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创新

2024-04-28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创新(共9篇)

篇1: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创新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中第一个具体形式的曲线运动。它是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与方法之后,第一次运用该方法研究曲线运动的规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包括“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等效替代”、“化未知为已知”;等等。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如何研究曲线运动乃至更复杂的运动,体验运用已有知识与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的概念;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3)会计算平抛运动某一时刻的速度、位置或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4)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已有知识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探究过程;

(2)学会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曲线运动问题;

(3)体验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等效替代”、“化未知为已知”研究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经历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论探究过程中,体验逻辑推理的力量与价值;

(2)通过“做一做”实验,体验实验是检验理论假设正确性的标准;体验科学的实证精神;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等知识与方法;因此,知识基础已经基本具备。但学生还不具备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这为学生理解平抛运动速度的合成与分解、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奠定能力基础,但学生独立推理能力还不完善,一些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不能较好地理解合运动量与分运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教师通过各种形象的手段、方法进行启发,3、学生的兴趣特点:高一年级学生对物理学习既直觉兴趣,又有间接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协调两种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合运动量与分运动量(位移、速度、时间)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为主的综合性启发式教学方法

六、教学程序

篇2: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创新

《平抛运动》[必修2 司南版(山东科技出版社)第三章第三节]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认识平抛运动采用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它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个新问题。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这种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日常生活中平抛运动的现象也较多,通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这两种运动的规律。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平抛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运动的分解和合成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并通过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出其运动规律是本节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设计实验及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容易观察、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运动中的一个转折点,以前学生接触的都是直线运动,而本节内容是比较典型的曲线运动,对于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非常熟悉,而对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及运动规律是陌生的。所以本节教学通过实验、频闪照片等手段探索出平抛运动的规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提高对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的运用能力。

教学 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且这两个方向上的运动互不影响。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会处理简单的问题。

过程 与方法

(1)通过实验、频闪照片,完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认识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从复杂到简单,先分解再合成,这个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教育。(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媒体运用

平抛与自由落体实验器(利用平抛实验仪改进)

PPT教学演示课件视频自制教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

创 设 情 境 引 入 新 课

教师在讲台旁边放上一个垃圾桶,并把一个废弃的粉笔头沿水平方向向垃圾桶扔过去,结果扔过头了,摇摇头,重新拣起来,再一次向垃圾桶扔过去,结果这次又没有扔到。

粉笔,粉笔盒或垃圾筒

师:抛出的粉笔头所做的运动有什么特征?

讨论:开始的速度是水平的;受到重力,摩擦力;轨迹是曲线

分析:如果空气的阻力比较小,相对于重力来讲可以忽略不计

粉笔运动的特征:

初速度是水平的,只受到重力

点明主题: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只有重力作用下(不考虑空气阻力)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识别平抛运动

(图片1)从桌面水平飞出的小球在不受阻力情况下的运动(演示)水平抛出的气球 拿篮球投篮(斜向上投)

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图片和气球

说明:现实生活中,摩擦力是必然存在,只要是比重力小得多,我们就可以把它忽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看成平抛运动

小结:平抛运动的特征 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平抛运动只受到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其加速度保持不变,可见是匀加速,而轨迹是曲线。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学

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个粉笔头扔进垃圾桶里去呢?

第一次用力过大,而第二次用力又过小。

力的大小决定了刚出手时的粉笔头的什么物理量呢?

速度

只要注意刚出手的速度就可以把粉笔头准确扔进垃圾桶了吗?也有很多同学是这样丢垃圾的,但却不容易做到。

沉默,小声讨论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性

你在丢垃圾时事先要“瞄准”,请问你在瞄准时心里在计算什么?你最后决定怎么样丢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可能:时间位移,速度等

师追问、引导

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分析 讨论尝试 竖直方向: 水平方向:

演示2:平抛竖落仪(自己改装)(可以播放动画模拟和视频)提醒同学们注意:①夹着的小球被松开后做什么运动?②两球是否同时落地?怎样判断它们是否同时落地?③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的是什么运动?)

