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

2022-08-29

第一篇: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一: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在经历了“准备——上课——评课——反思”的整个过程之后,感到颇有收获,下面

我就从上课的体会与反思入手,谈谈我的个人收获。

一、 体会和反思。

首先是选课的问题。我选择《小车的运动》一课,原因如下:

(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科学素养;

(二)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四年级的学生情绪易于调动,上课气氛活跃;

(四)《小车的运动》一课为实验课,

教学目标明确,易出结论。

其次是确定上课环节。原想着《小车的运动》一课已经多次有人上过,若能在教法上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则能显山露水、大气有成。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太大的距离,在两次试讲之后,我终于放弃了让学生在路面、载重、拉力,甚至车轮等因素全面探究的设想。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英雄气短、左支右绌,毎个问题都讲不明白,每个实验也难讲透。眼看着几天的时间已经悄然而逝,我一改最初的设想,调整课的设计,从目标入手,扎扎实实地走每一步。本课的重点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是在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从而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明确了目标,就如同船只行驶在黑暗的夜里,突然寻到了灯塔,使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多个实验难讲明白,我就突破一个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拉力和载重的问题是学生最易进行的自主探究的因素。应该选择哪个因素为突破口,才能使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呢?从导入开始,先是比较车速的快慢,从而引入动力这个因素,其次替换拉力的概念,提出研究的问题“拉力怎样影响车的运动快慢”,接着进行假设,再进行实验设计及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重难点解决了,一个实验讲透了,再设计其它实验,也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收获。

1、教师的规范的进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在磨课过程中,起先我认为实验很简单,只是让学生说了说实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实验,过程中才发现问题重重,学生不会填实验报告单,秒表不会用,不懂实验流程,合作不默契,致使浪费了很多时间,收获还很小。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第一次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比较盲目,再加上平时实验机会少,对于实验器材很好奇,玩的意识大于探究。于是,在讲课时,我先进行师生配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目标,了解方法,这样,学

生在小组实验时目的性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2、科学教师语言要准确、简洁、严谨。

准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为科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语言首先必须是准确的。在本课教学中,为突出实验的严谨性,要求每个实验要反复做,最少三次,求平均数,但时间的平均数怎么求呢?我反复查资料、推敲,毫秒和秒的进率,如何计算平均数,力求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知识。

简洁:教师的语言还要简洁,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科学课不需要华丽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练是本学科教师的语言特点。在课的引入部分,简洁,干脆,几句话就进入新课的探究活动,是最有实效的课。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要尽快地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严谨: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严谨,我们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发现,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猜测和推测。在没有实验或足够的证据证明以前,这些只是猜测和推测,我们描述时,一定要讲究语言的严谨,用上“我们猜测,我们推测,可能??”通过本课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拉力大,小车运动快;拉力小,小车运动慢。教师必须强调: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体现实验的严谨性。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小车的运动》教案及反思

宜兴市徐舍实验小学 谢朝霞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每组一套)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4、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场景

5、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6、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4、再次欣赏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场景

5、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四)运用方法,自主实验(结合多媒体音乐欣赏)

1、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距离我们已经知道与坡度有关以外,还可以研究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条件讨论你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2、汇报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五)总结方法,提出希望

同学们,科学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来进行整个实验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研究科学要有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让我们学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去做事情。同学们祖国的明天将属于你们! 反思: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科学教学中利用这种辅助手段,能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多媒体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实现了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在这堂课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课前做好的教学课件:结合音乐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多媒体使图文、声像并茂,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精雕画面细琢声音,在很好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同时,使人赏心悦目。

2、解放学生手、脑、口,重视实践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和结论,决不是科学教育。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在“做中学”,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步骤。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完全体现了科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再现,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手、口,重视了学生的实践性的培养。

3、让学生主动去参与,重视自主性

本课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师在示范、引导下解决第一个实验“研究与坡度有关”之后,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实验,选择另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教会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4、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思考的机会,重视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本课给了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时间,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的思考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本节课在控制变量、作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

