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2024-05-24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精选6篇)

篇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联,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或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1】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太辛苦了,进入大学后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因此,整日看电影、上网、睡懒觉、逃课等等,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以致学习成绩不佳,看到别人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而自己与一切评优无缘,又会感觉心理很失落。

2、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的知识具有深入性和系统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老师手把手、催逼式教学有很大差别,大学的学习靠的是自主性和自觉性,许多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大把的空闲时间里空虚、堕落,想要改变却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仍然延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此伤心难过,还可能诱发自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动机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心理脱离了稳定正确思想的支配,那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以致迷失生活方向,产生心理困惑

【2】 和矛盾。

(2)学习动机过强,以致压力过大。在考研、考证成风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同学倍感压力,这种压力感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进一步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一直生活在迷茫忧郁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

【3】课题。目前,多数大学生过得是集体生活,而每个人在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现代大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只知埋头苦读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尤为欠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交往而产生自闭倾向,有的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而随波逐流。江苏科技大学对江苏部分高校

【4】 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人际交往压力的同学占到39.1%。

(三)恋爱问题

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尤其关注的自身问题。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情感破裂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行为和方式上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性强;二是注重感情;三是

【5】 比较注重形式有些表面化;四是不稳定性;五是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处于青年中期,性发育成熟是其主要特征,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的青春期教育不够,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将导致心理障碍,如恋物癖等。总的来说,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恋爱带有功利性或者占有欲,一些同学恋爱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寂寞,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恋爱中问题的判断。有的同学将恋爱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部分,把失恋看做极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受到严重干扰和打击。

(四)贫困问题

【5】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有5%-7%是特困生。大

量的事实及研究表明贫困生在大学里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家庭的窘境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转化为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加剧了大学生

【7】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最终导致心理失衡。贫困易使大学生的内心极

为敏感,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过度揣摩和猜测别人的言行。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流。久而久之,这种矛盾心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低年级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居住在一起,各自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经历、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进入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面临全面的协调与适应,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独立生活能力弱,所以,适应问题广泛存在。较为常见的是对于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期对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其实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怀念高中生活。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家的水平相当,许多同学因为害怕竞争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失去了高中时期被老师奉为掌上明珠的特殊待遇,而倍感失落。甚至,一些同学看到班上、院里有些许多才多艺、能力又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表现得尤为自卑。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以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到宿舍的集体生活,感到有强烈的孤独感。以致整日心情低落,不愿与同学来往,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孤独,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六)择业问题

择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同学中。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一份自己喜欢而又体面的工作,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诸多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和接触较少,根本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傲心理严重,在择业时表现的狂妄、自大,对自己职业选择的预想过高,不能正视择业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实力,一旦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值差距过大就会难以接受,而苦闷、抑郁。还有许多同学是害怕竞争,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表现为害怕进人才市场,应聘时过度紧张等,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西方价值和伦理观念碰撞、冲突,大学生群体面临价值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学习任务艰巨,就业难度日趋增大,这些压力与困惑不同程度的威胁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8】健康。一方面大学生特殊生理发育阶段使得大学生心理变化激烈,容易动荡、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目前,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都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就会造成心理失衡,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动荡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幸福,从而产生焦虑不安,诱发心理问题。此外,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感。部分大学生发展成为对网络的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神恍惚,有异常的行为和举止。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表现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教育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北京52.2%的高校至今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认为是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还有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生求助无门。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参与咨询的教师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尚欠缺,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此外,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良的家庭教育或教育环境会为孩子的不良心理埋下种子。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诸多隐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研究表明,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的家长则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打、骂的措施。这些教育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过分保护,往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能理解他人,斤斤计较,不会包容;独立生活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不能做出与其年龄相适的选择。凡此种种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使得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宿舍生活和学习方面处处碰壁,从而诱发心理问题。过分监督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遇事小心谨慎,胆怯、唯喏,害怕表现得不好令父母失望。而简单、粗放的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孤僻、充满偏见,具有暴力倾向,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极为不利。

(四)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生理发育期、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志薄弱等。大

学生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使得他们普遍没有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知,表现为认知片面,对自己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价,过分自信或自卑。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全面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有某一诱发因素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看法。现代许多大学生成长经历单一,缺乏挫折教育或者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将心理问题神秘化,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无异。许多同学有了问题就讳疾忌医,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三、思考与对策分析

(一)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绿色网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校应综合各方力量,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管理,设置网络屏障,努力打造绿色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网络世界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是有约束、讲道德的,不能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二)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一方面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设置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理性因素在其价值判断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避免语言或行为过激、片面认知等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注重心理卫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信心。改善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心理疾病与一般疾病一样是人之常情,没有那么可怕和神秘,大学生要学会正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对别人的问题评头论足、说三道