观察: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和自由落体的物体是同时着地

平抛竖落仪和视频

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和自由落体的运动是相同的。趁热打铁

既然是自由落体运动,你们能写出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下落的高度吗?

学生上台书写: y=

那么水平方向呢? 演示自制改装教具

观察: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情况是一样

同样叫学生写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x=v0t

播放视频(频闪照片)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受力情况分析:

平抛运动分解后两个运动,水平上不受力; 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更进一步理解

这样我们把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分别求出来了,这样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就确定出来了。

提出问题:那么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得到他的轨迹?

用描点法

请你们用这种方法作出初速度是5m/s的物体的轨迹!(g=10m/s2)t 0 1 2 3 4

Y(m)0 5 20 45 80

X(m)0 5 10 15 20

展示学生成果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进一步探究平抛运动的速度规律:

学生自己总结:

vx=v0

vy=gt

出示“请你来当飞行员”的课件

把投弹按钮一按,一颗炸弹投将下来,落到地面发出轰隆的爆炸声,可惜未能炸到敌船!展示解题过程

可能要多次才能炸到目标 可多个同学尝试 似乎找到规律

课件:你来当飞行员

更进一步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抛运动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大小不同的初速度平抛出物体,它们是同时落地还是先后落地? 图片展示

各抒己见

图片

你们思考的问题其实就是平抛运动的物体的下落时间由什么决定的问题。

由竖直方向的高度决定

小结:我们以前研究的物体的运动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从现在开始我们将把我们要研究的运动的范围扩展到曲线运动,大家想一想,为了研究曲线运动,我们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呢?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我们可以把物体的曲线运动向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如果我们把两个方向上的运动搞清楚了,那么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掌握了!

作业:P56 2、3、4、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在辨别平抛运动时,利用与学生活动密切相关的图片(高一篮球赛投篮图片---自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突破难点时,用自制仪器,并用数码相机自己拍摄,用视频解霸播放器当场慢放,让画面全屏,利用快捷键控制,(ctrl+alt+8 八分之一速度慢放,ctrl+0 正常速度播放,/ 连续播放;回车键—暂停/播放)保持整个画面连续性,效果非常理想。

课堂中设置了一道描绘初速度为5m/s的平抛运动的轨迹,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描点作图的能力,使整个课堂更充实。并利用投影仪当场投影解答纠正不足的地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知识点结束时设置了一个小游戏(请你当飞行员),不但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小结部分总结了本堂课的处理平抛运动的思路。也展示了学习物理的一种思想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自以为不足的地方:

引入部分不够精彩,我是以仍粉笔头作为引入,可以用课件(请你当飞行员)引入,效果会更好。

篇3: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创新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 最早出现于美国林地公园学校。该校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 (Jon•Bergman) 和亚伦•萨姆斯 (Aaron•Sams) 为那些无法按时上课的学生录制了视频, 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 出人意料的是, 学生对这种视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这两位老师通过让学生在家自学视频课程, 在学校完成作业, 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并以此开创了“翻转课堂”的先例。随后, 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高地村小学、柯林顿戴尔高中等学校也相继模仿, “翻转课堂”就此萌芽。

将“翻转课堂”具体实施的领军人物是萨尔曼•可汗。他创建的“可汗学院”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著称。它翻转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流程, 传统课堂将知识的授受放在课堂环节, 通过教师的讲授完成;知识内化放在课堂外, 通过作业、实践等过程来完成。而翻转课堂正好与此相反, 学生在课外通过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 完成知识的习得, 而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做作业达到知识内化。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已演变成一种在整个北美甚至全世界广为流传的新型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在我国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

2.1“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符合新一轮课改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使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 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更新知识、探究问题和追踪科技前沿研究成果。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 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 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2]”。“翻转课堂”教学正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方面应用, 使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课堂相融合, 从而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 提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环境和体验。

