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管理企业分析

2024-05-15

库存管理企业分析(共6篇)

篇1:库存管理企业分析

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

张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滨江学院花旗营校区

引言:

企业库存是保障企业销售的关键,一个合理的库存不仅能有效的节省企业的空间成本,还能在整体上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库存问题受到重视。现今企业库存遇到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众多企业关注和期待解决的焦点。

1. 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

1.1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库存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库存的管理和利用的情况怎样,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以及资产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库存管理水平下,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的差别是很大的。正确的库存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库存是企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存成本的降低潜力比其他市场营销环节要大的多。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来源”。

在企业中库存管理起到了5个作用:1.使企业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2.供求平衡3.使制造专业化成为可能4.预防需求和订货周期的不确定性5.在分配渠道的关键界面中起到缓冲作用。

1.2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库存是企业组织中存储各种物品和资源的总和,是企业在生产和物流渠道中各仓库储存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库存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库存能够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满足供求平衡。库存管理的宗旨和目标是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库存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库存控制。

保证企业运作顺利的前提条件是保证生产需要的原材料的充足和及时供应,也就是说企业的库存资源不能匮乏,但是企业又不能大量积攒货物而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保证企业顺利运作的进行与库存占企业流动资金的多少的矛盾突出,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对企业顺利运作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企业库存管理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的50%。但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么有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者重视企业库存控制和管理是企业顺利运作的重要环节。

(1)物资储备过高,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企业流动资金过大。现在很多中小企业还是完全凭经验管理,所以企业一开始往往忽略库存管理,不在乎库存占用资金的多少,在物资的采购过程中缺乏科学的预测,也没有先进的库存数据分析系统,采购人员只能靠经验、订单和季节因素来确定企业的所需物资,容易造成库存积压,流动资金严重缺乏,造成企业自己资金周转速度明显降低,影响正常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2)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进程缓慢。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以及政府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正常措施了解的不够。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库存控制的意识,忽略库存成本,缺乏成熟的专业库存管理软件,现有的信息系统的优势倍廉价的劳动力取代,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难以掌握先进管理技术和优化技术,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培训等。

(3)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的责任不明晰。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人员较少,管理部门互相兼职的较多,供产销的关键环节缺乏市场的预测和有效的监控。

(4)信息不能共享,企业自身库存控制失衡。信息不能共享,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又不及时,生产部门根本不能及时了解库存状况,因此对于生产的组织和计划就显得被动和盲目。(5)库存管理不规范,造成帐实不符,信息失真。部门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账务处理不规范,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不按实际转库存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对帐,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库存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

2.2企业库存管理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1)导致库存管理问题的企业内部原因

a.企业的管理层对库存管理的本质的错误认识,使得企业的库存大量积压,消耗大量的成本,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库存也是一项“负债”,企业应尽量的以较低的库存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b.公司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企业的库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的各个部门只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使得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企业的库存量低于市场的需求,而失去市场机会,或者造成库存的大量积压,造成流动资金的不足。

c.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库存的监管效率低下。企业内部没有制定关于库存管理的规章制度,即是制定了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不能有效的运行,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库存管理中徇私舞弊的可能性。

d.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缺乏使得企业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管理人员的只是结构不合理,在库存的管理工作中只凭借主观经验,而不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库存进行定性和控制。

e.库存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库存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企业相关部门,企业内部仅仅建立了以统计为目的的小型数据库系统,严重的时候会误导企业的采购和生产活动,造成库存的积压。

f.没有将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相结合。企业往往以库存静态管理为中心,忽略了库存管

理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仅仅只局限于库存满足生产或销售需要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或者原材料。

(2)导致库存管理问题的企业外部原因

a.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人民银行总行扩大了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致使各银行的的执行利率上升,加上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一些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便大量囤积原材料,使得库存爆满。

b.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近年来,我过物价上升的压力持续存在,原材料供应紧张,能源和运输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企业为了降低缺货风险,不得不增加库存量,避免物价变动产生的风险。

c.市场需求变动加快啊。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也会增加企业库存管理的难度,企业应销售的不佳,造成淘汰的成品和原材料的大量积压。3. 企业改进库存管理可以采取的措施

