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2024-04-28

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Task教学中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教师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活动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科学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必备的本领之一。

2、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难易适中,如果活动内容过浅显,则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如果活动内容或形式过于复杂,则会使学生产生情绪。如果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高,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活动,以降低活动难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如果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低,教师则应为学生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正所谓,备学生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教师应该懂得因材施教,懂得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3、课堂提问要简单易行、贴近生活、真实有意义,这种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

4、不能忽视语言形式的补充、操练、适时纠正,常用、必用的词汇和句型要有一定的反复训练和输入量。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形式才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加以运用。

5、在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做到客观、公正、公平,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要防止评价流于形式,或因评价不当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或厌倦情绪。

篇2: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大树墩小学 梁小凤 2018年5月28日

教学目标:

1、复习一般过去时态并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与积极性性,以及培养他们运用语法知识的交际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动词过去式的变换形式

2、能灵活运用过去式。教学难点:

一般过去时态的构成,掌握过去式的变换形式,能灵活运用过去式。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般过去式概念:

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谓语动词要用一般过去式。经常与

yesterday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last night(week, month, year…)two days ago, a week ago,three years ago… in 1990,(in 1998…)等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

二、分类: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实义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

1.Be 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有人称和数的变化(am is 的过去式为was;are的过去式为were.)

2.实义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三、复习行为动词的过去式的变化规则: A.规则动词的变化规则:(1)一般动词直接加-ed 例:clean wash stay watch cleaned washed stayed watched(2)以e结尾的动词直接加-d live use lived used(3)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变y为i再加ed 例:study try studied tried(4)以重读闭音节结尾,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双写最后这个辅音字母,再加ed 例: stop drop stopped dropped B.复习有规则动词后面的ed的发音 C.熟记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四、复习一般过去时态句型

五、课堂操练巩固(Look and say)

六、找错误(Share eyes)

七、超级变变变(句型训练)

八、我会做,课堂练习训练。

九、作业布置

篇3: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本研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母语为普通话和广东话的高级水平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一般过去时态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问题:

1) 英语口语中过去时态习得的错误成因是什么?

2) 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 (普通话和广东话) 的英语过去时态错误类型和错误概率是否有差异?

3) 学习者对英语过去时态的习得是否受到人称的影响?

1.2 研究步骤

1.2.1 问卷调查

首先, 设计一个语言背景调查问卷, 此问卷包含三个部分:个人信息、基本语言背景和英语背景。问卷设计的目的是查明调查对象的语言学习历史、语言水平和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习惯, 从而有效地控制研究对象的是母语为普通话和广东话的高级英语水平的学习者。

1.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选择了四名年龄在19-22岁的香港中文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两个受试者母语为普通话 (Zhang&Jin) , 两个受试者母语为广东话 (Alex&Alvin) 。实验对象都曾参加过国际英语测试雅思考试 (IELTS) , 其成绩为6.5-7.5, 日常授课都是英文, 以此确保研究对象都是高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

控制组选取1位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 收集的数据作为标准的英语口语输出, 以供和实验组比对参考。

1.2.3 任务设计

为了获取实验对象自然状态下的输出的口语数据, 本研究设计了四个口语任务。两个是个人任务, 第三个是根据之前任务设计的访谈, 第四个任务是对话交流。不同的任务包含不同的主题, 目的在于收集足够的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下所输出的英语一般过去时态的口语数据。

1) 图片描述任务

受试者被要求描述两个系列图片。图片来源于英语教育网站, 并精心组织改编为与受试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 以诱导受试者以第三人称并且使用过去时态描述。每个系列图片描述时长为2分钟。

2) 用既定话题讲故事

受试者要求根据给定话题讲故事, 话题主题贴近生活, 每个话题1分钟准备时间, 1分钟讲演时间, 共两个故事。此测试诱导受试者以第一人称并且使用过去时态讲演。

3) 访谈

受试者接受实验员的访谈, 访谈内容围绕前边两个任务展开, 以诱导受试者运用过去时态说出有效的口语数据。

4) 话题交流

受试者被随机安排谈论一个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即大学生活。受试者有30秒准备时间, 话题进行5分钟。

