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改思考

2024-04-26

高中生物新课改思考(通用6篇)

篇1:高中生物新课改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教学,我还体会到加强外语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方式,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还要和引导求学生跟我走,在诸如生物进化、动物行为以及遗传生殖等一些具有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让学生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一个共同效果:外语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信息技术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知识量与日俱增,对学习生物兴趣的人数也倍增。4.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细化、要具体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测试评价应灵活,我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一章节的知识测试中,我就没有以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测试对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象,表现心脏的外部结构和形状,提出“直接出入心脏的血管有几根?”,“哪几根?” “它们里边分别流动着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思考,结合人体生理发挥想象,收效非常明显。

篇2:高中生物新课改思考

-------新课改伴我成长

河南省郑州市102中学 王铁红

摘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师作为课改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知识,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细化课标要求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三维目标”,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 2 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3 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

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 4 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教学,我还体会到加强外语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方式,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还要和引导求学生跟我走,在诸如生物进化、动物行为以及遗传生殖等一些具有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让学生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一个共同效果:外语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信息技术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知识量与日俱增,对学习生物兴趣的人数也倍增。

4.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细化、要具体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测试评价应灵活,我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一章节的知识测试中,我就没有以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测试对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象,表现心脏的外部结构和形状,提出“直接出入心脏的血管有几根?”,“哪几根?” “它们里边分别流动着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思考,结合人体生理发挥想象,收效非常明显。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进行一点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一路实践一路总结,深深体会到课改带来的春风。我在课改中成长,也在课改中收获,我所带的班连续两年位居会考榜首,辅导的学生多人取得生物科学实践活动优秀奖。同时我也深深品尝到了课改带给我的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无奈。但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及教育教学行为指南.中学生物教学.2006(7):9-10.2.童庆年.新课改理念及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中学生物教学.2006(11):9-10.6 3.胡继飞.论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的观念转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薛广林.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教学评价的思考.中学生物学.2004年02期

篇3:高中生物新课改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理念,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过去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有效。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将“三维教学目标”作为内涵, 追求学生的整体发展, 即在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效性的同时, 更强调对新知识和技能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有效性。因此, 我们可以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概括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最终实现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 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

二、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有效教学的活力。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之一。所谓良好的开端, 笔者认为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 或者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提出新问题, 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 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 使其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生物知识, 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促使学生很快就会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2. 恰当运用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才能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 恰当选择教学方式, 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高中生物必修I第六章第一节“细胞增殖”的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分析染色质、染色体、单体、DNA的关系。如何进行这个重点问题的教学呢?笔者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首先请学生观察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结构及两者相互转化过程的动画视频。然后提出探究问题:染色质由哪些成分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形态上存在什么关系?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和图片视频的观察, 可以清楚地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中的两种存在形态, 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分裂间期, 染色体完成复制, 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仍然是一条染色体。但复制前后这条染色体有两个不同特点:第一, 复制前染色体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即姐妹染色单体数为零, 每条染色体中含一个DNA分子。第二, 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每个姐妹染色单体中各含有一个DNA分子, 即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个DNA分子。学生根据以上对一条染色体复制前后情况的分析, 然后教师把染色体数量扩大,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三者的数量关系, 最后, 概括出三者数量关系的结论如下: (1) 染色体复制前, 染色体数=DNA分子数; (2) 染色体复制后, 姐妹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染色体数×2。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认真思考, 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过程即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3. 重视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学习过程, 是有效教学的保障。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不仅能够具体地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吸取经验和教训, 而且能够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在每堂课的教学中, 总会有一些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教学的共振及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及时详细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也可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推陈出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 (1) 课堂导入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 (2) 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 (3) 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 (4) 采取了什么方法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新知,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5) 采取了什么手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理念下实施有效教学, 还与教师自身驾驭课堂的素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各种媒体的恰当使用等分不开。教师应把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去关注、去理解、去实践, 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服务。

参考文献

篇4: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思考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1.提高业务理论水平。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缘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2)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3)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地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地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在新课改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20年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教室里度过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又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吗?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学好生物。纵观近几年的生物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生物高考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5: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回顾新课改几年以来,我每年所教学生的情况不同,下面把个人的一点体会记录下来。

一、认识新课改

1.教学目标方面,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学习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3.课程实施方面,彻底改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新课改后的“我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认识新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新旧教材边教边比较,发现如下问题:

认识新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参和学生的课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必要时做一调整,从而使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浅显易懂,更贴近现实生活,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课后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后制作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现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

三、在教学结构上狠下功夫

1.做到时时关爱学生,使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在教学中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要及时观察他们的情绪,时时维护学生的尊严。

2.积极提问,始终贯穿课堂。要想学生在课堂45钟内都完全跟着你的思路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有些学生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还有的可能会睡觉。所以,课堂上适时地采用个别提问或互动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并且不时地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引发并督促他积极地动脑,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问发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个别学生,不然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就消退了,也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上课时只是关注个别学生的。

3.多举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学会生物这门课,先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生物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讲到他们所熟悉的内容,让他们感到学了书上的知识就能解释周围的所见所闻,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篇6:高中生物新课改思考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思想在人们中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而且愈演愈烈。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国家推行新的课程改革,人们的“金榜题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新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阻力。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高考的实际,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用心

爱心

专心

复习的内容广度、深度直接关系到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可复习过偏、过难,既能抓住双基,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该节内容,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只是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高中《生物》中“光合作用”部分,教材中有3个知识点: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此外还有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基于这些因素,教育目标可确定为:

(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通过介绍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分解的实验过程,进行 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揭示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明确光合作用的意义。

(3)学会用丙酮—研磨法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并用纸层析法将色素分离,从而明确叶绿体中色素 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4)通过比较光反应、暗反应的关系,接受辩证统一的观点;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学习,增强生态意识。

能否制定一个全面、具体、恰当的教育目标,这是在操作上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第一步。2.巧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知识之一,在复习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讲授高考题时,不可只是拘泥于高考题。要认真分析当年的高考题,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分析高考题的考查点,同时对以后的复习作出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如何复习。

例如:(2005年全国理综试题)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在讲解高考题时,不要就题论题,而是去分析、去预测、去实效性的复习。你今年不是考的判断显隐性么?那我们在复习时,除了把判断显隐性的知识弄懂外,我们再去复习判断基因的位置: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呢?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这种基因是细胞质遗传呢?还是细胞核遗传?你今年考察动物的育种方案,那我就在植物的育种方案上下功夫。你考察

用心

爱心

专心

了自交育种,那我就在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甚至是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下功夫。

3.以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拿“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多做题,多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显示自己教学的水平。但长期如此,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不会思维的、没有头脑的机器。在真正踏进科学殿堂以后,这些人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新的发现,没有开拓精神,不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固守先人的成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4.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我省的生物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生物高考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性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 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这里先说两个实例:

例1.据报载某农民因妻生女逼妻离婚不成,就用砂枪射杀其妻。这一酿成家庭悲剧的愚昧行为,显然是缺 少应有的生物学知识。

例2.《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四年多,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 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同样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

两个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生物教育培养千千万万具备一定生物学素质的劳动者,比之于高等教育培 养少数专门人才,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6.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 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 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用心

爱心

上一篇:公司宣传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演讲稿下一篇:六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