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24

《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4、了解傣家人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

2、有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孩子们,看着你们如花似玉的笑脸,望着你们渴求知识的双眼,老师知道这节语文课我们一定合作的和愉快,是吗?

2、前面我们旅游过风光秀丽的水乡,欣赏过风景迷人的小山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西双版纳美丽的竹乡---傣族,去聆听竹乡之歌。(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孩子们,去旅游前,我们可是有几个关要闯的,只要你认真想想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你机会顺利闯关,和老师一起去旅游,有信心吗?

1、挑战第一关:(挑战词语宝宝)

2、挑战第二关:(挑战字宝宝)

3、挑战第三关,(挑战聪明宝宝)

配图欣赏篱笆、箩筐、竹筒饭。

4、挑战第四关:(挑战无敌手)

三,读中悟,悟中读。

1、聪明的孩子人人爱自信的孩子人人夸,你们是一群极聪明有自信的孩子,很快就闯了关口。我们乘上飞机。转眼就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映入眼帘的是已经有1400多年的竹楼,(播放课件,欣赏图片)

2、谁能从文中找出我家居住的位置的诗句呢?

3、孩子闭上眼,此刻我们就站在竹楼里,闻着竹香,听着远方传来傣家姑娘清脆的歌声,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我们陶醉,此时,作为傣族人是多么的高兴呀,多么的自豪,来耗子们,让我们带着高兴自豪的预期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4、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作为竹乡人,我们的生活是和柱子分不开的,请你用横线画出我们生活中和竹子有关的句子。

5、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家的风筝最漂亮,谁家的箩筐最精美,谁家的笛声让人翩翩起舞,谁家的竹筒饭让人口水直流。(采取不同形式朗读)

6、傣族人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韵味他们居住在竹楼里,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作为傣族儿女怎吗能不喜爱竹子,不喜爱自己的家乡呢?这正是“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7、指导朗读。

8、美的课文,我们应该让它永远留在脑海里。应该怎吗做?(采取各种方式背诵)

四、做写字操,学生字。

1、孩子们,课文读美了,也会背了,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做写字操吧。

2、学习“笛”字。

五、课后作业

孩子们,我们灵宝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地方,课后请家长帮忙查查资料编写有关我们灵宝的儿歌来邀请傣族的小朋友来我们家乡旅游,好吗?孩子们,远处悠扬的葫芦丝声响起来了,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的旅游吧。小朋友再见。

[《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2:《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竹乡之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十四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的一首诗歌。《竹乡之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简练、韵律和谐、富有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编排在第十四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学习带有竹字头的字词,避免了以往归类识字时只有图、字的单调性,使识字教学更有趣味性和直观性。结合开放性语文学习的课题,以多样识字、趣味识字和自主识字为目的。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个常用偏旁,从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并培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背诵诗歌,了解傣家人的生活,从而激起学生对竹乡的热爱。

3.认字10个,会写“竹”“笛”

【教学重难点】

1.练习运用学过的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的习惯。

2. 背诵诗歌,感受竹乡的美。

【教学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看竹写竹

1.导入

前面我们旅游过风光秀丽的水乡,欣赏过风景迷人的小山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西双版纳美丽的竹乡---傣族,去聆听那动人的竹乡之歌。(读课题)

2.看竹,写“竹”

①观察“竹”字。请看图片,谁能告诉老师:竹的“撇、横”像什么?(竹叶)“竖”像什么?(竹竿)像这种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字,我们称它们为象形字。

②师范写“竹”字。

我们中国的许多汉字都是于图画,我们称它们为“象形字”,“竹”也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师范写生描写。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第85页,小手指字,听老师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和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我们可以通过查看认字条、写字条的拼音,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读完课文,我们就要准备去旅行了,但是出发之前,可是有几个关口要闯的,大家有信心吗?

第一关:勇闯蝴蝶谷

个读、男女生比赛读。

第二关:开火车

同学们看,小火车开过来了。这一关我们要加大难度了,哪个小组敢挑战?表现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字。聪明的孩子人人爱,自信的孩子人人夸,你们是一群极聪明有自信的孩子,很快就闯了关口。 现在请同学们学着他们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3.苏轼曾在一首诗里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意思是说,宁可不吃肉,居住环境也不能没有竹子。傣家人也是这样,他们的生活处处和竹子分不开。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你都发现哪些和竹子有关的东西,边读儿歌,边用圆圈圈出来,并读一读。(生说,师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贴于黑板:竹楼、篱笆、彩笔、风筝、箩筐、笛、竹筒饭)

①齐读和竹子有关的词语。(提醒:“篱笆”的“笆”和“风筝”的“筝”在词语中读轻声。)

②老师有个疑惑,“竹楼”前面有个“竹”字,我知道和竹子有关。那其他的词语都没有“竹”字,你们怎么知道和竹子有关呢?

篱、笆、笔、筝、箩、筐、笛、筒

它们都有_______,都和________有关。

③对比“竹”和竹字头

我们中国的文字是很懂得谦让的,竹字头为了给下面的字留出足够的位置,就把小腿收起来了变成了点,所以,我们的竹字头是由竹子变来的。

④写“笛”,对比“笛”和“苗”。

4.读一读,把竹宝宝送回竹乡。

看,这几个竹宝宝离开家好久了,它们好想回到它们的竹乡去啊,孩子们,请你们用你们的朗读把它们全部送回家去。(生读)

三、深入竹乡,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谢谢你们把竹宝宝们送回了课文。在这么多的竹宝宝中,老师相信一定有一个你最喜欢的竹宝宝,现在你就自己读读课文,你喜欢哪个竹宝宝你就多读一读它,看看它在哪个句子里,把那个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1.我家住在竹楼上,青竹篱笆花围墙。

①有喜欢“竹楼”和“篱笆”的孩子吗?孩子们,真没想到小小的一个竹楼竟是如此可爱(贴“小”),从你的眼睛里好像已经看到了那片青篱笆(贴“青”)和那座美丽的花围墙,而且正散发着幽幽的香气呢!

