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2024-04-15

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通用9篇)

篇1: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02月15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字体:大 中

小】

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 为科学发展提供稳定安全资源保障

曾培炎

(2007年1月)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中,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地质勘查、矿产开发、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安全生产、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煤炭工业发展等方面,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矿产资源领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矿产勘查工作逐步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矿业领域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深入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勘查力度明显加大,危机矿山找矿工作开始进行。2005年与2000年相比,矿产勘查投资增长58%,勘查项目由7000多个增加到2万多个,勘查面积由20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400多万平方公里。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超过1000处, 相继找到新疆塔河、渤海湾蓬莱等8个探明储量大于1亿吨的整装油田,四川普光、内蒙古苏里格等5个探明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并在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有色金属矿产地。煤炭探明储量净增188亿吨,铁矿石净增15亿吨,铝土矿石净增2.5亿吨。

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增强。过去几年,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步伐明显加快,能源基地和重要金属矿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在新疆塔里木、渤海湾等地建成了一批油气开发基地,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基地。煤炭、铁矿石和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都翻了一番以上。2005年,全国矿石采掘量超过70亿吨,矿业总产值达1.48万亿元。重要矿产资源国内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同时,矿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5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引进外商投资勘查和开采项目累计达400多个,国内企业对外开发油气资源投资额累计约150亿美元。在澳大利亚和南美洲、非洲以及周边国家,合作勘查开发了一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项目。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十五”期间,国家采取有力措施,鼓励矿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矿产采选技术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共伴生矿回收、尾矿二次开发和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进展,一些低品位、难选冶的资源得以利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开始建立。在东北等地实施采矿沉陷区治理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在山西省进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在浙江、江苏等省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治理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安全生产责任机制逐步形成,安全生产投入有所增加,煤炭产量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得到加强。2005年,国务院部署了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一年多来,“治乱”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治散”和“治本”着手推进。到2006年12月,全国共查处无证探矿采矿行为6万多起,责令停产整顿矿山近2万座,关闭矿山8000多座。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同时,强化了对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出台了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调整煤炭资源税等经济政策。采取降低出口退税、调整进出口关税等办法,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矿产品出口,鼓励大宗战略性矿产品进口。加强了对钨、锡、锑、稀土等保护性矿种生产流通的监管。矿业权管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矿产资源监管等方面的制度逐步建立。目前,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8个煤炭主产省区开展。

矿产资源法治建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完成了《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工作,出台了《煤炭法》、《节约能源法》,颁布了一些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方面的条例和办法。“十五”期间,开展了《循环经济法》制定和《节约能源法》修订工作,制定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条例,修订了对外合作开采陆上和海洋石油资源的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有关专门委员会开展了《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的执法检查工作。各级执法、司法机构严肃查处矿产资源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矿产资源法治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但资源禀赋条件较差,人均矿产品资源占有量较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矿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加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消耗强度较大,矿业市场由冷变热,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供求形势趋紧。矿产资源领域一些多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地质勘查投入不够,矿产资源储量不足;资源回收率低,能源资源消耗高;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不规范,违法违规的行为屡禁不止;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矿业体制机制亟待建立,过去那种“有水快流”、放任开采的矿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要求。对此,必须综合采取措施,统筹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坚持立足国内、互利合作,加强勘查、集约开发,节约优先、合理利用,规范管理、促进和谐的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矿业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推动矿业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安全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

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力求重要资源矿产勘查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加强重点矿种、重点矿区勘查。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铁、铜、铝等16个矿种为重点,加强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296座大中型危机矿山和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到2010年,力争西部地区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东中部地区隐伏矿产勘查找到新的资源。二是大幅度增加勘查投入。2006年国家拿出20亿元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主要用于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同时,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地勘基金实行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今后,中央和地方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主要用于矿产勘查等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允许企业矿产勘查支出按有关规定据实列支。三是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并进一步建精建强中央以及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服务公司;鼓励矿山企业勘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和企业集团;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公司。积极发展矿业资本市场。

提高矿产资源生产供应能力。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部署,切实加强矿山生产能力建设。一是新建一批大中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加快深海海域和陆域新区油气资源开发,稳定和提高油气产量;继续推进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优先发展特大露天煤矿,重点建设一批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形成一批大型煤电和煤化工基地;新建一批大中型金属、非金属骨干矿山。二是发展一批大型矿业企业。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大型矿业企业,支持“大集团建大基地、大集团配大资源”。鼓励大型矿业企业强强联合,并收购、兼并、重组和改造中小矿山。争取到2010年,煤炭大型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三是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利用外汇储备较多的条件,增加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储备。

