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2022-12-11

第一篇:河北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河北省地热资源管理条例

(2006年9月28日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第61号) 《河北省地热资源管理条例》已经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9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6年9月28日

第一条为加强地热资源管理,依法勘查开采,综合利用和保护地热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勘查、开采利用和保护地热资源,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热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蕴藏在地壳内部或者溢出地表,达到国家规定的25℃以上温度,以水和岩石等为载体的热能资源。

第四条地热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勘查、开采地热资源,必须依法取得探矿权、采矿权。

开采利用地热资源应当依法缴纳资源税和地热矿产资源补偿费。地热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条勘查和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应当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勘查、合理布局、分层开采、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热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助同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地热资源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全省地热资源勘查利用开发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地热资源勘查利用开发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热资源勘查利用开发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涉及两个设区市以上行政区域的县级地热资源勘查利用开发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地热资源勘查利用开发规划经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不得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八条勘查地热资源,勘查单位应当根据地热田的埋藏条件、资源特点及热储层特征,依照国家《地热资源勘查规范》,合理确定勘查阶段,组织施工,编写地质勘查报告,并按规定汇交勘查成果资料,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登记。

第九条申请地热资源探矿权,申请人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探矿权申请登记书;

(二)勘查地热资源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地热资源勘查工程设计书; (四)地质勘查单位资质证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十条地热资源勘查工程结束,探矿权人应当报请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签发地热资源勘查工程验收评定书。探矿权人对经确认没有开采利用价值的地热勘查工程井孔,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及时予以封闭,恢复地热勘查工程占用场地的原貌。

第十一条本省对地热资源的开采实行保护性限额开采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年初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地热资源勘查利用开发规划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确定当地的热水型地热资源年度开采限额。

第十二条开采已探明的热水型地热资源,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先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再向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采矿权。 在城市规划区内开采地热资源的,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征得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十三条采矿权申请人在已查明地热资源储量的地热田内申请地热资源采矿权的,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采矿权申请登记书;

(二)开采地热资源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四)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五)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六)地热尾水回灌可行性论证意见;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利用已勘探凿成的废弃油井开采地热时,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办理地热资源采矿权登记手续。用于地震、地质环境等监测的地热井,不办理地热资源采矿权登记手续,但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人办理地热资源探矿权或者地热资源采矿权申请材料之日起四十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法定条件和标准的,颁发地热资源勘查许可证或者地热资源采矿许可证;对不符合法定条件和标准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开采利用地热资源,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井位、热储层和开采限量开采地热资源。需要变更井位、热储层或者开采限量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开采利用地热资源,采矿权人应当对热水型地热资源的水位、温度、流量和水质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按期将监测资料和实际开采量报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开采利用地热资源,采矿权人应当配置开采计量装置和节能节水设施,建立健全地热资源保护制度,并确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开采计量装置和节能节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地热资源的开采利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八条开采利用地热资源,采矿权人应当根据地热资源特点,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

第十九条勘查、开采地热资源时发现有利用价值的其他矿产资源,或者勘查、开采其他矿产资源时发现有利用价值的地热资源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向当地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在适合回灌的地热田内开采地热资源,采矿权人应当制定回灌方案。回灌方案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实施回灌的采矿权人可按回灌量减收其应缴纳的地热矿产资源补偿费。

回灌水应当进行处理,经具有相应资质的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回灌。禁止利用不符合回灌标准的水回灌地热田,严禁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

第二十一条在不适合回灌的地热田内开采地热资源,采矿权人应当对地热尾水进行处理,经具有相应资质的部门检测,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可排放。已经或者正在排放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地热尾水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由采矿权人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或者无防止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排放、输送、存贮含有毒污染物和病原体的地热尾水。

第二十二条地热井报废或者停止开采后,采矿权人应当在30日内向原批准机关办理采矿权注销手续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检查确认没有利用价值的地热井井孔,采矿权人应当按规定封闭。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予以行政许可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批准的;

(三)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对应当制止和查处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未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勘查开采地热资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一)对经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检查确认没有利用价值的勘查施工井孔和报废地热井井孔,未按规定封闭的;

(二)开采利用地热资源未配置开采计量装置和节能节水设施的; (三)未按批准的井位、热储层勘查、开采地热资源的; (四)未按期将监测资料和实际开采量备案的;

(五)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和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内容不实的; (六)不按回灌方案实施回灌的;

