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2024-05-14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共9篇)

篇1: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出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后多次提出并加以完善,最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得到完整定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简洁、明确,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国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了“为谁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回答了“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其内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整体推进的发展观;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如温总理所说:我国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包括教育、科技、卫生。我们的目标不是几十年,而是一代人,几代人、、、这话虽然简单,但是它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想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经路

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总体环境的恶化,人类已经被自己逼到了一个必须做出历史抉择的关头:人类或者依然坚持传统发展理论,从而使自己进一步走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危险的境地;或者与传统的发展理论彻底决裂,用一种新的理论探讨并建立资源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生活在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之中。基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和造成环境恶化根源的深刻理解,在总结以往人类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理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当前人类解决环境问题、走出发展困境的正确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它体现着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统一;在空间上,它体现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在文化上,它体现了理性尺寸与价值尺寸的统一。可持续发展观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人的生产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包含着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持续性原则”;二是“经济持续性原则”;三是“社会持续性原则”。强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贫困、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中国发展新能源,多年以来都在强调发展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在两年多以前,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我们强调要发展太阳能、风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我们连续三年,风电的装机容量都是成倍、翻番地增加。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不影响人类子孙后代之发展的发展,即在追求经济增长时不能破坏环境,不能肆无忌惮地开发和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源和能源,不能灭绝生物物种,这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一经提出便很快在全球形成共识。科学发展观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全面是指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法展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法展进程的持续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方法手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针对我国现实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经济发展要走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认可的发展战略和发展

思想,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指导我国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四、总结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就是一部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变迁的历史。从1895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开始,经济的发展就与石油的兴起和能源危机相伴随,世界能源系统已锁定了化石能源,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世界长期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能源技术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到由市场力量引致的技术变迁,再到现在的有公共政策主导的面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系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趋于和谐与理性,在此背景下,我国未来的能源之路必须走创新之路,完善能源政策,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实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策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好的可持续的新型的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做到如温总理所说的成为一个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道德水平高的,谁也战胜不了的国家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2: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源科学在朝着系统化的方向深入发展,与环境科学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整个生态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资源科学当前研究的重点.当前应从人才战略、制度改革和研究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来保证和完善我国资源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环境.

作 者:王峰 WANG Feng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100044 刊 名: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 年,卷(期): 16(12) 分类号:F062.1 关键词:资源   资源科学   发展  

篇3: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1 农业品牌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品牌化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 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简言之, 农业品牌化即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就现阶段来看, 农业品牌化应该包括五大要素或者说五大环节:品牌注册、品牌整合、品牌战略实施、品牌价值评估和名牌带动推进。这五大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农业品牌化过程有以下特征:农业品牌化的技术性、农业品牌化的效率性、农业品牌化的制度创新性和农业品牌化的持续性。

2 南阳市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现状

2.1 农业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格局

近年来, 南阳市以优化品种和产品结构为重点, 搞好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花生、“双低”油菜、脱毒红薯等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优势畜产品开发, 以南阳黄牛为重点, 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 坚持公益林与经济林建设并重原则。

2.2 龙头企业得到培育壮大, 农业品牌化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 为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 南阳市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位置, 努力打造名牌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体。目前, 全市已形成了以河南天冠集团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以新纺、南纺集团为龙头的棉纺加工产业链;以镇平县地毯公司为龙头的桑蚕加工产业链;以宛西、福森制药公司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产业链;以南阳烟草分公司、许昌卷烟厂南阳分厂为龙头的烟叶加工产业链;以三色鸽、乐牛、绿白乳业为龙头的奶业加工产业链6大农产品加工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促进作用, 南阳农业品牌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 全市已建成小麦、棉花、烟叶、黄牛、小辣椒、中药材、蔬菜、花卉、水果等特色生产基地30多个。在已建成的30多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 全市又集中培育了中药材、小辣椒、三粉、黄牛和无公害蔬菜等农业品牌。截止到2006年年底, 全市已有84个无公害农产品 (水产品) 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总面积已达479.951万亩, 无公害食用菌年产量达2.8万吨, 均位居全省前列。