搞好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精神,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积极利用低品位铁矿、铝土矿、磷矿等资源。重点解决北方厚煤层以及小煤矿回采率偏低的问题。到2010年,全国煤炭资源矿井回采率平均水平,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切实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实施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铁矿、甘肃金川铜镍矿、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湖南柿竹园多金属矿等综合利用项目。到2010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5%左右。三是大力推进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做好矿山废石、废渣、废水、废气的资源化利用。到2010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5%,瓦斯抽采率达到40%以上,矿井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四是增进资源转化效益。发展煤基多联产,鼓励煤电联营、煤化联营和煤炭与其它相关产业联营,推进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建设,积极替代石油燃料。五是狠抓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搞好重点行业及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园区和地区循环经济试点。

推进矿业可持续发展。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和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矿山可持续发展工作。一是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抓紧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进一步实施采矿沉陷区治理等工程,促进老矿山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恢复。到2010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以上。二是推行矿山清洁生产。重点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减少煤炭硫份、灰份及其它杂质含量。到2010年,原煤入洗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同时,加强企业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强化对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监管。三是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健全基础设施,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推进矿山棚户区改造工程。2005年,国务院决定在东北地区阜新、辽源、大庆、伊春等四个城市进行试点;2006年,增加白山市为试点;今后将逐步扩大到中西部地区一些城市。四是实行有利于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督促企业足额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取矿山转产发展资金,加快出台资源开发补偿和生态补偿办法。继续推进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

强化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努力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一是落实矿山安全生产的目标。把“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的主要指标合理分解,要求做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0%以上、特大事故起数下降20%以上、非煤矿山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二是健全安全生产责任机制。严格实行中央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矿山企业。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严格实施矿山企业安全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专业人员,强化监测监控,搞好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四是进一步增加安全生产投入。2007年将考虑继续安排中央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资金,支持煤矿瓦斯治理和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准备金制度,要求矿山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切实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加快矿业科技进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高矿业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力争在煤炭合理高效经济清洁开发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矿山环境优化、海底资源探测与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提高矿山企业装备水平。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关键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着力开发大型煤炭综合采掘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重大技术装备,努力提高矿山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争取到2010年,大型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由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三是加强矿业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矿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保持合理的招生规模。以重大勘查开发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深入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各项任务。一是巩固整顿工作成果。继续打击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开展重点矿区、重要矿种的专项整治,确定关闭对象、严格关闭标准、限定关闭时间、落实关闭任务,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二是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以战略性矿产、优势矿种、重点矿区为重点,加快矿山企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矿业生产集中度。突出抓好煤炭行业整合工作,达不到有关规模标准的煤矿,一律限期整合。三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核心是加强对矿业权人的管理,严格资质条件、准入标准和勘查开采活动监管,强化监督检查,抓好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规范的矿业管理机制和制度。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矿业开发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一是健全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坚持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对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或适度加强中央管理。二是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取得矿业权必须依照规定缴纳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资源税、增值税。国务院要求试点省区做好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和其它矿种。三是理顺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关系。改变原有分配方式,把矿产开发收益的大头留给地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并用于解决老矿山企业各种历史包袱问题,造福于矿区人民。四是健全矿产资源政策和规划体系。合理提高矿产资源税费征收标准,逐步完善矿产资源税费计征方式。解决矿业增值税实际税赋水平偏高的问题。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加大规划实施力度。

扩大国际矿业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发展矿产品贸易,提高矿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一是调整矿产品贸易结构。进一步扩大稀缺资源进口,合理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贸易多元化,多渠道进口重要矿产资源。改进贸易方式。二是引进国外矿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继续吸引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风险勘探和资源开发,积极引进国际资源勘探开发、综合利用和矿山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成熟经验。三是实施资源“走出去”战略。加大境外勘探开发的力度。通过新建项目和收购、兼并、参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国际合作。

加强矿产资源法治建设。做好矿产资源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有关工作。抓紧准备《矿产资源法》进一步修改,为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协助做好《煤炭法》等法律的修订工作。做好《能源法》、《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起草的准备工作。同时,抓紧完善《矿产资源法》配套法规体系,制定国家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管理、国家规划矿区管理、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有关司法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篇2: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关于加强优势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为了加强我市优势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经市政府研究,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

思想[文章-http:///帮您找文章]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统一,为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主城区”发展战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使全市资源管理再上新台阶;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初步建立资源要素市场体系;资源管理秩序实现根本好转;资源科技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为主线,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矿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型向高新材料型转变。矿山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钨、稀土、建材等基地基本形成。控制优势资源开采总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建立资源储备制度。

——积极推进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抓好生态公益林、长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天然阔叶树资源的保护,采取“封、改、补、造”等措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优化林种比例,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建立较为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