四、指指点点。另一方面,家长应摒弃不合理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争做孩子心灵的导师。

(三)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提升其适应力

首先,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关心和疏导。大一新生初来学校,各方面都不适应也不熟悉,正是最需要老师关心、指导的时候。各大学应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认真对待新生要求。向他们细心讲解大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建立切实的人生规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其次,家长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经常打电话沟通、了解。此外,大学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信息指导课,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市场需求作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即能够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合理调整。对于所学非所爱的学生的人生方向的选择,教师应作出积极有效地引导,带领他们尽快适应这种生活,重新选择专业或跨专业考研等。

(四)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老师,针对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的心理问题,改进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的作用。

(五)建立大学生自助互助机制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己调适心理,形成一套自身内部教育机制。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就是“助人自助”,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都有通过有效途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水平的过程。较高的心理自助水平是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也是其

未来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不但要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机制, 而且“应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让大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

【9】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互助既可以给予学生自助实践的机会,同时,同辈群体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增强彼此信任。

参考文献:

[1]龚晓会.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维护[J].河北建筑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25 [2]秦维红.心理教育.2011.02 总第559期

[3]郭晓平.心理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分析[J].2011.2 88—93

[4]李争红.教育理论研究[J].2010.5 277-278

[5]宋传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河南农业大学团委.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M].2005.4.15

[7]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人民出版社,2008

[8]朱春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M].黑龙江教育,2006.1:13-15

[9]王希永.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篇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一、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工作压力的影响

过长的工作时间,过大的工作量,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压重挤压扭曲,“当老师很好,很空闲,两节课上完就没事”面对社会人的众口一词,教师们千口难辩,从表面上看,初中教师课务量一般在12-16节之间,上课时间平均一天最多4小时,人家公务员每天上班八小时,一比确实轻松!然而,他们没有看到实际,教师的工作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许多繁杂、边缘累赘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两操,还要再继续教育培训,一会儿师德培训,一会儿电脑网络培训,刚听完课,又要评课,又要准备自己上公开课,“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透不过气”,过长的工作时间,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老师很少有自己自由活动时间,家庭也照顾不上,这使老师心情郁闷,凡事感到力不从心,精疲力竭,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本来已够高的,什么检查备课、作业,还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教学情况打分,进行满意率测评,加上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坏事传千里”教师教育情况传播很快,有的还“现开刷”写信打电话向学校、教委、教育局。此外,升学率、学科统考成绩也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教师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苦干,希望能顺利评定职称,然而评定条件也朝令午改,不断地写论文,不断地培训,结果仍忧心忡忡,在近年中学一年级教师评审中,顺利通过仅占50%左右,且评级的“暗箱操作”让教师们寒心,这无疑给老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教师的心理疾病的一个长期的因素。

(二)教师事事追求传统完美的个性与现实矛盾冲突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的养成“胜人一筹”的“清高”习惯,死爱“面子”自尊心极强,自我价值高,好为人师,对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工具落后,不配套的情况下,在教学尽量用灵活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教育学生,在教育中有耐心、爱心,然而“事倍功半”付出并未获得回报,只取得一般的效果,这让教师产生失落感。同时,教师也希望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自己有过错,即使自己有不足,也拼命掩饰悄悄地改。然而由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大众传媒巨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权威地位受挑战带来的影响。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信息源,使教师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权威意识日渐失落,冲击教师心理,使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同时,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也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比喻成“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成“石头”,铺筑学生成才之路,所有这些貌似赞美,实则在无形中增强教师的心理压力,你是“圣人”是“师表”就得逆来顺受,上级不会错,学生没有错,只是你教师不会做,有苦无处说,有愁没处发!只好忍着、憋着,时间一久,就憋出毛病,形成孤独、乖憋和感情抑郁,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导致人格的异常。

(三)工作环境的不单纯造就人际关系复杂的影响。

几乎很少会有某个学校不形成“谁人不说人,谁人不被说”的情形。这样教师的工作环境不轻松,人际关系很紧张,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那教育质量可想而知。做起事来无不是谨慎小心,大部分教师觉得很累,内心压抑得不到宣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另外,由于教师职业极限性,与社会接触比较少,这些导致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受限制,容易形成人际交往协作的有限性各自我封闭,常常导致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深感孤独和无助。

随着教改深入,聘任制、年度考评,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业绩考评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对班级之间学生原来的基础,班级情况等因素不加考虑,考评的结果有失公准,使教师觉得心不甘、气不顺,却又无可奈何。