2 数据分析

2.1 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一般过去时错误类型

本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 (qualitative method) 描述数据。本研究将收集数据中的英语过去时态的错误分为时态选择错误和时态形式错误两种类型。由表1可知, 时态形式错误所占比例 (5.26%) 远远小于时态选择错误的比例 (94.74%) 。

时态选择错误有三种, 分别为错误地使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错误地使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错误地使用现在进行时代替一般过去时。其中, 使用一般过去时代替一般现在时的错误概率最高, 占比90.23%。

时态形式错误指的是时态运用正确, 但是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形式有误, 例如, 受试者错误使用某个单词的过去式, 把“stood”说成“standed”。

2.2 母语为普通话和广东话的学习者对比分析

动词可以分为规则动词 (regular verbs) 和不规则动词 (irregular verbs) 。通过将普通话和广东话为母语的学习者的英语一般过去时态错误分别按照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分类比对, 由表2和表3的结果表明, 母语为广东话的学习者在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错误率均比母语为普通话的学习者高。

2.3 英语一般过去时态错误与人称的关系

表4总结了学习者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语境中一般过去时态的错误率, 经比对, 并不呈现一致性, 由此可见, 学习者所犯的过去时态错误与人称并无明显的关系。

2.4 本研究的其他发现

1) 本研究发现, 学习者在“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错误率很高。其中, 把过去时态错用为现在时态的概率较高, 为90.48%, 把现在时态用成过去时态仅占9.65%。具体的错误类型中, 错误率最高的是把“was”用成“is” (76.2%) 。

2) 所有的学习者都有自我修复的意识, 但是自我修复的比例较低, 仅占9.02%。学习者倾向于把一般现在时修正为一般过去时。如:

3错误成因分析

3.1 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是由语言学家Selinker (1972) 提出的。Selinker认为, “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保留与它的目的语有关的那些石化了的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次系统特征, 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 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语言的石化现象是一种必然现象, 尽管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都是高级英语水平学习者, 已经掌握一般过去时语法规则, 但是他们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 也会无意识地出现错误。

3.2 母语迁移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母语迁移很容易被忽视。根据Lado (1957) 的研究,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L1与L2在结构用法上的差异程度与学习者习得的难度成正相关。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越大, 语言负迁移就越多。学习者母语的干预会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的习得, 语言负迁移是造成学习者犯错的原因之一。

英语和汉语的时态有很大不同。在英语中, 共有16种时态, 动词的不同曲折变化代表不同时态。而汉语动词既没有词形的曲折变化, 也没有明显的时态标志。普通话中“过”和“了”用于标记过去时态, 广东话中还会用“咗”标记过去时态。英语中通常为动词加后缀“-ed”标记过去时态。因此, 当学习者习得英语一般过去时时, 他们通常会从母语中迁移相关语法规则, 从而导致其可能错误地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

3.3 自我修正

Schegloff et al (1977) 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将自我修正定义为会话中常见的行为, 即当说话者没有真实表达内容, 忽视了重要信息或者不恰当地表达时, 会修正他们原有的会话。Levelt (1983)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定义自我修正是语言监测过程的表现, 在会话中, 人们会持续监测和检查他们的话语是否恰当, 当话语信息表达不恰当时, 说话者无须对方干涉, 他们会进行自我修正。

本研究中, 四个研究对象都有自主改正错误的行为, 即进行了自我修正 (self-repair) 。但是由于学习者自我修正的概率较低, 因此可以判断学习者自我监测并修正的功能并不够强大。

3.4 心理因素影响

Krashen (1985) 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即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者的输入起到过滤的作用, 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他认为, 影响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有动机、态度和焦虑等。学习者在运用口语时的不自信、消极的情绪, 会阻碍语言习得, 从而导致口语水平停滞。

Maclay and Osgood (1959) 所做的研究表明, 语言学习者在词汇选择上, 与功能词选择和词缀选择相比, 更注重内容词的选择。这可以解释二语习得者有时会忘记使用过去时态的现象。当中国学习者说英语时, 他们忙于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表达, 对动词的时态的选择及词汇的曲折变化的关注相对较低。因此, 在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往往会有紧张的情绪, 尤其是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 更易考虑问题不全面, 这也是导致学习者犯一般过去时错误的原因之一。

