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2024-05-19

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精选10篇)

篇1: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典型错误分析

1.She used to help my brother, who was very kind of her.【改】将who改为which。

【析】犯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把my

brother错当成了先行词。关系代词which指代的先行词是整个主句,它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2.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we spent together in China last year?

【改】将when改为that / which或将

when删除。

【析】犯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的用法区别。不能因为先行词表示时间就一定用关系副词when, 而要学会准确把握句子的结构,正确分析句子的成分。例句中定语从句要用关系代词引导,并在定语从句中作spent的宾语。

3.The way which you look at problems is wrong.【改】在which前加in或者将which改为that,也可将which删除。

【析】当先行词是the way时,定语从句常用that / in which引导,that / in which也可省略。

4.We were interested in the things and people whom we saw during the trip.【改】将whom改为that。

【析】当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that引导,that作宾语时可省略。

5.It was in the kitchen where the fire broke out.【改】将where改为that。

【析】犯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把强调

句型与定语从句混为一谈了。例句为强调句型,强调的是地点状语in the kitchen。

6.Is this factory that you have been working in since your graduation?

【改】在that前加the one。

【析】犯这类错误的原因是把this factory错看作是定语从句的先行词了。解答这类题时,我们不妨先将疑问语序改为陈述语序。this factory是主句的主语,故应添加the one作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当然,在factory前加the也可以,那么this是主语,the factory是表语。

7.He is such a lazy man as no one wants to work with him.【改】将him删除或将as改为that。

【析】犯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把such...as...和such...that...两个句型混淆了。

8.There are many books in the library, most of which is in Chinese.【改】将is改为are。

【析】关系代词作主语时,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要与先行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例句中关系代词which指代的是先行词books,故从句谓语动词应用复数形式。

9.I am terribly sorry for having broken the MP4 I borrowed it from you the other day.【改】去掉it。

【析】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充当一定的成分,因此从句中不能再出现与关系代词指代相同的代词或名词,以避免重复。例句中it与省略了的关系代词that/which重复,应去掉。

10.We will do all what we can to help you out.【改】改what为that或将what删除。

【析】先行词为指物的不定代词时,定语从句用that来引导,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时可省略,而what不能引导定语从句。

11.He is our English teacher, without his help I couldn’t have made such rapid progress.【改】将his改为whose。

【析】犯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句子结构。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逗号前面是主句,逗号后面是“介词 + 关系代词”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2.The scientist has made another discovery, that I believe is of great importance.【改】将that改为which。

【析】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3.There’s somebody that wants you on the telephone.【改】that改为who或去掉that。

【析】先行词是-body,-one构成的复合代词时,关系代词用who(whom)不用that。口语中在It be / there be / here be后面的关系代词可省略。

14.John, who greeted me is my teacher, that is deeply respected by all.【改】me之后加逗号;that改为who。

【析】第一个who引导的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从句位于句中时,两头须用逗号与主句隔开。第二个who引导的也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关系代词在指人时须用who(whom),在指物时须用which,不能用that。

15.Do you know the reason why do many people like Zhang Yimou’s films?

【改】去掉why之后的do。

【析】定语从句须用陈述句语序。关系副词why在从句中作原因状语,其先行词是表示原因的reason。

16.Which is known to all, Mount Emei is one of the famous mountains of China.【改】Which改为As。

【析】which, as都可作关系代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表示整个主句的内容,并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这种从句放在主句的后边时,which, as均可引导;放在主句的前边时,一般用as引导。

17.Who are the persons who are sitting on the travel bags and which is the bag which belongs to me?

【改】将句中第二who和第二个which

都改为that。

【析】当主句是以who或which开头的

特殊疑问句时,为了避免重复,定语从句要用that引导而不用who(whom)和which引导。

18.The woman who you spoke is an actress.【改】在spoke之后加to。

【析】关系代词who在定语从句中作介词的宾语时,介词须后置。如果介词to前置,who得变为whom。

19.The number of people lost homes reached as many as 250,000 in the earthquake and the fires in San Francisco in 1906.【改】在people之后加关系代词who /

that。

【析】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

不能省略。

篇2: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高中英语写作错误分析及成功对策_英语教学论文

学生也普遍反映英文书面表达难,到底难在哪里?为此笔者采用往届高考书面表达原题对所代95届两个高中班学生进行测试调查,评分标准、时间限制和高考类同。随后对答卷错误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学生在有关英语谓语的时态、语气、动词词义辩析和句子结构方面的错误占到大约42%之多,拼写单词错误约占25%,名词、代词和冠词类的错误占15%,介词和关连词使用不当占8%左右,形容词、副词和其它方面错误占9%多点。评讲后学生感到书面表达短文内容所用词语和结构不难,很容易理解,就是当时自己想不起来,写不好。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及学生评讲后的整体感受和部分外语程度中上的学生进行了个别面对面的交谈讨论,发现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主要困难有:

1、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的语法概念和英语动词变化之间的关系,写作应用起来不明确不熟练,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容易出错。显然这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在谓语、动词学习应用中出现的负迁移。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强英语谓语动词变化的训练以矫枉过正。

2、英语的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各有特定的搭配,学生在写作时感到缺乏表达思想的语感。经常有汉英翻译词对字硬译的现象,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方面语言表达有相当的差异,也造成英语书面表达的一定困难。要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语感必须加强平时口头和笔头整句表达习惯的建立和听力理解。

3、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高中学生已相对成熟,而他们所能用的英语语言在英语的书面表达上就是想说的话很多,意思也很好,使用的语言形式却词不达意,错误百出,为此要尽可能使学生接触大量和他们生理发展相适应的英语语言材料,以便于他们吸收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

4、书面表达单词拼写错误占了一定的比例,说明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准确熟练程度不够。有的学生反映说有的单词很熟练,不知怎么回事书面表达时就写错了,看来从记忆单词到笔头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吸收理解记忆反复运用的.慢功夫。