——提高资源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加强科技工作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服务,力争在优势资源的主要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资源信息化体系,实现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

实现以上奋斗目标,必须把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作为主线,把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作为动力,把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保障资源安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保障措施

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平衡。

1、加强宏观调控手段,确保我市矿产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

依法打击非法转让矿业权、规避转让审批和侵害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维护矿业权市场秩序。

利用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引导民间资金等多渠道加大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储备。编制重点矿区、重点矿种矿产资源专项规划,扩大优势矿产资源的储备,提高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

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对优势矿产资源进行分级储备保护,有序开发利用,增强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

通过市场、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行总量控制、有计划合理配置、合理布局。凡新设立的企业涉及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的,必须经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将优势矿产资源优先配置给生产技术水平先进、有市场优势、企业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强、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

建立矿产开发利用准入制度,实行最低开采规模制度。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储量核查检测和储量动用申报制度,加强对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矿种和产业政策限制开采的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管理,继续实行矿产资源的“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制度和生产计划配额,加工、经营企业设立审查备案、矿产品准运等有效措施。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建立与安监、公安、工商、环保、水利、水保等部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矿产资源执法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坚持并完善矿区出口检查等执法手段。

凡是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应编制和严格执行矿山水土保持方案,必须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土地复垦等制度。坚持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施工与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地减轻采矿对环境的损害。支持和鼓励引进、使用先进的复垦和地下坑洞的回填以及尾砂治理技术。

理顺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使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机构、人员、编制与承担的管理职能相适应,优化人员结构,充实有关专业人员。

2、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建设森林

生态屏障

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南山森林生态公园。建立和落实公益林补偿金制度。

加大对天然阔叶树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以天然林、阔叶树供材为主向人工林、针叶树供材为主的转变,使天然林资源有

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依法治林,切实保护动植物基因库,维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构筑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加强森林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以现有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基础,融“红色”旅游胜地和“客家文化”为一体,构筑以南山、莲花山、大山脑为龙头的旅游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延长林业产业链,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步伐,以满足我市用材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鼓励用材企业自办工业原料林基地。

3、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

全面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和统一监督管理水质、水量,统一对污水进行处理和排放,统一进行水行政执法,基本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在做好水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全面推进水资源开发权有偿出让制度,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竞价拍卖出让。各行业主管部门不得以协议方式无偿转让水资源开发权。进一步放宽政策,形成多渠道、宽领域的水务投融资运作机制。

制定本市水资源保护制度和监管办法,实现全市主要河道安全泄洪、河流水质达Ⅱ类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的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村人口全面饮用安全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增强节水意识,高效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改进灌溉方式,积极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加大工业循环用水力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

4、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结合“数字xx地”建设,实施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文水资源的监测与灾害防治、水功能区监测网络系统、矿产资源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攻关,提高资源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强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资源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体制。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

篇3: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1.1 管护难度较大, 公众对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认识缺乏

林业资源包含生物种类丰富, 管护内容繁多, 管护范围广, 而且目前林业资源的管护总体上力量比较单薄, 森林管护实际投入较低, 管护条件艰苦。很多林区居住有大量农户, 林农、林牧、国有林与集体林之间纵横交错, 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 矛盾突出, 形成管护上的复杂局面。

1.2 科技专业人员相对较少,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含量低

长期以来, 林业科技专业人员相对数量少, 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太少, 科技基础条件差, 科技力量薄弱, 科技项目投资与林业的地位及任务极不相称, 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明显不足。这种状况制约了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 使得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不能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发挥出来。

1.3 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较低, 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 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森工企业、木材加工企业相继转产或停产, 林业产业开始转向生态林业和经济林建设。在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但由于产业化水平较低,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配套经济格局, 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 缺乏品牌效应, 成就不够显著。林业产业产值总量太低, 总体上仍然处于艰难转型和探索的阶段。另外, 一些林业资源所有权、投资权、经营权等还不够明晰, 机制不够健全, 也制约了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2 林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2.1 加大改革力度, 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 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创造有利于林业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坚持谁开发谁所有, 在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继承、转让、使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改革, 保障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从根本上找到加快林业发展的成功办法。明晰所有权、开放投资权, 搞活经营权, 真正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确立林农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广大林农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激活生产要素, 促进林业和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努力营造“社会办林”的良好氛围, 保护好、鼓励好、发挥好全社会投入林业的各种积极因素, 通过深化改革、政策激励、全方位开放, 努力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办林”热潮, 推进林业的高速发展。

2.2 坚持科技兴林, 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紧紧依靠林业科技, 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新技术、新成果, 坚持科技兴林, 提高科技含量, 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 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要通过加大资源培植的科技支撑力度, 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要注重对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确立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 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素质, 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到林业生产第一线。