《小车的运动》说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车的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篇二: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小车的运动》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一些知识,推和拉能够产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为了让学生研究我让学生准备了科学材料袋,里面有《小车的运动》这节课需要的零件。我怕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零件都放进桌洞里。一开始,我让他们效仿的课本上的一位同学拉蹲在地上的另一位同学。感受一下他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做完这个试验后有位同学说:他都把我拉跑了,也没把我拉起来。另一位同学说他的力气太小了根本就拉不动我。这就让他们知道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然后我让学生把坐小车的零件拿出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先把小车拼装好,拼装小车的时候有某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犯难了,这怎么安啊?这个细线怎么系上啊?这些曲别针怎么才能挂到线上呢?我对其一一进行了指导。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时,课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也强。我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全体同学就等着做这个实验了。我让他们仔细看了看实验说明的步骤,看着步骤做实验,同学们都乐此不彼的做了起来,“呀,我的小车跑的好快啊,挂一颗曲别针车子直往前动一点,挂到六颗的时候车子一下子就跑

到了桌子边上了”。最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 ,刘睿同学把他的水杯放到了小车上,车子不仅没动,反而被压的车轮都掉了。但是后来他重新组装好之后,又在曲别针的上面加了一块橡皮,重新拉他的水杯,终于拉动了。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多加一块橡皮力可以使载着水杯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课后,我兴奋不已,我为学生的聪明和善于思考而兴奋。我茅塞顿开,我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篇三:三1.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1. 小车的运动

反思内容: 预测、假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当一个问题提出以后总要先考虑一下,可能是怎么回事,作出预测,但不能确定,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搜集资料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可以说预测、假设是学生进行自主科学探究的起始,没有预测,就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而假设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时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让学生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作假设,就为学生指明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案,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想方法验证,去搜集有关数据以求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探究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篇四:四年级科学下册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4.小车的运动

小学科学课每课都是由几个探究活动所组成,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做实验,如果不做实验,根本无法得出结论,因为书上没有现成的结论,况且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呢?所以,尽管条件十分有限,我总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让学生看演示实验。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着急而忘记了写上课题,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许慧雅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

另外,还发现自己教学语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篇五:四年级科学下册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4.小车的运动

小学科学课每课都是由几个探究活动所组成,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做实验,如果不做实验,根本无法得出结论,因为书上没有现成的结论,况且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呢?所以,尽管条件十分有限,我总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让学生看演示实验。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着急而忘记了写上课题,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许慧雅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

另外,还发现自己教学语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第二篇: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反思一: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小车的运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接触控制变量实验的第一课,而且还是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的第一课,所以这一课在教学中要以教方法为主。本节课在控制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

教师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特别是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对于繁杂的实验要求和条件控制没有感到困难,反而兴趣盎然,整节课的学习兴趣都很高涨,在实验中,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设计实验的过程,去记录每一个数据。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使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待科学的认真的态度。

由于本课的知识并不复杂,所以个别的内容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来展开研究。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具备说服性,还可以放大数据,把小车行驶的距离加长一些,这样使实验数据更严谨更科学。另外学生最后对巩固应用控制变量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验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再充分展开讨论,并把这种对小车运动快慢的研究迁移到课外进行研究。

反思二: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教学要求是知道推和拉都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同时,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视证据,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性目标落实尚可,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怎样让这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很容易答到推和拉,然后再问:为什么推和拉就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因为产生了力量(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推力和拉力。然后我让两个同学进行拔河比赛,由输赢引起讨论得出结论:这个小实验说明,力有大小和方向。知识目标很快落实。但是我明白,教学的知识目标的落实只是其中一个小目标,关键是在落实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高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实验中培养尊重证据的必要性。于是我又设计以下问题:怎样让小车运动得更快一些呢?让学生猜想,然后设计方案,最后实验。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猜想尚可,设计方案却有些难度,导致实验的时候,有的同学拿着钩码、线绳和小车,不知道咋办。

所以下次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

1、你怎么改变拉力的大小?(改变钩码的个数)

