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022-08-25

第一篇: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毛概读书报告两篇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论十大关系》

毛概期中作业读书报告

毛概期中作业读书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论十大关系》

姓名:MTT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国际实验班1401 学号:2014XXXXXXXX

二〇一六年 四月 九日

2014级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国际实验班1401 MTT

毛概期中作业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书报告

——市场营销国际实验班1401MTT

毛泽东,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历史人物,是我们的导师,舵手和最高统帅。他是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奠基人,他一手缔造了伟大的红色人民政权——中国。他和这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一举一动,他的思想曾经充斥着整个辽阔的中国。

从小学到现在的大学,课堂上的政治历史课都有接触过毛泽东的伟大事迹,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至少还要过好多年才能走上现在的道路。以前年级小的时候,不觉得毛泽东有多伟大,只知道要死记硬背一些必考的知识。而现在,随着年龄的渐长,对中国近代历史和毛泽东思想的深入了解,越发觉得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伟大。

在大学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上,又一次接触到了毛泽东,这一次,怀着不一样的心境,拜读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凭借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

《毛选》开篇第一卷的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国革命的初期,对于“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首要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导致革命初期成效甚少。毛泽东基于深入的社会调查与分析,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以反对当时党内的两种错误倾向。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只注意与国民党的合作或工人运动,忽略了农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经过毛泽东同志的简明扼要的分析,轻松地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毛泽东同志是一个相当有远见,相当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一九二七年所发生的事变,证明了这一点。

文章不长,但可分析的有很多。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精炼地概述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有国民党反动派和一些反革命份子,共产党要在革命中取得胜利,必须分清敌我!在文章中,对每个阶级的分析,对每个阶级于革命的态度,毛泽东都深刻地分析了他们抵制或者支持的原因。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前者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赞成2014级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国际实验班1401 MTT

毛概期中作业读书报告

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可以成为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面,他们经济上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又有联系,在革命到来时,他们会发生分化,左翼会跑到革命一边,右翼会跑到反革命一边。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指农村的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分子和小商人。这个阶层属于小生产者,他们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阶级的压迫,日益走向破产和半破产的境地。他们在革命到来时会站在革命的一边,是中国革命可靠的同盟军。

半无产阶级包括大部分的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和小贩等。他们是更小的小生产经济,经济地位低下,生活困难,遭受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有强烈的革命要求。他们是中国革命的最可靠的同盟军。

无产阶级人数不多,但他们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最进步的阶级,他们最有远见,大公无私,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除此以外,中国无产阶级还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是集中;第二是经济地位低下,两手空空,受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残酷的待遇,所以在革命中比任何阶级更坚决、彻底。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文章中敌我定位分明正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为以后党依靠和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在于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每一步都是影响广泛,同时也到了改革刻不容缓的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变中,社会阶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阶级的概念已经落伍,阶级斗争已经几近消亡,但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仍然有着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还是要对社会各阶层进行深刻的分析,破除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作为新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读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后,也该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应该学习与人合作,团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利益,我们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切实分析当前国际情势,提出阻碍我们发展的实际问题,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献上绵薄之力。

2014级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国际实验班1401 MTT

毛概期中作业读书报告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市场营销国际实验班1401 MTT

以前,我因为受到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事件的影响,认为毛泽东只会打仗,不会建设经济,但是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中的十大关系指的是: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2014级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国际实验班1401 MTT

毛概期中作业读书报告

展战略;第二个,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第三个,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同时该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对十大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一系列方案,从而达到“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目的。把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间环节和桥梁,这是毛泽东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全部哲学活动都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融为一体。《论十大关系》体现了毛泽东活跃的辩证思维方法。毛泽东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毛泽东又从中国国情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在抓住重点工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非重点工作,即把非重点工作提高到有助于重点工作更好解决的高度上加以认识和处置。

毛泽东同志的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但是无论如何,毛泽东同志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就是站在毛泽东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伟大而艰辛的探索!

2014级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国际实验班1401 MTT 5

第二篇:论英国都铎王朝时期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王乃耀

On the Changes of Classes in Tudor Period

【作 者】王乃耀

【摘要】 本文论证英国都铎王朝时期阶级关系发生的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封建旧贵族的衰落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乡绅、约曼的兴起。文章对旧贵族、乡绅和约曼的兴衰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他们的定义进行了新的探讨。

Abstract: The main ideas of the article are that, first,expounding the changes of classes in Tudor period; thedecline of aristocracy and the rise of gentry and yeomen;second ,trying to give new definitions of the aforementionedclasses and using the histoical quantitative method toanalyze them. Key Words:History of England,History of Tudor,Aristocracy,Gentry ,Yeomen.

