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2024-05-21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共3篇)

篇1:《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着重学习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个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我国的季风气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学生:雨热同期)那么我国季风气候又分为哪两种气候类型?我国还有什么气候类型呢?

(板书)气候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投影)《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图2.26)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从图2.26上,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2.26中,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什么重要的气候特征?(学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教师板书:气候复杂多样)这个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学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教师及时表扬)(投影)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2.26和图中四个地点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的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而判断它们各属于我国哪一种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搞清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学生回答)①西北的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 mm,冬季平均气温在-10℃,夏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下)气候干燥、冬冷夏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②西南的五道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青藏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四季低温,有的地区甚至终年冰雪覆盖)属于高原山地气候;③东北部的漠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均降水量不足50 mm且集中分布于夏季,冬季均温达-30℃,降水仅10 mm,说明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南部的海口(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150 mm左右,说明海南岛气候湿润,终年皆夏)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小结)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结果后,补充: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在青藏高原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投影)图2.27,引导学生观察高山气候有什么特点?[学生:气候类型和地面植被呈现垂直变化:海拔低处为热带气候类型和植被(椰子树)、海拔较高处为温带气候类型和植被(落叶阔叶树)、海拔更高处为寒温带气候类型和植被(针叶树)、海拔最高处为寒带气候类型和植被(冰川广布)]

(播放VCD)引导学生边听《珠穆朗玛》歌曲,边欣赏藏族人民的服饰。

(提问)青藏高原居民为什么要穿着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藏袍?(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43上的有关材料。

(学生回答)一是可以保暖;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气候特色,也有不同的民族服饰。(课堂活动)1.结合下面材料,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

果菜乘专列

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所种植的瓜菜每年都以200万吨的规模远销全国。为此,铁道部门还开通了从广东湛江至乌鲁木齐、哈尔滨和山东寿光等地的“果菜专列”,源源不断地将南方蔬菜瓜果销往北方地区,丰富了北方居民的“菜篮子”,改变了北方地区冬季萝卜、土豆、大白菜“当家”的历史。

(启发思考)为什么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能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且产品远销全国?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什么位置有关?(学生: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教师小结)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由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海陆

用心 爱心 专心 位置优越,深受季风气候影响,有充足的水热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因此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称,一直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且产品远销全国。

(提问)怎样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呢?(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发展水果蔬菜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光照、水分、热量等),适合种植什么果菜就种植什么果菜,不能盲目生产。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举例说明。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以驱寒抗风湿。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东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白菜等,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绿茄子等。(教师及时表扬学生)[课堂小结]

我们在第二节中学了哪些主要知识?各小组同学归纳后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明白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及成因,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我国冬季最冷、夏季最热的地方,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着重学习了我国的两大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及其成因。

●板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与探究

星期天,组织学生到农村从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等方面调查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当地发展农业生产为什么不能单纯依靠天然降水,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利措施?

用心 爱心 专心

篇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习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习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习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习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习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习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篇3:《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1.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

2.知道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划分标准

3.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5.学会掌握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读图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小品:梅雨导入

2.分析季风气候的不同特征

3.模拟梅雨形成示意图

4.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界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2.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锁定重点、难点:

重点:

1.季风的特征

2.季风气候的优缺点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难点:

1.季风气候在实践上的配合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季风气候显著

【导入新课】小品《梅雨》

【教师】这个小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要用这节课的时间来解决, 前面我们讲了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 简单地复习一下: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夏季的特点是?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学生】受纬度的影响, 南北温差大。除青藏高原外, 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有南北差异, 也有东西向的差异, 但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季风气候显著。在学习本节内之前,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城市。

【展示图片】如右图。

【教师】在这张图上我选取了这两个城市:埃及开罗和我们生活的城市南京, 观察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看看有没有共性的地方?

【学生回答】有, 大概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教师】对, 它们的纬度位置大概一致, 那它们的自然景观会相同吗?南京我们很熟悉, 我找了一张图片, 猜猜看这是南京的什么地方?我还找到了一张埃及开罗的图片, 金字塔背景, 我没去过埃及, 但这张照片应该是真实图片, 金字塔附近是沙漠。

【教师承转】为什么纬度相同的两个城市, 它们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季风的内容。

【教师】首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季风。

【学生回答】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黑板上用图示)

【教师】其次, 我们了解一下季风的成因, 关于季风的成因比较复杂, 根据我们已学知识我们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个成因就可以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即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什么性质呢?指的是海洋和陆地升温和降温速度的快慢不一样。为了验证一下到底谁升温快, 谁升温慢, 我们几个同学做了一个实验, 在展示实验结果之前, 你猜测一下, 同是一盆水和一盆沙子, 放在阳光下, 谁升温快?下面, 我们有请李子昂把实验的过程向同学们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虽然这个实验有些地方没能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出现结果, 但至少说明沙子和水的升温快慢是不一样的, 这仅仅是一盆沙子和一盆水, 如果我们把沙子和水的面积无限放大, 大到沙子有亚欧大陆那么大, 水的面积和太平洋一样大, 这种温度的变化会更明显。