(四)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的影响

教师经济待遇、职业地位偏低。据调查所示58.4%的教师不满意自己的工资待遇。尊师重教文化氛围未能形成,53.3%的教师不满意自己工作在社会中受尊重程度。另一方面,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与所得待遇没法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穷困、焦虑、自卑乃至绝望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另一方面,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不享受公住房待遇,而现在房价很高,每月工资还买不到1平米的房子,大部分教师省吃俭用,也很难买到一套房子,90%的教师不满意公住房的待遇;66.7%的教师不满意现在的医疗福利待遇,加上家庭经济压力,使教师不堪重负。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福利待遇偏低,这使教师感到不平衡,常以发牢骚发泄不满,逐渐失去对教师工作光荣感、使命感,容易自暴自弃。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磨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形势下,以教师菲薄之待遇,工作之繁重,责任之重大,希望我们的教师成为尽善尽美的完人,这是不现实的。一个长期处于严重工作压力下的教师,势必抱持着消极的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易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放弃角色的意愿,进而可能直接降低教学热忱,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故教师身心健康问题已日受重视,当今研究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情形,已成为国际性的一个重要主题。可见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负向结果,已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心。因此,现在已是必须研究解决教师心理问题对策的时候了。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明智、理智的,能够自我调整心态,调节情绪的,当外加压力实在太大,时间太长,才难以自助,因此,我们首先应从外部环境、条件上来寻求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的对策。

(一)社会外部环境

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艰巨性,特殊性,不要求全责备;挑起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来,而不要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都压在教师身上。对教师的要求应合情合理,力所能及;为教师排忧解难办实事,及时兑现政策报酬,不要老是名义上给教师加工资、奖金,但实际上别的行业、部门已拿到手,而教师要到半年十个月后才到手,使教师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使教师的教育在社会上变成增效而不是减效甚至负效,使教师能把精力集中到提高教育艺术,从事教育研究上去。建立社区家长教育机构,使家长进一步明确养育子女的职责和方法,对不管子女教育,不问不闻,失职的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每个市要设立一个工读学校,把表现确实不好,危害同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集中教育,把教师从担惊受怕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二)内部环境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性质、特点、规律最明了,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精神状况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也是最有能力直接为教师“减负”、“松绑”的。

学校领导要研究教师的心理需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和学校实际,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提高、经济待遇、文化生活等需要。合理安排工作量,使他们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和积极性,满足他们希望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肯定和认可,不要轻易、随意地调动任教年段或学科,最好让他们完成三年的教育循环。在评优、考核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不给教师、班级、年段下升学指标,不要用“高政策”作为行政管理的法宝,少签一些“责任书”,体谅教师“上压下顶外挤”的处境。少一点行政命令,多一些情感投入。要教师树立“生本意识”,领导首先要有“师本意识”,设身处地替教师着想,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师,不以制度代替思想工作,及时沟通与教师的感情,多听听教师有什么需要、意见,关心教师的身体和家庭生活状况,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

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调查研究,使所出台的制度、政策、措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广大教师所能接受。既作好上级的“参谋”,又当好教师的“靠山”,使教师心有所依。

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积极反映教师的疾苦和心声,争取社会及上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教师工作的理解,使教师既能听“好话”也可享“好福”,在奉献的同时,获取相应的报酬,努力提高其经济地位。全面关心教师,而不是纯粹的教育业务管理,对教师的劳保、福利、住房等给予重视和落实,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抵制一些并非学校、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活动,使学校和教师能潜心教育;少一些检查验收,避免师生忙于对付。在政策、考核制定时要替教师想一想,是否符合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和教师心理承受能力;所制定的政策要相对稳定,如职评条件,要变动也得提前一年半年通知,使教师有准备余地;对老实的和“横蛮”的要一视同仁,不能使会吵会闹的沾便宜;要把好“进人关”和岗位安置关,避免造成照顾了一个,挫伤了一片的影响,严格控制学校的规模和班额,不使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教师要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在排除外部压力后得到缓解或消失。但教师的心理问题经常的、大量的、主要的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认清形势,调整心态,适应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作为教师自己的观念也须随之转变,以跟上急剧发展的形势,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竞争,积极进取,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教师身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加快专业知识的充实提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给自己出“难题”,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建立适度的期望,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善于接纳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为同事的成功喝彩,工作中、生活上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以自身的诚意,换来同事、家长、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家庭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松驰自身紧张的心情,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烦恼时主动与领导、同事、朋友或家人聊聊天,以转移注意,释放积郁;平时多学一点心理学知识,以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促进自已身心的健康。

