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2022-09-03

第一篇: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等方法,认识洋务运动,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正反两方面讨论,提高学生活学活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洋务运动的概况

(二)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

四、教学方法

1、比较法。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采用此法。

2、归纳法。洋务运动的概况,学生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归纳。

3、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的结果,介绍此次战役中全军覆没的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三支近代海军中的一支,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提出问题: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如何?我们应如何去评价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六课《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 1.洋务运动的背景

本课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一节,近代化是世界近代史的主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国的近代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化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概念,学生没有此知识积累,容易把此概念与“中国近代史”相混淆,所以必须要明确阐述这一概念,中国的近代化,指的是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有一个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演变。

洋务运动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将影响学生对整课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为此采取开门见山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洋务”指一切涉及外洋的事物,洋务运动指洋务派为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对于洋务运动的具体背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第一段得出结论。 2.洋务派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关于洋务派,在当时与之观点相对立的清政府内部还有顽固派,顽固派的概念,课本上没有明确提及,但从“顽固派”这三个字上,学生可推断出此派别的特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通过比较,使学生对洋务派的主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洋务运动的概况

洋务运动的时间,旗号,主要内容,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本很好总结并掌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找出洋务企业的特点,提出问题: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不是真正的近代企业?引出下一问题。

4、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原因

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明确: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变器不变道”的指导思想。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采用分组辩论的方法,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正方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双方以课本为依据限时辩论。评价辩论结果,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完整的认识。 本课小结

内忧外患陷困境,地主阶级忙自救,19世纪60至90,师夷长技办洋务,自强求富为口号,奕曾李又左张,军事民用和学堂,富国强兵未达到,资本主义得发展,启动中国近代化。 作业

1、怎样正确认识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

2、李鸿章及举办洋务运动又签订卖国条约,如何认识这个历史人物?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尤其是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在课上,采用了一个比喻,把当时的清政府比喻为一个垂死的人,而社会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是大脑、心脏,洋务派为抢救垂死的清政府,不给他换心脏、换大脑,而只给他换西方科学技术的胳膊或腿,当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形象的理解。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二篇: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

2. 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

1.

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

学生汇报。 3.

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 4. 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3)学生汇报。

5. 课堂延伸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 课后延伸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第三篇:《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直线运动的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内容在本章教材的最后一节,学生学习了前面的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匀变速运动,它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材特点:

a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

b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 b、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c、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d、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b、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课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入,在问题情景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b、在学习中,学会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

二、教法和学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依据认知结构理论,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实验探索、课件展示、分析讨论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拔。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归纳概念·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

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

Vt= V0t + at S = V0+12at 22Vt2-V0=2as b、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有什么特点?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为1 : 3 : 5 : 7……

指出:这个公式反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2、新课引入

演示:将一张纸和一个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重物先着地,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提问:如果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结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调动学生尽早投入课堂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演示: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 现象:几乎同时着地,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下落。

提问:两次实验用的物体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启发学生认识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讲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时,拟定一个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正亲临这场争论,进入情景教学。学习伽利略相信科学,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引出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课件:牛顿管实验

未抽气时: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抽出部分空气时: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加快,但仍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 抽成真空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指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进一步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课件:闪频照片

引导让学生通过频闪照片看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呢?

讨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但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启发学生利用照片上的数据来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数据。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引导。结奏应放慢,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且根据S = 12at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2引出重力加速度

3、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 课件: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有所不同。赤道处g小极地处g大。

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都使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 t S = V0+

221212at  S = at 22Vt2=2as 2Vt2-V0=2as 

四、课堂练习

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质量的3倍,它们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加速度大

c、甲与乙着地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两者在任意时刻离地的高度相同。

五、小结

1、自由落体运动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在没有空气的真空里才能发生,若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只有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落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符号:g)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取9.8 m/s,粗略计算时可取 g = 10m/s。

22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 V0t + at  Vt= gt S = V0+1212at  S = at 22Vt2=2as 2Vt2-V0=2as 

六、作业

1、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

2、P45页

1、

2、

3、

4、题

3、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七、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情感层面上的接触,追求师生心灵的拥抱。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本节课通过深挖教材,按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目标,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讨论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信心得到增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学习后)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使学生能分阶段的,并能完整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3)引导学生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五四爱国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搭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条件框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国际条件,国内条件等,训练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思路。

(2)训练学生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形成历史事件背景的全貌,如何将事件经过结构化,对事件意义的分析可归纳为几个层次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

1音乐图片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爱国主义精神,通过音乐把大家带入历史。 2创设历史情景:通过学生自拍情景剧或影视材料,体会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3温故而知新: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史实。

4对比概括分析:比较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其特点在哪里?