2.3 品牌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名片”

在新野县, “豫绿”和“宛绿”这两个蔬菜品牌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在方城县, “天娇”牌小辣椒已经成为该县特色农产品的一个缩影。像这样依靠品牌经营,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事例在南阳随处可见。近年来, 南阳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先后在国家权威部门注册认证。例如西峡县的“龙香”牌香菇、淅川县的“香花”牌小辣椒、内乡县的“宝天曼”牌天麻、桐柏县的“淮源”牌茶叶以及“银鹏”牌棉花、“马山”牌烟叶等, 统一模式、统一规格、统一生产流程、统一检验标准,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继成为产业化生产的准则。据农业部门统计, 全市353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均采用了不同层次的标准。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 体现着南阳农业产业化正在向深层次发展。

2.4 科技成为农业品牌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 全市各地依靠科技进步, 通过开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2008年以来, 南阳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共签订合作协议446个。唐河县每年从财政拿出300万元科技经费“引才生财”, 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的52家科研单位进行合作, 请进100多名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 运用多学科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增长中分别有50%和35%来自科技投入。西峡县每年由政府拿出18万元, 在全县聘请农民技术员, 对香菇生产进行专业化指导, 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棚架问题。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实现了由注重增量型技术服务向注重质量型、品牌型和效益型技术服务的转变。

2.5 品牌产业链带动经济效益扩大化

南阳的众多特色产业品牌在产生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个个区域性的特色产业链。全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棉纺织产业链、桑蚕丝毯产业链、粮食加工产业链、中药材产业链、畜产品产业链、烟叶产业链等十几个完整的产业链, 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又实现了多次加工增值。这些产业链, 吸纳农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例如, 镇平县地毯集团总公司从植桑养蚕到缫丝、加工、销售实行一条龙运作, 地毯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28家, 有机梁7200架, 带动6万多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天冠集团上马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 年需原料薯干150万吨, 带动百万农民种植脱毒红薯120万亩, 占全市红薯面积的70%。据农业部门统计, 全市353个龙头企业去年带动85万户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6%) 农民从事产业化生产, 为农民增加收入4.26亿元。培育一个产业, 形成一个市场, 搞活一个区域, 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西峡双龙的香菇专业市场、新野的无公害蔬菜市场等, 都在搞活一方经济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一大批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发挥积极作用, 活跃在全国各地, 联系农户60万户, 年交易额5亿元。

3 充分利用优势, 加快农业品牌化的建设与发展

3.1 资源优势

南阳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 四季分明, 雨量适中, 雨热同期, 产生了许多名特优农产品。

南阳素有“中原粮仓”之美誉,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正常年景, 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1%、全国的1%, 棉花占全省的20%、全国的4%, 油料占全省的13%、全国的2%。

特色农业发展喜人。南阳是猕猴桃的故乡, 是中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 其中世界珍贵品种软毛猕猴桃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小辣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3;南阳还盛产猴头、香菇、木耳等种类繁多的名优土特产品。

中药材资源丰富。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 又是全国最集中的中草药产地之一, 盛产中草药2000多种。其中山茱萸、辛荑、桐桔梗、裕丹参、唐半夏、全蝎、血琥珀、杜仲为南阳八大名产。山茱萸年产量约占全国的80%, 辛荑花年产量占全国的70%, 杜仲有2000多万株, 均居全国之冠。南召现已被国家确定为“辛荑之乡”, 西峡山茱萸、南召辛荑、方城裕丹参已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畜牧业、渔业发展优势明显。

3.2 产业优势

多年来, 南阳依据本地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确立培育了小辣椒、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南阳黄牛、水产等各具特色的主导、支柱产业, 开发建成了规模化的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 形成了小麦、棉花、烟叶、黄牛、小辣椒、中药材、蔬菜等30多个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转化增值和由“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的转变。

3.3 市场优势

从现实来看, 南阳市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 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据抽样调查, 58.2%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 其中有70%的消费者喜购品牌农产品和食品, 尤其对本地品牌农产品和食品 (保鲜程度更高) 的信赖度更高。第二, 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据抽样调查, 对于健康和卫生食品, 有78%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普通食品15%左右的价格, 有37%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30%左右的价格。这为全面实施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