3.1全员参与库存管理

企业高层领导需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提高决策能力。还应该让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到库存管理中,共享库存管理的信息,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企业要把库存管理的理念传达到每个员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库存管理。

3.2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使用合适的库存管理软件,建立企业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库存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库存管理效率。

3.3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企业可以让供应商和经销商参与到企业的库存管理中,通过与供应商、经销商的信息交流,想他们公布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由供应商和经销商根据企业的库存消耗需求来组织进货。这样,既可以降低库存的采购成本,又减少了库存资金的占有。

3.4提高销售预测准确度

企业应该做好销售的预测,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企业在进行销售预测时可以采取滚动的方式,不断的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销售进行修正,并让供应商和经销商参与其中,更加了解市场,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3.5使用风险分担模式

从成品比例、决策参与度、贡献大小等角度探讨库存所有权、库存管理权、库存成本以及库存风险的分担模式。

3.6强化信息管理

引入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库存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3.7优化企业生产的运作流程

在优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分析生产的流程中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能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进而消除无效的流程。在优化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对生产的流程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8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要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应该明确企业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库存的各个环节,确保各个部门的职责分明,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制度,杜绝不良存货的发生。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库存盘点制度。4. 企业库存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现阶段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物流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水平的不管提高,现代化物流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应用,JIT这一现代库存管理理念一定会成为企业库存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

JIT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甚至消除从原材料的投入到产品的产出的全过程中的存货,建立起平滑而有效的生产流程。

JIT的运用给企业带来其所未有的收益,节省库存资金的占用和仓储空间的占用,以及仓库保管人员的减少,提高库存的管理效率。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关键是消除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无价值的活动和耗费。结束语

库存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心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形势,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提高中小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加快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财务管理学》 刘玉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王炜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3] 《中级会计实务》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4] 《投入产出法论》 钟契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5] 《财务成本管理》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 《产业结构变化对交通货运业发展影响分析》 刘艳娇 大连海事大学 2007 [7] 《管理学原理》 王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8] 《国际物流导论》 王德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篇2:库存管理企业分析

【关键词】企业年金;社会保险;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18-02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层次和功能上的不同,其联系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政策和水平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科学推行企业年金是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是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政府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年金计划的发展,推动市场提供更多的年金产品,有利于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走低的问题,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同时,年金基金的发展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从长远和综合效应看,发展企业年金计划,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这正是政府对企业年金的需求动因。

(二)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

企业年金的建立本身就叠现了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并不只是单纯来白企业经营的结果,其中有一部分更是来自员工的努力付出所获得的。因此,对于员工长期努力的贡献不可抹煞。企业通过年金计划不仅补偿了员工当前的贡献,也补偿了员工未来的风险:不仅补偿了员工当前最佳状态的价值.也补偿了员工人力资本的折旧,为企业员工将来年老之后,建立了合理的“退出保险机制”,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三)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是职工福利增长的需要

根据人的生命周期假说,劳动者需要把自己的劳动收入均衡分配在整个生命周期,工作期间收入高时储蓄一些,可以为退休后准各更多的养老金。因此,职工参加年金计划是一项长远投资,自己缴纳一部分费用,单位补充一部分费用,不但可以获得储蓄的税收优惠,还能得到稳定的退休生活收入保障。同时,年金计划也是员工干好工作和进行投资的一种有效激励。

二、企业年金建设的现状

(一)税收优惠力度不大

政府鼓励发展企业年金,但税收优惠政策单一,优惠限额较低,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只明确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税前扣除,远远低于人保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的“企业缴费不超过本企业上职工工资总额的1/12”的比例。而在个人数费方而,《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规定,企业年金对于个人没有税收优惠,职工为自己的未来养老而缴纳的企业年金须全额从税后支付,且明确要求对以前未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必须补数。这种单一的、低优惠额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年金计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难以真正激励企业为职工建立年金计划,导致企业为职工建立年金计划的动力或积极性不高。