2.3 立体开发林业资源, 发展林区多元经济产业

我们除了开发利用林区丰富的木材林业资源, 更要重视非木材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如:林地资源、林果资源、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草资源、水资源、景观风光资源、人文地理资源等, 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多种形式、多种结构的产业。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手, 从高附加值的产品着手, 杜绝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的粗加工, 实现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开发利用。同时要注重开发林业生态文化, 宣传林业生态文化, 促进生态文明。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突出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 拓宽多种发展形式, 探索适合林区经济发展、适合改善人民生存生活、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2.4 加强组织领导,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

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安排, 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把林业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来抓。应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 以政府引导为主,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主渠道作用, 允许国家、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开发资金, 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从资金、物资、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以加快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进程。

2.5 实行内外结合, 开发利用境外林业资源

篇4: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森林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环境,林业产业建设可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农民增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挥林业的优势和特点搞好开发,又要科学利用,保证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1.合理开发利用林木是发展林业经济的客观要求

林业是一项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可以提供林副产品,满足和丰富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森林是养育人类的摇篮,自有人类始,对其利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保持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对林木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直接为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提供林产品,仍然是林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生生不息,永续利用,是森林资源较之其它资源的显著特征,保护其生态功能与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不存在根本冲突。

2.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必须树立崭新的森林意识

2.1解放思想,重新认识森林资源的内涵

变单纯林业开发为综合林业开发,充分发挥奇山秀水、苍松翠柏,珍稀动物,奇花异草,文物景观、遗迹,风土人情等资源优势,开展旅游、养殖及林副产品加工业,发挥森林资源的最大潜力。

2.2树立大林业和生态林业意识

大林业的思想就是乔、灌、草综合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生产,使山区人民尽快活起来、富起来。生态林业的基本思路就是利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利用其各种优势,建立以林为主,立体开发,综合利用,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生态经济型林业。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从不同方位体现了林业的综合利用思想。

2.3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森林资源的潜在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污染的加剧,森林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森林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利用。“森林浴”这种消费热在不断掀起。食用方面,由于食品污染严重,人类悄然兴起了“绿色消费”,更安全、更健康的以森林产品(第三代水果)为原料不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系列食品步入消费市场,前景可观。

3.制约林木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3.1自身特点所制约

一方面,林业的生态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使国家在对森林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开发利用上,持非常慎重的态度。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其它行业是越发展越开放越红火,而林业则是越发展越不敢放开越管得紧。另一方面,林业从造林到利用周期长,用材林,一般需要10年左右才能见效,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当大,而在这10年中对市场的预测谁也难以把握,其风险性更不可低估。因此,林农积极性不高,社会参与者寥若晨星,缺乏竞争力,更缺乏活力。

3.2政策因素所制约

由于林业具有生态效益的特殊性,林木年消耗限额由国家控制,同时还划分采伐利用类别-商品材和自用材。商品材允许上市流通,农村村民的自用材不许上市流通,只能自用。即使商品材市场告急,自用材过剩,也不能串换,否则就违法。林木生产经营者对自己所有的林木的处置权基本上被剥夺,致使造林者在投入前要考虑自己以后对所造的林是否能够砍得了,能获益;想投入林木加工者要考虑在一个地方建厂办企业,限额的资源(原材料)是否能够吃得饱。林木开发利用难,产业没有大发展,与国家政策不无一定的关系。

3.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所制约

虽然林业用地面积多,林木蓄积量大,但农民从林业所获得的收益却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发展滞后,还没有一家或几家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带动林木开发利用,从而带动林业结构调整和林产品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资源优势没有能够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积极推进林木利用,促进林产工业发展

4.1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林木开发利用的关系

根据具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林业自身的特点,必须坚持生态建设和保护为主,这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不能动摇。同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动林木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以开发利用促进生态建设。认真落实森林分类经营,对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的作用;商品林全面放开,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该管的要管严管住,该放开的要放开放活。

4.2加快林产品加工业资源的培育

一是培育目的要明确。要围绕生产加工企业所需培育资源(原料),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促进发展。二是加速培育速生树种。充分利用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工业原料林的营造和培育。主战场放在低山区,以发展桤木、杨树为主。三是建设原料林基地。一方面在造林发展上,有目的地建立原料林基地,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林木加工企业建原料林基地。通过共同努力,形成大规横,做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