【关键词】 英国史 都铎史 贵族 乡绅 约曼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生产力的明显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旧贵族的衰落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乡绅、约曼的兴起。这一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基础,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1 旧贵族的衰落

英国学术界对旧贵族的定义难于统一。例如,《威氏新国际大辞典》在贵族条目下写道,在不列颠属于下列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爵之一者即为贵族。〔1〕又如, 大英百科全书将贵族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大贵族,专指那些封有公、侯、伯、子、男爵称号的世俗显贵和高级僧侣;另一类为小贵族,专指骑士阶层。〔2〕再如, 英国学者麦克法兰认为,英国贵族在1300年以前包括爵位贵族、 乡绅和骑士; 在1300—1450年之间,贵族一词的定义模糊不清;到1450年之后,贵族一词只包括有爵位称号的人。〔3〕

笔者认为英国贵族应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世俗贵族;一方面指教界贵族。对世俗贵族应作动态理解,而不应作静态理解,也就是说,英国世俗贵族的概念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14世纪之前,英国世俗贵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有爵御的达官显贵以及骑士、一般乡绅等。15世纪之后,英国世俗贵族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只包括封有公、侯、伯、子、男爵衔的显贵。14—15世纪中叶之间,为广义世俗贵族概念向狭义世谷贵族概念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世俗贵族主要由封有爵位的人构成,但是,也包括少量的骑士和一般乡绅。按照此观点,可以认为都铎时期英国的世俗贵族只包括那有爵位封号的显贵,可称为大封建主;而骑士和一般乡绅可称之小封建主。

英国世俗贵族的爵位封号有其发展的过程。伯爵是英国最古老的爵位。11世纪之前,英国伯爵的权力很大,管辖几个郡。1066年诺曼征服后,伯爵的权力受到限制,只掌管一个郡的事务。〔4 〕英国的公爵爵位是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首次封授的。他于这一年将这一爵位授予了他的长子——黑太子,其封号是康沃尔公爵。英国的公爵爵位一般只授予王室的亲属。英国的侯爵爵位是1385年,由英王理查二世第一次封授的。他把这一爵衔首次授给了他的宠臣罗伯特·维尔,其封号是都柏林侯爵。但是这个爵位的命运在英国不佳,14世纪末,有的显贵认为它不正规,而不愿意接受它。英国子爵爵位于1440年由国王亨利六世首次授予大臣约翰·博蒙特的。子爵爵位在英国很少被封赠,其人数甚至少于侯爵。〔5〕男爵爵位在中世纪早期就被介绍到英国, 并在亨利一世统治时期(1100—1135年)有较大的发展。〔6〕

在都铎时期,尤其是在16世纪后半叶,英国的旧贵族迅速衰落下去。本文所说的旧贵族是指那些封有公、侯、伯、子男爵衔并且按照旧封建剥削方式生活的显贵。旧贵族衰落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旧贵族剥削方式陈旧,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地产收入日益减少。

旧贵族思想保守,按旧的传统经营地产。土地租期很长,有的甚至长达近一个世纪,例如,桑兹勋爵和科巴姆勋爵的土地出租期长达99年。不但如此,土地租金也按习惯标准征收。这种旧的剥削方式极不适应16世纪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当时英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价格革命以迅猛之势冲击着市场。据科尔曼统计,英国从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粮食平均价格上涨了5倍多,羊毛平均价格上涨了近3倍。〔7 〕显而易见,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旧贵族所征收的几乎不变的租金的实际价值大为贬低。据斯通统计,1559—1602年间,英国贵族的土地租金的纯收入下降了20%。〔8〕

其二,旧贵族开支浩大,家产日益枯竭。

旧贵族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各项开支巨大。首先,服装费用惊人。例如,埃塞克斯伯爵为了买时装,竟欠服装商736镑。其次, 宴请开支浩繁,比如,莱斯特伯爵在1575年,招待伊丽莎白女王,一次就花费6000镑。再次,建筑豪华住宅的支出也令人咋舌,例如,德埃格蒙特伯爵在伦敦建造一所华丽宅院,每年支付建筑费达450镑。〔9〕