2.2“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物理知识抽象、难懂的学习现状

众所周知, 物理课程是所有课程中最难理解, 也是最难于教授的课程。这源自于物理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上课时很难理解物理的真谛和精髓, 只能简单了解一下知识点, 根本完成不了学生应掌握的课堂内容。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物理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不具备这种思维的话, 学生一碰到难的知识点就止步不前, 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二是由于学生跟不上具体的物理推导过程, 一步跟不上则步步跟不上, 后边的推导看起来就像“天书”。“翻转课堂”就是把新知识的习得放在课前, 学生自定步调, 以自己的具体情况调整学习进度, 哪里的知识点不懂还可以利用视频反复播放学习, 这就大大解决了学生落下这个知识点, 就无法衔接好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难题。而面对偏难的知识点, 线下有老师的QQ群作为交流平台, 学生可以直接询问老师, 也可以请教家长, 这就起到有疑难立即解答的效果, 学生只有理解了, 才会重拾信心, 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2.3“翻转课堂”提高了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参与度

实施“翻转课堂”时, 学生要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他们无疑会遇到许多问题, 老师有时不能及时解答, 接下来的学习就有可能受到影响, 此时, 家长的参与就显得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对学生积极引导, 认真指导疑难困惑, 并且监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家长参与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中, 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进而可以跟教师一起讨论交流,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 形成了“家长——学生——教师”交互系统, 学生处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 在学校有老师的指导, 回家有家长的监督, 并且家长和教师能互相了解学生完整的学习情况, 给出合适的指导, 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热情。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 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懂得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有利条件进行终身学习。“翻转课堂”恰恰符合这一理念, 对此, 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和流程, 笔者对《平抛运动》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 并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的学习内容分析、微视频的制作以及针对性习题的编排、课前活动的反馈三大环节。第二部分则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环节。其中, 第一部分属于“翻转课堂”中的“知识授受”阶段, 后一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

3.1 课前学习内容分析

《平抛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二节。这节课是《曲线运动》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又是高考常考点。其规律和思维方法, 在后继课程的学习中有重要的应用。又由于平抛运动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研究的首个曲线运动, 与之前所学直线运动相比, 难度陡然加大。所以本节课的习得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针对此情况, 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此节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之, 平抛运动较为抽象, 此节课需借助物理实验、视频播放、以及探究讨论等教学环节来共同完成, 而“翻转课堂”正是借助微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课下学习, 综合以上原因, 故选择此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3.2 微视频的制作以及针对性习题的编排

教师首先要熟悉本节内容, 针对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所搜集的资料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 从而整理出有效的资源, 这也是“知识授受”环节中的第二个步骤。在查找过程中, 如有合适的教学视频, 就不需要另行制作, 因为制作视频对于有些老师有一定困难, 但是习题的编排一定要和视频所涵盖的知识点息息相关, 才能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3.3 课前活动的反馈

课前, 老师要将整理好的视频资源以及每个视频所对应的的习题放在学生的QQ群里, 要求学生下载, 并完成练习。同时为了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力度, 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必须通过QQ提出问题或者谈他的学习体会。这是“知识授受”环节中的最后一步。

3.4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学生在QQ上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制定具体的活动设计, 表1是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以及《平抛运动》这一节的相关知识点设计的教学活动。

4《平抛运动》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本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设计中教师只给与了点拨性的提点与引导。总的来说, 此次教学设计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但由于这只是初具模型的教学设计, 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实施, 所以没办法检测“翻转课堂”的实施情况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所以, 针对此设计在具体实施时还应注意:

(1) 因事先不了解学生的在“知识授受”过程中的反馈情况, 所以此设计只是根据一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设计的, 在遇到不同情况时, 例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同, 上课时的侧重点也应该相应的进行修改, 完善, 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要求。

(2) 此教学设计只是大致列出了教学流程, 并没有详细说明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但在具体实施时, 老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 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巧妙地启发学生, 使学生在课下已经了解课堂内容的前提下, 在课上进一步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5 总结

