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竞赛 文档

2024-04-19

五年级语文竞赛 文档(精选6篇)

篇1:五年级语文竞赛 文档

五年级语文能力竞赛

一、选择题。(每空1分,共36分)

1、“粤”“湘”是哪两座城市的简称()()。

A.南京B.广东C.浙江D湖南

2、端午节是农历5月5日,它是用来纪念我国伟大爱国诗人()

A.屈原B.李白C.司马迁

3、“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中“见”的意思是()

A看见B发现C同“现”。呈现,露出

4、浙江绍兴有位文学家,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

()

A、鲁迅 B、周恩来C、秋瑾

5、“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指的是()

A 贺知章B王维C杜甫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的是()

A春风B春夜C春雨D春草

7、张家界自然风光区位于我国的哪一个省份()

A 湖北B 江西C 湖南D 广东

8、被世界视为无价之宝的《蒙娜丽莎》这幅画的作者是()

A、莎士比亚 B、达芬奇 C、高尔基

9、《丑小鸭》中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

A白天鹅B黑天鹅C灰天鹅

10、《玻璃瓶里的妖怪》中,樵夫在儿子发现一只玻璃瓶在()

A一个小洞里B在大海中

11、下面各组词语中,表示人物神态的是()组。

A.全神贯注 垂头丧气 满不在乎 忍饥挨饿 B.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胆大妄为

安然无恙

C.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垂头丧气 面如土色D.全神贯注 迫在眉睫 提心吊胆

依依不舍

12、“三顾茅庐”这个词语故事中讲到相助的是()

A刘备请曹操B刘备请张飞C刘备请诸葛亮

13、指用力少,收获大,效率高的成语是()

A事半功倍B事倍功半

14“下雨,要带雨具。”这句话要填上关联词,下面几组关联词中,唯一不能用的是()组。

A.如果……就…… B.即使……也…… C.只要……就…… D.因为……

所以……

15、王子是靠()找到灰姑娘的。

A漂亮的衣服B帽子C水晶鞋

16、“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

A、格林童话B、安徒生童话C、伊索寓言

17、叶圣陶是()人A中国B美国C 丹麦D英国

18下列词语中只有()不是指真正地用眼睛看。A.俯视 B.环视 C.轻视 D.监视

19、被誉为“东方之珠”的是下列哪座城市()A.上海 B.南京 C.香港 D.澳门

20、()没有在《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中出现。A七个小矮人 B魔镜 C水晶

21、普洱茶产生于我国的()省。A广西B云南C四川 D贵州

22、《阿里巴巴》的故事选自()

A.《安徒生童话》B.《一千零一夜》C.《格林童话》D.《伊索寓言》

23、“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A、刘备B、诸葛亮C、司马光D、司马迁

24歇后语“张飞穿针”的后半部分是()

A各显神通B铁面无私C粗中有细

25、下列各组字全部由五画字组成的是()

A、尼成电弗B、凸央边弘C、凹冯存闪

26、“有益身心”中“益”的正确的解释是()A、增加B、好处C、更加

27、甲、乙、丙三人都说地上的水多,说得最形象的是()

A、甲:地上真湿B、乙:地上的水真多C、丙:哈哈,可以行船了

28、《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他在花果山的名字叫()

A、孙悟空B、齐天大圣C、孙行者D、美猴王

29、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

A.《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

B.《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C.《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D.《孽海花》《老残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

30、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A、驾车B、骑马C、奔跑D、飞行

31、人们为什么叫灰姑娘为“灰姑娘”,因为()。

A她身上沾满了灰,又脏又难看B她皮肤是灰色的C她姓灰,所以人们

叫她灰姑娘

32、下面四位来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

A、杜甫B、李白C、白居易D、陆游

33、新皇后最后一次想用()害死白雪公主。A毒酒B毒苹果C毒梳子

34、大熊猫最长的年龄()A、15年左右B、35年左右C、65年左右

35、为什么蛇的身体是冰凉的()

A、经常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B、不爱运动; C、蛇不是恒温动物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8分)

