现在离上课还有一分钟,请同学们收拾好桌面、地面,清点好各小组人员,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品,准备好的小组请鼓掌示意。

(二)出示任务(2分钟)

PPT显示本堂课所要讲的课文题目和蕴涵的哲理。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语文课所要学习的课文是《过万重山漫想》,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这样一个哲理: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三)预习检查(5分钟)

老师:同学们在课前都对《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杲。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完成学生工作页学习活动一中的两道题目。请同学们注意,这两道题目都是抢答加分题,第一题口头回答,第二题把答案写在我们的墙壁白板上,抢到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同学请拿起桌面上的奖牌为自己小组加分,一个问题增加一个奖牌。

学生:准备5秒

老师:抢答开始,抢到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小组请为自己加分。

(四)导入任务(5分钟)

1、播放高枫版《大中国》MV,渲染气氛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 回答问题导入本课。

老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不错,想必同学们在课下非常用功,同时老师也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充满了青春的激情,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MV鼓励一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需要提示的是,请同学们在欣赏MV的同时,思考工作页学习活动二的两道题目。

注:这两道题目没有明确的答案,设置目的有两个,一是考察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为导入本课做准备;二是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主动思考、勇敢表现自我的能力。

导入语:由一首歌,同学们想到了长江三峡,进而与课文《过万重山漫想》联系起来,还有的同学由这首歌,想到了自己对于祖**亲的热爱,进而激发了自己珍惜校园生活,努力学习取得一技之长,毕业后走向社会报效祖国的伟大斗志。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真的是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由一首歌可以联想到这么多,那么作者刘征穿行三峡时,究竟又漫想到了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刘征笔下的万重山。

(五)明确任务(3分钟)

PPT展示任务书相关内容,包括任务名称、任务目标、任务要求、任务实施。

(六)任务实施(17分钟)

按任务书要求,学生开始实施任务,在工作页学习活动三相关问 题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进行独立学习,边研读课文边思考这些问题,本堂课所列问题较多但难度并不大,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自己归纳出文章的主旨,学会运用联想以开阔思路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到本文所蕴涵的哲理,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

(七)老师检查(10分钟)

工作页完成后,对于工作页的完成情况,老师要进行课堂检查。

(八)小组评价(10分钟)

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设置小组评价环节。

(九)解答新课(24分钟)

导入:看了同学们的工作页完成情况,听了同学们精彩的自我和互相点评,我想到了如果同学们能够将这种学习态度转移到工作中,能够一直坚持这样的性格,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将是美容美发业未来的精英。好了,老师也开始联想了哈,下面我们话不多说,马上进入我们的解答新课环节,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随刘征先生漫游万重山,体会闯过艰险的征途后,那种满心胜利的喜悦。

1、走近作者

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杂文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 事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2、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刚刚在中国大地上启动,许多领域需要人们去探索和进取,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正如一条在奔涌大江中急速行驶的大船。它是驶向远古,还是奔向未来,是坠入地府,还是驶入仙境,不但是作者,当时的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都存有这个疑问,可以说本文作者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了一次探索和思考,然后怀着严肃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这篇文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3、了解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它西起四川省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南津关, 全长约204千米。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PPT展示相关图片。

4、解析题目 ‚过‛,穿过

是线索,体现空间的切换。‚万重山‛,三峡

能突出三峡山多,山险的特点,可以更好的体现山势之险峻。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漫想‛,不受拘束的想

并不是漫无目的乱想,它受着定语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5、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船在三峡入口:绮丽险峻的景象映入眼帘 第二部分(3-14):船在三峡中前行: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漫想历史、现实和未来无数的‚第一个‛

第三部分(15-16):船出三峡:心情愉悦,思路终结(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6、重点段落赏析

多媒体播放船游三峡的画面,将同学们们带入三峡风光中,引入情境。

播放完毕,老师:三峡的风光美不美,大家想不想也亲自到这里看一看?三峡是中国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同学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工作了,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起到三峡旅游好不好。学生:好!