翻转课堂在国外的实施成果颇丰, 因此国内的诸多学者纷纷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在翻转课堂的理论框架、模式建构、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究其本质, 翻转课堂是一项较为成功的教改试验, 它针对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恰到好处的翻转了课堂, 真正贯彻和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形成一套完整有机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实施多年的情况下, 要想全方位推行翻转课堂, 就要向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学习, 新绛中学每天只上半天课, 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 它被称为成功的“中国式翻转课堂”。之所以新绛中学能取得可喜的教学效果, 源于它既结合了我国的国情, 又考虑了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而设计出一套成功的教学模式。在长足的改革道路中,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 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翻转课堂已备受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教学改革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阐述翻转课堂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兴盛的原因, 继而以“物理”课程为例, 设计了较为完整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 以供广大中学教师在物理课程设计中参考借鉴。

关键词:教育理念,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N].中国教育报, 2001-07-27.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EB/OL].2012-05-06.

[3]王红, 赵蔚, 孙立会, 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8 (23) :5-10.

[4]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58-64.

篇4: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创新

比较 分析 教学建模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承上“体现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启下“奠定了斜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学习基础”。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体育活动中,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抛体运动经验,因此,平抛运动也是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提升到物理概念的良好素材。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细品多版教材,精选多样资源”便是“备课”研究的一个极好视角。

一、多版教材的“编写方式”比较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倡导不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课程资源,充实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1]不同教材的编者对课程标准的多元认识与理解以及多样的编写方式,为教师备课与执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较大的空间,为教师深读教材、用活教材提供了研究的“触点”。人教版、鲁科版、粤教版、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在“平抛运动”的内容线索、活动过程、图像资源、习题安排等方面各有侧重和特点,如表1所示。

二、多版教材的“编写方式”分析

由于教材的编写者难以获得读者的直接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资源的呈现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科书陈述某一过程与学生经历某一过程不是一回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进行优化与再创造。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图像资源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增补。

1.课堂引入分析

课堂引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好的引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标。人教版、鲁科版、粤教版教材均直接给出平抛运动的定义,教科版教材以“坐滑翔机给朋友投掷礼物”为情景,并提出问题“礼物为什么没有落到好友的住处”来引入,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体现了“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课标理念,是一个较好的引入方式。但这个引入也有缺陷,看似来源于生活,但远离学生的实际感受。受这一引入方式的启发,本节引入可采用电脑游戏法,如“飞机投弹炸海盗船”,学生参与游戏时,“弹炸一会超前一会落后”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

2.活动过程分析

课程标准对“平抛运动”的要求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其中的“用……方法与“分析”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四套教材均围绕这一标准来呈现教材内容,但活动的编写思路各有不同:人教版的思路是“感性认识→理论探究→形成规律→实验验证→推广应用”;鲁科版和粤教版的思路是“感性认识→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形成规律→推广应用”;教科版的思路是“发现一个现象→对现象质疑→形成疑问→展示生活实例(排球、钢球运动)表述这一现象→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形成规律→推广应用”。对比分析可见:教科版教材的活动设计紧贴课标理念,启发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质疑并形成疑问,让学生自主思考或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受教科版教材的活动过程的启发,平抛运动的活动过程可表述为如图1所示的过程。

3.图像资源分析

课本插图愈接近真实生活,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材中的插图不仅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创设了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物理与生活,也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催化剂”。人教版教材的投掷铅球、鲁科版的网球运动轨迹图片,展现了平抛运动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人教版用水柱显示平抛与斜抛运动的轨迹更为学生建构抛体运动的轨迹做了很好的铺垫。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的特色是让学生经历了演示实验观察后,再给出频闪照片,不仅是精确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渗透,更是在学生面对实验现象“心求通而未得其意”之时,用照片“开其意”,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及物理内涵,学生观察和分析照片后心里会感到怡然和满足。