(七)利用不符合回灌标准的水回灌地热田的。

第二十六条采矿权人排放地热资源利用后的尾水造成污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害的,采矿权人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第二十七条本条例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法规名称】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颁布文号】

【颁布时间】2010-09-19

【实施时间】2010-09-19 【正 文】

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矿产规划)实施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关于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的复函》,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内为实施矿产规划而进行的矿产规划公告、矿业权计划管理、探矿权和采矿权设置审核、地质勘查项目审核、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审核、矿产规划调整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矿产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任何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矿产规划勘查与开采矿产资源,保护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调整矿产规划。

第二章 矿产规划公告

1

第四条 实行县级矿产规划公告制度。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矿产规划经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在辖区内各乡镇公告,公告期限不少于一个月。

第五条 矿产规划公告内容:批准机关和时间、规划区块、规划目标、期限和范围。

第三章 矿业权计划管理

第六条 实行矿业权计划管理制度。矿业权计划包括部分矿种矿业权投放计划、矿山数量控制计划、矿产开采总量控制计划、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计划等指标。依据国家矿业政策,矿业权计划内容可适当调整。

第七条 矿业权计划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矿产规划,控制主要矿产开采总量,保护矿产资源。

(二)矿山开采规模与矿产储量规模相适应,实现矿产集约化、规模化开采,保护生态环境。

(三)符合国家矿业政策,适时确定禁采、限采矿种,科学利用和保护紧缺资源。

(四)尊重历史,稳步推进,实现矿业权在禁采区有序退出,限采区递减,开采区整合。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矿产品的供需形势、矿产规划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实际情况,在每年的12月提出下一矿业权计划,经审定后下达。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矿业权计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矿业权计划实施方案,经审定后实施。

第九条 矿业权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严禁超计划设置矿业权。当年节余的矿业权计划指标,经省国土资源厅核准后,可结转下一使用。

第十条 各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应当于每年1月15日前向省国土资源厅上报上矿业权计划执行情况。

第四章 矿业权设置规划审查

2

第十一条 各级国土资源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矿产规划对矿业权设置方案进行合规性审查。

第十二条 矿业权设置方案没有通过合规性审查的,不得设置探矿权、采矿权。

第十三条 严格执行矿产规划禁止、限制勘查和开采矿种的规定。

禁止勘查、开采矿种,不再新设矿业权。

限制勘查、开采矿种实行计划和开采总量控制,并严格执行规划审查和论证制度,达到准入条件的方可投放矿业权。

第十四条 依据规划区块审查矿业权设置方案,对不符合规划区块的矿业权设置方案,不予通过合规性审查。一个规划区块原则上只设置一个矿业权,因地质条件限制需要设置多个矿业权的,必须进行规划合理性、可行性论证。

实行规划区块动态管理。依据矿产资源探明最新成果,对市、县级矿产规划需要增加的规划区块,按照矿产规划审批程序集中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 在矿产规划禁止勘查区内,除公益性地质工作外,不再新设探矿权,已有矿产资源勘查活动要逐步有序退出。

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禁采区域内,原则上不再新设采矿权,已有开采活动要逐渐有序退出。

第十六条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新设露天采矿权。设置地下采矿权的必须符合铁路、公路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1000米可视范围内已设置采矿权的露天开采矿山,由当地政府做出限期关闭决定或采矿许可证到期立即关闭,并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引导和帮助被关闭矿山企业易地办矿。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超过1000米可视范围内已设置采矿权的露天开采矿山,采矿许可证到期可办理一次延续手续,并且不能扩大露天开采范围,延续期限不超过3年,延续期满关闭。

3

第十七条 超贫铁矿的采矿权投放量、时序,应在符合矿产规划设定准入条件基础上,严格控制,限量投放。

第五章 地质勘查项目规划审查

第十八条 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其勘查范围应符合矿产规划和地质勘查专项规划划定的允许勘查区域。未在该区域也未列入两个规划项目清单的不予批准立项;矿产规划划定的限制、禁止勘查、禁采区域除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外,不得开展其他勘查活动。对限制勘查区内不动用山地工程的勘查申请,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可以开展地质调查。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规划审查

第十九条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要向矿产规划划定的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集中;政府支持资金要向矿产规划设定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项目倾斜。

第二十条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立项申请的范围,应当属于省、市、县矿产规划划定的恢复治理区,项目未在矿产规划划定区域的,应在矿产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表和清单之内。不符合上述条件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