4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级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一般过去时的错误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如中介语石化现象, 母语负迁移, 自我修正意识, 心理因素等等;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 其对英语过去时态的掌握水平也不同;学习者所犯的过去时态错误与人称并无明显的关系;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一般过去时态习得时“be”动词错误概率较大。本研究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教师应该注重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的运用, 即将一般过去时中英文语法点的不同点展现给学生, 避免母语负迁移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2) 教师要借助意识提升法 (Consciousness-Raising) 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测和修复意识, 指导学生的口语输出。意识提升法可以使学习者更多地关注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减少语言输出错误 (Rutherford, 1987) 。例如, 在英语一般过去时习得中, 教师应该注重对错误率较高的“be”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的语法讲解, 以强调其重要性。

3) 教师应当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关注学生个性特点,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 对学生在语言习得中的错误保持较高的容忍性, 帮助学生树立二语习得中口语会话的自信, 以提高其在口语表达中的连贯性、流利性和准确性。

摘要:第二语言学习者输出目标语口语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错误, 即使高级水平学习者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本文以高级英语水平的中国学习者为对象, 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具体分析了母语为普通话和广东话的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运用中一般过去时态的错误, 探究错误成因, 研究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习得的差异性, 以及英语一般过去时态习得是否受到人称的影响, 并针对研究结果总结教学实践意义。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者,英语口语,一般过去时态

参考文献

[1]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46-59.

[2]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1-4.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Ann Arbor, 1957.

[4]Levelt W J M.Monitoring and self-repair in speech.Cognition, 1983 (33) .

[5]Maclay Howard, Charles E.Osgood.Hesitation phenomena in spontaneous English Speech[J].Word, 1959, l (5) :19-44.

[6]Rutherford W E.Second Language Grammar: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 1987.

[7]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3) :209-231.

[8]Schegloff E A, Jefferson G, Sacks H.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7 (53) :361-382.

篇4: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家族相似性 一般过去时

一、引言

在目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原型问题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国内外早己涉及到了语义、句法、语用及词典释义等等方面。结构主义的代表乔姆斯基以及功能派的典型代表韩礼德,他们都是对英语的过去时态从用法或者结构上作过多阐释,但是对于过去时态的用法的形成原因则无能为力。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的角度探析英语过去时态的各用法,并发现过去时态的形成和词汇的形成一样,都是基于原型的。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们提出的重要观点。最早是见于亚里士多德时的经典理论,该理论仅仅是基于先验的猜想(prior speculation)。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 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属相似性理论。到了70年代,罗施(Rosch) 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的认知(pre-linguistic cognition),焦点色在感知和记忆中是突显的,比其他颜色辨认的更准确,学习和回忆的最快。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形;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是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三、英语过去时态的认知范畴分析

传统语法学家对于英语时态用法的分析,基本都是规定性的、所以选择更是唯一性的。而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过去时态则强调了在时态范畴中,其用法具有中心与边缘、重要与次要之分,其界限具有模糊性,在同一时态范畴中,其选择并非唯一的,只是其认知参照点不同而己。

范畴化是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属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当然英语的过去时态的范畴化过程也具有这种延展性,它是以一般过去式为中心和原型,以过去进行和过去完成时为边缘成员向外扩展,形成时态的意义链,最终构成一个时态的网络系统。

下面来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来具体解析英语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1.一般过去时态的原型用法:一般过去时(did +其余成分)用来表述某个事件是发生在说话的时间之前的,或者某种状态存在于说话的时间之前。也就是说,过去时的基本意义是指称性的,其参照点当然是说话人的这一刻。其实,换句话说这种指称性就是过去时的原型意义,即它的中心意义,也可以说是这一范畴的中心成员。

(1)We went to Beijing last year.

(2) There was a happy party in my home yesterday.