4.实验过程分析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石,也是直观教学的手段。人教版、鲁科版、教科版均采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演示,粤教版采用如图3的双轨平抛仪演示。鲁科版和粤教版教材对学生观察实验时提出的要求很有特色,教材演示实验中给出“实验能观察到什么、能说明什么,改变高度后能观察到什么、能说明什么?”这一设计表明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实验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粤教版教材的双轨平抛仪的竖落装置可以在水平方向调节而得到不高度的平抛小球与落体小球相撞,也能充分说明问题。教科版和粤教版教材均安排了让学生对演示实验现象进行收集、分析与论证并要求填空,增强了互动性,对物理实验教学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此表外,对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的教材处理上,各版本教材只是一带而过,应该是一个缺陷。为了加深学生对水平方向上的等效运动的认识,本节教学可以增补如图4所示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能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再用双轨平抛仪的三球同时运动并相碰,这一现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习题资源分析

“习题资源”可以从两个维度比较和分析:一是从“应用”的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物理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确定其基本技能的“训练点”。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中习题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而人教版教材中的习题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生活问题中的应用,比较符合课标理念。二是从“水平”的维度进行分析。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习题立足于“基础练习”适合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使用,但题型较单一;人教版教材习题侧重于“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迁移能力,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深读内容标准发现“会用……方法分析”是“理解”水平的能力要求,课标本身的要求就很高。考虑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节教学的评价设计应该采用“低起点高落点”原则,粤教版、鲁科版、教科版教材中习题较适合于新课教学,人教版习题适合于发展性训练,所以习题的选择可将四套教材的思想结合起来安排。

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问题情境是连接师生知识三体的纽带,是课堂文化的载体,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媒介。杨震云老师在《高中物理建构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与感悟》一文中指出:“要想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建构,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以促进知识的迁移。”[2]孙可平和邓小丽老师在《理科教育展望》中指出:“以抽象的、无背景的方式去教授教学内容,必然导致‘惰性的知识。”综合这些理论和教材比较分析,可构建本节教学模式为“情境搭台→问题引路→任务驱动→技术辅助+实验演示→意义建构”,教学流程如图5所示。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及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我们不能无视这些优秀资源的存在,也不能简单的叠加。只有“教学资源”成为构成课堂的教师、学生、环境三元素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时,只有满足特定学习情景的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比较教材、整合优化资源”是用活教材的手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增补,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资源,物理教学才能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 杨震云,史献计.高中物理建构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与感悟[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2).

篇5:《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在高二(12)班上了一节高三一轮复习概念研习课,以下是对这节课的几点反思:

1、先复习曲线运动的条件及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再从学生自主看书入手,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并清楚平抛运动的条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然后提出问题:如何研究平抛运动呢?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水平、竖直两方向的运动性质。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对于复杂的平抛运动规律的研究,我们可根据水平、竖直两方向的运动规律,研究、合成平抛运动的规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学生必须掌握。

4、例题是与斜面有关的平抛运动,考查位移偏向角、速度偏向角与斜面倾角之间的关系,比较经典。可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平抛运动知识,并学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篇6:《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高一《平抛运动》教学反思平抛运动是我们学习处理曲线运动的一个范例,重点并不在于平抛本身的价值有多么重要,而是通过对平抛运动规律的挖掘掌握处理普遍曲线运动的一般思想和处理方法。在这里,我们以平抛为例,将一个曲线运动转化为我们熟知的直线运动,进而就可以用直线运动的规律加以解决。具体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分为二,化曲为直”和一个数学工具“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我们解决曲线运动的两把工具,借助这两把工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运动进行合成与分解。下面就对平抛运动的分解做一个人浅析.一:我们知道,“力决定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必须得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我们先将一个曲线运动分别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投影,即建立直角坐标系。由于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故而运动情况保持原有性质,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竖直初速度又为零,故而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样就把一个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等把这两个直线的规律解决后,再由运动的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物体的实际运动。 二:在处理平抛运动时,我们习惯上以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特别注意)。合速度与水平夹角为θ,合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而并非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所以,我们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公式时,都是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成立的,所以,在这些细节上还需注意。三:在平抛运动中,我们要解决合速度、合位移等问题时,最关键的就是v0 和t,而t又是连接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规律的“桥梁”。解决t有两个途径,一是竖直位移,二是竖直速度。 以上我们通过“一分为二,化曲为直”这种思想解决了平抛运动,也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其他曲线运动,如斜抛运动。这种处理曲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也就是“授之以渔”。

篇7: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 生: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师:对于曲线运动,我们通常会如何处理?