第七章 矿产规划调整

第二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按规定调整矿产规划:

(一)矿产规划确定的禁止勘查和开采矿种,因国家矿业政策发生变化的。

(二)限采区内,经一定的探矿工程证明影响矿床开采的限制性条件发生变化,矿床达到允许开采条件的。

(三)划入禁勘、禁采区的各类保护区,经相关领域专家论证,经原保护区设立机关批准已调整各类保护区范围的。

(四)禁采区内主要交通线路走向发生变化,具备重新划出可开采矿产资源条件的;交通线路未发生变化,在确保交通线路安全的前提下,矿床未被压覆部分达到中型规模以上的。

4

(五)禁采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重要矿种,对全省矿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专家论证,其采矿方法先进,可避免环境遭受较大影响,能达到环境保护条件的。

(六)矿产规划中允许规划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矿产规划调整的程序:

(一) 申请。由矿业权设置所在地的市、县政府提出调整矿产规划的申请,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做出调整矿产规划的方案,并组织对规划调整方案进行听证,逐级报省政府审批;调整省级矿产规划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二)受理。省国土资源厅收到省政府批转的矿产规划调整文件后,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材料不全的通知其补充材料。不符合矿产规划调整条件的,予以退回。

(三)专家论证。对符合调整条件的,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实地勘察、审阅资料,对矿产规划限制开采、禁止开采提出解限、解禁的可行性论证意见。

(四)审核。根据上报调整矿产规划的有关材料和专家论证意见,由地勘处、矿管处、地环处、资源处分别提出审查意见,规划处审核汇总。

(五)报批。规划处提出调整矿产规划的综合意见,经主管厅长、厅长审签后报省政府审批,或呈请省政府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第二十三条 矿产规划调整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矿业权设置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矿产规划的请示。

(二)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关于调整矿产规划的意见。

(三)矿产规划调整方案。

(四)矿产规划调整方案听证纪要。

5

(五)矿业权设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开采大水矿区范围内的矿山(指充水量大的矿床),需提交有资质单位出具的矿区水文地质勘探报告和有防治水资质单位出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相关部门意见。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八章 矿产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规划限采、禁采区内矿山退出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业权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矿产规划审批矿业权设置方案、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从事矿产规划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矿产规划实施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0一0年九月十九日

第三篇:理办法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管

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矿产规划)实施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关于河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的复函》,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内为实施矿产规划而进行的矿产规划公告、矿业权计划管理、探矿权和采矿权设置审核、地质勘查项目审核、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审核、矿产规划调整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矿产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任何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矿产规划勘查与开采矿产资源,保护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调整矿产规划。

第二章 矿产规划公告

第四条 实行县级矿产规划公告制度。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矿产规划经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在辖区内各乡镇公告,公告期限不少于一个月。

第五条 矿产规划公告内容:批准机关和时间、规划区块、规划目标、期限和范围。

第三章 矿业权计划管理

第六条 实行矿业权计划管理制度。矿业权计划包括部分矿种矿业权投放计划、矿山数量控制计划、矿产开采总量控制计划、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计划等指标。依据国家矿业政策,矿业权计划内容可适当调整。

第七条 矿业权计划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矿产规划,控制主要矿产开采总量,保护矿产资源。

(二)矿山开采规模与矿产储量规模相适应,实现矿产集约化、规模化开采,保护生态环境。

(三)符合国家矿业政策,适时确定禁采、限采矿种,科学利用和保护紧缺资源。

(四)尊重历史,稳步推进,实现矿业权在禁采区有序退出,限采区递减,开采区整合。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矿产品的供需形势、矿产规划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实际情况,在每年的12月提出下一矿业权

计划,经审定后下达。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矿业权计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矿业权计划实施方案,经审定后实施。

第九条 矿业权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严禁超计划设置矿业权。当年节余的矿业权计划指标,经省国土资源厅核准后,可结转下一使用。

第十条 各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应当于每年1月15日前向省国土资源厅上报上矿业权计划执行情况。

第四章 矿业权设置规划审查

第十一条 各级国土资源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矿产规划对矿业权设置方案进行合规性审查。

