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2024-04-28

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通用2篇)

篇1: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阶级社会真的消失了吗

——读《共产党宣言》

12314290 吴锦淳

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份理论指导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一直受到共产党人的分外重视。然而社会发展至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脆弱,于是有人便对《宣言》产生了怀疑。人们似乎觉得过去那个工厂林立,工人们被迫用出卖充满血泪的劳动以勉强换取温饱的世界已经不再。而在现在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代际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似乎不再有立足之地了。

《宣言》的历史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历史为鉴,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革命性与进步性,并深刻地揭露了其残酷的剥削本质,进而预言了未来的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同时再进一步地提出,最终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分。立足当时的现实,他还辩证地认识到,每一次无产阶级的失败并非毫无收获,而是产生了联合无产阶级的作用,而这便是未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进而《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联合、然后革命。

然而以上的推论都立足在几个历史前提上:第一,资产阶级只为其工人提供最基本的、仅供生活的保障且不愿让步;第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存在流动性,无产阶级无法通过劳动积累使自己上升到资产阶级中。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普遍现象。在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力度并没有强大到足以让资产阶级意识到他们的力量,工人所受的压迫远超今日人们的想象。

事实上,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都认为,在无产阶级进行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为了维护生产关系的稳定性,资本家们已作出了让步,工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所上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劳动争取到更多的劳动报酬,而且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才选拔机制已经为阶级的流动提供了可能。在西方,工会以合法手段为工人谋福利;在中国,未来将会有一系列保障措施为工人提供保障。因此,在历史前提已经改变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愿望与紧迫性已经不及过去强烈,在合理的分配方式下,各个阶层的生活条件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然而,这种阶级分化正在日益淡化的观感真的是正确的吗?我觉得这只是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众的错觉,而造成这种错觉的两大帮凶,一是全球化,一是资产阶级媒体的宣传。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被大大推进,而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为追求公司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将生产加工环节大量外包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而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中榨取更多收入的过程。而一些眼界狭小的发达地区居民则认为重工业、重劳力加工制造业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当发达国家的经理们放下身段,除下西装领带,貌似十分重视员工福利的同时,上百个欠发达国家的人民却不得不接受血汗工厂、不平等贸易条款、社会福利削减,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实际上,从全球范围而言,阶级分化和剥削从未像今天这样的强烈过。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印度最高的摩天大厦伫立在最大的贫民窟当中,一个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贫困的墨西哥人的收入综合。

资产阶级媒体更是用尽一切的手段,以蜜糖包裹着的谎言来说服人们阶级分化正在消失。他们宣扬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的励志故事,却很少提及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是在身为IBM董事的妈妈的帮助下赚到的;他们告诉人们巴菲特8岁就会去纽约交易所参观,却不提那是在他身为参议员的爸爸的带领下。资产阶级媒体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阶级流动,但事实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美好。另外,他们还宣扬这样的观点:与马克思所在的时代不同,无产阶级的主要组成——工人,人数已经大大减少,由于制造业人员大量流入服务业和技术业,成为中产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束了。然而我们仔细分析,这个观点也有失偏颇。服务业和技术业并不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服务业中的顶层和底层犹如云泥之别,酒店的服务生和咨询公司的高管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难道一样吗?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无产阶级不应仅限于传统定义中的工人,各行各业中的底层人员,由于经济、社会制度的压迫而必须被迫出卖自己劳力的人们都应该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这样看来,无产阶级的人数有增无减。

那么为何我们越来越少听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呼声?因为资产阶级正在用改革来巩固现行的社会秩序,而人们大都相信这社会在现行的模式下有变好的希望,一旦有这种希望,人们就更愿意抓紧现在拥有的,似乎还可以接受的生活,而不愿承担革命带来的未知的后果,这再正常不过。

然而我相信,改良所能带来的资产阶级的让步毕竟是有限的,当有一天无产阶级要求更多而资产阶级再也无法让步时,革命终将还是要爆发。

因此社会阶级并未消失,《共产党宣言》仍未过时,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亦还未结束。

篇2: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一九二五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外无国家统一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无民族独立而受封建主义的剥削的状况。想要在当时中国获得解放和和平,只能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三座大山。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赢得革命获得新生推翻敌人统治最好的也是必需的方式就是进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的形式是拥有人民拥护的革命力量即军队,革命力量的源泉来自于人民。而在此时刚刚成立四年之久的中国共产党在对革命力量的同盟军问题上出现分歧,毛泽东提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较强针对性的问题,就此作出了详细的回答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进行了正确客观的分析。

为什么要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详细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及其形式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怎么把握社会各阶级同党的关系与距离?