但是,过去时也会有非指称意义,比如在描述历史事件时,那些事件是彼此互为参照的,而不是以我们描述这些历史事件时的具体时间为参照的。由此展开,过去时还可用于各种文体的叙述中,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就纯属想象了,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也就无从谈起它们是发生在写作的时间之前还是之后了,因此通常小说中基本的时态是过去时。

2.一般过去时态的非原型用法:然而英语中的过去时态还有另外两个与过去时态看似毫不相干的重要意义,一个表示虚拟性(见例句(1)-(4),而另一个则表示和缓语气(见例句(5)-(8)),因为它们与过去时具有很少的共同特性,因而由此成为“英语一般过去时”范畴的边缘成员,其成员地位明显不如前者。

(1)If I were you,I would take an umbrella.

(2)If I knew the telephone number,I would tell you.

(3)It he were to come here,he would tell us about it.

(4)If he were free,he would help us.

(5)Could you lend me your pen?

(6)Would you mind my opening the door?

(7)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

(8) She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her.

从以上过去时的所有用法中,可以看出英语过去时态范畴中,中心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该范畴中,各个成员间确实具有家属相似性。在英语的过去时态中,表示发生在说话时刻之前的一般过去时是过去时的原型范畴;于是构成了过去时的基本等级范畴,享有中心的位置和地位。然而,过去时态却又是更高的上位等级——时态的成员;同样,过去时态又有更细的更具体的下位范畴,它可以更进一步地切分为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将来时,各个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划分是模糊的,所以过去时态的选择也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四、结论

目前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理论都已经被广泛用来解释语言现象,可见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析英语的过去时态,是对传统语法的极大挑战,它也用事实证明了它的理据性。这不仅解决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现象的困惑,也给学习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但是不得不承认用原型范畴理论来研究过去时态还会有很大提升空间,还有待更多的外语爱好者以及研究者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R,Taylor.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篇5: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一、说复习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复习课动词时态专项。针对目前所复习的时态内容节选的的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进行归纳总结。动词时态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新目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同时在语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为学生知识拓展和综合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因此理清这三种事态的用法对学生以后复习现在完成时,过去将来时及其他语法项目做好铺垫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这三种时态也是中考的考点。

二、说复习目标

本节课教学,我把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的构成及时间状语作为重点,把如何正确使用并分析句子时态作为难点。

1、知识目标

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法则,让学生对这三种时态从构成到常见时间状语进行归纳总结。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掌握句子时态并能正确判断时态,完成中考练习从而提高中考应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师生在教学中的双边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知识间的相互应用,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充满自信,遇到困难,不灰心,不言弃,为中考背水一战。

三、说学生

由于多种时态并用,以及其他语法的出现,学生难免对各种时态混淆,所以有必要利用本节课指导学生对这三种时态系统的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带动学生并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

四、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在用中学,学中用”复习课的任务是梳理知识,查缺补漏,巩固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涉及了以下教学方法。

1、先学后教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主体性,教师连接中考习题,检测自学程度。

2、任务型教学法在总结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的任务,这样既能巩固本节课重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五、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互助学习法和练习法复习,让学生将学到的的知识运用于语言情境中,活学活用。

六、说理念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概念,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对动词时态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构建知识同时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七、说过程

在复习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复习质量,通过精讲精练深化复习。

1、展示本节课的课标和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讨论三个时态的构成及常用时间状语。

