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

2024-05-04

中产阶级(精选6篇)

篇1:中产阶级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2001年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萧灼基说:10年后中国将有五类人能进入中产阶层,萧老的预言,给给向上爬的人打打气,给他一个大枣吃。本人想提三个问题:中国的新阶级、新权贵和新精英。

新阶级

故事一:

狗熊带兔子玩,上厕所时没带手纸,狗熊 问,你怕脏吗?兔子说不怕,狗熊用兔子毛当手纸了。狗熊的块头那么大,兔子没法子只好拿自己的衣服给狗熊当“手纸”了。中产阶级象只兔子,跟富人玩好了就变成手纸,玩不好......中产阶级——难以界定,文学家形容他们象一块没有冻好的冰,艺术家编了一套老板丽人伪幸福的梦,经济学家说他们是中国稳定的核心,社会学家说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政治家怕他们长得太快胃口太大,行政官员吃拿卡要想捏死他,民工们恨不得宰了他,再来一次均贫富。

一提中产阶级,人人都特敏感,弄得我好生尴尬。不是我存心找不痛快。在我们这个貌似平等的社会中,一谈中产阶级,人们就老大不自在,心中暗想:我算老几?老大、老

二、老三,还是个零蛋......有人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我是格格。我心说您甭提满清这一壶。路边的小饭馆变成了宫庭宴,电线杆上的小纸条儿变成宫庭秘方,街上的小妞也全都变成了格格。经济学家管这叫“预期紊乱”。关于中产阶级争议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企盼,象是学术界吐出一串好看的泡沫。人们不否认他的重要性,鲜有人进行分析、量化和实证。我一接这题就发觉不妙,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着力点。中产阶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方的园的还是三角的,他的政治理念、社会意识、生活预期全然不清楚。

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原本是个舶来品,欧洲是经过了 300 年工业原始积累,再加上战后持续 50 年的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才出现了中产阶级。解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有产者,改革 20 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阶层,他们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办公司、投资、信贷、交易和纳税,在这一奇迹中,他们很有特色。所谓中产阶层,是以知识份子、职业专家为代表的主流精英的群体,有院士、研究员、教授、律师、医生、作家、专家、艺术家、自由职业者、高级职员等,包括文官、学人和企业家。他们成长周期才10年还很不成熟,我们缺乏训练有素的文官来操作民主,又缺少公益的学人来坚实公民社会基础,更缺乏讲信用的企业家来完善产权制度,从而使经济和民主同时陷入僵局。

早在 1997 年刘吉曾说过,中国很有可能产生新阶级。中层消费者怎么形成的?大约是在 1992 年后,要素市场(资本、信贷、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开放后,形成的所谓的“第四代富人”。大批政府、企事业机构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后,利用他们过去的资源和社会网络,中层才迅速扩大。据中国社科院历时 10 年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民营中小企业家中干部下海的占 31%。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过程中才形成了广大的中层。也正是 90 年代中期,一大批中层的金融资产早已超过实物资产。中层消费者其实就是潜在的中产阶级,他的生活预期要远远超过其它预期。知识、财富、地位等资源的分配本身就倾向于官员,或接近官员的人,文官和学人本出自同一条根,却走上不同的路。如何保持官僚制度廉洁,又不脱离民众?他既保持充分的权限,又不损害地方、企业的利益,引导国家经济发展。这些问题曾折磨过历代国家决策人。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受益群体是知识分子,由于市场稀缺资源的知识、权力和资本三大资源首先向他们倾斜,他们走上快速上升通道。在富人和中产者流行的个体排它法,你不富说明你没路子,你费物。

新阶级一起步就象走上了钢丝绳,没招他惹他,他都害怕自已一不小心栽下来。极度渴望别人尊重,又怕受人忽视的痛苦,是中产阶级一大特色。天大的事,莫过于他们自已的地位下降,他们不自信,虚荣势利活得很累。中产阶级最担心的是社会地位,中产阶级社交网络是它化解生存危机的有效工具。二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分化中,迅速分化出来一个获利的少数和失落的多数。任社会学家大喊大叫,富人离散倾向和不满情绪,穷人的反社会和暴力倾向,都是极难对付的。

在改革大潮中,晃晃悠悠的中产阶级象一条船,经济变量越大,人们越是经历着角色和预期紊乱的过程。穷人多以富人为蓝本或参照物,中产阶级更信奉权威和官员,垂涎更高的社会地位。对于名声、地位和舆论都惊若寒蝉。象叔本华所说:所有的痛苦来自欲望。中产阶级的多重性,即得一些利益,又常常牺牲受挫,寄望于小胜即安,又常常失算。人人自危,即便目前还好,可担心未来的情绪正在蔓延,人们预期不定,社会角色不确定会对社会造成紊乱。精英离权贵资本很近,离穷人却越远。中产者们憎恨比他更富更黑的贪官和富人,可他们也并不喜欢穷人,中产阶级好于同类相聚,远离那些越发好斗的穷人。他们常把自已的不满发泄出去:一个为富不仁的高层,一个充斥暴民的社会!“官不象官傍大款,商不象商勾黑帮,学不象学向官场。”富人在中国近乎无形阶层,神龙见首不见尾,一年中只在国家级春节团拜会中露露面,他们生活在一个特殊圈子,他们害怕穷人的敌视,也讨厌中产阶级的巴结。客观上中国出现了大分化,可谁也不愿给穷人贴标签,这让穷人更抬不起头,中产阶级处在积累期,他们的收入、消费、投资的理念正在形成。过剩经济下,商品市场对他们已失去吸引力,要素市场上他们已成为主体消费群,金融、证券、信息、信贷、劳动力资源等,中产阶级已占主导地位。一旦他们预期不稳,市场必然有反应。预期紊乱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和动荡。

中产阶级总得有个标准吧,有人说有房有车,有人说年收入 20 万,有人说不得少于 50万。有钱就能提高社会地位吗?那只是给向上爬的穷人打打气而已。实在绕不开钱的话题,清华李强在 2000 年初《经济展望》的统计,全国 3.9 亿户家庭,利益群体分为四层,社会底层、利益受损群体、普遍受益集团、特殊获利集团。社会底层全国大约在1.48亿户,户均存款不足2000元,占总人口43%,利益受损群体全国约1.6亿户,户均存款不足2万元占总数47.6%。两者相加共3亿户,涵盖人口近11亿人口。普遍受益2513万户,户均不足10万元,占7.4%.中国富人是特殊获利集团,441万户,户均54万元,占1.3%。普遍受益加上特殊获利集团总共不到3000万户涵盖人口1.2亿。(天元数据)这是我们迄今看到最全最近的统计数据了。我们常说的 2:8 规律是错的,现在是 8.7%的人拥有 60%以上的居民存款。全国 7万亿元居民存款中,他们起码占了 3.72 万亿元。在基尼系数达到 0.468,中产阶级是不能保持稳定的。