5课堂讨论:通过对五四精神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使学生思考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以背景音乐《共青团团歌》导入新课,滚动字幕显示五四青年节来历。用激昂的旋律和舞动的字符把大家带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知识梳理 有效整合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面对这样一节课,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设计思路并作为新授课来处理,学生会感到乏味。为了将这节课设计的合理并符合新课改精神,我根据教材特点,按照史实的发展脉络,发掘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教学内容的三个部分“二十一条 ”与巴黎和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精神,整合成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四个环节:寻源五

四、图说五

四、感悟五

四、弘扬五四。这样的设计在视觉上避免了老一套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程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感知性。

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按照新课程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要求,我对这四个部分的教学方式又做了各有侧重的处理:第一环节“寻源五四”,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我让学生自拍历史情景剧《巴黎和会》,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来体验历史,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情景剧中顾公使雄辩的口才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大家油然而起的敬佩正体现了对学生潜在的情感教育。之后根据情景剧提出问题:

(1)、中日辩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2)、“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3)、从中国外交的失败,你得出什么认识? 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外交的屈辱激起当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从而引发了五四风暴,引入第二环节。整个环节的处理比较合理,就情景剧内容进行设问这一过程,第二环节“图说五四”,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处理是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史实。结合视频资料片设问:

(1) 五四运动分为几个阶段?说出各阶段的中心和主力? (2)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哪一条最能反映其性质? (3) 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然后让学生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既可以让学生体验资料搜集的情趣,又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设计简单新颖,通过温故以达到知新的目的。

第三环节“感悟五四”,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我决定用材料情景法来处理:运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阐释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通过分析“新”姿态的表现,并将“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得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水到渠成了。讲解五四精神则是出示了两段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资料,通过对他们观点的分析来总结概括五四精神,然后通过五四精神引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整个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环环相扣。

第四环节“弘扬五四”,在设计中我将它从“感悟五四”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部分来处理,以突出情感教育。通过开放式的探究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交流中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整个设计中,除了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外,我还讲解了自1919年至今不同时期五四精神的弘扬,来展现出五四精神一直是鞭策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少年的中国。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终极目标——情感升华。

4、结构建立,小结升华

最后我以知识结构框架图表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自己填充补全知识要点,以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通过习题,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加以对知识的巩固

四、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所做的说课。可能存在许多的不妥。总起来说,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教师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独立思考的习惯、探究问题的方法,而只是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他们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能拓展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让教学反思贯穿于我们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

第五篇:《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

科目:物理必修1

教学对象:高一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黄基利

单位:温州市龙湾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来源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6节《自由落体运动》学习后的一节应用课。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内容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思维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必修一整个运动学的教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重点就在于规律的应用,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就包含了整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的思维方法,因而本节课对学生怎样分析运动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理解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2)能够利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并能分析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3)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知道竖直上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解决竖直上抛运动的简单题型。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实验探究,初步会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 (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加速度、时间等描述运动的知识,而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对于如何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怎样求解重力加速度,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能独立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题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总体上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求解”——“总结规律,拓展练习”的主线开展。 首先回忆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提出“怎样测量重力加速度?”,师生分析问题之后,学生开展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理论推导计算;教师给出方案,学生自由探讨计算;最后教师给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的两个常见题型,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和理论计算; 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的两种题型分析; 教学难点:

1. 逐差法和滴水法求重力加速度;

2. 竖直上抛运动的题型分析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情景引入: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都必做自由落体运动

B. 从地球表面附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都是相等的

C.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C

思考回忆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运动规律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重力加速度:

大小:一般g可9.8m/s2或10m/s2 方向:竖直向下

问题情景一:

如何求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呢?你可以想到几种方法。

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法

通过学生探讨研究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来求解重力加速度,从而达到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实验方案1: 利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分析

