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木帮的组织结构与作业流程

2022-09-11

木帮, 是旧时靠森林生存的一个劳动群体。

东北林业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约占东北总面积的32%, 自古就是采伐、狩猎的理想之地, 很多珍贵木材、食材、药材及其他用品都从这里产出。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 清朝历年间均有关于进贡松子、蜂蜜、人参、貂皮等物产的活动:“查捕鱼丁五十七名, 采蜜陈丁一百名, 新丁五十名, 捕打貂皮、东珠丁一百九十二名, 每丁一名限交貂皮二十张……其盛京采捕松子裁撤, 统归乌拉采取, 共二十五珠轩, 每珠轩交松子六信斗, 松塔四十个, 其应交枪子十五石, 松塔一千个。”民国初年, 由于政府大力提倡招垦拓荒, 并推出优待垦户的相应政策, 加上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因战乱和灾荒而无法生存的农民不断流入东北, 促进了东北的土地开发, 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在林业资源的采伐方面, 吉林省较多。全国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座落在吉林省的东部, 不仅是东北地理上的重要标志, 也是东北政治和文化的象征物。长白山是满族祖先的发祥地, 古称不咸山。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 有肃慎之国。”辽金时始称长白山, 因常年积雪、四季皆白, 故得名长白并沿用至今。长白山被浩瀚的原始森林覆盖, 野生动植物、矿藏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元明时期土人曾对长白山进行过开发, 清初也有采木长白山的记载, 这里盛产的黄花松、黄波罗、水曲柳等珍贵木材, 均属“皇贡”。清政府在康熙十六年 (公元1677年) 和乾隆四十年 (公元1776年) 两次封禁长白山, 使这里的森林生态得到很好的保护。但随着同治年间山东等地流民的大量涌入, 对长白山的采伐又开始了。大规模采伐在光绪六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间, 至20世纪初达到高潮。俄国人霸占旅顺口, 开办采木公司进行采伐;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开设军用木材厂, 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大规模采伐。此外, 伪政府和民间采伐业, 鸭绿江两岸的原始森林受到严重破坏, 砍伐直达长白山腹地。据统计, 1930年2月, 吉林省领照林场数目为146个 (包括延吉、珲春、汪清、敦化、永吉等多个县市) , 森林面积总计105277方里。当时的采伐技术落后, 伐木工人使用的工具多是斧头和手锯, 只有个别的公司、工厂使用电力木锯, 但应用并不广泛。东北沦陷后, 日本帝国主义制订了全东北的森林资源调查计划, 并成立了满洲林业株式会社, 开始了对东北林业资源的野蛮掠夺, 哪里的林木生长的好, 就在哪里采伐, 而且专砍红松、白松这类优质木材和一些珍贵树种, 严重破坏了东北森林资源的保有量。

对森林资源的采伐, 催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木帮文化”。其中, 木帮在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方面都有明确的化分, 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一、木帮的组织结构

吉林省著名民俗学家曹保明先生对木帮文化做过深入研究, 能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多彩的木帮活动形态。木帮成员大都是闯关东来到这里讨生活的民众, 主要活动就是进深山伐木和下江河放排, 因此, 木帮分为开山伐木的山场帮和下水放排的江水帮。

山场帮的总管称“大柜”, 下面又分二柜、把头、斧头、趟子头等。大柜是总管, 一般由有钱有势、黑白两道通吃的人担当;二柜是大柜的副手, 一般替大柜跑外, 要谙熟山场子、水场子的各种技术活儿, 还要负责木把们的吃喝穿戴等经济事务;大把头是领导人上山干活的, 具有丰富的伐木经验并被众人信赖;斧头是施工时的具体指挥者, 一棵树在哪下锯、往哪边歪、“喊山” (所伐树木将倒向哪个方向要喊出来提醒人注意) , 都由斧头说了算, 所以斧头应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木把;趟子头是负责把木材运下山的总管, 手下又有牛倌、马倌和无数个爬犁伙子。此外, 还有在“箭子道” (放木下山的雪道) 上放箭子车的、抠眼的、挖道的、打杈的等零散工种。

江水帮的木把分为头棹、二棹、边棹 (或尾棹) 。头棹是排上掌舵的大把头, 主要工作是看水、记石、掌握方向。头棹一般由受木把尊敬的人担当, 要有丰富的走水经验, 判断水势、江风、哨口、水鸟等情况特别内行, 遇到“起垛” (排道卡住, 木排起楼子摞起来) 或“贴崖” (排贴在礁石上不能随水流前进) 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下令抢救。二棹是头棹的帮手, 在开排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如安排排上工具、人员变动、排工们的生活起居等琐事。边棹是排上出苦大力的力工, 要遵照头棹、二棹的指示, 不停地在排上跑来跑去, 做钉排、补裂缝、穿绕子等活计, 最为辛苦, 但所得最少。