2、你怎么确定运动的快慢?(计时)如果你的计时工具不给力,咋办?(用同样的速度数数)

3、在这种情况下,什么量是不变的?(小车、和运动的距离

4、试验室的小车用垫圈拉不起来,改为钩码。另外:试验室桌子的宽度(80厘米),用钩码小车运动比较快,所以时间不好确定。最好让学生带比较小的小车和垫圈备用。

反思三: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1、解放学生手、脑、口,重视实践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和结论,决不是科学教育。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在做中学,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步骤。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完全体现了科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再现,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手、口,重视了学生的实践性的培养。

2、让学生主动去参与,重视自主性

本课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师在示范、引导下解决第一个实验研究与坡度有关之后,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实验,选择另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教会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思考的机会,重视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本课给了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时间,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的思考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本节课在控制变量、作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

反思四: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在经历了准备上课评课反思的整个过程之后,感到颇有收获,下面我就从上课的体会与反思入手,谈谈我的个人收获。

一、体会和反思。 首先是选课的问题。我选择《小车的运动》一课,原因如下:

(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科学素养;

(二)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四年级的学生情绪易于调动,上课气氛活跃;

(四)《小车的运动》一课为实验课,教学目标明确,易出结论。

其次是确定上课环节。原想着《小车的运动》一课已经多次有人上过,若能在教法上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则能显山露水、大气有成。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太大的距离,在两次试讲之后,我终于放弃了让学生在路面、载重、拉力,甚至车轮等因素全面探究的设想。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英雄气短、左支右绌,毎个问题都讲不明白,每个实验也难讲透。眼看着几天的时间已经悄然而逝,我一改最初的设想,调整课的设计,从目标入手,扎扎实实地走每一步。本课的重点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是在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从而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明确了目标,就如同船只行驶在黑暗的夜里,突然寻到了灯塔,使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多个实验难讲明白,我就突破一个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拉力和载重的问题是学生最易进行的自主探究的因素。应该选择哪个因素为突破口,才能使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呢?从导入开始,先是比较车速的快慢,从而引入动力这个因素,其次替换拉力的概念,提出研究的问题拉力怎样影响车的运动快慢,接着进行假设,再进行实验设计及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重难点解决了,一个实验讲透了,再设计其它实验,也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收获。

1、教师的规范的进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在磨课过程中,起先我认为实验很简单,只是让学生说了说实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实验,过程中才发现问题重重,学生不会填实验报告单,秒表不会用,不懂实验流程,合作不默契,致使浪费了很多时间,收获还很小。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下册 小车的运动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4.小车的运动

小学科学课每课都是由几个探究活动所组成,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做实验,如果不做实验,根本无法得出结论,因为书上没有现成的结论,况且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呢?所以,尽管条件十分有限,我总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让学生看演示实验。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着急而忘记了写上课题,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许慧雅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

另外,还发现自己教学语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第四篇:《小车的运动》教案

师:咱们前天研究了关于载重汽车的话题,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谈到了载重汽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系,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咱们回忆一下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生:车轮,质量。

师:跟车轮有关系,跟车轮有什么关系呀?你接着说。

师:跟车轮的速度有什么关系呀?

生:车轮的速度,气足不足。

师:车轮的气足不足会影响它的速度,是吧?你说。

生:货物的重量,还有马达的快慢。

师:货物也就是说载重量,还有马达的力量,马达的力量就是拉力,车的拉力,马达的拉力就是发动机的力量,你说。

生:还有就是车的质量。

师:车的质量?说的是车的好坏,是吗?一辆破车肯定开不快,对吧!你说。

生:还有驾驶员。

师:驾驶员怎么啦?