老师:下面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峡的风光特点:凶险、雄伟、奇丽 本段所用的修辞方法:排比、比喻、夸张、拟人、设问 老师:刚才同学们看了三峡的风光之后想到了将来到这个地方去旅游,想到了现在要好好学习,那么作者刘征面对这样的景色,他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7、寻找第一人精神

对课文的第二部分进行重点解析,采用问题引导和启发点拨的方法以,引导学生体会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和无数的‚第一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可贵的精神。

老师: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都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困难,在困难面前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PPT展示:

困难

态度

精神

物质:时间久远,工具简陋 毫不含糊 不畏艰险

精神:众人嘁喳,舆论压力大 微微一笑 知难而进 知识:认识不足,经验有限 想

披荆斩棘

心理:自我加压,心理压力大

永往直前

不知道也没有老师: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身上具有这么多可贵的精神,他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作者刘征,于是作者的思路回到了哪里?

学生:现实

老师:在现实中,他想到了什么? 学生:无数的第一人 老师:是啊,现实中,历史上,当前社会上,包括未来,还有许许多多具有‚第一人‛这种可贵精神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都是我们崇敬的英雄,对不对?

学生:对

老师:是的,无数的第一人,无数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人,所以课文第12自然段中‚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这句话中的‚三峡‛加上了?

学生:引号

老师:作者的思路到此结束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又回到了哪里呢? 学生:现实

老师:作者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从第14自然段归结一句话。学生:千百年后看今天,如同今天看千百年前。老师:所以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怎么做? 学生:传承并发扬‚第一人‛的精神

老师:课文由‚艰险‛到‚喜悦‛,意味深长,令人深思,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学生: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老师:那同学们能结合课本和身边的实例,举几个具有‚第一人‛精神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并主动回答 老师:在我们现在所学的专业领域,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发扬这种精神,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呢?

学生:思考并主动回答

课堂开关:爱的鼓励,送给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

8、重点问题解答

多媒体播放微视频《过万重山漫想之两次喜悦解读》

文章结尾处,以‚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是‚漫想‛的终点。这里的喜悦指的各是什么样的喜悦?同学们对这道题目的解答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一部分用播放微视频的形式重点解读作者的两次喜悦。

(十)拓展延伸(6分钟)

PPT展示玖月奇迹的成功案例,多媒体播放玖月奇迹版《大中国》MV 启发同学们对‚第一人‛精神的联想,用明星效应引领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加深对‚第一人‛精神的理解。

老师:同学们注意刚才微视频中最后那首歌是谁唱的了吗? 学生:玖月奇迹

老师:同学们喜欢这个组合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同学们知道这个组合成功的背后故事吗? PPT展示玖月奇迹成功的文字资料

神曲之后神器流行 玖月奇迹成双排键‚第一人‛ 2008年,《星光大道》让人们认识了双排键电子管风琴,2011年春晚的舞台上,一个叫玖月奇迹的组合把不可能化为惊喜带给了全国观众,在比黄金还宝贵的春晚露脸时间中,中国第一位双排键艺术研究生,神似宋祖英的大连女孩王小玮表演了时长近一分钟的炫技独奏,而这架神奇的双排键也被好奇的网友称为‚春晚神器‛成为了2011年春晚的一大亮点。

其实双排键最早进入中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

双排键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不光得会弹,还要会编曲,懂得每种乐器的情况,所以要额外学习很多别的方面的课程,比如指挥、和声、作曲等等。玖月奇迹能将双排键带到春晚舞台并迅速火遍全国,由艰险到喜悦,其中的辛酸和艰辛不得而知!