篇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称为“青少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或“青少年学生的行为障碍”, 指青少年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 由于心理冲突、环境刺激或机能失调等原因而导致的青少年学生偏离常态、违反社会规范的不良心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适当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渐趋成熟的阶段,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人员来说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问题。已有相关研究表明,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 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心理, 培养适当的行为, 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许多教育、心理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研究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也仅仅是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 缺乏系统的操作标准。突出表现在, 即使在正规的公立学校, 相关方面的辅导老师也很少达到国家规定的资格认定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为了满足办学者的私利而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学生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2.5%到33%, 并且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 我国儿童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 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抑郁、浮躁、叛逆、嫉妒、自私等方面, 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说谎、逃学、偷窃、暴力行为、离家出走、自杀等问题行为。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培养的未来人才的质量。

从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角度来分析, 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 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第二, 造成青少年学生违反道德规范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第三, 导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三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数量上是依次减少, 从影响程度看则是渐趋严重的, 从惩罚手段看则是愈益严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素质。具体而言, 当前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青少年学生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和行为

由于青少年学生从生理年龄上看多为17-18岁以下, 大多数还处在学龄期, 学习压力过大, 竞争激烈, 被期望值过高, 再加上考试、升学、教师奖惩等问题, 导致青少年学生经常出现情绪紧张、心里发慌、头昏脑胀、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考试焦虑、厌学弃学, 甚至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等现象。

2. 由于青少年学生个性原因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的不适应

青少年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个性如自卑、脆弱、悲观、懒惰、自傲、报复心强、嫉妒、猜忌别人、冷漠、孤独、退缩、虚伪、固执等导致其产生不良行为, 进而形成了吸烟、喝酒、吸毒等不良习惯,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暴力行为, 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也与此密切相关。

3. 人际关系不良带来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青少年学生十分重视伙伴间的关系, 特别是同龄朋友之间的交往。他们看重友情, 渴望得到同伴间的角色认可, 获得心理归属感, 但在具体人际交往中又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具体问题, 并因此而孤独、寂寞, 进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4. 由于性心理的发育成熟而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于青少年学生性机能、性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 使其对性的意识逐步觉醒和增强, 生理变化的刺激不断地引起心理方面的冲动, 于是愈来愈关心有关性的问题, 因而会由此产生一些困惑或苦恼。例如:早恋、单相思、经期情绪反常、性困扰、性冲动, 以及混淆异性间的友谊和爱情等一系列性心理问题。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 生物学原因

就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的生长发育来说, 年龄在17、18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 其大脑结构和机能正处在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阶段, 生理机能尚没有完全成熟, 心理机能也正处在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 其心理活动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 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伴随着青少年学生身心不断发展而带来的问题, 诸如自我意识发展冲突、自我评价能力不当、自尊心较强、情绪变化复杂多样、知识学习难度加大等都需要青少年学生迅速去适应, 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 精神状态原因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精神状态原因是指, 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和个体具有的用以区别于他人的行为活动特征。这些特征是青少年学生在其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接受社会影响, 潜移默化、自我反省、行为模仿等方式, 把外在的影响因素逐渐内化、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态度行为, 构成了青少年学生身上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在逐渐发展过程中, 如果青少年学生一旦接受了来自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并发展成为青少年学生个性的一部分, 就会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 出现个性偏差, 从而产生生活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 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 社会学原因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学校、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所在的社会群体等三个方面。

(1) 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最早接受他人影响的地方, 是其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阶段, 父母亲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启蒙者, 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任导师。家庭也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道教育, 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反应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是终生的。从家长自身说,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懂得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行动中也愿意甚至是心甘情愿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付出自己最大的也是毕生的努力, 而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导致家庭结构和机能的变化———家长的身心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对待生活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夫妻婚姻质量和家庭地位等都将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2) 学校教育因素。从现代意义上说, 学校作为国家专门投入的用来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场所, 其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学校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方式, 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理念、人才观念等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令人遗憾的是, 在我国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等弊端的存在, 学校教育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的学校工作重智育、重分数, 轻心理发展、轻个性培养现象;有些教师不懂得心理健康发展对孩子的意义, 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惩罚甚至体罚学生, 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最终必将影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展开, 阻碍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 成长环境因素。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需要不断社会化的个体成员, 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 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同龄人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同龄人年龄的同步或相似, 共同关注重要问题的一致性, 以及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群体的威慑力加之个体对群体从心理上的依附和归属感, 常常使他们认同和服从群体的道德舆论、道德价值。一旦他们接触到不良群体, 就可能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 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总之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行为的成因较为复杂, 它既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影响, 也受学生自身素质, 如身体成熟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发展水平所影响, 因此是环境、教育等外界因素和其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改善对策

