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档案的概念

2024-04-14

科技档案的概念(共8篇)

篇1:科技档案的概念

声像档案的概念和特点

(一)声像档案的概念

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开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信息的特殊载体,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

声像档案的开成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形成,在过程和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源于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但声像档案与纸质载体档案的根本区别在于声像档案是以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特殊载体构成的,因此它的功能、处理程序有着特殊性。声像档案除载体特殊外,还必须以文字说明为补充,它是图文并茂、音像并行的有独到特色的历史记录。

(二)声像档案的特点

声像档案相对于纸质载体档案而言,有着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1.直接的形象性

声像档案记录的是社会发展中人们活动的声音和图像,因此反映的客观事物直观形象,活灵活现。如半个世纪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历史影片、历史照片和历史录音,把当时伟人的声音和形象、当晨天安门广场的环境、气氛如实地反映和再现,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和真实客观的感受,这是纸质档案所不能解决和替代的。可以说声像档案进一步凸显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2.收集、保管的特殊性

声像档案难以区别档案的原件和复制件。如一盘重要的录音磁带,母带和复制转录带仅从外观及效果上很难区别。又如区别照片档案中原版底片和制作精良的翻版底片,有时也很困难。这给声像档案的收集和保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由于声像档案是由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构成的,它与纸质载体材料所要求的保管条件有很大的区别。声像档案的保管条件的好坏与其“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加强声像档案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增强声像材料的耐久性,延长其“寿命”。

3.是其他载体档案的必要补充

声像档案的产生和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纸质载体的档案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是对历史的相互印证。如重要的会议、重要的活动或重要的工程等,要产生文字记录、科技图纸等,同时还产生了照片、录音磁带、录像磁带等。它们以不同形式记录历史,相互印证。了解声像档案这一特点的意义是:声像档案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对其进行整理时,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持好它们之间的联系。

篇2:科技档案的概念

健康档案的基本概念

健康档案的基本概念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健康档案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个人和健康管理需要的信息资源。

健康档案的概念模型

通过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时序性来反映健康档案的三维解构模型。

*第一维: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包括婴儿期(0~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20岁)、青年期(21~45岁)、中年期(46~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保健人群往往分为:儿童、青少年、妇女、中年和老年。

*第二维:主要健康问题。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所面临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不尽相同。确定不同生命阶段主要健康问题及其优先领域,反映了居民实际的健康需要,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专家咨询和文献计量法遴选出不同生命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

*第三维: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针对特定的健康问题所开展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各种干预措施和卫生服务活动,反映了居民健康需求满足程度和连续性卫生服务利用。

健康档案的信息来源

要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个人和健康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信息来源,明确信息从哪里来,怎么来是建立健康档案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健康档案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三种:

1、健康调查记录:社区开展的定期、不定期开展健康询问调查记录,个人上网对有关问题的填写;

2、健康体检记录:各类人群参加定期、不定期健康体检的记录;

3、医疗卫生服务的各种表单记录:如出生医学证明书、儿童计划免疫卡等。

篇3:论强化科技档案概念

关键词:不可淡化,科技档案,概念

我国的科技档案事业在不断发展, 不断前进, 但是, 近几年兴起一股淡化论, 我国的科技档案事业发展形势堪忧, 这种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现象危害是非常大的, 科技档案事业的意义占据着主要位置。我国科技档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不可抹杀, 更不能忽略,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才能继续前行。

1 我国科技档案概念发展现状

近年来, 淡化科技档案概念的文章不断被发表, 虽然这一重大学术动态权威人士还没有发表评论, 但是这股淡化风很早就开始出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科技档案专业、南京大学创建科技档案双学士、70年代末期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创建科技档案系, 但是这些科技档案专业在90年代后期逐渐消失, 不断被撤销。2003级档案学专业教育计划撤销了科技档案管理专门学科, 这就意味着在世界上唯一的档案学府中的科技档案专业不再存在, 这样的结果让人心痛。这不仅仅撼动着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基础, 在科技档案淡化论与科技档案专业被取消这两者的结合效应下, 将会导致档案学领域不再存在科技档案学, 或者在科技档案工作领域中不再存在科技档案工作, 这对于我国的科技档案事业是致命的打击。