(二)企业社会保险负担导致企业年金制度难以快速发展

企业年金是非强制性的,而现在企业内部各项保险费则是强制性的,截止2014年底,企业缴纳养老保险比例为20%,个人缴纳养老保险比例为8%;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比例为1%,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比例为0 5%;企业缴纳医疗保险费比例为7%,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比例为2%;工伤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企业缴纳比例为0.5%;企业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为10%,个人缴纳比例为10%。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企业缴纳比例总计己达38.5%。个人缴纳比例己达20.5%,企业的负担和职工的负担已经很重,职工本人可支配货币急剧下降,徼费空间已经不高,如果再想大幅度提高企业年金,势必加剧企业的成本,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年基金面临的投资资本市场不成熟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是企业年金得以健康发展,获得保值增值,最终能满足参与员工养老需求的重要前提。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子新兴加转轨的阶段,不确定性大,市场波动剧烈,给企业年金的长期投资带来了困难。我国企业年金大部分是按“5、3、2”的比例进行投资的,即债券投资不高于50%,权益类不高于20%,现金、票据等流动性资产不低手30%。这种投资比例是根据目前的投资环境和居民风险承受能力制定的。但目前这种年金基金的投资方式不仅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资本市场投资的限制。目前的年金基金投资方式己不能有效防范通货膨胀,收益增长空间也比较有限。企业年金投资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通货膨胀对企业年金基金购买力的影响不容忽视。

同时,企业年金的领取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呼吁在企业年金制度修订过程中,应考虑适当放宽企业年金的领取条件,增加重大疾病等的领取条件,使得企业年金制度与职工现实需求更加吻合,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三、企业年金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各项立法,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加快金融领域调整、改革和监管的步伐,促进企业年金产品的创新,增强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针对参加企业年金的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对偏远地区的中小企业,优惠力度要酌情加大。这种“个人+企业”的双重税收优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参保积极性,也会提高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计划的意愿度,增强企业年金发展的源动力,缩小企业年金发展的行业差距和地域差距。

(二)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税收优惠政策是政府对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最有效、最直接的支持、鼓励手段。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主要存在于缴费、投资收益和待遇支付3个环节,执行得好将会大力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执行得不好将会造成税制扭曲、财政流失和加剧社会不公平的负而效应,由于目前开展企业年金的企业大多是效益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税收优惠仅仅局限在“企业数费在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个人数费个人所得税根本就不免税。

税收的优意政策始终贯穿在企业年金的征集、运营和福利分配的整个过程当中。运用减税、免税、延迟纳税等优惠政策可激励企业和员工双方积极建立企业年金。同时也是政府间接介入企业年金领域、引导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篇3:零售企业库存管理提升办法分析

现代零售企业具有商品经营种类多、变价频率快、订单来往频繁、服务全程化趋势明显等特点, 给企业的库存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使之很容易产生滞销品积压、畅销品供应不上、库存周转不畅、库存记录不实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有其管理层面上的原因, 具体来说, 零售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 权责不清, 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权责不清、监管机制不成熟是零售企业库存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对零售企业而言, 库存管理是其日常运营中极重要的一环。但在实际情况中, 库存管理岗位权限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非常常见。权责的混乱使得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无法及时履行职责, 继而引发商品发放顺序错误、账不符实等严重问题。同时, 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监督考核制度, 库存管理工作中“白条”泛滥、相关人员工作热情低迷、库存商品的核算漏洞亦层出不穷。

(二) 货品进出管理脱节, 存货管理系统不合理

货品进出管理脱节, 也就是商品进货与销售的内在关系脱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采购环节上错误地估计了商品的市场现状与前景、没能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 造成商品积压或供不应求。货品进出管理的失败、进货与销售的严重脱节直接拉低了企业的存货周转率,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收入。此外, 当下的市面上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存货管理软件, 软件类型的增多反而增加了零售企业在软件选择上的困难。加之很多企业无视自身的运营特点和现实需要, 盲目选择管理软件, 变向地增加了库存管理工作的负担。

