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概念的复习

2024-04-07

纸币概念的复习(通用9篇)

篇1:纸币概念的复习

纸币概念的复习

概念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我们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掌握好概念,不仅是要识记好,更重要的`要理解、吃透.在复习课中,要求学生一定要区分好概念、吃透概念、并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 者:林艳秋 作者单位:周口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周口,466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篇2:纸币概念的复习

一、注重概念意象

(一)让学生们形成清晰的概念表象

概念表象指的是学生们以前所学过的概念在脑中再现的形象。表象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再现,它属于感性认识,是一种从感性知觉到思维,由印象到概念的过渡环节。例如在复习“分数的意义”时,当学生看到便会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一个形象:“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当学生们在信中睡起这样的一个表象后,就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这一句话时就会更加的容易了。

(二)帮助学生再现概念形成与同化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其指的是人们对于同类事物中的不同例子,在进行感知、分析、比较与抽象后,对这类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的方式。概念同化是一种概念学习的方式。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定义的方式直接提出概念,同时再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由学生主动的地与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联系去学习和掌握概念的方式。因此在数学的概念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们再现概念的形成与同化的过程,以此来加深概念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让学生们能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首先,先让学生们自己回忆到底学过多少中平面图形,让回让他们回忆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来的,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面积公式得来的过程,并发现自己是否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概念的再一次形成与同化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其中发现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还存在缺陷,并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系

这里的概念系指的是在个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一个概念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概念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些联系。对于概念的学习就必须要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概念。

(一)为学生提供探究素材,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复习“量与计量单位”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整理、了解量与计量单位的相关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概念;进行转换摸底,了解学生对这两者的概念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学突出量与计量单位这两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例如帮助学生认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整合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和各自进率的联系。

(二)联系现实,让学生触类旁通

概念的复习其重点应该帮助学生去努力的建立起关系体系,而不是鼓励他们成为一个方法的熟练操作者。概念的复习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概念。通过这训练,让学生们对分数、比例的概念已经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更加的深刻,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在进行概念的复习的时候要举一反三,并能够触类旁通。

三、帮助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等价定义形成知识网络

在概念复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那些概念的多个等价定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帮助学生加强对相似概念的辨析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概念,他们含义接近,但是在具体的.本质上却又有一些区别。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们背诵了、记住了字面意思,并不等于他们就真正的理解了概念了。教师们必须要痛实例来突出这些概念的特征,帮助学生们真正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区分这些概念的区别,以此来加强对概念的掌握。例如在复习“小数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去判断“0.40,0.03,20.020,2.800,10.404,5.000”这一组数中的那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或不能去掉)?利用这种练习来让学生们对小数的性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再例如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质因数,周长与面积等等这些概念有很多都是那种乍看上去都很相似,但实际上却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类概念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到他们后面的数学学习,因此必须要及时的让他们区分这些概念,以避免相互干扰

(二)加强变式,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某一个概念的内涵不是很清楚,掌握的也不全面,常常将一些非本质的特征来作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认识,那就是只有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才叫长方形,斜着放的长方形就不知道叫什么了。为此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将概念的叙述或者表达方式进行一定变化,让学生们从各个侧面去理解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变式中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以便于排除各种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四、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概念网

概念以及各种陈述性的知识,都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它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化与结构性来表示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概念网。这个过程教师只能够引导,因为这张“网”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链、知识网及知识存放的序。

(一)帮助学生找接点

设计开放题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概念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各种概念知识点串联到一起。例如在复习“比”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开放题:“学了“比”你能联想到哪些知识?”看到这道题学生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分数、除法。而除法、分数、比这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就是我们需要抓住的连接点。然后在通过有的放矢地将分数、除法、比等知识散点组串起来。

(二)帮助学生抓住连接群

篇3:小学科学概念的复习策略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贯彻, 目前的小学科学逐渐从以前小学《自然》课的老师教、学生学, 发展到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中来。但是作为一线教师, 对于目前小学科学的探究过程, 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重过程轻结论;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更关注学生探究方法和过程, 轻视、忽视科学概念, 虽然学生的探究活动很热闹, 但学生往往得不到一些准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结论。