第十二条 矿业权设置方案没有通过合规性审查的,不得设置探矿权、采矿权。

第十三条 严格执行矿产规划禁止、限制勘查和开采矿种的规定。

禁止勘查、开采矿种,不再新设矿业权。

限制勘查、开采矿种实行计划和开采总量控制,并严格执行规划审查和论证制度,达到准入条件的方可投放矿业权。

第十四条 依据规划区块审查矿业权设置方案,对不符合规划区块的矿业权设置方案,不予通过合规性审查。一个规划区块原则上只设置一个矿业权,因地质条件限制需要设置多个矿业权的,必须进行规划合理性、可行性论证。

实行规划区块动态管理。依据矿产资源探明最新成果,对市、县级矿产规划需要增加的规划区块,按照矿产规划审批程序集中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 在矿产规划禁止勘查区内,除公益性地质工作外,不再新设探矿权,已有矿产资源勘查活动要逐步有序退出。

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禁采区域内,原则上不再新设采矿权,已有开采活动要逐渐有序退出。

第十六条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新设露天采矿权。设置地下采矿权的必须符合铁路、公路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1000米可视范围内已设置采矿权的露天开采矿山,由当地政府做出限期关闭决定或采矿许可证到期立即关闭,并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引导和帮助被关闭矿山企业易地办矿。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超过1000米可视范围内已设置采矿权的露天开采矿山,采矿许可证到期可办理一次延续手续,并且不能扩大露天开采范围,延续期限不超过3年,延续期满关闭。

第十七条 超贫铁矿的采矿权投放量、时序,应在符合矿产规划设定准入条件基础上,严格控制,限量投放。

第五章 地质勘查项目规划审查

第十八条 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其勘查范围应符合矿产规划和地质勘查专项规划划定的允许勘查区域。未在该区域也未列入两个规划项目清单的不予批准立项;矿产规划划定的限制、禁止勘查、禁采区域除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外,不得开展其他勘查活动。对限制勘查区内不动用山地工程的勘查申请,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可以开展地质调查。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规划审查

第十九条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要向矿产规划划定的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集中;政府支持资金要向矿产规划设定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项目倾斜。

第二十条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立项申请的范围,应当属于省、市、县矿产规划划定的恢复治理区,项目未在矿产规划划定区域的,应在矿产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表和清单之内。不符合上述条件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

第七章 矿产规划调整

第二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按规定调整矿产规划:

(一)矿产规划确定的禁止勘查和开采矿种,因国家矿业政策发生变化的。

(二)限采区内,经一定的探矿工程证明影响矿床开采的限制性条件发生变化,矿床达到允许开采条件的。

(三)划入禁勘、禁采区的各类保护区,经相关领域专家论证,经原保护区设立机关批准已调整各类保护区范围的。

(四)禁采区内主要交通线路走向发生变化,具备重新划出可开采矿产资源条件的;交通线路未发生变化,在确保交通线路安全的前提下,矿床未被压覆部分达到中型规模以上的。

(五)禁采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重要矿种,对全省矿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专家论证,其采矿方法先进,可避免环境遭受较大影响,能达到环境保护条件的。

(六)矿产规划中允许规划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矿产规划调整的程序:

(一) 申请。由矿业权设置所在地的市、县政府提出调整矿产规划的申请,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做出调整矿产规划的方案,并组织对规划调整方案进行听证,逐级报省政府审批;调整省级矿产规划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二)受理。省国土资源厅收到省政府批转的矿产规划调整文件后,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全的予以受理。材料不全的通知其补充材料。不符合矿产规划调整条件的,予以退回。

(三)专家论证。对符合调整条件的,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实地勘察、审阅资料,对矿产规划限制开采、禁止开采提出解限、解禁的可行性论证意见。

(四)审核。根据上报调整矿产规划的有关材料和专家论证意见,由地勘处、矿管处、地环处、资源处分别提出审查意见,规划处审核汇总。

(五)报批。规划处提出调整矿产规划的综合意见,经主管厅长、厅长审签后报省政府审批,或呈请省政府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第二十三条 矿产规划调整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矿业权设置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矿产规划的请示。

(二)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关于调整矿产规划的意见。

(三)矿产规划调整方案。

(四)矿产规划调整方案听证纪要。

(五)矿业权设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开采大水矿区范围内的矿山(指充水量大的矿床),需提交有资质单位出具的矿区水文地质勘探报告和有防治水资质单位出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相关部门意见。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八章 矿产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规划限采、禁采区内矿山退出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业权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矿产规划审批矿业权设置方案、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从事矿产规划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矿产规划实施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0一0年九月十九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四篇: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