3、连接中考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4、将三个时态融合,做2张练习的幻灯片。

5、挑战,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将学过的东西运用到试题当中。

6、总结:抽问学生今天所学内容。

篇6: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摘 要:英语时态被看作是除语气和情态之外的另一种实现人际功能的手段。语篇中时态选择的主观性会产生不同的人际功能。科技语篇作者在撰写科技文章内容的同时与读者产生交流。时态在科技语篇中的选用有一定的限制,但能体现作者要传递的主客观信息,具有人际功能。文章主要以韩礼德的人际功能为理论基础,对一般过去时在科技语篇阅读理解中的人际功能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际功能 一般过去时态 科技语篇 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248-03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科学技术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我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大。我国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从高校本科教学开始,各高校在大学生的本科学习期间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科研能力。大学本科教育普遍会选用相应的科技语篇教材,通常是专业性、学术性比较强的文章。我们知道科技语篇是科学技术的载体,用以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有其特定的信息知识模式和语言特点,具备客观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等特点。研究科技语篇的阅读理解是为了更好地使读者认识科技知识的基本特点和操作过程,从而有助于指导实践。李洪儒指出,“说话人与话语同在。人具有目的性。因此,作为语言的现实存在方式,话语必然具有说话人的目的意向。”换言之,科技语篇作者都有目的性,是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交流。在科技语篇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背后却蕴藏着至关重要的人际交往动机和目的。从读者角度探索科技语篇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人际意义尤为重要,它有助于读者掌握作者的理论思路和发展。时态在科技语篇中的使用普遍比较简单,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其发挥的概念功能上,对人际功能的研究没有深入开展。通常来讲,时态与时间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在科技语篇中我们发现时态不一定与时间一一对应,同一形式可能生成不同意义或不同形式含有同一个意义。因此,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就会产生感情色彩上的变化,生成出丰富多彩的情感意义和复杂细腻的语用含义,我们称为“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是动态的,影响语言交际的进行。从这个意义说,对时态的人际功能的分析能帮助读者在阅读中更好、更全面掌握作者所传递的全部信息结构。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一般过去时态在科技语篇阅读中所发挥的人际功能,以期通过研究提高大学生的科技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二、国内外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时态的研究比较丰富,从不同方向展开,如哲学研究,逻辑学研究以及语言学研究。学者对各方面研究都有大量的成果。但在历时的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争议,并没有形成共识。哲学与逻辑学研究者认为时态与时间联系紧密,是命题真假的必要条件。而语言学研究者则认为时态是基本的语法范畴,是动词屈折变化的一种形式。近年来,语言学家也逐渐开始关注时态的功能性,有人认为时态的功能仅限于概念功能,但也有人认为时态的功能远不止此。逻辑学家最初对时态的研究从逻辑学的创始人Aristotle开始。他认为时态是命题真伪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时态,命题也不能称为命题。英语早期时态传统模式认为时态有5种: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这一模式在后期研究学派中产生分歧。如缩减派认为只有两种时态,即过去时和现在时。对于将来时,缩减派一直持否定态度。M.A.K.Halliday将时态分为首要时态和次要时态,体现主观时态,时态时间结构之间是序列关系。语言学家不仅关注时态的形式构成问题,对时态的意义功能研究也是没有停止步伐。有的学者认为时态就是反映客观时间,与时间有一一对应关系,也有学者认为时态与时间虽有联系,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可以是主观世界的表达。M.A.K.Halliday在陈述语言的人际功能时提出,实现人际功能的手段主要有两种:语气和情态。而语气包括两个部分,即主语和限定成分(属于动词词组的一部分)。这里,限定成分又分别指时态或情态的助动词。所以,时态间接的具有人际意义。系统功能语法学家加的夫模式的创始人P.Fawcett对时态所呈现的人际功能进行过描述,他认为时态可以表达很多人际意义,如礼貌性的交际,或者与事实相反的事件,或者是虚拟想象的情形等。

国内学者对时态的研究也不断丰富起来。李洪儒在对语言的分析中指出,“语言研究与人的探索可以并且应该联系结合起来,人在语言中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主观意义,也就是说话人意义”,并且还提出“语言中既有世界因素,又有人因素,是这两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观点。可见,国内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意义、人际意义开始感兴趣,并有序地开展起来。时态作为语言中的语法范畴自然也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何伟也提出将来时的标志词will和shall也有情态用法,并详细地区分二者进行时态和情态用法。何恒幸(1999)就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重要的是他还针对不同的语篇类型提出时态的不一致现象,提出不同的时态语篇类型可能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而这种语用功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人际功能。

三、时态与人际功能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解,我们将时态归属于语法范畴,实现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使小句或语篇更加具有逻辑性。从这一点来看,时态似乎与人际功能没有任何关系。然而,从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中发现,时态与人际功能不是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实现人际功能的手段有两种,即语气与情态。前面我们探讨了时态的情态用法,从中可以看出,时态在某些小句中完成人际功能,实现人与人或人与世界交往的目的。用M.A.K.Halliday的理论讲,就是作为交换的小句实现人际功能。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言语的4种功能也不能简单地用词汇堆砌就能实现,需要小句中的内部构件共同完成。