更重要的是玖月奇迹别出心裁,心系祖国,用多种方式演绎经典红歌,把国际化的电子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使这些经典红歌唱出中国,唱响世界。

(十一)课堂总结(6分钟)

今天,同学们带老师走进了作者刘征笔下的万重山,认识并领会到了‚第一人‛的精神,学习到了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理解了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的人生哲理,我觉得这堂课过的非常有意义,谢谢我亲爱的同学们。

老师: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自己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做一下总结和评价,一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学生:思考后主动发言。

老师做最后总结:同学们总结的都非常不错,老师很欣慰通过一堂语文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有这么大的进步,意识到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积极进取,创造更多更辉煌的业绩,老师想说的是,这份业绩不仅指将来我们走向社会时,事业上的业绩,也指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学业上的业绩,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要像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一样,做一个敢为人先的人,不仅为我们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更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在玖月奇迹版的经典红歌《大中国》里结束今天的这堂语文课吧!让我们再次感受祖**亲怀抱的温暖,会的同学一起跟着唱!同时,请同学们将这堂课最大的感受用四个字概括出来,主动写到我们的墙壁白板上。

多媒体播放玖月奇迹版《大中国》MV,学生合唱!学生有次序的到墙壁白板写下自己本堂课的心得。

(十二)布置作业(1分钟)

播放玖月奇迹版《大中国》MV前,PPT显示作业 完成工作页中的学习活动五中的测试题

(十三)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现实三峡风光

欣赏奇景,遐思无限 不畏艰险 漫想穿过三峡第一人 时间、工具、知识、心理 难而进

知漫想历史无数第一人 真正的‚三峡‛ 披荆斩棘 漫想现实无数第一人 身边实例第一人 永往直前 未来…… 激发斗志,传承精神 ……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篇2: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二、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教学中要突出自读课的特点,即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而达到使学生落实学习要点的目的。所以,课堂上要放手,一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二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见解,在探讨中长知识。此外,要联系前面所讲的知识,把本课放人单元整体教学的链条中去,可以把它处理为落实单元能力训练的一个考查课、提高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泽东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上溯(sù)凭舷(xián)眺望啃噬(shì)脊(jǐ)梁

泯(mǐn)灭

2.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本文所用材料很多,漫想翩翩,是“形散”的典型例子,而表明中心的语句又较明显,以此为突破口,先把握文意,再循序渐进,就可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18段,较鲜明表达主题的有第11、12、14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义,结合全文全段,不难理解“第一个”是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是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文章赞颂“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颂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就大体上把握了文意。

五、第二遍细读文章,要求

1.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

2.用图示法,画出作者思路的轨迹,讨论作者如何由此及彼展开思绪?(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示:理清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第一是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主旨,这是前提,第二是摸索作者的思路,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是如何起行的。本文的主旨我们已通过筛选重要语段的方法把握住了,下一步理清思路如何做呢?也可以通过筛选关键句的方法。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这是漫想的开始。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思路展开。

--“再想下去。”思路进一步延伸。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思路扩展。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前面是葛洲坝工地。”由远古回到现实,思路发生转换。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许会有人从此穿过。”由现实想到未来,思路再次转换。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思路到达终点。

由此可见,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就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思路的开端,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追溯开去,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和历史的进步,思想进一步深入;再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主题得到升华,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首尾圆合,旨趣积极。作者的思想漫行于现实、远古、未来,对“第一个”精神的探究、挖掘、升华贯穿了文章始末,联系文章的主旨,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环环相扣、环环相生的缜密、完美、精彩的结构特色,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之巧妙、手法之纯熟。

对局部思路的分析,这种筛选重要语句的方法同样适用。从第五段到第九段是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以此为例,可以进一步训练这种方法的使用: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作者的思路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在“什么时候”到“使用什么工具”,再想到他为什么不是第一个,在他面前有什么困难以及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先从时间谈起,因为什么时候决定什么物质条件,而物质的简陋又决定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的精神压力,前人遇险或折回,他在想些什么?由此可见,正是物质的简陋和精神的重压,才衬托出了决定穿过三峡者的至刚至勇,这部分采用的逻辑顺序是服务于中心的。

把以上思路用图示法演示出来,能够简明扼要地了解作者思路的`行踪,体会思路与主旨的密切关系。(见后面板书设计)

总结:如何理清思路,可以用这八个字概括一下,即“披文人情、沿情而寻”。前四个字就是讲要先把握文章主旨,后四个字是讲以主旨为钥匙,顺势摸清作者思路的轨迹。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筛选表明思路的重要语句,又是快速理清思路的捷径。当然,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能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在没有明显标志句的文章里,还要耐心地按照那八个字去摸索。