3.4 环境优势

2002年以来, 南阳已经连续六次成功举办了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节、玉雕节暨经贸洽谈会 (简称“两节一会”) , 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节一会”成为南阳招商引资的平台, 展示形象的窗口, 品牌交流的舞台。在2007年的“两节一会”上, 共有36个项目签约, 总投资65亿元, 引资61.8亿元, 其中合同项目30个, 总投资53.9亿元, 合同引资51.2亿元。通过安排龙头企业与各大超市的产品交流会和观摩会, 积极为农产品品牌交流与营销搭建舞台, 会上共达成农产品开发投资协议10多项, 这标志着南阳在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更为积极的一步。

3.5 科技文化优势

南阳是科教大市, 是中国农科院科技综合示范市、中国林科院科技兴林示范市和科教兴村示范市。截至目前, 全市有300万农民受到了各类技术培训, 1.5万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 其中高级技师700余人, 约有60万人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以此为依托, 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 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篇4: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TP3

自首台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计算机已经历经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体积、运算速度,还是开发成本方面,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计算机不仅在各经济领域、社会生活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充分渗透了教育、军事、法律等各个领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奠基人——图灵,于1936年发表了《论可计算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一文,并由此开创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46年到1959年属于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世界首台通用计算机成功问世,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体积过于笨重,且成本极高,运行速度相对较慢,因而多用于科研计算领域;1959年到1964年为晶体管计算机时期,在这一时期,除了科研计算领域专用计算机进一步发展以外,各种中、小型计算机,尤其是成本较为低廉的小型计算机也开始投入规模化生产和应用;1964年后,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成功步入了产品系列化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逐步扩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朝着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其超强的生命力使其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

2 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参与到了经济、社会生产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产效率,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生产、人类生活、文化娱乐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2.1 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Heckman认为:现代经济离不开以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法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催生的经济分析软件在经济分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前,应用于经济分析的软件类型有很多,如SPSS、EVIEWS、MATLAB、SAS、LINDO等等。其中,SPSS是应用最广的经济分析软件,几乎可以处理所有类型的经济数据统计工作。SPSS可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准确描述,可以假设参数、非参数及其他检验,还可进行方差、回归、时间序列、可靠性等分析,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软件程序进行修改,以获取所需结论。EVIEWS较SPSS而言,侧重于分析时间序列,可以对经济动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这两种软件操作简单、无需过多处理程序,因而应用十分广泛。对于LINDO软件而言,其功能较单一,着重进行线性或非线性规划和分析,适用于物流供应链、效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而MATLAB软件需要进行复杂的编程,但在经济分析应用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进行模拟分析,该软件提供六百多种数学模型,因而实际工程计算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此外,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另一个重要应用即可以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模拟,由于经济现象多数异常复杂,因此,采用计算机软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科学,因此,需设计有效的程序,对经济模型运算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是处理许多经济问题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下文根据实例对经济问题中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作用进行分析。1987年,美国经济学家Krugman层提出“国会山保姆公司模型”,该模型在此后十几年间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应用,但从未有人对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随后,我国经济学家借助于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了Swarm系统对此模型进行了模拟与定量分析,并得出了极具创造性的结论。我国学者借助于VisualBasic6.0,针对我国化工行业评价方法,构建了科学、简便的辅助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利息及返本期、产品成本等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价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原图形式嵌入系统界面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出,系统以VisualBasic6.0和Word间的有效链接为基础,实现了整个计算过程,且所得结果会自动生成相应的Word文档。

2.2 在社会各领域中的渗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化,使其逐步渗透了教育、法律、军事、工农业等领域,以其在教育和法律领域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2.2.1 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途径。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软硬件基础,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显示,使得教学信息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因而更加符合学生的联想记忆模式;另一方面,多媒体交互界面友好,学生能够在交互操作过程中汲取知识,同时,可以利用CD-ROM对教学信息进行储存,拥有极大的信息量;此外,计算机网络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仅有效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打破了传统教育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更以根据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虚拟现实模式”,该模式是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所形成的人机交互式世界,可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