以上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错误和困难,提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途径和方向。

一、滴水穿石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语书面的表达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周两月之功,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才有可能最后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难题。

高中英语课堂以课文教学为主,结合课文教学抓住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难点和关键――谓语动词语义比较语法形式变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具体做法是:①课文的词汇教学,不局限于照本宣章,而是结合英语的构词,同义反义比较,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词义的区别,加强学生对英语词形变化的理解,扩充他们的词汇量,鼓励他们口笔头造句,借此培养学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②课文教学的过程读、写、听、说交替。一般听说在先,读写在后。针对写作训练的听、说、读、写要注意材料内容的语言形式和课文内容的语言形式要有适当的变化和整体的系统性,以课文内容的提问为例,教师提问用的词语结构和课文内容相关,但和课文语言所用词语要有适当的差异,使学生稍加思考能够理解,为学生同样意思多种英语近似表达形式添砖加瓦,积累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语语句表达方法。③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短句详写的口笔头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常用动词句子的结构变化,单句和复句的异同关键所在。使用频率高,结构变化较多的英语常用动词如Wishhopeexpect之类的动词要经常反复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动词句子结构和词义区别,逐步在心理上树立用英语造句达意的信心和习惯。④有时结合课文,有时另外补充材料,采用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改写、缩写或连词完成短文或填词完成短文。

然而英语课文教学中所进行的以上写作训练指导并不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全部,这一过程主要抓住英语动词和单复句的变化,少而精地进行英语书面表达的基础训练,为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还需要广泛的多而杂的英文阅读。

二、蓄势待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世界著名的外语教学理论家美国人StephenKrashen在其1993年出版的教学理论力作《PowerofReading――Insightfromtheresearch》中指出外语学习过程中①外语书读的多的人,其读写能力比读书量少的人强。②第二语言的阅读量和语言的习得之间有肯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读书和写作就好比输入和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各科作业负担沉重,英语阅读必须考虑内容、难易适当,时间上尽可能不给他们加重额外负担。经过比较选择,采用省高校出版社发行的“高中英语泛读教程”为主,国家级刊物“高中英语画刊”和全国发行的“中学生英文报”和“英语辅导报”为辅。这几种阅读材料内容广泛,语言生动,体裁多样,文章长短适宜,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时间安排平时利用早自习限时完成,以每分钟50到100个单词计算阅读量,高三年级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己自由阅读英文杂志和报刊,老师个别指导解答问题,一般经过两学期到三学期的坚持阅读,学生们就会感到英语常用词的基本词义和情景有很大提高。动词的结构和变换也比较熟悉和习惯了,实际上学生已在不知不觉充满乐趣地完成了英语词汇的巩固强化这个艰巨任务,为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积累了必需的词语、句式和背景方面的材料。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是否积极主动,满怀热情,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影响极大,若是抱着完成老师作业的态度读书,就可能出现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前面看过,后面忘光的现象。因此,仅仅为学生选择适宜有趣的读物和安排一定的时间还不够,教师要想法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外语的自信心,形成良好正确阅读外文材料的习惯,基本的做法是经常让学生个别地在自己的同学面前理解,成功地完成有适当难度的英语阅读问题,老师及时给以鼓励。

三、提纲挈领

英语书面表达的综合训练要提纲挈领是相对省时有效的方法。尤其高三毕业班时间紧,复习量大,更是如此。这里的“纲”指的是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语法概念和书面表达各种不同文体及要求。这里的“领”是说书面表达训练过程要先口头训练,后笔头训练,贯穿始终。

以考纲加大纲要求的各种书面表达形式为顺序,在高三英语总复习的过程中分别进行专门的写作训练指导,目的明确,便于安排;针对性强,容易归纳总结。每个专项,结合文体,进行先口头,后笔头的写作训练,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更好地掌握同一话题,文体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不同的连贯组合。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书面表达的自信心和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简单错误,实际上等于一种话题和文体进行两次以上语篇表达训练,无形中起到巩固强化作用。以考纲和大纲要求掌握的文体写通知为例,来说明一下如何进行总复习的写作训练:①用投影仪打出同一内容的口头通知和书面通知比较其格式和句式特点。②让学生口头复述同一内容的两种通知。③教师提供另一内容通知的要求和必要的词语。④由学生准备个别发言,口头表达通知要求尽可能用不同的英语句子结构和语序表达类似的内容。⑤教师组织比较学生口头表达中不同结构和语序的异同和效果。⑥归纳口头和笔头通知常用的各种开头语;中间内容的动词结构;结尾要求的套话和基本格式。⑦布置口头笔头通知的书面练习。⑧收回练习,即时批改,在课堂上交流学生写的有特色或基本正确的通知。⑨集体或个别翻译复习通知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常用句式。以上具体步骤是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训练时采用的基本程序,由此可大概看出书面表达是如何提纲挈领进行训练的。

篇3:高中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1.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的语法概念和英语动词变化之间的关系写作应用起来不明确、不熟练,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容易出错。

2.英语的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各有特定的搭配,学生在写作时感到缺乏表达思想的语感。经常有汉英翻译词对字硬译的现象,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方面语言表达有相当的差异,也造成英语书面表达的一定困难。

3.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高中学生已相对成熟,而他们所能用的英语语言在英语的书面表达上就是想说的话很多,意思也很好,使用的语言形式却词不达意,错误百出,为此要尽可能使学生接触大量和他们生理发展相适应的英语语言材料,以便于他们吸收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

4.书面表达单词拼写错误占了一定的比例,说明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准确熟练程度不够。有的学生反映说有的单词很熟练,不知怎么回事书面表达时就写错了,看来从记忆单词到笔头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吸收理解记忆反复运用的慢工夫。

以上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错误和困难,提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途径和方向。