生:合格的驾驶员。

(大家笑)

师:驾驶员的技术也影响车的速度。还有吗?你说。

生:路面的平整。

师:路面的情况,还有吗?差不多了,是吗?我们想到影响载重车的速度有这么多的因素。前天我们还了拉力对车的速度影响。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没有得出什么结论,大家做了一个实验。那么今天我们来想想,你们通过实验改变小车的拉力和它的速度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们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你说说。

生:载的重量越多汽车行驶得越快。

师:载的重量越多,咱们那次的实验是放的垫圈。你说说。

生:拉力越大汽车开得越快。

师:拉力越大汽车开得越快,是不是这样?那么要是拉力越小呢,你说说。

生:汽车开不动了。

师:开不动了,拉力很小汽车开不动了。那么有一定的拉力,汽车就开得很慢,拉力要加大,怎么样呢?汽车就开的快。你们看看这些,我们研究哪个项目好,你觉得在我们的课上你们还想研究哪个项目好?你说。

生:载重量。

师:载重量,是吗?你们同意吗?今天我们研究这个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载重量和车的速度有什么关系?我把题目写出来(板书课题:载重量与速度的关系)

师:这个题目写出来以后,我们有什么想法,你有想法吗?载重量与速度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一个女同学。

生:载的重量越大,汽车行驶得就越慢。

师:反过来说呢,载重量要是轻呢?你说说。

生:载重量越轻,汽车行驶得就越快。

师:这是我们想的,对吧?显然你们认为“载重量与速度是有关系的”,对不对?这只是我们想呀!我是这样想的,那么下面该怎么办呢?那么这个意见对不对,是不是这样?

师:(板书:载重量)他们说载重量大,速度怎么样?

生:慢。

师:慢(板书)我呀在这个意见上面划一个大问号?是不是这么回事?怎么办?下面怎么办,就凭我们想,就是这么回事,没错,绝对是这样。你说说。

生:做实验。

师:要做实验证明我们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对不对?

生:对

师:怎么做这个实验呢?看看桌上给你们的材料,你看看我们怎样做这个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对的?这个实验怎么做,小组商量商量。看看我给你们的材料能不能做这个实验?

(小组商量实验方法)

师:这个实验怎么做?同学们已经有办法啦,有三个,有四个,还有没有?别的组还没有想出来,这个实验怎么做,我们怎么研究才能考察出来载重量的不同,车的速度是不同的。你说。

生:先把这个车的里面垫几块垫片。

师:在车的里面放几块垫片。

生:然后用绳子把这钩起来,钩子上再放两块这个(生举起两块钩码,师解释:这叫钩码),然后用记时器放在这里,当它到这里的时候(指的是小车运动桌子的另一端时)记的时间是多少?

师:通过时间多少,能够看出速度快慢,是吗?还有别的组的意见吗?你说。

生:先把绳子捆在这里,里面放个钩码,然后把铁片全部放在绳子上,用计时器看,先放一个钩码,再放两个。

师:先放一个钩码,试一试快慢,再放两个,再看。就是改变小车的载重量,对不对?载重量,我给你们提供了两个钩码,那么我们可以做几次实验?

生:两次。

师:再想一想。

生:三次。

师:嗯?是两次?你说说。

生:三次。

师:怎么三次?

生:先把一个,然后再把一个,然后把两个加起来。

师:先放一个钩码,五十克,每一个钩码五十克,作一次实验,把它拿起来,还是放另外一个五十克,载重量变了吗?

生:没变。

师:你说。

生:先把一个钩码放在车子里,试一下,再把另一个钩码放进车里,最后把两个都拿出来。

师:把两个都拿出来,变成一个空车试一试,行不行。变成空车那当然很轻了,行不行,我看可以吧,就是两个钩码是最大的载重量。我都给你两个钩码,都放上那当然最大的载重量,那么拿掉一个,变成一个钩码了,再试一试,对吧。所有的钩码都拿出来,变成空车了,再试一试,是不是三个实验了。我们比较这三个不同的载重量,它的速度会有不同,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个实验这么做行不行?

生:行。

师:好了,那我说一下怎么做这个实验。(师演示)这是一根绳子,咱们前天做那个拉力实验的时候用过,我说一下。绳子的两端有曲别然做的一个钩,那么套在小车上,绳子垂在桌子面下,那么这个塑料袋里面有垫圈和螺丝母做一个拉力,用多大拉力合适呀?是不是都放下去?