1.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主观上需要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观念,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懂得心理协调的有效途径。因此, 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 使其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 懂得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所存在的针对性问题, 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 真正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实施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健康的心理行为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安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更是其成年后家庭生活和谐发展、社会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行为是家庭、社区和学校的重要职责。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共同努力, 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是家长以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教育, 家长的身心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对待生活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夫妻婚姻质量和家庭地位, 都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 家长要学会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接纳自己的孩子, 知道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少一分苛求、少一份指责, 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社区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外部条件, 是青少年学生在常规的学校教育以外接受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场所。据统计, 青少年学生一年在学校生活200天左右, 在社区、家庭中生活160天左右。不良的社区成长环境会严重阻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使得青少年学生改变学校教育竭力培养的观念、态度、价值等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 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教育界一直谈论不止的5+2≤0现象即此。因此, 应建立以自由提交系统、早期预防、积极干预、促进身心康复和社会生活适应、资源有机整合等方面为内容的社区心理培养模式, 以及有效实施该模式的政府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或社区医院负责、下属居民小区分组参与、家长和学校全力合作的策略性建议, 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而学校教育主要是利用自身优势, 改变不良的教育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开展系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 使青少年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并且与家庭和社区结合起来, 共同担负起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教育的重任。

3. 依据青少年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就教育自身的发展来说, 我们常说教育有法, 教无定法, 正处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自身变化的差异性, 因此,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育, 无法寻求固定不变的教育模式, 需要依据其不同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材和教法, 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完善。

总之, 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教育, 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 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事。全社会应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例如社区医院、卫生所, 邀请专家讲座、心理影音、课堂教学、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同伴教育等, 同时通过组织同学参加活动, 减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传锋, 武雪婷, 严建雯.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9 (5) .

[2]海慧芝.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患病率超国际均值.北京日报, 2010-06-10.

[3]静进.儿童行为问题的社区干预.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0 (8) .

[4]马佳, 孙晓勉, 何珊如, 等.深圳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社区干预模式探讨.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6.

篇4: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学校每年的新生大部分来自乡下,师资和办学条件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成绩远不及县城的学生。起跑线上的落后使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焦虑抑郁心理。焦虑和抑郁心理都是中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失调症。他们内心很孤独却又不愿意向同学或老师倾诉;而在学习方面,这些学生往往会无法集中精力,课堂上反应也比较迟缓。然而,这些学生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对于成功的渴望,但由于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较差,往往经不起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打击,周而复始,这些学生就长期生活在考试失利的痛苦和恐惧之中。

3.逆反心理。部分学生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违背常态的反应,导致他们对于教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逆反。有些学生,甚至故意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在学生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逆反心理。

4.厌学心理。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巨大,导致他们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害怕考试等,进而演变成厌学心理。部分学校设立特重班、重点班、艺术特长班等,更加剧了普通班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习的压力过大。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当中,教学的知识重点与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是以考大学为目标的。大学虽然扩招,但学生又面临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于是考重点、考名校就成了学生新的追求。

2.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个别家长素质低,当着孩子面,出口成“脏”,甚至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打牌上,对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的家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导致彼此缺乏感情交流。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些人认为“金钱万能”,没有精神寄托,缺乏崇高的理想,消极颓废心理严重。信息社会向学生提供了太多不良诱惑,如追星热、黄毒、黑社会暴力等。由于青少年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但有限的鉴别能力,有意无意中的耳濡目染,盲目模仿崇拜,多种心理疾病自然滋生出来。

4.学校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部分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重行为表现轻心理过程等。

三、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问题

1.担当好“心理医生”的重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压力和竞争是常伴左右的,学生应该懂得把考试和学习看作是一种对阶段性成果的检测,而不是一个人成功或是失败的结论。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并逐渐挖掘其自身潜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既不要过分自卑,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再次,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运动、听音乐是释放情绪较好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或是听轻松的音乐,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放松心情。

2.要扮演好“励志师”的角色。一是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不管学生的情绪处于巅峰还是低谷的时候,教师都要予以鼓励。而且,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进行调节与暗示,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只要努力他们也可以实现。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提高斗志,树立自信心。二是要讲究鼓励方法。一般可以采取短期目标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考试前为自己设定合理的预期目标,在考试后对比目标达成率。还可采用榜样激励法,把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以此来鼓励学生。

3.要充分发挥“协调员”的作用。一是要与其他任课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任课教师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二是家校形成合力。教师要定期家访,通过学生在家的表现来全面地了解学生,同时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学生的状况也有所了解,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协作,使得教学目标方向一致,和衷共济。

篇5: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江西省崇义中学

刘善翔(2011.3.2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全面和谐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调查的现在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普片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

1、意志不坚强,心理品质不成熟。

2、学习动机不良,学习兴趣缺失。

3、享受意识增强,劳动观念淡薄。

4、性格乖戾,自制力差,自信心不足。

5、信息源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6、早恋问题的困扰。

二、中学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人遗传因素的不同导致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是接受能力的强或弱、学习兴趣的浓与淡、性格的活泼或安静等等,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其次是生长发育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变期,他们模仿能力强,但对是非判断能力差,思想极易受外界的影响。