1、《赠花卿》的后两行诗句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升”这两句诗写错了。()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庐山。()

4、“老大徒伤悲”的“徒”字的意思是“白白的”。()

5、《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

6、《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7、电子邮件是通过电脑来发送的信件,发送速度特别快。()

8、现在全世界最通用的,用以表示一切数目的十个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9、鱼类发出声音是由鱼鳞发出来的。()

10、敕勒歌是属南朝民歌,忆江南是词牌名。()

11、《狼和小羊》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应识破虚伪的假话,不为花言巧语所迷

惑,才不会上坏人的当。()

12、《悯农二首》指的是《锄禾》和《古风》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同情劳人

民的思想感情。()

13、我国的领土总面积是960平方公里。()

14、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5、选择正确的读音,打“√”。(每小题2分,共16分)

热情好客(hǎohào)尽管(jǐnjìn)

美好(hǎohào)尽兴(jǐnjìn)

骨头(gūgǔ)挨挨挤挤(āiái)

花骨朵(gūgú)挨骂(āiái)

三、.把左右两部分意思相同的连一连。(10分)

竹子正直虚心

梅花和平友谊

荷花任劳任怨

鸽子坚贞不屈

黄牛出淤泥而不染

四、对号入座(10分)

A、睹B、瞻C、瞩D、览E、仰

1、站在高处往远看 ── 高()远瞩

2、看惯了,只当没看见 ── 熟视无()

3、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举世()目

4、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 ── 瞻前()后

5、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 ── 一()无余

6、蝉()猫()牛()狮()虎()

A、喵B、鸣C、哞D、吼E、啸

课外阅读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拔出时,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工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每小题2分,共6分)

临:A 对着B 来到C 将要,快要D照着字画

夜幕降临()临贴()居高临下()

2、选词填空。(4分)

A、凝结B、凝固

(1)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2)天气太冷,碗中的水一会儿就()了。)成雾凇。

篇2:五年级语文竞赛 文档

一、基础知识部分

(一)好的方面

1、学生对拼音,生字词的掌握比较牢固,学生得满分,完成得比较好。

2、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比较好,能按课文要求背诵歇后语、谚语等,并会灵活运用。

(二)不足之处

学生对书名号的使用掌握不牢,在卷面上出现要填课题时要使用书名号,但大部分学生忽略了,还有写一段话时没有空两格,书写比较马虎。

二、阅读部分

这次检测阅读分两部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一)好的方面

大部分学生能读懂短文并能很好的完成练习,做得比较好的题目有:填关联词并用关联词写一句话,对省略号的用法也清楚。.(二)不足之处

1、对于课外知识的积累,部分学生不懂得自觉、主动的去积累,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讲过的课外知识他都不去记。

2、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一题学生错得较多,有些学生没有掌握方法。

3、对于文章的概括能力,学生还是有些欠缺。

三、习作部分 这次习作是命题作文

(一)好的方面

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文,而且能把一件事写完整,内容具体,语句较通顺,错别字少,有些还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不足之处

书写比较马虎,整个卷面显得不整洁,涂改较多。有极个别学生写的作文篇幅较短,词汇量小,事情的叙述不够生动,不很能吸引人。

四、今后的措施和努力方向

从这次检测中,我看到了本班学生的不足,今后我要多抓以下方面:

1、重点抓基础知识。每一篇课文的生字词一定要求读透、记牢,拼音,字形都要记牢,反复听写,练习。要求背诵的课文和积累的部分都要求学生能背诵并默写,做到不出现错别字。

2、引导学生多积累课外知识,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和课堂教学中的参透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大课外知识的积累量。

3、对于一些句型变换等题型要多练习,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教学生分析课文,从而提高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的能力。

篇3:五年级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的研究

一、抓住课堂, 激发兴趣

(一) 开课激趣

开课导语设计得简洁明快, 诙谐优美, 既能激发兴趣, 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兴奋点。上《白杨》一课, 我设计了饱含深情的导语“在茫茫沙漠中有一种植物, 长得高大挺秀, 见到它会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它枝繁叶茂, 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它不怕干旱洪涝, 给人许多启示。它, 就是白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戈壁滩上看一看白杨吧!” 这样的导语, 情深意浓, 概括了白杨的品格, 有助于学困生理解课文, 激发了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 课中关注