②出示竹楼的图片,认识“篱笆”。

篱笆这两个淘气鬼从句子里跑出来了,现在它们想回到真正的篱笆上,谁来帮帮它们。谢谢你把它送回去了。

③把你看到的竹楼和篱笆的美读给同桌听。

青翠的竹子从地下生长起来,把我们的竹楼围了起来,特别的美。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把你看到的竹楼和篱笆的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2.妈妈彩笔画风筝,爸爸巧手编箩筐。

①有喜欢“风筝”和“箩筐”的吗?老师请他来给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②看风筝制作过程的图片。看图片,请你告诉老师风筝的“筝”为什么要戴个竹帽子?(风筝的骨架是用细竹条做的,真棒,你有双会观察的眼睛)那除了做风筝的竹条是竹子做的,就连画风筝的笔啊都和竹子有关。孩子们看(看毛笔的图片)妈妈手中的“笔”也有个竹帽子。

③妈妈就用简简单单的彩笔画出这么漂亮的风筝(贴“彩色”),你们觉得妈妈怎么样?用你们的朗读来夸夸妈妈。

④妈妈这么能干,那爸爸呢?(展示箩筐的图片)这些箩筐都是爸爸用竹条编成的。这句话中有个词语用来夸爸爸特别合适,是哪个词语呢?(巧手)

⑤女生夸妈妈,男生来夸夸爸爸。

孩子们,爸爸有一双巧手,妈妈能做这么美的.风筝,爸爸妈妈真是心灵手巧啊!现在我们一起来合作夸夸爸爸妈妈,女生夸妈妈,男生夸爸爸,准备好了吗?

3.傍晚山间笛声其,竹筒饭熟正飘香。

①正因为傣家的人们都有一双巧手,他们勤劳、能干,把傣家儿女的生活妆点得多么美好呀!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笛声)

②傍晚时分,悠扬的笛声响了起来,爸爸妈妈都收工回家了,孩子们也背着书包回家了,他们一起伴着笛声走向了小竹楼。不一会儿呀,就传来了香喷喷的饭香,原来是竹筒饭熟了呀。孩子们看(出示图片)这就是那香喷喷的竹筒饭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吧!

孩子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也闻到了那香喷喷的竹筒饭香呢!

4.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在竹乡,傣家儿女的生活离不开竹,住的是竹楼,玩的是竹风筝,吹的是竹笛,吃的是竹筒饭。所以作者说“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孩子们请你闭上眼,想想此刻的我们就站在竹楼里,闻着竹香,听着远方传来傣家姑娘清脆的歌声,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我们陶醉,此时,作为傣族人是多么的高兴多么的自豪呀,来孩子们,让我们高兴自豪的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5.背诵诗歌。美的课文,我们应该让它永远留在脑海里。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背一背?(自背、齐背)

今天,我们当了一回游客到美丽的竹乡去游览一番,你们觉得竹乡怎么样?竹乡之歌赞美了傣家的景、傣家的人、更赞美了傣家的生活。在我们游玩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一首竹乡的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生读;师写“天上挂”、“声声传四方”)

四、扩展延伸

这么美的竹乡,孩子们,请选择一个词语或句子来夸夸竹乡,用我们的声音来传递我们对竹乡的喜爱和赞美。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将今天你学到的带有竹字头的字整理出来,写到语文书p107的偏旁表中;背诵诗歌。

孩子们,远处悠扬的笛声响起来了,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的旅游吧。下课。

六、板书

竹乡之歌

竹乡什么多?

竹多。

小竹楼 ,青篱笆,

彩色风筝天上挂。

竹筒饭,竹箩筐,

篇3:《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开启思路, 从“内容”入手

平时上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作者的写作及观察方法。《济南的冬天》就是很好的范文。作者老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细致的观察, 写出了济南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的特点;通过课堂上的反复诵读和学法的积极引导, 让学生感受了“发现美”和“表现美”之间的关系。在“走进秋天”的写景作文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 以自己的心去发现美景。我让学生带来了在秋天拍摄的照片, 以及秋为主题的明信片、挂历、图片等, 我把一盆菊花也带进了教室。这样, 就把秋天带到了课堂上, 实现了学生与描写、记叙对象的零距离“互动”, 进行了一堂精彩的《走进秋天》的作文指导课。学生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句。让学生贴近生活, 也顺应了“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的说法, 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开启思路, 从“内容”入手, 能有效克服重课内轻课外的弊端。

二、以说促写, 抓“材料”储备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在学生观察、思维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说话, 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在说话中, 切实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而写出事物的特点, 是作文写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二是学生相互说自己的生活, 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说自己的感受, 在无形中储备了材料。你说, 我说, 他说, 从不同的角度说, 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 学生的思路就在这相互的点燃中燃烧, 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思维、集体创作的氛围。三是丰富了语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与同学的相互比赛中, 一个个的好词语, 一个个的好句子, 一个个的好发现都汇集到课堂中来, 这些好词、好句、好创意, 成为写作的极好养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安排了课前5分钟的演讲, 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说”的能力的机会;课堂上尽可能地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 锻炼他们主动说的意识;在写作指导课上, 我用“引导回忆”的办法, 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材料, 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 这就有了学生滔滔不绝的关于“爱的故事”的叙说, 有了关于“最难忘的人或事”的絮语, 有了关于“进入中学以后”的感慨等等。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大量地储备了写作的素材, 让学生觉得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这样就避免了写作指导中“重书面, 轻口头”的不良做法, 使学生写作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三、注重练笔, 用“片段”夯基

一般的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练笔, 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 平时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 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 大至文辞优美的文章, 小至遣词造句, 不一而足。

比如说表达方式的片段练习, 就是让学生以一种事物为写作对象, 分别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 可以各个段落相对独立, 也可以连缀成文。此项训练是针对学生对五种表达方式理解不够透彻, 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的情况设计的, 在实践中很有必要。它对于学生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一个铺垫的过程。

还有对人物的语言进行片段训练。人物的语言要求精炼和个性化。精炼就是言简意赅, 用经济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人物语言个性化, 是语文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 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 使读者观其言知其人, 闻其声便明其性。达到真正认识语言描写的妙处的训练目的。还有仿句练习、写心理活动、写场面等。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 笔头熟了, 素材也丰富了, 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 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四、改文多法, 凭“文采”亮色

俗话说:“文不改不精, 玉不琢不美。”好文章有一半工夫在于修改, “改文多法, 凭文采亮色”是我一贯的写作指导风格。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文章要自己改, 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 才能把文章改好。”可见, 训练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 是作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以下四个原则: (1) 妙笔生花, 雕琢龙头凤尾。 (2) 水落石出, 突出文章主体。 (3) 提纲挈领, 做到眉清目秀。 (4) 风行水上, 平淡亦是神奇。