2 影响我国科技档案发展的原因

2.1 盲目学习西方

与西方国家先比, 尤其是美国, 这些国家没有科技档案或者科技档案工作的概念, 但是在事实上, 西方国家存在实际意义上的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以美国为例, 虽然在美国, 政府的四大科技报告都是以科技资料的形式展现, 但在实际上属于集中和统一管理的科技档案, 不论在内容还是在管理上都在科技档案的范畴。另外, 美国的科技档案还大量存在于企业档案, 只是不称之为科技档案, 而是统一称之为企业档案或者新技术档案。美国的科技档案工作是在科技文件资料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所以重视交流并与情报交流形结合。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是在科技文文件记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更加重视归档以及保存。如此看来, 美国存在科技档案工作。我国科技档案界一些人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而出现淡化科技档案概念的风气。

2.2 档案学管理人员的理工科基础知识欠缺

由于我国科技档案学是建立在普通档案学基础上的, 并且科技档案学带有自身的特点, 与普通档案学专业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 普通档案工作很难满足科技档案工作, 许多普通档案学家很难从事科技档案学研究, 另外, 档案学专业的人才都来自普通档案学, 这些人所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普通档案学。从事普通档案学研究的人对科技档案工作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更是导致了对科技档案研究工作的减弱。

2.3 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结合差

科技档案学在档案学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要通过大范围的实践才能掌握科技档案学。一方面, 档案学研究的发展基础是依靠高校, 高校的教师、教授缺少实践知识, 例如, 科研、生产、建设方面的实践, 这就使得理论研究和实践向脱节。另一方面, 科技档案人员忙于实际工作中, 很少有培训、经验交流的机会, 例如, 调查访问、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很难在理论上形成研究力。这就使得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双向脱节, 结合差, 成为影响我国的科技档案学研究发展淡化的一大主要因素。

2.4 企业档案概念影响科技档案的发展

企业档案属于社会档案, 是一个综合概念, 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科技档案, 一部分是文书档案。虽然档案界出现对企业档案管理理解的不同版本, 但是还是要重视科技档案学的研究, 并不能说企业档案管理就是科技档案管理学, 代替了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实际价值。

3 发展我国科技档案事业的措施

3.1 重新审视党和国家的指示与文件

要想真正促进我国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重新审视党和国家有关科技档案工作的文件与指示是非常必要的。自195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期, 党中央和国务院下发有关科技档案研究的文件多达11个, 文化大革命之后, 又大范围的召开了有关科技档案工作的会议, 颁布了《科学技术工作条例》, 并且国务院也转发了会议的报告。这些文件和会议, 在法律意义上肯定了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策略。这些科学理论足以在更高层次指导科技档案工作, 这需要科技档案工作者重新学习, 深层次了解, 用这些指示和文件重新武装我们的思想观念。

3.2 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促进科技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培养专业人才。1980年《关于国家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 希望党中央、省、自治区可以在大专院校设立科技档案系, 或者在各个省、自治区设立中等档案专业学校, 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一方面, 从理工科大学生中培养科技档案人才是培养科技档案人才的另一有效途径。例如, 根据统计, 我国有10万左右的科技档案人员,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超过50%, 培养科技档案专门人才应该着重考虑研究生, 并且是理工科生或者是专门从事科技档案学工作的本科生。另一方面, 培养科技档案工作的专业人才, 提高科技档案学的教材质量是一项基本条件。另外, 适当选印一些参考文献, 引进具有新的创意、独到见解的文章编印进去。

3.3 增加调查研究的力度

实践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科技档案工作者所能感悟的也只是一部分知识, 要由点到面的系统研究科技档案学必须通过调查研究。不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 例如, 教师、教授, 还是从事实际工作的工作者, 例如, 高工、档案馆人员都严进行调查研究。例如, 从事科技档案研究的教授深入到三峡工程档案管理部访问、调查, 聚会真正体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的特点, 激发新思想。只有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科技档案工作人员才跟上时代的发展, 成为促进科技档案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3.4 提高交流功能

与美国相比, 我国在科技档案交流方面是欠缺的, 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科技档案分为成果性和记录性, 不能因为科技档案被纳入档案的概念之下而弱化了科技档案的成果性, 科技档案工作只关注文书档案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与相关单位进行交流, 更大范围的发挥科技档案成果性以及资料性的作用, 并做好保密工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科技档案概念没有理由, 也不可以淡化, 我国已经发展起来的科技档案事业决不能倒退, 更不能取消, 只有进行改革, 并不断创新, 才能健康发展。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档案工作的方针, 提高对科技档案教育的标准, 举办有关科技档案概念的学术活动, 促进科技档案概念的深化。

参考文献

[1]霍振礼.科技档案概念应不能淡化[J].中国档案, 2005, (05) :29-30.

