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2024-04-26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通用8篇)

篇1:《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依照本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企业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列入管理费用。

采矿权人对矿产品自行加工的,按照国家规定价格计算销售收入;国家没有规定价格的,按照征收时矿产品的当地市场平均价格计算销售收入。

采矿权人向境外销售矿产品的,按照国际市场销售价格计算销售收入。

本规定所称矿产品,是指矿产资源经过开采或者采选后,脱离自然赋存状态的产品。

第四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采矿权人缴纳。

矿产资源补偿费以矿产品销售时使用的货币结算;采矿权人对矿产品自行加工的,以其销售最终产品时使用的货币结算。

第五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下列方式计算:

征收矿立资源补偿费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_补偿费费率_开采回采率系数

核定开采回采率

开采回采率系数

实际开采回采率

核定开采回采率,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的矿山设计为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只要求有开采方案,不要求有矿山设计的矿山企业,其开采回采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定。

不能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方式计算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矿种,由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____财政部门另行制定计算方式。

第六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依照本规定附录所规定的费率征收。

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的调整,由____财政部门、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____计划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报____批准施行。

第七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

矿区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矿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征收。

矿区范围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所涉及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征收。

矿区范围跨省级行政区域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与其他管辖海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第八条 采矿权人应当于每年的___月___日前缴纳上半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于下一___月___日前缴纳上一下半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采矿权人在中止或者终止采矿活动时,应当结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九条 采矿权人在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时,应当同时提交已采出的矿产品的矿种、产量、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和实际开采回采率等资料。

第十条 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应当及时全额就地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照下款规定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成比例,单独结算。

中央与省、直辖市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5∶5;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

第十一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中央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____财政部门、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____计划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地方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采矿权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从废石(矸石)中回收矿产品的;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开采已关闭矿山的非保安残留矿体的;

(三)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____财政部门认定免缴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采矿权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

(二)开采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的;

(三)依法开采水体下、建筑物下、交通要道下的矿产资源的;

(四)由于执行国家定价而形成政策性亏损的;

(五)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____财政部门认定减缴的其他情形。

采矿权人减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超过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___%的,须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批准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应当报____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____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采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补偿费___‰的滞纳金。

采矿权人未按照前款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滞纳金的,由征收机关处以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___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五条 采矿权人采取伪报矿种,隐匿产量、销售数量,或者伪报销售价格、实际开采回采率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征收机关追缴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处以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___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六条 采矿权人未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报送;逾期不报送的,处以___元以下罚款;仍不报送的,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可以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七条 依照本规定对采矿权人处以的罚款、加收的滞纳金应当上缴国库。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___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___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发布前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及行政性文件的内容,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地质矿产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

篇2:《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第72号)

《湖北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已经1995年4月21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发布施行。

省长 蒋祝平

一九九五年五月四日

湖北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管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根据国务院《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必须依照本办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负责全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县(含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或矿产资源管理机构,是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机关。

第四条 矿区在县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矿区所在地的县征收机关负责征收;矿区在设区的市的市辖区内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市征收机关负责征收。矿区范围跨县或县以上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所涉及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征收机关负责征收。

第五条 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矿种、费率和计算方式,按照《规定》及其附录执行。第六条 核定开采回采率,指在缴费期限内,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开采设计要求提出,由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并经同级地矿主管部门复核确认的指标。

开采回采率应当核定而未核定,或者未考核、计算实际开采回采率的,其开采回采率系数定为1.5;开采回采率难以核定或者实际开采回采率难以考核、计算的,其开采回采率系数定为1.1-1.2。按照规定不考核开采回采率的,开采回采率系数定为1。

第七条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采矿权人按季度缴纳;季节性开采的按月缴纳;零散或不定期开采的应在矿产品销售后及时缴纳。采矿权人在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前,应填报《矿产资源补偿费月(季)度申报表》,注明本缴费期限内开采矿产品名称、产量、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实际开采回采率,并附具征收机关要求报送的其它有关数据资料。

采矿权人不能准确提供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有关数据资料的,征收机关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情况,核定其纳费额。

第八条 零散或不定期、季节性开采,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及时征收的,由收购这类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代征矿产资源补偿费。

代征义务人应当在支付货款之日起5日内,向征收机关交付代征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机关可按不高于代征费额的5%付给代征手续费。

第九条 有银行帐户的采矿权人,应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须凭经征收机关审核盖章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缴款书》,直接向当地国库或者国库经收处缴纳;无银行帐户的采矿权人,应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以现金缴纳。

篇3:《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第一条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案件, 由房屋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决定管辖法院。

[解读]本条是关于作出征收决定的人民政府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管辖问题的规定。

征收具有强制性, 表现在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该决定具有执行力, 当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义务时, 作出该决定的政府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政府所在地、被征收人户籍地和被征收房屋不一致的情况, 为了防止法院之间推诿扯皮, 必须明确征收非诉执行的管辖法院, 实现责权统一。鉴于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若干解释》) 第89条规定,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 由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不动产的, 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基层人民法院认为执行确有困难的, 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执行;上级人民法院可以决定由其执行, 也可以决定由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征收执行规定》第1条规定征收的非诉执行原则上由房屋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符合《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专属管辖原则。考虑到基层法院在人财物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现状, 征收拆迁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基层人民法院对于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很难进行公正的司法审查。征收的非诉执行管辖法院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决定, 其中包括高级法院作出规定提级管辖和异地管辖, 防止管辖法院在审查中不负责任, 从制度上对法院和政府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第二条申请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除提供《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及附具材料外, 还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 征收补偿决定及相关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二) 征收补偿决定送达凭证、催告情况及房屋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

(四) 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屋状况;

(五) 被执行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及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等具体情况;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申请机关负责人签名, 加盖申请机关印章, 并注明日期。

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 除有正当理由外,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应当提供的材料及申请期限的规定。

征收补偿决定应当包含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即唇齿关系, 被征收人拒不履行义务, 政府依法申请法院强制实现行政行为。同时,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必须审查行政相对人权利落实情况。人民法院审理 (包括审查) 行政行为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为此, 需提供一些必要材料。综合上述内容, 《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 向人民申请强制执行, 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 执行申请书。人民法院应当坚持“不告不理”的原则, 政府未依法定程序, 法院不宜主动采取强制性手段介入政府的“中心工作”, 政府不应把法院看成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政府和法院享有同等的宪法地位。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申请机关负责人签名, 加盖申请机关印章, 并注明日期。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 除有正当理由外,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若干解释》第88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行政强制法》第53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政府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应当在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申请。

(二) 专户存储账户和补偿金额。先补偿后拆迁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一个亮点, 申请强制执行时, 必须按照市场评估价及补偿安置方案的规定, 准备足够的补偿金。

(三) 产权调换房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 征收时必须满足被征收人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的选择权, 在提供足额补偿资金的同时, 还需提供符合补偿方案或者“公平补偿”原则条件的产权调换的房屋。产权调换房屋应当符合“就近安置”和“等价有偿”原则。