根据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上课5—20分钟内是最佳学习时间, 学生思维集中且活跃。因此, 新课中重、难点内容放到前半节课来解决。一般情况, 优等生上课学习认真专心, 学困生则相反。老师课堂上注意力的分配就应该多关注学困生, 使他们不掉队, 跟着学习流程认真学习, 在老师真诚的关心和期待中使他们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三) 强化主体

布鲁姆提出目标分类理论, 为面对学困生, 实行有效教学给以启示:我在课中练习设计尽量变单纯训练为分层次和多样化训练。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 填空:“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 不但 ( ) , 还 ( ) , 甚至 ( ) 。

(2) 出示词语:

“咳嗽蜷腿挪动微微摇头”“不但……还…….甚至”的句式组织这些词语, 说明潜伏必须纹丝不动。

(3) 联系第二段内容, 用“不但……还……甚至”说一句或几句, 鼓励多角度展开。这样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 不仅让学困生“跳一跳摘到桃”, 而且目标层次化, 有利于学困生从自己的基础出发, 逐步达到教学要求。

二、培养习惯, 增强能力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无比的, 利用好了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一) 培养预习的习惯。预习要求明确:一是自己通过预习哪些知识已经明了, 哪些知识点还有疑惑必须做上记号;二是把疑惑点 (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梳理清楚写在预习本上。这样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大概情况, 为听课做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学困生, 基础较差, 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培养其自学能力。

(二) 培养聆听、敢说的习惯。语文课离不开听和说。学困生上课常常听不进去, 要转化他们, 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养成聆听的习惯。上课时, 我要求学生一要带着预习中的疑惑听老师讲解, 二要听清楚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有无错误。即“带着问题和挑刺”的目的听课。这样能调动学生听课的高度注意力, 解决了学困生很难集中精神听课的弊端。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认真听了。为了让他们继续听下去, 我给予他们最多的关注, 会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不断地提醒他们去听, 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效地培养听说能力。

(三) 培养“读思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独立阅读时,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都要求“读思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 养成“勾、画、批、注、查”留下思考痕迹的习惯和“摘抄好词、佳句” 积累语言以及“写读书笔记”的书面表达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期的训练、督促。于是, 我采用积分的办法, 以小组为单位, 每周一次积一分, 一个月统计一次, 给予奖励, 面要广,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希望。长期训练, 读写能力日渐增强。

三、体验成功, 树立信心

自信奠定成功, 成功增强自信, 培养自信心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一) 因材施教, 找回信心。教师要从学生基础出发, 发现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更要有意为学困生创造条件, 抓住机会当众表扬, 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找回失去的信心。比如, 我发现作业中错别字现象严重。于是, 决定每天听写字词。可是, 基础差的学生惧怕听写, 为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降低听写难度, 我一律提前告知听写内容。这样, 既给了复习内容和时间, 又降低了记忆难度。结果绝大部分学生获得了满分, 原来学困生兴奋地发现, 只要认真复习也可以得满分。背后找他们个别谈心, 鼓励不断进步。渐渐地, 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的欢乐, 自信心逐步恢复。

(二) 竞赛成功, 激活自信。为了使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首先, 引导他们科学地对待成绩,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和自己的过去竞赛, 看到自己的进步。其次, 我采用降低知识难度, 使其看得见、摸得着、攀得上, 让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公平竞争, 使中等生和学困生同样分享胜利的喜悦。可采用魏书生的一分钟“记忆力、速读、书写竞赛”。他们参加这样的竞赛, 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 忘我认真, 成绩斐然, 激活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辉等著。

[2]《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期。

[3]《习惯的力量》美国作家霍吉, 译者吴溪。

篇4:小学五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的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过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了双保险锁。

1.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

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相信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写出第一次眨眼和第二次眨眼的用意。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

5.小说倒数第2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也”字在此有何含义?