[2]霍振礼.也从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的关系谈起——没有理由淡化科技档案概念[J].档案学通讯, 2005, (04) :24-27.

[3]霍振礼, 鲁梅君, 乔永芝.不可淡化我国的科技档案概念和科技档案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设, 2005, (01) :11-14.

[4]霍振礼, 尹建.科技档案概念不能淡化专业教育亟待加强[J].浙江档案, 2006, (01) :21-22.

[5]霍振礼, 尹建, 袁向阳.科技档案的淡化现象及其社会根源[J].陕西档案, 2008, (01) :9-14.

篇4:体制外档案资源的概念界定

关键词:体制;档案管理体制;体制外档案资源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reviews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archive resources outside the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Then makes my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ion.Finally,compares the conception with other similar conception,such as folk archive resources,social archive resources,private archives.

Keywords:System;Archives management system; Archive resources outside the system

人们选择词语,然后赋予它某些意义,并通过它来推动人类认识上的进步。“体制外档案资源”这一概念,始于笔者对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管理档案的兴趣,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这一部分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二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档案馆与上述单位应当在档案的利用方面互相协作”。这些文化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保管有档案资源,它们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构成,属于国有档案资源,但不在档案管理体制之内。研究始于问题,档案资源管理是否也存在基于体制的内外差别?所谓“没有界定,就没有管理”,体制外档案资源这一概念该如何界定?

1 国内外关于体制外档案资源的概念界定

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不同,档案管理体制就会存在着较大差异,档案资源分类和建设也会有概念、语义和文化上的差异。通常,国外从产权角度将档案划分为公共档案和私人档案;国内按照所有权的归属,将档案分为国有档案和非国有档案(有人也称之为“社会档案资源”)。以体制内档案资源和体制外档案资源划分档案资源范围类别,在国内外还是有人提出的。

2011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档案工作者欧洲委员会(EBNA)上,克罗地亚国家档案馆馆长Lemic Vlatka在其会议报告文章中提到,克罗地亚档案服务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State archives(国家档案馆)、Archival service management(档案服务管理)、Archives “outside state archives network”(国家档案馆网之外的档案馆)和Archival records creators and owners(档案记录的形成者和所有者)……克罗地亚提供档案服务的主要有国家档案馆,其他保存有档案材料的遗产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件中心,等等,这些遗产机构中保存的档案材料可以看做是“archives outside state archives system”(国家档案系统之外的档案,即体制外档案),档案记录的形成者和所有者,档案服务管理。[1]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位克罗地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将图书馆、博物馆此类文化机构所保存的档案称为“体制外档案”。在2011年的这次会议上有人也提到,档案馆必须面对文化领域其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在资金和威信方面的竞争[2],除此之外,档案馆还必须面对其他文化事业机构在档案资源方面的竞争。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关注和收集那些政府档案馆之外的档案藏品,创立了名为“Archives Outside”的网站:一是丰富新南威尔士州的档案藏品内容;二是提供关于专题的信息和档案保存和管理的资源。[3]网站没有命名为private archives或是folk archives,而是“Archives outside”,肯定是关注到了某些档案资源。我们猜测是不是那些图书馆、博物馆保管的档案,或者是流失海外的档案,等等。通过网站这样一种新形式来建立体制外档案资源的汇集和提供利用,可以是物理汇集,也可以是逻辑汇集;可以由政府出资,或是承包给企业组织,或是民间公益建设,确实是当下有效且有优势的管理方式。

国内关于体制外档案资源的研究,能够搜索和阅读到的文章只有三篇,恰好这三篇可以反映这一概念所可能涉及的研究内容和争议内容。张亚玲2008年发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档案资源的建设——试析“体制外”档案资源及相关的公共服务》。作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体制外档案资源。“体制外档案资源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的,一方面,是指非计划体制,如,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以外的组织、单位和个人;另一方面,是指非传统管理体制,如,构成上下级或业务管理关系的部门、机构、民间协会、中介组织,等等。”[4]此文给出的体制外档案资源概念,从政治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角度划分体制内外,虽然大致给出了一个体制内外的分别,但是不够准确,忽略了档案管理体制这一基本视阈。