不单单有钱就可以小小不然的挤身中层,还有职业、社会地位、公众评价。综合因素很

多,你受的教育,你所从事的职业,你的爱好、品味,你穿什么,用什么,住的如何,开什么车,说什么话,你一张嘴,你的语音就暴露了你的身份。深入研究中产阶级的生活形态、心理预期,对宏观、微观经济相当有用。中产者想什么,他们怎么消费,怎么投资,他们的责、权、利是什么?分析他们的生活预期,这就是个大市场。中层的生活预期,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信用良好的社会界面,以保护他们的收益和地位。迅速扩大的中层,将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核心。世界金融业认为,中国如果没有自已的中产阶级,中国经济要想和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公众意志之上,民主政治强调的则是诚实、公正和效率。公平正义不是市场问题,道德沦丧也不市场化的结果,恰恰是制度工具出了问题。人大舆论研究所对社会地位评价,90年代初排在前 10 位的是教师、军官、科技人员、工人、农民、大学生、医生、作家、记者、警察。90 年代未排序则变为科学家、官员、教师、医生、律师、厂长、经理、军官、私营业主、演员、外企雇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地位也在重新排队。经济变量越快,人们自身命运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增大了。

有人担心中产阶级生成得太快太大,急需扩大他们对社会舆论、决策上的影响力。富裕起来的新阶级,急需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实力。人们一般高估了他们的政治预期,低估了他们生活预期,有专家指出:中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核心,其政治人格在向经济人格的转变。中产者有政治理念吗?他们只在小圈子里发发高论,敢到大街上说说吗,马上就灭了你。学者们想得挺好,富裕的人越多,中产阶级是一个扩大的平民化“中层”,当中产阶级融汇了平民阶级,形成扩大的公民社会时,那么民主社会的确立也就为期不远了。此话当真?不是说无产阶级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吗。老大哥都快变成了小阿弟了,海外学者还在那空谈工人变成中产阶级,开什么国际玩笑啊。老大哥早都被失业吓破了胆。

新阶级正在稳固阵脚,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瓦解。中产阶级走的三部曲,通过市场活动达到他们的生活预期,通过生产实践来达到他们的社会预期,通过专业、学术或院外社会活动,最终将达到他们的政治预期。其中任何一条路走通了,都会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影响决策不灵,走市场挣钱再受挫,那只有一条不归之路——社会参预。预期紊乱是会影响稳定的。建国以来的政治运动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对政治的恐惧。中国人很少有政治预期,学人的为权贵赏识,暴民的招安,那是升官发财的梦,升官发财绝不是政治预期。价值观的改变,要比汽车、豪宅的普及慢得多。

亚洲模式都一样,要想出人头地无非是两条路,一靠家族,二靠官僚。第三条路社会参与可能性极小,所谓民间组织 NGO、某某论坛、那仅仅是精英走穴瞎起哄,圈子里竖竖小山头充大个。受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的限制,知识分子自已行使主权后,更加摆脱不了集权和专制。缺少公民意识的认同、组织化和程序化,缺少公开的制度化,人与人之间就缺乏一种稳定的关系,随机性行为不断扩大,在个人、家族、利益集团垄断的社会里,腐败才最为猖獗。亚洲价值观被刘军宁概括为: 其一,亚洲价值的核心就是安定与和谐高于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国家的权利绝对优先于个人的权利;国家的安定绝对高于每个人的尊严。在亚洲价值中,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是国家的安定。其二,亚洲价值的支持者认为亚洲价值的意义在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亚洲价值在经济方面也种下了不少恶果,如官商勾结、金权交易、贪污腐败、操纵市场、垄断经营、与民争利等等。使得腐败几乎成为东亚政治的固疾。其三,亚洲价值观还特别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亚洲的民情和文化的特殊性,也给发

达国家带来借口关于人性人权的的问题攻击,并最终防碍了亚洲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

真佛只说家常话,中国最大的问题: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首先是尊重他人的产权。

通缩、二极分化、暴富群体、贪官、暴民大凡都与此有关。流动人口、新移民削弱了原有的社会的纽带、宗法和家庭的控制,两极分化会造成冷漠反常的群体偏见,冲突与混乱就在所难免。不稳定并非是因为他们穷,而是他们都想致富,暴富的期望值超过其满足希望的能力。只要预期紊乱,社会就不会稳定。“只要发展经济,就能保证社会稳定。”那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暴富群体是特殊获利的富人,即使破产,他不是中产者,也不是穷人。于祖尧曾指出,暴富群体的崛起,是深化改革的主要危险之一。不能用占有财富多少来划分是否暴富。只能从牟取利润或租金的途径和手段来判断。暴富者侵吞劳动者成果,掠夺公共财产,挥金如土,败坏改革声誉。解决暴富和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从整顿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加强法制,从政治体制改革上找出路。国家的政策,货币、财政、税收、利率、汇率等政策,不应成为富人的天堂,应当成为穷人的饭碗。首先是任何资源也不会向他们倾斜,我们一些低级决策(货币、财政和税收),没有给穷人以上升通道。结构性失业把他们最后一条生路也给堵死了。这种群体性排它法,使弱势群体变成危险的边缘人。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卸任前说:“我们这个星球正处于两种强大的、相互矛盾的力量所左右——全球化与边缘化,自由化与极权,民主化与专制,富裕与贫困在齐头并进。二极分化到什么程度,政策是对富人倾斜还是对穷人让渡。政府能否利用税收再分配政策来调控危机。处于变革中的人们,只有极少数才懂得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旗下,给了富人和想当富人的机会和预期,也给了穷人和绝望者以反抗的手段,发展中国家也找着一个理由,以专制集权方式来推进民主化和现代化。象家长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我们针对社会稳定的研究,处在一个低水平上。不应忽视中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稳定的作用。中产阶级不再是穷人,可远远不是富人,不能让他们惶惶不安像只兔子。

中产阶级调查:中国将逃脱穷国“宿命”?

场景一:上海外滩曼哈顿酒店。

一日,我在酒店餐厅吃早餐,忽闻隔桌诸人高谈阔论,争辩起“中产阶级”话题来。我心中窃喜。良顷,趁他们埋头用餐,我转过身去,问其中一人:“你们是什么地方来的?” 此人从盘子中抬起脸来,满腹狐疑地望着我。我急忙自报家门。他卸下狐疑的表情,用餐巾擦了擦嘴:“我们都是来自浙江的乡镇企业家,来上海参加一个订货会。” “饭后,我能不能到您房间坐坐,聊聊你们刚才谈论的中产阶级话题?” 他又换上了警惕的眼神:“我们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事后,我猜想,他的警惕大概源自我的境外记者身份。)

尽管采访未遂,但我至少知道,在中国,热衷于谈论中产阶级话题的人,并不限于大城市的学术界、传媒圈或白领阶层。如今,在中国的搜索网站百度上,你搜索“中产阶级”这个词,你能搜出158万个网页来;走在中国大、中城市的大街上,你也常常会看到针对“中产阶级”的房地产广告。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者”呢?