其次,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两个部分组成。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提出后者,即限定成分是时态或情态助动词。限定成分为主语服务,缺少限定成分的主语,就没有意义产生。时态在小句构成中具有逻辑关系,既可以表述现实也可以包含主观意义。系统功能语法将构成小句的语气附加语区分为时间、情态和强度3个范畴,指出时间情态与限定成分中的时态关系密切。可见,时态多次提到,在语气与情态中研究,这都体现时态与人际功能的密切关系。

另外,根据前面所述,时态与时间的不一致性也产生特殊意义。时态已经不再是单纯构成小句的语法手段,时态也是一种交际手段。在作为交换的小句中,交换实施步骤的选择具有主观性,那么时态在实现交换信息或物品与服务中的人际作用就会凸显出来。说话人(作者)对动作、事件或状态的看法和判断,一定会通过小句有所体现,因此小句里时态的主观选择就蕴含着丰富的人际意义。我们认为,时态与人际功能之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四、科技语篇总的常用时态:一般过去时

除一般现在时以外,科技语篇常用的时态还有一般过去时。从用法上说,一般过去时主要描述在参照点之前发生的动作或状态,简单说就是过去所做的动作或存在状态。然而,在英语虚拟语气中,一般过去时就不再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失去该时态本来的含义,表达与事实相反、不可能实现或难以实现的动作。例如:

(1)Prior to this dimensions of pillar were largely determined by experience based on trial and error.(在这之前的房柱尺寸大都取决于反复尝试得出的经验。)

(2)Bieniawski(1981)represented very good classic approach to pillar design.He at first described the issues involved in pillar design,and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available methods and then represented a logical,step-by-step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coal pillars dimensions in room and pillar mines.(Bieniawski提出了非常经典的房柱设计方法。他首先描述了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房柱式采煤中房柱尺寸测量的逐步方法。)

(3)In coal seams,when a coal seam was mined first,the surrounding strata shall be deformed and disturbed to a certain degree under the effect of mining.(在地质煤层中,当开采发生时,周边的地层在某种程度上会发生变形。)

(4)If it were possible to divide the magnets until we reached the molecules,we should find each molecule to be a magnet.(如果能把磁铁分割到分子那么小的话,我们会发现每个分子也是一块磁铁。)

例(1)和例(2)中的一般过去时表述在参照点之前发生的动作。如例(1)中说“在这之前的„„”,这是参照现在时间描述过去的动作或状态。例(2)也是比较典型的过去动作的发生,Bieniawski提出的这种设计方法的动作发生在过去,并且是结束的动作。所以,时态使用一般过去时。

而例(3)和例(4)中一般过去时的使用并不表示过去时间,有虚拟该动作发生时会有什么结果或影响的含义。例(3)中说“当开采发生时„„”就会产生后面的影响:地层会变形。而这一动作并不一定发生在过去,这是作者给读者提出的一个假设。例(4)也是如此,磁铁分割到分子那么小的这个动作能否实现,几率有多大,这都不是很清楚,因此是虚拟这些动作的发生,这是英语语法中虚拟语气的应用。所以,科技语篇如果表示虚拟动作发生,一般会采用一般过去时。五、一般过去时态在科技语篇阅读中的人际功能

科技语篇常用的时态是一般过去时,通常表示过去已经完成的动作。如果是科技语篇,就常常表示某一研究活动已结束,取得相应成果。从这个角度看,一般过去时体现概念功能。然而,一般过去时的意义很丰富,又称为距离性时态,表示心理距离,因此在特定语境和搭配结构里表达不同情感意义,甚至引起读者的心理联想,提高语篇的礼貌程度,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一般过去时又具有人际功能。例如:

(1)In the course of preparing the report and this paper,we noted that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develop CMM is to adopt all kind of methane drainge methods comprehensively.(在本论文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开发煤矿瓦斯资源的一个有效方法之一是采用综合的瓦斯抽采。)

(2)The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was considered recently to shift strongly towards CBM.(这一领域的探索近期被认为转向煤层瓦斯。)