【教师承转】由于陆地和海洋性质的差异, 形成了季风, 那在我国季风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图片】我国冬夏季风图。

学生讨论, 并将表格填好。

【教师】我国的冬夏季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展示图片】

【教师】根据这两张图片, 你能说一说冬夏季风会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学生回答】冬季风使得我国寒冷干燥, 夏季风使得我国温暖湿润。

【教师承转】其实在我国, 冬夏季风的承转不是在瞬间内完成的, 它有一个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里冬夏季风必然有个相遇的过程, 这样就形成了降水。我国大部分的降水属于锋面雨。

【展示图片】

【教师承转】南京的梅雨就属于锋面雨。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讲了冬夏季风, 那么在我国是不是所有的地风都能受到季风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这里就涉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

【展示图片】

【教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标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到的范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那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呢?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这两张图片的对比就非常明显, 玉门关在非季风区内, 南京在季风区内, 一边是茫茫的沙漠, 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学生】南京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 而夏季风吹不到玉门关。

【教师小结】本节课了解了季风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剩下来的时间完成填充图册作业。

【教学反思】

一、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本课对应的课标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由于我国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各种气候的特征及地理条件存在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分析气候特征的方式和手段也必然不同, 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却有明显的特征, 因此对教材的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就如本节课而言, 为什么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温暖湿润;为什么梅雨和伏旱发生的典型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问题, 尽管上课时不一定讲, 但学生如果问起来, 你应该能够回答。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新课程已经走过了八年多, 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避免教师主宰着课堂, 怎样设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 怎样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何提出一些对初中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如何出现教师利用学生差异或学生背景资源等即兴生成, 从而出现“没有预约的精彩”以及“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这两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次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关于情景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地理课堂来讲, 学生的兴趣可能来自教师精美图片的展示, 独特风情的描述;来自教师严密的思维, 师生愉快的互动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 “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 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因此建立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我认为设置教学情境, 赋予学科内容生活意义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次课堂教学中的小品《梅雨》的设计、学生实验的组织和展示、夏季风冬季风性质的分析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

四、关于问题设计与高级思维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节课是否是好课, 就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好,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为什么引人入胜, 关键就在于他问得好, 正面问, 反面问, 于无疑问处问, 于有问题处深入问, 问得巧妙、恰当。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也一定要有思维容量, 有挑战性,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 在提出高难度的问题时还要用投影打出来或重复一次, 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老师问什么, 好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课本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 学生应该比较、分析、综合后再进行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活动, 或自主学习, 或讨论。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是教学重点, 是学生最有话可说的, 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避免疲劳, 形成课堂高潮, 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 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低思维品质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用是不大的。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有其优越性, 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用在什么地方, 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还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比如, 是不是问题的答案都要打上去, 是不是非用PPT来代替板书, PPT上的内容是否要完整等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

六、关于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练习, 就能及时调整后继教学, 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有针对性、有趣、高质量的训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一节课45分钟, 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是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 有两个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较大, 其中更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一个导向。对于本节课, 季风气候这节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这个课程标准上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维目标, 在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效果和效率最优化的追求, 所以课堂环节的设计“应该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这就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品《梅雨》通过三个学生模拟古代三位秀才的吟诗作对, 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也对学生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 在学生表演后, “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棒棒糖) ”这些都使学生处于课堂的最佳投入状态。

本节课的重点是季风气候的特征, 此处设计南京和开罗气候的比较, 则是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是否转换为学生的目标”以及“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现有资源”,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特征。

此处再次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并且通过这个实验和学生互动, 建立一个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体现课堂的公平和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 关注学生的声音。沟通渠道的通畅, 让其他学生也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

有效课堂教学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和技巧, 这个小结实际上是对学生展示实验结果的一个预见, 教师做好应对性, 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 从而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此处课堂反馈的设计, 贴近本节课教学目标, 并且在题目设计上体现了一定的梯度, 通过学生的反馈, 可以关注后续教学过程, 从而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这个课堂反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种检测, 也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是否得以实现。

此承转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来贯彻上课的逻辑, 使上课能达到形云流水的感觉, 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由前面的可能性转换成必然性。

学生分析《约客》从而分析梅雨的形成地点以及伏旱的形成原因,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这个能力目标, 让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而达到精讲教材的目的。

此处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从而达成“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通过玉门关和南京气候的分析, 达成“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这个能力目标, 这样避免了教学目标呈现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的问题, 避免不顾内容、不顾时机地呈现教学目标, 就目标讲目标的形式。

上一篇:论国学经典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下一篇:清洁地球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