在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办公楼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对我说,目前中

国的中产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20%,如果按照目前中产阶层每年1%的增长速度,20年内中产阶层可以达到总就业人口的40%;

中国政府官员似乎更为乐观。早在2001年,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位官员就对记者说,他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同一年,原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也在新加坡预测,未来10年中,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之多;

某些西方商业机构也加入了这种预测“大合唱”。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预测,到2010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总数将达到1亿户;美国美林公司预测,未来十年内,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3.5亿人;

最新加入这个“合唱团”的是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该公司最近预测说,中国中产阶级将经历两波发展潮:第一波是下层中产阶级的壮大,到2011年,下层中产阶级人数将增至2.9亿人,并在2015年增至峰顶;第二波是上层中产阶级的扩张,包括吸收部分收入攀升的原下层中产阶级的成员,到2025年,上层中产阶级阵容将高达5.2亿人,超过那时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

(场景二:北京,一个典型的“中产”小区。

作家王刚为我沏上一杯茶。

听到我找他要谈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中产”生活,王刚一愣:“什么叫‘中产’?” 他给自己也倒了一杯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还是十多年前。当时,文学评论家李陀曾对我说,刘索拉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批中产阶级,如果你继续努力,也有可能像刘索拉一样,成为中产阶级。我当时听了很新鲜,想问刘索拉,中产阶级将会怎么生活,但最后没敢问。”刘索拉,女,当时尚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上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以一篇现代派小说《你别无选择》在中国红火过一阵。

“那时,中产阶级在中国好像是一件大事,” 王刚呷了一口茶,“不像我在加拿大的一个亲戚,那么穷酸,来中国还舍不得住酒店,跑到我们家住,但也敢自称中产阶级。”)

在中国,同样是中产阶级话题,不同的人谈论的,却并不是同一件东西:不仅人们对中国是否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莫衷一是,而且对如何划定中产阶级也在使用着不同的标准。引起争议最大的,大概要算是划分中产阶级的收入标准了,因为收入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阶层规模的大小。2005年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一个标准:“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3人计算)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2005年的5.04%扩大到45%。

很多中国人对此标准不以为然。一个署名“山鬼”的网友在网上嘲弄说:“昨天我们还是小康家庭,今天一出门,脑门上就叭的贴上‘中产阶级’标签了。”

但麦肯锡公司的标准更低。麦肯锡“2006年中国新消费者特别报告”把年收入在25000元(约合3100美元)至4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中国家庭定义为下层中产阶级,把年收入在4万元至1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界定为上层中产阶级家庭。该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年收入1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和美国年收入4万美元的家庭生活水平相当。

(场景三:重庆希尔顿酒店。

在上海,那位浙江乡镇企业家婉拒我去他酒店房间,探讨中产阶级话题;在重庆,却有一批人主动来到我的酒店房间,讨论同一话题。这批人包括都市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公司白领职员、大学管理人员和新闻从业人员。

“从事色情行业的小姐收入的确很高,但她们肯定不属于中产阶级。”重庆天域园林艺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灵灵笑着说。

她用一种玩笑的口吻,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能够仅仅用收入来界定“中产阶级”吗?“我认为,中产阶级应该是社会的调节器,它能调节一个国家前进道路上纷繁复杂的社会矛

盾。真正的中产阶级,应该是富、贵、雅三个标准的一个平衡。”重庆团队培训公司总经理王又勇如是说。)

也许王又勇的“富、贵、雅”三标准过于抽象,而专门研究中产阶级的学者周晓虹则给出了更为具体、严谨的三标准:收入、职业和教育。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在接受我采访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三项标准:(1)经济上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2)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3)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

周晓虹领导的课题组根据这三项标准,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武汉五大城市的3038户家庭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五大城市中产阶级占人口11.9%的结论。

学者张宛丽则提出了更为细密的标准。张宛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在接受我采访时,她特意强调说,她在自己的学术文章中不用“中产阶级”这个词,而用“中间阶层”这个词。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有车有房,就属于中产了,”张宛丽笑着说,“其实,这是对中间阶层的一种简单化的理解和误读。”张宛丽提出了研究“中间阶层”的七项指标:

1、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

2、职业的工作、劳动方式: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

3、职业权力:对其授权管辖的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调度、支配、控制权,对其上司及其业务安排,有一定的建议权、发言权;

4、收入及财富水平;

5、就业能力:主要指具有中等以上国民教育学历水平、具有专业技术培训资历及掌握相应的职业专业技能;

6、消费及生活方式:有能力支付其中等水平的家庭消费;

7、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场景四:还是重庆希尔顿酒店。

李潇潇最后一个走进我的房间,她自报家门:“我不是中产。” 但张灵灵补充说:“她是中产的后代。”

整个一个晚上的讨论过程中,20岁左右的李潇潇一言未发。待众人欲起身告辞时,我忽然想到她:“你能不能也说几句?”

李潇潇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你们讨论这标准、那标准的,有什么意义嘛?为什么要在人群中划分阶级呢?”

我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是啊,中国走出那个“亲不亲,阶级分”的时代,已经30年了,难怪文革结束后出生的李潇潇、张潇潇们听到这个词,感到这么刺耳。)

不过,张宛丽认为,今天划分“阶层”(她坚持不用“阶级”这个词),与30年前划分“阶级”,目的、功用和标准完全不同;今天在中国研究“中间阶层”,意义更是特别重大。“中间阶层之所以在西方有关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研究中引起特别的关注,之所以在今天的中国也成为热门话题,就是因为,这个阶层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同样在北京建国门附近的社科院大楼内,张宛丽对我说。

在张宛丽看来,中间阶层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它对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出现的贫富分化具有一种缓冲的作用。在现阶段的中国来说,这种功能尤显重要:“在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中间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居于中间状态,其一旦获得合法性地位及其社会认同,便有可能发挥该阶层的‘中间价值’──预留社会政策调整空间,以缓解上、下两层的矛盾冲突。”

回到英国后,我又采访了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张伟博士。他认为,中产阶级不仅具有缓冲贫富分化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拉动消费、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功能。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但内需不足的中国,这种功能尤为珍贵。

张伟说,中国当前出现的为了投资而进行的投资,是很危险的,而靠出卖廉价劳动力的海外

倾销,也会引起国际反弹,都不是可持续性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只有培育强大的中产阶级,才能摆脱这种恶性发展的怪圈,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张伟指出,凡是中产阶级弱小、穷人众多的国家,如拉美、非洲,不仅社会不稳定,经济也不稳定。

但麦肯锡“2006年中国新消费者特别报告”认为,中国能够逃脱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宿命” ──

“迅速的经济增长将继续把一度贫穷但相对平等的中国社会改造成为具有不同收入阶层的社会。这一演变过程已经在不断加剧贫富分化,解决由此造成的社会和经济紧张关系已成为中国政府政策的核心。然而,我们的预测表明,中国将避免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的‘哑铃经济’:庞大的穷人阶层、人数不多的富豪阶层和人数同样稀少的中产阶层。甚至就在极贫与极富之间的绝对差距继续扩大之际,中国城市所有阶层的收入仍将全线上升。”这种预测究竟是麦肯锡公司的一厢情愿呢,还是最终会变为中国的现实?