4.3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统一思想,整合资源,统筹发展,打破县(区)域界限,以一盘棋的战略思路,凝聚优势,齐心协力,集中资源重点扶持2-5家有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开发利用。特别要注重培育林木利用率高、附加值高的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林农积极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原料林基地建设,通过林农积极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原料林基地建设保障企业的原料供给,增强企业的开发利用能力,通过企业、林农、社会力量、基地建设的互动、良性循环作用,推动林业经济全面发展。

4.4有效利用商品材,向木材深加工和林产品要效益

木材深加工可以使木材附加值不断提高。据我们在台山林场的调查,一个专业户收购林区间伐小径材和废材枝梢,加工成佛珠等工艺品,年收入8万~10万,提高了木材的综合利用率,且增值幅度很大。利用灌木资源、树梢、小径材,开办人造板厂,效益也很可观。

5.结速语

林业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有力的保障作用。林业资源内部存在自身的循环链条与生命周期,人类的开发与利用强行介入了森林资源内部的循环模式,破坏了其生命周期,造成林业不可自主发展的形态,所以人类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同时,应考虑到与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把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林业资源保护措施相结合,从“双向”适度原则、结构匹配发展原则、相辅相成原则、可持续原则等4个方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钱易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牛文元.自然资源开发管理[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邓坤枚,韩裕丰.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探讨—以“三江”流域六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9,(7).

篇5: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一、科学规划总体布局

多年来, 建平某企业始终秉承“守法、诚信、卓越、奉献”的经营理念, 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己任, 坚持“适度开发、生态优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 按照“落实矿权、地质勘探、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四步走的发展战略, 积极构建“大矿山、大联合、大产业”的矿业发展格局, 积极探索绿色矿业发展模式,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 努力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矿业开采到村屯绿化、环境整治、道路修建、矿坑填充、植树造林等都做到事先反复协商, 整体布局, 详细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在制定规划之前企业法人亲自带领有实践经验的具体负责人员, 实地勘察, 借助他人经验, 根据实际地形确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哪个矿坑用哪的毛石和尾矿填充, 村屯哪里需建拱桥, 哪里需拆除原有土墙、石墙, 哪条道路需拓宽, 需多少砖和水泥, 均写进实施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 发现规划不适合实际的及时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调整方案, 做到既科学有序又顺其自然, 既讲求经济效益, 又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矿坑填充达到既要将毛石、尾矿消耗又要建成高标准耕地或林地的目的。村屯建设本着人在花园中, 街道园林化、道路硬化、整体美化的原则, 使矿区、村屯建设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最终达到绿化、亮化、美化的效果。

二、合理开采永续利用

开发矿产资源, 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矿业循环经济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 减少废物排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业。建平某企业, 按照这一理念先对矿区进行详细探查, 制定总体规划, 根据探矿数据, 将埋藏浅、易于开采的矿区, 采用钩机结合装载机、大翻协同作业, 进行挖掘, 拉出的毛石运到已经开采完毕的矿坑进行填充。有时自己采区毛石不够填充还要从附近矿区的毛堆拉一些来,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他矿区的堆毛危机。当填充到一定程度时, 用钩机、装载机将地面整理平整。再垫上一米厚的红粘土, 压实后, 垫上半米厚熟土, 再垫上近十厘米厚选铁粉剩余的尾砂, 这样既造出了土地, 又增加了土壤肥力, 因建平的铁矿石含有一定数量的磷, 是天然的矿物质肥料。在这样的地上栽植的南果梨品质极佳, 口感非常好, 种的谷子当年产量和耕种多年的熟地没什么两样, 并且适合机械耕种。甚至有的地方原来是草木不生的裸岩, 林业上叫做难利用地, 可以说是不毛之地, 他们采矿后也恢复成平整优质的良田和林地, 河道稍宽一点的河滩也平整后垫上好土, 造出良田。

几年来, 利用尾矿治理环境, 共动用土石方920万立方米, 出动各类车辆36万次, 闸沟15条, 造地2700亩, 花费资金3600多万元, 累计增加粮食产量18万公斤, 并且亲自生产和推崇食用绿色食品。现在这种造地方法正在和科研院所合作申请科研立项, 进行“干排铁尾矿综合开发技术集成研究”。在填充矿坑的同时, 还将有较好地下水的地方砌上直径2.5米和3.5米的大口径水井, 以便村民灌溉农田, 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土地资源, 使这些资源达到有效而永久的利用, 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最佳形式的保护、改造和利用。