(三) 缺货、压货现象严重, 库存周期过长

还有一些零售企业不重视对市场不确定性需求的预估, 使得缺货、压货的情况频繁发生。据调查显示, 缺货是造成零售企业客户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货现象若得不到有效控制, 很容易降低企业的商品销售量。同样, 压货对零售企业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大量的库存积压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加企业的贷款压力和运营风险。此外, 大多数零售企业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周期过长问题。库存周期过长容易导致部分商品变质、增加商品损坏机率, 严重的还会影响新商品的研发和上市, 久而久之将会造成企业消费者数量的流失。

二、零售企业库存管理提升办法

(一) 适度革新库存管理办法

库存管理办法陈旧是造成零售企业各种库存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合企业实情适度革新库存管理办法能够有效提升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效率。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 较为适用于我国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办法主要有V M I和JM I两种。

VMI, 也就是供应商管理库存, 意思是在共同的目标方向上, 由供应商作为库存管理的主力, 同时一并处理库存管理的监督及改进事宜。V M I模式下, 供应商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零售企业的PO S信息, 并以此信息为基础对定期零售企业的各个类型、规格的产品进行自动补货并直接送达零售企业。VMI的优势在于其集成化管理, 它能够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大大减轻零售企业的库存负担。

JM I, 联合库存管理。这种库存管理办法以协调中心为枢纽, 以联合库存管理系统为载体, 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同步程度的管理方法。JM I强调供应商和零售企业的共同规划与协调, 两方均需要参与库存计划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实行。在JM I的使用过程中, 供应商和零售企业需要特别注意需求的变异和放大等问题, 尽量保证相互之间预期供需的同步。

(二) 健全存货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

首先是健全存货管理制度, 主要有两方面工作要做:一是明确在岗人员权责。零售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存货管理特点, 明确规定出各部门、各相关工作人员的权限与责任。严厉打击同一员工同时身兼管理与审计、采购与验数职的不良现象。二是严把货物采购关。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商品采购必须同时得到总经理、部门经理和业务员三方书面认可后才可以进行。货款支付应当实行统一管理、总经理集中审批制, 尽可能减地避免多头付款和不必要采购行为的发生。

其次是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现代零售企业大多以软件为库存管理工具, 软件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人为操作引起的不必要误差, 且有助于企业快速、精确地得知商品信息, 特别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讲, 必须在使用库存管理软件的同时对其数据加以管控、保证其准确性, 故库存管理软件的相关数据必须经过及时、准确的层层核查, 只有严格核查过的数据才可以被财务部门最终使用。在采购付款环节, 建议零售企业使用会计的账期制度, 一来有利于企业商业信誉的发展, 二来有助于企业更加有效地对资金加以规划。

(三) 优化存货的监督考核体系

长期以来, 不规范、不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因其严谨性问题一直制约着零售企业库存管理实效的发展, 优化和完善存货管理的监督考核制度、弥合现行制度的显著漏洞、促进库存管理的科学合理化对不少零售企业而言已迫在眉睫。具体地说, 零售企业至少应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对问题加以改善:

第一, 建立采购风险的责任制与监控制。首先, 要设置出商品采购的毛利下限, 将商品采购造成的后果与采购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如因采购不当引发货物积压并造成一定损失的, 采购负责人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同时, 对大规模的商品采购进行严格把关, 对进货的流程进行监控和跟踪, 将采购的时间、名目、货源、销售情况及库存量及时记录并展开监控, 尽可能减少因大规模进货造成的货物积压和其他库存问题。

第二, 完善库存商品排队及特定货品预警制度。库存商品排队, 也就是定期, 最好是每月、每季度分别进行一次不同规模的商品分类调整。将库存的商品按实际情况分成适销、脱销和滞销等几种, 展开库存结果摸底。以保证库存合理性为前提对现有库存展开压缩处理和采购补充等针对性措施。同时, 针对保质期货品, 特别是食品、化妆品等展开数量预警, 尽量减少因商品过期而引发的运营损失。具体方法为:尽早出台相关办法文件, 严格依照文件规定建立台账, 再依据台账及时对接近保质临界期的商品提出预警报告, 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予以退、换货。

参考文献

[1]梁春树.浅谈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零售企业库存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3, 06:11-12.