我们„„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篇2:中产阶级

咋一看标题是中国中产阶级冷落了民主政治?我想得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两个名词,及中国中产阶级和民主政治有什么含义。

中国中产阶级:《福布斯》中国中产定义:年入1万—6万美元;生活在城里;25到45岁间;有大学学位;专业人士和企业家。

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当然,这是一个官方的说法。那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我们有了说话的权利,我们说的话有了被重视的权利。但是,在当今形式下的中国国情,中产阶级的生活怎么样,民主政治发挥的效果如何?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中国中产阶级冷落民主政治的现状。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1、有政府扶持,其只需要按章办事达到国家的标准就是中产,所以进入中产的进程与民主政治动向无多大关系。中国到2020年要打造中国人口40%的中产阶级。此说法若是某人真诚的认识,那此人的思维逻辑等同白痴。虽然常见于社会宣导及些国家级精英如此频说,却无法辩识其是全平等和谐还是有层级和谐的前提社会观。具体的辨析可先两要点认识:(1)打造中产阶级实就和打造富有阶级一样,其社会成本最终依然也只会消化于社会基底层;(2)世界发达社会它只所以被标示发达,是因其基底层的可保证生活水准高于一般非发达社会,却无关乎其金字塔型还是橄榄型。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若慰籍于有些打造中产阶级的能力作为,那实在是离弃平等信念,缺乏社会顾全责任,但求形似满足的自欺欺人,而此点是绝大多数进军中产和中产的人已深刻明白。

2、生存中的奴隶性质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这得从两个方面来说:(1)从封建社会走过来还年轻的新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受限于曾被封建思想影响过的民众,这就使中国人的奴性难改。(2)除去了人们的本体因素,还有就是环境因素。中产者并非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中等财产阶层中的一员,必定经历了一番社会实践的历程,为此自身不得不染上浓厚的本土价值观。你想成为中产者吗?就得时时磨练自己,处处压抑住书生气习,泯灭掉智者的良知、磨掉个性意识的“棱角”,操行不可告示于人的潜规则,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总之,在中国不能容忍有中产阶级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受制于种种制度、工资、环境以及现实的家庭负担,使其不能有真正的民主意识,这是导致其淡漠民主政治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中国民主政治总是要照顾大多数,不允许先行思想运作,不注重“治未病”的思想。其总是等待矛盾凸显,民众深刻意识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处理,而欠缺制度完善开发新的模式。因此,也把中国梦的追求者在很大的程度上锁在了制度牢笼里。这看似民主的制度已经变得不似其本性了,所以被淡漠也是必然所趋。

篇3:中产阶级的身份危机

一般是这样的:你在写毕业论文;你开始在一家书店打工赚点钱;你的毕业论文写不出来了;你待在书店里的时间逐渐增加;最后,一天天老去的书店店主强迫你接手了书店。书店店主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患有完成恐惧症的迷途者。

一直如此:每一名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职业身份。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选择适合自我定义的职业,而这些职业又强化了我们的自我定义。细心的人成为会计,而会计工作又让他们愈发细心。尤其对男性而言,工作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谁。但这样的时代即将走向终点。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技术革新的出现(机器人正在接管世界),我们中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拥有令人满意的工作,或对一种职业“从一而终”。人逐渐不再与其从事的工作划等号。这种情况开始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身份。

多年来,我一直在对职业身份做一点业余的研究。曾有一名律师帮我概括了律师这一职业的本质特征:“一个案件中哪一方碰巧聘用了你,你就得为哪一方辩护,因此你必须不讲道德。另外,你还得有说服力。这两样加在一起,就是个标准的神经病。”而曾经当过记者、后来叛逃去了投行的一个人,告诉我他对银行家的看法:“他们对钱感兴趣,通常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没什么钱。”

政客通常遭人鄙视,不过就我的经历来说,他们往往友善、合群。有一次,不小心闯入一间满是各国左翼政客的屋子时,我注意到了另一件事: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长得不错。政客是这样一群人:自信满满,敢于参与一场事实上的人气竞赛,也无惧于把自己的大幅照片印在海报上。

随着时代的变化,职业身份也在改变。20年前,我刚干记者这一行的时候,记者还是个很悠闲的职业。后来,互联网出现了,做记者需要写个不停,相对而言挣得还越来越少。如今,记者似乎都很勤奋,女性记者似乎也越来越多。(看来将一个职业“女性化”的最快方法是降低这一行的相对薪酬水平。)

在过去,学术界往往能吸引那些喜欢研究各种思想的人。然而由于大的理论门类日渐衰落,以及发论文的无穷压力,如今的学者们往往是那种勤奋的人,愿意献身于细枝末节的专业。(荷兰俚语称这种人为“蚂蚁爱好者”,意思是沉迷于细枝末节的人。)

其他职业则正被毁于科技之手。那天晚上,一位书店店主问我最喜欢哪家书店,我愚蠢地答道:“亚马逊。”她对此的回答是:“啊哦。”如今,新闻业也在被公关业取代。

这些变革的受害者会丧失他们的职业身份,就如大多数广告文案在约40多岁以后的情况。这时,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的说法突然失去了支撑点。失业者之所以不快乐,原因之一就在这里。一个人工作状态的任何突然变化,都会让他的家人和朋友产生疑惑。

其实,中产阶级不过是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工人阶级已经历过的一切。矿工和工厂里的工人从事着艰苦而枯燥的工作,但这些工作能赋予他们一种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很艰苦。如今,多数工人阶级从事的工作都需要伺候他人:倒咖啡、开出租车、照看小孩或老人。然而,人很难从服务性工作中建立起身份。在一组《花生漫画》中,史努比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杂货店收银员”。他总是满怀热情地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很快热情消退、喃喃自语道,“唉,还要上7小时40分钟的班……”或者“做世界著名杂货店收银员好难啊”。

主动选择职业者与其他人之间存在一道阶级的屏障。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主动选择职业。如果他们有工作,那往往是服务性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不依靠职业身份的情况下定义自己是谁。许多人通过消费来定义自己,你所用的Mac电脑或你最喜欢的咖啡口味定义了你是谁。而社交媒体则提供了其他自我定义的方法。在Twitter上,你实际上是在用160个字符书写“自传”,实际上也就是表明自己的身份。年轻人往往只说自己最喜欢哪支运动队或乐队,或写上这样的个性签名:“我原本可以做纯粹的白色垃圾,只是我懒得做。”

篇4:寻找中产阶级

虽然经济学家、政治学者和企业高管们担心在美国衰退后的收入不平等和消费格局导致的分歧,但全球其他市场为中产阶级提供不断增加的消费能力,推动着美国的营销人在全球加大赌注。

7年前,大萧条撼动了全球经济,其影响延续至今。美国以及全球的收入分配和消费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另一个全球经济现象:一个曾经辉煌的美国中产阶级正在缩小,而新兴市场(如巴西、印度和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正在增长。虽然经济学家警告称,新兴市场的增长仍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这些影响正困扰着北美和欧洲市场)。“事实上,这些市场消费模式的改变和持续增加的购买力值得仔细一看。”营销专家如是说。

大萧条毫无疑问扩大了美国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在过去50年中美国成年人占中等收入层次的比例实际上已经下降,从1971年的61%下降到2011年的51%。皮尤报告称,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美国人的比例正在下降,从2008年的53%下降到2014年的44%。

与此同时, 随着人们不断从农村搬进城市,消费欲望变得更强也更活跃,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不断扩大。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2013年全球消费者信心调查,到2020年,巴西消费市场将超过1.6万亿美元,而印度和中国消费市场价值预计合计将达10万亿美元。根据该调查,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比发达经济体的消费者在经济上感到更安全,对未来更有信心,并且对品牌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BCG发现,在中国70%的消费者和印度67%的消费者认为“品牌和声誉”是购买高价位的商品和服务的主要原因,并且更多新兴市场的消费者,相比发达国家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更高价位和更高质量的产品,特别是贵重物品如住房、汽车和大型电器。

“消费者购买高档商品,他们和几年前相比有更多选择。市场在服务和其他与消费体验有关的方面都有增长。” Olavo Cunha说道。他是BCG的合伙人兼圣保罗办公室董事总经理,同时也是BCG对新兴市场的研究者之一。