一、滴水穿石

高中英语课堂以课文教学为主,结合课文教学抓住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难点和关键———谓语动词语义比较语法形式变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英语课文教学中所进行的写作训练指导并不能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全部,这一过程主要是抓住英语动词和单复句的变化,少而精地进行英语书面表达的基础训练。为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还需要广泛的多而杂的英文阅读。

二、蓄势待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高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各科作业负担沉重,英语阅读必须考虑内容、难易适当,时间上尽可能不给他们加重额外负担。时间安排平时利用早自习限时完成,以每分钟50~100个单词计算阅读量,高三年级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己自由阅读英文报刊,老师个别指导解答问题。一般经过两学期的坚持阅读,学生们就会感到英语常用词的基本词义和情景有很大提高,动词的结构和变换也比较熟悉和习惯了。实际上,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充满乐趣地完成了英语词汇的巩固强化这个艰巨任务,为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积累了必需的词语、句式和背景方面的材料。

三、提纲挈领

英语书面表达的综合训练要提纲挈领是相对省时有效的方法。尤其高三毕业班时间紧,复习量大,更是如此。这里的“纲”指的是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语法概念和书面表达各种不同文体及要求。这里的“领”是说书面表达训练过程要先口头训练,后笔头训练,贯穿始终。

篇4: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英语属印欧语系,有大量的词形变化表示语法关系,如复数名词要有相应的屈折变化,不同的时态下动词也要相应变化,这些都是汉语里所没有的规则。还有冠词缺省或使用不当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初学者往往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说“这是一个苹果”(This is an apple.), 而不能说“这是苹果(This is apple.)。 汉语中没有冠词,所以冠词是中国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时态、语态、人称、单复数等的变化错误和冠词使用错误非常普遍,尤其初学者容易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本文不作详细讨论。

1. 句子的间断错误

几个句子间都用逗号间隔,甚至到一段结束后才用句号。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表达,只要语意相关,逗号可以连接两个单句,而英语的一个完整的句子是一个主谓结构。另一种现象则是不完整的句子用句号。如: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lead a better life. 学生对标点符号随心所欲,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了学生对英语句子结构的掌握程度。不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学生也许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 词汇误用

包括词性误用,用词错误等,这一类现象在高中学生作文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主要因为学生在学习词汇时注重其意,对相当多的学生,甚至对一部分老师来说,学习单词就是背拼写和中文意思,而对用法不够关注和了解。遇到写作任务时,先用中文思考,然后在头脑中根据意思搜索相应的英语单词,而忽略了词性、用法。如: ① The table has a book(桌子上有一本书). 学生对于there be和have二词的用法认识不清。 ② Some students againsted the idea. 介词against被误用为动词。

3. 中式英语,句子结构混乱,词汇堆砌

英汉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S) + 谓语(V) + 宾语(O), 但是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上,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汉语句子重意合,上下文靠意思贯穿,只要能将意思表达清楚,并不讲究形式上的完整,但英语讲究主谓宾逻辑和语法的完整。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①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are studying abroad. 句中有两个谓语动词。 ② Some like traditional books’ people think that ... (一些喜欢传统书籍的人认为……)在一部分学生看来,’s是表达“……的”的万能用法。 ③ 电子书相对于传统书来说重量轻,于是学生写道: They think the weight/of e-books is light. 学生是按写作要求中的“重量轻”来逐字翻译,有些甚至还绞尽脑汁写出或者查出了“重量”的英语单词。最简洁的方式“They think e-books are much lighter.”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出力不一定会讨好。

二、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相应策略

1. 加强语篇输入,摒弃孤立地背单词

汉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如何用外语思维,词汇是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教师也费尽心机整理词汇,反复听写,但是词汇教学效率低下。这是因为脱离了语境,孤立的一个个单词之间没有语义联系,这种机械记忆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只会堆砌词汇,他们缺少语篇的输入,对词汇用法、句子结构知之甚少。没有灵感,不能妙笔生花,而没有语感,则只能停留在中式英语的水平上。我们应该化蛮力为巧力,在语境中感悟词汇。

加强语篇的输入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其主渠道当然是教材,但却被很多学生给忽略了。词汇表是学生利用率最高的,当被要求读英语时,学生大多会翻到生词表,所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至少三遍,然后抽查学生朗读流利与否。虽然是口头作业,但是有量的要求,而且比较容易检查,避免学生对于口头作业敷衍了事。还有一个检查学生课文熟悉度的方法,即从课文中抽取一些句子,每句挖去一词,让学生填空。所以学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就促使学生必须反复朗读课文,从而加强了语篇的输入。

2. 利用元认知策略,勤于思考,学会转弯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J.H.Flavell(1979)提出的。他认为元认知就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既包括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又包含认识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元认知策略运用到英语写作中,就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写作的任务、要求,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写作水平。

很多学生在碰到不会写的单词时马上求助词典。查词典固然是个好习惯,但如果写作养成了这个习惯,那么当没有词典在手就会没有安全感,一有不会的单词就会很茫然。有些学生在写作中甚至有出现拼音和中文词的现象,所以如何巧妙地化解难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巧,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词汇量小的学生。

英国语言学家Charles K. Ogden在1930年出版了Basic Englis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with Rules and Grammar一书,他设计了最常用的850个词,称为Ogden’s Basic English(奥格登基础英语网)。虽然850词包括不了英语的常用词,实际应用中需要绕弯子,起不到简化作用,但其简化语法、精简词汇的思路正好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借鉴。

篇5: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本文列举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分析了形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对策,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所帮助.