(四) 周转房。如果属于“回迁”的期房安置, 还需要提供周转用房, 确保被征收人不至于流落街头, 以体现民生保障原则。

(五) 征收补偿决定。征收补偿决定是法院据以强制执行的依据和法律文书, 是征收中核心的法律行为。

(六) 相关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包括:1.《征收与补偿安置方案》30天征求意见材料;2.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材料;3.征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4.入户调查情况和评估报告;5.住房保障的有关材料;6.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7.无照房屋的调查、认定和处理情况;8.“住改非”的有关材料;9.营业执照、纳税情况核实的有关材料。

(七) 征收补偿决定送达凭证、催告情况及房屋被征收人、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没有送达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 但是在实践中, 被征收人躲藏或者拒不签收法律文件, 让征收工作人员很无奈。公证 (见证) 留置送达能够很好地解决该问题。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4条规定, 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 应当催告被征收人搬迁。

(八)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征收强制执行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就征收补偿决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前, 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精确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估,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 为有效预防、避免、控制群体性事件、自焚等自杀事件、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事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对象包括:1.反对旧城区改造的被征收人;2.住房困难户;3.相邻权受到建设项目影响的人;4.被征收房屋的抵押权人;5.被征收房屋的承租人;6.被征收房屋的所有权人与经租人;7.被征收房屋的出售人与买受人。对社会稳定风险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群众反映强烈, 可能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 评估为A级;群众反映较大, 可能引发一般群体性事件的, 评估为B级;部分群众意见有分歧的, 可能引发个体矛盾纠纷的, 评估为C级。评估为A级和B级的, 评估主体要制定化解风险的工作预案。

(九) 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屋状况。被执行房屋是否影响公共利益实现, 是否存在天然气、水电影响强制执行, 强制拆迁是否违反比例原则等。

(十) 被执行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及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等具体情况。与被执行房屋是否存在所有权关系、共有权关系、抵押权关系、承租权关系、继承权关系、相邻权关系。

第三条人民法院认为强制执行的申请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齐全的, 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五日内立案受理, 并通知申请机关;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材料不全的应当限期补正, 并在最终补正的材料提供后五日内立案受理;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逾期无正当理由不补正材料的, 裁定不予受理。

申请机关对不予受理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强制执行立案为形式要件审查及对不予受理裁定救济的规定。

《行政强制法》第56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申请, 应当在五日内受理”。根据法院“立、审、执”分离原则, 非诉执行包括立案庭立案阶段、行政审判庭审查阶段和执行局执行阶段。立案庭立案阶段的审查标准为形式要件审查, 行政审判庭审查阶段为明显重大排除标准, 执行局执行阶段为形式要件标准。具备《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要件的, 立案庭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五日内立案受理, 并通知申请机关;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材料不全的应当限期补正, 并在最终补正的材料提供后五日内立案受理;不符合形式要件或者逾期无正当理由不补正材料的, 裁定不予受理。

《征收执行规定》第3条第2款重申了《行政强制法》的规定, 是对行政强制法的彻底贯彻。人民政府对不予受理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对受理法院是一种监督, 也防止上级法院久拖不决, 兼顾了公正与效率。

第四条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执行的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房屋征收非诉审查期限的规定。

作出是否准予执行裁定应当区分两种不同情形:1.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7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体现了人民法院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 兼顾公正、注重效率的原则;2.不具备法定执行条件的,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不予执行裁定。关于审理期限延期问题, 《行政诉讼法》第57条规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 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征收执行规定》第4条将审理延期的规定推而广之应用于征收非诉审查期限的延期, 是一种创新, 具有积极意义。在人民法院作出不予执行裁定之前, 政府可以完善征收程序、补充征收材料、通过非强制程序解决搬迁问题, 政府有实现行政目标的余地。但是, 《征收执行规定》第4条却忽略了《行政强制法》第57条和第58条规定的区别, “一刀切”地规定三十日作出裁定, 似存遗憾。

第五条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间, 可以根据需要调取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组织听证或者进行现场调查。

[解读]本条是关于法院依职权调查的规定。

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 需要根据《征收执行规定》第2条规定提交一些材料, 对于材料的真实性, 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间, 可以根据需要调取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组织听证或者进行现场调查。通过上述职权活动, 人民法院可以审查征收补偿决定是否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是否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是否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是否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是否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是否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是否超越职权;是否存在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也可以在审查期间, 做执行和解工作, 通过非强制的方法实现政府的行政目标, 符合和谐社会要求。

第六条征收补偿决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

(三) 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 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或者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

(四) 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

(五)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

(六) 超越职权;

(七) 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予执行的, 应当说明理由, 并在五日内将裁定送达申请机关。

[解读]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不予执行情形的规定。

《行政强制法》第2条第2款规定:“行政强制执行, 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根据《征收条例》的规定, 在征收方案既定的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安置协议的, 征收部门提请政府依法作出补偿决定。根据《行政强制法》第34条的规定, 人民政府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后, 被征收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在法定的起诉期限内既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又不搬迁的, 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应当对该补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 其标准应当依照《行政强制法》第58条规定进行: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三) 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此乃称为明显重大违法排除审查标准。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标准有形式审查、明显重大违法排除审查与合法性审查。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 下级服从上级决定了下级对上级的审查系形式审查;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决定了不具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的审查系形式审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行政诉讼的审查系合法性审查即实质审查。为了便于理解, 笔者将行政行为区分为无效行政行为、可撤销行政行为和合法行政行为。无效行政行为在三种标准的审查中都应否定其效力;可撤销行政行为在诉讼审查中必须撤销或确认违法, 在非诉审查中维护其效力;合法行为在三种标准的审查中都应当维护其效力。根据《征收执行规定》第6条规定, 下列情形属于明显重大违法:

(一) 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根据《征收条例》的规定, 作出征收决定应当具备七个要件:1.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2.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期限不少于30天;3.旧城改造多数人反对的, 应当进行听证;4.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5.属于公共利益;6.遵循公平补偿原则;7.具有足够的专项补偿资金;8.满足被征收人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选择权;9.在征收方案规定的期限内无法达成协议才能作出征收补偿决定。不具备上述证据材料, 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就属于明显缺乏事实根据。

(二) 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征收补偿决定的做出应当依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其下位法的规定, 不能依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土地管理法》以及其他与《征收条例》规定相违背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 明显不符合公平补偿原则, 严重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或者使被执行人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公平补偿原则包括纵向不低于市场评估价, 横向被征收人之间不存在厚此薄彼。对社会保障家庭的被征收人保障了基本居住条件, 保障符合产业政策的被征收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

(四) 明显违反行政目的, 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征收条例》第8条对公共利益界定做出了明确规定。不符合公共利益的项目不能动用征收权, 打着公共利益旗号进行征收的, 人民法院不予强制执行。