美国缩减的中产阶级

来自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的研究显示,2009年和2012年之间,95%的财富收入被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获得。研究显示,这个群体(1%的富人)的收入从2009年到2012年间增长了31.4%,而剩下的99%的人,收入仅增长了0.4%。

根据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Steven Fazzari的研究,自2009年以来,经通胀调整后,5%的最富有人群的支出已上涨17%,相比之下,剩下95%的人只上涨了1%。他的研究重点是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并对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在该方面的研究有重大贡献。Fazzari在一封邮件中说:“美国不断缩减的中产阶级不但会降低消费者的总体购买力,还会有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而富裕阶层的却在上涨。5%的最富有的人的消费支出合计,等于最底层的80%的人的支出。如果我们这么多的需求都是来自富裕阶层的,传统的观点‘美国经济服务的是大众市场’已不再正确。”

消费能力的整合在市场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中产阶级开始缩减,低端和高端的市场正开始影响品牌决策。2011年,宝洁公司推出低成本版本的肥皂来吸引爱讨价还价的消费者。该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还推出了高价位的玉兰油和吉列产品系列来吸引高端的消费者。

“经济繁荣和萧条的中间,没有人去投资、去餐馆和购买消费品,你要么走向高端市场,或者你必须降低市场定位或削减成本,以在中端市场维持生存。大多数美国消费者紧紧地捂着自己的钱袋,明智的营销人员应该把目光转向其他地方以寻找新的机会。”Michael Englund表示,他是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一家市场分析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

巴西的革命精神

巴西因主办2014年世界杯和进行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虽然大部分媒体的关注已经强调了这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和数以百万计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最近的报告表明,巴西的中产阶级还在继续增长。

据《卫报》消息,巴西的人口大约有1.9亿,4200万人自2003年以来已经加入了国家的中产阶级,人均收入增长了78%。BCG表示,到2020年,6800万巴西家庭中,36%可能会加入中产和富裕阶级——与2000年的24%相比,这代表着1.6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据《金融时报》表示,在2014年奢侈品销售在巴西预计将增长12%。

“在过去的15年里,巴西发生改变的是成为一个消费市场。我们仍然认为未来消费增长是一个持续向前的过程。” Cunha说,“我们认为,巴西未来1/3的增长将来自人口低于50万的城市,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变。从历史上看,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有很多的事情发生:收入仍在增长,消费仍在增长,在未来10年这将显著改变市场。”

“在巴西的中产阶级,炫耀性消费也是很普遍的。53%的巴西人喜欢买著名品牌的产品,85%的巴西人会冲动购物。作为一种文化,他们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William Palley表示。他是纽约智威汤逊(JWT)广告公司的趋势战略师,他服务于JWT在巴西的客户,并负责撰写JWT的研究报告《The BrazilOpportunity: A Guide for Marketers》。“历史先例,在多年的通货膨胀中,把你的钱存在银行里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你的存款的价值会因为通货膨胀在一夜之间蒸发。把你的钱花在汽车或冰箱上意味着你会拥有更好的(使用)价值。这种消费观至今仍然存在。”

“此前,像许多在经济衰退之前的美国中产阶级消费者一样,巴西中产阶级消费者在过去5年推高了他们的债务。”Daniella Giavina-Bianchi说。她是位于纽约的Interbrand品牌咨询公司圣保罗办公室的董事总经理。“直到五六年前,人们才开始接触到那些在美国早已司空见惯的智能手机、汽车、电视和其他一些商品。我们这里的人,可以为买一个简单的商品按5—10次分期付款,所以现在中产阶级背了很多债务。”

nlc202309040010

此外,在巴西中产阶级显著增长的同时,营销者应该警惕炒作,她说:“自2008年或2009年以来,新兴的中产阶级在巴西一直是热门话题。人们对于他们的收入和增长有着疯狂的预期——中产阶级可以帮助巴西振兴经济等等,但我想说的是,这些期望可能太高了。现在我们正在调整我们基于现实的预期。”

对于外国营销人员而言,巴西也是一个棘手的市场,这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代表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消费方式。Giavina-Bianchi说:“很难比较在圣保罗的消费行为与在巴西东北部的消费行为。巴西本地的品牌已经意识到这些,所以如果你要进入这个市场,你必须要知道,当地竞争对手已经做好了应对多样性的准备。”

而且,外部品牌在巴西的定位通常必须与其在全球其他市场的定位不同,她补充道:“因为税收和其他原因,这里的GAP(美国著名服装品牌)并不像在美国本土一样便宜,所以对于大众来说,它没有什么吸引力。在巴西,GAP通常在一些高端购物中心才有得卖。”

三星电子已经通过赞助本地运动队成功吸引了巴西消费者,她说:“这是一个国际品牌。虽然多年来三星在巴西并没有名气,但是现在却在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知名度,因为它很好地与本地的文化相联系起来。他们赞助了很多本地的团队和运动项目。他们融入到了本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在进入巴西市场60年后,雀巢也找到了成功的钥匙。它通过公益营销方面的努力,与消费者建立联系,Giavina-Bianchi说:“雀巢与本土文化连接得太紧密,以至于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瑞士品牌。有些产品为适应巴西人的现状作了调整,特别是在这个国家真正发展的这几年间。这些品牌早在独裁统治时期就在这里了。既有人口的基本问题,甚至向人们提供食物也是一个问题。雀巢有所有应对饥荒、企业赞助项目和努力帮助治疗疾病的对应平台。他们总是和国家议程紧密相连。”

保持与国家议程紧密相连意味着与当地合作伙伴密切合作,解决基础设施和应对政府的挑战。Giavina-Bianchi说:“如果你想进入这个市场,你需要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并不容易,也不总是美好的。不要期望基础设施问题已被解决。税收和其背后的政治不适合初学者,你必须勇敢地去了解市场,并且获得帮助。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来切入,比你自己白手起家要更容易。你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和自信,如果你能站在本地视角去看市场,你就能更好地捕获消费者的心。”

印度的多样性、年轻化和移动性

近年来,印度由于其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及其12.7亿人口已经吸引了西方营销者的注意,但它的经济增长已经放缓。根据印度政府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有一个庞大的年轻群体:27.6%的印度人口是25到44岁之间,41%的人口是18岁以下。

根据BCG显示,印度经济在全球衰退最艰难的时期仍能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但未来两年GDP的增长预测已经下调到5%左右,而通货膨胀率预计将达到8 % — 10%。

这些因素使消费者支出增长放缓,但是印度的长期前景依然强劲,BCG报告称到2020年,印度1/3以上的人口,其家庭收入预计将达到7500—18400美元,并且2020年的消费者支出预计将比2010年高出3倍。

约有一半的印度人是手机用户,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研究,在印度,有手机的人要多于有厕所的人,所以通过手机定位消费者是至关重要的。“中产阶级每天花3个小时在手机上,比他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更多。”Prasun Basu说。他是世界领先的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南亚区的董事总经理。“他们在电视上学到的,他们用手机进行检查。手机市场很大,并且这个市场只会增加。”

此外,根据联合国2013年的报告,2.87亿印度人是文盲。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印度有3270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Basu认为,印度社区是文化和经济多元化的社区,更多的富人集中于高文化的孟买和班加罗尔区域,而更多的穷人则集中于东部低文化区。