二、当前小学科学复习课的现状

1.参照《语文》、《数学》课的复习方法, 把大量的科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它的基本过程是:系统归纳——分类整理——学生练习, 通过学生进行知识的背诵和练习, 达到复习科学概念的目的。

2.对于各单元的重点难点进行重新教学。原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有问题的, 教师自己重新讲解, 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或进行查漏补缺, 先通过对学生的考察或测试, 针对学生掌握较差的部分进行“补”。

3.不复习。部分教师认为科学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注重探究过程和学生思维的训练, 认为科学复习就是重温探究活动, 是属于低效的, 没有必要开展这一活动。

三、小学科学科学概念复习的有效策略

科学概念的复习不是对所学科学概念的机械式记忆, 大部分老师在进行复习时都是先把课本上的科学概念和探究活动过程整理出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这种做法产生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大部分学生能够把老师整理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 但是部分学习不扎实的学生对所背诵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甚至在考试时无法理解试题中探究活动的内涵;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记忆, 却事倍功半, 慢慢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

如何在科学概念的复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手段——

1.学生自主分析类探究复习。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提倡学生自主探究, 发展学生的思维。其实在科学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放权”给学生, 让学生代替老师, 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分工分析、梳理某一单元的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 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 展示自己小组整理的成果, 最后可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比较。

2.设计制作、成果展示类复习。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最后一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让学生充分利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从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出发, 比较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保温杯的原理, 最后自己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效果良好的保温杯。学科学、用科学, 才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3.实际生活的综合应用式复习。学生都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 原因是书中能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同理,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也应该和生活联系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科学, 投入科学探究的怀抱。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 第八课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这一课就体现了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改变摆长来逐步调整自己制作的摆钟的计时的准确性, 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影响摆针运动快慢的因素只和摆绳的长短有关, 和摆锤的大小及摆动的幅度无关。

四、课后延伸在小学科学复习中的重要性

一堂好的科学课, 能够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课后回味无穷, 意犹未尽, 可以使学生自发地进行课后的研究和探索, 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 同时, 课后延伸能有效地发展课堂教学, 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巩固课堂教学, 起到良好的复习作用。

1.开展家庭科学活动。翻转课堂、家庭实验室……目前这些新兴的科学活动,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能力。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如此丰富, 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 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如学生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科学阅读;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收集有结构的材料为下一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做准备;利用社区科学教育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等等。

2.课外兴趣小组及科技活动。作为一线教师, 课堂的40分钟是异常宝贵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但往往会有部分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探究探讨的问题, 超出教师的预设, 这时教师经常会以学生自行课外探究、自行上网查找资料等形式一带而过;而真正到了下一课, 教师又忙于应对新一课的教学任务, 而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 “火花”难免就熄灭了。

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 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成果的反馈, 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时, 应结合教材, 弥补教材的不足, 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 开展科学知识的运用活动,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观察、小种植、小饲养、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 最后以科学研究报告、科学创意小报等形式展出, 以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

篇4:高中历史核心概念的高效复习

以政治模块为例,不是为了记住一大堆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而是通过了解几千年来人类政治发展的成就和失误,认识政治文明发展大势,更加关注人类今天所取得的文明成果的历史发展逻辑,从文明史的高度来把握历史的演变脉络。

角度决定空间,高度改变视野。“民主”由此成为在对政治文明包括必修I模块和选修I、选修II进行整合时的核心概念,可以有效实现对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有机地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网络。

首先,我们给“民主”一词进行概念解释——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从这一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科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性”,即给概念一个时间性的测量尺度,使概念成为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使学习者尽早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其次,在概念“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指引下,沿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对民主政治的演变脉络、曲折发展史实、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认识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如图所示。

第三,归纳整理各国民主化道路,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第四,以对比理解“民主”与“专制”的概念为立足点,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行一个小概念专题复习。

以上运用历史概念复习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凸现了历史概念逻辑性的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历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确定的时空定位。图一中,从对“民主”这一核心的概念的解读出发,梳理了民主政治文明所经历的古代奴隶制民主到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再到现代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线索清晰,主干突出。