生:不是。

师:放多少?比方说我把两个钩码都放到车里去,现在车的载重量是最大的,对吧?

生:对。

师:好了,那么我使用多大的拉力把它拉出去呢?是不是所有的都放上去,用最大的拉力?

生:不是

师:你说说。

生:先放一个螺丝母,看看多重好不好?在钩子上做一个螺丝母(师演示:小车不动)它不动。怎么样?再放。那么再放垫圈好不好?再放一个(师演示:小车不动)还没动。这怎么办?继续放。再加三个(师演示:小车不动)还没动。那么再放在个,动了没有?

生:动了。

师:只要它动起来了,并且落脚到头了就叫顶端。那么这个拉力正合适,就不要再放了,剩下的垫圈就不要再放了。这个拉力你们说我们每次做实验能不能改变,能不能改变想一想。最后一个同学说。

生:能改变。

师:那么这次做实验我们用这些垫圈做拉力,下一次做实验垫圈我又放多一点,再做一次我又放少一点,行不行?

生:行。

师:那么我们已经研究过了,改变拉力可以改变小车的速度,对不对?

生:对。

师:那么现在我们,每次做实验的时候,拉力都不一样,你说是载量变了,速度不一样,还是拉力变了速度不一样?到底是哪个因素起作用?这个实验怎么做?

生:是拉力多了,车才会动。

师:那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载重量与速度的关系,那怎么办?这个拉力怎么办,你说。

生:同样多的垫片。

师:要用同样多的垫片,也就是说,它的拉力,现在我们要做实验的时候,它的拉力能不能改变呢?

生:不能。

师:也就是说,拉力可以改变它的速度,载重量也可以改变它的速度,对不对?那么这两个因素都可以改变它的速度,怎么办呢?我们现在重点要研究的是载重量和速度的关系。对不对?那么拉力这个因素就不能改变,始终做实验,就用相同的拉力去拉它,我才能考查出载重量变化了,速度是否变化,对吧,这点搞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所以说我们每次做实验的时候,拉力是多少。就始终是这个拉力,就不要改变了,这点听清楚了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呀,就是我要测量一下这两个钩码和小车一起走的时候,它走的距离有没有规定呀?

师:距离没有规定,你比如说,我要测量两个钩码和小车,它的速度,我只要它走10厘米。我要是不放钩码,空车,我让他走50厘米,我掐表,我看时间,这能比出速度吗?那怎么办呢?你说说。

生:路程是一样。

师:路程必须要一样,是不是这样啊?

生:是

师:也就是说,拉力要相同,不变,走的距离也要一样,这样我们才能考查出来,只改变它的载重量,它的速度怎么样,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那么,距离怎么确定,会不会呀?

生:会。

师:那就是说,你要把小车放到前面,使得这个垫圈正好落到地面,这个时候用铁板放在小车的前面,作为小车的终点,这个铁板不能动,因为它一动这个距离就变了,对不对。铁板不能动,这是它的终点,然后我把它拉起来,拉到什么位置呢?拉到这个垫圈垂在你的桌子边上的下沿,小车这个地方就是起点。每个桌子上有一个白纸条,带胶的胶纸带。你把它贴在小车这个轮子这里,听清要求,把那个白纸条贴在小车的轮子底下,正好让小车落在白纸条上,那就是拉力的起始点,那么我让它走过这段距离,我们就可以掐表计算一下,它走多长时间,对吗?听清楚要求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好了,那么现在实验的方法,我们都明白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没有啊,我有问题,你们看,我这儿有一个图表,你们每次做实验,要在这个图表上做记录,先看看这个图表,都看得懂吗?哪个地方感到有看不懂的,有问题吗?