2.2.2 在法律领域的渗透。首先,计算机技术为侦查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便利。利用计算机进行取证有效提高了侦查效率,由于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将案件所涉及的文件进行隐藏,要求侦察过程必须拥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侦察过程中常常会采用Pctools对存储记录进行检索,使所隐含的文件显示出来,且可以利用CMOS上跳线短接等方面避开犯罪嫌疑人所设置的开机密码;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辅助判决。由于法律数量日趋增加,因此,当事人,甚至律师及法官也无法弄清某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法规及判例共有多少,因此,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检索系统,协助法律人员对法律法规进行检索,当前,我国该领域常用的软件为“法律之星”。在判决时,可以将法律所规定的假定及酌定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并以程序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对案件进行辅助判决。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及社会现象,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技术所无可替代的,因此,必须积极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 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晓风.计算机应用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探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1):55.

[4]郭强.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3(21):31-31+32.

作者简介:霍丽娟(1978-),女,后勤管理處科员,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篇5: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型后,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其职能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保证队伍素质的提升。而保证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除了思想教育之外,其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让该机制对公务员工作行为做出正确评估,进而增强其职业道德感、保障转型后的工商事业良好发展。

单位考核的变革往往是建立在形势变革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回顾本省停收管理费、清退非公人员、阳光工资发放等事件的一年多来,工商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前所未有地经历了改变,甚至于颠覆性的改变无所适从。显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考核机制,是时下的当务之需。具体地说,实施科学化考核对工商职能转型后发展的必要性有四:一是工商行政管理从粗放型的收费养人、收费监管执法向规范监管、科学监管转变。这种监管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机制和体制。二是基层基本完成了规范化建设的硬件配备。这些已改善的外部条件需要与干部队伍管理的创新机制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才能适应现代化监管的需要。三是行政体制的深入改革迫切需要我们有一套能充分调动、激发干部队伍积极性,增强活力的体制。我们要通过考核和创新机制,历练出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执法队伍。四是“信息工商”和“数字工商”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的常规考核办法愈加显得滞后和单一。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方法难以体现工作成果,缺少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方法和体系。

鉴于科学考核对工商部门转型后发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方式迫在眉睫。笔者预想考核方式可分为:分类考核和分时考核。所谓分类考核就是将机关业务、后勤、事业等单位职能分类。(此设想灵感来自于近年来全省系统根据人员不同专业考不同课目所得)这样一方面可有效破解因为职能不同而无法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比对的难题;另一方面,可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原则;所谓分时考核。就是灵活机动地根据不同考核内容和项目界定考核周期。可将考核时周划分为年度考核、半年考核、季度考核、每月考核、每周考核、专事考核、阶段考核甚至于每天考核。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对重点工作进行考核指导,从而使考核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篇6:科学发展观与襄樊发展

焦海平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发展观念。发展经济,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把握市情,突出发展重点,遵循发展规律,努力实现经济健康、城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一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把握襄樊发展的机遇。目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产业结构演进出现“偏”、经济体制存在“僵”、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工业产品结构趋“同”、对外开放程度“低”六大“软肋”,制约着中部“崛起”。而襄樊作为中部经济的领头羊“武汉”的副中心城市之一,应该紧紧抓住中央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发展机遇期,突破瓶颈,实现襄樊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确定襄樊经济发展战略。在制定襄樊经济发展战略时,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虑,统筹兼顾发展的各个方面时,正确决定工作重心,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发展 1 重点,着力培育发展优势,制定长远的品牌发展战略。