第二,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图二中人类民主化道路多样性一目了然,图三从“民主”延伸至其对立面“专制”,适时挖掘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使记忆与理解共举,重点与难点合璧。

历史科《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概念则恰好反映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从“民主”这个“核心概念”的特征出发,以核心概念为本,构建知识网,体现了概念教学的概括、联系性和迁移性,有利于培养学科思维、建立学科知识结构、提高学科理解力,达到“核心概念——专题线索——模块整合”的高效统一。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篇5:高考地理复习的基础知识概念总结

时间即时段又叫时间间隔,指时间的久暂,通常是用开始和终了的时刻来表示;时刻是指时间的迟早即时段图像中的某一点,时刻因适用经度的不同分地方时和标准时(区时);地方时是地球自转的效应,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人类建立了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刻。

2、断流、季节河和时令河:

断流是河流缺水最明显的标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断流,也有人为原因如黄河从断流到续流;季节性积水的河流叫季节河,也叫时令河。好比时令病就是指一定季节流行的病。

3、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

篇6:物理概念复习

2. 声音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

3.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多少?

4. 声音的三要素?

5.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尺子振动的___不同,听起来___不同。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

和慢拨木梳,听起来____不同。

6. 编钟有65件之多是为了获得不同的____。

7. 控制噪声的方法?

8. 举出超声波的两个特征及其应用。举出次声波的应用。

9. 对距离自己至少多远的建筑大喊可以听到回声?

10.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1. 测量前首先要观察温度计的__和__。测量时要使玻璃泡和被测液体___。温度计不

能碰到____,读数时要等温度计示数___后再读数,此玻璃泡仍要___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和温度计_____________。

12. 摄氏度用符号___表示,其规定_________为0度,_________为100度。

13. 体温表的使用上和普通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14.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5. 坎儿井可以的优点是可以减少水的__________。

16. 把中暑的人扶到通风处擦酒精的原理是什么?

17. 水沸腾前后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水沸腾前后里面的气泡有什么不同?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篇7:初三物理概念公式复习

7.半导体:导电性能 介于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8.超导体:当温度降到很低时,某些物质的 电阻 会完全消失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物体叫

超导体 ,超导体 没有 (有、没有)电阻。

9.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 长度 来改变电阻的。

②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 电阻线的长度 来改变电路中的 电阻。

③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④ 正确使用:A应 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阻值最大的地方。

(2)变阻箱:是能够表示出 阻值 的变阻器。

10.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 电阻 成反比。(当 电阻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正比 ,当 电压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 反比 。

11.公式: I=U/R ( ) 式中单位:I→ 安培;U→伏特;R→欧姆。

13.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 同一个电阻,电阻值 不变,电阻与电流和电压 无关 。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电阻 不变 。通过的电流将 变大(填“变大、不变、变小”)(R=U/I)

②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 小 。(I=U/R)

③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 大 。(U=IR)

14.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 I=I1=I2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 U=U1+U2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① 电阻: 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 nR

② 分压作用:U1:U2 = R1:R2 ;③比例关系:电流:I1∶I2= 1:1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 U=U1=U2 (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 1/R=1/R1+1/R2(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n ; ④分流作用: I1∶I2=R2:R1 ;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 1:1

15.伏安法测电阻:(1)测量原理: R=U/I 。(2)电路图: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①改变电阻的两端电压。②保护电路。

9.1 电功 电功率 电热

1.电功(W): 电流所做的功 叫电功。

2.电流做功的特点:电流做功时,把 电 能转化为 其它形式的能 。

3.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 J 。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 千瓦时 =3.6×106焦耳。

4.电能表是测量 消耗电能多少 的工具。

5.电流做功的多少与 电压 、电流 和 通电时间 有关。电功计算公式: W=UIt 。

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 ,W=Pt;

7.电功率(P)定义:电流在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国际单位有: 瓦特 ;常用单位有:千瓦