生:上面的圈圈看不懂。

师:那几个圈圈是干什么用的?那我说几句,比方说,我们做实验,一共是三次实验,两个钩码加小车,一个钩码加小车,还有空车对不对,三个实验,每个实验做五次,因为只做一次,有时候我们考查不出来,要连续做五次,看看它到底速度用了多长时间,算算速度,每次做完实验,我还写了,小车加两个钩码用绿色的笔,比方说:我计算时间,是7移钟,那么就在7秒的下面就是时间,看到了吗?下面这个时间是7的这个地方,我就在这儿把它画绿,用绿笔画圈,看到了吗?那我们就在6秒这个位置用绿色的笔涂绿,第三个实验也许是9秒,我们就划到这儿。

师:那么第四次实验也许是7秒,你就在7秒的第2个圈圈上划,一共划5个,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那么第2个实验,1个钩码加小车改用蓝笔。那么它是几秒你就在几秒的圆圈上划,这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那么这样,6个同学,你们自己分分工,反正我们要做15次实验,所以大家都有机会做,谁掐表,谁记录,谁操作,然后呢?做几次实验以后,相互调换一下,大家都轮流动手做一做,大家自己商量,我看哪个组团结协作把任务完成的好。那么表,前天我让大家熟悉熟悉,玩了玩表,是不是都会用了?

生:会用。

师:那么我就不细说了,这个秒表怎么使用都还记得,计时的一定要准备,比如说谁发口令,开始,说开始的时候,小车就要放开,然后用时计时,到顶点的时候,(严肃掐表)掐就计算时间,那个尾数要四舍五入知道吗?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没有问题那我们可以自己做了。

(生开始实验。分工协作:贴纸条,放铁板的,系小车的,确定拉力。师沿组指导,适当提供帮助。)

师:哪个组做好了,把材料整理好,把螺丝和垫圈还放到塑料袋里,把秒表还放在盒子里,没做完的继续做把绳还绕在纸片上,把东西整理好,还摆成原来的样子。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

师:大家看一下,这是最后一个组,他们做实验的记录,从这些个颜色的圈里面我们能看出什么来,这图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比方说绿颜色的绿色的5次,有2秒的,4秒的,5秒的,6秒的,那我们怎么确定,小车加2个钩码,这个时间,这5个怎么办呢?你说。

生:把这5个数加起来除以5。

师:就是求平均数,是吗?我们直接看可不可以,你说呢?

生:哪种那个圆圈最多就是几秒。

师:哪个圆圈最多我们就算哪个,那么这个我们怎么算。

生:4秒。

师:把4秒定为小车加上2个钩码这个时间行吗?

师:那我们在两个钩码加在小车上可以写上4秒,行吗?在这几栏的是小车加1个钩码,比如说这个怎么办呢?这是3个,这是1个,这差了很多,怎么办?

生:应该是2秒。

师:2秒。这种情况共是3次,那么我们就采取最多的行吗?好,那么小车叫1个钩码是2秒,那么空车呢生:1秒。

师:1秒行不行。

生:行。

师:因为1秒是4次,2秒是1次,我们算最多的,空车是1秒,好了,现在你就根据你实验的记录,你们确定一下你们三个实验都是多少。

(生看记录讨论)

师:确定了吗?现在不要再做了,你们没做完,你们组做完了吗?还没做完啦,你们接着做,我们研究我们的,大家看这儿,1个组1个组地向我报告,我把它给记录下来,你们算第1组,向我报告一下,是多少?

生:4秒、2秒、1秒。

(师记录)

师:你们组,你说你们组的。

生:4秒、3秒、1秒。

师:这一个组?

生:3秒、2秒、1秒。

师:你们组?

生:5秒、2秒、1秒。

师:你们组做完了没有?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你们说。

生:1个最快的是1秒。

师:我看看你们的记录,你说。

生:4秒、2秒、1秒。

师:你们组?

生:2秒、2秒。

师:两个都是2秒?

生:1秒。

师:小车加两个钩码是多少?

生:报错了。

师:报错了?给我看看,喔,是4秒、2秒、2秒,好,后面那个组。

生:我们是3秒、2秒、1秒。

师:你们组?

生;我们是5秒、2秒、1秒。

(师记录)

师:你们组?