其三,受外界影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表现出种种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如果他们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方面出现种种问题。

其四,中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学生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中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学生对当今某些社会现象、缺乏全面分析而产生片面的认识,这个认识在其情绪情感和人格形成过程可能会产生误导。比如: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不断发生,社会治安的混乱,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对多方面各种犯罪事实的报导曝光,可能加重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再比如: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将大学生分配工作推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也有很多人失业。中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感到这些失业者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还有些人受少数人以不正当的方式首富起来的影响,认为自己前途渺茫,读书无用,逐渐形成学习焦虑、厌学等心理障碍。

3、家庭因素的影响

首先,一些家长的攀比吃、穿、玩、乐等行为使一些学生在学校也产生一种攀比心理、超前消费心理。有些花钱如流水,缺乏节俭意识。尤其是不少独生子女家长又都过分溺爱自己孩子。这不仅滋长了孩子的娇骄二气,而且还可能使他们形成自私、狭隘的个性,缺乏同情心、劳动观念差、社会适应能力差。家长们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对其生活起居全力以赴,家务不让孩子插手,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顾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其次,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对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4、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首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受制于升学率的压力,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这种压力常引起心理失衡,言行失范。不对等的地位,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加上教学压力,教师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自尊心的伤害。面对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面对成绩差的学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最容易言行过激,负面刺激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这种做法最不受学生欢迎,他们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持否定的态度。这是一种非良性的教学互动,对学生自尊心的形成极为不利。

其次,偏爱优生和单调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一些教师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唯恐失去受教师宠爱的地位,心理经常预防的是成绩千万别降低,于是他们中的部分人心理包袱沉重;而他们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这些学生在课上一般由听不懂到不想听,到厌恶课堂,一直发展到课堂恐惧,最后厌学。

其三,不当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课后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使用不当的语言或不正确的方法对待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特别是先把学生定性为“差生”。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时加大力度,经常会把学生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处理问题,这些做法使学生感到恐惧,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根据目前中学存在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提出如下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3、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4、通过家长学校大力提高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5、加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校际合作

篇6: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高中补习生是高校选拔与高中参考人数的差异性以及社会竞争及就业压力的产物,它将随着大学的普及、就业的好转以及就业单位对文凭要求的降低,对能力要求的提高而消失。但目前仍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他们不同于应届毕业生和大一新生,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学习和健康,而且直接关系着未来一大段时期内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笔者从事多年补习班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对补习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整理,发现有40%-50%以至更多的补习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孤僻、自闭、苦闷、思想消沉、情绪低落、烦躁、对立、学习压力大等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中的做法,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补习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补习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原因。

1、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高校招生不能满足每个青年学生的入学要求,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用人单位对文凭要求高,促使家长及学生本人开足马力去挤进重点大学的独木桥,给心理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另外社会上对高考状元、重点大学的过多宣传,助长了社会上片面人才观的泛滥,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得不令相当一部分补习生感到苦闷、压抑,对其心理健康起到负面作用。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重点大学,读硕读博,将来找个好工作,给家长长脸、给家族增光。他们无时无刻地给学生施加强大的压力。子女落榜,乡亲及亲朋的背后议论指责,使家长脸上无光,他们失落的眼神与脸上的不悦自然会印在部分补习生的心里,使他们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害怕见亲朋、乡亲、父母。

另外,由于父母文化水平、心理水平的限制使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仅限于询问学习成绩的升降、生活的好坏。缺少情感温暖及理解,缺少心与心的交流,补习生生活在高压力下,必然产生抑郁、自闭、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例如我所教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家长老师都认为应当考入重点大学,结果在当年高考中成绩不理想——距重点大学差1分,不得不回校补习,回校后他的高考后遗症一直没有消除,经常请假、烦躁、怕回家。

3、学校原因

学校在社会、家庭诸多方面强大压力下,为了维持自身的声誉,别无选择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以减少学生的文体生活及娱乐时间为代价提高升学率。这样学生整天蜗居在校园,在教室、宿舍、食堂这三点一线上生活,缺乏与社会的接触,使他们错误地认为社会上有鲜花和掌声,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在挫折面前无所适从,在高考分数揭晓后闭门掩面。开学后,无奈走回教室,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平静。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我国现在心理教育人才匮乏,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日积月累,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4、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只跟父母、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相当一部分不上学前班(幼儿园),缺少与同龄人交流,自闭倾向从小就有。补习班的学生来自各地的重新汇集,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高考经历,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产生抵触情绪,发生摩擦,以至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把内心感情封闭起来。对班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另外补习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总是感觉老天不公,自己的付出并不比别人少,越想越不平衡,内心充满苦涩、郁闷,久而久之就产生各种抑郁、孤僻、粗暴的心理倾向。