8计算电功率公式:P= W/t = UI (式中单位P→ W ;W→ J;t→ S ;U→ V );I→ A

9.利用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 ;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 小时 ,则P的单位是 千瓦 。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 正常工作时 的电压。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实际功率(P实):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以灯为例子: 当U实>U额时,则P实 >P额 ;灯很亮 ,易 烧坏 。

当U实< U额时,则P实

当U实= U额时,则P实 = P额;灯 正常发光 。

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 1/4 。例一盏灯标有“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 额定功率是100瓦,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 25W 。)

14.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 P=UI

2.实验器材:(图中所画元件)3.电路图:(如右图)

4.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①改变电阻的两端电压。②保护电路。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断开 ,开关闭合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 阻值最大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时间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 (电功) 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 则有W= Q ,可用计算电功的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18.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 热 效应的设备,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电阻丝,它是由电阻率大、熔点 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组成的。家用电器中属于电热器的有电饭煲 、电熨斗 、电炉、电热水器等等。

9.2 家庭安全用电

1.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 电能表 → 闸刀开关 → 保险丝 →用电器 组成

2. 两根进户线是 火线 和 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V,可用 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 火线 ,不发光的是零线。测电笔使用时,手一定要接触 笔卡 ,手一定不能接触 笔尖 。

3.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 并联 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 串联 。

4. 保险丝:是用 电阻率 大, 熔点高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 热量 ,使它的温度达到 熔点 ,从而熔断,自动 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由于铁和铜的 熔点 较高,所以不能用铁丝和铜丝来代替保险丝。

5. 现在有一种新型保险装置叫 自动空气开关,这种装置被附加在总开关上。

6. 螺丝口灯座的螺旋套也要接在 零线 上。一只电能表标有“220V,5A”表示:额定电压是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是5A。可以用在最大功率为 1100W 的家庭电路中。

7. 三孔插座中比两空插座中多的一孔是与 地 相连的,当用电器的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时,除了将用电部分连在电路中外,还把用电器的 金属外壳 和 大地 连接起来。

8. 引起电路火灾的原因:一是 总功率过大 ;二是电路中某处 发生短路 。

9. 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 ;二是用电器 总功率 过大。

10.家庭电路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和 火线 接触,引起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造成的。(1)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单手触到 火线 。(2)双线触电:人站在绝缘体上双手同时接触到 火线 和 零线 。

11.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 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②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

12.家庭电路中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当赶快 切断电源 ,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竹竿将电线挑开。

10.1电和磁(一)

1. 磁性:物体吸引 铁、钴、镍 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 具有磁性的物质 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 磁极:磁体上 磁性最强 的部分叫磁极。

①. 任何磁体都有 两 个磁极,一个是 南极 ;另一个是 北极

②. 磁极间的作用: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异名 磁极互相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常见的能被磁化的物质有铁、钴、镍、等。

5. 磁体周围存在着 磁场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 磁场 发生的。

6.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 磁力的作用。

7.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北极 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 出来,回到 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 磁场中某点四向同一:磁场中某点的 磁场方向、磁感线 方向、小磁针静止时 北极 指的方向、小磁针 北极的受力方向相同。

10.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 磁体 。 地球周围空间存在 磁场,叫 地磁场。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夹角称 磁偏角 ,我国学者: 沈括 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电流的磁场方向跟 电流方向 有关。

12.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可用 安培定则 来判断。

13.电磁铁:内部带有 铁芯 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电磁铁的常见应用在电铃、电话、电动机 、电磁起重机 等。

16.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 电流方向 和 绕线方向 来改变。

17.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 电磁铁 来控制的 一种开关 。它的作用可实现 远距离 操作,利用 低 电压、弱 电流来控制 高 电压、强 电流。还可实现 自动 控制。

18.电话基本原理: 振动 →变化的电流 → 振动 , 电话是由 听筒 和 话筒 组成,其中 听 筒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

10.2 电和磁(二)

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 磁 力的作用。(2)磁场力的方向:不仅跟导体中的 电流 方向有关,还跟磁感线方向 有关。(3)当导体中的电流和磁感性平行时,磁场对导体 没有 (有、没有)力的作用。