首先,为什么要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详细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解释:

第一,当时党内出现了以陈独秀和张国焘为首的机会主义错误,严重影响了党的政治活动,阻碍的党的发展机遇,扰乱了党的发展方向。其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在党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解决一切阻碍,纠正党的思想路线和前进思路,认清错误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第二,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刚起步,缺乏革命经验,对社会总体状况把握不足,党的历史根基不够牢固。作为一派新生的革命力量,仅仅成立四年之久,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缺乏有力的打击能力和切实可靠的同盟军力量。很大一部分党内人士对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形势缺乏客观认识,头脑不够冷静,判断和预断能力不足。对错误的观念、是非模糊问题以及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缺乏思想准备和行动指南。只有对党所生存的社会环境进行冷静的分析才能少走弯路,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指导方向,巩固党的根基和实践经验。

第三,中国共产党内很大一部分人还没能真正辨清敌友,意志不够坚定,对敌人的斗争和朋友的团结不够坚定。党内存在少部分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差的人员,为得己私权与私利,大搞宣传和拉拢,动摇一部分人员的衡量标准和准则,颠倒敌友,破坏了同友好人士的团结和协作,措施有利时机,为敌人赢得了机会

和时间,严重损坏了党的自身利益。对于搞政治分组的现象关键是对党内所有人员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正确的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可以是党看到真正的形势和动向,从思想的高度凝聚党内一切力量。

第四,协调好并处理好党和广大社会不同阶级人民的联系与距离需要对社会阶级作出清醒而又明确的认识。党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抓住牢固的同盟军力量就是抓住了有利机遇。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和自身需求各不相同,抓住关键本质才是根本。有的阶层是党的可信赖力量就要抓稳并协调好关系;有的阶层动摇不定,就要等待有利时机并借机吸收可靠力量,对反对派要决不手软坚决打击;有的阶层明显与我们利益不和,投靠封建和帝国列强顽固势力要坚决同其作斗争。

其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及其形式是什么?那么这些阶级与共产革命军的客观关系又如何呢?

在此,我认为中国社会的情形以及各阶级动向发展最直接关联的是生存问题,当时北方军阀割据,广东有蒋介石集成的一派黄埔军队,而共产党还没能组织一像样的正规军队,也没有广大的根据地。吃饱穿暖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只有那些没有生产资料又对压迫他们的阶级恨之入骨的才能真正自发的靠拢到革命方面来,只有革命还能是唯一的获得生存的道路;有部分自给的在侥幸心理与革命前景暗淡时也会动摇倒向反革命派,而看到革命曙光时,又会倒向革命派;而那些除自给外大有剩余或压迫者们是不会站起来搞革命的,他们认为搞革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到头来还有可能两手空空,打到自己。

毛泽东针对社会实情和历史背景做出了客观的认定和分析,将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划分为六大类:

(一)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二)中产阶级

(三)小资产阶级

(四)半无产阶级

(五)无产阶级

(六)其他游民无产阶级。

那么,中国共产党怎么把握社会各阶级同党的关系与距离?

地主和买办这些阶级的目标很明确,而又有个人与集体形式存在必需的必备条件,他们为生存为谋求个人利益是坚决反革命的,共产革命军要将斗争的矛头与之针锋相对不放松、不妥协、不放弃,直至彻底击垮。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

资产阶级,他们在历史的尘埃下不断演变也成为了一方为数不少的阶层,具有民族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应当让他们认识到革命的趋势与必然性,未来中华民族的道路该如何走,未来人民的前进方向。他们也很快会认识到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必定会很快分化,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吸纳革命派人员,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小资产阶级内的各阶层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即自给且有余、基本自给、不能自给三类。对于革命的态度,在平时各不相同;但到可以看见革命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也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始终是处在极其落后的状态,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只有让广大的农民群众掌握推翻压迫和生存的绝对武器,才能真正翻身自力更生,过上幸福的生活。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的优势有:分布集中、亲近农民、战斗力强而持久。对于游民无产阶级应该正确引导方可变成一种革命力量。可以总结一下:友好革命派、争取中间派、斗争反革命派、堤防不稳定派。

历年以来,出现思想与意见的分歧是正常的,斗争也是始终存在的,不管是党内还是党外。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只有经过斗争和讨论才能正确判断问题的正误,得出正确地结论,获得更全面的方法策略。实践证明,要着眼于大局,从大战略、多角度、全方位、细方针来看待问题,用冷静的思维反复论证与实践才能得到真理,永不被驳倒。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正是革命的根本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切问题都要在根本上找原因找出路,既不会走弯路也不会多走路。本文可以看到毛泽东指出了科学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他教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方法和根本立场,让我们把握了社会规律和特点,教给了我们斗争的方法和策略,在现代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我们应该善于学会并且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处理日常各种事务中做到应变自如,将来做出更好的成果报答社会,回报人民。

2010-03-06

上一篇:高级秘书就业前景下一篇:1-3浅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