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

2022-04-28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理图像,地理图像是地理知识的载体,读图技能是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基本技能。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地理图像在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图像就成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材中的图像可分为地图(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联系图、漫画、复合图等几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 篇1: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实效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是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本文着重对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和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知识迁移;引导模式;引导方法

知识的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和作用。近年来地理高考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考查的重点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必需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和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方式,关注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此,笔者以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为例,阐释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一、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材料、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的能力。但高三地理教师有一些共同的困惑:二轮教学中知识整合效果差、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不足等。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组织二轮复习?笔者认为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是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

基于第一轮复习的基础、学生已具备的知能特点和近年来高考考试的发展方向,笔者构建了一个知识迁移引导框架图(见图1),图中表明了地理知识主要的迁移方向,表1是对框架图中各项迁移所做的具体解释。

要实现对地理知识迁移的引导,光凭构建上述图表是不够的,正确的引导方法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

二、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

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上。受教学环境和教师自身认知结构特点的影响,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鲜明,对知识迁移的引导方法不同。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引导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借助词语引导

词语引导是日常教学中最容易实现的也是最有效的引导方式,即教师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述来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如在复习完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对其上游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后,教师可抛出问题: “比较分析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和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其上游土壤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然地就会结合盐渍化形成的条件,去比较这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异同并最终得出结论。整个对比分析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盐渍化成因的理解,而且将理论知识提升到了综合运用的高度。

能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假设、如果、概括、解释、区别、比较、联系、分析、归纳、评价、运用资料、结合实例、举例说明等等。

2.借助思维导图引导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的主题知识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知识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以从容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迁移引导活动,这种引导直观、简单易行且不失条理性和逻辑性。如图2是用思维导图绘制的“河流水文特征导图”,图3是“气候变化”的教学内容结构关联导图。

3.激发“矛盾”引导

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可以是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可以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甚至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矛盾”。“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借助“矛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都会因为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综合处理信息能力上的差异得出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些差异开展知识迁移的引导工作。

如在复习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先提问:“从地形的特点考虑,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基本特点?”学生回答:“集中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沿海地区。” 教师接着提出相矛盾的问题:“为什么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墨西哥沿海地区人口稀少?”从而把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迁移到气候因素上。

4.通过练习引导

整个二轮复习的过程,学生要完成大量的习题解答。对于教师而言,手头上的习题资料真可谓是堆积如山,由于学校和生源的差异影响,任何一份练习都不能完全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重视习题的选择,关注习题的多样性和灵动性,成为实现知识迁移引导的关键。教师在二轮习题的选取上要做到认真细致,所选题目的地理素材要新颖,图文信息要丰富且关联性强,要能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题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和针对性,能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如在复习完天山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降水大于南坡这一知识点后,可找几道包含地形剖面图(迎风坡与背风坡)、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变率图以及北大西洋暖流分布图(强弱变化带来的影响)等图文信息的题目让学生对比分析,借助这些习题的引导,既实现了知识点在表现形式上的迁移,又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认识。此外,教师对于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不能就题论题,要预设相应的跟进练习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通过学习同伴引导

学习同伴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习合作关系,有着教师无法代替的一些作用。首先是学习同伴间相处的时间更长,有着时间上的优势;其次是学习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更加方便,各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直接问;第三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语言表达、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往往不同,看法上的分歧能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或探讨并最终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在同伴的引导下主动地实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在二轮复习的前期,可要求班上学生以三人为一小组,建立学习同伴关系,并明确学习同伴间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每节课后讨论当天课内复习的内容,共同解答一个题目,找出对方的一个知识漏洞,帮助对方解决一个疑难问题;每个星期彼此批改一次作业,整理对方的学习笔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性总结;每次考试前提醒对方在考试时易犯的错误有哪些;每次考试后帮助对方分析试卷,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6.通过生活案例引导

生活中的案例是指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果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去验证和推理,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了。二轮复习是以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为轴心来开展的,其中的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陆地环境的自然特征、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人口的分布、城市的规划和环境问题等。这些内容既是主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由课内转向课外。如在复习完“工业的区位选择”后,教师可提出“我们当地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复习完“城市空间结构及成因”后,可提出“如你想买房,选择哪个小区”?等问题。借助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真正做到有效引导还需注意: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和不足,使引导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实施开放性教学,强化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多种思维模型,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开放性训练;重视学生提取和分析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廖炽昌)

作者:包永红

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 篇2:

从两组试题看初高中地理读图技能的衔接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理图像,地理图像是地理知识的载体,读图技能是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基本技能。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地理图像在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图像就成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材中的图像可分为地图(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联系图、漫画、复合图等几类。这些图像,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但现今初高中地理教学,特别是在地理图像的应用方面,存在着许多脱节现象,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地理图像的分析及应用,提升学生的读图技能,做好初高中地理读图技能的衔接工作。本文以两组试题为例,谈谈初高中地理读图技能的衔接。