作者是如何由此及彼展开思维的,本文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文章从三峡的夔门写起,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在这一段的描写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景色的特征,如“落”、“狂暴”、“扑”、“腾”突出了江流急湍、两山夹击的“凶险”之景;“耸峙”“横枕”则从高度与宽度上描绘了高山连绵起伏的“雄伟”之景;而“青潆潆的薄雾”“发光的手臂”又为画面抹上了“奇丽”的色彩。这样一幅“险、雄、奇”的画面,怎能让游人心如止水?作者的思维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穿越时空,想到了是谁征服了这难以征服的三峡,是谁第一个穿过了三峡。可以说,这种相关联想顺理成章。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作者又是怎样想到了他当年面临的种种境况的呢?如对他周围舆论和思想压力的描写是如此真切生动,其实,这里作者运用了推想的手段(想象的一种),即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对人物命运进行推测,从而完整地显示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刘征由于运用了推想手段,充分展现了当年第一个穿越三峡者的不平凡之处(主旨所在):他必须面临人力无法驾驭的凶险,必须承担别人的猜测与嘲笑,必须时刻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继而作者又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了第一个使用石器的、第一个钻燧取火的、第一个弯弓射箭的、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这里作者是通过相似联想而展开思维的,因为所有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具有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相似的特点:他们都面临前人未开发的未知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拥有前人未有的勇气和信念,而三峡也和所有未知领域一样充满了危险与神奇。这样,作者的思路便从一个负载着具体人和事的点扩散,上升到一个层面,一个涵盖了历史发展的哲理:人类在漫长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这种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在后文也有运用。正是作者熟稔地驾驭了这种手段,再加上时空的穿插变化,使得文章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意味隽永。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丰厚的学识。

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而富才。”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正是来源于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只有尊重生活、热爱知识的人才会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关注知识与生活,挖掘宝藏,丰富我们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再次深入诵读课文,体会其行文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特色,理解想象与联想的重要作用,巩固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摘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加以认真揣摩,体会其语言生动、形象的特色,巩固第一单元有关揣摩语言的知识。

3.完成书后练习。

知识补充

关于作者

篇3: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过渡,学习之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语音教学

金风送爽的九月, 又一批学生从初中踏入高中, 面对着展新的学习生活, 他们酬躇满志, 意气风发, 而作为英语教师的我, 欣喜之余, 也祝愿他们能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顺利地过渡初高中英语衔接阶段这一航程。高中英语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延伸与提高, 比初中英语难度上增加很多, 词汇量剧增, 课文长, 语法难度增大, 听、说、读、写要求高, 老师又几乎全用英语授课, 面对这种巨变, 极易让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做好初、高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衔接是保证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而如何让高一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英语的过渡学习, 来帮助他们乘上一叶轻快的学习之舟, 越过千山万水, 克服重重困难, 从而驶向那更广阔的天际呢?这是我们每个高中英语教师都必须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顺利完成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影响着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 也影响着孩子们未来一生的学习与命运。

从初中跨入高中, 许多学生成绩波动大, 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信心。此时, 老师犹如是指引学生航行的舵手, 而如何为学生引驾导航, 帮助学生乘上这叶轻舟驶过万重山呢?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工作中, 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 然后采取切实有效的衔接方案, 让所有学生顺利渡过这一关。

一、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呢

1.环境的改变和心理状态的改变。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新奇、孤独与迷茫, 在经历了紧张的中考过后, 学生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心理上较松懈, 对学习没多大紧迫感;一些本来英语底子就差, 只不过在中考前突击才考到好成绩的学生来到高中发现难度猛然大增, 越来越多的新单词, 越来越长的课文, 越来越快的听力语速, 越来越复杂的试题, 加上老师的几乎全英文授课让他们学起来有时感觉仿佛面前有重重高山, 学习之舟徘徊不前, 时不时触碰到激流暗礁, 致使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因而产生一种畏惧心理, 消极的心理倾向导致许多学生成绩滑坡。