提问:根据纸带信息,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求解重力加速度? 分析:

方法一画出v-t图像,根据图像的斜率求解重力速度。 方法二逐差法

①如果纸带上有六条连续的相等时间间隔,则

②如果纸带上有五条连续的相等时间间隔,则去掉头或者尾的间隔,采用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对v-t图像的应用和逐差法公式的学习

实验方案2:利用频闪照相

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频闪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强烈的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根据小球自由落下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频闪仪每隔0.04s闪光一次,就可以测量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注意:单位是厘米

问题:给出频闪照片的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求解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计算方法: 方法一:使用逐差法求解;

方法二:求出某个位置的速度和开始自由落体运动到该位置的时间,利用计算重力加速度; 方法三:量出开始自由落体运动到某个位置的高度和运动时间,利用计算重力加速度; 方法四:取两个相邻相等时间间隔T及位移之差,利用求解; 方法五:求出频闪照中某两个位置的速度,利用求解

对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灵活应用

实验方案3:滴水法测加速度

某同学用下列方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1)让水滴落在盘中时,仔细调整水龙头的阀门,使第一滴水刚落入盘中听到响声的瞬间,第二滴水滴正好从阀门口处开始下落;

(2)当听到水滴落进盘中的某次响声开始计时,并数“0”,以后每听到一次响声,依次数“1,2,3,„„”,直到数到“50”按下停表按钮,停表上显示的时间为20.0 s; (3)用米尺测量出水龙头阀门口到盘子的距离为78.24 cm.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及所得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值为_____m/s2.

学生思考并进行求解

对知识点——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问题情景二:

屋檐定时滴出水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正分别位于高1m的窗户的上、下沿,问: (1)此屋檐离地面多少米?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

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题型一

问题情景三:

竖直上抛一物体,初速度为30m/s,求:上升的最大高度;上升段时间。(g=10m/s2) (教师演示,并讲解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 学生课堂练习:

在离地15m的高处,以1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求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和小球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取重力加速g=9.8m/s2)

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

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题型二 竖直上抛运动特点:

(1)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

(2)因为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故空气阻力可忽略。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

(3)物体上升达到最高点还要下落,上升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阶段是自由落体运动。

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的量规评价表 评价指标(权重)

优良

合格

不合格

自评

师评

学习完成情况(50分)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以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10分)

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以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8分)

对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认识有点模糊(5分)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基本公式(20分)

基本知道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涉及的公式(15分)

只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涉及的公式,不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0分)

能熟练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解决实际的落体问题(20分)

只能基本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公式分析并解决实际的落体问题(15分)

不会分析落体运动的问题(10分)

自主探究 (20分)

能提出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设计方案,并独立完成探究测量重力加速度(20分)

不能提出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案,但能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12分)

不能独立进行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效果差(5分)

合作交流 (15分)

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15分)

小组成员合作较好,能基本完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10分)

小组成员之间表现不好,不能完成测量任务,效果差(5分)

解决问题 (15分)

能很好地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5分)

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效果一般(10分)

不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分)

合计

等第:

1、优良:80分以上;

2、合格:60分以上;

3、不合格:60分以下

八、板书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重力加速度:大小:一般g可9.8m/s2或10m/s2 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1) 纸带测量(2)频闪照相(3)滴水法

三、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用:

(1)连续滴水型(2)竖直上抛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求解”——“总结规律,拓展练习”的主线开展。教学设计完整,而且题目选择合理、适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给的例题代表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亮点就是对“如何求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呢?你可以想到几种方法。”和“给出频闪照片的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求解方法。”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并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且学生提出的很多意见都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说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尤其是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充分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求解重力加速度,语言表述也非常得清楚。 本节课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 课堂的问题情境引入所花时间有点长,直接影响到后面课堂内容的开展,所以课堂的时间掌控方面今后还学要多加注意;

2.课堂提问主要是让全体学生一起回答问题为主,单独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情况很少,今后要注意改变。

我校听课老师给我的意见是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内容安排恰当,学生能积极相应老师的教学,课堂非常活跃;不足之处就是在课堂氛围掌控方面要多加注意。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场景案例下一篇:元旦联欢晚会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