(五)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法律通过把规则程序化, 可以使国家及其权力行使机关的行为合法化, 从而有效地进行社会控制。“行政程序作为规范行政权公正合理行使的规范体系, 其巨大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至今为止, 中国的行政程序法尚未出台, 只是在单行的行政法中对程序进行规定。法律意义上的程序正当, 通常又译为“正当法律程序”或“正当程序”, 违反法定程序或者正当程序将会导致行政行为违法。我国房屋征收补偿的正当程序包括:1.征求意见公告, 组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依法评估;3.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收决定公告;4.协商补偿;5.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征收的细化工作程序大约有几十个步骤, 其中许多并非法定程序。

(六) 超越职权。征收补偿决定由市、县级人民政府按照辖区属地原则依法作出, 包括区政府、旗政府、自治州政府。除此之外, 开发区管委会、乡镇政府、征收部门无权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七) 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情形。

第七条申请机关对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申请机关对不准予执行裁定救济的规定。

本条是对《行政强制法》第58条第2款规定的重申, 该款规定:“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法院不准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 可以通过向上级法院申请行政复议行使救济权。被执行人在起诉期限届满后丧失刚性救济权, 只是在法院审查听证中享有陈述和辩解的权利。通过复议权的行使, 对防止受理法院推诿、不作为是一有效制衡和监督。

第八条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 应当在五日内将裁定送达申请机关和被执行人, 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申请机关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保障征收与补偿活动顺利实施。

[解读]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准予执行裁定送达及建议的规定。

不属于《征收执行规定》第6条规定情形的, 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五日内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在五日内将执行裁定送达给申请机关和被执行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的意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征收的实际情况, 向申请强制执行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提出司法建议, 确保征收目标顺利实现及补偿中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例如, 哈尔滨某征收项目中有11户“钉子户”, 针对其中的4户国有土地上房屋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而后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但是, 法院在执行中发现有两户存在上千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和5户集体土地上房屋尚未协商搬迁, 法院于是建议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 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罚, 责令限期拆除, 而后依法申请政府强制执行;建议按照《土地管理法》第65条规定, 村委会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 收回土地使用权, 而后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条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 一般由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

[解读]本条是关于裁执分离的规定。

2011年5月15日, 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法明传[2011]327号明传通知《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 (下称“紧急通知”) 规定:“鉴于目前有关征地拆迁的具体强制执行模式尚待有关国家机关协商后确定, 各级人民法院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 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凡涉及征地拆迁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 必须事前向地方党委报告, 并在党委统一领导、协调和政府的配合下进行。同时, 积极探索‘裁执分离’即由法院审查、政府组织实施的模式, 以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的政治、资源和手段优势, 共同为有效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环境”。制定该“紧急通知”时, 正赶上《行政强制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理通过的前夕, 本以为最高立法机关能够采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执分离的立法建议, 遗憾的是并未如此。最高人民法院考虑到征收的强制执行难度很大而许多法院的执行力量非常有限, 难以担此重任, 于是规定由法院作出准予执行裁定, 由政府强制执行。事实上完全实行裁执分离并非上策,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 人民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后,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 视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 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进行司法拘留。辽宁省昌图县人民法院率先尝试此方法效果显著。通过司法拘留这一强制执行措施的威慑力达到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的目的, 比起政府组织现场强制拆除效果好、风险小、成本低, 值得推广。

第十条《条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项目, 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房屋拆迁裁决的, 参照本规定第九条精神办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拆迁裁决强制执行的规定。

2011年1月21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但是, 此前已经颁发拆迁许可证的拆迁项目, 仍然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办理, 拒不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 由拆迁管理部门作出补偿安置裁决, 被拆迁人拒不搬迁的, 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参照《征收执行规定》办理。

在广义的“拆迁”工作中, 还包括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违法建筑的拆除。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5条规定, 国土部门作出“责令限期交回土地决定”;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5条规定, 县级政府作出“收回土地决定”;根据《城乡规划法》第66条规定, 规划执法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上述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执行力, 作出的机关都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 按本规定执行。

[解读]本条是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其他司法解释与本司法解释效力关系的规定。

《若干解释》第88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行政强制法》第53条规定, 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本规定的申请期限为3个月, 缩短了申请期限, 值得政府重视。

“紧急通知”第5条规定“凡涉及征地拆迁的强制执行案件, 相关法院在执行前必须报上一级法院同意后方可实施”。部分地方法院迫于信访的压力, 对于正当合法的征收强制执行申请也不受理, 以需上级法院同意为由进行推诿和“打太极”, 本规定是对“紧急通知”部分内容的纠正。

篇4:《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一、《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制定的背景

良好的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水土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大规模扰动地表,必然破坏地貌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引起水土保持功能的损失或丧失,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补偿是以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设和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补偿方式。建立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要求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法交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一方面是由建设者承担因生产建设活动给全社会增加的生态成本,对生产建设期间降低或损失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补偿,保证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总体上不降低、水土流失状况总体上不恶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进一步约束生产建设行为,减少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国家高度重视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建立工作。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应当给予补偿,为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奠定了法律依据。根据这一规定,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在制定的水土保持法省级实施办法中,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出台了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就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主体、对象、范围、标准及使用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从2001年开始,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将水土保持补偿费纳入“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高度重视并多次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的要求。

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实施20年来,各地逐步形成了成熟作法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的认同,在促进水土保持功能面积占补平衡,增强生产建设单位、个人水土保持意识,减少土地征占、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减少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管理办法在费种名称、征收主体、征收程序、资金使用等方面差异较大,存在补偿制度不完善、执行效率较低、水土保持补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工作正常推进和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工作的开展。

2011年3月1日施行的新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同时明确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费的收取使用管理办法。

《办法》的制定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领域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办法》的重点内容

《办法》共六章、三十一条,主要对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缴库、使用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核心是将水土保持补偿明确为功能补偿,重大突破是明确了矿产资源生产期从量计征补偿费和补偿费要按1∶9进行中央分成的要求。

《办法》明确,水土保持补偿费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损害水土保持设施和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功能的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征收并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的资金,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监督管理、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办法》指出,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包括取土、挖砂、采石(不含河道采砂),烧制砖、瓦、瓷、石灰,排放废弃土、石、渣等。

《办法》规定,水土保持补偿费由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限负责征收。其中,由水利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水土保持补偿费由生产建设项目所在地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生产建设项目跨省(区、市)的,由生产建设项目涉及区域各相关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征收。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水土保持补偿费,由生产建设活动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办法》明确,开办一般性生产建设项目的,按照征占用土地面积计征水土保持补偿费;开采矿产资源的,在建设期按照征占地土地面积计征,在开采期,石油、天然气以外的矿产资源按照矿产资源开采量计征,石油、天然气按油(气)井占地面积每年计征。