篇4:库存管理企业分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现代化;以人为本;智能化管理

国民企业为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的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被国民视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细胞。在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中,企业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努力也渐渐发展了独特的管理模式。不过,企业管理者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企业发展与现代模式技术的对接上依然存在阻碍。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企业管理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本文以下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进行分析,希望企业管理的相关人员得以借鉴并给予指导,使其更加完美的呈现在周刊或者报刊杂志上。

一、正确选择企業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宏观的角度下被定义为,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以及方式进行组合。纵观我国的企业,如今能够在企业管理上发挥作用的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以及企业重组或者是企业生产技术优化等方面。我国正处于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了,也不能促进现代化企业的健康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可以说,企业若在经济的大激流中得以完好的生存,得以稳定高效的发展,就应该向企业管理现代化迈进。

准确的选择企业的管理模式,正确的选择管理模式需要企业管理者掌控三个最为基本的大方向。(1)责任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确立主要是使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中明确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一个成功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制定中,不仅仅要实现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目标和壮大该企业的自身发展,还要顾及企业本身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在我国,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管理人士明确的指出,企业在制定各种长期的规划的过程中,涉及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一便是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一致的发展。在管理方面,只有把社会责任感当做企业的核心内容,才能真正促进该企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目标。(2)文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内容,是因为它是在企业的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而形成的的一种管理方式。文化管理模式完整地体现了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进程,还包含了该企业建立的核心价值观念及该企业的精神。这种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该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文化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从思想上,心理上团结该企业的员工,统一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使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另外,文化管理也能在情感上给予员工支持,尽最大努力满足员工的需求,使其归属感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文化管理模式对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发挥着最巨大作用。(3)知识管理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高尔基说过,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动力。在企业管理中将知识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加以有效的管理,通过知识以培养企业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以迎合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同时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知识的共享,使员工对企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增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领导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提升工作热情。在此,知识管理模式淋漓尽致地将其优势发挥。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形势

随着“新三论”即系统科学领域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深入研究,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将成为未来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的走向及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现代化重点突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这个理念的广泛传播,社会责任感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责任因而也成为了企业的共同职责。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人文关怀、对国家的利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等。社会的蓬勃发展需要每一个成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即观念。一个拥有对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才能得以发展、壮大。

2.以人为本。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社会公共管理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都是被提倡的,在当今社会它也是耳熟能详的。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日益提倡的战略目标和口号。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本质论”的基础上,它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企业管理手段的有效统一。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因此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充分重视以人为本,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上要做到认真了解企业员工的需求,重视员工的心理感受,积极与员工之间进行沟通,按照每一位员工的具体情况将他们安置在合理的岗位上,通过培养、训练、鼓励等多元化管理措施实现企业思想与员工观念的价值统一。

3.实现智能化管理。企业进行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的管理等智能化技术,智能化管理在此中会起到重大的作用。信息化系统以及智能化数据库的合理,有效建立,能够使企业决策准确度得以提升。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因为采用了高度准确的高端设备和先进的技术通讯与处理设备,再加上企业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管理制度,使该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实现,助长了企业壮大的苗头。

三、现代企业的三种常见管理模式的优劣

当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是非常多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是千差万别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以及风俗的差异,因此现代化管理模式又很多类型。本文以下将对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和血缘关系的管理模式分别进行阐述。