2.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发生运动的过程就是 电能 转化为 机械能 的过程。

3. 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应用:直流电动机就是根据磁场对通电线圈产生 磁力 的作用而使它转动 的原理制造而成。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 电流方向 ,使线圈连续转动。

4. 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 发电机 的发明。

5.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 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 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 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的电流叫 感应电流 。

6. 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 闭合;②只是电路的 一部分 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 切割磁感线 运动。

7.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 运动方向和 磁感线方向有关。

8. 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是 机械 转化为 电 。

9. 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 电磁感应 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 定子 和 转子 组成。现代大型旋转磁极式发电机是采用 线圈 不动, 磁极 转动的方式发电。

10.周期性改变 方向 的电流叫做交流电。 电流 方向不改变的电流叫做直流电。我国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周期是 0.02S ,频率是 50HZ ,交流电的方向每周期改变 2 次,我国用交流电方向1秒内改变 100 次。

11.1现代通信 能量与能源

1.信息传播的五次巨大变革:语言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网络传播。

2.波的基本特征是:波长、波速 、频率和 周期 。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T=1/f 。

3.根据λ=VT=V/f可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长越 短 。

4.电磁波 能 (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 金属罩能对电磁波起屏蔽作用。光是 电磁 波。

5.微波的性质与光波相近,在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因此,远距离进行微波通信,需要通过 地面上的 微波中继站 或 基地台 来实现。

6.卫星通信是通过 通信卫星 实现的,光纤通信通过 光 在 光导纤维 中传输信号。

7.从无线电波、微波、到光波,传递信息所用电磁波的频率越来越 高 。频率越高的电磁波,相同时间内可传递的信息就越 多 。

8.能源是指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二次能源是指不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消耗 一次能源 才能获取的能源。

9.对于一次能源而言,又可分为 可再生能源 能源和 不可再生能源 。

10.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一量消耗,就不可在短戎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例 煤 、石油 。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得到的能源。例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

11.核能是指原子核发生 核 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获取核能的两个途径是:裂变和 聚变 。

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核的过程叫轻核聚变.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叫 核聚变 ,又称 热核 反应。

12.地球上大多数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能不仅包括直接投射地球表面上的太阳 内 能,而且还包括由它所引起的风能、水能、化石 能等。

13.太阳能是由于太阳内部的大量氢原子核发生 聚变 所产生的。

14.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量 守恒 定律。

篇8:一种“另类”的概念复习课模式

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模式, 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其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因高考无分数只有等级, 从原来与语数外等地位的“大学科”一下子沦为“小学科”。只是这种模式在江苏乃至全国是第一次实施, 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再加上当年本科院校录取时选修科目等级必须是双B, 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不敢过分轻视选修科目, 因此选修科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并不大。

2009年6月, 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文件, 简称为“五严”规定, 其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两条规定, 大大削减了教学课时数:高三物理学科从原来每周7课时一下子削减为每周“4+1”课时。课时紧任务重的矛盾一下子便凸显出来, 于是“高效课堂”成为2009年江苏教育界最热门的词汇,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0届江苏高考模式做了重大调整:一是公办本科院校录取时选修科目不再要求2B而是由高校自主决定;二是选修科目的B等级的比例可能上调, 从原来的50%上调到60%~70%。第一条调整表面上看是扩大高校录取自主权, 实际上是让选修科目等级为1B1C的考生也能上本科, 两条政策的变化显示出高考时学生只要拼语、数、外就行。于是乎选修科目的地位“一落千丈”, 2010年4月高三物理周课时数从“4+1”削减为“3+1”, 2010年9月高三物理周课时数再次削减为3课时, 且不允许布置课外作业!一线教师惊呼:每周只有3课时且不允许布置作业, 高三物理究竟该怎样复习?!