《办法》强调,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土保持补偿费,按照1∶9的比例分别上缴中央和地方国库。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分配比例,由各省(区、市)财政部门商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办法》规定,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水土保持补偿费,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擅自减免水土保持补偿费或者改变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范围、对象和标准。

三、抓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抓紧开展省级具体实施办法的制定工作

《办法》明确要求各省(区、市)根据《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状况各有不同,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办法》出台为契机,主动加强对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全国办法和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结合本地实际,集中精力、尽快启动省级具体实施办法的制定工作,确保补偿费制度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规范补偿费的征收使用管理

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办法》的规定和程序,强化补偿费的征收使用管理。要及时公开公示补偿费的征收依据、标准、程序等,按要求编制年度补偿费支出预算,做到征收到位、使用规范、管理有序,确保专款专用,为促进水土保持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三)积极做好《办法》的宣传贯彻

篇5:《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整合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保政发〔2007〕32号),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依法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切实保障国有资产收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0号)、《云南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1994年12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19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依法从严征收

(一)明确征收范围。凡在保山市辖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企业,应当依据本意见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严格依法计征。法律法规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采矿企业生产的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费率×开采回采率系数(核定开采回采率/实际开采回采率)。按此规定,要依法落实四项工作:

1.合理确定开采回采率系数。根据我市实际,我市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系数的确定分两种情况进行。一是省级及市级发证的采矿企业,其核定开采回采率已在批准的各个矿山的《开采设计方案》中明确,而实际开采回采率于年底后

按省国土资源厅要求完成《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年报》并经评审备案才能确定,因此决定每年前半年按回采率系数为1(即设计开采回采率=实际开采回采率)预交,在年底完成《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年报》并经评审认定实际开采回采率后一次性结帐,即算出全年应交纳的补偿费金额(扣除前半年已缴纳部分,补交差额部分)。二是县(区)级发证的开采用于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类的矿山企业,目前暂不开展储量动态监测工作,其开采回采率系数确定为1(即设计开采回采率=实际开采回采率)。

2.统一计征的矿产品。按法律法规规定,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矿产品指矿产资源经过开采或者采选后形成的原矿、精矿。其中,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部分,须提供海关证明,按选冶回收率指标进行计算后扣除,不予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利用来自国内其他矿山的矿产资源进行加工选矿的,在按精矿征收资源补偿费时,其原已征收部分(须提供已交相应补偿费单据)可予以抵扣。

3.严格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算。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算按以下要求进行:⑴采矿权人生产的矿产品直接销售原矿的,按原矿的销售收入计征。⑵采矿权人生产的原矿未经销售而在选矿后销售精矿的,以精矿的销售收入计征;其精矿未经销售而进行冶炼、再加工的,以同类精矿价格和提供再加工的精矿数量计征,或者对冶炼、再加工的产品的销售收入进行成本(再加工环节的直接生产成本)扣减后计征。为便于核算,针对我市实际,采用类比的方法,对铅锌、铜、银、石灰石、硅石等进行冶炼、再加工的矿产品,按深加工产品的销售收入乘以折算系数后再按规定的费率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目前我市的折算系数暂确定为金属矿产0.6,水泥用灰岩、粘土等非金属矿产0.3,硅石(石英岩、脉石英等)0.1。⑶生产共伴生矿产的,可以区分出主矿种与共伴生矿产品销售收入的,分别计算;无法区别的,以其矿产品销售收入和主矿种的费率计算。⑷对企业有多个开采矿山且有自有选矿厂的,按其最终精矿产品销售收入计征资源补偿费。⑸对将精矿委托深加工的,按同期矿产品精矿市场销售价格核征其委托加工精矿产品销售收入。

4.统一矿产品补偿费费率。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我市辖区内矿产品的补偿费费率分别为:煤、天燃气1%;金、银、宝玉石、矿泉水4%;铌、钽3%;铁、锰、铜、铅锌、锡、钨、硅石(石英岩、脉石英等)及砂石、粘土等其它矿种2%。

(三)明确征收时限。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时限原则上按半年计征,由采矿权人填报矿产资源补偿费申请表并客观、真实、准确的提供《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规定的材料,于半年期满5日内报当地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矿管和财务机构核实征缴,每半年期满后15日内缴清。各县(区)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作适当调整。

二、依法从严奖惩

(一)奖励

1.对及时、准确的提供生产经营基本信息,足额、按期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在生产经营中不断采取新工艺、新方法,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矿业权人,在年终给予一定奖励。

2.对努力开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征收管理工作人员,年终评比时给予一定奖励。

(二)处罚

处罚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十四、十五、十六、十八条执行:

第十四条 采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补偿费2‰的滞纳金。采矿权人未按照前款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滞纳金的,由征收机关处以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3 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五条 采矿权人采取伪报矿种,隐匿产量、销售数量,或者伪报销售价格、实际开采回采率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征收机关追缴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处以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 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六条 采矿权人未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报送;逾期不报送的,处以

5000元以下罚款;仍不报送的,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可以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其中,第十四条“限期缴纳”及第十八条“限期报送”的“限期”为自缴纳及报送规定时限之日起15日内。逾期仍不缴纳及报送视为情节严重,采矿权人如执意不予整改,则由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三、依法从严管理

(一)各级国土资源、财政、地税、国税、经委、审计、人行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其中,国土资源部门要健全制度,精心组织,责任到人,认真收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基础数据材料,认真开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确保矿产资源补偿费应收尽收,并按时足额入库。在矿产资源补偿费未缴清之前,该采矿企业矿业权年检、延续等暂缓办理。

(二)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部门在依法加强对矿山企业监管的同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认真支持市管采矿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严禁懈怠推诿。

(三)采矿权人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效率,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进行监管,真实客观并按时提供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所需的基础数据材料,及时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四)采矿企业的资源补偿费征收后,按财政部门非税征收政策及时缴入财政,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配和使用,严格按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执行。

篇6:《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闽国土资综〔2003〕507号

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财政局:

福建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50号令)和省政府《福建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22号令)的规定,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基本走上正轨。但是在征收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出现了一些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不相符合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工作,切实做到依法征收,规范管理,现就有关问题予以明确。

一、必须明确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主体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征收工作,财政部门对征收工作进行监督。目前,全省大部分县(市、区)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征收,但是也有少部分县(市、区)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不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征收,有的由其他部门负责征收。有的甚至借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搭车收费等,严重扰乱了征管秩序。对此,必须明确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具体征收主体,今后凡是由其他部门从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必须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委托。

二、必须按规定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专用票据

各级征收部门应严格按国务院150号令及其配套法规规定,在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时使用专用票据,对有银行帐户的采矿权人,必须使用统一印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专用缴款书”,由采矿权人按月或季申报,经征收机关确认后,采矿权人直接就地缴入金库;对未开设帐户的采矿权人,征收部门实行自收汇缴必须使用由财政部监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自收汇缴专用收