二、木帮的作业流程

伐木、放排是木帮的主要工作, 所以木帮活分为两部分, 一为“山场子活”, 一为“水场子活”。每年季节一到, 就开始拉木帮、选把头。

山场子活是指木把在山上把树伐倒、打杈、归楞、运木下山等工作流程。

山场子活的黄金季节是当年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秋冬季节下第一场雪的时候, 就是木帮进山“开套” (准备可将原木拖下山的绳套) 的时候。木把们进山后要先“压棚”, 即由把头选择黄道吉日, 选出一个窝风朝阳的所在, 作为木把们的落脚地。之后由把头到山场子选择开山木, 等第一场大雪时择一吉日“开山”。“开山”就是要祭山, 拜山神爷老把头。伐木开始, 木把们会用开山大斧在大树上掏出碴口, 然后由两个人对着碴口下锯。头一锯要放“顺山倒”, 以示这一季伐木顺利平安。等树将要伐倒时会发出咔咔的声响, 这时有经验的木把就需“喊山”, 给人指出树要倒下的方向。“喊山”分三种:“顺山倒——是树顺着山坡方向向下倒;排山倒——是树在山坡上横倒下来;迎山倒——是树向山上的方向倒下来。”显然, 所伐树木是“顺山倒”的, 一般都会平安无事;遇到“排山倒”的, 会给木把们带来生命危险;“迎山倒”也是一种比较好的伐木方式, 危险性小。树伐倒后, 要“打杈”, 修掉枝桠。之后“归楞”, 将木材根据地形排列大头、小头、粗细, 归成木垛。运木下山的环节叫“抽林子”、“放箭子车”, 是两种不同的运木形式:抽林子是指通过人拖、牛马拉爬犁的形式运木下山;放箭子车是指修一条雪道将原木顺山滑动运到山下的方式。木材运到山下, 集中到江边的“排窝子”, 等待春季开江流放。

水场子活主要是指排工穿排、放排的工作。山上伐的原木被运送到山下后, 木把们把原木堆积在江边, 待春天河面开化时穿成排, 然后放到江里流送。木帮放排是白山黑水间最为壮观的奇景。旧时长白山放排分“南流水”和“北流水”两路。南流水又叫赶南海, 从当时长白县的寡妇山出发, 顺着鸭绿江一直流放到今辽宁丹东的沙河口, 一路要耗时两三个月, 走七八百公里才能到达, 然后再在这里装海船外运。北流水是从今吉林抚松县起排, 沿松花江运到旧称“船厂”的吉林市, 一路行程要走三百多公里。木把们把排放到地方, 得到工钱, 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日子。但往往这些血汗钱会被烟花柳巷或是酒楼赌场等消闲场所消耗怠尽, 老话常说“不赌不嫖不是木把”, 其实木把们拿血汗钱享乐也是受人骗而为之。

三、木帮的“凶险”生涯

不论山场子活还是水场子活, 都是凶险万分的, 葬送了无数木把的生命。

进山伐木, 最怕出现“坐殿”等危险情况。坐殿是指一棵大树已经被伐透了, 但就是坐在那里不倒下, 这时,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乱动, 否则大树专门跟着人跑的方向突然倒下, 被砸之人不死也会重伤。运送木材下山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抽林子最怕“跑坡”。跑坡是指“爬犁下山时, 冲力过大, 牛稳不住, 巨大的木头从上而下直贯下来”, 一但跑坡, 往往人死畜亡, 最后连尸体都找不到。放箭子车最怕“起茬子”。起茬子是指箭子道上鼓起包, 前边的原木被卡住, 而后面的原木由于冲力太大而飞射出去。巨大的原木在强大的冲力作用下, 就如一枝轻飘飘的箭, 一下子穿进老林, 顷刻间就能要人命。据载, “民国三年, 漫江林场三号地箭车出了事, 在半里地外归楞的21个木把顷刻间变成了血肉模糊的肉饼。”