潘玉民教授2011年发表的《论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作者从法律维度对国家档案资源进行界定,是指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成;其形成主体范围:“泛指在我国境内的一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既包括国家的,也包括非国家的;既包括体制内的,也包括体制外的;既包括历史的,也包括现实的,还包括将来的。”[5]文章从形成主体将档案资源划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可以说是当下对“体制内外”非常普遍的理解。从形成主体划分体制内外档案资源,不免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尴尬,与国有和非国有档案资源重合,是没有创新意义的。

尹雪梅2011年发表的《论“城市记忆工程”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推进》。作者认为,档案资源建设的“体制”主要是指我国档案资源的归档范围。对档案资源体系来说,归档范围是第一道关,它把许多文件材料排斥在机关档案资源体系之外,而进馆范围则是第二道关,它把许多机关档案排斥在档案馆之外,也就是排斥在国家永久性档案资源体系之外。因此,在档案资源建设中,我们要避免有价值的档案资源遗漏在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之外,有必要关注除国家政治性记忆主体之外的社会力量形成的历史记录,尤其是社会精英们的记忆主体和来自草根社会的普通民众的记忆主体形成的历史记录。通过这种“体制内”与“体制外”档案资源的平衡,最终达到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平衡。[6]文章将归档范围作为体制内外分别的标准,排斥在国家档案馆保存范围之外的档案视为体制外档案,与本文的概念很相近。细微差别在于一个“主动与被动”的思维。以归档范围为界,是档案机构主动构建了体制外档案资源。本文强调的“不属于国家档案馆网体系之内的档案视为体制外档案”,包括一些被动行为,那些因为历史原因而保存在其他机构或国家的档案资源不是档案馆自愿的。

2 体制外档案资源的概念界定之我见

从纯粹逻辑或哲学的观点来看,两个观念之间总是存在有一种辩证式的紧张关系。例如,如果我思考“存在”这个概念,我势必需要引进“不存在”这个相反的概念。那么,我们讨论体制外档案资源,必然需要引入体制内档案资源这一相对概念。在档案学研究视阈内,体制内外是指档案管理体制内外,表现为档案管理体制在档案资源管理方面的权力运行状况,即档案馆网体系。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全部档案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集中管理;全国档案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统一、分级、分专业进行管理;实行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7]体现在档案资源管理上,就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档案馆(室),集中统一地、分级分专业地管理全国、本地区、本系统的档案资源,形成有层次、有专业的国家档案馆网体系(也包括一些档案室,这里都包括在档案馆网体系之内)。那么,我们就可以如此界定:体制内档案资源是受我国各项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控制下的、保存在国家档案馆网体系之内的档案资源;也可以称之为“档案馆资源”。与体制内档案资源相对应的:凡是不在国家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管理的档案,都是体制外档案资源。体制外档案资源大体有三部分:第一是私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个体或家庭(家族)形成和所有的档案,即由私人保管的档案;第二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非档案的文化机构保管的档案;第三是我国流失海外的档案,即其他国家保管的我国档案。

体制内档案资源和体制外档案资源,均是一种范畴概念。那些没有进入档案馆网体系之内的有价值的档案,将它们划归为体制外,视为各自独立而又统一的整体;在档案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存在适当分离的情况下,从档案资源的管理权来界定体制外档案资源,一旦体制外档案通过某种途径进入档案馆管理,它们就是体制内档案,这之中管理权变了,而所有权可以变,也可以不变。由监察部、人社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所称的档案,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不属于国家所有但保存在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该《规定》照顾了档案两权分离的现实状况,与本文的划分标准是一致的。我们则更多地想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关注处于自在状态的有价值的体制外档案资源。

3 相近概念的界定比较

体制外档案资源是在国家档案资源理论、社会档案资源观、民间档案资源、私人档案等诸多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认识和阐释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相近的概念的关系进行比较界定,理顺本文的核心概念。第一,体制外档案资源与体制内档案资源共同构成我国的档案资源体系,体制外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关于社会档案资源,赵爱国提出“由社会组织、家族家庭或公民个体形成、所有并管理,区别于国家档案资源,倾向于公民个体个性化档案服务的新型档案资源”。[8]陈辉认为“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是与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由非公部门和公民个体或家庭、家族形成并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是个所有权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归国家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9]两位作者将“国家”与“社会”置于对立的范畴,即取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现代语义学上的国家有三种指向:其一是领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y),其二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Nation),其三是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10]),而国内讨论国家档案资源的概念时,多将其翻译为“National archives resource”,如此一看,国家和社会在此语境下不是对立的概念,社会档案资源应该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些档案资源也确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档案资源。而在西方政治学对“国家”与“社会”的比较分析中,通常把国家作为与社会对立的范畴,解释为:国家有主权,专指公共领域;社会没有主权,专指私人领域。[11]如此,西方档案界以公共档案和私人档案共同构成国家(民族)档案资源也就可以理解。因此,看两位作者对社会档案资源的界定,赵爱国提出的是“……形成、所有并管理”,陈辉提出的是“……形成并所有”,从两者的定义来看,社会档案资源与体制外档案资源是有交叉内容的,但不存在完全包含。