据”,严禁使用其他任何票据,征收部门实行自收汇缴的,一般应在当日缴入国库,特殊情况的应在三天内缴入国库。征收部门未使用专用票据收费的,采矿权人有权拒缴。

同时各级征收部门必须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专用票据管理办法》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专用票据的管理,专用票据由设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向省国土资源厅领取,所属县市区再向市局领取。各级征收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专用票据的领取、保管、缴销和日常管理。对矿产资源补偿费专用收据领用,实行缴旧领新,每年1月份对上一使用的票据进行缴销。年底前各级征收部门要对历年来使用的专用票据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并逐级缴销。

三、必须加大征收力度,保证矿产资源补偿费足额征收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150号令和省政府22号令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大征收力度,对采矿权人据实计征。要建立采矿权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台帐制度,对能够采用台帐审核计征的采矿权人,不得采用包干收费。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的干扰,以及采矿权人瞒报漏报,做到应征尽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采取“一个窗口”收费及其他部门收费的监督检查,保证矿产资源补偿费能够足额分流入库。

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保护项目和征管部门经费补助。各级财政应安排必要的征管经费,保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严禁设立矿产资源补偿费过渡户

为保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及时、全额、就地缴入金库,年底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设立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过渡户和财政部门设立的有关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财政专户或过渡户一律取消,余额全部缴入国库,并严禁新设立过渡户,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全部缴入国库。

五、必须做好矿产资源补偿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各级征收部门要坚持财务管理的全面覆盖,做到全过程的核算与监管,要按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核算规定建帐进行会计核算,对征费少无法单独设帐的单位,也必须按矿产资源补偿费核算规定设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各级征管部门要按月对辖区内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情况进行汇总统计,编制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情况报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

六、调整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审批程序

从2004年开始,当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减免实行年初申报,年终审批,按当年先入库、第二年抵扣应缴数的办法执行。即每年1月底前,采矿权人提出本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申请,并经县(市、区)、设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当年12月底前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采矿权人当年的实际情况进行减免审批,减缴额超过50%的转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经批准减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抵扣第二年应缴矿产资源补偿费。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批文,应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备案。

七、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的监督检查

各级征收部门必须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从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工作的人员在具体的征收工作中必须向采矿权人公布收费文件。上级国土资源、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的监督检查。一是检查征收部门是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二是检查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否被截留、坐支、挪用;三是检查是否有假借矿产资源补偿费之名实行乱收费。对不依法征收、管理、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行为,对有关的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对触犯刑法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进行查处。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 建 省 财 政 厅

篇7:《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项目名称:

甲 方: 乙 方: 协议编号: 征补[20 ]

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书

征补〔20 〕

附件二:

《房屋附属物登记表》

1.房屋内部设施及装修情况:

2.房屋的附属物及构筑物情况:

3.机械设备情况:

4.其他情况:

附件三:

1.被征收房屋估价报告书。

2.甲方用于产权调换房屋估价报告书。

3.产权调换房屋套内建筑面积超过被征收房屋套内建筑面积的,超出面积部分估价报告书。

附件四:

1.甲方提供产权调换房屋的坐标图及所涉土地的红线图。

2.甲方提供产权调换房屋的平面图。

3.甲方提供产权调换房屋的相关审批文件。

4.甲方提供产权调换房屋的其他材料。

附件五:

《产权调换意向书》

1.甲、乙双方经协商,乙方选择

套产权调换房屋进行补偿,各套产权调换房屋的面积分别为

(单位平方米),产权调换房屋的总面积为

平方米。

2.各套房屋的户型为

。3.各套房屋阳台(封闭式或者非封闭式):

。4.各套房屋的面积为

。5.各套房屋的装修装饰标准:

。6.各套房屋的设施标准:

。7.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按以下方式确定房号:。

8.其他需要约定的情况:。

附件六:

《周转房设施及标准》

1.周转房户型为

,朝向

,阳台为□封闭式□非封闭式。2.周转房装修标准:

。3.周转房的水电等基础设施情况:

。4.其他情况:。

附件七:

《安置房测绘查丈报告书》

附件八:

未经产权登记房屋的补偿证明文件

附件九: 其他约定条款

篇8:《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版

1 完全补偿原则及其制度意义

各国关于财产征收的补偿原则, 大体上有“完全补偿”、“不完全补偿”、“公正补偿”、“适当补偿”、“市价补偿”、“合理补偿”等提法。前述诸提法并不是并列关系, “适当补偿”、“市价补偿”、“合理补偿”属于“不完全补偿”, 而“公正补偿”是补偿原则的金字塔顶端, 具有最高的抽象性, 其他原则都是公正补偿原则的具体化, 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形式 (陈泉生, 1994;崔霁、钱建平、方之骥, 2006) 。

完全补偿原则是最理想的补偿方式, 是从“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出发, 认为损失补偿的目的在于实现平等, 而财产征用则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破坏, 为矫正这一不平等的财产权侵害, 自然应当给予完全的补偿。完全补偿应包括一切附带损失, 即补偿不仅限于征用的客体, 而且还应包括与该客体有直接或间接关联以及因此而延伸的一切经济上和非经济上的利益。Knetsch (1979) 认为“完全补偿”中涉及的被征收人对财产的情感依附 (emotional attachment) 或情感价值 (sentimental value) 不容易被测量, 基于个人主观价值的补偿可能会带来过度要求和对纳税人的负担加重。

目前, 国内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拆迁纠纷, 大多是因为对补偿价格或者补偿办法不满意。考察现行的房屋征收补偿制度, 以“完全补偿”作为标杆进行比较,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 从土地利用方面看, 完全补偿会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自由价格机制下, 土地用途竞争的结果导致较低层次用途向较高层次用途转换, 土地的收益能力上升, 因而购买价格理应高于土地的现有价值。而在征地权行使过程中, 用地单位以较低水平的征地赔偿费取得土地并不一定导致较高层次和最佳用途的土地利用, 反而可能造成土地利用的低效率。Heller, Krier (1998) 提出不完全补偿会造成政府“财政错觉” (fiscal illusion) , 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他认为征收补偿从某一方面来讲是为了强迫政府将征收的成本内部化, 从而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佳点。然而征收行为不仅具有管理成本, 而且具有昂贵的机会成本:一旦财产被政府征收, 它就不可能再被其他人开发使用。如果政府不需要给予补偿, 即不需要花钱就可征收财产, 那么政府可能会受到“财政错觉”之影响, 也就是政府官员将误以为所征收的资源没有机会成本或机会成本很低, 从而做出非理性决策。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过度征收, 进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浪费。完全补偿是一种最彻底最全面的补偿, 可以有效地杜绝“财政幻觉”的出现, 将所有征收成本都内化入政府的预算当中, 使得政府的征收决策符合社会的需求。