案件查处规定》的通知 

冀国土资发[2000]24号

各市、县土地局、地矿局,唐山、秦皇岛、沧州市海洋局:

《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已经2000年9月29日厅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年十月十一日

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保证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全面、准确实施,正确、及时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法追究国土资源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照本规定执行。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是指违反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件。

 第三条 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  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以违法行为发生时已经公布生效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违法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结束的时间即为发生时间。  第四条 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行政处分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章

辖 第五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由违法行为指向的国土资源所在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由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除外。

第七条 设区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下列案件:

(一)跨县级行政区域的违法案件;

 (二)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的案件;  (三)设区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查处的其他案件。 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管辖下列案件:

(一)跨市级行政区域的案件;

 (二)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的案件;  (三)省国土资源厅决定查处的其他案件。

 第九条 涉及地方人民政府违法批地或者违法批准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 第十条 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因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应当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一条 两个以上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案件,由最先受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管辖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处。

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自己管辖的案件,认为需要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可以报请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 第十四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交由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案件,应当督促办理。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的案件不查处或者不及时查处的,可以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令》,责令其限期查处,必要时也可以自己直接查处。

第三章

受理和立案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应当受理下列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一)本机关依法监督检查发现的;  (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报的;  (三)其他部门移送的;

 (四)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指定查处的;  (五)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查处的;  (六)其他应当受理的案件。

第十六条 举报案件可以采用书面、口头、电话、音像制品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举报人可以签名、盖章,也可以匿名举报。

对口头方式的举报,应当详细记录,经举报人审阅无误;电话举报的,记录人应当向举报人宣读记录内容。

 对不属于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案件,应当向举报人说明,将举报材料移送有权处理的机关。

 第十七条 受理案件应当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受理登记表》,案件受理登记表应载明案件线索来源,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违法行为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或者地址,主要违法事实等,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内的监督 检查机构负责人。

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应当指定两名以上的监督检查人员作为具体承办人,负责对案件进行初审。

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立案:

(一)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人;

 (二)有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事实;

 (三)依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 (四)属于本部门管辖。

 第十九条 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初审人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呈批表》,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立案。

第二十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立案查处的重大案件,应当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调查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立案的案件,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应当及时指派两名以上的执法人员,具体承办案件的调查。

 第二十二条 承办案件调查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被调查的违法行为人也有权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其回避: 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近亲属;

 (二)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 (三)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 承办人的回避,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提出意见,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在回避被批准前,承办人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 第二十三条 承办人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和收集有关证据。承办人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收集证据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式,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情况下,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 第二十四条 进行抽样取证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承办人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抽样取证通知书》或者《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证据先行保全通知书》并附清单,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送达当事人后施行。

 第二十五条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当场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由被调查人阅读或由调查人向其宣读,确认无误后,由调查人和被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  第二十六条 承办人认为必要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勘检,也可以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派或委托专门人员或者单位进行勘检。

勘检可以邀请有关组织或人员作为见证人。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勘检笔录》,由勘验人、见证人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 当事人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 第二十七条 对专门问题,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派或者委托有资格的单位或人员进行鉴定,并由其提交《国土资源违法案件鉴定书》。 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 第二十九条 案件调查期间,违法行为仍在持续的,承办人应当及时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条 调查结束,承办人应根据调查的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写明调查的主要经过、违法事实和主要证据,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条款和处理意见。

涉及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人员发生执法过错的,移送有关机构追究责任。 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复,由部门领导办公会议审议。

 第三十一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最终处理决定,实行集体审议,行政首长负责制。

审议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审议笔录》。审议中的各种意见,应如实记入笔录。

 第三十二条 调查终结的案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情况,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一)证据不足,未发现违法事实或者违法事实显著轻微,依法不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做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撤销案件决定书》,决定撤销案件;  (二)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议定处罚决定,待履行告知或者听证程序,并再次审议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 (三)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本部门有处分权的,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本部门无权决定处分的,发出《国土资源行政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建议书》,移送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四)对违法情节严重,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在进行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之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移送书》,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或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 第三十三条 前条规定的《撤销案件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建议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移送书》,由案件承办人根据本部门领导集体审议的决定制作,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本部门主管领导审定后,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签发。

移送有关部门或者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应附主要案件资料。  第三十四条 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做出处罚决定,复杂案件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行政处分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或行政处分建议书,复杂案件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第五章