1.制度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的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实验的研究,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阶段的研究中,对人性以及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探究,企业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了。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规范化,使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管理时候有所依据,使企业员工真正的服从企业的管理,避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混乱现象的发生,维护了企业的秩序,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另外,每个企业的制度都不是由一个人制定的,而是由企业各部门进行参考,是经过修正达成一致的管理共识后而制定的。这种管理模式的制定流程虽然是科学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实质是在“经济人”为基础的观点上所建立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方资本阶级观念的色彩。有时候强制要求员工遵循制定的要求,这种制度的长期实施,会导致企业员工对管理者丧失自信心,削减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终会对企业的整体化发展造成障碍。

2.情感化的管理模式。情感化的管理模式是相对于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实际上运用的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去对企业员工实施管理。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实验及相关管理学表明,人类除了一般的工作需求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得到满足,比如在工作过程中情感的满足,特别是激励的因素,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渐渐注重员工情感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企业管理人员重视关心员工个体的发展,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并且将这种互相之间的帮助是企业文化中的一项内容,一种美德。在企业的发展中注入情感的元素,对企业的运营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如果过分的强调情感管理模式,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情感主观意义的泛滥会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处于松弛状态,长期下去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担,甚至导致该企业的衰亡。

3.血缘关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也被称之为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家族式的企业是从封建主义时代传承下来的,以家中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家族的成员作为企业当中的重要职位和骨干,依靠天然的关系维系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企业的决策权往往由他们掌控,在很多家族企业为了压制不同的见解,甚至会采取一系列的压迫手段,虽然这种形式在创业期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但是对于企业的后期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时刻要做到与时俱进,将创新理念合理的安排到实际管理中,在实践中完善企业管理现状,并且总结归纳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及其声望,促进企业平稳、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霞.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现代商业,2011.

[2]黄志建.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尹大伟(1987-),男,辽宁大连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篇5:企业税务管理分析论文

1.1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和税务风险

税收成本是一项具有高弹性与高风险的企业外部成本支出,我国企业中税收费用往往占其利润的比重很高。税务风险主要包括税款负担风险、税收违法风险、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等内容,企业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通过谋划、分析、评估、处理单位涉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税务问题,能有效降低涉税风险。

1.2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基础上,明确单位的业务流程、开展多层次的员工教育与培训工作、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增强业务处理能力,从而有效规避被税务机关查到偷税、漏税问题,提高税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力。

1.3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在及时、准确掌握国家颁布的各项税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有效保障单位筹资、投资和技术改造工作的合理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4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盈利,企业制定各项财务目标都是围绕如何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科学的`税务管理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提高盈利水平,即有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

2当前我国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税务管理观念淡薄,认识不全面

我国学术界主要侧重于从税收征管角度进行研究,而较少从企业税收管理视角出发,导致我国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多数企业的税务管理观念淡薄,认为税务工作由财务会计人员兼办即可,无须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对税收事务的管理仅注重被动的执行税法的相关规定,没有对管理层及员工进行税务知识的教育培训,税务信息滞后;没有进行全过程的税务管理,认为税务管理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后进行的事后管理,而忽视了事前与事后税务管理;将税务管理等同于税务筹划,认为只要做好合理的纳税筹划就是做好了税务管理工作,没有认识到税务筹划仅是税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层面。

2.2缺乏健全的税务风险管控机制和有效的税务管理手段

一些企业虽然一直在开展相关的税务管理工作,却没有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控机制,在纳税筹划环节过多的关注税法允许范围内进行技巧性的减少税款,如果纳税筹划方法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属于偷税漏税行为,企业的税务管理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税务管理手段,主要采用税务筹划进行税务管理,手段单一,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税务管理的预测和协调作用。

2.3企业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到位

日常税务管理工作是企业整个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取纳税管理基础信息与资料的有效保障。我国多数企业的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不到位,仅仅按照应付税务执法部门关于税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发票管理等业务的相关规定,而没有建立完善的重大业务涉税分析制度、税务信息管理制度、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等税务管理机制,也没有充分借助外部专业人员对企业进行相应的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税务代理等税务实务管理,从而阻碍了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构建科学、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的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出发,构建科学、全面的税务管理体系,从而增强自身的税务管理水平,降低税务风险和税收成本,促进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1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随着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对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税收业务、熟练掌握税收法律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较高的纳税筹划能力和交流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税务管理工作,管理层和员工要树立全员参与的、正确的税务管理观念;税务