三、矿区与村屯同步治理

在治理矿区的同时, 把村屯绿化、环境治理与保护纳入企业议事日程。村屯街头乱堆的柴火, 村前干涸的河套, 破旧的石头墙、土墙等构成了脏、乱、差的环境。企业经研究决定, 将全村各村民组道路修成柏油和水泥路, 让每个村民出门不走泥土路, 开门就见花园景, 与矿区环境一起治理, 并且迅速付诸实施。从2005年起, 先后将企业辖区内的三个自然屯的街道修上柏油路面16公里, 建造水泥路面5000延长米, 沟道两侧砌上水泥石头墙, 一个自然屯修一个休闲广场, 有的地方修上拱桥, 路边栽上杨树、沙棘, 空闲地栽上绿化树苗, 大一点的河滩平整后垫上好土造出可以耕种的农田。有的地方道路太窄, 就做好村民工作将原有土墙后撤两米, 由企业出资、出工砌成砖墙, 使道路宽敞, 街道整齐, 彻底改变了村屯环境。某自然屯前山零星小地块农田被几条沟隔断, 出资几百万元将其平整为长700多米的水平台田, 几条小沟变成了农田, 土地面积增加30亩。几年来, 还进行荒山造林1500亩, 栽植各种树木20余万株。现在这三个自然屯村庄道路整洁, 路旁栽植树木, 从前的柴堆、乱扔垃圾的现象得到了整治。

植树造林讲求“三分造, 七分管”, 路树也不例外。村里早就制定了护林防火村规民约, 明确规定烧毁、乱砍、乱挖、乱折树木以及牲畜啃树等都有具体罚款数目, 栽完树后, 企业还出资雇佣三人常年看护路树, 清洁路面。村民人人主动护林, 使栽植的所有树木保存完好。

篇6: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关键词:土地资源;水土保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8-1

1 根据现状做到农林牧并重,综合经营,按合理的比例来使用土地资源

针对各乡(镇)的不同情况,应各有侧重。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进行落实并分别制定规划和采取措施。目前就镇赉县草原和荒地的情况看,已经基本没有可垦荒地。因此,要绝对禁止再开垦荒地。那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土地,要尽快地退耕还林、还牧,加强草原的管理。草原退化、草质低劣、产草量少是镇赉县草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要加强管理和建设已经极为重要。今后再靠其自然恩赐,搞不投入的产出,掠夺式经营,已经是不允许的了。在草原建设中要采取人工种草,促进草原更新,草原土壤耕作,草原灌溉、草原保护、草原土壤改良,防止过度放牧等措施。把退化的草原逐渐恢复起来,以促进牧业的大发展。

2 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

作为农业方面的用地主要是指种植业用地而言,随着农业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种植业要走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要把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放在提高土壤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这就必须克服广种薄收,掠夺经营思想。安排好作用布局,在调整种植结构时,要把种地养地结合起来,不断培肥地力当作一条主要原则,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多的或连续种植耗地作物,造成土地贫瘠化,所谓种养结合,除增施农家肥外,要把豆科作物安排在轮作之中,必要时还要搞草田轮作或间作,逐渐把所有耕地都培养成高产稳产农田,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镇赉县有些坡地、沙丘和风口地,受水蚀、风蚀为害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经相当地大。在进行农田建设中,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宜造林的造林,宜修工程的修工程,保持好土壤。今后再挖土修建或垫畜圈都要在固定地点,提出要求,严加控制,禁止乱挖乱采,破坏地表植被。

4 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4.1遵循自然规律

把顺应天时,利用自然条件中的优势和改造自然中的不利条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因此要本着搞好规划、统筹安排,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养结合的原则。搞好农林牧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我县的土地资源中可发挥宜农面积大,雨热同季的优势。搞好种植业生产;发挥草原面积大,饲料来源广的优势,大力发展牧业生产;发挥地多人少,风沙土易造林的优势,发展林业生产;发挥水面广阔的优势,发展渔业和芦苇及饲养鸭鹅生产。

4.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据土壤的生产力高低,划分利用方式

土壤生产力即土地的生产能性,主要指生物生产能力。要从土壤能产什么、产多少等因素来衡量,诸如适宜种什么作物、产量多少;牧草地的植被种群结构,产草量;造林地适宜树种和产量等,并以其满足人类经济效益大小、需求程度为依据。

4.3 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索取与补给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土地资源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有的已被开发利用,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习惯性;有的尚未开发利用,仍属原始状态。在利用现状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的由于历史的变革,自然条件的改变。这就需从生态平衡、经济效益,特殊需要等情况出发来加以评价,不合理利用予以改变,在我县突出的是沙岗瘠薄地的利用不合理,在盲目开垦中,造成风沙流动,植被枯竭,生态失去平衡,要大力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要改变草原过度放牧、搂柴造成的退化等现象,要把土地利用的着眼点放在恢复生态平衡上,进行良性循环上,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索取与补给的关系,切忌再行掠夺式经营。