一般过去时常用来描述过去发生的动作,呈现概念功能。但在以上两个例子中,一般过去时不仅仅陈述过去时间的概念功能,在阅读理解中还能察觉作者通过这一时态展现的人际功能。如例(1)中作者说,“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里的noted虽然发生在过去,是过去的动作,但其影响持续到现在。作者之所以选用过去时,是因为要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起读者的联想,是一种礼貌表达方式。而例(2)中,作者使用一般过去时搭配时间副词recently,虽然动作发生在过去,但这种转向已经对目前的研究产生影响。我们发现,一般过去时如果搭配一些心理活动的动词,其人际功能主要体现在让读者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接受其观点,作者从中受益,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些心理活动的动词有wonder,hope,consider,want等等。

六、对大学科技语篇阅读课程的启示

大学英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之一就是阅读能力,尤其是对所学专业领域内科技文献的理解能力。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结合一定阅读技巧对所读语篇的认知过程,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和预测性。因此,一切以理解为目标,对语篇只读不理解是失败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与学习语言知识一样,阅读理解的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单词、语法或句子。大学英语的科技语篇阅读课程要以科技语篇为切入点,从语篇信息角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如背景知识、专业知识、人文关注点以及作者构建语篇留下的痕迹。

大学英语在完成前期基础英语的学习后,就进入科技语篇阅读理解阶段。这时的阅读理解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词汇语法。而是从语篇出发完成较低层次对语篇的理解和较高层次对语篇的评价欣赏。要求读者读懂文字中含义。而作为大学科技语篇阅读课程,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完成较低层次的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即对阅读语篇有能力进行分析、判断以及评价。而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就要求读者对作者的语气、写作风格等有所掌握。无论哪种类型的语篇都会产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形成相应的人际意义。作者势必会在语篇写作的同时完成人际功能的展示。

虽然时态这一话题已经很久远,而且科技语篇的时态使用又是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为了完成低层次阅读理解的培养,前期的认知结构就已经足够了,培养学生理解语篇中时态完成的概念功能即可。但是这不是我们阅读课程的目标,我们要完成高级目标的培养,即让学生在科技语篇阅读理解中掌握作者对观点的态度,并做出自我判断。那么时态的人际功能这一点就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在大学科技语篇阅读课程中,如果能帮助学生培养对时态的观察能力,构建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综合体,那么对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才是全面、科学、可持续。

对一般过去时的人际功能研究仅仅是一部分研究,今后我们会从不同的时态类型对其人际功能研究进行补充。为有效的科技语篇阅读提供更多的参考。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才俊教学名师型培养,编号:Q20110108。]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Ruqaiya,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 Longman,1976

[2]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vard Arnold,1994

[3] Palmer.F.R.The English Verb.New York: 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1989

[4] 何伟.英语时态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何伟.功能时态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 秦荻辉.科技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 何恒幸.英语时态的不一致及其语篇类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4)

[8] 李洪儒.论词层级上说话人意义的形成因素[J].外语学刊,2003

[9] 李洪儒.疑问句的目的意向―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九[J].外语教学,2009(7)

[10] 李洪儒.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J].外语学刊,2010(6)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作者简介:曲铭欣,黑龙江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篇7:关于一般现在时态的教学反思

舜王初中七年级英语

以往的时态教学,我都是倾向于老师把时态的用法和结构告诉同学们,然后让他们造句来巩固。每当这时我就会强调:动词一定要怎样怎样,但是同学们造句时还是不怎样怎样,于是我就觉得很生气,笨!