告知和听证

第三十五条 行政处罚案件,经本部门领导集体审议议定处罚决定后,不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被处罚人陈述、申辩的权利,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告知被处罚人申请听证的权利,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被处罚人。  第三十六条 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陈述、申辩或申请听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被处罚人送达处罚决定书。

 第三十七条 不符合听证条件的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陈述和申辩的,承办人应当对陈述和申辩进行审查,分别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陈述和申辩没有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或者虽有新的事实和理由,但对法律责任没有影响的,建议向被处罚人发出处罚决定书;

 (二)陈述和申辩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对其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影响的,建议对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重新调查核实。  重新调查核实后,应重新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履行审核和审议手续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

 第三十八条 符合听证条件的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举行听证,并在举行听证7日前,向听证申请人、第三人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通知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 听证通知书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签发。

 第三十九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指定1至2名没有参加本案调查的法制机构人员作为听证主持人和书记员。当事人认为听证主持人、书记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可以申请回避。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听证公告。

 第四十条 举行听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书记员清点听证参加人是否到齐,宣读听证会场纪律;  (二)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

 (三)案件调查人就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指控;  (四)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  (五)第三人陈述;

 (六)案件调查人和当事人就违法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辩论。  (七)当事人最后陈述。

 听证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笔录》,并由当事人、委托代理人、案件调查人、听证主持人签字。  第四十一条 听证结束,听证主持人应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意见书》,报本部门主管领导审批。

听证主持人,根据听证情况分别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 (一)当事人没有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或者虽有新的事实和理由,但对法律责任没有影响的,建议向被处罚人发出处罚决定书;

 (二)当事人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对其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影响的,建议调查人对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重新调查核实。

 重新调查核实后仍认定违法的,应当重新制作案件调查报告,履行审核和审议手续后,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六章

送达和执行

第四十二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文书,应当在批准后三日内送达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

第四十三条 送达有关法律文书,一般应直接送达。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委托送达、公证送达等形式。当事人拒绝接受有关法律文书的,可以留置送达。 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在法定期限内自行履行。  违反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当事人依法受到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处罚拒不执行并继续施工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查封、扣押其实施违法行为的设备和建筑材料。  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当事人因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采矿许可证期满后不换证继续采矿、擅自进入他人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区范围内采矿,受到责令停止开采而拒不停止开采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强行封填井口、查封或者没收生产设备或设施。

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决定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承办人制作《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书》,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

第七章

第四十六条 承办人在案件处理完毕后,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结案。

结案后,承办人应当将所有文书、照片、图纸、录音录像等资料,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 第四十七条 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和上级指定受理的案件,结案后,应当报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章

第四十八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文书格式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制定。

第四十九条 本规定由省国土资源厅政策法规处商执法监察处负责解释。  第五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河北农村水资源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概况:

邯郸市西部山区多处被国土资源部定为“无水区”,不具备出水成井条件,素有“首苦乏水”、“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之说。自2007年以来,连续大旱,三年出现了量小、次多的降雨形式,致使无法形成有效径流,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位逐年下降,地表水可利用水量减少。河流无水、水库空存、机井干枯,92个村40212人3983头大牲畜面临饮水困难、21259人需出村拉水。仅武安市一地就有12万亩耕地的春播因干旱造成了严重影响。涉县正在盛果期的果树旱死近总数的1/

3、2/3不等。多家企业因缺水停产或部分停产,损失严重。 自2009年汛后,我市西部山区降雨比常年偏少近一半,且没有形成径流的有效降雨。全市小型水库大部分干涸,5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仅1170万立方米,较常年减少了一半多,已接近死库容;山区水池、水窖蓄水严重不足,有的已经干涸;泉水断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这是形成今年特殊旱灾的主要原因。 2001年底,河北缺水总量超过70亿立方米,成为全国缺水最多的省份。缺水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不能有效灌溉的耕地超过2500万亩,更为严重的是计划中的电力、化工、钢铁和部分工农业项目不能新建或扩建,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河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介绍,河北省去年又有一些河流干枯,干枯的河道已经达到全省总河流长度的一半以上。资源性缺水也到极点。到去年底,全省人均仅256.3立方米,远远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规定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贫水标准。地表水和入境水量都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235亿立方米和99.8亿立方