2.初高中英语教材虽模版相同, 但难度跨度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个习惯用语与固定搭配, 了解常用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语法知识。升入高中后, 课标词汇量增加到3500个, 教材容量很大, 内容涉及教育、地理、建筑、文学、天文、习俗、科技、电子、医药、金融、电脑网络等方面, 句法结构更加复杂, 听、说、读、写要求高, 侧重文章阅读, 教材文章主要是说明文、应用文, 没多大趣味性, 读起来枯燥, 加上学生知识面较窄, 一下子难以适应。

3 . 初高中英语教法与学法的差异。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少, 知识单一化, 题型也简单, 且课时充足。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一个句型、词汇或一个语法知识点, 课堂容量小, 进度慢, 学生也有足够时间来进行复习巩固, 学生对老师的依靠性很强, 学习多表现为被动吸收, 以机械记忆和操练为主。考试重点考基础知识, 且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只要抓好课堂时间来反复练习, 反复检测, 学生就能考好。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多, 语言复杂, 知识综合性强, 侧重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因此, 课堂容量大, 教学进度快, 教师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时间复习强调, 对知识点侧重于精讲精练, 指引学生对系统知识进行学习归纳, 教其学法,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强调自主学习, 勤于思考, 主动质疑, 善于归纳总结, 学会合作学习, 同时借助字典、参考书等来解决自己碰到的大部分难题, 然而, 这是一贯对老师依靠性很强的初中生们所做不到的, 刚入学的高一新生, 通常沿袭初中学法, 这无异于搁桨坐在船上等老师推舟前行, 难免路艰船阻, 困难重重, 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 也没有预习、复习及纠错总结等自我学习消化的习惯, 这显然不利于培养良好学法和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 高中试题范围广, 不少学校为了与高考接轨, 往往高一月考都以高考形式命题, 教师注重标准化试题的讲解, 因此, 学生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难, 他们很难看到自己的学习成就, 学英语的信心也很易受影响。

二、有哪些有效的对策有助于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呢

1 . 让高一学生了解高中英语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自信心。

(1) 教师首先要介绍高中英语的特点及英语新课标的要求, 也让学生心中有数, 高一年级虽然是起始年级, 但是打基础的阶段, 决定着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之旅是否顺利。其次, 就英语学习方法与策略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并且提出日常课堂要求和学生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品, 比如笔记本、纠题集、单词识记本、英汉字典等。

(2) 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是能否顺利开展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重要因素。升到高一后, 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会遇到许多困难, 给学生讲清高一英语在整个高中英语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同时, 教师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难度要有梯度, 精心组织教学, 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授课要有热情、生动活泼, 并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杂志等, 让学生参与教学, 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对于英语成绩差, 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 帮他们找回自信是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暗示作用, 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把自己对他们抱极大期望的情感、语言及行为传递给他们, 使学生强烈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期望和关爱, 增强学习自信心。

2.教师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一衔接阶段, 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指导学法。古人云:“授人以鱼, 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

(1) 教师必须督促高一新生做到:预习—听课 (笔记) —作业—复习—质疑—归纳”, 任一环节缺一不可。教师要从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中注意人学习的遗忘规律, 充分注意要帮助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复习一次所学的重点知识。

(2)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整理纠题集的习惯。针对每次作业、考试中犯的错误学生都要及时、认真地整理, 把错误原因弄明白, 以便对症下药, 这样学习才会越来越顺利, 一本英汉双解词典是学生学习的良朋益友, 而一本针对自身“病症”的纠错集无异于是学生发展提高的最佳宝典。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指点迷津, 让学生体会到自学的乐趣, 逐步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及提高自学能力。

(3) 培养朗读的习惯。学生学外语缺少外部语言环境, 所以朗读是必要的, 既可以帮助学生练口语, 又可以帮助巩固知识。所以,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每天开口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4) 广泛阅读的习惯。一方面,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外, 利用图书、英文报刊和网络资源, 尽量拓展自己的英语知识与相关视野, 增加对说英语国家的了解。另一方面,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其水平和趣味的英文读物来广泛阅读。