第三,关于民间档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钢认为:只要没有进入官方档案系统而散存于官方档案之外的历史文献,大体都可以算作民间档案;孙秀娟将民间收藏档案定义为:民间平头百姓收藏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一定价值、并具有档案内涵特征的各种原始记录材料;惠明对民间档案定位是:许多档案散存在人民群众手中,相对于公共档案馆保存的官方档案,散失在人民群众手中的档案;王沛郁认为:民间档案是指人民群众在其生活交往中形成的各种文件。[12]关于“民间档案”的概念大体如此。可以发现,民间档案是与国家档案馆系统管理的档案相对应的,专指人民群众形成或合法藏有的档案,属于体制外档案资源的重要内容。

第四,关于私人档案,学术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私人档案也称为私有档案,或统称为非公有档案。它应该包括所有非公有性质的机关、团体、组织、企业以及家庭(家族)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或通过合法途径所获得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记录;从狭义上说,私人档案仅指个人在私人活动中形成的或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记录”。[13]私人档案的狭义定义与民间档案的范围比较相似,私人档案的广义定义与陈辉所定义的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比较相似。私人保管的档案应该是体制外档案资源的主要内容。

从以上概念最有代表性的解释中,可以发现,体制外档案资源的内涵包括了民间档案和私人档案,与社会档案资源有重合内容,是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部分,与体制内档案资源相对应。体制外档案资源特别界定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非档案机构保管的档案,是充分尊重各文化事业机构对所保管的珍贵历史档案的各项权利,体现档案事业的法律精神和人文关怀;将我国流失海外的珍贵档案划归体制外档案资源表达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使这些档案回归的无奈,以及各国必须承认这些散失海外的珍贵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体系的一部分。

*本文受上海大学图情档学科建设与培育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Lemic Vlatka.“Building of integrated national archival network in Croatia:connecting administration,archives and public in practice”.

[2]EBNA.Proceedings of the XXXIII EBNA conference.[CP/DK].Budapest,2011.

[3]http://archivesoutside.records.nsw.gov.au/

[4]张亚玲.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档案资源的建设——试析“体制外”档案资源及相关的公共服务[J]. 行政与法,2008(9):71~72.

[5]潘玉民.论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J]. 北京档案, 2011(1):17~20.

[6]尹雪梅,丁华东.论“城市记忆工程”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推进[J].浙江档案,2011(3):16.

[7]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30~131.

[8]赵爱国,任文娜.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档案资源的结构与服务体系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1(6):74.

[9]陈辉.基于市民社会视角的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对策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5):37~40.

[10][11]梁丽萍.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2.

[12]袁玮.关于民间档案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J].山西档案,2011(1):26~28.

[13]马从敏.私有档案的概念界定[J].档案管理,2006(2):37~39.

篇5:科技地产概念(写写帮推荐)

科技地产是以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为客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房地产开发为手段,通过专业化运营为其提供研发载体和产业服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一种新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科技”是服务对象,“地产”是支撑平台。这是一种复合型的业务,有8项内涵:一是科技地产是工业地产的高阶阶段;二是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三是以成长型和创新型企业为客户群;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五是以房地产开发为手段;六是以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为前提;七是以产业发展要素整合为服务特色;八是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利益诉求均衡为目的。

目前国内高新区的开发一般有4种类型:政府主导型、大企业集团自建基地型、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型以及纯市场化企业开发型。我们现在做的是最后一类,即从政府手中购置土地,再按照当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产业定位、园区规划以及物业租售乃至最后物业资产的管理、变现等,利用市场化手段,满足政府对园区开发建设的诉求,实现政府、开发商和入驻企业三方利益的平衡。

目前的科技地产业务包括了科技园区和科技新城两种产品类型,科技园区的代表有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等;科技新城则是一个以产业为导向的微型城市,围绕一个产业集聚区,配套商务、住宅等设施,使其中的居住人员能够实现职、住、娱一体化。