其次, 从社会福利角度看, 只有完全补偿才能达到旧城改造中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标准是福利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福利标准之一, “如果从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 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 而同时又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 那么, 这种变化就是好的, 就是可取的, 就是社会所希望的”。而现实情况是, 往往一项政策的实施虽然导致物质生产率的提高, 进而导致总实际收入的增加, 但同时也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时对政策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对受到损失的人进行完全补偿。在旧城改造中, 政府通过对旧城区危旧房屋的征收进行土地的再开发, 从而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土地利用空间和更好的公共设施配套, 对大众来说是福利的改善, 对被征收者来说是个人福利的牺牲。如果被征收人可以在旧城改造中得到完全补偿, 那么就符合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标准 (Kaldor-Hicks Criterion) :即在一项政策的出台导致物质生产率的提高, 如果受到损失的人可以被完全补偿, 而其他人的福利可以仍然比原来的有所提高, 那么这一政策就仍然是好的。因此, 对被征收人的完全补偿, 是旧城改造通向帕累托最优的重要路径。

再次, 从社会维稳看, 完全补偿可以弥补被征收人的特别牺牲, 确保财产权得到平等的保护, 社会负担得到公平的分配。如果一个国家随意剥夺无辜者的财产, 就和按照个人意志而不是法律剥夺人的生命和自由一样, 必将导致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而诉诸欺骗、贿赂或暴力手段, 从而加剧社会的政治冲突。因为完全补偿金额可以涵盖所有者的主观价值, 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社区价值, 所以在提供完全补偿的条件下, 尽管对财产的保护是一种责任规则的保护, 但其效果已经接近产权规则保护的效果。在那些对政府持怀疑态度或者抱有较强不信任感的人看来, 完全补偿是杜绝公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

最后, 从项目成本看, 完全补偿可以缩短项目征收交易成本, 顺利推进房屋征收后的项目建设。征收者为达成征收目的, 在缔结和履行契约过程中是存在交易成本的, 这些成本分别以直接资金投入、时间投入、机会成本等形式表现出来, 如与被征收人的谈判成本、与相关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成本、造成纠纷的诉讼成本等。此外, 被征收人对征收的不满通过“钉子户” (holdout) 行为表现, 利用时间拖延与征收者进行博弈, 也会引起交易的成本提高 (Cadigan, Schmitt and Shupp, 2011) 。虽然《新条例》中明确了征收主体是政府, 但是政府的征收补偿基金都来自于有意向的开发商。比如处于A市市中心的B社区因为旧城改造需要进行征收, 征收后用于高档商品房和商业的开发。该项目总成本预计20亿元, 其中在房屋征收方面预计投入4亿元, 于是将4亿元作为补偿费用打入专门账户 (据《新条例》第12条“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 征收补偿费用应当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有500户需要征收, 根据周边市场价格, 每平方米征收价格8000元。被征收人认为只有到10000元才能完全弥补他们的损失, 于是拒绝签订征收协议。征收方会在谈判环节加大投入人力物力, 项目因此而拖延了1~2年。考虑到这4亿元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未来市场风险, 征收方不得不提高补偿额, 直到双方达成一致。这期间造成的交易成本有谈判时间拖延造成的机会成本和在谈判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对开发商来说, 1~2年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2 完全补偿原则下被征房屋的应然价值构成

完全补偿原则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的征收补偿原则, 其补偿结构本质上有利于征收行为更加完全和公平的实现。从完全补偿结构出发对征收所涉及的房屋价值进行梳理, 有利于对完全补偿价值所应该涵盖的内容进行判断。

2.1 房屋被征收前的价值

2.1.1 房屋在被征收前的客观价值

V1——初始客观价值

房屋的初始客观价值是被征收人最初取得该房地产权利时所花费的成本。土地的初始客观价值就是购入时的市场价格与交易成本之和。地上房屋的初始客观价值就是房屋的所有建造成本及利润。V1>0。

V2——自然增值

自然增值是指从房屋所有权人获得房屋产权起, 到房屋被征收期间内, 由于不动产自身性质的变化导致的价值改变。价值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可用土地面积的减少而导致的土地增值。价值减少的原因一是地上房屋自身性质的改变, 比如年久失修导致的房屋价值的损失;二是由于房屋供应量过大导致的房屋价值减少。V2>0或<0。

V3——直接投资增值

直接投资增值是房屋所有权人投入到房屋中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房屋中凝结固化的表现。对于商铺而言, 是商铺所有权人对商铺的装修、招商和经营等活动, 提升了商铺的商业价值;对于住宅而言, 是住宅所有权人对房屋的维护、保养和对社区环境的营造, 提升社区居住价值。V3≥0。

V4——环境辐射增值

环境辐射增值是从房屋所有权人获得房屋产权起, 到房屋被征收的期间内, 由于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房屋价值变化。此处所指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 也包括社会、经济等人文环境。环境辐射价值来源于房屋的不可移动性。房屋的价值强烈地受到所处区位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 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V4可能为正, 也可能为负。随着周边经济的发展, 地价会上升, 此时V4>0。如果周围的污染加重, 房屋价值会减损, 此时V4<0。

2.1.2 征收前被征收人的主观价值

征收前被征收人的主观价值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社区价值两部分。它们都是随着房屋被持有和居住的时间的加长而增加的。

V5——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作为房屋购买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衡量了消费者在购买房屋行为中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体现的是房屋给消费者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在住宅购买行为中, 如果一个购房者以低于其可接受的最高价格的市场价格购入住宅, 那么该购房者赋予这套住宅的总效用就高于市场价格。这个差额来源于房屋所有权人对于该住宅的感情依恋、住宅对于房屋所有权人的独特适用性等因素。土地和房屋由于其不可移动的特性而变得特别容易成为感情的赋予对象。

当房屋用于投资或经营时, 社会平均水平的预期收益属于房屋客观价值的货币化租金的一部分, 而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预期收益则属于消费者剩余。这包括房屋所有权人所判断到的房屋或商铺在未来可能的具有投机性质的收益, 以及与该房屋相关联的商业声誉等。在房屋所有权人利用该土地和建筑物长期从事某种经营活动, 并已经在周边区域享有较高商业声誉的情况下, 由于征收而不得不中断经营并搬迁, 将会造成商誉的损失, 有时还可能导致经营者的破产。V5>0。

V6——社区价值

用于居住的房屋具有社区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长期居住而形成的社区情感: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 一种成员彼此间及与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 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社会学上的“社会资本”概念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感带来的互动关系和社交网络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社区价值就是同一社区内的社会资本在财产上的体现。

生活在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互动关系的社区中的居民, 往往会放弃那些可以改善他们居住条件的搬迁机会。其原因正是迁离社区所导致的社区价值的损失超过了物质条件的改善所带来的收益。征收将造成社区居民的强制搬迁, 在大多数情况下, 原有的互动网络将在搬迁后被打破, 财产的社区价值随着社区的解体而消失。西方社会大规模城市改造运动时期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高社区价值对征收造成的困难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由于认同目前所居住的社区, 被征收者不愿意以公平市场价格作为补偿标准;其次, 由于被征收者之间存在互动网络, 他们更容易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来反对征收。这种有组织的反抗比单个被征收者的反抗要有效得多。V6≥0。