其三,旧贵族相当一部分家族因绝嗣而使其后继乏人。

在英国旧贵族男丁不旺,使得贵族爵位继承问题发生了危机。据斯通统计,1559年底英国的63家贵族中,有21家到1641年没有了男性继承人,贵族男性继承人减少的速率大约是平均每个世纪40%。〔10〕

其四,都铎王朝的君主吝于封授爵位也使得贵族人数不断减少。

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女王都是有名的吝于封赠爵位的君主。亨利七世统治时期,贵族人数减了近四分之一。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有意剥夺贵族的继承权,使得贵族人数在她统治时期明显减少。

英国贵族的衰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主面:

首先,旧贵族的人数有下降的趋势。

在都铎时期,英国的贵族人数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据英国史学家统计,在亨利七世统治初期,英国有贵族57家, 到他的晚年, 只剩下44家。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贵族人数有所增长,达到63家,但是到伊丽莎白统治末期,又一次大幅度减少,只有55家,其中,侯爵1家、 伯爵16家、子爵2家、男爵36家。公爵爵位此时已后继无人。〔11〕

其次,旧贵族财产的减少。

据统计,1559年,贵族的总地产为135000 镑, 平均每户贵族约为2140镑,再加上其他收入,平均每户贵族年收入约为2200镑。然而,到1602年,平均每户收入降至1630镑,下降了26%。〔12〕旧贵族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不得不出卖地产。根据英国史学家的估算,从1559年至1602年的43年中,平均每户贵族占有的庄园数量减少约28%。〔13〕

最后,旧贵族政治权力的下降。

16世纪中叶以后,旧贵族随着经济实力的下降,政治权力也逐渐削弱。他们在枢密院中,不再占有重要权势。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旧贵族只是枢密院的外围成员,并不掌握实权。同时,旧贵族在议会中,也不再占有立法的优势。到16世纪末,旧贵族控制的上院所提出的议案数只占总议案数的22%。〔14〕

旧贵族的衰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斯通说:“可以认为贵族衰落的重要性或许能和乡绅的兴起相提并论。”〔15〕众所周知,旧贵族是封建社会的总代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卫道士,他们势力的衰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

2 乡绅的兴起

英国学者对乡绅的定义长期以来也存在着分歧。英国著名史学家陶尼认为乡绅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给这个群体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尽管如此,他还是对乡绅进行了定性研究。他认为乡绅是由那些占有土地财富的人构成,其地产规模在约曼之上和贵族之下。其成员包括农场主和专职人员。〔16〕

明格认为乡绅是中等地产拥有者,其成员包括从男爵、骑士、缙绅、以及可以称为绅士的约曼和农场主。〔17〕

赖特森认为乡绅就整体而言不是一个法定的团体,它包括不同的社会阶层,比如,贵族、从男爵、骑士、缙绅等等。〔18〕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乡绅是一个模糊概念,其阶级界限不十分明确,经常出现不同的社会阶层相互渗透的现象,呈现出颇为复杂的局面。

笔者认为如果给乡绅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乡绅是拥有中等规模土地财产的中产阶级,其地产在贵族与约曼之间。其成员在16世纪包括骑士、缙绅、和一般乡绅,1611年之后,还应该包括从男爵。在都铎时期,乡绅就其主流而言,已经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倾向,其阶级地位处于封建地主与近代资产阶级之间,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这种阶级地位是由都铎时期英国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所决定的。

乡绅的收入一般以地产收入为主,职业收入为辅。乡绅和商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乡绅的地产通常由长子继承,幼子往往经商,赚钱之后,又购置地产,成为新乡绅。此外,乡绅的后代经常与富商的子女通婚,这就更加强了乡绅与商人之间的血缘联系。

乡绅内部的等级按照地位由高至低排列依次是:从男爵、骑士、缙绅和一般绅士。 从本世纪40年代起,西方学者对乡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乡绅在16世纪获得很大的发展;有的认为乡绅在这一时期不但没发展反而衰落了。笔者比较倾向于乡绅兴起的观点。

乡绅之所以能在都铎时期兴起,是由于如下的原因:

其一,乡绅采取新的土地经营方式,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增加地产收入。

都铎王朝是英国圈地运动进行猛烈时期,乡绅是最主要的圈地者。据圈地典型的莱斯特郡统计,在1458—1550年间,乡绅圈地面积占该郡圈地面积的67.5%,〔19〕远远超过其他圈地者。许多乡绅因圈地而至富。例如,斯潘塞家族,最初家境实属一般,后来靠圈地经营牧场致富,到1627年,跻身于贵族行列。〔20〕圈地经营之所以能够致富,主要是圈地后,土地相对集中,形成大农、牧场,便于管理,易于采取新的耕作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21〕

其二,乡绅加重对小农的剥削,通过将土地出租给公薄持有农、增加租金的方式获得厚利。

16世纪,英国庄园的自用地绝大部分已出租,陶尼说:“至16世纪中叶每100个庄园中,就有99座庄园的自用地已出租。”〔22 〕乡绅将土地出租给公薄持有农之后,按契约规定收取地租,这种地租额随市场价上升而上涨,并非长期不变。据克里基研究,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地租上涨速度超过物价上涨速度。以维尔特郡为例,1500—1640年间,地租上涨至8倍,而同期农产品价格只上涨6倍。〔23〕

其三,乡绅采取雇工剥削方式,使用廉价的雇佣劳动力,从中获利。 16世纪英国农业雇工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据统计,1536年小地产上平均每块地产上使用雇工19人。雇工工资在当时十分低下,例如,米德兰东南部地区,1500年雇工平均工资是4便士,到1640年增至1先令,也就是说,一个半世纪左右,雇工日平均工资上涨3倍, 而同期的生活平均费用则上涨6倍,结果雇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50%。〔24〕 其四,乡绅利用英国宗教改革机会,夺取教产,扩大自己的地产。

亨利八世进行的宗教改革没收了大量的教产,那些被赐给达官显贵的教产最后入流市场。陶尼认为教产经过多次转手倒卖之后,贵族的教产有一半以上转入乡绅之手。〔25〕乡绅因获得大量教产,而使自身实力大大加强。

其五,乡绅投身于市场经济中,按市场价格涨落及时调节生产,从中获利。

大多数的乡绅不但经营地产,而且还经商,他们与市场联系密切,知道在什么时候生产什么东西最能盈利。例如,斯潘塞家族在16世纪初,看好市场羊毛价格上涨,于是在1506—1518年花了3100镑买下了大量地产作为牧场,养羊,出售羊毛和羊肉,从中牟取暴利。 据统计, 到17世纪初,这个家族年收入达到了6500—8000镑。〔26〕

乡绅人口的兴起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乡绅人数的增加。

都铎时期关于乡绅的资料缺乏,我们不可能确切知道其准确数字,不过根据英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推算出一个大致的数字。

根据康沃尔的研究,我们可以估算出16世纪初,英国的乡绅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27〕

到17世纪初,乡绅人数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赖特森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推算出17世纪初,英国乡绅人数约为20000人。〔28 〕上述数字和斯通的统计数字大体吻合,他认为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的乡绅人口约增加2倍。〔29〕

其次,乡绅财产的增加。

乡绅内部各个等级之间土地岁入差异很大,最低一级乡绅土地岁入的最低为10镑,〔30〕最高一级,可高达上千镑。〔31〕。如果以骑士的平均年收入100%的话,那么缙绅和一般乡绅分别约是骑士的40 %和10%。如果按乡绅拥有地产来划分乡绅的等级的话,可以将他们划分成大、中、小三个等级。大乡绅持有的地产为5000—20000英亩; 中乡绅为1000—5000英亩;小乡绅为50—1000英亩。〔32〕都铎时期乡绅的财产有了很大的增长。明格认为,到16世纪,乡绅占有全国一半的土地,而王室、教会、大土地所有者和约曼占有另外一半。〔33〕陶尼认为,到1600年,乡绅总收入是教、俗贵族和富有的约曼收入之和的3倍。 〔34〕由此可见,都铎王朝晚期,乡绅阶层拥有的财富总和远远超过当时其他任何一个社会阶层。

最后,乡绅政治地位的提高。

都铎时期,许多乡绅跻身于议会的下院,造成乡绅“侵略”议会的局面。到伊丽莎白时代,乡绅已在下院占绝大多数,成为一支雄厚的政治力量。有的乡绅经过多年的奋斗成为国王的重臣,例如威廉·塞西尔(1520—1598)就获得伊丽莎白女王的信任,担任国务和财政大臣等要职,他的政治影响超过当时的任何一位旧贵族。〔35〕