二、克服补习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补习生的心理问题若任其发展,轻则会影响学生本人的前途及身心健康,重则会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灾害。因此,补习阶段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十分必要,下面结合自己工作谈谈对策。

1、对补习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全面及时了解,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在补习班组建之初,可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对普遍性问题请心理老师或班主任自己采用集体谈话的方法来解决,例如开班会或组织集体活动。对个别问题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使其形成“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解除其内心深处的痛苦。

另外,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使他们正视现实,结合以前补习生补习成功的事例,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丰富自己,塑造自我,促使自己成熟的过程。多组织有任课教师参加的集体活动,例如元旦联欢会、十一郊游等活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拉近距离,以达到心灵的沟通。

2、做好家长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补习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于学校,植根于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学生压力的来源,因此教育家长克服对孩子的牺牲心理补偿心理,摆脱功利主义的倾向,以平常心去对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尊重子女,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角色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3、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落实减负工作

高三是补习生心理障碍的多发期,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把心理教师请进课堂是必然趋势,因此学校要多培养自己的心理教师,再通过他们对班主任及课任教师进行培训,共同上好心理教育这门课。

另外补习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学习和思想上的压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经常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从而使补习生压力减轻,以良好的心态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以上是笔者多年担任补习班班主任的一点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阶段总结、调整方向。长期埋头苦学,有时会迷失方向,这时你就要好好想一想你的计划是什么?现在做的是哪一部分?做到什么程度了?进度和预期是否相符?如发现无意义的劳动,马上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向。

自取所需,大胆取舍。学习是一个自主的知识和能力构建过程,你要清楚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按这些制定目标和计划,不能看人家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人家怎么干,你就怎么干,那样最容易迷失自我、陷入了盲从。要记住:你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永远应该是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事。

劳逸结合,避免耗竭。学习的最直接动机是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成绩取决于你的学习时间和效率。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是必要的,但凡事有度,如果学习时间过长,精力可能会跟不上,甚至会出现头脑发涨、效率低下、体力不支、久病不愈等情况,以这样的状态去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对学习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大脑疲劳了,不想学习了,就要充分休息。

直面困难,绝不逃避。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面对困难不要逃避,不要心存侥幸,要勇于面对。困难总是欺负弱者,你若现在不下决心战胜它,它将来还会来找你的麻烦。另外从时间上来讲,高三你若还不解决这些困难,难道要拖到高考以后吗?

理智思考,避免恐慌。遇到不如意不要消沉,要理智分析,从失败寻找不足,只有这样,失败才会是成功之母;若一味消沉、逃避,那么这次失败必将孕育更大的失败,失败则成了失败之父

一、心理素质。

1、消除对考试的恐惧感。不妨站在高考好的角度来看,其实平时的考试只是一种练习,并不是命根字似的。对待考试,不可太认真,但不可不认真,不论结果如何,你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考得好坏,并不与高考挂钩。正如贝利所言:最漂亮的进球永远是下一个。考前或考后心情沉重时,不妨找一些消遣的东西来玩。一个好心情比死学一页书不知重要多少倍。考试中,力争使大脑处于繁忙状态,使自己无暇想其它事情,全身心投入考试。若对高考结果很担心,不妨以自己最差的成绩为高考目标。

2、缓解和施加压力。

对高三而言,压力力求适度。过大时,不妨想,走在路上的是自己,领略风景这边独好的也是自己。别人只想知道结果,但不关注过程,如果不是爱你的人,谁会关注你呢?他们真的与你无关,不要担心自己或父母的面子问题。与老师或同学大侃,进行自己喜欢的事则是减少压力的良方。压力过少时,给自己订一个高一些的目标,意识中加重高考的影响。

3、培养一颗平和之心。

高考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和狂热取胜,而是靠持久的拼搏。几乎无人可以永远胜利,起伏说明你不是一潭死水。高考并非只有一次,只不过把月考改为年考而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情过重仅仅是由于异常关注的周围的舆论而引起的。不要相信那些舆论。以平常心生活学习,意识中稍微记住自己是高三就可以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凡事很难预料的,不如快乐每一天。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

1、反思的习惯,即使作业不做,也应该反思。

2、经常摸索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改变,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3、偶尔迟到几次,给自己绷紧的神经松弛一下。尝试一下不曾尝试的生活,生活太规律化就会单调死板。