管理岗位配备的人员要具有专业的资质;对相关人员开展关于职业道德、国家相关税收法规以及税务理论知识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与培训,从而让税务管理人员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时、准确了解国家税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动态变化。

3.2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管理是企业税务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在遵循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和纳税手段,有效规避税务风险和降低税收负担、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管理活动,包括测算重要经营活动或重大项目的税负、纳税方案的选择与优化、制定年度纳税计划、分析与控制税负成本、科学纳税等内容。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和产品的不同所带来的税收负担差异,在投资、筹资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其中,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通过分析研究国家税收法规中对纳税时间的规定、预缴与结算的时间差等内容、并充分考虑税收优惠政策,以制定科学、周密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合理的缴纳税款;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存货计价方法、坏账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与费用分摊等的会计处理,实现在不同年度获得不同的所得税以达到延缓交税的目的。 3.3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

随着我国企业涉税业务的日趋复杂化,仅由财务会计人员兼办税务工作已不能满足税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企业要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建立合理的岗位体系、并配备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高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做好单位涉税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以保证企业各项涉税行为的规范、合法,避免不必要的罚款或滞纳金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建立及时、准确获取税收政策信息的渠道以动态的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动向和各项税收政策的变化情况,从而充分运用国家政策指导企业进行税收的统一筹划和管理;税务管理机构还要定期分析单位的税收实现情况,设置税负率杠杆,并依据税负的异常变动情况及时分析、编制和提交税务分析报告,促进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3.4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

企业的涉税风险一般来自于经营行为、投资行为、筹资行为、财务核算、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等环节,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只能采取积极措施对可能产生涉税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防范与控制,努力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水平,而无法实现完全回避与消除。企业要建立内部税务审计检查制度和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制以强化自身的内部稽核管理工作;及时、全面的收集行业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分析以会计报表为主的财务资料隐含的税务风险,强化内部税务评估水平,努力做好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实行授权审批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分配专人负责办理纳税事项,相关复核人员要认真分析并复核向税务机关递交的申报纳税资料,对业务复杂、规模较大的涉税事项要交由综合素养高的税务管理人员审批。

4结论

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在掌握国家各项税收法规、政策,以及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与税收分配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不断规范自身的纳税行为,增强税务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投资方向与产业结构,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税务风险与税收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及其成本的决策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04).

[2]张小红.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3,(02).

篇6: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摘 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小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主动调整自己的产业以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结构,寻找出一条适应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09-0027-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有诸多因素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企业的规模较小,员工较少,大部分都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过两次变革,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诞生了大批的中小企业。另一次是之后,随着国内的经济出现了市场疲软、启动乏力的现象。面对此现象,国家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国企改革,一是振兴中小企业。国企改革问题遇到了瓶颈,国家为了谋求经济发展选择了另一个出口就是振兴中小企业。当时国家制定了两个政策,一是提高企业内部活力,一是搞好外部经营环境。而在此之前,社会上以及国家经济界主流一直对中小企业有些看法,甚至有人说中小企业一直是在夹缝中生存和成长起来的。

中国实践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最具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中小企业对CDP增长的贡献已达到一半以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鼓励创业,提供就业和再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当前经济危机影响,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成本不断上涨,而中国中小企业的本来依靠的低利润空间一再被压低,有些中小企业企业甚至已没有利润空间,致使中小企业的发展生存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相对于大企业也而言,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管理简单,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企业领导人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者,这种模式有利于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企业的资金风险。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结构简单,能够敏捷地对市场做出反应。

1.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比较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中小企业企业自身规模较小,公司人员匮乏,管理水平底下,管理方法也比较落后。再加上现有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学历不高,对正确的管理方法缺乏全面认识。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缺少必要的管理机构,对于现有的管理机构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工作都是由企业的所有者直接进行指挥,企业的经理管理权限受到极大的限制,只能负责日常的管理事务。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