作 者:孙宇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2008“”(1)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写作 错误 分析 对策

篇6: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试题:南通、扬州、泰州三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1、语言文字运用(1―5题)

第1―3题分别考查了字音、成语、病句三个知识点。命题比较规范,考查覆盖面广。有一定区分度,高低分差距较大。

第1题字音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准确记忆。多音字辨析一定要和字义结合起来,一定要培养学生“因义定音”的识字习惯。帮助学生对多音字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不可搞大海捞针,随意记忆。大多数同学在这一题上失分的原因是对多音字的几种读音把握不准。如“折耗”与“损兵折将”。

第2题成语题。高考词语题以考查成语为主,也有可能兼顾实词考查。成语的望文生义、适用范围、感情色彩、重复等易错点应引起重视。这道题目得分情况较好,虽然有个别成语不大常见如“五风十雨”。建议讲解成语要结合具体语境。

第3题语病辨析题。分别考查了介词使用错误、搭配不当、表意不明、并列不当四种语病形式。得分不高,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最好对病句辨析题进行分类系统训练。

第4-5题为语言表达应用题。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第4题,重点查了续写、连贯等知识点。答得好的同学能辨证地概括,例如①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③缺陷有时会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失分原因:①不能辨证的去概括。②强调“得与失”,没去谈“缺陷”。例如:“有得必有失,我们不必过分看重得失”。③不注意审题,写了两三句甚至四五句话。老师应强调审题意识。

第5题,本题为仿写题。仿写题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备”即形式、内容、修辞等要符合要求。这道题仿写对象有一定的限制,难在对所选对象的阐解说明上,应该说是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强烈导向。失分原因:①对象选择失误,如选“激情”、“追求”、“起伏”等词。所选对象应是一种心境、状态。表达对象为“境界”。②对对象的阐释不够到位,存在“硬套”的情况,或者不予说明,或者说明得不够自然贴切。③无视句式,凭感觉来写。正确句式应是:……是一种境界。……。不是……,也非……,而是……,是……。例如:奋斗,是一种精神。波浪滔滔,雄鹰飞翔。不是盲目而斗,也非无目标而斗,而是眼睛的洞察,是人生理想的巅峰之决。(2 分句式分)

2、古代诗文阅读(6-11题)

(1)第6―9题是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材料依旧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相对而言比较浅易一些。高考文言文三道选择题,4个方向: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和分析概括,但题目只涉及其中的三个方向。

第6题考查文言实词。正确率较高,反映出学生根据具体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较强。“厌”在文言文中通常解释为“满足”,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

第7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此题得分情况也比较好。有一半句子是课本里的,符合高考命题特点。考查了常见虚词的常见义项,难度系数不大。

第8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分析概括三对一错,“三对”把全文内容很好的概括了,对读懂文章很有帮助,看文章前或后可以看看此题。这道题目得分不高,原因在于学生未能注意细节,阅读不仔细。还不能理解偏义复词如“缓急”。其实课本中就有偏义复词的例子。

第9题第⑴题“覆现”“紊”翻译基本到位,但“更”不能正确翻译,错例为翻译成“更改”。

第⑵题得分较好的学生能译出“若是”“岁”“稔”,能将“未之闻也”译成“未闻之也”,且“之”字能落实。如“像这样做,上天都没有保佑,年成不丰收”,“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其中“若是”正确率较高,“稔”错误率高。失分原因:“若是”中的“是”学生能译出,但“若”有不少人译为“好象”,“岁”许多人译为“年末”或“年年”,“稔”大多数学生译成“成熟”,“未之闻也”绝大多数学生没译出“之”,有少数学生“闻”译为“听闻”。

第⑶题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再”没有翻译为“两次”,省略的主语“孟容”没有补出来。病例“宪宗下昭命令将李昱带入军营中治罪,多次派遣使者,都不听从”。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直译,字字落实,实词的意思很重要,要讲清楚,语句还要通顺,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要注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句子的语气。

(2)第10题是诗歌鉴赏题。

第⑴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要点应能准确判断诗句所用表达技巧,并能分析其运用特点以及表达效果,有些答案就答得较好。如这两句通过对偶,对仗工整,通过“暗”与“明”的视觉对比,突出了当时的环境氛围,衬托了离别之情。失分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题不清,不能明确该题考查类型及角度,答非所问。二是不能准确判断诗句所用表达技巧。三是不能把握答题要点及答题步骤,思路混乱,如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当时季节的诗人内心活动,或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诗人的情怀等等。

第⑵题答得好的学生审题清楚,能运用鉴赏术语,语言流畅。如“柳叶……倾”都是写眼前之景,柳叶也随着离歌而皱,梨花随泪落下,离别时情绪不是见时情,则直写离别,“今夜……初醒”则用虚写手法想象自己今夜独自一人漂泊之情,层次分明,表达作者内心的依依惜别,离愁另绪。失分原因:①审题不清,答非所问。②复述诗歌内容,没有赏析。

高考诗歌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元词不考,不能代表当时的文学水准。(吴锦语)建议回答任何问题时可以想想能讲出几层意思。读懂诗词讲的是什么,读清诗词再作答。

(3)第11题是名篇名句默写。此题8分,涉及5篇诗文,虽为名篇,但要求默写的并非都是名句,故失分较多。课外名句选《礼记》中一句,学生不甚熟悉,失分较多。不少学生能背诵,但不能正确写出,如“仰胁息”,“晦朔”,“蟪蛄”等。建议:强化背诵,更应要求学生动手默写,不论《考试说明》中高中部份,还是初中部份,应要求全文默写,因为考查的不仅是名句。高考名句默写“孔子语录”苏教版6条,人教版10条,只考苏教版的6条。《诗经-氓》苏教版没有但是一定要会背。高中、初中的内容没有比例,高中近些可能考得多些。课外的随机性大。“名篇”历来考的不一定很出名,可以是冷僻的,主要考察该背的是否背好,现在要大致向“名句”靠拢,减轻负担。(吴锦语)高考默写常见的错误是写错别字,词序颠倒。

3、文学类文本阅读(12-15题)

第12题重点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特色。答得好的学生既能明确准确指出修辞手法,又能结合文意阐述表达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鸟巢随时间流逝而破落不堪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悲哀之情。”失分原因:①不能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表达特色。②表现手法不清楚(错答成拟物,细节描写等),如“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把空巢比作时光的脚印,时间越走越远,足迹越来越淡,直到空巢彻底地消失。”等于复述原文,没有表达特色的“分析”。