篇5:五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资料

(一)常识语文

1、孔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学家

2、《一千零一夜》是哪里的民间文学?()A.希腊 B.阿拉伯 C.埃及 D.印度 伊索是哪里人?()

A.希腊 B.阿拉伯 C.埃及 D.印度

3、《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氏是什么?()A.赵

B.李

C.王

D.林

4、我国历史上“代父从军”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A.林黛玉

B.孟丽君

C.西施

D.花木兰

5、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名,借用了中国古代哪一个民间传说?()A.牛郎和织女

B.嫦娥与后羿 C.梁山伯与祝英台 D.董永与七仙女

6、《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_______。

7、《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_______________。

8、“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等说的是《水浒传》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_______________。

9、列举四个《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有()A.草船借箭;B.苦肉计;C.三顾茅庐

11、刘备使用的武器是(),张飞使用的是(),关羽使用的是()

A、青龙偃月刀; B、双股宝剑; C、丈八点钢矛。

12、三英战吕布,“三英”是哪三位?

()、()、()。

13、最后三国归于_______________。

14“唐宋八大家”有: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巩。

15、“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A、格林童话 B、安徒生童话 C、伊索寓言

16、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A、一个人 B、一只鸟 C、一只猴子 D、一条龙

17、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小美人鱼变成人是为了见到谁?()A、渔夫 B、皇后 C、王子

18、“卧薪尝胆”说的是:()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19、《陶校长的演讲》中陶校长的姓名是____________。

20、“三十六计”中有“金蝉脱壳”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五岳”分别是东岳____________,西岳____________,北岳____________中岳____________,南岳____________。

22、“诺贝尔奖”有哪几个奖项?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华裔有谁?

23、“词牌名”有“清平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江南四大名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的歇后语与下面哪个意思一样()A.望梅止渴 B.热中送扇 C.火上加油 D.千里送鹅毛

26、不属于老人自称的一项是()A.老身 B.老夫 C.老拙 D.老茂

27、数字猜成语 1256789(丢三落四)

12345609()1+2+3()333 555()3.5()5 10()9寸+1寸=1尺()1、28、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例: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流芳百世()指鹿为马()精雕细刻()雪中送炭()伶牙利齿()

29、我们常说”隔着门缝看人”,当我们隔着门缝看人时,看到的人:()A、比原来扁了 B、和原来一样 C、比原来宽了 30、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31.传说孟柯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而选择居住环境,曾经三次迁移,最后定居在哪里?()A.学宫附近B.穷乡僻壤 C.繁华都市 D.文化名城

32、请将古诗词补充完整

①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②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涣《登鹳鹊楼》)③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④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⑤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⑥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史弟》)⑦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望天门山》)⑧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⑨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⑩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1.工作了六个月后,新的主管发现自己在工厂里并不受欢迎。他询问一位工人:“汤姆,为什么这儿的人不喜欢我?我离开以前的工厂时,工人们还送我一把银茶壶呢。”“只送一把银茶壶?”汤姆坦率的说:“天哪,你现在要是离开这儿,我们会送你一套金茶具。” 汤姆的话,表明工人们什么?()A.有情有义 B.坦率真诚 C.豪爽大方 D.讨厌主管

2、“孟母三迁”这个传说,说的是孟柯的母亲为了孟子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搬家的目的是什么?()A.避免纠纷 B.适于求学 C.免于牵挂 D.节省房租

3、有一次,德国某空军俱乐部举行盛大宴会招待空战英雄,一个年轻的士兵斟酒时,不慎将酒泼到乌戴将军的秃头上。顿时,士兵悚然,会场寂静,人们预感到这里将要发生一场不小的地震。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乌戴将军却悠悠然,他轻抚士兵肩头,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能再生头发吗?”会场立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朗朗笑声。问:人们的笑声里包含着哪一项?()A.嘲笑士兵 B.嘲笑将军 C.赞扬士兵 D.赞扬将军 4.一支部队驻扎在北极圈内。一个老兵说:“这儿根本不算冷。我在阿拉斯B加呆过,那地方才冷呢!连炉子里的火都冻住了,怎么吹也吹不灭。”另一个老兵说:“这算什么!我呆过一个地方,讲话时,话一出口就冻住了,这样一来,我们只得把冰冻单词放在开水里融化,才能理解命令!”两个老兵采用的方法都是什么?()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讽刺