2.2 征收事件对房屋价值的影响

V7——征收项目对房价的影响

征收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 改变城市的形象、提升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经济活力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等。对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征收, 一种情况是旧城改造, 将原有的危旧住区改造为新型社区或者利用区位优势建造商业中心。无论是住区的再建还是将土地用途从价值较低的利用方式转变为价值较高的利用方式都将导致土地的增值。这种增值来自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此时V7>0。另一种情况是将房屋征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地铁的修建、高架桥的修建。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位带来的是正的效应, 比如改善了交通条件, 提升了区位价值, 那么V7>0, 如果是负的效应, 比如造成了噪声污染和交通拥堵, 那么V7<0。

OC——被征收者机会成本

在自由市场中, 房屋从低价值认知的人转移到高价值认知的人手中。当房屋未遇到征收的情况下, 房屋所有权人就有获得这种溢价的可能。征收是对被征收人未来可能获得这种供应者剩余权利的剥夺。比如一套房产公开市场价格是120万元, 房产所有权人的主观价值是150万元。假定对此区域发展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该房产价值是200万元, 并且会尽其所能获得该房产并得到其剩余。因此, 成交价将会在15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 这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水平。总之, 房屋所有权人会有机会在此交易产生的剩余中获得一杯羹。这就是房屋被征收后的被征收者的机会成本。OC≥0。

T——交易成本

征收的交易成本是征收双方为达成协议并完成征收所花费的开支。交易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 GT是征收者 (政府) 承担的交易成本, WT是被征收者承担的交易成本。具体来说, 征收的交易成本包括:征收者在选择用地和现场勘查、评估被征收房产价值、履行告知义务和听证义务、支付补偿等一系列程序中所花费的成本, 被征收者寻找新的住址或经营场所并实施搬迁的费用, 双方为了达成一致意见而付出的谈判成本, 发生诉讼时的诉讼成本, 发生抗争时被征收者的抗交易成本。T>0。

通过以上梳理, 将征收所涉及到的价值用图1进行总结。本文认为除了征收者交易成本 (GT) 外, 其他涉及到的价值和成本都是被征收者会面对的损失, 都需要进行补偿。因此, 完全补偿的价值构成是V1+V2+V3+V4+V5+V6+V7+OC+WT。

3 市价补偿之于完全补偿的不完全性——《新条例》补偿原则评析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了公正补偿 (just compensation) 的原则。所谓公正补偿就是按照公平市场价值 (fair market value) 作为补偿依据, 以“最高最佳使用” (highest and best use) 为原则。多数国家选择市价补偿作为征收补偿的基本依据。在我国, 《新条例》已经明确了市价补偿原则, 但是与完全补偿相比较距离尚远。

3.1 完全补偿原则在《新条例》中的体现

3.1.1 从重置成本补偿到市价补偿, 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尊重

从1991年的按照所拆房屋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20条) 到2001年市场评估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双轨制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第13条: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 至少每年定期公布一次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不同建筑结构的各类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第14条:拆迁估价应当参照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和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部门定期公布的房地产市场价格, 结合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状况进行) , 再到《新条例》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 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我国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补偿估价中市场比较法已经成为补偿评估的首选办法。从重置成本法到市场比较法为估价办法的市价补偿, 反映了政府对私权利的尊重。

首先, 相对于重置成本法, 市场比较法的估价结果更贴近实际。由于成本对于市场变化的感知较为间接, 因此重置成本法不能及时反映房屋的价格水平。市场比较法以发达的市场体系为前提, 与估价时点近期有过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 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已知价格作适当的修正, 因此更具时点性, 是当前供需和未来预期的直接反映。

其次, 相对于重置成本法, 市场比较法对被征收人的重置能力进行了考虑。重置成本法和市场比较法中建筑物的成新率对估价结果影响程度不同:以一个八成新的待征收房屋为例, 用房地分开的成本法估算, 建筑物价值需要扣除20%折旧。用市场比较法估算, 折旧部分权重只占因素系数修正的8%~10%。这20%的折旧对最终估价结果的影响可能只有1.6%~2%。在旧城改造中, 征收对象往往是危旧房, 如果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补偿估价, 去除折旧后补偿金额根本不足以被征收人购买类似地段的新房, 或者被征收人不得不被迫安置到其他偏远地区, 进而影响家庭成员的上班、上学等。而使用市场比较法进行的补偿估价, 折旧对补偿金额的最终影响就会小很多。

3.1.2 以征收公告之日为估价时点, 使得土地使用权价值得到基本显化

我国城市房屋产权包括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 其价值也由这两部分构成。随着土地有偿使用的市场化进程加快, 土地使用权价值已经远远高于房屋所有权价值。从法理上说, 城市房屋征收的实质是国家以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收回土地使用权。因此, 目前城市房屋征收给被征收人的补偿关键是对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因为离开了土地的房屋, 也就剩下木头和砖头, 没有多少价值。另外, 城市房屋拆迁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取得被拆迁房屋的土地使用权, 而不是房屋的所有权。

在以往的实际操作中, 重置成本法中的地价成本一般都参考基准地价或所谓土地区位价格来调整区位因素对地价的影响, 这两种价格在现实的土地市场上是不存在的, 没有哪个开发商可以在招、拍、挂的土地市场上用这两种价格拿到土地。即使后来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公开市场价格的双轨制, 政府在土地管理活动中的双重身份使得偏离市场价值的政府指导价成为制定补偿标准的主导方式。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得出的房地产价格反映了评估时点在公开市场上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具有时点性、区位性。

3.1.3 就近安置使被征收人得以分享土地发展权

土地征收过程中对于土地发展权的补偿成为近年来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的热点。土地发展权包括:土地原有用途或性质发生改变而带来的权利;土地利用强度改变而获得的权利。由于土地发展权是基于土地所有权权利束的一部分, 鲜有学者涉及土地使用权人对土地溢价是否该享有的探讨。

在我国, 房屋征收行为本身不产生利益, 但基于征收行为之后由于土地用途性质改变、利用强度改变和对土地的再投入会产生增值收益。这部分增值收益被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和开发商超额利润的形式被分配。然而, 土地不论是作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 原土地使用者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过程。因此作为土地增值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原土地使用权人理应享有土地增值的部分收益。