为吸引新晋的可获利消费者,汽车厂商们在调整他们的信息的同时,也在调整他们的产品。日本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20年前进入印度,但它的市场渗透战略在印度本土品牌面前仍然相形见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本田在印度有170个代理商,而其对手马鲁蒂铃木(Maruti Suzuki)有1300个代理商。在2013年,为了接近印度持续增长的中产阶级,被印度人看作是奢侈汽车品牌的本田,推出了低成本汽车Amaze,并且在一年内卖出了8.8万辆。Amaze的销量让本田汽车在印度的市场份额翻了一倍,到4.7%。

中国的经济实力

“你在中国的消费群体数量和在美国是一样的。”科特勒营销集团总裁Milton Kotler如是说。他向中国品牌提供市场战略分析和品牌咨询服务,并在北京、上海、深圳设有办公室。科特勒同时也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旗下《Marketing Insights》杂志的专栏作家。他说:“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壮大,他们的工资在不断上涨,中产们拥有房子、车子,并敢于在旅游和教育他们的孩子上花钱。”

BCG认为,到2040年,中国中产阶级数量预计达到目前的2倍,接近5亿;家庭年收入在10.6万—22.9万元的消费者将是这个国家的中上等阶级。而麦肯锡认为,在2012年,这部分人群家庭年收入在6万—10.6万元,仅占城镇总家庭数的14%,比之中产阶级相形见绌。到2022年,中上层阶级的人们将占城镇家庭总人口的54%,以及56%的个人消费,而中产们将缩至城镇人口的22%。

麦肯锡认为,到2022年,城镇家庭收入将至少翻倍。今后10年里,中国的中上阶级将成为世界消费品支出的发动机。麦肯锡发现,对奢侈品而言,中国是一个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市场。到2015年,全球花在高端皮包、鞋子、手表、珠宝和成衣上的钱,有超过1/3将来自中国。

nlc202309040010

中国的中产阶级通常是青少年和20岁出头的人,1985年后出生,成长在一个相对富足的时期,而他们经历过多年短缺的父母的主要关注点则在经济安全上。麦肯锡的研究也表明,这一代的中国消费者是迄今为止最西化,倾向于认为昂贵的产品本质上比便宜的好,也比上一代更会查看网上他人的使用体验或评论。

吸引着许多西方中产阶级消费者的财富500强品牌在中国很成功,但它们开始面临更多来自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科特勒说:“你看到了更多的麦当劳和沃尔玛。GAP在美国关闭80家门店而在中国开设了80家新店,所以中层外国消费品牌做得很好。在未来5年内,随着本土品牌在质量和价值方面的改进,我们将看到美国公司在中国遭遇巨大的本土竞争。”

“虽然相同的品牌在美国和中国可能都吸引中产阶级消费者,消费行为和喜欢的产品属性的区别,要求品牌在两个市场都得制定独特的市场营销战略。例如,在美国,干燥和便利性是宝洁帮宝适尿布的关键卖点,但宝洁的营销人员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产品的定位来吸引中国妈妈。”David Aaker说。他是营销咨询公司Prophet的VP,《Aaker on Branding:20 Principles that Drive Success》的作者以及《Marketing News》的专栏作家。

“因为在中国,人们并不关心干燥或者便利。在做过调查之后,他们发现中国的妈妈们对宝宝的睡眠质量更在意。他们认为,这将会影响孩子日后在学校的表现能力。”之后,帮宝适的市场团队和北京儿童医院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穿着帮宝适睡觉的孩子能更快地入睡,而且睡得更久,受到的打扰更少。这项发现成为帮宝适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新切入点。

“此外,中国中产消费者对品牌的价格和声望要求不同于美国。”纽约品牌代理机构Red Peak Group执行总裁James Fox如是说。他在策划品牌活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说:“许多在华品牌已经发现,做中产市场很难,GAP在强调他们是中端品牌方面做得并不出色。中国消费者既会存钱去买高价品牌如LV、Tiffany,也会选择那些打折的品牌。许多家用电器常常是便宜货或打折的中国品牌。因为那些东西是在你自己家里用,并不需要拿出去向任何人炫耀。相反,人们会攒钱买高价的衣服、珠宝这些可以穿戴出去的商品。”

乐观与机会

全球的新兴中产阶级带着普遍的乐观情绪。据BCG称,在中国、巴西、印度,72%的消费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市场里仅有48%的调查对象持相同态度。此外,在以上3个市场的消费者中,有55%的人感觉自己在财务上是安全的,而在发达市场,这个比率仅是35%。

科特勒说:“美国中产阶级在收入上不断缩水,并陷入商品和债务中。比起增加消费,他们更愿意去平衡债务。而最重要的前提是,美国的营销人员必须少一点美国中心化,多一点全球化,因为更大的增长点是在全球蔓延,并不是美国本土。”

(来源:美国市场营销协会《Marketing Insights》杂志2014年8月刊)

(编辑:周春燕 179724189@qq.com)

篇5:中产阶级的身体言行修辞论文

【摘 要 题】探索与争鸣

【正 文】关于中产阶级的话题,从9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是一个被持续谈论的话题。在社会学界,2005年同时出版了两本著作:《全球中产阶级报告》与《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主编),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重点推出的两部学术著作,也是国内社会学界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文学界,对中产阶级话语扩张的批判和对“新新中国”的乐观描述也同时展开。看来,中产阶级在当下中国从萌芽到崛起,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如何分析判断中产阶级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关系,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事情。对人文学者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阶级的文化信仰及其表意形式。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根据不断上升的统计曲线显示,从复杂的家庭组织和数十个技术奴隶,一直到“城市动产”,从通讯的整个物质机器和职业活动,一直到广告中庆祝物的常见场面,从大众传媒和未成年人崇尚隐隐约约具有强制性的小玩意中所获得的数百万个日常信息,一直到围困我们睡梦的夜间之物所提供的心理剧,他们的日常交易不再是同类人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财富与信息。……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上述文字,是法国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的开场白。鲍氏对消费社会的问题——或者说对现代性的问题的忧虑与揭示溢于言表。在一个以消费为表征的时代,在一个意义世界逐渐隐去,追问的兴趣逐渐丧失、在消费中即可获得满足的时代,对于批判的坚持是否还有可能,或者说批判是否还有意义,许多人对此心怀疑虑。进入9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文学批评的议论也大多在是否还值得信赖的层面上展开。这一怀疑当然主要源于文化批判精神的丧失和中产阶级文化的肆意流行。

中产阶级对物的迷恋也是终极信仰。这个信仰的表达则集中在对身体的夸张修辞。一方面是对身体本身的美学要求,一方面是对身体包装的要求。在80年代,个人情感体验的叙述和对身体的关注,以突围和悲壮的姿态得以表现,但它的想象也还是限于男女身体接触的细节,身体在这个时代还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不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那个时代的张贤亮、张洁、张弦、王安忆、铁凝等,因对异性之间情感细微处的描写而名噪一时。90年代,异性之间的肉搏真正展开,《废都》、《白鹿原》等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直白甚至夸张讲述了两性之间的身体搏斗,并引发了大规模的关于“道德问题”的争论。今天看来,那场论争的学术价值不高,原因大概还是被限于道德层面而难以深入有关。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理论进入国门之后,两性身体搏斗还在批评界讨论的时候,事实上女性已经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但女性这时张扬的自我决斗并不具有中产阶级身体的性质,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诉求。