米,分别减少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129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减幅为45.1%和70%以上。河流入海量也在逐年减少,近几年年均只有29.8亿立方米,减少51%。京津冀鲁交界地区5万平方公里的地面继续沉降,形成“复合漏斗”,如此下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势趋猛,供需矛盾日趋加剧。用水总量已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40亿立方米,上升到现在的230多亿立方米。城市用水也增加230多倍,都已大幅超过城市本身的水资源量。多数城市实施了远距离跨区域的调水供应工程。由于缺水,3000万亩的耕地减产,32亿立方米的农用水要转向供应城市需要。水环境进一步恶化。环京津水源面积6.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3.85万平方公里,每年输沙量达1.32亿吨,官厅水库30%的库容已淤积。缺水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使北京频发沙尘暴。全省土地沙化面积超过4000万亩。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众多河流和小河道成为城市和工业的排污沟。全省62%的水面水质为V类或劣V类,“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渗透和灌溉,河道两侧的土地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北一些乡村已经没有能饮用的水了,人畜吃水要到几十公里以外去取,灌溉只好用污水,收获的粮食和蔬菜由于含有害物质人不能食用。 2010年底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地下水浅水水面到地表的距离)16.38米,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0.39米,下降区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蓄存量减少9.59亿立方米。其中,石家庄地下水2010年底埋深34.52米,比上一年下降1.01米。沧州东部及秦皇岛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上升面积约0.16万平方公里。衡水漏斗区面积扩大近一倍。

深层地下水方面,我省三大漏斗区中的衡水、沧州两大漏斗区埋深继续增大,面积继续增加。其中衡水漏斗区面积增加明显,较上年同期扩大近一倍。

据统计,衡水漏斗2010年中心埋深83.95米,较上年同期增大5.27米,漏斗区面积458.8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增加208.2平方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三大漏斗区中的南宫漏斗埋深有所提升,中心埋深78.36米,较上年同期减小6.92米。

省水利厅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若仍以超采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满足用水需求,必将导致平原区特别是中东部平原区的地下水位继续下降甚至显著下降。

近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根据预测,今年上半年我省可供水量较少,全省缺水57.99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将非常尖锐。其中石家庄供水缺口约11.56亿立方米,为全省最多。水资源供需比仅为0.62。

据预测,2011年1-6月,全省需水量为154.43亿立方米,可供水总量为96.44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尖锐,水资源供需比仅为0.62。

在各设区市中,仅秦皇岛、张家口两市为水资源供需平衡区,其余九市均为缺水区,缺水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6.2%。在水资源供需比方面,承德、沧州、石家庄、邯郸四市水资源供需比分别为0.

44、0.5、0.

55、0.58,缺水较为严重。

二、原因:

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高级工程师郭迎春介绍,近50年来,全省降水量减少了225亿立方米,相当于19个黄壁庄水库的蓄水量。

“目前,全球气温正在增加,我省近50年来气温升高了1.4℃,降水减少了120毫米。”郭迎春介绍。

我省气温升高,除因为太行山焚风效应使得西风气流越过太行山脉下沉增温外,干暖气团、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加剧了中南部地区气温升高。怎样缓解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郭迎春介绍,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倡清洁能源、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同时还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有关人士认为,河北缺水问题仅靠节水和河北本身,已经不可能解决。河北环绕京津,毗邻山西等5个省区,众多河流和其他省市区共有、共享。国家要统一管理、规划、使用华北地区水资源,才有望使河北缺水状况得到转变。以水定项目、定发展,不能再上高耗水项目。河北和各省市区要协调用水政策,统一强化对水质的检测、监督,坚决取缔污染项目和“15小”企业。国家应适当考虑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收费的问题和制定华北地区水资源规划和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三、措施:

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依法治水、改革创新,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与管理,着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为河北省水利发展努力的方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必然选择。”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郭卓然说。

节水——“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年用水总量将控制在226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7,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7%,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调水——到2020年,河北省将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河北省将基本形成冀中南地区新增用水以引江引黄为主、冀北地区新增用水以新建水源工程为主、冀东地区新增用水以重新调整滦河用水量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届时,完成南水北调、引黄工程建设后,可实现年调水量46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河北省水资源短缺矛盾。

治水——“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基本完成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系统建设,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城市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超采区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两万平方公里;建立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河湖生态应急补水机制。