具体的做法有教师批改和学生自行修改。教师修改中我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章的主要错误和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 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总批。但我一般不作具体地修改和批成绩, 为的是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接下来是学生的“自行修改”, 形式多样, 可以有自己改、小组互改等。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 “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 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 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通过这种检查, 可以修正练习中的疏漏、不足与错误, 由于学生在练习中疏漏与错误是难免的, 所以“自己修改”能力的培养更显出它的必要性。在自行修改中, 我先教学生掌握“读、删、增、改”四个步骤去修改作文。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不管多新颖的素材, 多深刻的立意, 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表现。我很注重指导学生修改语言, 让作文灵动飞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修改要求的。

1. 精炼用词, 鲜活生动

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莺穿柳浪”几个动词写出不同的飞来, 让人遐想万千。

2. 巧用佳句, 灵活多变

灵活运用各种句式, 能增加作文的魅力。长句、短句相间, 整局、散句交错, 多种修辞运用, 会让你的作文读来如风行水上。

3. 优美意境, 横生亮色

语言的形象体现在画面感。善于选择意境优美的画面巧妙组合, 会效果不错。

4. 巧借诗文, 包装思想

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句、成语, 不仅使语言添彩, 也巧妙地展示出你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5. 巧用修辞

可比喻、可排比、可拟人等,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开头:“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拟人, 很吸引读者眼球。

在学生二次修改后, 我会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进行再次批阅, 然后批上成绩, 作为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肯定和鼓励。

采取多种修改的方式方法, 改出了新意, 改出了文采, 真正实现了写作指导课“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篇4:《雨之歌》教学设计

1.赏析课文,揣摩语言。

2.分析雨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仿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仿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

活动一:预习、除障(5分钟)

1.初读课文。(自读一遍,互读一遍)

2.圈画字词、查字典、积累。

(把易错字整理到黑板上)

活动二:赏析(有感情地朗读10分钟)。

活动三:探究:雨的形象(独立思考1分钟,对子交流2分钟,班级展示3分钟)

活动四:质疑(7分)。

小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活动五:仿写并展示(8分)。

活动六:收获。

二、导学

导入:雨的图片,写雨的佳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活动一:

1.朗读课文,试着揣摩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对子再尝试。

2.学生整理的易错字可以是生字、同音字、多音字。

活动二:学习散文诗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悟出诗中形象。(浪、雨)

结合背景,把握作者感情。

探究语言及写法。

活动三:雨的形象。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在作者的笔下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活动四:质疑主旨,表达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活动五:仿写,要求见课后三。

活动六:围绕学散文诗,写散文诗谈收获。

三、备注

仿写做测试:

一粒沙,;

一棵樹, ;

一株草,;

一片云, 。

四、反思

用第一人称和比喻、拟人、等修辞,选取一物,以“ 之歌”为题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仿写句式:

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五、板书设计(略)

六、作业(略)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职教中心)

篇5: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竹乡之歌》说课表

灵武市第五小学

刘立昭

一、说教学目标:

1、认字11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写字7个,练习运用学过的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的习惯。

3、积累一个常用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并培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4、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从而激起学生对竹乡的热爱。

二、说教学重点:

积累一个常用偏旁,从带竹子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认字11个,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7个。

三、说教学难点: 积累一个常用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并培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从而激起学生对竹乡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生字卡、电子白板、视频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竹子的一张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植物你们认识吗?

2、出示一组竹林的图片,欣赏图片,边欣赏边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景象?(生自由说)谁能表达一下你刚才看完的感受?

3、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4、对板书提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儿歌,边读边用苹果娃娃标出文中的生字,并多读几遍。

2、提问;当你读课文时遇到不会读的字词时你是怎么解决的? 识字方法;问,拼,听,查,猜。

3、听录音读课文,要求:手指随老师读的顺序滑动,听准字音。

4、跟老师读,学习语气语态。

5、同桌互相读课文,如果他读得好,你就竖起大姆指夸夸他,如果他哪个地方读的不好,你就指出来,帮他读好。

6、指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认真听,听听他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词语我会认。

5、(1)、出示带拼音的词,自由读一读。

6、(2)、找学生读。

7、(3)找小老师领读。

8、(4)开火车读。

9、(5)变成没拼音的,齐读。

10、(6)玩上上下下的游戏,抢读。

11、(7)玩蝴蝶飞飞的游戏。

2、把这些字宝宝带进课文中尼还认识它吗?齐读一遍。12、2、你能用什么样的办法记住这些字。

换一换:笆—爸、把、吧、爬笛—邮、油

减一减:篱—离、筝—争、筒—同

比一比:笛(由竹子里吹出声音)—苗(田里长出的草)

箩—萝 跟—根

说一说:“笛”字组词

13、加一加:14、3、学写字。(重点指导竹,笛)

(1)、观察结构

15、(2)、生书空,师泛写。

16、(3)、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17、(4)、生先描笔顺,再描一个,写一个。

18、(5)、组词,展评。

四、小结

交流收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从课文内容与识字两个方面来说一说。

五、作业

背诵《竹乡之歌》,并把你今天学到的内容告诉爸爸妈妈。

六、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竹 笛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处处有美景,处处有特色。(图片出示)瞧!我们有被称为瀑布之乡的贵州,还有被称为雪乡的黑龙江。在那个地方白雪皑皑,就像走进了一幅冰封的童话世界一样。

2、孩子们,还记得我们我们前段时间学过的水乡吗?水乡什么多?今天刘老师还要带你们去一个更美的地方去瞧一瞧呢!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竹子,他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他的名字叫《竹乡之歌》。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了竹乡什么多?竹乡竹多,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竹”字。非常棒,孩子们快快翻开语文书第85页,在田字格上描一描这个“竹”字,看谁描的最认真。孩子们,刘老师看大家刚才美美的写字姿势,还有大家美美的写出的字,相信你们在读书时也一定能读得美美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美丽的竹乡。

二、了解“竹”字和“竹”字头。

1、齐读课文。

2、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和竹子有关的东西,用你的小铅笔圈一圈。汇报(竹楼、篱笆、彩笔、风筝、箩筐、笛子、竹筒饭)

3、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竹宝宝,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们吧!每个竹宝宝读两遍。(指导篱笆和风筝的轻声)

4、孩子们读的真棒,可是老师就有一个疑惑了,你看这么多的竹宝宝里面,“竹楼”老师知道他一定是竹子做的,一定和竹子有关,可是其他的宝贝他们没有“竹”字,为什么还和竹有关呢?

5、请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一个“竹”字,他要变了哦!(瞧,我们的中国字和我们的中国人一样,都是特别懂得礼貌和谦让的,我们的“竹”字头,为了给下面的字留足空间,所以把他的小腿收起来了,就变成了“竹”字头。所以说“竹”字头是由什么变来的呀?