一、试题呈现

例一:(2013年福建省三明市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

11.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 民居中,能反映湿热特点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D

例二:(2013年高考福建卷试题)

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图4

9.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10.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参考答案】 9.D 10.C

二、试题分析

例一是一组初中试题,试题情境为四幅民居景观图,考查各地的气候特点。各地的民居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根据景观图提供的信息,再结合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可知:A图为黄土高原的窑洞,反映当地降水较少、黄土直立性等地理特征;B图为极地地区的冰屋,反映当地终年酷寒的地理特征;C图为内蒙古草原的帐篷,反映当地居民发展游牧业的特点;D图是云南傣族的竹楼,反映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

例二为一组高考试题。第9题以河流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地貌发育知识,旨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学以致用。解答这题时首先注意审题干,“中游宽谷”是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再结合题干“爬升沙丘”考虑,因此选项A、B、C都可排除,河漫滩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河道宽阔,水流速较慢,以流水沉积为主,多发育沙洲和河漫滩等沉积地貌。

第10题考查河漫滩中沙丘形态发展及外力作用情况的分析能力。本题难度较大,题目情景设计新颖。题干没有其它的相关文字材料,直接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解读信息能力,考生只有熟练掌握与理解课本知识,并进行迁移转化,才能作出正确回答。解答这题可结合题干“爬升”关键词,说明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排除②、④,再结合景观图的沙丘分布特征,沿河岸一侧的沙丘更缓,另一侧坡度更陡,可以排除①选项。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位于迎风坡一侧坡度更缓,背风坡一侧更陡。

两组试题均强调运用图像与资料学习地理知识,阅读和提取图文中的地理信息。从这两组试题中也能看出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差异。

初中阶段,教材中图像比较多,但都比较简单,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简单的形象观察阶段,对于图像系统知识的要求比较少。图像所涉及的知识点,只介绍其中的某一方面,或者很少的一部分。对于从图像中获取知识,以及根据图像联系所学知识的要求很少,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识图、析图的知识框架。

而高中阶段,强调的是地理要素的整体性,注重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分析这一区域的地理原理。因此,根据经纬网图来进行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分析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但是,受课时限制,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这一状况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太少、掌握不牢。学生掌握的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为高中阶段地理学习困难埋下隐患。

三、初高中地理读图技能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中阶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认知规律,课程的设置遵行循序渐进,连续教学的原则。但在能力要求上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如地理图像只要求会简单地看懂图像表示的表面信息就可以,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使得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地理基础薄弱。

高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不只停留在通过图像反映的表面信息,而要通过图像,联系所学知识,并分析成因、原理。这就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的基本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从各版本初中教材看,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初中地理内容己大大简化,尤其是地球、地图、气候等知识,使得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只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升入高中后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使得高中地理的教学十分被动,以至于常常要为了完成教学要求,必须要不断回顾初中知识,甚至要补充缺乏的知识,包括基本的读图能力,给教师教、学生学地理带来困难。

2.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比较表

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基本

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从上表可以看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初中更侧重于知识的获取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而高中阶段更侧重于学生地理思维以及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是初中的升华。初中地理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地理概况,积累地理表象,主要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初步学会、举例说明”等,基本上不涉及成因问题,在能力要求上侧重学生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地理侧重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学习和运用,“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事件的成因、过程及规律等”,行为动词多为“描述、分析、说明、归纳、概括、比较、运用”等,在高考当中,主要的设问形式有:特征判断、原因分析、解决措施、区位分析、分布规律、影响分析、条件分析、防治问题等。因此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不相符,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在基础知识、读图技能、地理思维、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

3、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差异

从课程目标来看,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都更具开放性,不再以掌握知识为惟一目标,更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明确“教学性目标”,更重视“表现性目标”。地理课程目标,由三个领域的内容组成,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是高中的基础。初中主要是初步掌握基础地理知识、侧重对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有关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

而高中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掌握并且能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技能要求学生独立掌握与运用,如地理实践观测、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技能等。注重地理案例教与学,强调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地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四、初高中地理读图技能的衔接对策

地理读图技能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基础,是地理思维的具体体现。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提取信息、判读分析各种图像的能力就更凸显其重要性。要做到初高中地理读图技能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用好地图册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而地图册是信息库,它不但包含有各种类型的地图,还储存了大量的图片、数字和文字等。现行的学生用新版地图册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无论是简短的文字说明,还是问题的表述,语言通俗易懂,图像精美,色彩亮丽,说明性强,便于学生读图、用图,提高学习效率。

2、充分研究初高中的地理教材和课程标准

地理教师要充分研究初高中的地理教材和课程标准,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了如指掌。每个章节教学之前,都要将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讲过,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做何要求。比如高中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教学内容,初中同样有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初中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统计数据或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某地区的气候特点”,而在高中这部分内容难度加深,在高三的考纲中要求“运用大气环流图,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及特点;并能运用各种图表,判断气候类型,掌握典型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从中显而易见,在高中的教学中,读图、识图是关键。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有必要在课前了解一下学生对识图、析图这一技能的掌握程度,以预测是否会给后续学习新知识带来困难。