二、“另类”概念复习课流程

我校物理教研组早在2009年6月份就开始思考新形势下高三物理该怎样复习, 暑假期间教研组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交流,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大家达成共识, 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物理概念复习课模式。

1. 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主要涉及到三份纸质材料的准备及学生学情的了解与掌握, 其中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情是准备纸质材料的基础。三份纸质材料包括:预教学案、基础概念检测及概念强化检测, 这里首先介绍预教学案的编制, 两份检测在后面课堂教学流程中再介绍。编制预教学案的原则可概括为“三有两无”原则, 三有就是: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知识框架 (让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要有每个概念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翔实内容;要有每个概念应用中的易错点。两无是指:对有些概念的定义无需罗列出来, 比如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等;对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到位的概念无需罗列出来, 不追求大而全, 注重的是实效。

2. 课堂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分为课前与课上两部分

(1) 课前2分钟。

将精心编制的预教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说是预教学案, 有个“预”字, 但因为规定不允许布置作业包括预习作业, 所以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并不指望学生真正能预习, 仅仅是为第二天上课前节约出2分钟时间而已!因此在开学初第一节复习课上就必须和学生约法三章:如无特殊情况物理课一律提前2分钟进班 (我校上课前有2分钟预备时间) 。利用这2分钟时间要求学生通读预教学案, 重点是阅读预教学案上的知识体系或知识框架。

(2) 课堂45分钟。

我们把整个课堂45分钟分成ABCDE五大块, 其中ABCD时长均为10分钟左右, E时长5分钟左右, 这五大块的具体内容及操作流程如下。

(1) “读”“背”概念:这段时间安排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读背基本概念。要让学生读背概念真正落到实处并有较高的效益, 关键有两点:一是预教学案编制一定要到位, 特别是概念的内涵及理解应用中的易错点要全面翔实;二是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即认为物理学习只需要做题, 强调的是理解, 无需背记更不需要读物理的错误认识;三是让学生尝到读背物理概念的甜头, 以此激发学生读背物理概念的兴趣与热情。

(2) 检测讨论:这段时间分两段, 每段时长各5分钟左右。第一段检测:在学生读背物理概念的基础上, 下发准备好的基础概念检测试题。基础概念检测必须注重如下两点:一是难度不能太大, 二是考查内容必须是学生读背的这部分内容, 确保学生通过读背能有较好的成绩, 从而提高学生读背物理概念的兴趣与热情。第二阶段讨论:一是讨论基础概念检测试题上的相关内容并在讨论中纠正错误的概念;二是讨论相关概念理解应用中的易错点是否理解到位, 并总结出哪些概念及易错点还需要教师讲解, 哪些还需要通过练习再加强等。

(3) 授业解惑:这段时间是绝大多数教师最擅长的部分, 具体内容就是解决学生概念掌握中存在的疑惑。至于讲解的方法那可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这里就不再多说。只是强调一点, 那就是一定要灵活机动, 做到对症下药!

(4) 当堂检测:下发强化概念检测试题, 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精心准备的检测试题。这部分内容同样也是绝大多数教师驾轻就熟的步子, 无须多述, 同样需要强调一点, 那就是试题的“精”“准”!另外在这个时间段内教师要巡回检查, 以掌握学生完成的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为最后的点评做好准备。

(5) 反馈点评:学生完成强化概念检测题后, 教师当堂公布检测答案, 学生自检反思。教师根据巡视检查掌握的学生完成情况, 有重点的点评其中错误率较高题及典型题,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也可对某些题目进行适当的变换、拓展和延伸, 要求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自愿完成。

三、对该模式的调查反馈与反思总结

1. 调查反馈

实施该模式后我们对部分班级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学生反馈的意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条:其一, 学生普遍反映对这种复习模式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这个适应过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观念上的更新, 学习物理居然还需要读背感到有点不可理解!二是习惯上的改变, 从被动的听、记、练到主动学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学生一旦适应后会感觉良好, 当然不同的学生适应时间长短不一样;其二, 感觉到课堂最后一部分反馈点评时间太短, 教师讲解太快, 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其三, 部分题的拓展延伸效率不高 (主要是临近下课, 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 同时对拓展内容来不及记下, 建议教师把这部分内容印发给学生。

2. 反思总结

实施该模式两年来, 除了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外, 教研组成员也认真进行了反思, 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如下三条。