6、看着七个竹宝宝在这里待了好久呀!他们离开家都好久了,他们好想回到他们的竹乡去呀!下面同学们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个竹宝宝送回竹乡去吧!

三、读中悟,悟中读。

1、孩子们,谢谢你们把这些竹宝宝送回家里去,现在老师知道在这些竹宝宝里面,一定有你最喜欢的,是不是,现在,就请你自己读课文,你喜欢哪个竹宝宝,你就多读几遍,看看他在哪个句子里面,把那个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1)、学习第一句“我家住在住楼上,青竹篱笆花围墙。” 有喜欢“竹楼”和“竹篱笆”的吗?谁愿意读一下?(他在读“竹楼”时轻轻地把头扬了一下,老师听出来了,他特别喜欢竹楼是不是)真没想到,小小的一个竹楼,如此的可爱,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第一句。(真好,老师仿佛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那座花围墙,而且还散发出悠悠的香气呢?)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图片出示,用电子白板)大家快来看“篱笆”这个淘气鬼从句子里跑出来了,现在他们想到真正的篱笆上去,谁愿意把他送回去? 孩子们,你们看绿油油的竹子,从地下伸展起来,把我们的竹楼围了起来,特别的美,孩子们,现在老师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这句,把篱笆的那种美读出来。

(2)、学习第二句“妈妈彩笔花风筝,爸爸巧手编箩筐。” 孩子们,看一看,有喜欢“风筝”和“箩筐”的吗?这么多孩子喜欢“风筝”和“箩筐”啊!那刘老师要请你美美的读一下这一块。(他读的台美了,特别是妈妈两个字读的好温柔呀!听出你对妈妈的爱了。

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老师问你们,你们见过风筝是怎么做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风筝是怎么做成的。(观看做风筝的视频)。来看,这就是风筝的制作过程,孩子们知道他在做什么吗?看到这些,老师向问一下,为什么这个“筝”字要带“竹”帽子呀!

那除了风筝的骨架子是用竹子做的,就连画风筝的彩笔也是用竹子做的。孩子们看这是什么呀!(图片出示彩笔)这就是妈妈画风筝用的彩笔了,看到这些笔,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些笔也要带帽子呢?这个笔杆是用什么做的啊!是用竹子做的,所以说笔要带竹帽子。

孩子们,妈妈就用这些简简单单的毛笔就画出那么多,那么漂亮的风筝,你们觉得妈妈怎么样啊!觉得妈妈很厉害、很能干是不是?那爸爸呢?爸爸在干什么呢?爸爸更能干。看这么多大大小小的箩筐都是爸爸用竹条编成的,孩子们,想夸夸爸爸吗?他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是夸爸爸的,哪个词?巧手,真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爸爸真是巧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合作夸夸爸爸妈妈吧!女生夸妈妈,男生夸爸爸。

孩子们,真是因为爸爸妈妈都有一双巧手,他们勤劳勇敢,所以才把我们傣家儿女的生活装点的有滋有味呢!接下来,老师想带领宝贝们一起走进竹乡人民的生活中去,你们想去看一看吗?(3)、学习第三句“傍晚山间笛声起,竹筒饭熟正飘香。”(竹笛声)傍晚时分,婉转的竹笛声想了起来,爸爸妈妈都收工回家了,竹乡的孩子们也背着书包走上了小竹楼,在竹楼上不一会就做好了香喷喷的竹筒饭,竹筒饭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好像整个空气都是又甜又香的竹筒饭。

孩子们,看一看,这就是香喷喷的竹筒饭了,竹筒饭是装在一个完整的竹筒里的。现在,大家看到的剖开的竹筒里的,白白的就是我们香喷喷的竹筒饭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吧!

孩子们读的好美啊!走出竹乡,我们已经写了这么一首竹乡的歌。看一看,刚才我们在竹乡游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写出了这样一首歌,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吧!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为竹乡写下了这样一首歌。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竹乡去玩,他们去玩的时候,也会给竹乡写好多的歌。孩子们,看一看,他们都写了什么样的歌。一起来读一读。

竹乡什么多? 歌多。

千首歌,万首歌,长笛短笛装满歌,歌唱竹乡新生活。

孩子们,看来我们的竹乡之歌呀!就是傣家儿女对他们的赞美之歌,赞美了家乡的美景,赞美了家乡的人,更赞美了家乡的生活。最后,我们来美美的背一下这首儿歌吧!

孩子们,我们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一片美丽的竹乡而感到高兴啊!最后,老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把这一首儿歌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希望你们读完以后,就把这首儿歌记在心里了。

(4)、“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在竹乡,傣家儿女的生活离不开竹。他们吃的是竹筒饭,住的是竹楼,玩的是竹风筝,吹得是竹笛,所以作者说“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去竹乡去玩了,你们高兴吗?游玩了竹乡,老师明天要带你们去更美丽的地方去玩了。今天我们先下课,好好休息一下。

五、课后延伸

1、在生活中继续查找带竹字头的字。

2、把今天课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妈听。

3、背诵《竹乡之歌》。

4、完成生字。

六、板书设计

竹乡之歌

竹乡什么多?

竹乡什么多? 竹多,竹多,小竹楼,青篱笆,竹箩筐,竹筒饭,彩色风筝天上挂。

竹笛声声传四方。

竹乡什么多? 歌多。

篇6:竹乡之歌教学反思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实物认识深刻,抽象思维是建立在直观思维基础上的。所以就针对他们听力强、记忆力强的心理特点,带学生首先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认读,再把单字从这些词语中摘离出来,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单独识记,最后把单独识记的汉字放回到课文中,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的更深领悟。

根据资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原有课件基础之上增加了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将Power Point作为主要媒体资源,将授课思路有条理的串了起来,内容涉及面广,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基础。竹林风光及竹子编制的实物图片,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利用远教资源。