生:把它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教授新课]

一、什么是平抛运动

1、第一步是观看飞机投弹的录像,观察水平管子中射出水流的运动,观察桌面上滚下的小球的运动,观察水平抛出的纸团的运动。

第二步是区分类别,将值得一起研究的运动归为一类。

2、对归在一起的几种运动进行分析,既找不同点,又寻相同点。例如不同点为:运动速度不同,物体大小和质量不同,下落高度不同,所受重力不同,所受空气阻力不同等,相同点均为曲线运动,轨迹相似,初速度均水平。(渗透了多角度分析的思想方法)给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3.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平抛运动与水平匀速运动,频闪照片等。最后舍弃具体细节特征,概括形成反映平抛运动这一运动模型本质特征的表象。例如,虽然物体有大有小,重力有大有小,但重力加速度不变,虽然初速度有大有小,下落高度不同,这些可以影响轨迹的长短和形状,但运动的性质仍然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合成的,那就分别研究这两个方向上的运动。

(1)从理论上猜想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师:物体运动和受力情况是联系在一起的。

生:在竖直方向上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师:想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运动形式有没有只在重力作用下实现的?

生: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

师:既然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的作用,与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相同,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分运动的独立性原理知道,分运动在各自的方向上遵循各自的规律,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平抛运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有可能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既然我们有了这样的猜想,为了验证它的正确性,我们来做下面这个实验

由于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应该做自由落体运动。

(2)实验探究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演示课本P55《实验与探究——研究平抛运动》 如图6.3—2所示,用小锤打击弹簧金属片,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A球被松开,自由下落.A、B两球同时开始运动.

师:先来分析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

生:A球在金属片的打击下获得水平初速度后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所以做的是平抛运动.B球被松开后没有任何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现在观察两球的运动情况,看两球是否同时落地.

这个地方教给大家一个判断两球是否同时落地的小技巧.那就是不要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听.两个小球落地后会不止蹦一下,我们只听它们落地的第一声响.如果我们只听到一声响,说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如果听到两个落地声,说明两个小球先后落地.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下一个小球落地的声音。

(拿两个相同的小球,在不同高度下落,让学生仔细听其落地的声音,再让小球在相同高度下落,让学生听其落地声音)

(演示如图6.3—2所示的实验)

师:A、B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开始运动,又同时落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啊?

生:这说明了A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的情况和B球的运动情况是一样的.B球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由这一次实验我们就能下这样的结论吗?有可能我们设置的这个高度是一个特殊的高度,它正好满足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和平抛运动时间相等呢?或者说因为我们打击力度的原因,使A球获得的初速度刚好满足这一条件。

生:多次改变小球下落的高度与打击的力度,重复这个实验.

师:现在我们来改变高度和打击力度重新来做这个实验,来听落地的声音.

生:两个小球仍然同时落地.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3)用频闪照片加紧深学生对平抛运动的理解

给学生播放频闪照片,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与自由落体小球的运动相同。

(4)从理论上分析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师:研究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我们再来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 生: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师:根据运动的独立性我们知道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受到竖直方向的运动影响.再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啊?

生: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物体处于不受力或受力平衡状态,它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乎抛运动中,物体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并且水平方向上有一个初速度,所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应该是匀速直线运动.