5 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

不论是搞什么样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证不造成水土流失,不发生盐渍化,不扩大盐碱面积,防止沙漠化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草场草质,抑制草原的退化等前提下进行。要有确实可行的保护土地资源措施,并经有关技术部门论证,国土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实施。同时还得依据其地理环境,所处位置、地形、植被、气温、降水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来确定利用方向,以上条件直接涉及利用经济效益的高低,要防止盲目性。除农林牧业用地外,还有交通、建筑、厂矿及军事用地等,这些用地除军事用地受地理位置限制,是一种特殊用地外,其他用地都应注意不与农林牧用地争地,应利用农林牧业利用效益最低的土地。在必须占用好地时,例如石油井,也要限制在最低的程度,这在土地管理上应特别注意。

篇7: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一、当前我省国土资源利用状况

近年来, 我省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效益大幅度提高。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资源利益诉求增多, 资源利用面临复杂局面, 压力进一步增大。土地和矿产资源人均相对不足, 而且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资源粗放利用大量存在,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状况。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 收入分配差距还在加大, 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土地征收征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凸显, 统筹各方资源利益难度不断加大。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 对国土资源管理提出许多新的课题。违规违法乱占滥用耕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屡禁不止, 有着相当复杂的社会背景因素。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法配置资源、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圈而不探、以采代探、超层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乱采滥挖矿产资源以及“小、散、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不高, 矿业结构和矿山开发布局不尽合理;三是矿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机制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四是基层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工作薄弱, 执法监察队伍和矿产督察员队伍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管理队伍亟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国土资源部门当前所要做的, 就是认真研究、提前介入、争取主动。切实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切实依法维护资源市场秩序、依法维护资源权益,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必须不断改革创新, 加快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必须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大力推进土地、矿产等要素市场建设;四是必须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加强区域统筹, 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格局。“防过热、防通涨”, 增强国土资源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深刻把握省委、省政府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强化“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发展意识, 坚持走具有贵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强化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 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改善民生的发展目的, 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把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确保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的目标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不断改革创新, 加快形成适应“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维护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迎来大好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势头强劲, 由此引发农用地转用、粮食安全和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问题。二是省内外投资者投资矿产勘查开发的活动异常活跃, 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产量虽有增长, 但需求和消耗量迅猛增加, 矿产品供不应求日益显现, 矿业权市场得不到有效监管, 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矿政关系、矿群关系矛盾突出。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 运用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 探索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切实转变管理方式, 严格保护耕地, 有效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难”问题的双赢。

2. 探索建立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

通过对以往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分析和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结合当前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和探索建立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 建立新的发展机制的目标是让国土资源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更加全面和谐的调控能力, 更大限度地发挥国土资源的优势,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 走出一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子;所有这一切的改革和机制的完善建立最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作风, 不断增强行政管理能力。

首先提高国土资源的正确科学的利用和形成健全的节流机制。同时应该极力推进土地的合理开发以此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工作基础点。在矿产资源方面要科学评价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性和开产预测能力, 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展, 协调有能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企业进行投资开发, 目的实现企业和资源的双丰收, 达到共同突破。与此同时正确的监管和合理的开发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规划和控制标准为前提, 以政策约束为主要导向, 以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这样能够极低地激发开发者社会使用价值。

篇8: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关键词: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1引言到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峰期,矿产资源将接近消费峰值。矿产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国家或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区域发展衰退等问题,而由此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我国要引以为戒,不要重复他国的失败之路。切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己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矿产开发带来的问题

2.1矿产开发粗糙,不合理

由于粗放式开发矿产,不合理使用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环境污染。开发后的山体,不进行修护,给当地的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国家保护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的后果。

2.2矿产开采后,生态补偿难

生态补偿应当是对生态价值损失的补偿,而生态价值应包括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额外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这些都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很难用货币来量化计算。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可量化的补偿标准体系,直接影响着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的效果。此外,我国没有全国适用的统一的生态补偿立法,各地区便因地制宜制定了本地的补偿标准,有以矿产资源的销售额为标准实行比例税率从价征收,有以矿产资源开发量为标准定额从量征收,还有以矿产资源开发的作业面积为标准等。各地标准和做法不一,如此一方面导致实践当中各地生态补偿税费征收混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出现地区不公平的局面。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3.1合理开采永续利用