具体运用如下:导课阶段出示幻灯片图画:竹林风光来诱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在指导整体感知朗读阶段出示幻灯片,启发学生去逐句理解、投身体验,尝试学习的乐趣。在突破难点时,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带有“竹字头”的生字词,因此,在读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找“竹乡什么多”,在查找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竹乡就是因为它和竹子息息相关,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找出带有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字词,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找出了“篱笆、彩笔、风筝、笛声、竹筒、箩筐”这几个词,由于这里有些东西学生很熟悉,但有的东西学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采用了《幸运52》中的猜词环节,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东西,可以好几个人一起补充,让其他同学猜,猜中后出示教师收集到的图片加以了解,既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在上《竹乡之歌》以前,我还担心孩子们能否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能否想象竹子的故乡的美丽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资源的二次看法与整合,孩子们提前预习了课文,且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很简单,所以课本内容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我让孩子们讨论我国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居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还能说出一些名字来,如:回族、蒙古族等等,说到傣家人的生活,竟然有孩子知道一些,看来课外书籍很好的补充了我们的课堂知识。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在想:语文课是不是就应该局限于课本呢?许多老师都在讲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把知识点落实等等,可很少又老师想到用一点点的时间去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此,我们的课堂仅仅是书本的课堂。为了拓展孩子们的眼界,语文课堂必须要贴近于生活。语文课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篇7:竹乡之歌课文内容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本课教学我积极创设多种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如采用猜谜语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闭眼“走进”竹乡探究文本,借助“发布会”的.形式拓展认识竹的用处等等,誓把情境教学进行到底。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也让语文这一学科悄然地在学生心灵抹上一屡愉快的阳光。

2、夯实字词教学,引导感受汉字奇妙。

由于本课重点是识字,在识字教学上我采用层层推进。第一次自读质疑,读准字音;第二次同桌互读,检测字音;第三次教师范读,听读正音。层层深入解决字的读音,并渗透了识字的方法:看拼音、听别人读、联系上下文猜字。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篱笆、风筝、箩筐、竹筒饭”等字词,形象地感知了汉字表意的特征,教给学生通过偏旁猜字义的识字方法,领略了我中华文字的传奇神韵。

3、多种形式朗读,绽放内心情感之花。

篇8:安吉卧虎藏龙的中国竹乡

这里有世界上散生、混生竹种最为齐全的安吉竹博园,有影视作品《卧虎藏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外景拍摄地中国大竹海,有天荒坪蓄能电站、灵峰寺、龙王山、藏龙百瀑、大汉七十二峰、白茶谷、芙蓉谷……处处皆美不胜收。

竹子博览园

游中国竹乡不可不看竹子博物馆,不能不游安吉竹博园。在安吉竹博园,可以一览各国的奇篁异筠,洞悉千载的竹子加工利用史。竹博园内有中国唯一的竹子专业博物馆,记述着一部6000年的竹文化史。竹博园是集竹文化、竹工艺于一体的中国竹子博物馆和亚洲规模最大的安吉竹种园的完美结合。

安吉竹博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竹乡旅游的经典之作,王牌景点。清风摇曳,竹影婆娑,占地1200亩的园内,遍植各类竹子389余种。置身其间, 仿佛走进竹的海洋,它们有的伟岸凌空,有的低矮匍匐;有的细如棒针,有的叶大如帛;有的色彩斑斓,有的古怪扭曲。

秋冬观竹,可观竹的形态,观竹秆的颜色和形状,观竹叶形,而春夏之际,观看竹笋,则更是其乐无穷。且不说笋壳呈黑绿色的乌芽笋,紫红色的金竹,青色的四季竹,也不说形如缨花枪的枪刀竹,甜的甜笋,苦的苦竹,单说那哺鸡竹和黄甜竹,就能让人瞧上半天了。

在翠竹丛中,运用独具匠心的造景艺术,述说源远流长的竹子传说和典故。泥墙垒筑的茅草房,栩栩如生地诉说着孟宗哭竹的故事;造型别致的竹庐,活灵活现地再现斑竹传说;“墨竹院”,翰墨飘香;“竹峰栈道”,更可体验一番电影《卧虎藏龙》中竹林腾飞的意境。

中国竹子博物馆是竹文化的浓缩,是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竹子专业博物馆。全馆占地12000平方米,分历史厅、资源栽培厅、文学艺术厅、工艺集萃厅、国际陈列厅等8个展厅。竹编《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世界最粗最大的巨龙竹,实心的古里竹等。博物馆以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向世人展示中国丰富的竹资源、悠久的竹历史和光辉灿烂的竹文化。

竹博园内还备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节目,如鸟艺表演、跑马、赛车、野营、烧烤、垂钓、穿竹迷宫、破梅花八卦阵、听竹音乐、赏竹舞,或是湖上荡舟,或是林中品茶……韵致无穷!

中国大竹海

清代王显承的《竹枝词》写道:“遥怜十景试春游,东岭迢迢一径幽。记得碧门村口去,篮舆轻度到杭州”。

中国大竹海位于安吉县港口乡,占地面积为666.7万平方米,相当于1万亩左右,是浙江省最著名的大毛竹示范基地,是国际国内著名旅游品牌之一,有“中国毛竹看浙江,浙江毛竹看安吉,安吉毛竹看大竹海”之美誉。

大竹海主要以大毛竹景观为主, 浩瀚无边, 山峦起伏, 蓝天白云, 置身其中宛如置身仙境。在景区的入口处, 有一冷泉“五女泉”, 传说是5个仙女在大旱的时候为拯救整片竹林而挖的, 你可以驻足品尝一口泉水, 入口清凉, 甘甜爽口。

泉的北面是影视拍摄基地,获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卧虎藏龙》中,一幕幕精彩的武打场面,飞扬的中国神韵,给许多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场竹林中的武戏就是拍摄于此。在导演李安先生构建的武侠世界中,没有笑傲江湖那样的豪气,如同他镜头里的竹海一般,代表着江湖人文中的深沉和含蓄。“平原不可望,波澜千里直”,苍翠欲滴,一览无垠的大竹海,是安吉最美的奇观。李安在影片获奖之后曾这样说过:“是安吉的秀丽山水让《卧虎藏龙》登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而在经历过《夜宴》《心中有鬼》《像雾像雨又像风》等影视剧的“洗礼”后,安吉浩瀚的竹海、原始的风光,相继透过银幕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景区的毛竹,都是纯天然野生的,对人工的依赖程度很低。竹子是防止土壤沙化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竹子与其它植物相比能多释放35%的氧气。这对净化空气、稳定地球大气成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东坡写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游览完竹海,如果你想要停下脚步静静感受竹林的静谧魅力,竹海茶吧可以满足你,从中感受竹海的从容寂静,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竹林的诱惑并不绝于此,观竹王,嬉竹泉,赏竹艺,听竹乐,玩竹戏等很多奇景就等你自己慢慢品味了。

江南天池——天荒坪蓄能电站

过了安吉大竹海,再往南走深一些,就是离安吉县城约40公里的天荒坪蓄能电站,这里号称“江南天池”。当翠竹遇到绿水,古典的中国水墨画在脑海中浮现,但“江南天池”,却是以亚洲最大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和中国竹乡山峦翠竹为背景,将水利工程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高山旅游休闲胜地。