一、品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品牌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商标是世界通行的“商业语言”,品牌是市场通行的“货币”。注册商标数量的多少,特别是驰名、著名商标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和轨迹,主要是通过原材料控制、资本控制、人才控制、品牌控制来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盘。现在是品牌经济竞争时代,只有抓好品牌建设,促进品牌发展,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2、品牌发展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科学发展观要求克服短视行为,培植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外一些成功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无一不是从品牌抓起。一个企业,你可以不知道企业老板叫什么名字,但你一定要知道企业的品牌是什么;一座城市,如果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提升知名度,提高信誉度。中国现在被称为世界加工厂,一个“加”字,说明了是为别人制造,我们只是挣到了最少的加工费,而绝大部分利润为外国知名品牌所瓜分。因此,国家提出了要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把中国制造改为中国创造。所 以说,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抓发展就要抓市场,抓市场就要抓品牌,抓品牌就要抓商标的观念。

3、品牌发展是推动市场合作竞争的重要举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更加激烈,商标品牌作用越来越重要。引进外资和引进品牌差别很大,要走出引进知名品牌搞面子工程的误区,加大力度扶持自己的品牌发展,在引进技术、引进资金、消化技术、扩大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品牌,进而推进合作开发,推动本地品牌的不断壮大,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襄樊品牌发展的现状

自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以来,襄樊的品牌意识和品牌发展较以往有了较大进步,特别是注册商标发展较快,其发展的特点是自然人、个体户、私营企业申请商标注册较多;高科技领域、服务行业和农副土特产商标注册发展较快;经营规模较大的公司商标注册势头良好;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已开始启动。但从当前的发展看,仍显不足,与其它地市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全省驰名商标9件,而襄樊却没有;全省著名商标308件,襄樊38件,仅占12.3%;全市注册商标发展现状是数量少、质量低、品牌少、位次低。

三、襄樊品牌发展的途径。

1、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抓品牌的发展,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品牌发展制定政策、优化环境、提供服务。具体来讲就是要巩固激活老商标,培育发展新商标,依法规范使用商标,盘活利用闲置商标,抢救即将失效商标,争创保护有名商标。在战略制定上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把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始终放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壮大上,按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加强领导、搞好服务”的要求,促进地方品牌的跨越发展,建立本地知名、全省著名、全国驰名的商标梯次结构。

2、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在品牌的发展上借鉴外地经验,加大奖励力度和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在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对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给予有效扶持,营造发展氛围,激励企业积极争创品牌。在具体奖励标准上,可参考外地标准对获得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一次性给予100万、50万、30万元的巨奖。

3、抓好品牌的培育规划。要按照品牌运作的要求,实行政府主导,工商指导,企业参与,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突出重点领域,突出重点商标,叫响襄樊的重点品牌。结合 地域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认真做好主打商标的理念、设计、注册、使用、管理、宣传、维权等一系列工作,主打品牌叫响了,就能够抓住市场,扩大份额。在培育品牌商标时,在广告宣传上要从实际出发,考虑承受能力,做到合理宣传,科学营销,促进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四、襄樊品牌发展的种类

襄樊品牌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发展中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1、打好旅游品牌。襄樊有较好的旅游资源,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要整合资源,整体包装,统一宣传,集中推介,打好旅游牌,把襄樊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清新的自然景观作为宣传重点,以古隆中为龙头,打通旅游通道,形成武当山—神农架—三峡的交结点和过渡点,推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2、叫响工业品牌。充分利用汽车产业开发龙头,打造驰名品牌,用高新技术产业加创新研发,重点扶持推出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工业品牌,培植持续发展的后劲。要紧紧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构建良性互动,品牌带动的发展新局面。

3、扩大农产品品牌。襄樊的特点是农村地域较广,山 区比例较高,因此要实现城乡协调的科学发展,必须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建农村经济组织,培训农村经纪人,扩大农产品品牌。在全市的注册商标中,农产品品牌的数量少、规模小、位次低,投入不足,有一定规模的知名品牌占的比例很小,与沿海农产品品牌相比发展严重滞后,发展空间很大。在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上要高起点、大批量、多形式的发展,用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经纪人队伍来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壮大。