第13题得分率较高,三类空巢基本上都能准确地找出来,特点也能讲出一些。较好答案:描写了三类“空巢”,第一类,乡村留下的豪华的住宅,空空荡荡,没有人的身影,只象征主人的富有。第二类,古旧的四合院,由住昔的旺盛到如今的岑寂。第三类,漂泊者的空巢,他们居无定所,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失分原因:找出三类空巢,但对其特点未加概括或笼统回答或概括不全面。如:第一类,在外打工的人留下的空宅,特点是豪华。第二类,古旧的`四合院,特点是萧条空旷。第三类,南方的游移人,特点是可移动。

第14题考查能力涉及理解、概括、表达等方面。得分较好的情况较少,但也有拿满分的。例:(1)“起点”是这位名人的故居,名人的起点,名人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2)参观的人是带着心愿来名人故居获取教益的。失分原因:①审题不清,空泛地理解为解释“起点”,题目中的提示(一是“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二是“提示人们不要忘记”)未能理解透彻,更不能接受设题时的这两个提示对答题的作用。②对原文审读不清,大部分同学未能答出第二点,正是忽略了文章第三段“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而错失得分。③人为拔高,“起点”指我们的祖国。病例:起点是生命的缘起,也是成功的开始,起点还是助跑线,提醒成功背后的付出与艰辛,当纷杂退去世界清晰时,还要记得成功背后的不为人知的血和泪的付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现在的开始、起点。

建议:强化审题意识,注重答题规范化,教育学生阅读现代文时要有文本意识,不可天马行空,任意作答。

第15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的文章结构知识的掌握及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但问题主要在于学生不会规范答题,不能掌握基本的结构常识,如本段是文章的结尾段,但学生仍答是“总领全文”或只简单回答“总结全文”,没有注意到它与开头同写一个事物这个特征,即使答了“首尾呼应”,也没有相应的分析,未写明是什么与什么呼应,答题不完整,在揭示主旨时也未能遵循由表及里的顺序,未答“通过文中的什么”来写主题。

阅读现代文时动笔划出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划出能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注意体味文章的韵味,注重审美感受。另外注意规范答题,掌握答常见题型的基本模式。

篇7: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1) 偏离语境, 望词生义

英国语言学家弗斯 (J.R.Firth) 曾说过:“每个词用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词义。” (Each word is a new word in a new context.) 每种语言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而且每种语言的大部分词都有多种含义, 有些为常用词义, 有些词义则不太常用。因此, 翻译中词义的确定应依据上下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 脱离上下文就无所谓词义。语境即语言环境 (linguistic context) , 一般就是指上下文。翻译过程中, 我们如果脱离了语境, 只根据只字片语而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处理, 译文就很可能与原文相去甚远。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忽视语境而造成的翻译错误。 (1) However, many of the top brands then did not survive and most of the leaders in the PC industry today were not set up then.误译:可是许多当年成名的品牌如今已荡然无存, 而大多数当今个人电脑业的领导者们那时还未被认可呢。该译文将the leaders处理成“领导者们”, 将set up理解为“认可”。其实这里的set up表示“建立”、“创立”, 所以the leaders应该指“领头企业”。正确的译文应为:然而当年的许多最知名品牌如今已荡然无存, 而今天个人电脑业的大多数领头企业那时还未成立呢。 (2) Drive carefully on that road in bad weather–it’s very winding.误译:天气不好时在那条路上开车要小心, 因为风非常大。原句中的winding是不及物动词wind的现在分词形式。大家对wind的名词意义“风”再熟悉不过了, 就想当然地认为wind作动词时就是“刮风”的意思。其实, 动词wind与“刮风”风马牛不相及, 而是指“ (道路、河流等) 弯曲、蜿蜒”。正确的译文为:那条路弯弯曲曲, 天气不好时开车要小心。

2) 搭配不当, 辞不达意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Leech, 1981)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将“词义”分为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社会意义 (social meaning)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和主题意义 (thematic meaning) 七种主要类型。其中, “搭配意义”是指适合用在某一个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对英语搭配关系熟悉, 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对一些句子的分析和理解, 从而提高翻译的正确率。反之, 对搭配关系不熟悉, 就会影响对相关内容的正确分析、理解与翻译。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 He is employed in watering the garden.误译:他被雇来浇花。英语中同一动词词的的不不同同搭搭配配往往往往具具有有不不同同的的意意义义, be employed in doing sth.意意为为“忙于做事”, be employed to do sth.才是“被雇来做某事”。本句的正确译文为:他忙于浇花。 (2) The doctor is experimenting with the medicine.误译:医生正在用这种药进行试验。Experiment with sth.意为“试验某物”, experiment on sth.才是“在某物上试验”或“用某物实验”。本句的正确译文为:医生正在试验这种药。

3) 语法不精, 表述不当

任何语句都是一定的词汇成分以某种语法形式组织起来的。语法结构知识是各项语言技能的基础, 因而也是翻译的基础。语法概念不清时, 就会将句子或文章译错, 传递错误的信息。以下两个例句的误译就是因为语法理解不透而造成的。 (1) John is now with his parents in New York City;it is already three years since he was a bandmaster.误译:约翰现在同父母住在纽约市;他担任乐队指挥以来已有三年了。该译文的错误在于译者没有正确理解since的用法。since从句中联系动词的过去式was或were是指一种状态的结束, 即“不担任乐队指挥”。所以, 正确的译文为:约翰现在同父母住在纽约市, 他不担任乐队指挥已三年了。 (2) No one paid them, or these scores of police about, any attention.误译:没有人, 甚至连周围的几十名警察都不曾注意到他们。该译文将本来在语法关系上作为间宾的these scores of police视为与no one并列的主语, 因此错解了整句话的意思。该例句应译为:谁也没有对他们以及周围的几十名警察予以注意。