开发矿产资源,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减少废物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业。比如建平某企业,按照这一理念先对矿区进行详细探查,制定总体规划及开发利用方案,根据探矿数据,将埋藏浅、易于开采的矿石,采用钩机结合装载机、大翻协同作业,进行挖掘,剥离的废土毛料运到已经开采完毕的矿坑进行回填。有时自己矿区毛料废土不够填充还要从附近矿区拉一些过来回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他矿区的尾料处理危机。当填充到一定程度时,用钩机、装载机将地面整理平整。再垫上一米厚的红粘土,压实后,垫上半米厚熟土,再垫上近十厘米厚选铁粉剩余的尾砂,这样既造出了土地,又增加了土壤肥力,因建平的铁矿石含有一定数量的磷,是天然的矿物质肥料。在这样的地上栽植的南果梨品质极佳,口感非常好,种的谷子当年产量和耕种多年的熟地没什么两样,并且适合机械耕种。甚至有的地方原来是草木不生的裸岩,可以说是不毛之地,经过采矿后回填恢复平整成优质的耕地和林地。河道稍宽一点的河滩也平整后垫上好土,经过整理,造出良田,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作出了贡献。

3.2统一补偿标准

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是决定生态补偿项目成败的关键,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市场法等,各种方法均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未来还应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探索并明确影响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关键因子,通过寻找到一个或几个特定参数确定补偿标准。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研究:首先,开展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研究。我国土地、水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要素的价值存在严重低估的问题,价格不能真实合理反映资源环境價值,为了使价格回归价值,必须先行进行环境资源调查统计以及资源耗减与生态环境损失的定价机制等研究工作。其次,在建立定量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或者是生态破坏损失评估或者两者结合的方法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提供相对确定且合理的标准依据。最后,参考市场协议补偿标准。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下,补偿“接受方”和补偿“支付方”之间会通过自由平等的协商来达成协议,以此作为双方之间的补偿标准,这种做法综合考虑了市场情形、补偿“支付方”承受能力以及补偿“接受方”的合理预期等因素,达成的补偿标准既科学合理又现实可行,可以为我们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

结束语: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积极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充分协调人口承担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的承受力。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要保证不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显的尤为重要,也是当下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9:曾培炎强调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 教师过分看重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教材存在的意义是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样本和教学大纲, 而不是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 过分看重教材中的要求, 把教材当作授课的规则。由于价值理解存在偏见, 导致课程内容只关注教材中包含的知识, 没有将知识进行拓展运用, 出现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现象。例如, 在进行Word教学时, 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中讲述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 与学生生活实际毫无关系, 没有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2. 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小学师资中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现有教师对小学生的信息教育特点了解不足, 导致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学效果低。此外, 一般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还承担着维护校园网络、维护机房、整理电子版文件等多种任务, 工资与完成的任务量明显不符, 导致不少教师对待信息课程不积极或转岗其他学科, 学校的信息教育团队不稳定。

3.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实际不符

部分教师虽然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但是却没有找到学生的关注点。因此, 教学活动开展前, 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现有学习水平进行详细分析, 消除教学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脱离、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成效较低等现象的发生。

二关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

首先, 要选拔一批毕业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团队的素质。确定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 不要将过多的校园信息业务交予信息技术教师, 以免影响正常教学。其次, 对于人员编制饱和的小学而需转岗来做信息技术教师的, 须进行岗前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

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很好地处理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三者的关系, 充分整合利用它们, 形成教与学为一体的教育模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把握主题类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 开发利用热点主题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 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时代热点中去, 以此来丰富信息技术的内涵, 增强信息技术与现实的结合,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第二, 开发利用区域性主题资源。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丰富多彩的资源, 或风土人情, 或是独具匠心的建筑, 或是别具一格的风景, 或是胡同里的小吃, 或是大街上的民谣。在进行信息技术授课时, 可以引入这些区域信息元素,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入家乡的主题元素。例如, 在进行网页制作时, 让学生将丰富的区域文化要素融入个人创作中, 增加创作的人文气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触觉, 让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信息资源。

2. 把握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 关注学生的经验资源与兴趣资源。经验是教学的起点, 兴趣是教学的动力。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两大要素。选择适合学生且紧跟潮流的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技术, 教师可以一笔带过, 对于从未接触过的技术, 教师应备足课程资源, 弥补学生的缺漏。

第二, 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学生对失误的记忆往往比常规性成功的记忆要长久, 因失误带来的奇妙效果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指出正确操作时, 还应对失误操作进行讲解, 让学生自己对比两种操作结果, 进而加深学习印象。例如, 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时, 可能因好奇或误操作导致出现另一种效果。在进行图片下载时, 有些学生不小心将图片应用到桌面背景上。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讲出操作流程, 启发大家发现图片更多的应用方式, 最后对图片的应用方式进行总结, 这就是从下载图片到应用图片的延伸。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 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依托网络平台, 丰富课程资源, 让课程资源有力地促进教学, 提高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谢雪芳.从课本走向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8)

[2]沈峥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7)

上一篇:关于补办申请书格式下一篇:企业保先教育第一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