4、突出绿色品牌。山区面临发展的瓶颈很多,但山区也有其优势产业,那就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新兴产业、市场很大,利润可观。适合襄樊发展的绿色食品很多,如茶叶、蔬菜、木耳、香菇等,有部分产品也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知名度,但从总体来看,仍显不足。一是“散”,各自为阵,各自宣传,没有一个真正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二是“杂”,品质差别较大,品种繁杂,不利统一宣传,市场影响力不够。三是“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恶意竞争,相互压价,市场形象提升慢。绿色品牌是形象品牌、致富品牌、效益品牌,襄樊有好的基础,只要政府实行重点引导,强化管理,保证品质,统一宣传,绿色品牌一定会成为农民致富的翻身品牌,成为农民持续增收 的保障品牌。

篇7: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赤峰市林西县组织部 韩耀新

2008年12月30日15:3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提交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篇8:泉州林业科学发展浅议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加快林业发展为核心, 进一步明确林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统筹兼顾处理好林业发展的重要关系, 努力弘扬绿色文化、保护绿色资源、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泉州, 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既是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也是加快林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林业建设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为林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也使我们认识到泉州市林业建设存在的差距。

首先, 科学发展观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 而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森林问题, 即林业发展问题。实践证明, 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的发展。林业的物质载体是森林, 森林作为自然界功能最丰富最稳定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 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 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泉州市林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树种单一, 生态质量差, 效益比较低下。全市林业用地面积703.47万hm2, 有林地面积64.68万hm2, 林木蓄积量1960.9万m3, 森林覆盖率58.7%, 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 且水土流失面积1922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7.26%, 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发生与防控形势比较严峻, 还有水污染、海域生态、工业固废、行业污染整治等四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这些现状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失衡的严重程度在许多地方和领域超出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为此, 我们必须严格保护自然, 同时, 还要进一步建设自然、改善自然、完善自然, 建立人与自然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加快林业发展, 加快生态建设, 是当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其次, 科学发展观对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 泉州市林业产业有了很大发展, 全市已形成木材加工、果品储藏加工、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驯养、森林旅游等林业主导产业, 企业1200多家。2012年, 全市林业产业产值达到700多亿元, 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木材加工群体和龙头企业, 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从全市来看林业产业发展远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林产品生产规模小, 名牌少, 尤其是精深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市场竞争力不强, 综合效益不高, 迫切需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

最后, 科学发展观对绿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泉州市存在一些与绿色文化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做法。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利益, 等等, 这些都是与绿色文化观念背道而驰的。

加快林业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林业的必然要求, 也是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初步建成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文化体系, 形成绿色海峡西岸带的总体目标。

3 统筹兼顾, 整体推进绿色泉州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林业的新要求, 就必须与海峡西岸绿化带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正确把握、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做到统筹兼顾, 整体推进, 加快发展, 实现目标。

首先, 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建设的关系。经济学中的“短板效应”说明, 林业的短缺, 就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林业建设要突出3个重点。一是突出重点工程建设。主要是搞好平原绿化、封山 (滩) 育林、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增加森林资源, 提高绿化水平, 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二是突出生态建设。把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统一起来, 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基本农田和退耕还林的关系。三是突出重点区域。主要是抓好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中的生态建设, 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绿化和美化环境,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其次, 要把握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生态和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鸟两翼, 生态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发展的林业缺乏活力。因此, 要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 强调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 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保护, 加快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另一方面, 要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 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以产业化带动行业现代化的路子。

第三, 要把握好林业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传统的发展观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 突出地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热衷追求。这种发展观违背了经济的增长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铁的法则, 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 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生态环境对人类长远发展的影响, 从自然支撑系统对于人类发展的承载力出发, 强调人类社会需要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以牺牲后代人需要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包括3个方面的发展, 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 我们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 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要以贯彻落实好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契机, 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在加快发展的同时, 要树立精品观念, 增强品牌意识。工程建设要出精品, 产业发展要创名牌。发挥品牌效应, 促进泉州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 要把握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社会办林业的关系。全社会重视林业,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化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断地破坏历史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特别是人与森林的关系, 迫使人类回过头来借助社会的力量, 恢复并发挥自然的、特别是森林的社会功能, 以求得人与自然、人与森林关系的最佳状态。“林业为人民、林业依靠人民”, “林业为乡村发展、为消除农村贫困服务”等基本思想已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因此, 倡导社会办林业, 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林业重点工程是加快海峡西岸绿化带建设的主体, 因此工程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尽快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 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每年都有一个大发展。同时, 生态建设还要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社团组织援助、外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建设, 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造林绿化事业, 以实现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形成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4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机制与合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林业发展要以“维护人民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以实现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为目标, 通过林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以人的发展推进林业事业的更快发展, 实现人与事业协调发展, 共同进步。