(5)让学生通过频闪照片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小球在水平方向上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相邻两个小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一样,相邻两个小球之间的水平位移是一样,说明了水平方向上的

篇8: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创新

新课程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 从教学方式到教学技能, 从课程开发到课程评价都将使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纲要》在“教与学”方面主要表现为: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2006年福建省已全面进入新课改, 新的课程改革使一线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按新课改理念, 对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如何呈现、学生的学习如何进行、教师的教学如何开展等方面, 我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平抛运动》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应用

新物理课程的课程理念是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 为学生终身发展, 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为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探索利用信息技术,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本人参与制作了一个能在网上运行的关于高中物理“平抛运动”内容的学习网站。

1. 设计思路

为了创建一个能在网上运行的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的学生自主学习网站, 教师必须做好许多做网页用的素材准备工作。如用超级解霸3000剪辑一小段反映二战的影片片段, 片段中有许多飞机投弹 (平抛运动) 的视频画面, 用Flash MX制作可交互式的平抛物体运动的动画, 用Flash MX制作教科书中关于平抛物体运动闪光照片的模拟动画, 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有关本节主要内容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网页, 等等。网站用申请免费试用空间 (免费试用空间大部分可使用数月) , 或用学校网站进行发布。该学习网站由首页与若干分网页组成, 内容有交互式的模拟动画实验、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有关教育网站的链接, 教师的教学Blog链接, 有反馈用的留言簿, 老师的E-mail地址, 等等。在首页有平抛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可交互式的平抛物体运动的动画按钮、反映二战中许多飞机投弹画面的电影片段按钮和本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 如《欢迎主页》《引言与建议》《生活实例》《目标与思考》《学习导航》《例题与拓展》《自主开放性练习》《夯实基础》《讨论与反馈》《Flash轻松片刻》等网页链接。网页与网页之间的内容均以超链接的方式和网站连接, 并可进行非线性的跳转。

课程的组织以面向全体同学的教学要求为主线, 而加深、扩展性的内容则作为支节, 以超链接方式与主线相连, 供学有余力、愿意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优秀学生使用, 这部分是课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和补充, 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爱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是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的体现。

2. 实践过程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上课应在网络教室里进行。我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平抛运动”网站, 并点击反映二战的“飞机投弹”视频按钮, 那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震耳欲聋的轰炸声, 顷刻之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并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时学生们自然展开议论:“这是什么电影?”“这些炸弹是在做怎样的曲线运动?”“这是……”这时有的学生就在QQ群中问, 我通过QQ群指出:“所有同学注意, 刚才要求大家首先观看的是一段反映二战的影片片段, 片段中有许多飞机投弹的画面, 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那气势磅礴的战争, 而是画面中飞机投弹中所蕴含的物理规律。本节课就是学习和研究飞机投下炸弹后炸弹的运动规律, 即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接下来, 请同学们按《学习导航》网页中自主学习的要求, 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若有遇到困难, 可用QQ群与同学进行讨论来解决, 也可发邮件或在我的博客中与我取得联系, 以求得帮助和指导。”

这时学生们有的点击网站的模拟动画, 观察物理现象, 分析物理过程, 建立初步的物理模型;有的先点击知识要点, 学习本节主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若遇到问题, 他们部分选择与同学讨论;有的则在留言簿上发布消息, 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也有一小部分同学通过专业BBS论坛向一些专家学者求得帮助。无论是谁, 一有新的发现或新奇的想法就立即发表, 而其他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加入讨论。这的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 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吻合。

最后, 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本节课的学习、讨论、交流、探究等情况进行评价与总结。先是个人与小组的评价与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 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对本节学习内容的重点知识是否能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哪些新的学习方法与学习途径, 自己还有哪些问题暂时还没有解决, 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创意、新的见解, 等等。教师在个人与小组的评价和总结之后, 根据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简短的点评与分析,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认真讨论、主动探究精神给予表扬, 对部分学生勇于创新的新想法和新思路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部分同学的个别问题, 告知学生网址, 放学后通过留言簿或信箱与教师取得联系, 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 拓展教育教学空间。

三、体会与反思

通过“平抛运动”一节的教学,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的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在一个民主、开放的空间中进行, 是现代社会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整合, 较好实现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式”变为“主动探求式”, 使学生的创造力在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当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这样那样的优势,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 加强校本教研, 整合集体力量, 积极探索各章节教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有效开展课程改革的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随源.Internet与物理课课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物理教学探讨, 2002.11.

[2]祝智庭.师范教育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ECNU的实际行动.