文学家关注身体,是要通过身体表达人类的情感、本能、性别、权力等的关系。身体的故事之所以吸引着作家,是因为两性相关的秘密似乎永远是个难解之谜。但中产阶级对身体的关注是身体本身。男性要求“健美”;女性要求“苗条”。于是,身体修辞的主要场所是美容院、健身房、桑拿浴、按摩室、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然后是瘦身、瘦腿、文身、文眉、文眼线、人造乳房、美容和美体。

中产阶级的身体美学制造着时代的时尚,并推动着身体的修辞学。但这种时尚的背后一直潜隐着控制、支配、认同的文化政治,或者说,身体的消费水平和塑造程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未被言说的“身份”的表征。从全球范围来说,这个时尚不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制造的,而是发达国家和强势文化制造的;就某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不是边缘群体和底层民众制造的,而是中产阶级引领、制造的结果。选美大赛1921年肇始于美国,它迅速成为未婚年轻女性身体叙事的舞台,也成为男性“合法”的集体观赏女性身体的节日。资料表明,美国针对不同女性举办的选美大赛每年超过了七十万场次。专业公司、小城镇商家、大都市实业集团都可以成为组织者。组织者可以从中获利①,默默无闻的小姐们则可因获奖一夜间爆得大名,然后走向杂志封面或进军广告、影视娱乐业,从而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或偶像。选美大赛注重美貌也注重才华,但只有才华没有美貌,可以肯定的是与“美国小姐”绝对无缘。

美貌对女性的重要,在选美大赛中被极端化地叙述出来。于是,女性对自己容貌和身体的关注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据调查表明,不同比例的女性开始“经常留意”自己的容貌、想改变自己的体重、想减肥、对腰围感到不安、想改变体形、掩饰年龄、改变胸部、改变大腿、小腿、改变身高、改变肤色、头发、手或鼻子………时尚战胜了造物主。这些“改变自己”的想法并非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她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是文化政治支配的结果。除了选美大赛之外,时装展示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在时装设计师那里,他们选择模特的标准几乎无一不是苗条的女子。选美要苗条、时装要苗条、战无不胜的美国女明星也要苗条;女性杂志、电视节目、健康讲座、街谈巷议、节食手册等,所有的声音和图像都在呼唤女性的苗条。体形的意识形态的制造者不仅征服或支配了民间,同时也支配着学校入学和社会就业。过于肥胖的女生和身材苗条的女生,以同样成绩申请高校的比例是1∶3。社会就业的比例状况可能还要严重许多。因此,形体的意识形态为社会规定了隐形的测量尺度和评价标准,它是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聪明和愚蠢、健康和病态、勤俭和懒惰、性感和性冷漠的尺度和标准。体形关乎成功、金钱、生活质量以及“出镜率”、被追逐、被赞美、被议论的程度。于是,和体形、身体相关的产业和故事不断被制造出来,减肥药品、健身场所、保健方式、瘦身秘诀、整形整容医院、吸脂术、染发药水、指甲药水、纹身、服装业等商业行业开始兴起并兴盛起来。

但是,在美国身体修辞的`过程中,在“美国小姐”、影视明星、成功人士走向中产阶级、上流社会然后陷入被制造绯闻、被“狗仔队”盯梢、拍照、被出卖、被暗算、被绑架等烦恼和恐惧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性别、商业、阶层、身份等文化政治的宰制和支配。这个悖论是中产阶级文化不能解释的:一方面身体修辞的优胜者一夜之间爆得大名,迅速走向消费杂志封面或娱乐圈,然后成为中产阶级的成员;另一方面这些优胜者特别是优胜的女性,被消费的命运一刻也没有停止。在世界范围内,对女性的“整体消费”是不合法、起码是不道德的。但对女性“局部”的消费几乎愈演愈烈:女性的面部、颈部、胸部、腰部、腿部、脚、手、眼睛、鼻子、头发等能够展示的部位,每天都大量裸露地出现在电视屏幕、音像或其他媒介上。她们被用于商业目的或其他与女性无关的动机。这种“性别歧视”和男性欲望被隐藏于对“美”的夸张的宣扬中。一方面是性别和商业权力的控制,女性被“自愿”或“合法”地利用;一方面,这些被利用的女性身体为少数女性带来了巨大利益和名声,同时她们又变成了另外一种被控制、被效仿的力量和对象,构成对弱势文化群体的宰制。中下阶层在盲目的羡慕和追逐中失去了独立或自我塑造、把握生活的可能。

在经历了一千年的清教传统之后,对它作为身体和性解放符号的“重新”发现,它(特别是女性身体,应该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②。还有,中产阶级的符号性“体面”不仅仅体现于外部不甚张扬的夸张中,男人以“体魄”为中心,女人以“苗条”为中心的文化信仰,是中产阶级修辞的另一种隐秘形式。在中产阶级的文化关注中,健身、美容是长盛不衰津津乐道的话题。健身不只是为了体魄的强健,同时它更包含着“瘦身”的内容。“瘦身”之所以成为中产阶级时尚,我们在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中所引用的一则广告词中得以告知:您的体重就是您的社会等级的宣言。一百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但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肥胖是中下阶级的标志。与中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相比,中下阶级肥胖人数是前者的四倍③。肥胖在中产阶级看来是对他们实施的不能忍受的美学冒犯。一个中产阶级美学趣味的代言人曾这样描述了来到美国的移民后代:一代又一代,这些家庭的成员慢慢吃成了美国人。如今他们全都身材相仿:同样宽大的臀部,同样的大肚皮,同样的火鸡式松垂下巴和抹香鲸似的躯干,同样见不着脖子。女人们勉强挤进粉红色弹力裤里,而男人们从格子衬衫和涤纶便裤的每一条缝和每一个纽扣之间鼓凸出来④。庞大的身体叙事在过去是成功的象征,而今在中产阶级的眼里却粗俗不堪。

在中国,身体修辞同样是中产阶级引发和推动的。中国的中产阶级目前虽然还是一个暧昧的不明之物,但中产阶级的趣味却在全球化语境中提前与国际接轨。大量关于身体战斗的广告、书籍、手册、药品、场所等几乎应有尽有。在中产阶级文化中,打造身体、容貌等是他们推出的核心内容。“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扩张”,是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政治现象。表达中产阶级身体“修辞”的媒体虽然价格昂贵,甚至超出了大量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但这些杂志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成为文化消费市场抢手的商品。中产阶级身体“修辞”的成功是中产阶级话语扩张和“允诺”的结果,或者说,在这一话语中,负载着中下阶层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尽管它并不负责“允诺”的兑现。在获得了“奔小康”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依据后,中产阶级话语在窃喜中实现了它的话语功能。就身体叙事而言,中产阶级女性的“优雅”、“体面”、“匀称”、“靓丽”等,加剧了中下阶层的焦虑和羞愧。急于投入身体的修辞变成了时代的号角和宣言。波德里亚在分析中产阶级“身体”时揭示了隐含其间的最大隐秘: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换句话说,人们管理自己的身体,把它当作一种遗产来照料,是因为把它当作社会地位能指之一来操纵的⑤。这就是中产阶级身体修辞的全部秘密。

注释:

①②《时尚》1996年第3期。

③④保罗·福塞尔:《格调》,梁丽真、乐涛、石涛译,84、8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篇6:中产阶级

目标锁定25岁以上的成年人

从起,Esprit开始在广告宣传中大力树立新的形象:Esprit不再是一个青少年品牌,而是目标客户群为25~40岁、有一定经济基础、喜欢时尚惬意人士的休闲服装品牌。

Esprit做出这一调整事出有因。美国零售咨询公司NPD Group Port的每周调查发现,当年2月至7月,美国青少年产品的零售额下降了6%,而25岁至34岁消费者的零售额增长了9%。NPD的首席分析师科恩表示,Esprit将目标客户锁定在25岁以上人群是非常明智的。

除了在广告中单单展示休闲系列服装外,该公司还采取了其她措施淡化以前的青少年品牌形象。Esprit印刷和户外广告选用的模特看上去在25岁至29岁左右,正反映了公司“成熟的时尚品牌”的定位;Esprit的印刷广告只选择在成年人阅读的Lagardere的《Elle》和时代华纳公司的《In Style》上刊登;在色彩运用上,Esprit也是成功老到的,她弃用那些经常被人使用的适于十二、三岁少女的浅粉红色,而选用更显成熟暗粉红色,这使她既显年轻但仍适合于年纪稍大些的消费者。

25岁以上人群是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中的绝对主力,相对于ONLY、VEROMODA等同类品牌而言,Esprit显然更适合于他们的口味。锁定这个人群进行开拓,为Esprit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年七千新品,总有一款适合你

Esprit品牌风格独特,是“从街头风格的时装如DKNY品牌、CK品牌到职业服装风格的Anne Klein Ⅱ品牌的巧妙结合”。在国际时装界,Esprit的产品一直以朝气蓬勃、活泼开朗的形象独树一帜,其产品的设计风格具有浓厚的加利福尼亚色彩,充满加州的沙滩、阳光的韵味,和无拘无束的感觉。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时装集团,Esprit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全面的服饰系列,并配合鞋及饰物。Esprit所有的产品图样、尺码大小、款式、以至选料,均经过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设计研究室的反复挑选和检定。Esprit的产品专家,在三十名设计师埋首构思新产品式样以前,即不断审视,确保一切丝毫不差。在每年设计的过万款式当中,Esprit最终挑选且落实生产的,大约有七千款。如此丰富的款式,总有一种能让你眼前一亮。

街头化和年轻化是今年Esprit 休闲系列的特色。在色彩上,以米色、红、绿、黑为主,用对比强烈的桔色,粉兰色做点缀,尤其在拉练、翻边等细节处采用异色镶边,突显色彩幻变的魅力,却不失视觉效果的和谐。款式上,细微处的装饰将服装的层次感表露无疑。膝部的棉质衬垫,袖口或脚口的翻边,膝部的宽松调节,处处显示Esprit独有的体贴与细致,令您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充分释放活泼与热情。在面料上,针织机织相拼,不同面料组合,强调强烈的层次感与质感的对比;多种装饰手法的取用,如提花、拉毛起绒、胶印花型、割绒等工艺,使款式在可随意穿着的同时更富于变化。

这是个多元化需求的时代,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喜好。在这种趋势下,产品开发能力低下的企业将注定被市场所淘汰,而像Esprit这样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品牌,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深入人心的文化公益营销

一个品牌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也反映了社会文化。而Esprit传达的不仅是自由、年轻、不喧哗,而且是人性化,是对地球和人类的使命感。

从每一个细节感动消费者

Esprit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了解消费者心理,随时掌握消费者对于Esprit的产品、广告及服务的反应,及时调整并引导消费,

消费者从Esprit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愉悦与悠然自得、心之所至的真情真我,以及与潮流趋势同步的投入感。Esprit品牌获得千千万万消费者的认同,在于其背后所象征的精神与态度。这种精神态度固然抽象,但Esprit产品所带来的时尚与舒适感觉,以及强调质优便宜的卖点,却可实实在在地真切体会。

过季减价的日子里,Esprit将所有旧的陈列道具都扫上一层白油,或者盖上净色的棉布,此举给消费者以Esprit是沙漠中的绿洲的感觉,使她在乱哄哄的场面里既做了生意又似乎独享安逸,这也是一种循环艺术的敬意和理解。

早期Esprit的广告是以大胆的平面设计来刺激消费者,后来公司很快就改变了广告方向,转为提醒消费者在穿着时也不忘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Esprit问:“你会做些什么来改变世界?” 一个手持拐杖的女孩子这样说:“我希望人家去评定我之所能而不是我的不能。”在这项运动中,Esprit除了上述口号,还用了“所有国家应该归还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及“在每个人决定要孩子之前,先上一项为人父母的课程为好”这样能征服人心的词句。

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言论自由自然是Esprit的精神之一,Esprit相信可以集中群众的力量去关心及帮助解决世界的忧虑。

不仅仅是衣饰,更是“生活中的时尚”

Esprit为消费者塑造的,绝非仅仅是挂在身上的衣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自我的感觉。她被定义为“生活中的时尚”,这种时尚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是可以被普通消费者轻松拥有的。

在Esprit品牌服装中,从来不可能出现紧身的鸡尾酒会晚礼服,也不可能出现令人窒息的弹力紧身服装及跛足高跟女鞋。宽松棉背心、上装配以宽脚长裤或是柔软的及小腿肚长的棉质裙,是典型的Esprit品牌的形象。Esprit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北加州的生活方式,明媚的阳光,亮丽的色彩,户外运动及永远的青春和群众生活意识。”在乎心态而非年龄"的设计理念,更把潮流带出了年龄的限制。

这种超乎产品之上的精神追求,正是无数Fans对Esprit趋之若骛、并让Esprit魅力长存的秘诀之一。

关爱地球和人类,彰显社会责任

世界地球日每年都举行一次,目的是引起公众对环境生态的关注。Esprit总是踊跃参与地球日的宣传活动,把印有“绿色环保”口号的T-Shirt给他们的职员穿着,在店内张贴环保海报,又鼓励消费者在市区种植树木及进行清扫活动。

继环保日后,Esprit再跨进一步,他们把“大自然”引入店内。春天她在亚洲的各分店中都洋溢着花园的气息,店内放置着很多人工植物、盆栽、水桶以及搁在零售架旁的手推车等。夏季,则是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手,他们在海报中用了一句老话:“每天一苹果,大夫远离我”。职员开怀大嚼水果,仿佛在说:Esprit多注意健康。

Esprit在面料的选用上非常注重环境保护,这符合人类生存环境发展的要求,正是她第一次引起中国消费者关注于衣装的环境保护问题。

对环保、健康等社会问题的重视,为Esprit在大众中赢得了美誉,也为其良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准确的目标群定位、更多选择的花色品种、人性化的营销手段……正是这一系列紧贴市场需要的因素,使Esprit获得了在中国大陆迅速崛起的强劲动力。在今后的3年中,Esprit的品牌拥有者华润思捷计划在中国大陆开设600间Esprit店铺,并将开发Esprit Salon发型屋和e*shop电子商务,力争将Esprit这个国际性的时尚品牌推广到全国各地,以其清新、自然、活泼、开朗的风格为日益提高的中国消费者生活诠释新的时尚品位。

上一篇:观课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