4) 逻辑混乱, 语义含糊

著名翻译家钱哥川说过:“逻辑是翻译者的最后一张王牌, 是他必须具有的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 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 而逻辑判断则具有全人类的性质。翻译出来的一字一句, 一事一物, 都必须要合乎逻辑, 合乎常理, 否则必然有误。以下几个例句的译文就犯了不合逻辑的毛病。 (1) He explained his silence by his absence at the battlefield.误译:他说, 他之所以那时没有表态是因为他不在场, 到前线去了。原文一个简单句中有三个名词, 其中silence和absence为抽象名词, 这两个名词所表达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原译文没有交代清楚。silence译成“没有表态”, his absence (他不在场) 是指什么时候却不清楚, 原译文的意思好像是说该表态的时候不在场, 既然不在场, 当然谈不上表态, 恐怕也无需解释。His silence说明该表态时他是在场的, 只是没吱声, 那么absence又是指的什么时候呢?从逻辑上看, 是需要表态的那件事发生时他在前线, 可见explained、silence、absence涉及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逻辑分析, 不难得出该句的正确译文:他解释说, 他之所以没有吱声, 是因为事情发生时他在前线, 不在现场。 (2) Americans threw away 80 billion bottles and cans each year, enough to build more than ten stacks to the moon.误译:每年美国人就要扔掉800亿只瓶子和罐子, 而那些瓶瓶罐罐足可以建立十多个月球。此处无须核对原文便知原译文所述内容可信度差。一堆“足可以建立十多个月球”的“瓶瓶罐罐”何以堆放在地球上?这显然不合逻辑。比较合理的翻译是:美国人每年扔掉800亿只瓶子和罐子, 可以堆积起十多座高耸触月的大山了。 (3) After all, all living creatures live by feeding on something else, whether it plant or animal, dead or alive.误译:毕竟所有活着的生物, 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 死的还是活的, 都靠吃某种别的东西生存。原译文中, “活着的生物”竟然还包括“死的”, 还要“靠吃别的某种东西生存”, 着实不合逻辑。通过分析, 合乎情理的译文为:毕竟所有活着的动物都是要靠吃别的东西来生存, 而不管这些东西是植物还是动物, 是死的还是活的。

以上所列举的就是在英译汉过程中,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犯的几种翻译错误。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翻译能力, 减少翻译错误呢?笔者认为学习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 夯实语言基础, 扩大阅读范围

翻译是一项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创作活动。而无论是词语的翻译, 句子的翻译, 还是语篇的翻译都要以掌握英语语言词汇为基础。只有全面掌握英语词汇的各类不同涵义, 并结合特定语境加以选取运用, 才能避免望文生义型的翻译错误。而要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 多阅读各类型和体裁的英语文章, 积累词汇量, 深化对语义的理解, 培养语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 了解翻译理论, 掌握翻译技巧

英语学习者要做好翻译工作, 除了打好语言基本功外, 还需学习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 了解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种类, 翻译的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再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才能使翻译活动事半功倍。要知道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 还是一种艺术, 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翻译作品来。

3) 在实践中锤炼, 在校核中完善

翻译作为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有很强的实践性。不通过大量实践而要提高翻译能力, 无异于纸上谈兵。当然, 实践也要讲求科学性。初学者可以找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并有参考译文的材料来练习, 译好后与参考译文进行比对, 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坚持每天都做一些翻译练习, 随着时间推移, 一定会大有长进。翻译好的文章一定要进行校对, 初稿难免会有很多错漏和语言表达不当之处, 需要对照原文进行修改。校对过程不仅是修改语言错误的过程, 还是理解与表达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要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 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译文的质量和档次。

参考文献

[1]陈秋劲, Richard B.Baldauf, Jr.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樊永前.翻译技能与技巧[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9.

[3]杜争鸣, 陈胜利.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4]陈树培.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7.

篇8: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英语专业四级写作 错误分析 应对策略

引言

在语言学习者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目标语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进行错误分析,以了解他们对语言的掌握情况,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这种方法被称为“错误分析法”。于此同时,每年举行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是衡量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在该类考试中,英语写作的分数占据了总分的五分之一。不得不说,作文分数对专业四级的通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用错误分析法来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写作错误进行统计、列举、分析和研究,从而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独立学院学生英语专业四级大作文写作常见错误

首先,笔者针对工作所在的某独立学院的120名英语专业学生,就英语专业四级模拟考试试卷的写作情况进行了错误统计(错误可叠加,也就是说某个学生可以同时存在多种写作错误,也可能只存在一种错误)。

每种错误出现的频率不相上下。同学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中比例占据第二位的是语法错误,其中包括单复数使用混乱,主谓不一致;多谓语现象严重,谓语动词乱用和时态错误三种。剩下的两类错误:句法错误(中式英语和悬垂分句)和语篇错误(衔接问题和内容偏离)分别占了总数的26.7%(32人次)和15.8%(19人次),虽然比例相对于前两项较少,但是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成绩和过级比例。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典型错误的归类分析

下面笔者就针对这四类错误类型,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1.词汇错误:(1)单词拼写错误。单词拼写错误是英语写作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即使是英语专业学生,也避免不了要犯单词拼写的毛病。根据笔者该项的调查统计,发现超过8个字母组成的单词书写错误率要比8个字母组成一下的单词要高出很多,所以暴露出学生的单词记忆基础不牢和单词拼写技巧不够的缺点。(2)词性使用错误。在汉语中,词性只能通过句法结构来实现,所以词语的名词和动词形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而在英语中,一个单词通过词缀转换可以衍生出这个单词的多种不同词性,这一点是和中文不同的。下面就以一个学生的书写错误为例,分析一下词性使用的错误:“If we want to finish this project on time, many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 in advance.”在这个句子中“consider”应为“consideration”才是正确的,因为“考虑”在这里做介词“into”的宾语,应该用名词形式。