4、细心、谨慎。将自己会做的试题全部拿分到手,高考就是胜利在那些分数上。

5、经常与老师沟通,与同学交流,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培养情感,缓解压力。

6、不必苛求自己一定要将讲义作业完全做好。紧张时不妨选题去做,作业上有时也会有垃圾试题。

7、尽力想得深一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深度。

8、不要苦练难题,大部分同学没有必要去攻克那些所谓的高考压题资料。

9、劳逸结合,别做“苦行僧”。

三、各学科的学习方法。

语文:虽说重在平时积累,但很多东西是可以临时抱佛脚的。客观题及语言表达类的记忆性的属于容易得分,无疑要多背。语文固然要练,但重在练习后的领悟,能力提高也就在领悟中。词语、名句讲究常用常记,所以要记牢固。

数学:数学是灵动的,不可将之学死。必须基础过硬,才可融会贯通。整理典型题,反复剖析方法思路,在反思中求得真谛。进行准确度训练,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解题的速度。

英语:①必须扩大词汇量,不妨制作卡片随身携带,反复翻看。②不要背整篇文章,将精力用在记忆重点句子和短语上。③练习与记忆并重。④重视听力练习,强迫自己坚持听力训练。⑤阅读累,要经常反思,悟出原理。⑥重视语法,不死记语法,利用句子记忆。⑦经常与同学、老师进行口语交流。物理:注重整理分析物理模型;梳理知识网络,整合各个专题;严密思维,细心周密;苦想物理过程,运动状态;训练中注意总结规律。

化学:①重点知识记牢固,非重点知道。②哪怕机械记忆,书上实验也要熟练,以备后用。③重视最基本的知识的梳理掌握。

综合起来,很多学科的方法具有通性。对于参考书,应在书本掌握熟练和老师所发练习掌握后再大范围看,否则应该挑着看。对于高三,最忌讳的是死板的题海战术,题海有其优势,但不可学死了。高明的题海是多做不同题型,而非数量。无论什么学科,都必须把基础放在首位,中下等学生尤其要靠基础战胜高考。

高三时间紧迫,尤其应该有意识地在准确度前提下提升效率,而不应该以延长时间为手段。所以,高三更应该注意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提高效率。一旦出现厌学情绪时,而应该放下手头学习,向别人

倾诉或自行调节。鉴于高三紧张,作为学生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应该为青春的情思所困惑干扰。总之,高三学生应该将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来促使自己去学习。一轮之后,当所做试题感觉都是雷同试题时,则应该挑选不同类型去做与深思,少浪费一些时间。高三的压力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大小不同,同学间、师生间的沟通更应当加强。复习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那才是能力的象征。

高三就是不断地调整自己,挑战自己,利用外物平衡自己的过程。沉得住气,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祝愿每个同学在高考的征程中,心想事成!

文科生如何学数学?平时重基础考时抓重点

数学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个大难题,有些同学甚至“谈数学色变”。其实只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文科生一样可以学好数学并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分数。

杜绝负面的自我暗示

首先对数学学习不要抱有放弃的想法。有些同学认为数学差一点没关系,只要在其

他三门文科上多用功就可以把总分补回来,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我高三时的班主任曾经说过一个“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它最短的一块木板。高考也是如此,只有各科全面发展才能取得好成绩。其次是要杜绝负面的自我暗示。高三一年会有许许多多的考试,不可能每一次都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在失败的时候不要有“我肯定没希望了”、“我是学不好了”这样的暗示,相反的,要对自己始终充满信心,最终成功会到你的身边。

抄笔记别丢了“西瓜”

高考数学试卷中大部分的题目都是基础题,只要把这些基础题做好,分数便不会低了。要想做好基础题,平时上课时的听课效率便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教高三的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上课时的内容可谓是精华,认真听讲45分钟要比自己在家复习2个小时还要有效。听课时可以适当地做些笔记,但前提是不影响听课的效果。有些同学光顾着抄笔记却忽略了老师解题的思路,这样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有些得不偿失。

[题目最好做两遍

要想学好数学,平时的练习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进行题海战术,做练习也要讲究科学性。在选择参考书方面可以听一下老师的意见,一般来说老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进度给出一定的建议,数量基本在1—2本左右,不要太多。在选好参考书以后要认真完整地做,每一本好的参考书都存在着一个知识体系,有些同学这本书做一点,那本书做一点,到最后做了许多本书但都没有做完,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效果反而不好。做题的时候要多做简单题,并且要定好时间,这样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要保证1—2天做一套试卷来保持状态。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做题发现并解决自己已有的问题,总结出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并且熟练掌握。在这里有两个小建议:一是在做填空选择题时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一些解题过程以方便以后复习;二是题目最好做两遍以上,可以加深印象。

应考时要舍得放弃

对于大部分数学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同学来说,放弃最后两题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高考数学试卷的最后两题对于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较弱的同学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而应把精力放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下一篇:事故处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