3、精心准备地理图像

精心准备地理图像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地理教学对地图要求很高,地理课堂挂图要求内容清晰,重点突出,符号醒目,颜色鲜明。要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有用的地图,还要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地图册,把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相结合。必要时可当堂绘制板图、简图加以说明。

做好初高中地理读图技能的衔接,有效利用各种读图方法,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使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地理学习中,将图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由观“图”而知“地”,由知“地”而求“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突破地理教和学的瓶颈。

作者:李春军

基于气候知识的高中地理论文 篇3:

在地理教学当中融入生活气息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中地理知识的生活气息,不仅仅表现在教材内容的简单叙述,也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将更多的日常知识融入到地理教学当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本篇文章将会以生活情景为切入点,通过乡土素材的开发和生活经验的叙述,来展开教学方法的初探。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语言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基本时期,地理教学也应该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克服功利主义的倾向,打破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善高中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们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知识面的广度。因此,地理教师就必须跨越课堂和课本所带来的知识的束缚,跨越生活的鸿沟,帮助学生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地理之间搭建一座更具生活化的桥梁,构建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富有生命和活力的地理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是一门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科,利用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或者是常见的地理现象构建地理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更加有机的联合在一起,而抽象的文字知识可以转化为更加生动的生活现象,在地理当中,深奥的教学问题可以巧妙的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填平知识与生活之间所存在的障碍,使学生们对探究地理知识产生更加强烈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这一课的讲解当中,首先,老师不要将区域差异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直接的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日本和英国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等信息,让学生们能够对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进行相关比较,在课堂上顺利地抓住学生们的学习眼球,并且在将日本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所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让学生们能够从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与城市等特点,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程度。接着,老师在从地理最基础的信息讲起,告诉学生们,区域差异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出发,第一个是通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来分析影响因素,第二个是从气候,土壤,社会,经济,文化等来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让学生们能够对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方向进行更加清晰化的了解。最后,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对我国的区域差异进行更加深刻的比较,老师让学生们翻动手中的地图册,对我国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区分和比较,把从东到西中国的降水量、植被覆盖情况所发生的基本规律进行学习。

二、开发乡土素材,整合课程资源

如果能够将高中地理知识回归到生活当中来,把地理课堂搬入到大自然当中,搬到小河边,农田边和任何可以通过地理知识来达到的地方,让学生们对地理知识学科形成一种更加独特的情感。尤其是对于乡土素材来说,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在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当中,汉中地区的生活课程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如果可以把更加新鲜的教学素材与当地的自然灾害等诸多发生现象相结合,让学生们明白泥石流,洪涝,干旱,滑坡所带来的危害和形成因素,以此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课的讲解当中,首先,老师要以大家熟知的黄土高原为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对黄土高原的印象和了解,并且从地图当中找出黄土高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大小范围,在学生们谈起黄土水土流失严重问题的时候,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们来分析水土流失的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并且可以通过引入支付宝通过种树活动来治理黄土高原的相关热点实事,让学生们进一步的了解水土流失所带来的主要危害。接着,老师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来对黄土高原的治理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讲述,并且可以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例子,来补充学生们的地理知识点。以甘肃和新疆所属的西北荒漠化为主要例子,向学生们讲述西北荒漠化的危害和形成因素,并且通过“三北防护林”向学生们讲述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措施,让学生们能够从真实的案例当中体会到地理无处不在。

三、依托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学生们根据对生活的体验来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地灌输,可以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進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日出日落现象与一年中不同季节所出现的日落方位的关系都有一定知识点的串联,水土流失的危害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知识点的串联,对于更加复杂的地理知识,需要老师能够运用更大的耐心,来为学生们展现知识的串联作用,并且依托生活的经验来解决更多的实际地理问题。

例如,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课的讲解当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东部经济发达,能量需求量大,能源相对贫困的真实背景,引出实行西气东输这一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们叙述西气东输所能够给经济带来的是,就业机会的增加,也是西部地区资源的优化,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通过实际问题,来记忆西气东输的经济效益和对东部地区的发展影响。然后,老师可以通过西气东输来引出我国的南水北调,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来分析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利用地图将南水北调的西线,中线,东线的三个路线进行评价,通过分析优点和缺点,为学生们展开更加具有跨区域的地理知识的讲解手段。

四、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生活化的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教学方法,内涵及价值,只有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使地理知识发挥到真正的用处,通过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学回归到生活实际当中,真正的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1):99+107

[2]江修军.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7):43.

[3]王守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73-74.

作者:尹明宝

上一篇:运行管理及生产运营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学档案管理计算机技术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