首先, 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林业部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为此, 在新时期林业建设中,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 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水平。

其次, 要深化改革, 调动一切有利于林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 要以改革的深化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改革的重点是要破除那些束缚林业生产力发展、制约林业生产者积极性的陈规陋习, 确立以物质利益原则为动力、以市场规律为指导、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新的林业经营机制。当前要重点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林业综合执法改革, 以创新添活力、以改革促发展。

第三, 大力推广林业科学技术, 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转变增长方式。只有依靠技术创新, 全过程、全方位的大科技战略, 才能彻底打破“靠天养林”的传统发展模式, 并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为此, 要把林业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发推广上。要转变主攻方向, 由单纯抓科研向重点抓开发推广转移, 走出“立项目、要资金、写论文、评职称”的怪圈, 成为科技成果开发推广的主体。要立足自身优势, 采取有偿转让、购买专利权等多种形式, 充分挖掘、筛选实用科技成果, 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计划, 健全科技推广体系, 致力实用技术的推广, 同时不断深化科技普及工作, 认真开展科技知识下乡活动。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重视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大力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 做到林业建设工程按标准设计和验收, 林产品按标准生产和检验检测, 鼓励科技人员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有偿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 承包和组建利益共同体。允许科技人员从项目获得年度起3~5年内, 按比例提取科技咨询费。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可以从建设资金中安排3%用于该工程和技术推广经费。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增长方式。

第四, 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公共财政支持体系, 使公益林建设和主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政府投入范围。二是强化行政管理体系, 使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置于有效的组织管理之下, 落实“严管林, 慎用钱, 质为先”的原则。三是强化执法监管体系, 使各项林业工作, 尤其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步入严格的法制化轨道。四是强化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使林业经营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种苗供应、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五是强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使各级林业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 有针对性地调整对策和措施。

最后,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工作效能。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林业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迫切需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 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党的十八届精神为指导,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提高工作效能。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为契机, 推进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依法治林工作, 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 扎扎实实地为群众谋利益, 办实事, 求实效, 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参考文献

[1]贾治邦.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现代林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J].中国林业产业, 2007 (2) :14~26.

[2]江泽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发展[J].绿色中国:理论版, 2004 (3) :5~8.

[3]王新忠.在生态建设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经济[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2) :132~133.

[4]罗富和.深化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抓住机遇推动林业科学发展[J].林业经济, 2011 (5) :3~5.

[5]杨文化.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确保实现“双增”目标——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实现“双增”目标的探讨[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 :13~16.

篇9:浅议科学发展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矛盾凸显期。党中央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

一、提出背景

2003年初,我国暴发了大规模的“非典”,这是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动因。“非典”主要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比例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世界所仰慕。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事业,如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体制准备不足,应对匆忙。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的难度也主要在农村。这两方面归结起来,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式欠科学。由此,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人口众多,这个不假,我国确实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地大物博”是有待商榷的。实际上,我国的资源并不丰富。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15种支柱性矿产中有10种以上依赖进口,总的矿产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20%左右,成为世界矿产净进口大国。到21世纪中叶,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除煤以外将全面短缺。由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不是“地大物博”,而是“地大物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能源的严重短缺。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之间的这根弦已经绷得很紧了。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面对这些紧迫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全面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关于科学发展观,我们理解,科学发展就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发展观就是有关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特别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党的十七大用“五个‘是”来阐述科学发展观,其中,“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强调它的哲学意义和功能;“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强调它的历史地位,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则强调它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首先,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形成了我们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人为本”是其核心。所谓“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发展与“人”的关系,也就是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二是这里的人指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它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是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专题讲座.红旗出版社,2006

上一篇:四六级作文必背下一篇:中医康复科简介