首先是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表面上看教师的周课时数减少, 课后无作业可批, 似乎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但事实上采用这种模式对教师的备课要求非常高, 工作量只增不减!一是必须精心准备四份材料并印发给学生 (预教学案、两份检测及根据学生的意见增加的检测题的拓展) , 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二是必须充分做好备学生,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情况怎样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完成上述四份材料的前提与基础;三是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可能提出的新问题, 尽量避免课堂上挂黑板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该模式符合新课程要求,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一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学习方式, 整个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与教师讲解时间的比例大约为2∶1左右;二是体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篇9:高三生物概念的有效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06-02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概念的复习尤为重要,因为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生物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要借助生物概念才能进行正确、简洁的表述。现在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容易遗忘。高中的生物概念多,学生理解和识记起来比较困难,在复习中往往是丢三落四。2??容易混淆。有些生物概念十分相似,且概念之间联系紧密,难以区分,例如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极核和极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这些概念就比较容易混淆。3??理解困难。生物概念多数都比较抽象,较难理解,例如多倍体和二倍体、细胞周期、染色质和染色体等。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高三生物概念复习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结合“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校本研究,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物学的概念、核心概念和教学的有效性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反映。而生物学概念则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生物学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的反映。生物学概念作为生物学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构成学生学习内容的基本“骨架”,是生物学知识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核心概念是这个“骨架”中的支点,是生物学知识的主干,是构成各个知识系统的关键和分析各类生物学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北师大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标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因此,生物学核心概念是教师和学生对生物学核心问题(生命实质问题)本质的认识,具有统领具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的作用。

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它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考量,即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花费的时间少则效率高。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它具体表现为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体验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学生产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二、正确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

1??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对象的范围,是概念反映对象的总和。如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其中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涉及概念的内涵;而所有的蛋白质和RNA并不都是酶,这涉及概念的外延。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建立概念体系,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2??明确概念的要点

在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概念的要点,这是概念复习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如在“酶”的概念中,“活细胞产生”“具有催化作用”“有机物”是该概念的三个要点。又如在“内环境”这一概念中,要抓住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这一要点;在“单倍体”这一概念中,要抓住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这一要点。只有明确要点,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概念。

三、用类比法区分相近及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

1??雷同式类比

生物学概念中有许多是非常相近、容易理解错误和混淆的,如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染色质和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细胞液与细胞内液、极核与极体等。这些概念极为相似,都有一定的雷同性,可以采用“雷同式类比”来区分。通常以表格、图解分析、结构示意图对比等方式将这些概念进行比较,明显突出它们的异同,学生印象就会深刻,就不易混淆。

如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区别:

2??对立式类比

有些概念差异很大,特别是在含义上彼此对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等。对这些概念可以采用“对立式类比”,用列表比较对比项,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四、用概念图构建概念知识网络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的,但概念图这一概念的确定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概念图作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根据概念、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串联成核心知识导图。它主要适用于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主次地位、从属关系,形成知识网络。概念图是复习中最简单适用的整合知识的方法之一。

概念图制作的一般步骤:

1??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2??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具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前面,其余概念按包容性往下依次排放。

3??用连接线把不同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注明概念间的关系。

4??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的交叉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例如,在复习免疫系统时,可以指导学生绘制特异性免疫中有关概念的概念图,如下图:

在复习课中,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在复习生物知识时,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使原来零乱、模糊的概念系统化、清晰化,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与创新等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采用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完成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等方式构建概念图,从而提高生物概念复习的有效性。

五、强化训练,巩固运用

生物学概念复习的最终目标是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精选和编制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复习“生长素”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又如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让学生做练习:将生长状态一致的同一品种玉米植株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培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淀粉积累;乙组培养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检测到淀粉。乙组未检测到淀粉的原因是( )

A??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B??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淀粉的积累

C??维管束鞘细胞没有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

D??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只有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掌握和巩固概念。

“教有良法”,“教无定法”。高三生物概念的复习应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通过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模糊的概念清晰化、缺陷的知识完整化、杂乱的知识条理化、孤立的知识网络化,从而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结构。只有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科学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概念,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上一篇:巨源镇作风整顿工作报告下一篇:箱变基础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