2.语法错误:(1)单复数使用混乱,主谓不一致。主谓不一致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非常常见,因为在汉语表述中,主谓一致的概念不存在,而且谓语的时态也经常被忽略,导致学生的主谓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句子“The government have to deal with this immediately.”中,主语“The government”是单数形式,是一般现在时态,而句子的谓语动词却用了“have”,出现了主谓不一致的现象,正确的用法应该将“have”改成“has”。(2)多谓语现象严重,谓语动词乱用。英语作为一种形和语言,要求句子各成分之间必须保持在人称、性、数、时和意义的一致,除了并列谓语动词之外,一个句子也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例如在句子“Many students are like studying home economics.”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动词;而“like”在此处做动词“喜欢”讲,所以要去掉be动词“are”。

3.句法错误:(1)中式英语。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是根据自己预先想到的中文句子,再去找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受到资深能力的限制,学习写作中出现了大量“中式英语”的表达。比如说:“Nowadays, the traffic in big citie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rowded.”这个句子的正确表达应该是“Nowadays, the traffic in big cities is getting heavier and heavier.”。这样一些隐形的“中式干扰”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质量。(2)悬垂分句。分词做状语时,其逻辑主语与句子中的真主语是一致的。但有时分句的主语与其所在的句子主语并不一致,悬垂结构的使用也容易出现错误,比如有学生写到“While having the class of English writing, the bell rang.”,这句话用中文读起来感觉很通顺,而正确的表达则应该是“While having the class of English writing, we heard the bell ring.”

三、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典型错误的错误成因

1.过分关注语言点的“知识性”学习,忽视实际运用能力(口头和笔头)的培养。一直以来,各学习阶段的英语考试多采用标准化题型,这就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为了适应阶段性升学考试,许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把完整的课文割裂成了一个个语言碎片,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英语文章所表达的整体信息和篇章结构。长此以往,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背“考点”的误区,再加上接触写作的机会很少,要指望在大学基础阶段“突击”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可谓是难上加难。endprint

2.难以摆脱“中式思维”的影响。从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中式思维主要表现在受母语思维习惯和语言规则影响而造成的句内语言表达方式上。其中,母语概念体系的迁移为主导因素,母语语言规则的迁移集中表现在词汇、语法和句法方面。从学生写作文章中还可以看到出,英语语言基本功偏弱时,写作中所出现的中式思维与中式英语的相关性越高。

四、避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写作错误的教学对策

1.加强对单词的讲解和记忆。第一,在词汇的搭配和用法方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写作常用词汇、近义词汇、热点词汇甚至是高级词汇反复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印象;第二,可以把以上词汇分类归纳,做成复习记忆手册,分发给学生,督促背诵,定时抽查学生记忆情况。

2.加大对“写作语法”的教学探索。在讲解写作语法中,教师往往只是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语法的基本含义和意思,忽略其使用,也没有做更多的延伸,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仍然“我行我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涉及专门的“写作语法”章节的讲解,并针对学生在习作中的典型错误设计相关语法改错练习和学生相互评阅环节,加强对此领域的教学开发力度。

3.注重写作技巧与写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杜绝只讲不练的授课模式;争取在每次有限得课堂时间里,既讲解必要的写作理论,又挤出宝贵的时间给学生实践。对学生做的练习或写的文章,要有反馈意见,最好能做到当天或者当堂讲评。

4.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写作学习课程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概括的习惯,并正确处理写作技能训练与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五、结语

学习就是一个通过发现错误到及时分析,进而修正方法,最后到提高的过程。本文就是通过错误分析法,统计并研究了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在写作过程一些典型的错误,简要分析了其成因,最后给出了相关教学应对策略的文章。

参考文献:

[1]蔡慧萍,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

[2]张蕾.错误分析法与英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3]杨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典型错误的个案分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5).

篇9:中学英语典型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图式,同化,词汇量,阅读策略

在高中英语的考试中, 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题型, 所占的分值比例也较大, 可以说此部分的得分高低对整个英语考试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 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高低对解决试卷中的其他题型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 重视阅读理解, 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 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知识面、生活实践等特点, 总结学生阅读理解错误的常见类型, “对症下药”,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大致的分类, 我们把学生在阅读理解解题过程中所犯错误归结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类型一:不知所云型

这类学生由于生活或年龄所限, 其知识存储中没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 (1) 、主题, 根本不熟悉所读的文章内容, 所以当然无从下手, 对文章内容无法理解。例如没有接触过网络的学生对关于因特网、在线网络游戏的文章阅读就有困难;没有接触过农村的学生对关于农作物的文章就不甚了解;文科的学生对科技文章的阅读就有一定的理解困难等等。

对策: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和教材相关的背景知识、时事、社会现象、社会新闻;有准备地为学生编辑符合其阅读水平、符合其阅读兴趣、符合其知识能力的课外阅读材料, 配合适当的报纸、小说、杂志等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增强生活实践, 扩展眼界, 拓宽“常识”范围。

类型二:似懂非懂型

在这类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有相关主题的知识, 但是, 由于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或词汇量较小或作者所叙述文字较生涩, 学生没有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 没有能够“同化 (2) ”所读内容, 似懂非懂。