抽水蓄能电站、天池、大竹海、天文科普基地、拓展基地、滑索、高尔夫练习场、冬季野外滑雪场和度假村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中国山水,南天池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在同类电站中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巧妙的是,除两座水库外,整个电站都深藏在千米洞内,被称为“神秘宫殿”,是震撼世界的神工之作。

藏龙百瀑

藏龙百瀑景区和“江南天池”离得很近,是新近开发的原始生态景区,坐落在密林险崖、群瀑之中,是由众多瀑布蜿蜒而下所组成,故名“百瀑”。瀑布落差最高达60米,为浙江省罕见的瀑布群。两岸千米高山对峙,奇石碧潭,古树参天,空气清新。瀑潭涧溪,龙吟传声,原始古朴。

篇9:《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关键词:歌唱;呼吸;体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4-02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第十三册第一单元

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热情很高。但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喊唱,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进入了变声期羞于开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以及如何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是老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歌曲内容,有感情地歌唱。

2.教学难点:唱准“0X”、“XX.”及“XX X”。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背景音乐《七子之歌——澳门》)

二、导入

1.师:同学们,刚才进教室时有没有注意歌曲里出现了什么地名?(生:澳门)

2.师:澳门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为什么叫“特别行政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片段《澳海渊源》,直观地了解澳门的历史背景。)

三、揭示课题

(一)初听音乐

1.学生交流听后感。

2.出示课题:《七子之歌——澳门》(说说歌名中“七子”指的是什么?)。

3.介紹歌曲的创作背景。

4.词曲作者的简介及代表作(闻一多、李海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歌名中的“七子”含义,体会“澳门”作为祖国母亲失散的“孩子”迫切回归祖国的愿望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二)师生交流并为歌曲分段,揭示歌曲的曲式结构“A+B”单二部曲式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歌曲,体验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结构,使学生对歌曲有更具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旋律印象。)

四、歌曲学唱

(一)播放歌曲伴奏,学生随音乐划拍哼唱

(二)A段旋律学唱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第一乐句。(教师应强调演唱姿势,引导学生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好听的声音歌唱。)

2.听辨旋律,感受第二乐句中八分休止节奏特点(“0 3 5-”),并准确演唱。

3.听辨旋律,用听唱法学习第四乐句中的附点节奏(“35.523|1---|”)。

4.随琴声划拍演唱A段旋律,要求学生找准拍点,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分句学唱强化学生对乐句及乐段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乐谱细节,用听唱法感受和体验“0X”、“XX.”的节奏特点,在划拍的辅助下准确演唱。)

(三)B段旋律学唱

1.教师范唱第一乐句,“053 2.1 655|…”引导学生感受弱起拍及六度音程跳跃,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

2.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此句难点指导为:六度大跳(“053”)的音准。(教学提示:演唱时牙关打开软腭抬起,笑肌微抬,气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徐缓而出,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深吸叹唱。个别演唱高音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可在气息支持下运用假声、轻声演唱,必要时进行单独练习,用低八度演唱。)

3.师生接唱第四、第五乐句。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范唱,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掌握演唱高音的方法;通过师生接唱进行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辨别出力度变化对歌曲的情绪所起的作用。)

五、歌曲处理

(一)师生探讨歌曲情绪及演唱方法

1.A段旋律抒情、流畅、力度中弱,以一种诉说的语气演唱时,表达游子离别已久、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2.B段旋律出现了大跳音程,并在高音区回旋,力度变强,表现的是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待,因此演唱的速度和音色要与A乐段形成对比。

(二)尝试演唱,可做进一步处理

(三)设计演唱方式:领唱+齐唱

(设计意图: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结合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

六、自信歌唱

1.视频欣赏:容韵琳版的《七子之歌——澳门》,谈论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

2.学生有感情地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七、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了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有感情地进行歌唱。希望你们课后能多听、多唱、多练,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

八、拓展

建议课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猜调》、《闲聊波尔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首先,我用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澳门的历史,避免教师过多的说教。其次我在这节课中特别强调了“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如在对歌曲的对比欣赏和学习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音乐体验;在聆听和学唱歌曲过程中教师设置的多处“思考”,并采用教师范唱、师生接唱、对比感受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最后,在歌曲处理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本课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综合性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10:杨树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用喜欢的方法识字,准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韵律美。

3、激发学生对杨树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杨树的课件或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观看有关杨树的课件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说说你对杨树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杨树的诗歌。

二、新课

(一)自学

自主读文,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1、自读识字:自读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标出小节序号。

(二)识字

多种形式识字。

1、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认读生字新词卡片,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小组内组织识字抢答游戏。

(三)交流

整体感知。

1、同桌合作读文。

2、小组合作,选喜欢的方式读文。

(四)诵读

合作读文,体会诗歌韵律美。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不同的方式汇报读文。

(五)评价

全方位评价。

1、同桌合作读文时,相互评价。

2、小组合作汇报读文时,全班范围内评价。

(六)写字

自学易学的生字。

1、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自主找出易学会的生字,同桌交流学习。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练写。

(七)练习

1、用几句话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树。1、先自己去观察,可以边观察边对那棵树说些什么。

2、与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4、重新组织语言,鼓励学生练习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自学

读中悟,悟中读。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喜欢哪小节就读哪小节。

(二)交流

整体感知。

1、谁能把描写大叶杨可爱形象的那一小节读出来,比一比,谁读得最可爱。

2、人们又是怎样在大叶杨下快乐地生活的,谁来读一读,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高兴、快乐、开心的语气)。

3、同桌交流学习第三小节,相互评价读文。

(三)诵读

熟练朗读,背诵全文。

1、找同学推荐学生读文,其他同学感受全文,练习背诵。

2、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3、分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四)写字

集体合作探讨,突破难点字。

1、认读剩余几个生字并扩词。

2、“向困难挑战”,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准地学会这几个字。

提醒注意:“谢”中间“身”撇不出头,感字里面的小横不要丢。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练写生字。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五)练习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大叶杨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它也一定很快乐,因此大叶杨常哗啦啦地唱歌,同学们听过吗?

想一想,大叶杨会唱什么呢?