3 . 查漏补缺、加强语音教学。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 教师在第一学期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摸底考查, 了解学生对初中英语的掌握情况, 从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 有的放矢地进行查漏补缺, 其中帮助学生补语音, 抓好音素和读音规则的复习, 让学生能自己拼读单词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学生只有掌握好发音和读音规则, 才能自己认读单词, 这是自主学习英语的一个前提条件, 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语音的交际功能和教学要求。基于高中英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 可将语音教学融于英语听、说、读的过程中, 使语音教学与语境、语义、语调等相结合, 既能增加教学效果, 又能突出语音在口语交流中的运用。

总之, 高一起始阶段英语衔接教学是个大问题, 解决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能否顺利完成高中英语学业, 甚至关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与长远发展。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必须不懈地努力,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摸索, 了解学生, 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努力, 密切配合, 才能使英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才能把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工作做好, 才能找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子来, 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与掌握高中的英语教学, 实现从初中英语到高中英语的自然过渡, 师生双方都大幅度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这样学生们才能乘上轻快的学习之舟, 排除万难, 渡过千山万水, 到那时, 极目天际, 满目皆“轻舟已过万重山”。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过万重山漫想》说课案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两大部分,阅读部分共六个单元,现代文与古代散文各占三个单元,编排不分文体,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选自第二单元,是一篇现代散文,属自读课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现代散文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畏困难、勇于创造的精神。

3、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4、教学难点:品读语言,领悟作者感情。

5、教材处理:本文篇幅较长,内容生动、充实,阅读时,抓住文中几处漫想的句子,指导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绪的延展;品味重点段落描写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感情,分析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意图: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通过听、说、读、写完成课文的学习。

(一)听——发现问题

①漫想是不是随意乱想?

②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③作者讴歌的是什么精神?

(二)说——解决问题

①朗读全文,刘征在经过万重山时,看到了什么呢?(夔门风光)

②面对夔门风光,作者思想的野马究竟驶向何处呢?其漫想是不是就是随意乱想呢?请同学们先找出文中标示漫想的句子。

③分别找出“古怪念头、思绪延展、再想下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④“思绪延展”与“再想下去”的内容能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⑤作者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又想到了什么?(第一个穿过人类“三峡”的人)

⑥作者已经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为何思想又飞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这里的“三峡”与上文的三峡相同吗?(不同,三峡指自然三峡)(“三峡”则象征人类历史上一切未知的艰险的领域。)

⑦两个三峡之间能颠倒顺序吗?为什么?(否,由实在的三峡想到了象征的“三峡”,由实入虚。)

师总结:作者由第一个穿过自然三峡的人想到第一个穿过象征“三峡”的人,整体上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而局部又采用了由浅入深的顺序。这正说明了作者的漫想不是乱想,而是极有序有层次的。其实,文章不仅在漫想的思路上安排得清晰严密,在文章的结构上也注意了首尾的照应。你能找出首尾照应的两个段落吗?(②段、⑤段)

(三)读——解决问题

1、齐读②段思考:

①这段景物的特点是什么?(险奇)

②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神往)

③面对奇美同时又是凶险未卜的三峡,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④三峡景色,因由奇美而令作者神往,因其险峻而使作者感到迷茫。齐读第⒂段思考:这一段景物又有何特点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开阔、平旷)(感情:喜悦)

2、读⑩段。思考:

①为什么神往到迷茫后,作者会流露出喜悦之情呢?也就是说喜悦是如何产生的?

②从表象来看,尽管有千难万险,但人们终于穿过了三峡,从而感到喜悦,而从更深层次去思考,还有什么原因呢?