篇6:科技档案的概念

科技档案中科技信息储存与传递的价值

科技档案作为科技情报、科技信息和科技资料的重要来源,在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档案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能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中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在经济建设中,利用科技档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科技挡案也是促进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作 者:李湘春 LI Xiang-chun  作者单位:湖南电视台,湖南,长沙,410003 刊 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30(3) 分类号:G275.3 关键词:科技档案   信息储存   信息传递  

篇7:科技档案的概念

一、概念性规划

目标定位

规划突出科技与品质两大主题,聚焦科技创新建设“科技新区”,围绕青山湖打造“品质新城”。

新的产业体系

规划重点强化研发,突出创业孵化;强化服务,突出成果转化;强化引领,突出制造联动。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和生命健康产业,建构研发、转化、制造三者联动的产业体系,形成“三区多谷”的产业空间布局。

新的生活方式

为吸引高端人才,汇聚高端产业,规划

(1)多元居住

提供多元化的居住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居住需求。

(2)低碳生活

建立快速公交、城市公交和旅游公交相互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搭建步行与自行车两套慢行交通系统,体现低碳健康的出行理念。

(3)个性消费

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元的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的消费场所,满足不同层级的消费需求。

(4)和谐共生

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态安全格局和魅力多彩的景观体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三城、四廊多园”的区域空间结构。

一心:环湖筑心,突出青山湖

滨湖现代服务区集聚总部经济、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等综合功能,滨湖高尚低密度居住区体现高品质居住。环湖运动休闲区打造面向区域的生命科学谷和都市康体疗养胜地。滨湖生态山林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构成科技城的生态屏障。

同时,通过环湖道路的建设、环湖景观的塑造,将青山湖打造成为科技城品质生活之心。三城:倚水兴城,突出科技城

规划通过空间与功能上的整合,打造高新产业城、宜居生活城和创新科技城,实现研发-产业-服务的功能互动,科技城为产业城提供智力支持,产业城为科技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产业环境并反哺科技城的成长,生活城则为科技城和产业城的发展提供服务。

四廊:串谷塑廊,突出创意谷

规划依托山谷地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打造高端研发链和科技创意岛,使其成为青山湖科技城未来拓展的战略性区域。

多园:青山衬城,突出生态安全

规划通过划定生态边界,控制生态廊道,打造大山为屏、团山为园的生态格局。至此,形成湖光山色、宜居生态、科技承载和文化魅力的科技城空间形态。

二城市设计

规划建立创新科技城“一轴、三心、五区”的功能结构。

一轴:十里科技长廊

是科技城的空间和功能脊梁,由研发区、研发中心、创意工坊、SOHO区、转化中心、滨河绿带和城市中心组成功能序列,凸显科技内涵,体现创新实力。

三心:突出研发孵化、成果转化、城市服务等三大功能的互动发展,其中:

(1)研发中心

结合16家科研院所的入驻,建设以研发孵化和综合服务为主的研发中心,为科技城的首期发展及科研服务提供支撑。

(2)转化中心

转化中心包括科技成果展示与发布、产权交易与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与公共会展、酒店与公寓等功能,承担科研成果向市场化转化的桥梁纽带作用。

(3)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依托轨道站点,建设功能复合多元的服务综合体,布局商务办公、酒店、公寓、大型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

五区:是科技城的主体功能区,其中,(1)人才培训区

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推动人才服务、教育培训等机构的集聚发展。

(2)科技研发区

以科技长廊为骨架拓展街区型研发,以水为脉组织四条园区型研发带,围绕水库形成五个研发服务核。

(3)转化服务区

体现功能混合多元的建设理念,承担科技研发和城市服务区块之间的衔接作用,形成产品中试、商务居住、创意工坊等功能集聚,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综合性服务支持。

(4)城市服务区

依托轻轨5号线和城市中心,打造多元混合和配套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

(5)生活居住区

规划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居住选择,配置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高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

建筑形态

青山湖科技城的建筑空间体现依山就势,大疏大密的布局原则。建筑风格力求融入吴越文化,凸显地域特色,并注重科技与现代风格的结合。

篇8:科技档案的概念

一、“卷”改“件”原则适用于科技档案

有学者给出结论:《规则》只适用于文书档案, 不适用于其他专业、专门档案 (如诉讼、地籍等专业档案, 科技、会计等专门档案) 的整理[1]。这个结论具有代表性, 有关资料表明, 《规则》的传统解读者几乎异口同声, 且以为其依据就是《规则》的适用范围。