生:4秒、2秒、1秒。

(师记录)

师:好了,这个组。

生:2秒、1秒、1秒。

师:好了,现在都坐好了,从这堆数字当中,你们看出什么问题了,能不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来?你看,小车加两个钩码?这个数,小车加1个钩码的时间,还与空车的时间,你们做了3个实验,一共是15次,那么这个数——你说说。

生:小车载的重量越大,行驶得越慢,载的重量越小行驶得越快。

师:她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了,他说:小车载重量越大,所花费的时间越多。说明它的速度怎么样?

生:慢。

师:慢,那么载重量要是越小,它的时间就越少了,说明什么?

生:速度快。

师:速度快。那到一开始我在这儿画了一个大问号,现在用吗?

生:不用!

师:不用了。我们能不能够非常确定地认为载重量大小和速度的快慢有关系。能不能这样认为?

生:能。

师:这次我们不是凭空猜想,而是真正地做实验证明了我们的想法。以后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这样去想。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我们就试一试,到底是怎么样的,对不对。那么你们要是回家,我把小车带走了,你们可以用小盒做小车,也可以用硬纸壳做个小车,用瓶子做轮子,车条可以做轴,织毛衣的竹签也可以做车轴。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小车,可以研究研究马路要是路面不好,可不可以影响小车的速度,还可以研究别的。用小车研究其他的问题。这节课上到这儿行吗?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你们组做完了吗?还没有做完,怎么回事呢?你们说说为什么你们组没有完成任务。

生:表不好。

师:表不好?不怨你们,这表有毛病了,怨我怨我,你该告诉我,我给你们换一个,我那还有一块,这表有毛病。那对不起你们啦!现在把东西都整理好。

师:起立,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编者按]这是路培琦老师最近上的一节课,我们和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一起,把它和章鼎儿教师的《桔子的认识》合制成VCD光盘出版了。

这一课的知识并不复杂,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选取恰当的地方来展开。执教者在选择研究题目、根据学生自己的经验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法、整理实验中收集的事实并形成结论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展开了,在这些地方都反映了执教者对科学课教学的理解,请大家揣摩、研究。

第五篇:基于无碳小车前轮运动关系的MATLAB运动轨迹仿真

clear all;clc; R=50; r=15; L=150; k=1/5; e=12.5; arf0=0;

fx1=@(sita)(cos(arf0-R*r*r/k/L/e/e*sin(sita)-atan(r*cos(sita)/e))*R/k./cos(atan(r*cos(sita)/e)));

fx2=@(sita)(sin(arf0-R*r*r/k/L/e/e*sin(sita)-atan(r*cos(sita)/e))*R/k./cos(atan(r*cos(sita)/e))); sita=0:0.05:4*pi;

for ii=1:length(sita) sita0=sita(ii);

x(ii)=quadl(fx1,0,sita0); y(ii)=quadl(fx2,0,sita0); end

plot(x,y);

基于无碳小车转弯半径计算方法的MATLAB运算

clc;clear all; a=100; b=50; L=150; sita=0.9; arf=0.9; B=100; A=a*cos(sita)/b; beta=atan(sin(arf)/(A+cos(arf))); Rg=b/sin(beta) Rq=Rg*cos(beta)/cos(sita) Of=sqrt(Rg*Rg+b*b-2*Rg*b*sin(beta)) Rw=sqrt(Of*Of+B*B/4+B*Of)

clc;clear all; a=100;

b=50; L=150; sita=-0.9:0.01:0.9; arf=sita; B=100; A=a*cos(sita)/b; beta=atan(sin(arf)./(A+cos(arf))); Rg=b./sin(beta); Rq=Rg.*cos(beta)./cos(sita); Of=sqrt(Rg.*Rg+b*b-2*Rg*b.*sin(beta)); Rw=sqrt(Of.*Of+B*B/4+B*Of); plot(sita,Rg,sita,Rq,sita,Of,sita,Rw); axis(-0.9,0.9)

上一篇:小班语言活动坐火车下一篇:小班语言优质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