水场子活也处处存在危险。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 上游多在峡谷中穿行, 河床多由石砾和裸岩生成, 所以险滩、江汀、陡崖、礁石等险恶处特别多, 被称为“恶河”或“哨口”, 很多险恶处被起了名字, 如“二龙斗”“大鬼”“小鬼”“阎王鼻子”等, 据统计, 鸭绿江上有名有姓的险哨就有八十几个。放排的木把们在漫长遥远的放排路上要经过无数个“哨口”, 每一个哨口都有或神奇或悲壮的传说。歌谣《老恶河》说的就是凶险的哨口:“老恶河, 十八浪, 浪浪打在心坎上。过了老岭口, 就到上网兜, 逼近黄石头, 木排抖三抖;把心衔在口, 把命攥在手。”尤其是碰到木排“起垛”的情形, 可谓九死一生。起垛“是指木排在急流上飞奔时, 由于前方有各种恶河险滩出现, 排头一下子顶在石崖上, 后边冲力很大, 木排顷刻间从江上横七竖八堆起来, 成几十米高的木垛”。木排一但起垛, 就要找有经验的人“开更”挑垛, 即开更人手持铁棒, 找准关键的那根卡住的木头, 用力一挑, 然后迅速逃离, 如果挑准了, 起垛的木排便会轰然落下, 放排人再重新穿排流放。一但挑垛没挑准, 木排砸下来, 放排的人和开更的人都会当场粉身碎骨。吉林省作家胡冬林在1995年到长白县寻访《闯关东》的拍摄线索时, 就听到了一个老木把——河北来的老刘头讲述的亲身经历:一次放排, 老刘当“边棹”, 老排滑到一个叫白马浪的大哨, 正赶上大江涨水, 哨口处一排排大浪迎头打来, 浪飞雾走, 老排状若疯龙失去控制, 在闯哨的短短三四分钟里, 木把们如过鬼门关, 凶险异常。木把们只能一个个把命攥在手心里, 搬棹撑篙, 一搏生死。平安过哨后, 一个个都瘫坐在排上。但老刘却不能歇着, 他得重新串好炸开的“绕子”, 就在他弯腰时, 一股水势将排尾掀起, 老刘被闪进江里。二棹大老张赶紧伸出十多米的长篙救老刘, 但老刘在江里上下翻滚抓不着, 仁义的大老张探出身子将长篙送到老刘眼前, 但老刘没抓, 因为他知道, 他一拽, 大老张就会被带到江里, 说啥也不能因为自己再把大老张的命搭上啊。于是老刘推回了大老张伸过来的长篙, 随后被一股“疯狗浪”拍进江底“顶锅盖”了。老刘心里明白, 只要“顶锅盖”那就是九死一生。幸亏尾排是他自己穿的, 有七根红松, 他凭经验逆水往外倒并从头往外用手数到第七根红松, 直憋到胸膛要炸裂开了, 他头猛往外一蹿, 呼啦一下拱出水面, 得以生还。这是一段人生传奇, 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木把的凶险生存环境让人唏嘘, 老刘与大老张的过命之交和生死大义更是让人感佩不已。这种危难之前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木帮文化的精髓所在。

除了有生命危险, 木把们还会得很多“职业病”。

木把们长年出苦力抬木头, 肩膀都会被杠子压烂, 再经反复摩擦, 久之便形成了肉疙瘩, 木把们称之为“血蘑菇”。一个称谓, 道出了木把多少辛酸血泪。

森林里的冰雪几乎是常年深可没膝的, 木把们在冰雪里活动, 小腿上总是结一层冰, 结厚了就用木棒敲打, 回到住处, 有时累得顾不上脱靰鞡就吃饭睡觉, 时日久了, 木把的腿就会溃烂。做水场子活的排工也一样, 初春时冰面开化但江水却冰冷刺骨, 棉衣棉裤一沾水即结冰, 而且放排时几个月呆在排上, 裤子经常是湿的, 年深日久, 都会有腰腿疼的毛病, 有的早早就瘫痪在床无法再劳动了。此外, 在干重体力活时, 木把们往往会满身大汗, 出汗多了人就容易渴, 饥渴难忍又没有水时, 木把们就会吃地上的冰雪解渴, 常年下来, 牙齿早早就掉光了。

一首《伐木歌》道出了木把的辛酸生活:“要吃‘横山’饭, 就得拿命换;走进伐木帮, 好像进牢房。推起轱辘马, 险道滚大梁, 断闸砸伤腿, 甩车压断肠!吃的橡子面, 咽的苦菜汤;把头抡棒打, 财东似虎狼。木把卖苦力, 年年拉饥荒, 血泪流成河, 几人回家乡?”1还有一首《放排苦》:“砍大树, 搭木排, 顺着浑江放下来。拐过曲曲八道弯, 经过弯弯十八拐。为求生, 不求财, 何怕随时碰江崖?宁肯激流冲千里, 处处可把尸骨埋。”2

摘要:木帮, 是旧时靠森林生存的一个劳动群体。东北林业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约占东北总面积的32%, 自古就是采伐、狩猎的理想之地, 很多珍贵木材、食材、药材及其他用品都从这里产出。以山林、江河为活动中心的木帮, 在久远的行业历程中, 形成了特定的组织结构、行业流程等特色风俗, 通过口传身授, 世代相传至今, 成为吉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木帮,组织结构,作业流程

注释

1[1]李澍田.打牲乌拉志典全书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5) :85-86.

2[2]佟冬.《中国东北史》第六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8, 8 (1) :207.

3[3]曹保明.中国东北行帮[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 7 (1) :50.

4[4]王曦昌.曹保明与东北行帮文化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9, 8 (1) :169.

5[5]王曦昌.曹保明与东北行帮文化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9, 8 (1) :170.

6[6]《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 2005年5月第1版, 第19页。

7[7]谷长春.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1 (1) :253.

8[8]胡冬林.鸭绿江上的木帮[J].学问, 2001 (7) :13.

9[9]《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 2005年5月第1版, 第365页。

10[10]《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 2005年5月第1版, 第368页。

上一篇: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下一篇:对小写意人物画的创作感想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