按照目前的房屋征收补偿办法, 被征收人常常被迫提前交还土地使用权, 尽管在征收过程中得到了部分土地使用权补偿, 但却因为土地使用权的提前回收失去了这块土地的未来增值收益, 这对于被征收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新条例》中关于必须提供就地或就近安置的要求, 相当于保留了被征收人对被征收土地未来增值溢价的享有权。改变了以往被征收人被迫搬迁到较偏远地区或者拿着补偿金在周边找不到房屋的状况, 是补偿办法的一大进步。虽然土地溢价补偿没有得到显化, 但就地或就近安置方案给被征收人提供了一个享有土地溢价的机会。

3.2《新条例》市价补偿原则的不完全性

所谓市价补偿, 其前提是存在着良好的市场条件并以此作为交易的基础。通常而言, 达成公平市场交易价格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 市场是开放的; (2) 获取信息的成本不会太高; (3) 经过合理的等待时间以便潜在的买家能发现该财产; (4) 交易双方自愿达成协议。

深入分析征收补偿价格的形成机制不难发现, 征收过程是强制交易行为, 不存在价格形成的公正的市场条件。换句话说, 在征收补偿过程中“公平市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神话”。其原因在于: (1) 房屋征收发生在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之间, “开放”的市场并不存在; (2) 征收人与被征收人之间处于不平等地位, 与一般市场主体之间的自愿交易相比, 房屋征收所体现的是一种强制交易行为, 征收主体是政府, 被征收人处于弱势地位; (3) 从时间上看, 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和搬迁均受征收期限的限制, 不能用时间去检验征收价格是否合理。

《新条例》中的征地补偿基本遵循了以市价补偿为基础。市价补偿的不完整性直接影响到《新条例》相关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其局限在于:

首先, 市场价格是客观价值, 不能涵盖被征收者的主观价值 (V5+V6) 。市场价格是一种客观的非人格化的价格 (V1+V2+V3+V4) , 客观的市场价格不能完全包含被征收者个人对财产的主观偏爱 (V5+V6) 。因为,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主观价格时, 房屋所有权人早已出售了该房屋。因此, 当被征收者对被征收财产的消费者剩余和社区价值评价较高时, 如果仅以此评估价格作为补偿标准, 势必造成被征收者的损失, 而不能完全弥补这种特别牺牲。

其次, 房屋征收补偿的估价时点在征收决定公告之日, 不能反映房屋征收导致的价值变化 (V7) 。在旧城改造或者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的时代, 城市房价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对被征收房屋的估价定格在征收决定公告之日, 一方面否认了被征收者享受征收带来溢价的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对未来改造规划信息的释放, 人们会对区域内房价产生乐观的预期从而推动房价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因此, 从发布公告到得到补偿期间, 被征收者拿到的补偿款已经无法在周边买到类似房屋。

再次, 强制交易下的市价补偿, 是对被征收者未来可能获得权利 (OC) 的剥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 主要是对土地使用权的回收。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 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70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就赋予了土地使用权人70年的收益权。政府的强制征收行为, 就是剥夺了被征收人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 所谓市价补偿, 只是对剩余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买断和补偿, 但被征收者也许并不同意出售自己的土地使用权, 因为房价上涨的预期, 使得被征收者未来获得额外利润的机会较大。

最后, 市场价格相同的房屋不一定具有相同效用。征收行为让被征收人背负的主观价值损失通过相等价格的替代品来弥补。Knetsch (1979) 用红酒与房地产对比, 他说, 如果政府因为某种原因征收了一瓶不列颠哥伦比亚酒, 并以市场价格补偿给了酒的主人, 除了造成一些琐碎和不便之外, 没有造成福利的损失。但是房屋的价格取决于区域、面积、风格、户型、邻里关系等特征以及消费者对这些特征组合的偏好, 在市场上不可能购买到完全相同的房屋, 以取代原先房屋给所有者带来的效用。由于房地产的异质性, 世界上没有两套完全相同的房屋。两套价格相等的房子, 对于被征收人来说不一定具有相等的价值。并且房屋主人对房屋的情感依附会随着居住年限的增加而提高。

因此, 征收本身就是一种剥夺。首先它剥夺了财产参与公平市场交易的机会, 其次, 即使得到完全补偿, 也未必能弥补原有房屋的效用。而《新条例》规定的补偿价格“不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和补偿价格包括“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反映的只是房屋客观价值和部分交易成本 (V1+V2+V3+V4+WT) , 并未将被征收者的主观价值予以补偿 (V5+V6) , 也未对征收这种强制交易导致的权利剥夺进行补偿 (OC) 。《新条例》中对就地就近安置的强制要求, 提供了土地溢价的分享机会, 但是, 对于需要货币补偿的被征收人来说, 征收导致的价值变化 (V7) 没有反映到补偿额中。

4 结论

从历史沿革来看, 我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制度有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市价补偿不能对征收人进行完全补偿, 因此无论是对土地资源的分配效率、社会最大福利的实现还是财产权的公平保障, 都有负面影响。完全补偿原则之所以无法从理想变为现实, 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决定房屋对被征收者的主观价值是困难的, 因为通常难以确认被征收者对其财产赋予价值的理由, 因而难以鉴别真实的主观价值和为了讨价还价而采用的拖延刁难策略。决定征收导致的溢价分成也是困难的:因为难以确认征收导致溢价中哪些是因为城市建设所致, 是归公的;哪些是因为房屋所有权人对土地投入资本、人力、技术所致, 是归私的。虽然走向完全补偿的道路有技术上的困难, 有制度建设上的困难,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完全补偿之路的探索。结合本文的论述,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现实困境的努力:

其一, 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以明确界定土地使用权权能, 以及在土地使用中获益、受损的边界和补偿原则。

其二,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建立城市建设特别牺牲基金, 拿出一定比例补偿因拆迁导致的主观损失、未来可能获利损失和分享土地溢价收益的权利。

其三, 估价时点应该选择在补偿时点, 以避免因征收公告发布造成的区域房价上升导致的补偿不公。

其四, 建立平等、民主的协商机制。虽然征收行为是一种强制交易行为, 征收双方地位不平等, 没有形成市场价格的条件。但是如果政府能创建一种平等、民主的协商机制, 使得被征收人在征收过程中有知情权、参与权, 补偿价格就能够通过协商谈判接近主观价值, 也会减少因纠纷而起的交易成本。

摘要:在房屋征收过程中, 完全补偿可以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旧城改造中的帕累托最优、确保财产权得到平等的保护、降低征收过程的交易成本。以完全补偿为原则, 将征收所涉及的房屋价值以征收前后为时点进行梳理, 其应然价值包括被征收前的客观价值、征收前的主观价值、征收带来的价值影响和被征收者交易成本。《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规定只对房屋客观价值和部分交易成本进行补偿, 并未将被征收者的主观价值和征收导致的增值予以补偿, 也未对征收导致的权利丧失进行补偿。我国相关制度实践可以从土地使用权权能完善、特别牺牲基金设立、估价办法的改进和征收中的协商机制建立等方面逐渐向完全补偿目标迈进。

上一篇:旧房子作文下一篇:大学生关爱自闭症儿童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