惠民——河北省将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加大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在山丘区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在引黄沿线建设一批农业灌溉配套工程。城市水环境治理则以确保城市防洪安全为前提,优先利用中水,积极利用雨水,到2015年中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紧密结合农村新民居建设总体部署,继续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以适度规模联村集中供水为主的思路,完成1960万农村人口和36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据悉,到“十二五”末,河北省将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展望未来,到2020年,河北省将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水利科学发展的现代管理体系等“四大体系”,大幅度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

邯郸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191.6m3,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62%、全国人均水平的9%。水资源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都至关重要。我市的钢铁、煤炭、电力、纺织等支柱产业都是用水大户,全市有约1000万亩耕地,近900万人口,全市水利工程年均供水量达20亿立方米。而我市水资源先天不足,年均有5-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供需缺口。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不得不以超采地下水,缩减生态、景观用水为代价。许多河渠长年干涸,东部平原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和超采区,这是不可持续的。可以说,缺水对邯郸市不再是单纯的资源问题,已上升为生态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水资源的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制约邯郸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解决缺水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包括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等。合理开发:包括从境外引调水,境内开发微咸水;高效利用:包括利用好雨洪水、回用中水等;全面节约:包括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等各方面;有效保护:包括减少水污染、治理水土流失等。

过去,我市在利用、节约、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前几年开展的生态水网建设就是一个突出的成就,把境内两大水库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但是,在开发方面,尤其是引调境外地上水方面,受各方面条件制约,目前卫河只是季节性提水,主要还是依靠一条漳河。这种依赖性存在极大的隐患!近几十年来,漳河来水呈减少趋势,上下游争水矛盾日益尖锐。一旦漳河的水源条件发生变化,邯郸将面临断水的危险。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水源。

一是开源。对水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率低的地区,可以通过加大投资,修建水库,兴建水利工程设施,开发新的水源,增加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力。 二是节流。农业灌溉是一消耗水资源最多的部门,就目前用水水平,实际上只有部分灌溉用水对农业生产发挥了作用,其余部分都被白白浪费掉或形成了无效蒸发。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可大大地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节水农业技术包括:①种植结构调整;②非充分灌溉;③滴灌、喷灌和微灌的灌溉方式;④农艺措施(平整土地、土壤深耕和深松、施肥技术、秸秆还田覆盖、地膜覆盖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⑤抗旱节水品种、抗旱剂与保水剂的应用等技术。工业实际耗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较低,工业节水潜力较大。工业节水除可减少水资源耗用量、降低成本外,还有一个显著效益是减少废水排放量,从而也减轻了工业污染和降低了工业废水处理。依靠节水技术和相应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三是治污,增强环保意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兴建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利用系统,变污水、废水为再生之水、有用之水。

四是外流域调水。外流域调水是解决邯郸市缺水问题的根本方法。节水虽有些潜力,但节水有限而且更不能替代调水,尤其农业节水分散,且多为地下水,无法进行区域间调配,更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因此,引江水、引黄水是解决该市缺水问题的关键。外流域调水后邯郸市将形成外调水、自产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水源并存的水资源状况及工业、农业、生活环境、多目标供水的局面,所以应该加强水资源优化调度的研究与实施,包括:①利用现有蓄引水工程和生态水网工程,进行地表水、地下水、引江水、引黄水、再生水的多水源联合调度,既满足多水源多目标的优化配置,亦达到丰、平、枯水年的水资源调节——以丰补歉之目的;②西部山区加强矿井疏干水的综合利用;③东部平原加强咸水、微咸水的开发利用。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可有效缓解邯郸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五是保护和恢复生态,涵养水源。在西部山区主要是实施太行山国家水保、省级小流域、河源治理,封山育林、禁牧上山、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现有水库兴利蓄水,开展双合、匡门口、洛子等水库前期工作,加快玉带湖、娲皇宫等生态水域和一批小型集雨设施工程,加强生态水保,涵养生态水源。

四、规划: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着力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解决1959.7万农村人口和36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重点安排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农村水电、移民扶持等八方面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利建设快速发展。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还将继续推进19处大型灌区和92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56万亩,新建牧区灌溉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新建和技改农村水电站252座,新增和技改装机规模35.77万千瓦,提高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近日,《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公布。根据规划,河北省将着力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增进农民福祉。这十大惠民工程包括:转移就业工程、增收富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镇污水处理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农村人才工程。

学院: 水电学院 班级: 10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姓名: 熊清明 学号: 100300214

上一篇:活动策划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河北衡水中学学生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