但是, 我国科技档案界的专业人士并未因此放弃科技档案工作的改革。自《规则》颁布以来, 他们对《规则》能否适用于科技档案整理, 展开了广泛的研讨和大胆的应用实践。从高校到企事业单位, 科技档案整理积极尝试“卷”改“件”效果显著。庄重指出, 《规则》也适用于科技档案管理[2];将《规则》给档案工作带来的简化工作程序与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推进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与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优越性扩大到科技档案和其他专门档案, 实现立档单位全宗内各门类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统一, 推进立档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科技档案能否实现“卷”改“件”, 人们对此忌讳莫深[4]。可见, 推行科技档案整理的改革, 需要反复研究和不断实践, 最根本的还是对科技工作的深入了解和对科技档案工作的潜心探索。无论如何, 经过科技档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规则》适用于科技档案整理在国内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根据海洋科技档案整理的应用实践与技术探索, 对《规则》带来的科技档案工作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 淡化卷的概念, 推行件的操作, 是可行的。

二、推广“卷”改“件”的关键问题

作为归档文件整理的一次历史性改革, “卷”改“件”这种新的整理方式, 带来的不仅是操作方式上的一次变化, 在一定意义上更是一次观念上的突破。

1.推广“卷”改“件”, 顺应信息时代潮流。《规则》取消“卷”代之以“件”, 成为文书档案整理的关键性操作, 使文书档案脱离了案卷级与文件级两级整理, 而直接进入文件级单级整理, 从而减轻了档案工作负荷, 其目的是“强化收集, 简化整理, 细化检索, 深化利用”, 这也成为档案文件级整理的宗旨, 甚至于成为档案工作的宗旨。要充分体现和挖掘档案的价值, 说千道万, 根本在于利用。应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的信息技术的涌现, 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为档案利用和档案增值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规则》把档案工作的重心向收集与利用环节偏移, 而在整理环节搭建了信息技术应用平台, 突破了案卷级整理的传统藩篱, 为直接用电脑来解决人脑对大批量文件记忆与检索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因此, 没有必要再通过便于人工记忆的案卷来检索到所需的文件, 从而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摆脱传统观念和手工操作奠定了基础。

使《规则》的编制者和发布者始料不及的是, 在《规则》颁布后, 科技档案界的专业人士就积极将《规则》的精髓———“卷”改“件”引入科技档案整理, 并为之推广利用苦心钻研, 大胆实践, 继而为应用成果盛吟捧唱, 推波助澜。我们注意到, 为什么编制者强调《规则》仅适用于文书档案而非全部档案的归档整理, 难道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的整理方法就是那么格格不入?在“卷”改“件”上没有共性吗?其实不然, 就其原因, 主要有二:一是传统观念的“惯性”使然, 二是对科技档案心中无数所致。思想观念问题, 通过实践成果和疏导可以得到解决, 但要熟知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管理, 则要困难得多。实行“卷”改“件”, 推行件的操作, 正在成为科技档案整理的方向, 因为它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2.推广“卷”改“件”, 适应海洋档案事业发展。“十五”以来, 我国海洋档案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尤其表现在首次大规模历史档案进馆, 海洋专项档案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海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利用三个方面, 这三项工作都与《规则》的应用有关。首先, 历史档案进馆工作和海洋专项档案建设中, 遇到大批量的归档文件需要突击整理, 整理中因为大批量归档文件的分类、排序对于人工来说相当困难, 而利用电脑代替人脑进行文件级分类、排序成为必然选择。其次, 海洋档案信息化开发利用, 需要建立更多的检索途径和检索点, 尽可能多地将文件的潜在信息提取出来, 以便更好地挖掘档案信息价值。显然, 一步到位进入文件级信息层面, 也是海洋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使然。第三, 在国家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以来, 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利用档案资料的需求大增, 几乎所有利用者都对要查阅的文件内容感兴趣, 而对检索目标在何案卷漠然。第四, 档案利用者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也是档案产生者, 以案卷为保管单位及其案卷级整理方便保管而多于利用, 方便了档案人员, 增加了档案产生者的立卷负担, 特别是立卷程序繁杂, 不易操作, 质量把握不准, 不利于科技工作者档案行为的良性发展。