5.某政要的儿子驾车外出,违反交通规则被抓,交警正在填写罚单。这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色说:“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谁?”交警一面继续开罚单,一边说:“这个恐怕我帮不了你,小伙子,你为什么不试着回家问问你妈妈?”他们两人的一问一答,都是:()

A.威武不能屈 B.岿然不动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以强凌弱

6、有一个食人肉的国家里,一位旅行者偶然走进了一家餐厅。他看到厅里的广告牌上标着每一种菜肴的价格。每盘牧师肉是3美元,每盘猎人肉是4美元,每盘老板肉是5美元,每盘政客肉是25元。这位旅行者便忍不住问为什么政客的肉比其他人的肉要贵这么多。“这种肉要弄干净多不容易!”餐厅老板回答说。这则小幽默的主题是:()A、讽刺老板唯利是图 B、揭露老板人性残暴 C、批评政客不讲卫生 D、讽刺政客灵魂肮脏

7、一个演员发酒瘾了,对导演说:“先生,请关照一下,叫他们买一瓶真的威士忌来,好不好?因为,没有真的东西,恐怕演来不逼真。”导演听了,给这个演员一个绝妙的回答:“你说得很对。不过,明天服毒的那场戏,怎么办?”导演的回答,表明他真正的态度的一项是()A.赞成 B.担心 C.拒绝 D. 赞成又担心

8、一个歪带着帽子,嘴里叼着香烟的年轻人在电车上想戏弄一下售票员。他说:“我只买小孩票行吗,售票员?”售票员瞧了一眼年轻人,说:“这里付钱只论年龄,而不论智力。”对他的评价,哪个是错误的?()A.自讨没趣 B.自欺欺人 C.自取其辱 D.自得其乐幽默填词:

9、饭店客房里几个客人正在聚会。

服务员:(敲门进来)对不起,各位,隔壁的客人说他不能读书。房客:什么?真是不知道害羞,你告诉他我7岁就能读书了。这则幽默,真正不知道害羞的人是()

A.服务员 B.房客 C.隔壁的客人 D.不能读书的人

10、法官:你把我们的总统称作什么? 学生甲:伟大的指导者。法官:你犯了散布谣言罪。法官:那你又把总统称作了什么? 学生乙:蠢货。

法官:你犯了泄露国家机密罪。

这则 幽默,讽刺的对象和内容是()

A.法官的妄加罪名 B.学生的信口开河 C.学生的违法乱纪 D.总统的昏庸无能

11、名作家盖达尔在旅行时.有个小学生认出了他,便抢着替他提皮箱。学生看到皮箱已经破旧得不成样子了.便问他:“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笑着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样岂不更糟?”问:不合盖达尔答话原意的一项是()

A.名誉高于物质享受 B.个人才华高于物质享受 C.反对追求物质享受 D.崇尚精神享受

12.一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辩论中对他的对手说:“挣钱的办法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一种是诚实的。”对手问:“哪一种?”他回答:“正好是您不知道的那一种。”他通过这些话讽刺了对手什么?()

A.知识贫乏 B.不会挣钱 C.缺乏诚信 D.孤陋寡闻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占领了巴黎。两个纳粹军官走进一家旅馆,他们傲慢的环视四周,然后问老板说:“这个猪圈,住一宿多少钱?”老板是个爱国者,他作出了最好的回答。问:哪一项最好?().A.每个入侵者100法郎 B.每头牛100法郎 C.每头猪100法郎 D.每位100法郎

14.著名作家安徒生很俭朴。有一次,他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走,有个行人嘲笑他说:“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不露声色地回敬说:“你帽子下面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问:安徒生答话的言外之意是讽刺对方什么?()

篇6:五年级语文竞赛 文档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上一篇:企业门卫工作职责下一篇: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