今年我任初一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七年级新课本的第一种时态也是一般现在时,但真正出现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时是在Module8中。新课改不是提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吗,于是今年我没有过早的把一般现在时这种时态强调过多,我想我先不说,等学生把一般现在时的句子都学会了,我再领他们总结,是不是效果更好呢?因此在学习这种时态之前,我们就是碰到哪个句子学哪个句子,同学们没有碰到困难。

篇8:一般过去时态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精彩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课程标准的实施, 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改变灌输教学,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将听说读写译巧妙结合在一起, 使语法教学体现趣味性和知识性, 彰显有效性, 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法课堂。下面以牛津英语一般现在时为例, 谈谈语法教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一、巧设情境, 使语法更生动

情景教学就是借助手势等肢体语言, 图片、多媒体、实物等直观手段, 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 使语法课教学不再枯燥和乏味, 防止教学的单一、学习的被动, 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学习“The present tense”时, 呈现Millie一天生活作息的视频画面, 给出一天生活的情境动词, 如起床get up, 吃早饭have breakfast, 去上学go to school等, 同时用时间道具钟表呈现这些动作的时间, 如get up与6:30对应, 师生间、生生间进行自由对话, 如:

T: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S:I usually get up at half past six.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getting up?

S:I usually wash my face and brush my teeth. After that, I have break fast.

T :Do you usually ...?

S:Yes, I do./No, I don’t.

师生间的对话, 为生生间的对话提供了方法的指导。 当然, 为了活跃气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做动作边说, 如对于第一幅情境图get up at 6:30,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6:30?提示学生一一边做出起床穿衣服的动作, 一边说:I get up at 6:30. 再让学生一问学生二:What does he/she do at 6:30?学生二回答:He/She gets up at 6:30.再问学生三:Do you get at at 6:30?这样, 学生在情境中自由交际, 所学的重点句型在情境中自然而然被使用和反复训练, 使语言训练自由、自主且有效。

这个情境中的口语训练, 可以通过游戏、 表演等形式展开。 如让学生四人一小组, 仿照上文的口语训练形式而自由展开对话, 然后让四个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情境和对话, 学生边说边问边表演, 使一般现在时的语法学习情境交融, 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各种句型结构, 包括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陈述句的肯否定形式, 一般疑问句“Do you...? Does he/she...?”及特殊疑问句“What do you do...?What does he /she do...?” 等全面练习, 凸显语法教学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二、巧设话题, 为语法添活力

对于一般现在时的语法教学, 传统的教学法是运用归纳法或者演绎法, 介绍一般现在时这一语法语法的意义、结构及动词的形式变化, 如首先呈现教学目标:一般现在时。 然后介绍什么是一般现在时、一般现在时的句式结构, I/You/they/we+动词原形+...;否定句加don’t/doesn’t, 将动词改为动词原形;一般疑问句在句首加Do或Does, 动词再还原成原形, 再给出各种形式的训练, 这样看似有条有理, 先理论、再练习。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学习, 改变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 要求创新教学, 巧妙设计话题, 让学生明确英语语法为用而学、因用而学、学了就用。

如上一环节的一般现在时的学习, 明显是口头运用, 笔头训练几乎没有涉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What do you do?What does your friend do?Can you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his/her daily life?”, 引导学生借助上一环节的口语训练的内容和结果, 写出自己的一天My day和朋友的一天, 尽量写出一天的生活细节和全部经过。

这样的语法教学与写作任务、写作训练联系起来, 无需教师强调一般现在时在使用时的人称和数的变化, 感觉英语写作不是难事, 克服对英语写作的畏惧心理, 从而实现语法学习和写作训练的双丰收。

三、善设任务, 使语法更真实

任务驱动教学, 是新课改下的主要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学生怎么才能真正动起来,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成为会学、乐学、乐做的课堂主体, 任务显然是架起学生动起来和课堂模式变换的载体和桥梁, 任务驱使学生动起来, 语法教学更不例外。 任务教学是活起来、动起来的主要方法和方式。

如让学生开展一个调查报告, 调查班级里的一个学生或者多名学生的一天的生活情况。 任务布置下去后, 引导学生先试着编写调查提纲或者问卷调查, 设计要问的问题, 使调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之后要求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总结。

活动的开展, 真正体现英语学习的学中用和用中学, 体现英语的实用性,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构建学以致用的互动课堂。

语法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改变传统语法教学, 构建多元互动的课堂模式, 让学生在语法课堂上张扬学习的个性化, 彰显英语的重要性,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英语语法课堂教学因动而精彩、因动而高效。

参考文献

[1]郭洪洁.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

上一篇:硫酸教学案例下一篇:中学生写景作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