乡绅的兴起对英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乡绅利用自身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强大的政治影响,推动英国社会朝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向行进。

3 约曼的发展

约曼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文献中,其含义为林务员,到15世纪,这一词才演化为专指农村社会的某一阶层。〔36〕不过约曼这一词到底指农村中的哪一部分人?学者中颇见分歧。培根认为,约曼指的是介于绅士和农民之间的人,他们主要以租地为生。〔37〕哈利森认为,约曼是拥有年收入40先令以上地产的自由持有农。〔38〕赖特森认为,约曼是拥有50英亩地产以上的农民。〔39〕霍斯金斯认为,约曼是富裕农民,如果给他们起一个新名字,可以叫做资本主义农民。〔40〕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约曼是个模糊概念,其含意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易确切掌握。不过,对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还是可以确定其基本内容。

笔者认为,在都铎时期,约曼是指那些地产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以自由持有农为主体的自耕农阶层,同时还包括部分富有的公薄持有农和租地农。约曼的社会地位介于一般乡绅和农夫之间。约曼拥有的地产差异较大,一般在50英亩至几百英亩之间。约曼对土地的渴求超过当时的任何一个阶层。坎贝尔说:“一部英国约曼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土地史”。〔41〕约曼对自己的地产精心经营,他们最关心的是就是如何管理地产才能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他们知道只有为市场而生产,及时抓住市场才能经营好地产,才可发家致富。都铎王朝初期羊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最为赚钱,于是许多约曼圈地养羊。因而,出售羊毛和羊肉成为约曼当时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约曼还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出租土地,以获取利益。例如,白金汉郡的一个叫约翰·莱瑟姆的约曼,于1528年将自己的200 英亩土地和一所宅院出租出去,土地租金为每年50镑,宅院租金为100镑。〔42〕

约曼不但经营地产,而且还经营工商业,例如,一个叫约翰·史密斯的约曼开了一个磨房,为其邻居磨粮食,获取利润。就大多数约曼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行业还是从事呢绒买卖,许多约曼因此而致富。例如,一个叫克里斯托弗·霍尔的约曼其动产总值为220镑,其中112镑来自羊毛生意。〔43〕到16世纪60年代,多数约曼的年收入达到300—500镑。〔44〕

都铎时期,约曼的上层分子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倾向,他们使用雇佣劳动,剥削雇工的剩余价值。

许多富有的约曼因财力雄厚而加入乡绅阶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贝克、杯特、柯林塞斯等家族就是如此。〔45〕

约曼与乡绅的经济利益基本相同,他们都希望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农业资本家的先驱。约曼的人数要比乡绅多得多。由于资料缺乏,我们不知道约曼的确切人数,不过,从一些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16世纪时,约曼约占乡村人口的15%左右,〔46〕由此可以推算出16世纪末约曼的人数大约有十几万人。因为约曼人数众多,他们的成长为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更为深厚的阶级基础。

综上所述,都铎时期,英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旧贵族衰落了,乡绅和约曼兴起了,这一切为英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奠定了阶级基础。

注释:

〔1〕《威氏新国际大辞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第1591页。

〔2〕〔4〕《新大英百科全书》(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 【译 者】ica),第15版,芝加哥1980年版,第143~146;746页。

〔3〕麦克法兰:《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贵族》(M.B.McFarlane, The Nobility of Late Medieval England),牛津1973年版,第142页。

〔5〕罗森塔尔:《贵族和贵族生活》(J.T.Rosenthal,Nobles and Noble life 1295—1500),伦敦1976年版,第32页。

〔6〕伯里:《剑桥中世纪史》(J.B.Bury,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第5卷,剑桥1957年版,第536页。

〔7〕科尔曼:《英国经济》(D.C.Coleman,The Economy of England,1450—1750),伦敦1977年版,第33~37页。

〔8〕〔10〕〔11〕〔12〕〔13〕〔31 〕斯通:《贵族的危机》(L.Stone ,The Crisis of Aristocracy,1558—1641),牛津1980 年版,第66;79;50;68;355;68页。

〔9〕〔15〕斯通:《伊丽莎时期贵族剖析》(L.Stone,The Anatomy of the Elizabethan Aristocracy),《经济史评论》,第18卷,第1~2号,1948年版,第5~8;1页。