2、读一读《记住》。

可采取自读识字、同桌合作读文识字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曹庄小学  祁建华

篇11:《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溧城中心小学 黄秋瑾

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每一句话读连贯,并注意音量的变化。2、学会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2、我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3、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二、初读指导。1、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 2、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三、理清课文重点第一节第一层,从空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第二节第一层,从时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第一节第二层,讴歌自古以来长江的功绩;第二节第二层,讴歌在新的时代长江的功绩。四、指导写字。 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学生自学生字词。(1) 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学生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1、长江之歌(第二课时)

溧城中心小学 黄秋瑾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听写生字词。二、指名朗读课文。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2、引读课文。 2、精读第1节: (1)自由读, (2)指导朗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3、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指导朗读,师引读: (4)指导朗读第2节。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3、练习朗读。五、学唱歌曲。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交流。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播放多媒体资料,了解长江

篇12:《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含有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品读体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澳门”一节。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多媒体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指名说说自己搜集的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了解背景,激发情感。1.先让我们来一同欣赏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

教师介绍: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这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词。1.师范读。

(注意读时语速较慢,语调沉痛)2.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指导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襁褓、虏去、梦寐、嗍、啖、脂膏、号啕)3.指名读,纠正字音。4.伴乐朗读。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三)再读诗歌,体会诗情。

1.指名读《澳门》(注意要有感情朗读)

2.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记:你理解诗歌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重点引导:借助多媒体理解:“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一句话的深刻含意。

三、练习

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这首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

“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请同学们再读《澳门》来体会他所表达的情感吧。

五、作业

1.背诵《七子之歌》中的“澳门”一节。2.课下搜集《七子之歌》的其它几首诗歌。

课后习题

《七子之歌(节选)》习题

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字。

自怨自艾________

冀________

迄________

臆_______

2.比较后组词。

港()

虏()

巷()

虑()

二、综合题

1.诗中所说的“母亲”、“生母”是指________。从修辞角度看,这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2.怎样理解“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提高题

一流风景胜地——漓江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

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

而且因为水的流动

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

也随着船的位置

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1.给下面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犹如:(1)如同

(2)还

陶醉:(1)喝酒过多神志不清。(2)沉迷,过分地爱好。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

(1)全世界一致认为。()

(2)东西很多很好,眼睛来不及看,一时看不过来。()

3.给第2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4.这篇短文主要描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惩治

希望

臆测、推测 2.香港

街巷

俘虏

考虑

二、综合题

1.祖国 比喻

拟人

2.“你”是祖国的拟人化,“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是说澳门人民没有忘怀祖国。

三、提高题

1.犹如:(1)

陶醉:(2)

2.(1)举世公认

(2)目不暇接

3.,。。

4.描述了桂林漓江风景区的奇丽景色。

板书 七子之歌(节选)

离开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 香港

梦寐不忘

地位险要

篇13:《竹乡之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将从分层的方式、分层教学的设计、分层评价的建立等方面呈现学校在实践初期的具体做法与思考。

一、合理分层——学生自选与摸底测试相结合

根据学校的师资配备, 目前我们将初一年级的唱歌课分为A、B、C三个水平层级的课程, 并采用学生自选与现场摸底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层。首先, 学生可根据分层要求及自身条件、爱好、自选标准 (见表1) , 初选并填写“音乐学历档案”前三项 (见表2) 。其次, 教师根据学生在现场测试中“视唱练耳”与“专业展示”两项测试的要求 (见附1) 进行打分。之后, 教师将测量数据汇总制成标准数列表, 统计处理结合以上学生自选及两项考核, 综合评定学生等级并进行分层公示, 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音乐学历档案”。这样, 教师不但能快速了解每位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 清楚每位学生的薄弱环节, 还能及时有效地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附1

【视唱练耳】测试要求:

1. 教师弹奏听音试题前先给出标准音。

2. 每道题听两遍, 教师从自然音阶中任意组合成三音组、五音组并选择单音进行听力测试。

3. 测试内容包括:

①听力测试:三音组——三道题30 分, 五音组——两道题20 分, 单音——五道题10 分

②视唱测试:抽签选择一条视唱曲, 满分20分。

【专业展示】测试要求:

1. 自选歌曲进行演唱。

2. 音准10 分、节奏10 分、表现力10 分。

二、差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 我们在唱歌课教学实践中尝试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上寻求突破点。

1. 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出发点、方向和最终归宿。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 A层学生演唱的音高、节奏准确率高, 音乐基础好, 因此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能够有感情、有表现力地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背唱歌曲, 并能够客观评价他人的演唱”, 这样的目标能带给学生更高的挑战;B层学生在演唱的准确性上有欠缺, 这是他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能够完整、流畅、准确地背唱歌曲”;C层学生音乐基础能力弱, 过度要求其演唱的准确性会大大降低他们学习的热情, 因此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能够完整背唱并知道歌曲的创作背景” (见表3) 。

2. 学习方式分层

首先, A层学生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为主, 这种“问诊式”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驱力,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B层学生参差不齐, 有些是因为听的能力弱被分到这个层级, 有的则是因为唱的能力弱被分到这个层级, 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能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从而更有效的组织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C层学生更需要老师的亲身示范, 这种“示范—模仿”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他们快速提高现有的演唱水平 (见表4) 。

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 A层水平的课程在具体实施时, 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 调整呼吸方式和演唱音色;随后用钢琴弹奏歌曲让学生听记旋律, 巩固学生听辨与记写的能力;待学生对歌曲基本熟悉后运用自主视唱的方式学习歌曲, 再在其演唱的基础上分析歌曲结构和情感, 让学生唱得更有表现力;最后学生尝试多样化的演唱形式进行展示。B层水平的课程在具体实施时, 先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 随后进行发声并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随后让学生独立视唱歌曲, 并在发现不足后分小组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最后完整汇报演唱成果。C层水平的课程在具体实施时, 教师可先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演唱音高的准确度;随后用钢琴辅助、教师逐句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模仿演唱;待学生能完整演唱时让其了解歌曲背景, 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全班完整齐唱。

3. 教学内容分层

首先, 针对不同层级, 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期所占的比重应该有所不同。例如, 在初一第一学期中, A层学生视唱练耳基础好, 因此, 他们学习音乐基础的比重应该少些, 而在歌曲演唱的比重上应该多些;B层学生在学习视唱练耳与歌曲演唱的比重上应该基本保持平衡;C层学生在学习视唱练耳的比重上应该多些, 而歌曲的演唱上则应少些。

其次, 针对不同层级, 在学习深度上也应有所不同。例如, 在初一第一学期中, C层学生仅要求掌握由“mi、sol、la”三个音组成的听辨与视唱;B层学生要求掌握由“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的听辨与视唱;A层学生要求掌握由“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组成的听辨与视唱。