2.人才较难吸收和保留。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很难吸收到专业知识非常出色的人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经营方式,自身局限性很大,企业很难在引进人才方面做出突破。而这种管理经营方式管理权限集中在自己家族人手里,对外来招聘的人才无法给予充分的信任,使其成为高层管理者,而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个人发展的空间小,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少,不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不愿意长期呆在中小企业。

3.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业竞争激烈。很多中小企业都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创新能力低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不能发挥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同时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薄弱、资金短缺很难实现技术创新的规划。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匮乏更加加大技术创新的难题。

4.资金缺乏,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的经济比重中逐年增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就越希望利用融资来壮大自己的企业。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管理相对落后,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许多银行和投资商对中小企业的投资缺乏足够的信心。

5.产品营销方法单一,对市场认识不全面。中小企业生产产品单一,销售渠道也有局限性,生产的产品较多依赖于固定客户,而这些的固定客户较少,如果这部分客户丢失,企业就有可能面临倒闭的灾难。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执行的是传统的生产营销、产品营销和市场推销的.观念。

三、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管理模式

1.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既包括员工本身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知识水平,也包括长期以来在企业工作与发展所累积出来的经验。这些既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宝贵财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才能跟得上知识的更新,推动企业发展。

2.充分了解员工的特长,知人善用,并给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作为一个管理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员工有助于找到更适合的人才协助自己管理公司,展开工作。充分利用每个员工的优点,合理地分配工作岗位能够使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工作潜力。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多听听员工的意见有助于调节员工的内部问题,使员工更加团结,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中小企业中,员工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管理者应利用正当的竞争氛围,调动员工积极性。注意员工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变化,及时地防止不正当竞争。因此,管理者可以制定一套正确的业绩评估制度,要以员工的工作绩效来对员工进行正面评估,不要根据领导的偏爱,员工的人际关系,员工的意见来进行评估,使员工的考核更公平客观一点。同时,企业内部建立正常的员工沟通渠道,使员工绩效考核透明化。 3.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选择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现有部门的管理,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建立不同的机构部门。达到每个人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企业以最合理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目标。 完善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框架,也是增强现代企业竞争力和帮助企业谋取利益的必要条件。

4.培养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由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以及技术规范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既包括知识技术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资源,也包括以核心产品为表现方式的显性技术资源。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技术体系通常以一项或几项关键技术为核心,开发和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并围绕其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通过宣传、培训等措施,使创新理念成为企业文化核心之一,达到人人具有创新意识。通过职员培训、人才招聘等途径培养创新技术开发人员,激励更多员工进行创新。

5.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改善财务状况。 中小企业面对融资困难应首先从自身抓起,培养企业人员学习金融知识,提高对金融的认识。实事求是地、讲究诚信树立好企业自身形象,与消费者和银行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为融资奠定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国内外的金融市场把握机遇,寻求更多机会帮助自己。

6.完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中小企业在作出产品投资决策之前,需要通过对产品是否生产投放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分析该项目完成后的经济利润,对产品的未来销售前景进行预测和评价,以确定其投资方向并对其进行定位。从可选择的生产产品中,选出重点销售产品,着重发展,使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形成以顾客为核心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打折、促销、分销等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达到产品销售更加迅速的效果。

总之,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必须既抓住机遇又要面对挑战。中小企业要正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想出符合自身困境的解决办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销售体系。中小企业完善企业制度,目的使公司员工有迹可循,改善现状,增强企业竞争的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日益增多,必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让我们期待着中小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吧。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中小企业在美国OTCBB市场融资问题的研究――以F公司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

[2] 景刚,耿慧敏.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探索[J].财会通讯,,(26):62-63.

[3] 焦海珍.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4):247-248.

[4] 蒋维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19):103.

[5] 徐新红.浅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及思路[J].时代金融,2011,(11):46-47.

上一篇:关于运动会稿件200字下一篇:做好群众工作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