〔14 〕格雷夫斯:《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一世时期的议会上院》(M.A.Graves,The House of Lords in the Parliaments of Edward VIand MaryⅠ),剑桥1981年版,第8页。 〔16〕〔25〕〔34〕温特:《历史与社会:陶尼论文集》(J.M. Winter,History and Society:Eassays by R.H.Tawney),伦敦1978 年版,第87;106;88页。

〔17〕〔33〕明格:《乡绅》(G.E.Mingay,Gentry,The Rise andFall of a Ruling Class),朗曼1976年版,第3;188页。

〔18〕〔28〕〔32〕〔38〕〔39〕赖特森:《英国社会》(K. Wrightson,English Society,1580—1680),伦敦1982年版,第23;24; 25;31;32页。

〔19〕霍斯金斯:《掠夺时代》(W.G.Hoshins,The Age of Plunder:The England of Henry Ⅷ,1500—1547),伦敦1976年版,第71页。

〔20〕道格拉斯:《英国历史文献》(D.C.Douglas,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第5卷,伦敦1967年版,第264~265页)。

〔21 〕克里基:《农业革命》(E. Kerridge,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伦敦1967年版,第208~209页。

〔22〕陶尼:《十六世纪土地问题》(R.H.Tawney,The Agrarian Problem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朗曼1921年版,第202页。

〔23〕马丁:《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J.E.Martin,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Peasant and Landlord in English Agraricn Development),伦敦1983年版,第131页。

〔24〕瑟斯克:《英格兰和威尔士农业史》(J.Thirsk,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500—1750), 第4 卷, 牛津1967年版,第433~435页。

〔26〕芬奇:《北安普敦五个家庭的财产状况》(M.E.Finch, The Wealth of Five North amptonshire Fanilies,1540—1640), 牛津1965年版,第39~63页。

〔27〕〔30〕康沃尔:《早期都铎乡绅》(J.Cornwall,The Early Tudor Gentry),《经济史评论》,第17卷,第3号,4月,1965年,第457~458;472页。 〔29〕斯通:《英国革命的原因》(L.Stone,The Causes of English Revolution),伦敦1979年版,第72页。

〔35〕里德:《国务秘书塞西尔和女王伊丽莎白》(C.Read,Mr. Secretary cecil and Qeen Elizabeth),伦敦1956年版,第21~89页。

〔36〕〔41〕〔42〕〔43〕〔44〕〔45 〕坎贝尔:《英国约曼》(M.Campbell,English Yeoman :Under Elizabeth and Early Stuarts),纽约1969年版,第8~9;64;81;164;216;39~40页。

〔37〕厄恩利:《英国农业》(Lord Ernle ,English Farming ),伦敦1961年版,第296页。

〔40〕〔46〕霍斯金斯:《米德兰农民》(W.G.Hoskins,The Midland Peasant),伦敦1957年版,第142;142页。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英国历史文献》, (D. C. Douglas, EnglishHistorical Documents),第5卷,伦敦1967年版。

2. 克里基:《农业革命》(E.Kerridge,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伦敦1967年版。

3.罗森塔尔:《贵族和贵族生活》(J.T. Rosenthal, Nobles andNoble life,1295—1500),伦敦1976年版。

4.伯里:《剑桥中世纪史》(J.B.Bury,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第5卷,剑桥1957年版。

5.瑟斯克:《英格兰和威尔士农业史》(J.Thirsk,The Agrarian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1500—1750),第4卷,牛津1967年版。

第三篇: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林聚任先生是今日山东大学社会学的统帅。向林大帅 致敬。今日中国社会学,成就辉煌,吃水不忘挖井人,专此向领导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费孝 通先生、陆学艺先生、李培林先生致敬。李培林先生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杰出校友。 很荣幸再次来到山东。八六年上过泰山,拜过曲阜,在青岛住过一个月。这几天上了孟 良崮、英雄山、千佛山,看了黄河、大明湖、趵突泉,看了山东博物馆。不由得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天下,而不是齐国统一天下?(此处略去五分钟。)

(不念)二十年来,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 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上,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认识逐步深化, 由1979 年之前只有阶级分析,发展到否定阶级分析、只有阶层分析,直到近年来又否定了 对阶级分析的否定(仇立平,2006;仇立平,2007;冯仕政,2008),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 并重。在实证研究上,更是硕果累累(李拓,2002;陆学艺,2002;郑杭生,2004;李培林, 2004;邱泽奇,2004;吴波,2004;李春玲,2005;扬继绳,2006;朱光磊,2007,李毅, 2008;李强,2010;梁晓声,2011),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演变,或从阶级分析角 度,或从阶层分析角度,或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做了多方位的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珠 联璧合,蔚为壮观。