再次, 针对不同层级, 在学习量上也应有所不同。例如, 在一个学期内, C层要求完整背唱一首歌曲;B层要求完整背唱两首歌曲;A层要求背唱三首歌曲。

4. 教学评价分层

首先, 针对不同层级, 评价方式应该有所差异。比如A层听的能力强, 在课堂中应以“生生互评”为主, 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B层上课多以小组合作为主, 所以评价也应以组内评价为主。C层学生听的能力较弱, 应以老师的评价为主。

其次, 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有所差异。比如在评价A层时, 应注重其演唱的方法、情感、音色, 以及演唱形式的多样化 (齐唱、二声部的合唱、独唱等) 。因B层在节奏或音准上还有欠缺, 因此评价的侧重点是演唱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流畅性;C层学生有些在入校时不识谱, 因此评价的侧重点是识谱的熟练度及对歌曲相关音乐文化的了解。

再次, 分层教学的评价还应体现在持续性和多元化上。其中, “持续性”包括最初的摸底评价到课堂跟踪评价再到期末汇报的评价, 并为每位学生建立“音乐学历档案”, 记录他们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师评、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上, 还应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把学习成果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 比如期末各年级教学汇报的音乐会, 包括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等多元的评价。

篇14:《唱响自信之歌》研讨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81-02

一、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及难点

1.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二框《唱响自信之歌》。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培养自信的几种方法;(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悦纳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4.教学难点:理解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关系,将个人自信上升为民族自信。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与自负心理,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帮助中学生找到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方法:北京四中网校交流法、Q群空间讨论法、体验法、活动探究法等。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北京四中网校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将以下问题发布到北京四中网校平台,让学生在晚自习时间利用平板电脑(我校因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现实验班两人一台平板电脑)进行预习:

(1)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语言表达能力差,教书吃力、不合格,但他发现自己长于科研,于是增添了自信心,致力于数学研究,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2)国际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年轻时去攻读物理实验,但是他自己说:“我动手能力差,好多事情不会弄。”别人都说:“哪里有爆炸声,哪里就有杨振宁。”后来在导师泰勒先生的指导下,他改学理论物理,发挥了他善于理论研究的特长,终于发现宇称不守衡理论而获诺贝尔奖。

教师明确:他们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我们树立自信的基础。那么,你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了吗?我们应该怎样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学生活动1:晚自习用平板电脑进行预习。教师在后台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通过测试功能发现学生认为教师所提问题的阐述方式比较空洞,没有说服力,全班有80%的同学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认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学习要求,于是教师及时将教案调整为展示陈景润、杨振宁的图片,提问:

1.你能讲述他们的故事吗?

2.从故事中,你能总结出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在网上进行热烈的讨论)

生1:陈景润获得成功的故事,说明他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他更加自信,最终走向成功。

生2:他们两个人之所以走向成功的共同点是:看到自己的长处并把它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

…………

教师在后台总结:陈景润和杨振宁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为自己喝彩、为自己鼓励,最终都走向了成功。可见,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自信的知识。

【设计意图:运用北京四中网校丰富的资源,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先给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提问,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网络交流,可以避免传统预习中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而产生畏难情绪的弊端,同时也避免了传统预习中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情、课堂教学效能低的不足。而通过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提前将知识给出,辅导作用得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效发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并与同伴协作,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依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法,为下节课获得更丰富的学情数据做好准备,教学针对性更强。】

(二)看到进步与长处

教师在了解学情后,将讨论的主题“生活中你是个自信的人吗?如何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前发布在班级QQ群上,让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或利用手机进行网上交流。部分讨论内容如下:

生1:我认为我很差劲,我的成绩一直都很不好,总是排在倒数,老是跟不上别的同学,我感到好自卑!

生2:在生活中,我是一个不自信的人,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面对,许多事情都因为没有自信而逃避,不敢去面对。

生3:今天比昨天做得好一点,也是成绩,也是进步,更是优点、长处。

生4:课上随意讲话的现象少了,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这是进步,也是优点与长处。

…………

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在QQ群上讨论的内容投影到白板上,学生们有了课前的基础,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非常激烈。(讨论内容略)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是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探讨。QQ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交流方式,通过Q群拓展小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小组讨论成为部分尖子生的“独角戏”的弊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内容。】

教师总结: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断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喝彩,相信自己,把优点和长处最大化,让它们成为你前进的动力,终有一天你会走向成功!那么,如何增强我们的信心与实力呢?

(三)增强信心与实力

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29中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是怎样增强信心与实力的。

生1: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生2:在回忆过去的成功经历中得到鼓舞,增强信心与实力。

生3: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完成的任务上,力争把事情做成功,坚持就是胜利!

教师总结:要增强信心与实力,就要努力向着前进的方向奋斗,不断超越自我,迎接挑战,才能走向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实际,在交流中体会感悟并得出结论,找到增强信心与实力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做自信的中国人

教师出示以下内容:1.刘翔、黄楠、邓亚萍等中国体育健儿为祖国夺得金牌的图片以及他们的感人故事。2.中国“神州十号”“嫦娥一号”成功飞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

提问:看了以上图片和视频,你有何感受,你想说什么?

生1:我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中国加油!

生2: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与自豪,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生3: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教师总结:我们要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好准备。作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呢?

生1:热爱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生2: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报效祖国。

生3:做一个中外友好往来的使者,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我们充满了自信!

【设计意图:通过爱国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体会祖国的强大,从而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并将个人自信上升为民族自信,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师总结知识要点(内容略)

教师提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唱响自信之歌呢?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总结,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堂,检查学生的总结情况,并运用智能手机随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好的案例。教师在检查中发现以下学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生1:看到进步与长处,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比如今天的作业写得比较工整,也是进步,值得鼓励,让自己更加自信。

生2: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把它们最大化,你就会更加自信,更容易走向成功!

生3:除了个人要自信之外,还要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个人的自信才有更坚实的根基!

教师运用手机同屏器,将以上几位学生的观点当堂展示在白板上与全体学生共享,将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设计意图:利用手机同屏器可以让投影机与手机同步连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将教师从电脑操控台上解放出来,使课堂的互动更有效。】

(六)教师总结(略)

(七)教师寄语

同学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自己更加自信,从而唱响我们的自信之歌!(播放《我相信》背景音乐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1.看到进步与长处——自信的基础

2.增强信心与实力——重要支柱

3.做自信的中国人——将个人自信上升为民族自信

注:此教学设计荣获2015年全国第十三届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决赛一等奖。

上一篇:高二16班作文下一篇:服装店规章制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