3.科技档案应用《规则》, 关键在件的操作。《规则》规定的归档文件整理原则是:“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 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区分不同价值, 便于保管和利用。”我们知道, 科技档案相对文书档案而言, 具有专业性、成套性、现实性等特点[5], 那么, 我们要将《规则》的精要应用于科技档案整理, 既应保持科技档案的这些特性, 又应符合上述整理原则。其实, 二者并不矛盾。如果科技档案整理能够做到“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 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区分不同价值”, 保持其“专业性、成套性、现实性”就会迎刃而解, 而且, 这些仅为手段而已, 根本目的是“便于保管和利用”。“便于保管利用”是“归档文件整理最基本的原则, 也是检验归档文件整理方法实用性的唯一标准”[6], 要达此目的, 件的定义具体化和件的操作至关重要。

我们的做法是:第一, 以同一工作的归档科研文件组成一个整理单元, 并按科研阶段和不同价值顺序排列, 保持了文件间的自然联系;第二, 正确理解《规则》“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的分件原则, 灵活处理科研工作中的图件、照片、电子件等特殊情况 (如图件一幅为一件;反映单一事件或事物一次性产生的一组照片为一件;以能独立有效使用的电子文件 (夹) 为一件, 数据库或软件文件夹为一件) ;第三, 件的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操作统一、有序。

4.科技档案应用《规则》, 难点之一在插件的处理。有人认为文件从产生到转化为档案或价值体现完结而被销毁之前, 一直处于现实执行效用的生命期或现行期[7]。根据这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科研文件的生命周期要比文书文件长得多。项目文件随着总结验收阶段结束而被整理归档, 一般认为归档后即为档案。可是, 海洋专项成果鉴定报奖和推广应用阶段尚未开始, 这两个阶段形成的文件与前三个阶段归档文件密切相关, 应该组成一体。鉴于归档前收集归档文件不够齐全, 难免有前三个阶段零星项目文件需要插入已整理归档的文件系统, 以保持项目文件的完整。针对这两种情况, “卷”改“件”之前, 需要插卷和插件, 而且插件是在特定案卷内操作, 件号的变动仅涉及一卷而已, 操作简单;“卷”改“件”之后, 件号是“大流水”式固定, 补充件如何插入和插件号如何编制成为新课题。

对于后两个阶段文件, 自然接续编制件号, 而对前三个阶段零星插入文件, 窃以为也可接续编制件号。尽管, 这种处理办法未能完全反映项目活动的阶段性, 但是毕竟数量不多, 就项目文件整体而言, 与大体无碍。如果零星插件数量较多, 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此影响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细化检索”时可以基本消除。诚然, 如果我们未能把应归档文件收集齐全, 工夫不下到归档文件的“齐全”与“完整”上, 而局限于插件方便, 对档案管理的收集与整理而言, 难免会本末倒置。这正是《规则》“简化整理”来“强化收集”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规则》立卷改革的实际意义。

三、推行“卷”改“件”仍需探索的问题

《规则》的“卷”改“件”, 不仅适用于文书档案, 也适用于科技档案。但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探索、澄清与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管理层面上, 需要研究“卷”改“件”后对科技档案的收集、检索、利用的影响, 对档案人员素质要求, 对项目实施立档单位科技文件形成质量和管理要求等。

2.在技术层面上, 件的定义和划分的发展观、分类方案建立文件间联系的模式优化、电子科技文件整理及其纸质文件互见、超幅面 (大于A4幅面) 纸质文件和图件的整理、海洋科研调查特殊记录件的划分与整理, 件的互见、标引、检索技术应用, 件对档案系统软件开发与更新的影响等。

3.在理论层面上, “卷”改“件”后是否会使科技档案的固有特性发生偏移或异化?在有人提出淡化科技档案概念的今天, “卷”改“件”是否会加速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文件级整理是否意味着国外的文件管理可以在我国适用?档案馆是否会因此而向文件中心转变等。

参考文献

[1]黄清平.推广执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若干问题[J].湖北档案, 2001 (6) .

[2]葛志媛.《规则》也适用于科技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 2004 (2) .

[3]黄金国.试析《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对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整理的适用性[J].档案与建设, 2006 (10) .

[4]韩秀成.高校科技档案卷改件的思考[J].科技档案, 2008 (2) .

[5]吴品才.科技档案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档案与建设, 1998 (12) .

[6]郭树银.归档文件整理工作指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母猫做绝育前后注意事项下一篇:2022共青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