③这一段的想象表现了第一个穿峡者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的?(表现了第一个穿峡者知难而进、义无反顾的品质。)

3、重点品析“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和“竹篙一点”。

①“不知道”与“没有想”能颠倒顺序吗?为什么?(“不知道”是指他在客观上对自然的认识有限。“没有想”则强调他在主观上愿意去想,言外之意就是即使知道,也不愿意去想。由客观到主观,运用递进的方式更突出了第一个穿峡者主观态度的坚决。)

②“竹篙一点”四字能去掉吗?(“竹篙一点”四个字通过特写的动作描写有力地突出了第一个穿峡者面对困难坦然自信执著的精神面貌。)

4、反复诵读体会“第一个”在面对千难万险时毅然绝然的态度。思考:作者对他怀着怎样的感情?

5、作者崇敬的这些“第一个”身上有一种什么共同的精神呢?也就是作者借这些“第一个”要讴歌一种什么精神呢?(首创精神)

总结:作者在迷茫中,正是因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自然三峡的人和第一个穿过人类“三峡”的人,联想到他们在面对千难万险时坦然自信,义无反顾的首创精神。作者在崇敬之余不免露出了喜悦之情。赏析散文,品析主旨,可以就此结束了。但鉴赏散文,有一般性阅读和政论性阅读。政论阅读,就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文章落款告诉我们本文写于1980年,而我们知道,70年代末,人们刚从十年浩劫的恶梦中走出来。正好作者在⒀段中说“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但作者更惊奇地看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开始起步。虽然前途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毕竟还有大量的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首创者涌现出来。至此,作者禁不住感到了更深的喜悦。

作者为了突出“首创”精神,在思路安排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漫想的思路清晰,而且感情的思路也环环相扣。

四、写——迁移练习:

以《我成功的第一次》为话题,写一段思路清晰的文字。

篇5:《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厘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情感目标: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厘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去了解“三峡文化”的有关信息,在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栏目,或作手抄报,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美文诗话导入

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一)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一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一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

(二)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三)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二、专题情境实践

(一)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提示:提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三峡沿途风光图,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感应下,对雄伟、神秘、惊险的三峡特色有所领悟,自然引入对“漫想”的理解。

(二)“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提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句、设问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品味。

(三)“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提示:这些句子既点明游踪的线索,又交待漫想的思路,使全文融为一体,起到了过渡衔接的作用,使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涉及“物质条件、个人素质、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五)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提示:教师尽力做好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文本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六)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提示:指名两个学生用改写人称的方法轮换朗读第9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提朗读,然后让学生交流品味语言。

(七)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八)为了更好地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九)“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十)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读11自然段、男女生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明确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到了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人。文中的“三峡”不单单实指长江三峡,还象征人类行程中难以数计的困难。

三、扩展阅读

来自改革第一村的一份生死契约

凤阳花鼓中有句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而当时的这个“好地方”却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秘密会议。20户人家除了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有18户到场。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改革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遇到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最后28岁的刚刚当上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1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几天后土地便在悄无声息中分了下去。虽然还是冬季,但各家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忙碌着,这是小岗村20年从未有过的。大地脱胎换骨。小岗村缘于求生的本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以原始连保契约的方式实行的“大包干”,第一年就显出了成果,全村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前1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的20倍。自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的重要讲话,肯定了安徽凤阳的大胆试验。1982年1月1日,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正式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2个“双包到户”飞向神州四方,农村改革大潮势不可当,农村中出现了生机盎然的局面。

提示:教师让学生联系所学课文,思考扩展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并阐明:2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20多年后三峡工程的无数建设者们,他们不都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的后裔吗?他们不都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魂吗?今天中国神州大地上到处不都有“三个代表”的忠实探索者和实践者吗?

四、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五、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一)课堂小结:学生欣赏图片“历史上的第一”,教师适当小结。“第一个”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当年惊心今见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中华民族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情,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如星星点灯,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喜悦着我们。

(二)师生合唱《真心英雄》

让我们拿出英雄气概,一起高唱《真心英雄》,为了美好的未来,扬帆起航吧!

六、拓展练习

(一)句子仿写,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在前头。”

篇6:过万重山漫想1..

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设想]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2、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上一篇:有山水的唯美句子下一篇:沙澧公园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