篇9: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创新

关键词:数学概念;表象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95-01

笔者近年来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高度重视表象的构建,力图在学生的思维当中有一个清晰的表象,从而为复杂物理问题的清晰简单化提供支撑。而由此联想到其他基本物理概念的教学,笔者也发现表象构建其实十分重要,譬如加速度,实际上十分抽象,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常常就是基于定义而不是实例;又譬如圆周运动,看起来其描述的是运动的轨迹,其实其中夹杂着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概念,真正理解亦非易事,都需要在新课教学中加强表象构建。

一、对学生“平抛运动的理解”情况分析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理解要求:一是知道平抛运动属于抛体运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二是知道平抛运动特殊在哪里,即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三是知道两个方向的运动规律描述。

其中第二点理解要求显然是重点。问题在于,对于这样的理解常常有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理论角度的推理与重复,即从运动条件分析推理,如理想情况下水平方向不受力,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另一种是实践角度的呈现与模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频闪照片或者高速摄影的视频,或者通过动画模拟等,让学生生成一种直观的认识。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对于第一种方式,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无法理解运动是可以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将抛体运动硬生生地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学生的理解是有困难的。而第二种方式中实际运动的呈现,对于一般高中学校来说,条件上是有困难的,至于动画展示,高中学生都知道要做成什么样的效果都可以,因此可信度不高,只能作为学生理解的佐证。

二、基于表象构建的平抛运动教学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让绝大部分学生在新课学习阶段就建立有效的平抛运动概念,实际上是有困难的,只不过日常教学中这种困难常常被重复的习题训练所掩盖,有时并不为人所注意而已。

如果从表象构建的角度来看平抛运动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为首先应当搞清楚经过概念教学之后,要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什么样的表象。这是一个正本清源的问题,以笔者的观点,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复杂,就是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运动。那么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两个表象。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匀速运动是有着充分的表象的,而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的表象更多的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至于加速度g的大小意味着什么样的运动,学生往往是陌生的,不少学生甚至无法估计一个粉笔头从1米高处自由落下需要多长时间。因此,要构建好平抛运动的概念,首先要加强自由落体运动表象的构建。

在此基础上,教学可以遵循实际演示、理论猜想以及表象构建三个步骤。

在实际演示阶段,教师要向学生精准地演示平抛运动,可以借助演示仪,也可以用手平抛出一个粉笔头,从表象生成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要多重复,因为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极短,能够进入学生感知通道的内容实际上很少。但由于生活经验的作用,学生往往又可以借助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来完善此时的认知。

理论猜想即为上面提到的理论推理,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是可以看作由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运动合成的。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样的教学应当视作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能以理论推导的结果当成平抛运动概念教学的收尾。因为此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无法为他们建立有效的平抛运动的表象。

表象构建是本教学的核心。基于以上的实际演示与理论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平抛运动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表象存在的形式——物理图景。这个画面可以是分步进行的:一个物体离手平抛出去,先想象其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不关注竖直方向的运动);然后再想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时不关注水平方向的运动);最后将上述的想象结果进行合成,于是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情景。

显然,从表象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想象表象,但这是有直接感知的表象作为支撑的,因此在多次构建过程中,这个物理图景就会更加清晰,从而可以成为学生以后遇到平抛运动概念时的第一反应。

三、教学反思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意识到,即使像平抛运动这样看起来简单的运动,在近一半的学生思维当中都没有清晰的表象,尽管他们在解答简单的习题时没有困难,但那都是重复训练的结果。而在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清晰的平抛运动表象作为支撑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形。

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对丰富的物理现象或知识进行抽象之后形成。高中物理难学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遇到某个概念时难以有效回忆出与概念相关的物理现象与知识,也就是说学生的概念建立不应只是记住概念的名称,还应当有基本的支撑。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的依据。在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表象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某些基本概念,由于它们需要基本的形象支撑,因而表象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贺 芳.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物理,2013 (23).

[2] 刘桂枝.探究概念教学中“点破立”模式的构建及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

上一篇:承包医院食堂合同下一篇:清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