对策: (1) 扩大阅读量,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们在阅读实践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感受, 必要时还可以对文章中的某些具体情节展开讨论、进行复述,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理解文章而不是翻译文章、联系实际分析文章, 真正有体会地去读文章的良好习惯。 (2) 扩大词汇量。词汇量的大小是中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 英文报纸、杂志、小读物的阅读中, 不仅要注意新单词词义的记忆, 更要学会如何活学活用单词、词组、句型, 并且尽量通过利用所学的新字词造句、做词汇练习、写作文等手段巩固、提高单词学习的效果。 (3) 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文章中的一些长、难句往往是学生阅读中的拦路虎。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找出句子的主、从句, 主要的词组构成, 可以帮助学生更明晰地掌握句意。例如, NMET2003.E篇中有一句话:Perhaps the best sign/of how computer and internet use/pushes up demand for paper/comes from the high-tech industry itself, which sees printing as one of its most promising new market.句意为:或许, 表明电脑及因特网使用促进人们对于纸张的需求的最好迹象源于高科技产业本身, 印刷业被认为是高科技产业极有前景的新市场之一。根据以上的断句可以清楚地明白该句的短语、句型结构, 从而明白句意。而学生们理解的障碍是internet use“因特网的使用”, use为名词而非动词;push up demand for…“促进…的需求”;see…as“把……看作、认为”。

类型三:半懂不懂型

这类学生读懂了文章的表层文字叙述, 但是并没有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真正意思, 没有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感受, 半懂不懂。这一点是大部分学生很容易犯的通病, 也正是突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之处。常常听到学生向老师反映:“我明明读懂文章了, 为什么一做题就错了呢?”其实, 在老师看来, 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讲, 还是没有真正的读懂文章, 没有真正的读懂作者的意图。因此, 在做题尤其是推理判断题时, 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时, 在这些自认为读懂文章的学生中, 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深浅程度也不同。例如:在一篇论述“艺术品独创性”的说理议论文中这样说:

We may say that originality is what distinguishesart from craft and is the measure of artistic greatness or importance.Unfortunately, originality is also very hard to define;the usual synonyms—uniqueness, novelty (creation) , freshness—do not help us very much….what the dictionaries fail to point out is that originality is always relative, an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completely original work of art.划线部分的句子表面句意为“独创性总是相对的 (有的学生却理解为‘相关的’) , 没有绝对原创的艺术品”。根据这句话和全篇文章的论述可以推理出考题中的相关的深层含义, “独创性只是个程度的问题originality is a matter of degree”;“即使一幅画受到了其他艺术家的影响, 它也可以被认为是原创的a painting by an artist who has been influenced by other artists must still be considered an original work”, 所以选出错误的选项为“The painting owes nothing to other artists这幅画和其他的艺术家没有关系, 没有受到其他艺术家的影响”。

对策:鼓励学生不仅要扩大词汇量, 更要拓展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多查阅词典、多看例句的习惯, 在阅读中注意一词多义、熟词新意的现象。注重对阅读理解中长、难句的句子结构分析和句意理解, 提高阅读理解的精确性。注重培养学生仔细阅读, 联系上下文内容, 确定文章真正含义, 改掉马虎、自以为是、主观臆测的毛病。

类型四:“忽视考题”型

这类学生不重视考题的设置, 没有认真审题, 缺乏必要的应试技巧。虽然做对阅读理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文章, 但是即使读懂了文章, 如果缺乏必要的做题技巧, 也不一定能做对试题。有时阅读理解题目的设置比文章本身还要复杂:它包括题干和四个题肢, 题肢中必然要有干扰项、似是而非项、叙述上一半对一半错的选项。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理解文章, 还要仔细认真, 有自己的判断力、思辨力, 并结合自己的常识 (common sense) , 有效地排除干扰项。例如根据人教版高三英语中的一篇文章 (3) 中的一句话“Of the total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winter sports, the percentage of snowboarders is higher than in any other country…”, 出题人在阅读理解题中设置了一个干扰项“more people take part in winter sports than in other countries”, 高达35%的学生选了这一项, 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不够缜密, 审题不够仔细, 把snowboarding (滑雪) 等同于冬季运动 (winter sports) , 犯了任意拔高、以偏概全的错误。

对策:对于这类学生, 要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 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要通过设置相似、相近句型, 充分运用各种句型的变化来训练学生, 让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句意甄别, 使他们在平时的训练、练习、考试等各个环节中具有区别相似、相近句子意思、获得准确阅读句意的能力。

上述四种类型只是高中生常见错误类型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它们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分开的, 而是互相有联系的一个整体。同时, 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要明确什么是阅读, 怎样才能真正地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是阅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过程。阅读活动应该是阅读者的一个活跃的认知活动过程, 即阅读者将文字符号信息输入大脑, 大脑将所获信息进行处理, 根据阅读者原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常识等对文章进行理解, 从而达到和作者表达意图一致的理解, 并进一步从中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 要成为优秀的阅读者, 就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阅读, 在阅读中逐渐培养直接的感悟能力、阅读欣赏能力, 并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语感。

其次, 教师应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加强阅读理解题的做题技巧训练, 注重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常见阅读策略的渗透, 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实践中熟练运用。例如: (1) 速度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具有速读技巧;如略读 (skimming) 、跳读 (scanning) 等, 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大意, 找出一些细节题的答案。 (2) 阅读技巧方面: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 渗透阅读技巧, 如总结段落大意、确定主题句等,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做推理判断和主旨大意试题的能力。 (3) 阅读策略方面:读前策略中有预测课文内容、自问问题、结合课文标题和插图猜测内容;读中策略有一边读一边确认自己的问题是否在文章中得到了回答、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何、如果理解失败 (即没有较好的理解文章) 如何去补救;读后策略有读完文章后, 有意识地对文章进行复述, 以此确定是否已经掌握文章内容、或做检测题核查阅读质量。

总之, 只有在平时鼓励学生加大阅读量的基础上, 结合上述错误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并使学生熟练运用一些阅读技巧、策略, 才能使学生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汝尧, 邹爱民.认知策略与阅读理解[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3) .

[2]刘晓萍.培养元认知技能——优化阅读理解的关键[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9) .

[3]于萍, 王荣媛, 李鹏.论元认知与英语阅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 3.

篇10:“小数乘整数”的典型错误及对策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endprint

一、小数乘整数的教学现状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endprint

一、小数乘整数的教学现状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上一篇:讲座如何听评课下一篇:浅议高中英语写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