(不念)瑕不掩瑜,美中不足的是,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分层 全貌的数字化模式。仅有的两、三个数字化模式,只反映近期某个时刻的静态的状况,没有 反映历史的沿革,不能直观把握新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宏观大趋势。理论 研究和实证研究,社会结构与发展演变,最后都可以落实到数字化模式上面。在数字化模式 面前,理论观点更容易深化,实证研究更容易检验。

第四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首次发表于1925年12月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杂志上。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文章里毛泽东首先指出了中国过去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原因——敌友不明,并明确指出为了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分清楚敌友。接着毛泽东同志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别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阶级,从经济地位、生活状况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几个方面一一做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我们的朋友,民族资产阶级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右翼是我们的敌人,一切地主、买办、大资产接机等都是我们的敌人。”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各阶级按照经济地位逐渐下降、革命性逐渐增强的顺序进行分析,明确地指出了今后革命的对象、方向、领导权及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旗帜鲜明地驳斥了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革命的对象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在对这些反动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当中,不能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无产阶级要牢牢掌握住革命的领导权。同时也不能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还很弱小,工人阶级必须与农民阶级结合起来,建立起巩固的同盟来进行革命,此外还有注意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革命才会有胜利的把握。

不同经济基础的人,生活习惯自然会不同,价值观当然会分化,于是就产生了阶层。

选择《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原因有很多,虽然我是学电气专业的不属于经济类专业,但是我觉得对于不同人的分析还是很重要,因为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加让我肯定的是,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展示出来的犀利的分析方法。我想,这对于我是有帮助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武装自己。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并不是为了记住些经典语句,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针对当时的革命和党组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

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当今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趋于消灭,但是全世界除了中国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外,整体上还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垄断为主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国家依然存在着“藏独”等不法分子,破坏社会主义,破坏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依旧不稳定。所以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时期内还是存在的。因此运用阶级分析法来看待当今国际政治形式和国内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仍然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把利器。这样分析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知道谁应该保护,谁应该支持,谁应该反对。对我们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法律法规才有意义。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相信,从文中学到的东西对我的专业学习和业余兴趣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中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五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121班

在中国革命的初期,对于“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首要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导致革命初期成效甚少。毛泽东基于深入的社会调查与分析,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以反对当时党内的两种错误倾向,这两种倾向都只注意与国民党的合作或工人运动,忽略了农民,使得自己力量不足,没有广大的同盟军。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必须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那么谁才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朋友呢?毛泽东认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一切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在文章中,对每个阶级的分析,对每个阶级于革命的态度,毛泽东都深刻地分析了他们抵制或者支持的原因。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与发展是附庸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是中国腐朽生产关系的既得利益者和捍卫者,他们与革命水火不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文章对于中产阶级的分析是十分精彩深入的。毛泽东预见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在他们受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压迫时,他们赞成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而在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又让他们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他们又怀疑革命。

毛泽东对于阶级的分析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阶级总是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分析时要重在揭露该阶级所代表的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阶级的存在,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经济制度中的地位等。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分析阶级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们所代表的经济利益。毛泽东还看到了各阶级的未来发展趋势,站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考察各阶级。同时,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产生和消亡,我个人认为消灭阶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个时段内需要以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不断跟进为基础的,所以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正确的,不以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为前提的阶级斗争是浅显的。当然,对于进步的阶级,我们要坚决拥护和支持,反之对于落后的阶级,我们要坚决反对,并与之做坚决的斗争,促使其更快地灭亡,所以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前要全力消灭蒋介石为代表的买办官僚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全力反对反动分子,打击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

文章中敌我定位分明正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为以后党依靠和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时至今日,这篇文章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每一步都是影响广泛,同时也到了改革刻不容缓的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变中,社会阶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阶级的概念已经落伍,阶级斗争已经几近消亡,但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仍然有着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还是要对社会各阶层进行深刻的分析,破除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如今的中国,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平等的。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所以我们的社会,就应该有这样的制度和氛围,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广阔空间,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不论你的职业、性别、地位、民族等可以区分人等的约束条件。

上一篇:上海淮海路逛街攻略下一篇:食品类开题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